2019-2020年新一线突破人民版历史选修一讲义:专题三+第1课+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标要求]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第1课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
[目标导航] 1.理解北魏孝文帝前期改革的背景。
(难点) 2.理解孝文帝改革的经济、政治与社会习俗等方面的措施。
(难点)
一、智者的选择(改革背景)
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386年,鲜卑族拓跋部建立魏国,定都平城,史称北魏;439年,北魏消灭其他割据政权,统一北方。
2.北魏统治的危机
(1)阶级矛盾激化:北魏政治黑暗,租调徭役繁重,官吏的贪污和搜刮加重了人民的负担,起义不断发生。
(2)民族矛盾激化:北魏统治者随时强迫百姓服役当兵,甚至任意杀戮,从而激起各族民众的暴动。
(3)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拓跋贵族与汉族地主之间常常发生矛盾。
思维点拨
北魏前期的经济、政治改革,本质上是落后的制度与中原先进生产力的矛盾、民族压迫政策与民族融合趋势的矛盾,这些矛盾是北魏统治者不得不正视的现实,迫使他们进行改革以摆脱危机。
二、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1.制度改革
重点精讲
(1)孝文帝推行均田制,没有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
政府分配的是大量无主荒地。
(2)实行均田制的前提是国家掌握着大量无主土地,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
但是,均田制并未触动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
孝文帝前期改革创建的各种新制度都以均田制为中心,有力地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进一步巩固了北魏的政权,为后来推行更深层次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2.迁都洛阳
(1)原因
①在鲜卑贵族集中的旧都平城,孝文帝推行的改革遭遇了保守势力的非难和抵制。
②平城地区产粮有限,经常发生水旱疾疫之灾,不足以承载大量人口所需的生活供应。
③洛阳地处中原,农业发达,是当时中原的政治和文化中心。
(2)迁都:493年,孝文帝以讨伐南朝为名,迁都洛阳。
(3)影响:迁都洛阳是孝文帝推进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迁都洛阳为孝文帝推行革除旧俗的改革提供了地理环境和文化氛围。
思维拓展
孝文帝迁都,实质上是一场是否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的斗争。
以孝文帝为首的改革派,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迁都洛阳,这是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巩固统治的关键性行动,为后来的一系列改革奠定了基础。
3.革除旧俗
(1)措施
①仿效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习俗,重修官制礼仪。
②禁止士民穿胡服,一律改穿汉服。
③下令30岁以下官员一律说汉话。
④之后又下令改鲜卑姓为汉姓。
⑤提倡皇族、鲜卑贵族与汉族主要士族通婚。
(2)影响:巩固了鲜卑贵族与汉族地主的联系;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的民族融合,使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上逐渐与汉族趋同。
思维点拨
北魏孝文帝崇尚中原文化,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的转化;这是西北地区各民族陆续进入中原后民族融合的一次总汇,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史论要旨
(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社会环境较为安定,社会生产发展,民族融合趋势加强。
(2)均田制的实行,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的荒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3)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可,有力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
知识图示
主题一北魏孝文帝改革前的社会矛盾
史料一①吾今所遣斗兵,尽非我国人(鲜卑人)。
城东北是丁零与胡,南是氐、羌。
设使丁零死,正可减常山、赵郡贼;胡死,减并州贼;氐、羌死,减关中贼。
——北魏太武帝与南朝交战的战书史料二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
②所求不获,辄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
——谢灵运
[史料解读]
①处划线部分说明北魏政权内部存在严重的民族压迫。
②处划线部分表明鲜卑族统治者横征暴敛,严重破坏了北方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
[问题思考]
(1)史料一反映了什么问题?这一问题的存在对北魏的统治有何影响?
提示问题:民族矛盾尖锐。
影响:严重威胁着北魏统治的巩固。
(2)史料二中问题的存在必将导致什么结果?
提示民族、阶级矛盾尖锐。
正确理解孝文帝改革前的主要社会矛盾
(1)主要表现:①国家和豪强地主的矛盾。
②国家、豪强地主和农民的矛盾。
③鲜卑族和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矛盾。
(2)出现原因:①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政权主要靠军事力量来维系。
北魏政权制度建设的欠缺造成阶级矛盾尖锐,一是在政权的基层统治方式上实行宗主督护制,二是在赋税制度上的混乱。
②北魏统治者实行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导致民族矛盾激化。
(3)社会影响:使北魏社会动荡不安,出现严重的统治危机,改革迫在眉睫。
主题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史料一诸男夫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对实行两年轮耕的)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①(人多地少的地方)乐迁者听逐空荒……诸宰民之官(各地的地方长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
更代(离职与上任)相付,卖者坐如律。
史料二……高祖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
也。
②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
——《魏书·李冲传》[史料解读]
①处划线部分说明北魏实施均田制的作用和影响。
②处划线部分说明孝文帝成功迁都的原因。
[问题思考]
(1)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议北魏孝文帝均田令的影响。
提示保证了北魏政府的财政收入,使黄河流域农业生产得到恢复与发展;促进北方少数民族逐渐定居农耕;对后世的土地制度有较大影响。
(2)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高祖迁都洛阳的目的。
提示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全面认识北魏均田制
(1)原因:为缓和社会矛盾,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国家赋税收入。
(2)前提:政府掌握大量无主荒地。
(3)内容: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农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土地不得买卖。
(4)实质: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5)影响
①进步性
经济恢复: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政权巩固: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巩固了北魏的统治。
民族融合: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高潮的出现。
影响后世:对后代田制也有很大影响,施行时间长达几百年,为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出现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②局限性
抑制了土地兼并,但土地分配不均依然存在。
随着人口的增多,人地矛盾突出。
1.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从根本上来说()
A.汉族地主与拓跋部地主矛盾尖锐
B.游牧民族落后的经济政治制度
C.拓跋部内部权力倾轧
D.压迫民族与被压迫民族斗争激烈
答案 B
2.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根本措施是()
A.实行均田制
B.与汉族通婚
C.迁都洛阳
D.采用汉族的政治制度
答案 A
3.据《魏书》记载,北魏从立国到孝文帝时的二十余年中“爵无禄”,484年,孝文帝规定“户增调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
还规定“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
孝文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A.规范赋税制度
B.推行汉化政策
C.加强集权
D.整顿吏治
答案 D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该措施是俸禄制,目的是为了防止官吏贪污腐败现象的发生,从而整顿吏治。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496年,孝文帝针对北魏各部族没有姓氏的情况,发布“制定姓族”诏文,“详定北人姓”,共一百二十姓。
规定正员郎以上的高官须由鲜卑八姓、汉族四姓者担任,其余各姓只能充任一般官员。
材料二有人认为“对于鲜卑族的灭绝,孝文帝有责任,因为他将鲜卑族的一切符号抹去,加速了北魏国家和鲜卑族的衰亡”。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魏“姓族”改革的特点。
(2)你是否认同材料二的观点?请说出你的理由。
答案(1)特点:以诏文形式推行,以族定姓;参照汉族姓氏,按姓氏划定政治等级。
(2)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北魏国家的衰亡、鲜卑族的灭绝与孝文帝改革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加强了北方民族大融合,鲜卑族融入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这是历史的进步。
因此,对孝文帝改革不应该否定,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从推行形式、姓氏来源、姓氏等级的划分依据等方面概括。
第(2)问,材料二认为孝文帝改革导致了北魏国家和鲜卑民族的衰亡。
依据孝文帝改革的积极
影响,论证材料观点的错误性即可。
[基础达标]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历史背景是()
①鲜卑族自身的落后,难以对先进地区实施有效管理②人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尖锐③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需要缓解④汉族先进制度和文化的影响以及民族大融合趋势的出现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D
2.为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与制度,孝文帝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A.尊儒崇经,兴办学校
B.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C.模仿汉族官制
D.推崇法家思想
答案 D
3.钱穆认为北魏均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
作者如此评价是因为该制度()
A.把部分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
B.起到过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
C.完全取消了土地买卖
D.没有具体的授田规定
答案 B
解析由“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可知,均田制的目的是限制地主土地兼并,维护小农经济,故B项正确。
4.在推行均田制时,孝文帝规定奴婢也是授田对象,授田的数量和办法与农民相同。
通过实施该办法()
A.北魏自耕农的数量大量增加
B.北魏政权有效地拉拢了汉族地主
C.鲜卑族的生产方式最终汉化
D.豪强地主势力遭到沉重的打击
答案 B
解析奴婢依附于豪强地主,给奴婢授田,使豪强地主的力量进一步扩大,这种做法得到了广大汉族地主的支持。
5.北魏孝文帝认为:“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为此,孝文帝()
A.颁布均田令
B.迁都洛阳
C.改变原有的风俗习惯
D.整顿吏治,推行官吏俸禄制
答案 B
解析解读材料可知,孝文帝认为平城“文轨未一”,乃“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不利于改革的进行和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为此,他提出迁都洛阳。
6.《北史》载:“孝文帝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于是诏:年三十以上,习性以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
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
”下列对这一诏令的理解确切的是()
A.罢免不会说汉话的官员
B.提倡官员说汉话而不说鲜卑话
C.上朝议事不准说鲜卑话
D.罢免在朝廷上不说汉话的官员
答案 B
解析根据材料“年三十以上,习性以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
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可知A、C、D项的说法错误,因为由材料可知对30岁以上和30岁以下的官员是区别对待的。
故此题选B项。
[能力提升]
7.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重大影响的改革。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拓跋鲜卑入主中原后,其民族意识开始觉醒,这一点充分体现在其民族优越感与自卑感的并存上。
在这种意识的驱使下,孝文帝借助中央集权的强制力,相继实行了一系列汉化政策,旨在以“中夏正统”自居。
——赵向群、侯文昌《孝文帝的汉化政策与拓跋民族精神的丧失》材料二在北魏前期,由于民族本位意识……汉化处于不自觉的状态。
……北魏孝文帝以其非凡的勇气、魄力,矢志不渝地推进鲜卑族的全面汉化改革,将北魏汉化运动推向高潮。
他
的一系列汉化举措使得鲜卑上层与汉族上层融为一体,使鲜卑族的主体部分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之中……孝文帝在文化上汇通南北,大量汲取南朝文化,不仅补充了北朝文化的缺失,更有助于消除南北歧见。
——胡阿祥《魏晋南北朝史十五讲》
材料三(孝文帝)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
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卷十四《魏孝文迁洛》
(1)据材料一,指出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措施的有利条件和主要目的。
(2)据材料二,分析孝文帝汉化措施的特点。
(3)材料二、三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有何不同?指出导致评价不同的因素。
答案(1)条件:鲜卑族的民族意识觉醒,中央集权力量加强。
目的:巩固北魏统治。
(2)特点:自觉汉化;全面汉化;汇通南北。
(3)不同:材料二对孝文帝改革持肯定态度,认为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助于消除南北歧见。
材料三对改革持否定态度,认为改革是北魏走向衰落的转折点。
因素:评价者的立场、研究方法、角度不同;历史的时代变迁等。
解析第(1)问,有利条件,根据材料信息,从思想动力和制度保证上归纳;目的,从维护统治的角度分析。
第(2)问,根据材料信息,从汉化的态度、程度、内部交流等方面归纳。
(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信息概括即可;第二小问,从评价者的立场、方法、角度以及历史时代变迁的影响等方面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