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句翻译
文言文断句与翻译
![文言文断句与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8f20b95b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0c.png)
2
什么叫断句?
(2004年高考语文北京卷)将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用斜线断句。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2010年北大自主招生断句兼翻译
法者,天下之度量,而人主之准绳也。县法者,法不法也;设赏者,赏当赏也。法定之后,中程者赏,缺绳者诛。尊贵者不轻其罚,而卑贱者不重其刑,犯法者虽贤必诛,中度者虽不肖必无罪,是故公道通而私道塞矣。古之置有司也,所以禁民,使不得自恣也;其立君也,所以有司,使无专行也;法籍礼仪者,所以禁君,使无擅断也。人莫得自恣,则道胜;道胜而理达矣,故反于无为。翻译成现代文。----选自《淮南子》
三、借助虚词断句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例18 “陛下以至德承天,天以有年表瑞。”(2005年辽宁卷)
分析:这里有两个关键词:“承”译为“承受”“秉承”一类的意思;“年”译为“年成”“收成”一类的意思。如果两个关键词翻译错误,这个题就很难得分。
例19 “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2005年全国卷Ⅱ)
分析:其中“丧”与“争”是关键词,一个译作“为它治丧”,一个译作“直言规劝”。
狼文言文断句及翻译
![狼文言文断句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87dbb0b5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4275f09.png)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狼断句及翻译: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断句: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翻译:狼也是狡猾的,但是转眼之间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之间的变化和诡计又有多少呢?只是让人更加好笑罢了。
《狼》全文及断句: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屠夫夜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月明,眈眈愈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今见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断句:屠夫夜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月明/眈眈愈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今见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翻译:屠夫在夜晚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只剩下骨头。
狼不敢上前,只是瞪着眼睛看着他。
过了一会儿,月亮出来了,狼的眼睛瞪得更大。
屠夫突然起身,用刀砍下狼的头,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
这才明白之前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敌的。
现在看到禽兽之间的变化和诡计又有多少呢?只是让人更加好笑罢了。
《狼》全文断句及翻译: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屠夫夜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月明,眈眈愈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今见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断句: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屠夫夜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月明/眈眈愈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今见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翻译:狼也是狡猾的,但是转眼之间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之间的变化和诡计又有多少呢?只是让人更加好笑罢了。
屠夫在夜晚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只剩下骨头。
狼不敢上前,只是瞪着眼睛看着他。
过了一会儿,月亮出来了,狼的眼睛瞪得更大。
屠夫突然起身,用刀砍下狼的头,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
文言文断句加翻译考研
![文言文断句加翻译考研](https://img.taocdn.com/s3/m/33fe2b9a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3f.png)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孟轲曰:“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断句及翻译】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之后,按时复习,不是也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这不也是君子吗?”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向他学习的人。
选择他的优点去学习,对于他的缺点,则加以改正。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翻译: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反省自己:为别人策划事情,是否忠诚?与朋友交往,是否诚信?传授的知识,是否学习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够顺应外界,七十岁能够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孟轲曰:“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翻译:孟子说:“人刚出生时,本性是善良的。
人的本性是相近的,但习惯却会使它们变得不同。
如果不加以教育,人的本性就会发生变化。
教育的方法,最重要的是专心致志。
”。
文言文全文断句翻译
![文言文全文断句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c99e493d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29.png)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左传》曰:“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法度存,则民兴;民兴,则国将兴;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
”《史记》曰:“吾闻之,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是因为其智者乐而善下;仁者乐山,是因为其仁者乐而好静。
”《汉书》曰:“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三国志》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翻译:孔子说:“君子有三件事情需要警惕:年轻时,血气尚未稳定,要警惕沉迷于女色;到了壮年,血气旺盛,要警惕争斗斗殴;到了老年,血气已经衰退,要警惕贪得无厌。
”孟子说:“富贵不能使人沉迷,贫贱不能使人改变,威武不能使人屈服,这样的人才叫做大丈夫。
”《左传》记载:“一个国家要兴盛,必须尊重教师并重视传授知识的人;尊重教师并重视传授知识的人,那么法度就会得到保持;法度得到保持,那么人民就会振兴;人民振兴,那么国家就会兴盛;国家要兴盛,必须尊重教师并重视传授知识的人。
”《史记》记载:“我听说,聪明的人喜欢水,仁爱的人喜欢山;聪明的人喜欢水,是因为他们喜欢智慧而善于谦下;仁爱的人喜欢山,是因为他们喜欢仁德而喜好宁静。
”《汉书》记载:“古代那些成就大事业的人,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有超凡的才能,也因为他们有坚定不移的意志。
”《三国志》记载:“不要因为恶行小而不去做,也不要因为善行小而不去做;只有有德有才的人,才能使人信服。
”。
文言文断句题及其翻译
![文言文断句题及其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44638edf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8c.png)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断句及翻译】断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复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而不生气,这不也是君子的行为吗?”【解析】1. “学而”是一个固定搭配,表示“学习之后”,因此应断开为“学而/时习之”。
2. “不亦说乎?”中的“乎”是疑问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叹,应与前面的句子断开。
3.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有朋自远方来”是主语和谓语,表示动作,后面的“不亦乐乎”是对这个动作的评价,因此应断开。
4.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中,“人不知而不愠”是主语和谓语,表示状态,后面的“不亦君子乎”是对这个状态的肯定,因此应断开。
【练习题】以下文言文段落,请进行断句并翻译。
原文: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断句及翻译】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翻译:孟子说:“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
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得到,我宁愿舍弃鱼而选择熊掌。
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
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得到,我宁愿舍弃生命而选择道义。
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还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情;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还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事情,所以有些祸患我是不回避的。
”。
文言文断句加翻译
![文言文断句加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a6c3f4b3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bf.png)
昔者楚庄王宴群臣于云梦,酒酣乐作,命优人歌舞。
优人乃为《渔父》之歌,歌曰:“江水洋洋,渔父江边。
舟摇摇,网撒撒。
鱼跃水面,网罟相连。
渔父何欢,江水何鲜?所乐非鱼,所欢非船。
所欢者何?持节之尊。
所乐者何?临风而歌。
”
断句:
昔者楚庄王宴群臣于云梦,/ 酒酣乐作,/ 命优人歌舞。
/ 优人乃为《渔父》之歌,/ 歌曰:“江水洋洋,/ 渔父江边。
/ 舟摇摇,/ 网撒撒。
/ 鱼跃水面,/ 网罟相连。
/ 渔父何欢,/ 江水何鲜?/ 所乐非鱼,/ 所欢非船。
/ 所欢者何?/ 持节之尊。
/ 所乐者何?/ 临风而歌。
”
翻译:
昔日,楚庄王在云梦之地宴请群臣。
酒喝得正酣,音乐声起,便命令优伶们歌舞。
优伶们便唱起了《渔父》之歌,歌中唱道:“江水浩荡,渔父站在江边。
小船轻轻摇晃,渔网缓缓撒开。
鱼儿跃出水面,渔网与鱼儿相连。
渔父为何如此欢乐,江水又为何如此清澈鲜美?我所乐的并非鱼儿,我所欢的并非船只。
我所欢的是什么?是手握节杖的尊贵。
我所乐的是什么?是在风中高歌。
”
这段文言文描绘了楚庄王在云梦之地宴请群臣的情景,以及优伶们所唱的《渔父》之歌。
歌词中通过对比渔父的生活与楚庄王的尊贵地位,表达了对于不同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的思考。
《断句》刘昶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断句》刘昶原文注释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ae77489e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66.png)
《断句》刘昶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作品简介:
《断句》是古代一首诗,作者是南朝宋-北魏的刘昶,刘昶是宋文帝第九子。
前废帝子业即位,怀疑刘昶有异志。
于是他投奔北魏,亡命途中作此诗。
作品原文:
断句
白云满鄣来,黄尘暗天起。
关山四面绝,故乡几千里?
作品注释:
①这首诗题为《断句》,“断句”同于“绝句”,就是联句未成的意思。
②鄣:边地险要处的城堡。
作品评析:
刘昶是宋文帝第九子。
前废帝子业即位,怀疑刘昶有异志。
于是他投奔北魏,亡命途中作此诗。
诗的前两句写边关之景。
白云之“来”,黄沙之“起”,充满了动感,既传写出边关特有的风云之气,也造出一种紧迫压抑的情绪,透露出逃亡者的惊恐心理。
后两句转为抒情。
“四面绝”的“绝”字不仅写出关山高入云天之势,而且也写出了边塞绝域的荒凉穷僻。
身处绝域,四顾皆山,怎不令诗人发出“故乡几千里”的悲声!此诗风格高迈,笔力凌健,颇有沉雄之韵。
且对仗工整,仿佛唐人五绝的格局。
作者简介:
刘昶(435-498年),字休道,彭城绥里(今江苏徐州市)人。
南朝宋宗室,宋文帝刘义隆第九子。
初封为义阳王,拜征北将军、徐州刺史。
前废帝刘子业即位,怀疑刘昶有异心。
刘昶逃亡北魏,拜侍中、征南将军、驸马都尉,封丹阳王,累官至大将军,晋封宋王。
太和二十一年薨,赠假黄钺、太傅,领扬州刺史,予谥曰明。
《断句》苏麟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断句》苏麟原文注释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f3d94d38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9a10b49.png)
《断句》苏麟原文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断句》是古代一首诗,作者是宋代的作者苏麟,因只写了两句而得名:“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苏麟的这首诗,因为只写了两句,所以称为“断句”。
“易为春”,后来演变为“易逢春”、“早逢春”。
作品原文:断句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作品译文:靠近水边的楼台(因为没有树木的遮挡),能先看到月亮的投影;而迎着阳光的花木,(光照自然好得多,所以发芽就早),最容易形成春天的景象。
作品题解宋·俞文豹《清夜录》:“范文正公镇钱塘,兵官皆被荐,独巡检苏麟不见录,乃献诗云:‘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逢春。
’”范仲淹是宋朝时的一位政治家、文学家,他学问很好,能诗能文。
他写的《岳阳楼记》十分著名,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至今仍为人们所传诵。
范仲淹曾多次在朝廷担任要职,也曾镇守过地方。
有一段时间,他镇守杭州。
任职期间对手下的人都有所推荐,不少人得到了提拔或晋升,大家对他都很满意。
这时候,有一个叫苏麟的官员,因担任巡检,常常在外,却一直没有得到提拔。
当他见到自己周围的同事,无论职位比自己高的、低的都一个个得到了升迁,而自己却没人理睬,心里很不是滋味。
他担心自己一定是被这位范大人遗忘了。
怎么办呢?直接去找范大人吧,是去争官位,又不便说。
不说吧,心里又很不平衡。
为此,他心情非常沉重。
一天,他终于想出了一个委婉的办法来,这就是写首诗去向范大人请教,实际上去提醒他:千万别忘了自己!想到这里,苏麟高兴起来,他赶忙拿出纸认真地写了首诗,并将诗句呈给了范仲淹,很虚心地请他赐教。
范仲淹读着苏麟的诗,很快就会意地笑了。
他吟诵着诗中的“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的诗句,完全懂得了苏麟的言外之意。
是呀!怎么能把他忘了呢?很快,苏麟得到了提拔。
苏麟的这首诗,因为只写了两句,所以称为“断句”。
“易为春”,后来演变为“易逢春”、“早逢春”。
成语解释近水楼台先得月拼音:jìn shuǐ lóu tái xiān dé yuè解释:水边的楼台先得到月光。
文言文断句翻译及例句
![文言文断句翻译及例句](https://img.taocdn.com/s3/m/6831f070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34.png)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
【断句】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时去实践它,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例句】
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例句:他每天坚持学习,按时复习,不亦说乎?
2.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例句:听说远方的朋友要来,他兴奋不已,不亦乐乎?
3.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例句:他面对别人的误解,始终保持冷静,不愠不火,真是一位君子。
【文言文断句方法】
1. 熟悉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句式,如主谓宾结构、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2. 注意文言文的断句标志,如“之”、“乎”、“也”、“矣”、“焉”等。
3. 根据句意和语境,合理断句,使句子通顺易懂。
4. 遵循“先虚后实”、“先主后宾”的原则,即先断句中的虚词,再断句中的实词。
【文言文翻译方法】
1. 理解原文大意,抓住关键词汇。
2. 将关键词汇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词性、语法和语境。
3. 保持句子通顺,尽量使译文与原文风格相似。
4. 注意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和修辞手法,如省略、倒装、对偶等。
【总结】
通过对《论语·学而》中这句话的断句和翻译,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孔子的思想。
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面对困难和不公时的态度。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不断学习,保持乐观的心态,成为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文言文断句及翻译的例子
![文言文断句及翻译的例子](https://img.taocdn.com/s3/m/6afec9bb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129600e.png)
昔仲尼尝极言礼乐之用,曰:“夫礼,所以序天地也;乐,所以导阴阳也。
礼之用,和为贵;乐之用,同天意也。
礼乐不可斯须去身,须臾离身,则暴乱生矣。
”断句:昔仲尼尝极言礼乐之用,曰:“夫礼,所以序天地也;乐,所以导阴阳也。
礼之用,和为贵;乐之用,同天意也。
礼乐不可斯须去身,须臾离身,则暴乱生矣。
”翻译:昔日,孔仲尼曾极力阐述礼乐的作用,他说:“礼,是用来调和天地秩序的;乐,是用来引导阴阳变化的。
礼的作用,以和谐为贵;乐的作用,与天意相合。
礼乐不可须臾离身,一旦离开身体片刻,那么暴乱就会产生。
”断句分析:1. “昔仲尼尝极言礼乐之用”,此句断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昔”、“仲尼尝极言”、“礼乐之用”。
其中,“昔”是时间状语,表示过去;“仲尼尝极言”是主语加谓语,指孔子曾经极力谈论;“礼乐之用”是宾语,指礼乐的作用。
2. “曰:‘夫礼,所以序天地也;乐,所以导阴阳也。
’”,此句断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曰”、“夫礼,所以序天地也”、“乐,所以导阴阳也”。
其中,“曰”是引语词,表示孔子说;“夫礼,所以序天地也”和“乐,所以导阴阳也”是并列的两个句子,分别阐述礼和乐的作用。
3. “礼之用,和为贵;乐之用,同天意也。
”,此句断为三个部分,分别是“礼之用”、“和为贵”、“乐之用,同天意也”。
其中,“礼之用”是主语,指礼的作用;“和为贵”是谓语,表示和谐是礼的重要价值;“乐之用,同天意也”是宾语,指乐的作用与天意相合。
4. “礼乐不可斯须去身,须臾离身,则暴乱生矣。
”,此句断为四个部分,分别是“礼乐不可斯须去身”、“须臾离身”、“则暴乱生矣”。
其中,“礼乐不可斯须去身”是条件状语,表示礼乐不能离开身体;“须臾离身”是结果状语,表示离开身体的时间很短;“则暴乱生矣”是结果,表示如果离开身体,就会产生暴乱。
整段文言文通过断句,将孔子的言论清晰地表达出来,强调了礼乐在维护社会秩序和引导自然变化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它们不可离身的必要性。
文言断句翻译一百篇(1) ttmbworddoc
![文言断句翻译一百篇(1) ttmbworddoc](https://img.taocdn.com/s3/m/2669838969dc5022aaea00c9.png)
文言断句翻译一百篇(1)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翻译】2、陈蕃愿扫除天下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翻译】3、班超投笔从戎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翻译】4、宗悫乘风破浪宗悫(què)字元干南阳涅阳人也叔父炳高尚不仕悫年少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炳曰汝若不富贵必破我门户兄泌娶妻始入门夜被劫悫年十四挺身与拒贼十余人皆披散不得入室时天下无事士人并以文艺为业炳素高节诸子群从皆好学而悫任气好武故不为乡曲所称7、苏武牧羊北海上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毡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翻译】8、燕雀安知鸿鹄之志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翻译】9、项羽志大才疏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翻译】10、孔门师徒各言志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翻译】11、顾炎武手不释卷凡先生之游以二马三骡载书自随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或径行平原大野无足留意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则即坊肆中发书而熟复之12、欧阳询揣摩古碑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驻马观之良久而去数百步复反下马伫立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翻译】13、文徵明习字文徵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翻译】14、王冕僧寺夜读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会稽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遂为通儒【翻译】15、孙权喻吕蒙读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便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翻译】16、陆游筑书巢吾室之内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籍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耶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翻译】17、董遇谈“三余”勤读有人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翻译】18、智永与“退笔冢”永公住吴兴永欣寺积年学书后有秃笔头十瓮每瓮皆数石人来觅书并请题额者如市所居户限为之穿穴乃用铁叶裹之人谓为铁门限后取笔头瘗(yì)之号为退笔冢【翻译】19、匡衡凿壁借光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翻译】20、张溥与“七录斋”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读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翻译】21、晋平公炳烛而学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翻译】22、高凤专心致志高凤字文通家以农亩为业妻常之田暴麦于庭令凤护鸡时天暴雨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妻还怪问乃省【翻译】23、叶廷圭与《海录》余幼嗜学四十余年未尝释卷食以饴口怠以为枕士大夫家有异书借无不读读无不终篇而后止常恨无资不能尽传写间作数十大册择其可用者手抄之名曰海录【翻译】24、为人大须学问太宗谓房玄龄曰为人大须学问朕往为群凶未定东西征讨躬亲戎事不暇读书比来四海安静身处殿堂不能自执书卷使人读而听之君臣父子政教之道共在书内古人云不学墙面莅事惟烦不徒言也却思少小时行事大觉非也【翻译】25、任末好学勤记任末年十四时学无常师负笈不远险阻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缕麻蒿以自照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更以净衣易之非圣人之言不视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翻译】26、王充市肆博览充少孤乡里称孝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众流百家之言后归乡里屏居教授【翻译】27、欧阳修“三上”作文钱思公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在西洛时尝语僚属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盖未尝顷刻释卷也谢希深亦言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其笃学如此余因谓希深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翻译】28、林逋论学问学者之问也不独欲闻其说又必欲知其方不独欲知其方又必欲为其事而以既问于师又辩诸友为当时学者之实务盖学以学为人也问以问所学也既为人则不得不学既学之则不容不问【翻译】29、欧阳修诲学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翻译】30、李存审出镞教子审出于寒微常戒诸子曰尔父少提一剑去乡里四十年间位极将相其间出万死获一生者非一破骨出镞者凡百馀因授以所出镞命藏之曰尔曹生于膏梁当知尔父起家如此也【翻译】31、贪污者不得归本家包孝肃公家训云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脏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共三十七字其下押字又云仰珙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又十四字珙者孝肃之子也【翻译】32、陶母责子退鲊陶公少时作鱼梁吏尝以坩鲊饷母母封鮓付吏反书责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翻译】33、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翻译】34、陆游家训后生才锐者最易坏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切须常加简束令熟读经子训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者游处如此十许年志趣自成不然其可虑之事盖非一端吾此言后人之药石也各须谨之毋贻后悔【翻译】35、孟母三迁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衒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旁孟子乃嬉为设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翻译】。
文言文断句金句翻译
![文言文断句金句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d9db518c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4243e79.png)
一、原文: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
翻译: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忧虑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
二、原文: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
翻译:处境困顿时,就努力修养自身;得志显达时,就要努力造福天下。
三、原文: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翻译:了解某个领域的人不如热爱它的人,热爱它的人不如乐在其中的人。
四、原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
翻译:要做好一件事情,必须先准备好相应的工具。
五、原文: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
翻译:人生在世,得意之时应当尽情欢乐,不要让金杯空对皎洁的月光。
六、原文: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
翻译:天地运行不息,君子应自强不息。
七、原文: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
翻译:大海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能够容纳无数江河。
八、原文: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
翻译:读遍万卷书籍,走过万里路。
九、原文: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
翻译:不追求淡泊无欲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追求宁静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
十、原文: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翻译:人民最为重要,国家其次,君主最轻。
这些文言文断句金句,言简意赅,寓意深刻,至今仍为人们传颂。
学习这些金句,不仅能提升我们的文化素养,更能启迪我们的智慧,使我们在人生道路上不断前行。
文言文断句及翻译
![文言文断句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29028fa8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902681c.png)
昔者楚庄王问于孔子曰:“君子之行,何如?”孔子对曰:“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庄王曰:“善哉!吾闻之,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吾将行之,以率吾民。
”孔子闻之,曰:“善哉!王之改过,诚可喜也。
然犹未也,君子之德,其犹水乎?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文言文断句】昔者楚庄王问于孔子曰:“君子之行,何如?”孔子对曰:“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庄王曰:“善哉!吾闻之,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吾将行之,以率吾民。
”孔子闻之,曰:“善哉!王之改过,诚可喜也。
然犹未也,君子之德,其犹水乎?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文言文翻译】从前,楚庄王向孔子问道:“君子的行为是什么样的?”孔子回答说:“君子的行为,要静心修身,节俭养德。
不合礼节的事不要看,不合礼节的事不要听,不合礼节的事不要说,不合礼节的事不要做。
用道德来引导,用礼节来统一,有羞耻之心并且能自我约束。
”庄王说:“说得真好!我听说,君子的品德就像风,小人的品德就像草。
草上吹过风,一定会倒下。
我将按照您的教导去做,来领导我的百姓。
”孔子听到这话,说:“说得好啊!大王能够改正错误,实在令人高兴。
但是,还不完全是这样,君子的品德,难道不像水吗?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处在众人所厌恶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
它所处的环境是善的,内心是深沉的,对待他人是仁慈的,言语是诚信的,政治是清明的,处理事务是有能力的,行动是顺应时机的。
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没有过失。
”。
文言文断句翻译
![文言文断句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7872aab2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cc.png)
昔余游庐山,览其胜景,心旷神怡,遂作此谣。
山川壮丽,云雾缭绕,飞泉喷薄,奇石嶙峋。
登高望远,天地豁然开朗,恍若置身仙境。
“巍巍庐山,屹立东方。
百川之源,万壑之长。
”此句断句如下:巍巍庐山 / 屹立东方 / 百川之源 / 万壑之长。
翻译:巍峨的庐山,屹立在东方。
百川的源头,万壑的尽头。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此句断句如下:山回路转 / 不见君 / 雪上空留 / 马行处。
翻译:山势回环曲折,再也看不见你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你骑马走过的痕迹。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此句断句如下:飞流直下 / 三千尺 / 疑是 / 银河落九天。
翻译:瀑布从高处直泻而下,高达三千尺,让人怀疑那是银河从九天之上倾泻而下。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此句断句如下:日照香炉 / 生紫烟 / 遥看 / 瀑布挂前川。
翻译:阳光照在香炉峰上,升起袅袅紫烟;远远望去,瀑布仿佛悬挂在前面的山川之上。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此句断句如下:黄云万里 / 动风色 / 白波九道 / 流雪山。
翻译:万里黄云翻滚,风起云涌;九道白波流淌,雪山在波涛中起伏。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此句断句如下:蜀江水碧 / 蜀山青 / 圣主朝朝暮暮 / 情。
翻译:蜀江的水碧绿,蜀山的颜色青翠;圣明的君主,从早到晚都怀着这样的情感。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此句断句如下:行到水穷处 / 坐看云起时。
翻译:走到水的尽头,就坐下观看云彩升起的时候。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此句断句如下:偶然值林叟 / 谈笑无还期。
翻译:偶然遇到林中的老人,谈笑风生,不知何时才能结束。
《庐山谣》通过描绘庐山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豁达态度。
文言文的断句和翻译需要仔细分析文意,把握诗句的结构和韵律,才能准确传达原诗的意境。
文言文断句翻译法
![文言文断句翻译法](https://img.taocdn.com/s3/m/e87f83e0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eb.png)
文言文,古之汉语也,言简意赅,韵味无穷。
然欲通晓其意,非断句不可。
断句者,分句也,即将文言文分割成若干个有意义的句子,使读者易于理解。
翻译法,则是对文言文进行解释,使之成为现代汉语,便于今人阅读。
本文将简要介绍文言文断句翻译之法。
一、断句之法1. 根据语法结构断句文言文语法结构严谨,句式固定。
故可根据主谓宾、定状补等语法成分进行断句。
如:“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此句中,“孔子曰”为主谓结构,“学而时习之”为宾语从句,“不亦说乎”为反问句。
2. 根据修辞手法断句文言文常用对仗、排比、顶真等修辞手法。
根据这些手法,可将其分割成若干个有意义的句子。
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此句中,运用了顶真手法,可断为:“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3. 根据句子成分断句文言文句子成分较为复杂,可根据句子成分进行断句。
如:“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此句中,“夫君子之行”为主语,“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为并列谓语。
4. 根据语意逻辑断句文言文注重语意逻辑,根据语意逻辑进行断句。
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此句中,根据语意逻辑,可断为:“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二、翻译之法1. 直译法直译法是将文言文中的字词直接翻译成现代汉语,力求保持原文意思。
如:“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直译为:“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复习,不是很愉快吗?’”2. 意译法意译法是根据原文意思,用现代汉语重新组织语言,使译文更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意译为:“青青的衣领,悠悠的思念。
”3. 灵活翻译法灵活翻译法是在直译和意译的基础上,根据上下文语境,对原文进行适当调整。
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灵活翻译为:“当王师北上征服中原的时候,家中的祭祀活动不忘告知先人。
”总之,掌握文言文断句翻译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阅读和理解古文。
断句原文、翻译及赏析
![断句原文、翻译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99b5478e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79.png)
断句原文、翻译及赏析断句原文、翻译及赏析断句南北朝刘昶白云满鄣来,黄尘暗天起。
关山四面绝,故乡几千里。
《断句》注释1.断句:近似于绝句,通常四句。
2.鄣(zhāng):边塞险要的城堡。
3.绝:堵绝。
《断句》译文白云掩没城堡漫卷而来,昏暗的烟尘从天边浮起。
四壁关山已把行路阻绝,故乡遥遥又何止几千里。
《断句》赏析刘昶在宋不以诗名,这首《断句》是他流传下来的唯一诗篇。
这首诗同项羽的《垓下歌》一样,具有撼山动地的感人力量。
平时不知书的项羽在重兵围困、四面楚歌的情况下,面对宝马美姬,悲从中来,慷慨而歌,唱出了震撼千古的绝唱。
刘昶也是在有国难投、有家难奔的绝境之中,唱出这悲壮激昂,左右莫不哀哽的悲歌的,这是诗人真实感情的流露。
况周颐在《蕙风词话》所说的:“真字是词骨,情真景真,所作必佳,且易脱稿。
”也就是指的这种情形。
刘昶在自己的国家里无法立足,不得已仓惶出逃,而所投奔的恰恰又是自己的敌国,此去的前途危险难测,或许,等待着他的也是杀头。
尽管如此,自己还必须尽快往前赶,因为后路已经断绝,向前毕竟还有一线生机,这渺茫的希望在激励着他一路狂奔。
身陷绝境的刘昶,当时的惶急悲愤是不言而喻的。
诗的前三句,集中笔力,以浓重的色彩,描绘出刘昶奔亡途中的景物:白云从群峰迭嶂里涌出,尘土遮天蔽日而起,四面山势陡峭,道路断绝,前途是如此暗淡,周围是如此险阻,正是诗人当时处境的形象描绘。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此时四周的景致,实际上也正是刘昶此时心情的写照。
面对如此惨淡的景物,顿时激起诗人内心感情的波涛。
故乡,自己生长爱恋的地方,如今就要一朝远离,也许永远也见不到了,而自己的妻子和母亲,都还留在故乡,生死未卜,这就更加增添了诗人对于故乡的怀念和担忧。
“故乡几千里”,正是诗人发自内心深处的悲愤呼声。
这首诗不以词藻妍丽取胜,而以悲壮激越的声调感人,“天予真情,发言自高。
”(皎然《诗式》)刘昶为当时情势所激,将满腔悲愤随口倾吐,无暇雕饰,反使此诗成为绝唱,这在日趋华靡的刘宋诗坛尤其显得难能可贵。
文言文断句例句及翻译
![文言文断句例句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163e6a83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bc.png)
原文:昔者楚昭王问于孔子曰:“君子之行,何如斯可矣?”孔子对曰:“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夫礼者,所以制中也。
君子之道,其在于此乎?”断句:昔者/楚昭王/问于孔子/曰:“君子之行,何如斯可矣?”/孔子对曰:“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夫礼者,所以制中也。
/君子之道,其在于此乎?”翻译:昔日,楚昭王向孔子请教说:“君子的行为,应该如何才能做到呢?”孔子回答说:“君子的行为,应该保持内心的宁静来修养自己,节俭生活来培养品德,不合礼节的事物不要看,不合礼节的事物不要听,不合礼节的事物不要说,不合礼节的事物不要做。
礼,是用来规范中正之道的。
君子的道德,大概就在这里吧?”通过对这段文言文的断句与翻译,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几点:1. 断句是理解文言文的基础。
在断句时,要结合上下文,把握句子的主干,使句子结构完整,意思明确。
2. 翻译时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同时注意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词语,如“何如斯可矣”中的“何如”意为“如何”,“斯”意为“这样”,“可矣”意为“就可以了”。
3. 文言文中有很多虚词,如“于”、“以”、“之”等,这些虚词在翻译时往往需要保留,以体现文言文的特色。
4. 在翻译时,要注意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排比等,以使翻译更加生动。
5. 翻译要尽量保持原文的风格和韵味,避免过度简化或生硬直译。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文言文断句技巧:- 找出句子中的主语、谓语、宾语,明确句子结构;- 注意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如判断句、疑问句、省略句等;- 观察句子中的虚词,如“于”、“以”、“之”等,它们往往能帮助我们断句;- 注意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排比等;- 根据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进行断句。
通过以上例句及翻译,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断句与翻译技巧,为学习古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精准断句文言文翻译
![精准断句文言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aeb980b5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586b90f.png)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原文翻译:古时候的学者必定有老师。
老师,是用来传授知识、教授技艺、解答疑惑的人。
人不是生来就懂得一切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却不向老师请教,那些疑惑就永远无法解开。
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们听闻道理的时间自然比我早,我跟从他们学习;在我之后出生的人,他们听闻道理的时间虽然比我晚,但我还是跟从他们学习。
我学习的对象是道理,难道还要在乎他们出生在我之前还是之后吗?因此,不论地位的高低,不论年纪的长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精准断句: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断句翻译:古时候的学者必定有老师。
老师,是用来传授知识、教授技艺、解答疑惑的人。
人不是生来就懂得一切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却不向老师请教,那些疑惑就永远无法解开。
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们听闻道理的时间自然比我早,我跟从他们学习;在我之后出生的人,他们听闻道理的时间虽然比我晚,但我还是跟从他们学习。
我学习的对象是道理,难道还要在乎他们出生在我之前还是之后吗?因此,不论地位的高低,不论年纪的长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断句练习的翻译1、苏秦兄弟三人,皆游说诸侯以显名,其术长于权变。
而苏秦被反间以死,天下共笑之,讳学其术。
然世言苏秦多异,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苏秦。
夫苏秦起闾阎,连六国从亲,此其智有过人者。
吾故列其行事,次其时序,毋令独蒙恶声焉。
2、唐亡,诸盗皆生于大中之朝,太宗之遗德余泽去民也久矣,而贤臣斥死,庸懦在位,厚赋深刑,天下愁苦。
方是时也,天将去唐,诸盗并出,历五姓,兵未尝少解,至宋然后天下复安。
汉之亡也,天下大乱,至晋然后稍定;晋之亡也,天下大乱,至唐然后复安。
治少而乱多者,古今之势。
盛王业业以求治,可少忽哉!3、上谓侍臣曰:‚朕观《隋炀帝集》,文辞奥博,亦知是尧舜而非桀纣,然行事何其反也!‛魏征对曰:‚人君虽圣哲,犹当虚己以受人,故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
炀帝恃其俊才,骄矜自用,故口诵尧舜之言而身为桀纣之行,曾不自知,以至覆亡也。
‛上曰:‚前事不忘,吾属之师也。
‛4、赵高于秦,将杀二世。
乃先示权于众,献鹿于君以为骏马。
二世觇之曰鹿。
高曰:‚马也。
‛二世收目独视,曰:‚丞相误邪?此鹿也。
‛高终对以马。
问于朝臣,朝臣或助二世而非高,高因白二世,此皆阿主惑上,不忠莫大,乃尽杀之,自此之后,莫敢诤谏。
而高遂杀二世于望夷。
竟以亡。
5、管子云:古之四民不得杂处。
士相与言仁义于闲宴,工相与议技巧于官府,商相与语财利于市井,农相与谋稼穑于田野,朝夕从事,不见异物而迁焉。
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子弟之学不劳而能,各安其居而乐其业,甘其食而美其服,虽见奇丽纷华,非其所习,辟犹戎翟之与于越,不相入矣。
是以欲寡而事节,财足而不争。
6、叔孙武叔毁仲尼。
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
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
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7、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
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
孟子对曰:‚有。
人不得则非其上矣。
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8、白仁甫《秋夜梧桐雨》剧,沉雄悲壮,为元曲冠冕。
然所作《天籁词》,粗浅之甚,不足为稼轩奴隶。
岂创者易工而因者难巧欤?抑人各有能有不能也?读者观欧秦之诗远不如词,足透此中消息。
9、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10、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11、太史公《屈原传》曰:‚离骚,犹离忧也。
‛于‚离‛字初未明下注脚。
应劭以‚遭‛训‚离‛,恐未必是。
王逸《楚辞章句》:‚离,别也;骚,愁也。
言己放逐离别,中心愁思。
‛盖为得之。
然不若屈子自云:‚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尤见离而骚者,为君非为私也。
12、夫文尚矣。
三才各有文;天之文,三光首之;地之文,五材首之;人之文,《六经》首之。
就《六经》言,《诗》又首之。
何者?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
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上自贤圣,下至愚呆,微及豚鱼,幽及鬼神,群分而气同,形异而情一,未有声入而不应,情交而不感者。
13、‚末世争利,维彼奔义‛,太史公于叙《伯夷列传》发之。
而《史记》全书重义之旨,亦不异是。
书中言利处,寓贬于褒。
班固讥其‚崇势利而羞贫贱‛,宜后人之复讥固与!14、曹植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
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请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
奈何请人?‛时邺铜雀台新成,太祖令二子赋之,植援笔立成,可观。
太祖甚异之。
15、自《风》《雅》寝声,莫或抽绪,奇文郁起,其《离骚》哉!固已轩翥诗人之后,奋飞辞家之前,岂去圣未远,而楚人多才乎!昔汉武爱《骚》,而淮南作《传》,以为《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若《离骚》者,可谓兼之,蝉蜕秽浊之中,浮游尘埃之外,皭然涅而不缁,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16、(陶潜)文体省静,殆无长语。
笃意真古,辞兴婉惬。
每观其文,想其人德。
世叹其质直。
至如‚欢言酌春酒‛,‚日暮天无云‛,风华清靡,岂直为田家语耶!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
17、人有学为鸟言者,其音则鸟也,而性则人也。
鸟有学为人言者,其音则人也,而性则鸟也。
此可以定人与鸟之衡哉?今之为诗者,何以异于是?不出于己之所自得,而徒窃于人之所尝言,此虽极工逼肖,而已不免于鸟之为人言矣。
18、少陵与太白,独厚于诸公,诗中凡言太白十四处,至谓‚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其情好可想。
遁斋闲览谓二人名既相逼,不能无相忌,是以庸俗之见,而度贤哲之心也,予故不得不辨。
19、班氏父子讥司马迁之言也。
班氏以为真足以讥迁也,当也。
不知适足以彰迁之不朽而已。
使迁而不残陋,不疏略,不轻信,不是非谬于圣人,何足以为迁乎?则兹史固不待作也!迁、固之悬绝正在于此。
夫所谓作者,谓其兴于有感而志不容已。
或情有所激而词不可缓之谓也,若必其是非尽合于圣人,则圣人既已有是非矣,尚何待于吾也。
20、故偏听生奸,独任成乱。
昔鲁听季孙之说逐孔子,宋任子冉之计囚墨翟。
夫以孔、墨之辩,不能自免于谗谀,而二国以危。
何则?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也。
秦用戎人由余而伯(霸)中国,齐用越人子臧而强威、宣。
此二国岂系于俗,牵于世,系奇(倚)偏之浮辞哉?公听并观,垂明当世。
故意合则胡越为兄弟,由余、子臧是矣;不合则骨肉为仇敌,朱、象、管、蔡是矣。
今人主诚能用齐、秦之明,后宋、鲁之听,则五伯(霸)不足侔(móu),而三王易为也。
21、洛阳人谓牡丹为花,成都人谓海棠为花,尊贵之也。
亦如称欧阳公、司马公之类,不复指其名字称号。
然必其品格超绝,始可当此。
不然,则进而君公,退而尔汝者多矣。
22、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23、俗传书生入官库,见钱不识。
或怪而问之,生曰:‚固知其为钱,但怪其不在纸裹中耳。
‛予偶读渊明《归去来辞》云:‚幼稚盈室,瓶无储粟。
‛乃知俗传信而有征。
使瓶有储粟,亦甚微矣。
此翁平生只于瓶中见粟也耶?《马后纪》:夫人见大练以为异物;晋惠帝问饥民何不食肉糜,细思之,皆一理也,聊为好事者一笑。
永叔常言:‚孟郊诗:‘鬓边虽有丝,不堪织寒衣’,纵使堪织,能得多少?‛24、司马迁、班固父子,其言史官载籍之作,大义粲然著矣。
议者咸称,二子有良史之才。
迁文直而事核,固文赡而事详。
若固之序事,不激诡,不抑抗,赡而不秽,详而有体,使读之者,勉勉而不厌,信哉其能成名也。
25、庄子钓于濮(pú)水。
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lèi)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sì)而藏之庙堂之上。
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③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其生而曳尾涂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26、婢,魏孺人媵也。
嘉靖丁酉五月四日死,葬虚丘。
事我而不卒,命也夫!婢初媵时,年十岁,垂双鬟,曳深绿布裳。
一日,天寒,爇火煮荸荠熟。
婢削之盈瓯。
余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与。
魏孺人笑之。
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饭,即饭,目眶冉冉动。
孺人又指予以为笑。
回想是时,奄忽便已十年。
吁,可悲也已!27、真宗朝,签书枢密院马公知节,武人。
真宗东封,下至从臣,皆斋戒。
至岳下,抚问执政曰:‚卿等在路素食不易。
‛时宰相臣僚有私食驴肉者,马乃对曰:‚亦有打驴子吃底。
‛及还都,设酺宴。
开封府命吏屏出贫子,隔于城外。
上御楼,见人物之盛,喜顾宰臣曰:‚今都城士女繁富,皆卿等辅助之力。
‛马乃奏曰:‚贫底总赶在城外。
‛左右皆失色,真宗以为诚而亲之。
事多类此。
28、吾年过五十,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
性刚才拙,与物多忤。
自量为己,必贻俗患。
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
良独内愧。
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
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
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29、汉兴之初,反秦之敝,与民休息,凡事简易,禁罔(网)疏阔,而相国萧、曹(萧何、曹参。
),以宽厚清静为天下帅(率)(率先之意),民作‚画一‛之歌(‚萧何为法,讲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
孝惠垂拱(垂衣拱手。
形容无为而治),高后女主,不出房闼(房门),而天下晏然,民务稼穑,衣食滋殖(滋:益也。
殖:生也)。
至于文、景,遂移风易俗。
30、蔡葛山先生曰:‚吾校四库书,坐讹字夺俸者数矣。
惟一事深得校书力。
吾一幼孙,偶吞铁钉,医以朴硝等药,攻之不下,日渐尩(wāng瘦弱;衰弱)弱。
后校《苏沈良方》,见有小儿吞铁物方。
云剥新炭皮,研为末,调粥三碗,与小儿食,其铁自下,依方试之,果炭屑裹铁钉而出。
乃知杂书亦有用也。
此书世无传本,惟《永乐大典》收其全部。
‛31、肃宗为太子,常侍膳。
尚食置熟俎,有羊臂臑。
上顾太子,使太子割。
肃宗既割,余污漫刃,以饼洁之,上熟视不怿。
肃宗徐举饼啖之,上大悦,谓太子曰:‚福当如是爱惜。
‛注释尚食:官名,掌管帝王膳食。
熟俎:切熟肉的砧板。
醹:古书上指牲畜的前肢。
福:原指祭神的酒肉,这里泛指事物。
(切不可望文生义释为‚幸福‛。
)这则故事可以多角度看,可以从玄宗的角度看,也可以从肃宗角度看。
1.唐玄宗有心于培养自己的儿子爱惜物力的美德,善于从寻常小事考察太子。
2.唐玄宗自己骄奢淫欲,而对他人却严格要求。
3.唐肃宗爱惜物力已成习惯。
4.唐肃宗善于窥探父皇用心,因而小心翼翼,在各种小事方面也力图自保。
32、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
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
岁贡常八九百人,谓之曰(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时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33、古大有为之君,必有不召之臣。
朕何敢臣子陵哉!惟此鸿业,若涉春冰:譬之疮痏,须仗而行。
若绮里不少高皇,奈何子陵少朕也!箕山颖水之风,非朕之所敢望也。
34、南宋词人,白石有格而无情,剑南有气而乏韵。
其堪与北宋人颉颃(xiéháng指不相上下,相抗衡)者,唯一幼安耳。
近人祖南宋而祧(tiāo超越、泛指继承)北宋,以南宋之词可学,北宋不可学也。
学南宋者,不祖白石,则祖梦窗,以白石、梦窗可学,幼安不可学也,学幼安者,率祖其粗犷、滑稽,以其粗犷、滑稽处可学,佳处不可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