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社会因素与临床疾病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行为学习理论 • 某些社会环境刺激引发个体习得性心理和 生理反应,如情绪紧张、呼吸加快及血压 升高等。 • 由于个体素质上的问题,或特殊环境因素 的强化,或通过泛化作用,使这些习得性 心理和生理反应可被固定下来而演变成为 症状和疾病。
三、心理生理学理论 • 有哪些心理社会因素,通过哪些生物学机 制作用于什么状态的个体,导致哪些疾病 的发生。 • 心理神经中介途径、心里神经内分泌途径 和心理神经免疫学途径,是心理社会因素 造成心身疾病的三项形态学意外上的心理 生理中介机制。
4、心理治疗 • 运动治疗 • 松弛治疗 • 生物反馈疗法
(二)冠心病 1、心理社会因素 • 常见病、多发病、高发病 • 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血粘度、高 体重、高龄等均为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 影响因素:情绪、个性心理、社会环境、 行为等
2、心理生理学机制 • 心理素质是冠心病的发病基础 • 胆固醇过高,其内在原因是低密度脂蛋白 受体完全或部分丧失功能—生理始基 • 胆固醇、三酰甘油、去甲肾上腺素、促肾 上腺皮质激素易于增高 • 脂肪代谢紊乱、血液流动学异常、动脉管 壁病变,是冠心病的基础
二、心身疾病的治疗原则 1、心、身同治原则 • 采取心、身相结合的治疗原则 • 具体病例,各有侧重 • 急性发病而又躯体症状严重的病人,应以 躯体对症治疗为主,辅以心理治疗
• 对于以心理症状为主、躯体症状为次,或 虽然以躯体症状为主但已呈慢性经过的心 理疾病,则可在实施常规躯体治疗的同时, 重点安排好心理治疗。 • 心理干预手段,应视不同层次、不同方法 和不同目的而决定,支持疗法、环境控制、 松弛训练、生物反馈、认知治疗、行为疗 法、暗示或催眠疗法以及家庭疗法等。
第四节 内科常见心身问题
一、心血管疾病心身问题与心理干预 (一)原发性高血压 • 以慢性血压升高为特征的临床综合症 • 占高血压总人数的90%左右 • 流行广泛,可导致冠心病、脑卒中、肾衰 竭等并发症
1、心理社会因素与原发性高血压的病因学 • 社会环境因素 • 情绪因素 • 不良行为因素 • 人格特征
二、心身疾病的范围 • 溃疡病 • 溃疡性肠炎 • 甲状腺功能亢进 • 局限性肠炎 • 类风湿性关节炎 • 原发性高血压及支气管哮喘
第二节 心身疾病发病机制
一、心理动力理论 • 强调潜意识心理冲突在各种心身疾病发生 发展中的作用 • 潜意识心理冲突是通过自主神经系统功能 活动的改变从而造成某些脆弱器官的病变 而致病的。
• 心理、社会因素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 血压急剧升高,心率加快,血液凝固时间 缩短,引起冠状动脉功能异常,血管内皮 细胞功能损伤,发生心肌缺血,动脉硬化 斑块破裂发生心肌梗死和心源性猝死。
3、心理特性 (1)心肌梗死急性期心理反应 (2)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心理特点: ①焦虑期。发病1~2天对死亡恐惧,焦虑不安, 严重者出现惊恐症状,伴有不安宁、出汗、 失眠及心搏加快、呼吸急促,强烈焦虑、 惊恐发作导致猝死。
第三节 心身疾病的诊治原则
一、心身疾病的诊断原则 1、心身疾病诊断要点 • 确定躯体症状 • 寻找致病的心理社会因素 • 排除躯体疾病和神经症的诊断 • 关注疾病症状与心理应激反应的相似性
2、心身疾病诊断程序 • 病史采集 • 体格检查 • 心理学检查 根据以上程序中收集的材料,结合心身疾 病的基本理论,对是否心身疾病、何种心 身疾病、由哪些心理社会因素在其中起主 要作用和可能的作用机制等问题做出恰当 的估计。综合分析,做出诊断。
第八章
心理社会因素与临床疾病
本章重点
• • • • • 心身疾病概述 心身疾病发病机制 心身疾病的诊治原则 内科常见心身问题 肿瘤病人的心身问题
第一节 心身疾病概述
一、概念 1、或称心理生理疾患,是介于躯体疾病与神 经症之间的一类疾病。 2、狭义: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 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例如原 发性高血压、溃疡病。该因素引起躯体功 能性障碍,则被称为心身障碍。 3、广义:包括狭义的心身疾病和心身障碍。
现在在临床上用是否为A型行为模式预 测心脏病具有很高的准确性。 A型行为其特征如下: 其一,雄心勃勃,争强好胜,对自己寄予极 大的期望; 其二,苛求自己,不惜任何代价实现目标;
5、心理防治 (1)心理支持和心理咨询 (2)矫正A型行为 (3)冠心病焦虑障碍、抑郁障碍的治疗 (4)不良行为矫正
A型行为 1950s, 美国心脏病学家弗里德曼 (friedman,m)和罗森曼(rosenm胜,缺乏耐心, 怀有敌意和攻击性,醉心 于工作,有时间紧迫感.并称这类行为为A型 行为,相对缺乏这类行为的人为B型行为.
2、心理生理学机制 • 高级神经中枢功能失调在发病中占主导地 位,遗传、社会心理应激与躯体因素共同 起作用 精神紧张与情绪应激使高血压易患倾向的人 大脑皮质与边缘系统功能失调,通过自主 神经及神经内分泌途径使全身细小动脉痉 挛,外周血管阻力增加,血压上升
3、心理特点 • 心情烦躁、敏感、易紧张、易怒、记忆减 退、注意力不集中、认知障碍或怀疑、否 认、满不在乎及拒绝服药等心态 • 头痛、头晕、眼花、心悸、耳鸣、倦怠, 睡眠障碍、呼吸急促、多汗、震颤等症状
2、心理干预目标 • 消除心理社会刺激因素 • 消除心理学病因 • 消除生物学症状
三、心身疾病的预防原则 • 具有明显心理素质上弱点的人(如易怒、 抑郁、孤僻及多疑倾向者等),通过心理 指导,加强其健全个性培养 • 明显行为问题者(如吸烟、酗酒、多食和 缺少运动等),利用心理学技术指导进行 矫正 • 明显应激的人,及时帮助进行调整
②否认期。发病2天后,尤其3~4天,越50% 病人出现心理否认反应。 ③抑郁期。发病第5天,30%病人抑郁,自感 因病不能生活自理,丧失工作社交能力。 ④再焦虑期。病人离开监护病房,缺乏心理 准备,或对监护病房有依赖,缺乏安全心 态而易产生焦虑反应。
4、心理障碍 (1)焦虑障碍 是心血管病种常见心理障碍之一,在高血 压、冠心病中更为显著。 (2)抑郁障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