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三生物一轮复习:专题20 生态系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20 生态系统
考点1生态系统的结构
1.(.·长沙县一中月考)下图中的圆分别表示:a-生产者、b-分解者、c-原核生物、d-蓝藻、e-腐生细菌。能正确表示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是( A )
解析:考查生产者和分解者中的典型代表生物,蓝藻能进行光合作用,属于生产者;腐生细菌属于分解者,原核生物中多数为分解者,也有少数属于生产者,如蓝藻、硝化细菌等。
2.(.·衡阳质检)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结构的是( D )
A.树→虫→鸟
B.在某一群落食物网中,鹰占据两个营养级
C.狼属于消费者
D.有些金丝桃,因能分泌海棠素,使误食的动物变盲或致死,而使多数动物避开这种植物解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A项所述为食物链;B项所述为食物网;C项所述为生态系统的结构;D项是信息传递,属于生态系统的功能。
3.(.·安徽三校联考)下列最可能用于描述同一生物的一组名词是( C )
A.一级消费者,第一营养级B.二级消费者,自养生物
C.分解者,腐生生物D.生产者,异养生物
解析:第一营养级是生产者,属于自养生物A、D错误;消费者是异养生物,B错误。
4.(.·长春模拟)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①凡是细菌、真菌都是分解者②凡是自养型生物都是生产者③植物都是生产者④动物都是消费者⑤异养型生物都是消费者
A.②B.②③
C.③④D.②⑤
解析:有些细菌是生产者,如硝化细菌;某些寄生植物(如菟丝子)属于消费者;有些动物是分解者,如蚯蚓;消费者和分解者都属于异养型生物,消费者是异养型生物中的捕食或寄生类型,不包括腐生类型,而分解者是异养型中的腐生类型。
5.在一条食物链中,共含有三个营养级。若每个营养级每日每小时的耗氧量如图中曲线所示,则曲线a、b、c所反映的营养级依次是( D )
A.第三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第一营养级
B.第三营养级、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
C.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级、第一营养级
D.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级
解析: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a生物白天(6小时~18小时)氧气的消耗量为负值,说明a生物在有光照的情况下释放氧气,必定为生产者,是第一营养级。b、c消耗的氧气量是前者大于后者,根据能量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表明c所含的能量比b更少,营养级更高。
6.如图所示的食物网中,由于某种原因蚱蜢大量减少,则蜘蛛数量的变化是( A )
A.增加B.减少
C.基本不变D.可能增加也可能减少
解析:在该食物网中,由于蚱蜢大量减少,必然导致蜥蜴和蛇的食源短缺,从而使其数量减少。鹰作为该食物网中的最高级消费者,由于失去了原先占有的一个营养来源,于是鹰将增加对兔和相思鸟的捕食,这样导致蜘蛛的天敌(相思鸟)数量减少,进而使蜘蛛的数量增加。
7.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植食性动物属于第二营养级
B.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类
C.生产者属于自养型生物,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成分
D.一种生物只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一种生物成分
解析:生态系统三种生物成分不是简单地分为植物(生产者)、动物(消费者)、微生物(分解者),而是根据生物本身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来区分是哪一种具体成分。A项,消费者中多数是动物,但并非所有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如营腐生生活的一些动物(蚯蚓、秃鹫等)为分解者。植物一般属于第一营养级,则植食性动物属于第二营养级。B项,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为分解者,营寄生生活的细菌、真菌属于消费者。从异化作用看,微生物一般分为需氧型、厌氧型和兼性厌氧型三类。C项,生产者是生态系统能量的开端,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成分,生产者的多样性程度决定了生态系统的种类和稳定性。D项,一般情况下一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只属于一种成分,但个别生物或部分生物在特殊情况下可能会属于两种成分,如捕蝇草既可作为生产者,也可作为消费者。
8.(.·怀化二模)如图是一个陆生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各项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D )
A.此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不止一个
B.辛从食物链甲→丙→乙→丁→辛中获得的能量最少
C.若丙种群数量下降10%,辛种群数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D.既存在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的只有丁和辛
解析:该生态系统中,甲、戊都属于生产者;甲→丙→乙→丁→辛是该生态系统中最长的食物链,因此辛从该食物链中获得的能量最少;丙种群数量下降10%,通过其他同营养级生物的调节作用,使辛种群的数量不会发生明显化;该食物网中既存在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的有丁和辛、乙和丙、乙和丁。
9.(.·新课标卷)某岛屿栖息着狐和野兔,生态系统相对稳定。后来有人登岛牧羊、捕食野兔和狐,狐也捕食羊羔。第5年,岛上狐濒临灭绝,但野兔数量大大超过人登岛前的数量。第6年,野兔种群暴发了由兔瘟热病毒引起的瘟疫,其数量骤减。回答问题:
(1)人与狐的种间关系是竞争和捕食,兔瘟热病毒与野兔的种间关系是寄生。
(2)画出由人、羊、狐、野兔和牧草组成的食物网。
。
(3)人登岛后的第5年,与登岛前相比,野兔种内竞争强度增加(增加、减小、不变)。
(4)一般情况下,被捕食者传染病的流行程度将随捕食者种群密度的增加而减弱(增强、减弱、不变)。
解析:(1)人和狐都可以羊、野兔为食,存在竞争关系;人能捕食狐,人和狐之间还存在捕食关
系。病毒都营寄生生活。
(2)植物是第一营养级,人是最高营养级。人可以捕食野兔、羊和狐,狐可以捕食羊、野兔。
(3)人登岛后,狐濒临灭绝,野兔因缺少天敌而数量增加,种内斗争程度增加。
(4)题中的材料介绍了野兔数量增加后暴发了瘟疫,那么当捕食者密度增加后,野兔的数量会下降,结果应该和题中信息正好相反,传染病的流行程度应该减弱。
10.(.·新课标卷)某草原上生活着鹿、兔、狼和狐等生物,雄鹿有角,雌鹿无角,通常情况下这种鹿的雌雄个体分群活动(生殖季节除外),有人提出“鹿角效应”假说解释这种同性聚群现象,即一群形态相同的食草动物能迷惑捕食者,降低被捕食的风险。回答下列问题:
(1)该草原上的雌鹿群和雄鹿群属于同一(填“不同”或“同一”)种群。
(2)草、鹿、兔、狼、狐和土壤中的微生物共同形成一个群落(填“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
(3)为探究“鹿角效应”假说是否成立,某同学用狗(能将抛入流水池中的漂浮物叼回来)、项圈和棍棒做了如下3组实验:甲组同时向流水池中抛出2个相同的项圈,乙组同时抛出2个相同的棍棒,丙组则同时抛出1个项圈和1个棍棒。记录每次抛出后狗叼回第一个漂浮物的时间。若丙组平
均时间小于(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其他两组,则实验结果支持该假说。测试时间要求甲、乙、丙三组抛出项圈或棍棒的距离相同(填“相同”或“不同”)。本实验中项圈或棍棒相当于草原上的雌鹿或雄鹿。
解析:(1)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叫做种群,因此一片草原上的雌雄鹿算是同一
种群。(2)草、鹿、兔、狼、狐和土壤中的微生物,是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构成群落。(3)假说内容为:“一群形态相同的食草动物能迷惑捕食者,降低被捕食的风险”;反之,一群有两种形态的食草动物更容易被捕食。对应到模拟实验为:甲组:2个相同的项圈(猎物相同)——符合假说,猎物不容易被捕食,狗更难叼回;乙组:2个相同的棍棒(猎物相同)——符合假说,猎物不容易被捕食,狗更难叼回;丙组:1个项圈和1个棍棒(猎物不相同)——不符合假说,猎物容易被捕食,狗很快叼回,故从因变量时间来看,丙组平均时间<甲组=乙组实验,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无关变量要控制(相同),故甲、乙、丙三组抛出项圈或棍棒的距离应当“相同”。项圈或棍棒相当于草原上的雌鹿或雄鹿,填食草动物也可以。
考点2生态系统的功能
1.(.·海南卷)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A.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得到的能量必然大于消费者得到的
B.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对所有捕食者都必然是有利的
C.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型必然越大
D.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型必然越小
解析: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能量在各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10%~20%,故A正确;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不可能只对捕食者有利;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的高低与体型大小没有必然联系。
2.以下表示动物利用食物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