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人员定位系统规划设计

合集下载

基于Zigbee的井下人员定位监测系统的设计与研究

基于Zigbee的井下人员定位监测系统的设计与研究

n t r n r n o t e c s fmis d W ie e s l c t n s se o i e i d sg e h s p p r e wo k a d p o e t h a e o s e . r ls o ai y t m fm n s e i n d i t i a e o n b s d n i b e t c n l g n mp o e t e l c t n l o i m o h o a in y tm ,a d a e o Z g e e h o o y a d i r v s h o a i ag rt o h f r t e l c t s se o n
研 究 与 开 发
基 于 Zg e ib e的井下 人 员定位 监测 系统 的设计 与研 究
王 同泉 崔建 明
002 3 0 4) ( 原理工 大学 电气与 动力工 程学 院,太原 太
摘要 针 对 目前 井下人 员定位 系统功 能单 一 ,组 网能力 较弱 并且容 易 出现漏检 的情况 ,设 计 了一种基 于 Zg e ibe技术 的人 员定位 监测 系统 ,并对 适合 Zg e ibe技术 定位 系统 的 R S 测 距算 SI 法进 行 了差分 修 正 ,提 高 了定 位 系统 的准确 度 , 同时设 计 了系统 的网 关和定位 流程 ,使 整个 系 统 能更好地 满足 井下人 员定位 的需求 。通 过上位机 zL c o 的实验 测试 ,得 到 了较 为理想 的 —o ̄in
i p o e hea c r c . e n h l h sp p rd sg st eG a e a nd Lo ai n fo c r o m e tt e m r v st c u a y M a w iet i a e e i n h t w y a c to w ha t e h l t l c to n r r u d pe s n ls t m e 1 o a i n u de g o n r o a yse w l.The t s e s m o e s ts a t r e u t hr u h t e PC e t g t r a if c o y r s ls t o g h

KJ128A井下人员定位系统_技术方案书

KJ128A井下人员定位系统_技术方案书

KJ128A井下人员定位管理系统技术方案书江苏三恒科技有限公司2012年11月目录一、总体描述 (2)二、设计依据、目标和原则 (2)2.1设计依据 (2)2.2设计目标 (3)2.3设计原则 (3)三、井下人员定位系统介绍 (4)3.1概述 (4)3.2系统特点 (5)3.3系统组成 (6)3.4系统主要技术指标 (12)3.5系统功能 (13)3.6覆盖区域 (18)3.7无线数据收发机的配置原则 (19)3.8系统布置说明 (19)3.9系统设备运行环境 (20)四、项目设备清单 (21)五、场地及环境准备 (22)一、总体描述安全是煤炭生产的头等大事,安全对煤炭生产起着保证、支撑和推动作用,煤矿安全生产也是国家安全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国家对煤矿安全的日益重视和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强,我国大中型煤矿及广大乡镇小煤矿已大量装备了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这些安全装备的推广应用大大改善了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状况。

但目前由于煤矿井下作业人员、车辆等动目标流动性大,一旦下井后,就无法确切地知道他们所在的位置,当矿井发生透水、火灾等事故时,对井下人员的抢救缺乏可靠信息,同时矿山机车的实时定位难以确认,不利于矿山机车运作的安全,将给救灾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

按照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等4部委《关于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规范企业劳动定员管理的若干指导意见》(安监总煤矿[2006]216号)要求,为了克服现有安全监控系统功能单一、品牌繁杂、互不兼容、使用、维修不便等弊端,使煤矿井下人员定位系统具备技术先进、功能齐全、运行可靠、维护方便等优点,进一步规范、提升安全监控系统管理水平,最大限度地减少煤矿突发事故损失,夯实整个矿务局煤矿安全生产基础,我们根据煤矿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矿井人员考勤定位系统的实施要求,规划设计新一代的定位跟踪系统,来满足煤矿井下人员监测与管理的自动化和信息化要求,同时系统可将有关数据传至各级管理部门,为各级领导监督指挥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煤矿六大系统之人员定位系统》

《煤矿六大系统之人员定位系统》

《煤矿六大系统之人员定位系统》目录1“人员定位系统”管理制度 (1)1.1红阳二矿井下安全避险“人员定位系统”管理机构及职责.........11.2红阳二矿井下安全避险“人员定位系统”管理制度.....................41.3“人员定位系统”操作及维护人员岗位责任制..................................61.4“人员定位系统”操作人员及维护人员操作规程..............................81.5“人员定位系统”24小时值班人制度...............................................121.6“人员定位系统”故障处理制度........................................................131.7“人员定位系统”故障处理期间的安全措施....................................151.8“人员定位系统”维护人员配备制度................................................161.9“人员定位系统”部门工作制度........................................................171.10“人员定位系统”部门工作职责......................................................181.11“人员定位系统”操作及维护人员培训制度...............................191.12“人员定位系统”安全仪器仪表计量检验制度...........................201.13“人员定位系统”电气设备入井检验制度...................................211.14“人员定位系统”设备维护、调校、测试制度...........................222“人员定位系统”应急演练预案及制度 (23)2.1“人员定位系统”应急演练预案.....................................................232.2“人员定位系统”应急预案演练工作制度.....................................282.3“人员定位系统”应急演练.............................................................303“人员定位系统”运行及管理资料.. (34)3.1人员定位设备布臵图.......................................................................343.2设备台账. (35)3.3人员定位系统值班记录...................................................................353.4人员定位系统维护记录...................................................................353.5人员定位系统日报表.......................................................................353.6人员定位系统图...............................................................................354“人员定位系统”设备设施情况 (36)4.1“人员定位系统”设备设施................................................................364.2“人员定位系统”设备设施安全标志 (37)沈阳焦煤有限责任公司红阳二矿:人员定位系统验收资料1“人员定位系统”管理制度1.1红阳二矿井下安全避险“人员定位系统”管理机构及职责为了进一步提高矿井应对各种突发事故的能力,将《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基本规范(试行)》等要求落到实处,增强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以下简称“六大系统”)在事故发生时的安全保障作用,结合我矿实际特制定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管理机构及岗位责任制。

长治县雄山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规划和方案

长治县雄山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规划和方案

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规划和方案长治县雄山煤炭有限企业第五矿根据国家安监总煤装[2023]146号文献《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有关建设完善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旳告知》和山西晋煤救发[2023]955号文献《有关转发<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有关建设完善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旳告知>旳告知》旳精神,为全面提高我企业安全健康能力,经矿委会组织有关人员认真学习领会告知精神,结合矿井实际状况,通过讨论研究。

特制定该建设规划和方案。

一、煤矿基本概况雄山五矿位于长治县城南1.5km,207国道西侧东和乡寨沟村附近。

从属长治县管辖,为集体企业。

距太(原)—焦(作)铁路小宋站9.6km,距长(治)—邯(郸)铁路约20km,距207国道局限性1km,矿区内有乡村公路与上述公路相通,交通较为便利。

本井田位于太行山中部西侧旳山前地带,“上党盆地”旳南部,地形标高950-1000m,相对高差20-30m,区内地势较平坦,均为第四系黄土覆盖,井田内无小窑开采历史,北部为长子县华晟荣煤业、山西长治经坊煤业和长治县池里煤业,东南方向为长治县辛呈煤矿。

井田南北长约4.000km,东北宽约2.380km,面积8.3505km.六大系统现实状况:监测监控系统:山西美安KJ-160系统8口分站。

人员定位系统:人员定位系统为神州鼎天KJ236。

紧急避险系统:今年联络救生舱制造厂家,2023年完毕本矿救生舱设计并预购置,最迟计划2023年初投入使用。

压风自救系统:已经安装到位并运行正常。

供水施救系统:地面已经有静压水池(未净化)300m³,管路到位。

通信联络系统:井下通讯联络系统正常,有待深入升级完善。

二、成立“六大系统”建设规划和方案实行领导组组长:宋福忠副组长:李文旭张红兵肖国伟李泽清张建平成员:各科室、生产队负责人详细分工:(一)监测监控系统由通风技术科负责,(二)人员定位系统和通信联络系统由安全生产指挥中心负责,(三)压风自救系统和供水施救系统由机运队负责,(四)紧急避险系统由机电科负责。

人员定位系统技术要求

人员定位系统技术要求

人员定位系统技术要求近年来,煤矿事故不断增加,煤矿安全形势紧张,国家要求煤矿企业必须装设井下人员定位系统,为了满足煤矿建设要求,提高矿井安全系数,健全和完善矿井“六大系统”,现需要购置人员定位系统一套。

原矿井没有装设人员定位系统。

特提出如下技术要求:项目名称:人员定位系统覆盖区域:定位信号能够覆盖全矿井,实现土10M精确定位及双向寻呼/呼救。

三、系统配置清单:(一)复产前监测点分布列表:附图所示1、副井口1、副井底2、风井口3、风井底4、主井口5、主井底6 ;2、西巷口12、皮带下山11、西回风巷9、西运输巷10 ;3、11031上回风13、11031下机巷14、采面进风巷16、采面回风巷15 ;4、掘进进风巷8 、掘进回风巷7 。

(二)复产后规划采区监测分布:附图所示1、11 轨道下山4 、11 运输下山3、规划采面运输巷2 、规划采面上风巷1 、规划采面进风巷6、规划采面回风巷5 。

四、系统主要技术性能(一)预警呼叫具备人员无线寻呼功能,在需要紧急撤离,或寻找失踪人员时,人员无线寻呼系统将发挥重要作用。

可以呼叫单独一个人,也可以成组呼叫,可以呼叫某个区域的人员,也可以多个区域或全矿区呼叫。

呼叫信息由计算机控制,通过指定的分站发出。

对于井下出现的紧急情况,井下的矿工可以向井上调度指挥中心发出呼救信号,生产指挥调度可以根据情况的紧急程度,判断是否需要通知井下人员撤离。

(二)考勤管理功能通过实时对煤矿人员的入井、升井时间及在井下各区域的停留工作时间的记录与统计,能实时对各单位人员下井班数、班次、迟到、早退、人员出勤规律分析等情况进行监测和分类统计,能自动汇总、存储、实时查询、自动生成报表和打印,为企业提供考勤管理基础信息,并能为企业提供员工出勤规律分析和总结。

20 万卡次以上实际应用不允许出现漏卡,保障考勤数据的准确。

(三)矿井目标定位、跟踪在满足人员定位信号覆盖范围要求的条件下,实现人员实时定位管理,在定位器连续布置的区域可以实现人员的精确定位,同时实时对井下各监测区域工作人员的数量和分布情况进行分类统计。

矿井人员定位系统标准

矿井人员定位系统标准

矿井人员定位系统标准
矿井人员定位系统是指在矿井内对人员进行实时定位和监控的系统,其主要目
的是确保矿井内人员的安全。

矿井作为一个特殊的工作环境,存在着诸多安全隐患,因此矿井人员定位系统的标准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矿井人员定位系统应具备高精度定位能力。

对于矿井内的人员来说,精
准的定位是确保他们安全的基础。

系统应能够实现对人员位置的即时监测,并能够在发生意外情况时快速准确地定位到人员的位置,以便进行紧急救援。

其次,系统应具备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矿井内的工作环境复杂恶劣,系统
设备需要能够适应高温、高湿、尘土等恶劣条件,并且能够长时间稳定运行,保证系统的可靠性。

另外,系统还应具备良好的实时监控和数据传输能力。

矿井人员定位系统需要
能够实时监测人员的位置,并能够将监测到的数据及时传输到监控中心,以便监控人员及时了解矿井内人员的动态情况。

此外,系统的应用范围也需要得到考虑。

不同类型的矿井可能对人员定位系统
有不同的需求,因此系统应具备一定的灵活性,能够根据不同矿井的特点进行定制化,以满足不同矿井的需求。

最后,矿井人员定位系统的标准还应包括对系统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的
应急处理和维护保养标准。

这些标准的制定可以帮助矿井管理部门更好地管理和维护人员定位系统,确保系统长期稳定运行。

总之,矿井人员定位系统标准的制定对于保障矿井内人员的安全至关重要。


有制定了科学合理的标准,并且严格执行,才能够真正地保障矿井内人员的安全,降低矿井事故的发生率。

因此,需要对矿井人员定位系统的标准进行不断完善和提高,以适应矿井安全生产的需要。

技术规格书(人员精准定位管理系统(WIFI6))

技术规格书(人员精准定位管理系统(WIFI6))

***煤矿人员精准定位管理系统(WIFI6)技术规格书***煤矿20**年**月人员精准定位管理系统(WIFI6)技术规格书一、基本要求目前矿井人员管理系统(******型号煤矿人员定位系统)使用窄带定位技术实现对井下人员的定位及管理,无法实现人员的精准定位,无法实现基于定位数据的行为分析、轨迹分析等大数据分析应用;人员通过区域定位卡实现双向通信时,标识卡必须处于读卡器信号覆盖半径内,受设备布置点位的限制,井下部分区域为信号盲区,双向报警功能在信号盲区无法实现。

矿井拟建设基于UWB技术的精准人员定位系统,实现矿井的人员及车辆高精度定位、人员活动及车辆轨迹跟踪与分析、出入重点区域/限制区域管理;精确定位基站的要求内置WiFi6无线通信模块,实现矿井井下无线通信网络覆盖。

为基于WiFi无线网络的安全生产子系统提供网络传输支持。

1.建设项目环境要求2.1 大气压力:80~116kPa:2.2 环境温度:0~+40℃;2.3 相对湿度不大于95%;2.4 具有甲烷混合物及煤尘爆炸危险的煤矿井下。

2.项目建设设计规范及标准设计和安装调试满足最新版国家标准(GB)和关于煤矿安全监测系统的标准,或高于下述标准的行业标准、规范。

《煤矿安全规程》2016版《煤矿安全生产在线监测联网备查系统通用技术要求和数据采集标准》(试行)(安监总厅规划〔2016〕138号)《关于建设完善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通知》(安监总煤装〔2010〕146号)《**省煤矿智能化建设验收办法(试行)》《计算机场地通用规范》GB/T 2887-2011《爆炸性环境第1部分:设备通用要求》GB 3836.1-2010《爆炸性环境第2部分:由隔爆外壳“d”保护的设备》GB 3836.2-2010《爆炸性环境第4部分:由本质安全型“i”保护的设备》GB 3836.4-2010《煤矿通信检测控制用电工电子产品通用技术要求》MT 209-90 《煤矿通信、自动化产品型号编制方法和管理办法》MT 286-1992 《煤矿用直流稳压电源》MT/T 408-1995《煤矿用信息传输装置》MT/T 899-2000《矿用分站》MT/T 1005-2006《矿用信息传输接口》MT/T 1007-2006《井下移动目标标识卡及读卡器》MT/T 1103-2009《矿用产品安全标志标识》AQ 1043-2007《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使用与管理规范》AQ1048-2007《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通用技术条件》AQ 6210-2007上述标准和规范仅规定了通用要求,在符合本技术规格书中所列出的各具体技术指标和要求的基础上,投标者可以采用高于或相当于上述国家标准。

人员定位系统设计方案

人员定位系统设计方案

蓝牙定位技术
信号强度定位
通过测量蓝牙信号强度, 确定目标位置。
优势
适用于室内环境,可利用 现有蓝牙设备。
限制
定位精度受环境影响较大 ,需要部署蓝牙信标。
Wi-Fi定位技术
MAC地址定位
通过测量Wi-Fi信号强度,确定 目标位置。
优势
适用于室内环境,可利用现有 Wi-Fi设备。
限制
定位精度受环境影响较大,需要 收集Wi-Fi信号数据。
定位设备
采用低功耗蓝牙技术,内置高性能芯片,支 持高精度定位和数据传输。
通讯设备
采用WiFi和4G/5G网络,实现数据的快速传 输和远程通信。
存储设备
采用分布式存储技术,实现数据的海量存储 和高可靠性。
供电设备
采用太阳能供电技术,实现设备的长期稳定 运行。
软件设计
01
02
03
软件平台
基于Linux操作系统和 MySQL数据库,实现高效 的数据处理和存储。
响应速度评估
测试并记录系统的响应速度,针对慢速响应进行优化,提高系统 的实时性。
稳定性评估
通过长时间运行测试和故障模拟,评估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功能改进方案
定位技术升级
引入更先进的定位技术,如超宽带、蓝牙等,提高定位精度和响 应速度。
增加数据接口
提供标准的数据接口,方便与其他系统进行数据交互和集成。
超宽带定位技术
时间差定位
通过测量超宽带信号传输时间差,确定目标位置 。
优势
高精度,适用于室内外环境。
限制
需要部署超宽带基站,成本较高。
05
数据安全设计
数据加密方案设计
总结词
多重加密方案

井下定位解决方案(3篇)

井下定位解决方案(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煤矿、矿山等井下作业场所的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井下作业环境复杂,存在诸多安全隐患,如瓦斯爆炸、火灾、坍塌等。

为了提高井下作业的安全性,实现井下人员精确定位,减少事故损失,本文提出一种井下定位解决方案。

二、井下定位技术概述井下定位技术是指利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实现对井下人员、设备、物资等实时、精确的定位。

目前,井下定位技术主要分为以下几种:1. 地面无线电测向定位技术:通过在地面架设基站,利用无线电波在井下传播的特性,实现对井下人员、设备的定位。

2. 井下卫星定位技术:利用卫星信号,通过井下人员、设备上的卫星定位模块,实现对井下人员、设备的定位。

3. 井下超声波定位技术:利用超声波在井下传播的特性,通过井下人员、设备上的超声波传感器,实现对井下人员、设备的定位。

4. 井下惯性导航定位技术:利用惯性导航系统,通过测量井下人员、设备的加速度、角速度等参数,实现对井下人员、设备的定位。

三、井下定位解决方案1. 系统架构井下定位系统采用分层分布式架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次:(1)感知层:负责采集井下人员、设备、环境等数据。

(2)传输层:负责将感知层采集到的数据传输到地面中心站。

(3)数据处理层:负责对传输层传输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实现井下人员、设备的定位。

(4)应用层:负责向用户提供井下定位服务,如人员跟踪、设备管理、环境监测等。

2. 感知层感知层主要包括以下传感器:(1)人员定位标签:用于采集井下人员的实时位置信息。

(2)设备定位标签:用于采集井下设备的实时位置信息。

(3)环境监测传感器:用于采集井下温度、湿度、瓦斯浓度等环境信息。

3. 传输层传输层主要包括以下传输方式:(1)无线传输:利用无线信号在井下传播的特性,实现数据传输。

(2)有线传输:利用井下电缆,实现数据传输。

4. 数据处理层数据处理层主要包括以下功能:(1)数据融合:将感知层采集到的多源数据进行融合,提高定位精度。

唐阳煤矿井下人员考勤定位系统工程

唐阳煤矿井下人员考勤定位系统工程

山东裕隆矿业集团有限公司唐阳煤矿井下人员考勤定位系统工程技术要求书定位范围全矿有下井任务的所有工作人员。

要求信号能够全面覆盖井下各采区出入口、掘进工作点、巷道交叉口及主要人员往来区域。

要求识别卡1600个。

一、总体规划进行开放式布线,主要大巷、机电峒室所有接线端口都支持数据通讯、定位、数据。

布线采用通讯电缆合理布置的原则。

二、井下人员定位系统技术要求1、系统采用射频方式,系统及其软件、识别卡、分站、传输接口应符合本标准及AQ6210-2007、MT209、MT/T1004、MT/T1005、MT/T1007、MT/T1008等标准的有关规定,系统中的其他设备应符合国家及行业有关标准的规定,并按照经规定程序批准的图样及文件制造和成套。

2、中心站及入井电缆的入口处应有防雷措施。

3、系统应具有识别卡工作是否正常和每位下井人员携带一张卡唯一性检测功能。

4、系统应具有防止修改实时数据和历史数据等存储内容(参数设置及页面编辑除外)功能。

5、系统应具有操作权限限制功能,对参数设置等必须使用密码操作,并具有操作记录。

6、采用局部覆盖方式布置读写器,信号能够全面覆盖井下采区出入口、巷道交叉口及主要人员往来区域。

7、矿用人员定位标识卡上要有高亮度报警灯和蜂鸣器,当其接收到基站发出的呼叫信号后,报警灯和蜂鸣器提示相关人员。

在需要紧急撤离,或寻找失踪人员时,人员无线寻呼系统将发挥重要作用。

可以呼叫单独一个人,也可以成组呼叫,可以呼叫某个区域的人员,也可以多个区域或全矿区呼叫。

呼叫信息由计算机控制,通过指定的基站发出。

呼叫信息有一般呼叫、紧急呼叫、紧急撤离呼叫等多种类型,通过报警灯、蜂鸣器的不同报警频率来区别。

8、系统应具有汉字显示和提示功能;具有列表显示功能。

显示内容包括:下井人员总数及人员、重点区域人员总数及人员、超时报警人员总数及人员、限制区域报警人员总数及人员、特种作业人员工作异常报警总数及人员等。

9、系统应具有模拟动画显示功能。

基于GIS和RFID的煤矿井下人员跟踪定位与监控系统设计

基于GIS和RFID的煤矿井下人员跟踪定位与监控系统设计

基于G IS和RF ID的煤矿井下人员跟踪定位与监控系统设计周爱华,陈 静(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北京 100083)摘要:煤矿井下工作环境恶劣,突发性事故时有发生,井下工作人员多、地点分散、给安全管理与事故救援带来很大的困难。

基于GI S和RF I D的煤矿井下人员跟踪定位与监控系统能够很好的解决井下人员的实时定位与监控管理等问题,为井下救援与管理带来极大方便,从而使我国的煤矿安全生产与事故救护更加规范与科学。

关键词:井下;跟踪定位与监控系统;GI S;FR I D中图分类号:P20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358X(2009)01-0047-03 目前,GI S技术与RF I D技术在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中有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因此,建立基于GI S和RF I D的煤矿井下人员跟踪定位与监控系统,有效利用两种技术的优势,对煤矿的安全生产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将使我国的煤矿安全生产与事故救护更加规范与科学。

1 地理信息系统(G I S)及其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采集、存储、管理、分析、显,是分析和处理海量地理数据的通用技术[1]。

地理信息系统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初,现已成功地应用到了包括资源调查、环境评估、自动制图、公共设施管理、城市和区域规划、人口和商业管理、交通安全、石油和天然气、教育、军事、灾害防治等一百多个领域。

GI S具有海量空间数据的获取、储存和处理的能力,能把空间特征数据与表格化的属性数据联系起来,使各种类型的数据得到充分的图形体现。

同时GI S还可以结合数据和相应图表做出准确的分析判断,并给出相应的反馈信息从而辅助决策。

这些能力是矿山数字化安全管理中应用GI S的主要动力。

目前,地理信息系统在矿业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①矿山设计;②编制生产计划;③日常生产管理;④矿山安全;⑤生产监督检查;⑥环境保护[2]。

其中,在矿山安全方面,GI S技术已成功应用于矿井通风[2-3]、瓦斯管理[4]、水害管理[5]、塌陷区土地管理[6]以及矿山综合安全信息管理[7]等方面。

煤矿人员定位系统制度范本

煤矿人员定位系统制度范本

煤矿人员定位系统制度范本一、目的与依据1.1 目的为了确保煤矿人员安全,预防事故发生,提高煤矿安全生产水平,制定本制度。

1.2 依据本制度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结合煤矿实际情况制定。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煤矿内各作业区域,对煤矿工作人员进行定位管理。

三、责任与权限3.1 煤矿经理负责制定、改进和执行煤矿人员定位管理制度,指导督促各部门按照制度要求履行职责。

3.2 安全负责人负责煤矿人员定位系统的安装、维修和更新工作,并进行日常巡查与管理。

3.3 煤矿工作人员按照制度要求佩戴定位设备,遵守工作规定,参与培训并积极配合定位系统管理。

四、流程与要求4.1 设备安装煤矿在各作业区域安装定位系统设备,确保系统正常运行。

4.2 设备佩戴煤矿工作人员在进入作业区域前,必须佩戴定位设备。

设备佩戴位置应根据制度要求进行设置。

4.3 定位监控利用定位系统实时监控煤矿人员的位置信息,确保其安全。

4.4 报警与救援一旦煤矿人员发生事故、违规或出现异常情况,定位系统会自动发出警报,并及时通知相关人员进行救援。

4.5 数据管理与分析煤矿应对定位系统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管理和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五、培训与考核5.1 培训煤矿应对工作人员进行定位系统的操作培训,使其熟悉系统功能和注意事项。

5.2 考核定期对煤矿工作人员的定位系统使用情况进行考核,发现问题及时进行纠正和指导。

六、制度宣传与监督6.1 宣传煤矿应对本制度进行广泛宣传,向工作人员普及煤矿人员定位系统的重要性和使用方法。

6.2 监督煤矿安全监管部门应对煤矿定位系统的运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

七、处罚与奖励7.1 处罚对违反定位系统使用规定、造成安全事故或不按要求配戴定位设备的人员,依法给予相应处罚。

7.2 奖励对表现优秀、积极参与定位系统管理的人员进行奖励,激励其安全意识和责任心。

制定单位:煤矿经理办公室制定日期:xxxx年xx月xx日。

LoRa精确定位系统井下组网方案设计

LoRa精确定位系统井下组网方案设计

- 24 -LoRa精确定位系统井下组网方案设计1.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唐丽均1,吴畏2摘 要:文章设计了基于LoRa 的矿用精确定位系统井下组网方案。

该系统组网采用以太网+RS485结构进行组网。

实测表明,该组网结构可以准确地跟踪井下人员的移动。

关键词:精确定位;LoRa ;人员远距离电波(Long Range ,LoRa )是一种基于扩频技术的超远距离无线传输技术。

基于LoRa 的定位技术在能够满足矿用定位精度要求条件下,为了扩大系统的覆盖距离,降低系统部署成本,本文提出了基于LoRa 的精确定位系统在煤矿井下的组网方案。

1 精确定位系统井下组网1.1 无线定位方案LoRa 精确定位为无线定位技术,其通过基站与卡的无线通信进行定位,人员标签与基站的距离即为人员标签与基站的距离为以基站为圆心的圆周上,不能准确判断其位置(见图1)。

图1 人员标签与单个基站的定位因煤矿井下的巷道为狭长巷道,巷道宽只有5 m ,而长度多达几十公里,所以,人员可化简为在线上进行移动,其算法也可精简为一维算法[1-3],及可通过两基站与人员标签的不同距离即可确定人员标签的精确位置和运动方向,如图2所示。

图2 人员标签与两个基站的定位为了准确对人员标签进行定位,人员标签应该与相邻两基站均能进行定位,即相邻两台基站的无线信号应相互重叠覆盖。

1.2 组网方案在进行系统组网时,应遵循安装方案和如下原则:应能融合原网络,如原井下工业以太网,避免重复投资;工作面和掘进面尽量用电缆进行通信,便于维护;传输网络应实时性强,无数据传输堵塞;数据传输延迟较小;兼容性强,需兼容区域定位;尽量多用多路电源,减少系统成本和维护量[4-6]。

系统组网采用以太网+RS485结构。

主干网络采用以太网传输,支干网络采用RS485结构。

有以下几种组网方案。

(1)主干网络:采用分站进行数据传输作用,分站之间可通过VDSL 、网线、光纤进行级联。

煤矿人员定位系统制度模版

煤矿人员定位系统制度模版

煤矿人员定位系统制度模版一、背景煤矿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资源,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然而,煤矿的开采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危险因素,特别是对矿工的生命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因此,建立科学有效的煤矿人员定位系统成为了当务之急。

二、目的煤矿人员定位系统的目的是确保矿工的安全,监控矿工的位置,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进行应急处理。

三、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国内煤矿企业及其所在矿井。

四、责任与义务1. 煤矿企业:- 负责组织实施煤矿人员定位系统,确保其正常运行;- 提供必要的设备和技术支持,保障系统的稳定性;- 建立健全相关的管理制度,确保人员定位数据的及时准确;- 定期组织人员接受相关培训,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2. 矿工:- 配合使用人员定位系统,确保个人定位设备的佩戴;- 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执行工作,不得随意移动或撤除定位设备;- 及时报告系统异常情况或设备故障。

五、人员定位系统的运行机制1. 定位设备- 煤矿企业通过合法渠道选购符合标准要求的个人定位设备;- 定位设备应具备定位准确、通信稳定、防水防爆等功能;- 定位设备由煤矿企业发放给矿工使用,个人定位设备不得私自更换或外借。

2. 位置监控与数据处理- 煤矿企业建立煤矿人员定位系统中控中心,实时监控矿工的位置信息;- 定位系统中控中心负责接收、处理和存储矿工定位数据,确保数据的准确性与完整性;- 定位数据的存储时间不少于三个月,以备后续查询和分析。

3. 异常情况处理- 定位系统中控中心应建立应急处理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理矿工的异常位置信息;- 发现矿工位置异常后,应立即通知现场负责人进行核实并采取相应措施;- 如遇突发情况,应触发自动报警系统,迅速启动应急救援预案。

六、培训与演练1. 培训- 煤矿企业定期组织矿工接受煤矿人员定位系统的操作与应急处理培训;- 培训内容包括设备佩戴方法、操作规程、异常情况处理等。

2. 演练- 定期组织模拟演练,测试人员定位系统的响应能力与处理效率;- 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不同应急情景的演练方案,提高矿工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矿业有限公司人员定位系统设计方案

矿业有限公司人员定位系统设计方案

矿业有限公司人员定位系统设计方案1 前言根据国家安全监管总局【2019】146号文件及国家煤矿安监总局关于《建设完善煤矿井下避险“六大系统”的通知》要求、我矿为了全面提高煤矿安全保障能力,保证矿井的安全生产,结合我矿实际情况制定人员定位系统设计方案。

2 煤矿人员监控工程设计编制依据AQ6201 2006 《煤矿安全监控系统通用技术要求》AQ6210 2007 《煤矿井下作业人员位置监测与管理系统通用技术条件》AQ1018 2007 《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使用与管理规范》《煤矿安全规程》2019年版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建设完善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通知》(监总煤装【2018】146号)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基本要求及检查验收暂行办。

3专项行动领导小组3.1成立专项行动领导组组长:副组长:成员: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通安部,安全经理兼办公室主任,负责做好人员定位专项整治日常工作。

职责:1、经理必须定期召开安全办公会,研究和解决方案实施工作中出现的情况和问题,确保人、财、物及时满足方案实施行动需要,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2、生产经理(总工程师)合理规划采掘布置,杜绝超通风能力生产。

把好专项整治行动中安全技术措施编审关、组织实施关、整改验收关。

负责审批关于专项整治工作的各项制度、措施。

及时向经理汇报专项整治工作的进展情况。

3、总工程师负责全矿一通三防业务管理工作,认真贯彻执行《煤矿安全规程》和上级有关人员定位系统的规章制度,参加矿井人员定位规划、设计工作,审查采掘作业规程和安全技术措施中有关人员定位的专项规定。

负责制定关于专项整治工作的各项制度、措施,并严格监督检查。

及时向经理汇报专项整治工作的进展情况。

4、安全矿长负责专项整治行动的监察工作,监督并参与制定矿井专项整治行动的各项安全技术措施,监督检查贯彻落实情况。

及时掌握安全动态,督促排查瓦斯事故隐患,坚持不安全不生产,及时处理“三违”行为。

基于Zigbee的井下人员定位考勤系统的设计

基于Zigbee的井下人员定位考勤系统的设计
捞 宜
基于 Z i g b e e 硇并下人 员定 位考勤 系统的 设计
同煤 集 团煤 峪 口矿 刘 斌
[ 摘 要] 本文基 于Z i g B e e 技术, 设计 了 煤 矿井下人 员定位 考勤 系统 , 实时对井下人 员进行定位 、 身份 识别。 实现 了井下人 员的考 勤 统计 , 并为监控井下 的人 员分布提供 了依据 , 适 用于煤矿 井下的安全管理。 [ 关键 词] Z i g B e e 技术 煤矿 井下人 员定位 系统 无线接 收站 I D卡

输较远 的通信距 离 , 并且抗干扰能力较强 , 但信号 的穿透力 和绕射 能力 不够 , 井 下环境复杂 , 所有 区域不可能均是直线 可视的 , 在一个通信节 点发生故 障时有 可能导致一段 区域的通信全部 中断 。针对这一 问题采
取3 种方式提高其通信可靠性 。 ( 1 ) 所有 通信节 点要 保证能 与上 下 4 个节 点进行通信 , 当任意 1 个 发生故 障时 , 可跳过这. 一 节 点与下 1 个节点直接通信 , 目前 网络传输模 块通 信距 离为 4 0 0 — 5 0 0 m, 因此在 布置节 点时应在 2 0 0 m左右布 置 1 个 节点。 ( 2 ) 整个 系统通信 网应该尽量 布成一个环 网( 按通风 回路布置) , 当 某一段 出现塌方 , 无线信号无 法通过时 可从 另一端继续 与系统保持通 信。 ( 3 ) 对于井下采 掘区地形复杂 , 无线信号无法跨节点级连和形成通 信 回路 , 可利 用网络传输模块 的R S 4 8 5 总线与系统相连 , 提高系统通信 的可靠性 , 当出现 塌方时 , 只要 通信 电缆未 断 , 仍可与系统 保持通信链 路的畅通 。这可能成为被 困人员的救命线 。
转换, 在功 能上作为井 上信息处理 中心与井下无线 基站之 间的数 据传 输通道。 ( 5 ) 电源 。对无线基站进行供 电 , 将井 下非本安高压交流电转换成 系统所需 的本安低压 直流 电, 并 能够在断 电情况 下 自动使用 蓄电池进 行 供电 , 在通电情况下 自动给蓄电池进行充电。

煤矿六大系统设计样本

煤矿六大系统设计样本

目录前言................................................. 3-4第一章矿井概况 (1)第一节矿井简介 (1)第二节主要系统 (7)第三节生产布局 (10)第四节劳动组织 (11)第二章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现状及存在问题 (11)第一节监测监控系统 (11)第二节人员定位系统 (12)第三节压风自救系统 (12)第四节供水施救系统 (13)第五节通信联络系统 (13)第六节紧急避险系统 (13)第三章安全避险”六大系统”方案设计 (14)第一节监测监控系统 (14)第二节人员定位系统 (18)第三节压风自救系统 (22)第四节供水施救系统 (25)第五节通信联络系统 (27)第六节紧急避险系统 (28)第四章组织措施 (29)第一节组织机构与职责 ..................... 第二节安全避险”六大系统”设计计划安排2930第三节管理与维护 (32)第五章安全避险”六大系统”方案设计投资估算 (34)第一节监测监控系统 (34)第二节人员定位系统 (35)第三节紧急避险系统 (35)第四节压风自救系统 (35)第五节供水施救系统 (35)第六节通信联络系统 (35)第七节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方案投资 (35)附件:1.瓦斯等级鉴定表2.煤的自然倾向性鉴定报告3.煤尘爆炸指数鉴定报告附图:1、矿井监测监控系统图2、矿井人员定位系统图3、矿井压风自救系统图4、矿井供水施救系统图5、矿井通信联络系统图、八前言建立并完善煤矿井下安全避险” 六大系统”是国家安全发展的需要, 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 是指建设完善紧急避险系统与矿井安全监测监控、人员定位、压风自救、供水施救、通信联络等系统相连接, 形成井下整体性德安全避险系统。

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是国家强制推行的先进适用技术装备。

为规范和促进老下盘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的建设、完善和管理工作, 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33 号文件)精神, 按照《吉林省煤矿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总体规划》, 全省煤矿企业必须于底完成煤矿井下监测监控系统、人员定位系统、压风自救系统、供水施救系统和通信联络系统的建设完善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郑煤集团(登封)教学二矿矿井人员定位系统设计方编制单位:郑煤集团(登封)教学二矿编制时间:二0 一0年十一月郑煤集团(登封)教学二矿矿井人员定位系统设计方案说明书生产规模:45 万吨/ 年矿长:李同河技术负责人:刘建军编写:匡久刘超峰李海军会审:李同河刘建军郑勤峰邵吉利王俊营编写单位:郑煤集团(登封)教学二矿编写时间:二0 一0 年十一月教学二矿人员定位系统设计方案根据国家安全监管总局【2010】146 号,关于《建设完善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通知》文件要求和河南省、郑煤集团有关文件精神,完善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 ,进步一提高我矿安全生产保障能力,结合我矿实际,特编制人员定位系统设计方案:一、煤矿人员监控工程设计编制依据1、AQ6201——2006《煤矿安全监控系统通用技术要求》AQ621 2007《煤矿井下作业人员位置监测与管理系统通用技术条件》2、AQ1018 - 2007 《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使用与管理规范》3、《煤矿安全规程》2010 年版4、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建设完善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通知》(安监总煤装【2010】146号)5、《教学二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实施方案》二、组织领导机构成立人员定位系统管理领导组:组长:李同河副组长:刘建军、郑勤峰成员:邵吉利、王俊营、匡久、孙坤东、王克勋、徐少歌、卢付臣办公室设在综合调度室,综合调度室主任负责做好人员定位系统专项设计等日常工作。

三、人员管理系统组成人员管理系统主要由监控计算机、系统软件、人员定位分站、人员标识卡、避雷器和传输接口、UPS电源等组成。

监控主机:负责整个系统设备及人员检测数据的管理、分站实时数据通讯、统计存储、屏幕显示、查询打印、画面编辑、网络通信等任务。

系统软件:完成人员信息编码采集、识别、加工、显示、存储、查询和报表打印。

人员定位分站:接收标识卡发出的无线人员编码信号。

人员标识卡:承载唯一的人员编码信息,当被无线信号激活后,将编码数据发送给读卡器。

人员标识卡有矿帽式、矿灯式、胸卡、腰卡等四种方式可选。

根据系统在现场使用情况反馈,便于对人员标识卡的管理,我矿选用帽卡型人员标识卡。

四、系统的工作原理人员随身携带的标识卡进入位置监测分站工作区域后,即将人员编码加密信息发射出去,位置监测分站接收到标识卡发来的无线信号,经分站接收处理后,提取出人员编码相关信息,经传输线路送至地面数据传输接口再经数据传输接口上传至监控计算机,完成矿井人员自动跟踪定位管理和考勤。

五、系统主要功能特点1、对井下人员可实时跟踪监测,位置自动显示。

2、可实时跟踪查询、打印当前及某时间段井下人员数量、活动轨迹及分布情况。

3、在人员出、入井口设置检卡器,用于检测入井人员标识卡的完好性以及每位下井人员携带 1 张卡唯一性检测功能。

4、标识卡和位置监测分站具有完全独立的发射与接收部件,其核心技术均由嵌入式微处理器和嵌入式软件组成,外壳防护等级不低于IP54。

5、标识卡采用高级嵌入式微处理器,在嵌入式软件的控制下,实现通信及信息碰撞处理等功能。

6、标识卡超低能耗设计,大容量锂电池供电,可使用 2 年以上。

7、系统能方便实现识别范围的调整,识别距离0-200 米可调。

8系统能可靠识别静态或w 100Km/h的高速移动目标。

9、系统可容纳不低于64 个位置监测分站,单台位置监测分站可瞬间同时识别200 个以上的人员标识卡。

乘架空乘人装置上下的工作人员无需下车,在识别卡进入监测区域后,就可自动完成人员定位及考勤功能。

10、识别区域无方向性、无盲区,分站射频场功率远远小于手机的射频功率,对周围环境无电磁污染,对人体没有伤害。

11、井下人员跟踪定位分站与地面中心站失去联系时,分站仍能独立工作,自动存储人员监测数据2个小时以上,当通讯恢复后监控主机可提取数据自动完成数据修复。

12、系统在进行实时数据采集时,可进行记录、显示、查询、编辑、人工录入、网络通信等。

13、系统中心站及网络终端可以联网运行, 使网上所有终端在使用权限范围内都能共享监测信息,查询各类数据报表。

14、门禁功能。

根据需要在煤矿井下限制员工进入特殊区域。

如果有未经许可人员接近该区域可发出声光报警信号,同时地面监控主机也会发出报警信号。

15、报警功能。

可以对下井人员限制出入时间及地点,如果超过授权时间或进入未经授权的地点都会触发报警设备发出警示,以便控制人员迅速做出反映,采取安全措施。

16、系统可自动生成人员信息数据库,实现考勤作业的统计与管理等方面的报表资料,提高管理效益。

17、当携卡人员遭遇紧急情况时,可向上位机发出紧急呼救或告急报警信息。

18、矿井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可据本系统提供的准确位置信息,监控中心在第一时间内可以知道被困人员的基本情况,便于事故救助工作的开展。

19、系统具有人员活动轨迹回放功能。

六、系统软件说明系统软件为KJ211A 矿井人员定位系统,郑州金瀚电子设备有限公司与海纳电子有限公司联合开发。

采用目前先进 开发平台开发,结合功能强大的SQL200C数据库。

基于B/S结构的网络监控软件,可浏览、查询、打印矿井人员定位及考勤管理等相关信息。

七、矿井人员监测范围及测点的设置1、人员监测范围主要包括副井井口及井底、主井井底、井下回采工作面、工作面掘进头、大巷掘进头、机电硐室、水泵房、井底煤仓、消防材料库、运输大巷及轨道大巷等场所。

2 、位置监测分站的设置2.1西副井:分站设在井口房或入井口适当位置装一个分站,井底装一个分站。

2.2东副井:分站设在井口上下,井口适当位置装一个分站,井底车场设置一个分站。

2.3采面工作面:分别在进风和回风顺槽入口10米处设置一个监测点,以便及时监测回采工作面人员情况和瓦监员巡监情况。

2.4掘进工作面:掘进工作面入口100米处设置一个监测点,以便及时监测掘进工作面人员情况和瓦监员巡监情况。

2.5主运输大巷、主轨道大巷、采区轨道巷、采区运输巷人员流动比较大的地点分别设置一个监测点。

2.6井下人员流动比较大的地方如:井底、行人大巷、拐弯或分支点、主要水泵房等分别设置一个监测点。

3.3位置监测分站安装位置(见表3-3-1)KJ211A系统位置监测分站安装位置表见表3-3-13.4人员考勤定位监测系统装备量(见表3-3-2 )人员考勤定位监测系统装备量表表3-3-2八、人员考勤定位监测系统设备选型与配置1、地面中心站监测主机配置工控机2台,传输接口1台,查询机1台,井口大屏一台,避雷器1个,USP电源1台(带电池,停电后可工作2小时以上),打印机1台,空调1台,主机要求有终端接口及联网功能。

2、井下分站井下位置监测分站位置覆盖各副井井口及井底、井下回采工作面、工作面掘进头、机电硐室、水泵房、运输大巷及轨道大巷、人流量大的行人大巷及拐弯分支点等场所。

按照煤矿劳动组织定员标准和《河南省控制煤矿井下作业人数的规定》的要求配备识别卡。

我矿井年产量为45 万吨,劳动定员入井最多作业职工人数为每班280人,现共有识别卡1240 张,备用150张。

3、扩展功能根据煤矿发展要留有一定容量,随时可增加分站及识别卡,以满足煤矿发展的需求。

九、人员考勤定位监测系统安装及要求1 、分站布置地面分站设置在便于检修、观察、无干扰源、温度适中的室内,井下分站要布置在便于人员观察、调试、检修、支护良好,无滴水、无杂物的进风巷和硐室中, 安装时应固定于巷道侧壁, 使其距地不低于 1.5m。

2 、电缆敷设装置使用不延燃的煤矿专用电缆, 电缆均采用电缆钩吊挂敷设与通信电缆布置在一侧,并与电力电缆分开敷设,如果确实分不开,则在井筒中两者相距300mm在巷道中,两者相距100mn,并且监控电缆在电力电缆之上,其它方面的要求要符合《煤矿安全规程》规定。

3 、系统线路安装要求(1)、人员定位系统通信线路要保持畅通,悬吊要整齐,与动力电缆间距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第469 条要求,接口连接要规范,严禁出现明接头等失爆现象。

(2)通信线路必须在入井处装设熔断器和防雷电装置。

(3)井下通信线路要采取保护措施,防止灾变破坏。

(4)接地线必须和任何导线完全隔离和绝缘,且仅能在建筑物的真正接地线盒电源中性线相接或直接接地。

(5)为避免电磁干扰,宜采用将多种接地的接地线分别接到接地母线上,由接地母线采用一根接地线单点与接地体相连接的单点接地方式。

由设备至接地母线的连接导线应尽量缩短连接距离,尽量使各接地点处于同一等电位上。

(6)接地线不是电源的中性线。

(7)接地线接地电阻阻值<5 欧姆。

(8)电源输出插座测得的中性线与接地线之间的电压<1 伏。

(9)电缆敷设前应该绝缘测试,确定电缆完好后,方可敷设,敷设完毕后,应做同样的绝缘测试。

电缆的耐压试验结果,泄漏电流和绝缘电阻必须符合交接试验标准,做过试验后的电缆要充分放电。

(10)敷设过程中,一定要符合以下规定:电缆严禁有裂纹、绞拧、铠甲压扁,保护层断裂式表面严重划伤等缺陷。

(11)电缆终端头和终端头的制度必须符合下列规定:电缆头牢固固定可靠、相序正确,各项测试指标均符合要求。

(12)电缆敷设要求:电缆敷设位置正确,电缆标志牌设置准确、清晰、齐全。

13)电缆在水平面敷设要平直,要避免交叉。

电缆头制作的大小、高低应齐。

控制电缆芯线按设计标出芯线号,号头不易掉色,电缆在始、终、拐弯处挂设标志牌,标明型号、规格、走向、长度、起始点。

(14)井筒敷设电缆时应每隔15 米用电缆卡牢固固定在井筒罐道梁上。

(15)敷设质量要求:①按图施工,接线正确。

②电气回路的连接应牢固可靠。

③电缆芯线和所配导线的端部均应标明其回路编号,编号要清晰正确,标号不易脱落。

④接线整齐、清晰、美观、导线绝缘良好,无损伤。

十、人员考勤定位传输系统设计1 、传输系统地面传输接口与各分站间通讯采用双向主从半双工通讯方式,数据传输采用矿用 4 芯信号电缆,传输速率为2400bit/s, 传输距离不小于20 公里,位置监测分站有效接收区直径在0-200m 之间可调,允许被测目标最大移动速度不大于6m/s。

2 传输电缆井筒电缆采用MHYV1X 4X 0.43矿用信号电缆,地面中心站到各分站及分站间电缆采用MHYVP X 4X 0.43矿用信号电缆,分站电源采用矿用橡套电缆MVV3< 2.5。

3 、接线盒接线盒采用矿用本安型JHH—3型系列接线盒,一般常用的有三通接线盒、二通接线盒、四通接线盒。

十一、人员定位监测机房设计1、概述为了更好的保证人员定位监测机房的温度、湿度、照度、及防静电、防干扰、防震动、防雷电、实时监控等,能充分满足系统的安全可靠地运行,延长系统设备使用寿命的要求,同时又给系统管理员创造一个舒适、典雅的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