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压模具设计中的拉深起皱分析
冲压件常见的几种缺陷
![冲压件常见的几种缺陷](https://img.taocdn.com/s3/m/1dffe2e6524de518964b7d2f.png)
冲压件常见的几种缺陷一般来讲,冲压件的缺陷主要有毛刺、弹复、弯裂、偏移、破裂、起皱、组织疏松、表面划痕、拉伤、碰伤、压伤等。
缺陷种类原因分析防止措施剪切断面带间隙小于合理间隙,凸、凹模有裂口,和较大刃口处的裂纹不重合修磨凸凹模间隙毛刺的双层断面断面斜度大、形成拉断的毛刺、间隙过大、裂纹不重合更换新的工作零件圆角处的蹋角增大冲孔件孔边毛毛刺大,落料件圆凹模刃口磨钝修磨凹模刃口角带蹋角增大落料件上产生的毛刺、冲孔件凸模刃口磨钝修磨凸模刃口刺产生大蹋角落料、冲孔件上产生毛刺、蹋冲裁凸、凹模刃口磨钝修磨凸凹模刃口角大金属板材在塑性弯曲时总是伴1、在工件设计上改随着弹性变形,因此,当工件弯曲进某些结构促使以后就会产生弹复弹复角减小弹复2、从模具设计上考虑减少弹复3、采用拉弯工艺4、采用其它工艺方面的措施1、毛坯的质量1、选用表面质量好的毛坯2、弯曲件设计上不合理2、设计时,使工件的弯曲半径大于其最小弯曲半径弯裂3、弯曲时没考虑好弯曲线与材料3、弯曲时,弯曲线的纤维方向与材料的纤维方向垂直4、弯曲时,没考虑好毛刺放置的4、弯曲时,应把有方向毛刺的一边放在弯曲内侧缺陷种类原因分析防止措施表面划痕、疏松7、模具硬度差,有金属粘7、提高模具硬度或更换模具材附现象料8、模具间隙过小和不均8、加大或调匀模具间隙9、拉深方向选择不当,板9、改变拉深的方向料在凸模上有相对移动模具工作平面或圆角半径上须研磨抛光模具的工作平面和毛刺,毛坯表面或润滑油中圆角,清洁毛坯,使用干净的拉毛有杂质,拉伤零件表面,一润滑剂般称“拉丝”在生产过程中,各个工序避免零件间产生碰撞碰伤完成后,零件之间发生碰撞压伤装具设计不合理,零件摆合理地设计装具,同时做到放时发生挤压轻拿轻放穹弯不平凸、凹模磨损,间隙大采用弹性卸料板可使板料压紧后再冲裁,避免了板料弯曲。
拉深变形过程分析
![拉深变形过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bbb546667ec102de3bd893f.png)
主要是凸缘变形区的起皱和筒壁传力区的拉裂。
凸缘区起皱:由于切向压应力引起板料失去稳定而产生弯曲; 传力区拉裂:由于拉应力超过抗拉强度引起板料断裂。
圆筒形件拉深变形分析
三、拉深件的起皱与拉裂(续)
1.凸缘变形区的起皱
主要决定于:
一方面是切向压应力σ 3的大小,越大越容易失稳起皱; 另一方面是凸缘区板料本身的抵抗失稳的能力。
人有了知识,就会具备各种分析能力, 明辨是非的能力。 所以我们要勤恳读书,广泛阅读,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 ”通过阅读科技书籍,我们能丰富知识,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能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培养文学情趣; 通过阅读报刊,我们能增长见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有许多书籍还能培养我们的道德情操, 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 鼓舞我们前进。
圆筒形件拉深变形分析
一、拉深变形过程(续)
(二)拉深变形过程及特点(续) 2.金属的流动过程
工艺网格实验 材料转移:高度、厚度发生变化。 3.拉深变形过程
外力
凸缘产生内应力:径向拉应力σ1;切向压应力σ3 凸缘塑性变形:径向伸长,切向压缩,形成筒壁
直径为d高度为H的圆筒形件(H>(D-d)/2) 拉深单元变形动画
3-1拉深变形过程分析
201309第二组概述Fra bibliotek拉深:
又称拉延,是利用拉深模在压力机的压力作用下,将平板坯 料或空心工序件制成开口空心零件的加工方法。
它是冲压基本工序之一。可以加工旋转体零件,还可加工盒 形零件及其它形状复杂的薄壁零件。
拉深
不变薄拉深
变薄拉深
拉深模: 拉深所使用的模具。
拉深模特点:结构相对较简单,与冲裁模比较,工作部分有较
构 图
基于DEFORM的冲压模具设计的仿真与分析
![基于DEFORM的冲压模具设计的仿真与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a4ef63b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16.png)
基于 DEFORM的冲压模具设计的仿真与分析摘要:本文利用DEFORM软件对车间出现不合格品较多的拉深件—碗状加强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对金属塑性成形过程进行实时点跟踪描述,并演示整个成形过程,揭示金属流动规律、各种因素对变形行为的影响及成形过程中零件的应力、应变分布,从而获得金属成型过程中的速度场、应力场、应变场、负载场结果。
关键词: DEFORM,拉深件,模具设计1引言公司真空灭弧室产品中有60%的零件属于拉深件。
在生产中,一些拉深件的质量问题,如拉裂、裂纹、拉伤、起皱、椭圆、堆边等问题一直困扰着大家,碗状加强筋是构成真空灭弧室的关键零件之一,用量大,质量要求严,对它的拉深质量问题原因和解决方法都是凭经验,没有理论研究和系统的分析,使得在模具设计上存在一定的弊端,影响质量和生产。
1.碗状加强筋工艺分析碗状加强筋如图1所示,材料是06Cr19Ni10,料厚为2mm,批量生产。
为提高生产效率和节约成本,可选用普通的冲压机床(J23-80),经研究分析,确定零件的加工方法采用板料拉深完成零件成型,工艺路线:备料—落料—拉深成型—车达图—检验,入库。
图1 碗状加强筋设计图1.基于DEFORM的碗状加强筋成形仿真模拟DEFORM技术是一套基于有限元分析的仿真系统,可用来分析金属成形规律与金属工业的热处理和成形工艺。
通过计算机模拟仿真整个成形加工过程,帮助工程设计人员设计产品和工艺流程,降低现场试验成本,用以提高模具的设计速度,以此缩短产品的研发周期。
成形过程仿真系统的建立,是将刚塑性成形工艺学、弹塑性有限元理论、拟处理器和后处理三大模块组成。
有限元分析流程如图2。
图 2 DEFORM成形问题有限元分析流程3.1 模型导入与网格划分在碗状加强筋成形过程中的工作部件为凸模和凹模,故仿真模拟中只导入毛坯、凸模和凹模,模型导入见图3。
绝对网格划分方式在网格尺寸总数设定后永不会变,它会增加模拟的正确性,故采用绝对网格划分方式。
冲压及钣金件制造中的拉深问题研究
![冲压及钣金件制造中的拉深问题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f4cf28a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82.png)
冲压及钣金件制造中的拉深问题研究引言:冲压及钣金件制造是现代工业中常见的加工工艺,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设备、家电等领域。
拉深作为冲压及钣金件制造的重要工艺环节之一,对产品的质量和性能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将围绕冲压及钣金件制造过程中的拉深问题展开研究,探讨拉深过程中可能涉及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一、拉深的基本概念和过程1.1 拉深的定义拉深是指在板材或毛坯上施加一定压力,使其沿几何形状或一定角度形成深度较大的凹陷或盖住部分。
拉深可以通过压力机、液压机等设备实现。
1.2 拉深的基本过程拉深过程主要包括模具的准备、板材定位、模具安装、加工前板材预处理、拉深加工、拉深件的卸模、复位等环节。
其中,模具的设计和准备是拉深工艺的关键环节之一。
二、拉深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2.1 拉深过程中的异形问题拉深过程中,板材与模具之间会产生相互作用力,使得板材发生塑性变形。
在拉深过程中,板材的某些部位由于受力不均匀,会出现拉深件的异形问题,如凹陷部位抬高、边缘翘曲等。
这些问题可能会导致产品的尺寸偏差,影响产品的装配和使用效果。
2.2 拉深中的裂纹问题拉深过程中,板材受到的局部应变较大,容易引发板材的应力集中,导致裂纹的产生。
裂纹问题严重影响拉深件的质量,甚至导致拉深件的报废。
2.3 拉深过程中的材料流动问题拉深过程中,板材会发生塑性变形,材料会在模具的作用下流动。
材料流动的不均匀会导致拉深件的厚度不均匀,造成产品质量问题。
三、解决拉深问题的方法与技术3.1 模具设计优化模具的设计优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拉深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通过合理设计模具的结构和形状,可以减少拉深件因受力不均匀而产生的异形问题。
此外,模具的表面处理和涂层选择也能减少板材和模具之间的摩擦,减少拉深过程中的摩擦应力,从而减少模具对板材的损伤。
3.2 材料的选择和预处理选择合适的板材材料可以减少拉深过程中的裂纹问题。
不同材料的机械性能和变形能力不同,因此在拉深过程中应选择合适的材料,根据拉深件的要求进行预处理,如退火、淬火等,以提高材料的塑性变形能力。
冲压起皱的原因
![冲压起皱的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6e55ec9e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f1.png)
冲压起皱的原因
冲压起皱是指在金属冲压过程中,材料表面出现皱纹的现象。
这种现象通常是由于冲压工艺参数不合理或材料本身的特性导致的。
下面将从材料特性、工艺参数和设备状态三个方面详细介绍冲压起皱的原因。
材料的特性是导致冲压起皱的重要原因之一。
材料的硬度、韧性和表面质量都会影响冲压过程中的起皱情况。
如果材料硬度过高,冲头在冲压过程中容易滑移而导致起皱;如果材料韧性不足,容易发生断裂而产生起皱;如果材料表面质量不好,如有凹陷或磨损,也容易导致起皱。
因此,在冲压起皱问题中,材料的选择和质量是非常重要的。
工艺参数的设置也是冲压起皱的关键因素之一。
工艺参数包括冲头的形状、尺寸和材质,以及冲压速度、冲压力和冲压次数等。
如果冲头形状不合理,如角度过小或过大,都会导致起皱;如果冲压速度过快或过慢,也会影响起皱情况;如果冲压力过大或过小,同样会导致起皱。
因此,合理设置工艺参数对于避免冲压起皱至关重要。
设备状态也会对冲压起皱产生影响。
设备的刚性、精度和稳定性都会直接影响冲压起皱的情况。
如果设备刚性不好,容易产生振动而导致起皱;如果设备精度不高,如冲头位置不准确,也会导致起皱;如果设备稳定性不好,如冲压过程中有杂质或润滑不良,同样会影响起皱情况。
因此,保持设备的良好状态对于避免冲压起皱非常重
要。
冲压起皱是由于材料特性、工艺参数和设备状态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
在进行冲压过程中,需要选择合适的材料,合理设置工艺参数,并保持设备的良好状态,才能避免冲压起皱的发生。
只有在充分考虑这些因素的基础上,才能获得高质量的冲压产品。
浅谈汽车车身覆盖件深拉成形开裂问题分析
![浅谈汽车车身覆盖件深拉成形开裂问题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e5ffa3e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73.png)
浅谈汽车车身覆盖件深拉成形开裂问题分析摘要:汽车覆盖件的冲压质量对车身质量起着重要的影响,通过车身覆盖件模具工装的理论工艺分析同时结合冲压实际生产经验判定,提出生产过程中汽车车身覆盖件深拉成形开裂问题发生机理、步骤分析及解决方法。
关键词:冲压件、拉深成形、开裂、解决汽车制造中有60%-70%的金属零部件需经冲压加工成形。
汽车覆盖件在冲压过程中最常见的几种失效形式包括起皱、开裂和回弹过大,在产品设计、模具制造和材料选择时,应当以不产生这些缺陷为前提。
开裂是拉伸失稳的最后阶段,主要产生在以拉应力为主的塑性变形过程中,是衡量冲压板材是否达到极限变形能力的标志,是冲压过程应该避免的首要缺陷。
汽车覆盖件冲压成型中,在不同部位、不同的应力状态下所产生的开裂,性质不同,解决开裂的措施必须根据问题产生的原因采取对应的措施。
一、车身覆盖件冲压开裂分类:根据冲压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开裂性质,可分为强度开裂及塑性开裂。
(1)强度开裂又称为α开裂,是指冲压成形过程中,毛坯的传力区的强度不能满足变形区所需要的变形力要求时在传力区产生的开裂。
如拉深成形在凸模圆角处产生的开裂。
(2)塑性开裂又称为β开裂,是指在冲压成形过程中,毛坯的变形区的变形能力小于成形所需要的变形程度时变形区所产生的开裂。
如零件拉延底部产生的开裂就属于塑性开裂。
如下图所示。
二、开裂问题的理论控制技术分析解决开裂问题,要根据板材冲压变形对冲压件的形状尺寸特点进行详细的变形分析,判断开裂的性质和产生原因,采取针对性措施。
1.强度开裂控制分析强度开裂是传力区传力能力小于变形区毛坯产生的塑性变形和流动所需的力度而产生的,其根本原则就是要使传力区成为强区,变形区成为弱区,通过提高传力区的强度,同时或降低变形区的变形力等措施来解决。
2.塑性开裂理论控制技术分析解决塑性开裂的关键在于通过解决提高材料塑性变形能力,同时或降低变形区所需的变形量来解决塑性开裂问题。
上述是通过理论控制技术分析提出的改善车身覆盖件冲压成形解决方法,冲模设计加工装配后必须经过压力机批量生产对制件质量及模具性能进行综合检测。
冲压件常见质量缺陷及原因分析,整改对策
![冲压件常见质量缺陷及原因分析,整改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76e9987daf1ffc4ffe47aced.png)
有用!最全的冲压件缺陷产生原因及其预防措施一、图片展示常见的缺陷有9类,分别是:开裂、叠料、波浪、拉毛、变形、毛刺、缺料、尺寸不符、坑、包以及压伤。
二、冲压件缺陷原因及预防1.冲压废品1)原因:原材料质量低劣;冲模的安装调整、使用不当;操作者没有把条料正确的沿着定位送料或者没有保证条料按一定的间隙送料;冲模由于长期使用,发生间隙变化或本身工作零件及导向零件磨损;冲模由于受冲击振动时间过长紧固零件松动使冲模各安装位置发生相对变化;操作者的疏忽,没有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2)对策:原材料必须与规定的技术条件相符合(严格检查原材料的规格与牌号,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对尺寸精度和表面质量要求高的工件进行化验检查。
);对于工艺规程中所规定的各个环节应全面的严格的遵守;所使用的压力机和冲模等工装设备,应保证在正常的工作状态下工作;生产过程中建立起严格的检验制度,冲压件首件一定要全面检查,检查合格后才能投入生产,同时加强巡检,当发生意外时要及时处理;>前沿数控技术微信不错,记得关注。
坚持文明生产制度,如工件和坯件的传送一定要用合适的工位器具,否则会压伤和擦伤工件表面影响到工件的表面质量;在冲压过程中要保证模具腔内的清洁,工作场所要整理的有条理加工后的工件要摆放整齐。
2.冲裁件毛刺1)原因:冲裁间隙太大、太小或不均匀;冲模工作部分刃口变钝;凸模和凹模由于长期的受振动冲击而中心线发生变化,轴线不重合,产生单面毛刺。
2)对策:保证凸凹模的加工精度和装配质量,保证凸模的垂直度和承受侧压力及整个冲模要有足够的刚性;在安装凸模时一定要保证凸凹模的正确间隙并使凸凹模在模具固定板上安装牢固,上下模的端面要与压力机的工作台面保持相互平行;要求压力机的刚性要好,弹性变形小,道轨的精度以及垫板与滑块的平行度等要求要高;要求压力机要有足够的冲裁力;冲裁件剪裂断面允许毛刺的高度冲裁板材厚度>0.3>0.3-0.5>0.5-1.0>1.0-1.5>1.5-2.0新试模毛刺高度≤0.015≤0.02≤0.03≤0.04≤0.05生产时允许的毛刺高度≤0.05≤0.08≤0.10≤0.13≤0.153.冲裁件产生翘曲变形1)原因:有间隙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不在一条线上产生力矩。
实验一 拉深实验
![实验一 拉深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c61d3cd476a20029bd642da7.png)
实验一拉深实验一、实验目的要求。
1.了解拉深过程中拉深系数(或毛坯直径)、润滑、压边圈、凸凹模间隙、拉深高度等因素对拉深件质量的影响。
2.了解液压机的工作原理与基本操作。
二、实验原理板料加工阶段需要的加工的性能叫做冲压性,一般包括冲剪性、成形性、和定形性三个方面,其中成形性是板材适应各种加工的能力,但多数板料零件都需要成形工序,是平板毛料变成一定形状的零件。
板料成形方法很多,所以研究时可对成形方法进行分类,一般按材料再成形过程中所承受的变形方式来分类,可分为:弯曲变形、压延变形、胀形(还包括拉形、局部成形)、拉深成形(包括单向拉深、翻边、凹弧翻边等)、收缩变型(包括收边、管子缩颈、受口、凸翻边等)、体积成形(包括旋薄、变薄压延、喷丸成形、压印等)。
一般所谓的板料的成形性中最为重要的是成形极限的大小,板料成形过程中存在两种成形极限,一是起皱,另一个是破裂。
成形极限可以用“发生起皱前,材料能承受的最大变形程度来表示,可理解为板料在发生破裂前能够得到的变形程度,也就是普通所谓的“塑性”。
由于板料成形性能随变形程度、牌号、成形方式、生产方式等因素影响,所以评定一种板料成形性能的指数既要把各种主要因素考虑进去又要尽量少。
板料的成形性能,目前的主要研究是拉深和胀形两种方式。
对金属薄板冲压成形时,可对某些材料特性或工艺参数提出要求,它们统称为特定成形性能指标评定金属薄板的成形等级时,可对某种模拟的成形性能指标提出要求确定的试验有:a.胀形性能指标;b.“拉深+胀形”复合成形性能;c.拉深性能指标。
三、实验仪器与设备试验冲压模一套、拉深模一套、液压机一台、游标卡尺、棉砂、1mm08Al条料等。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1.准备实验用工具和样件;2.检查设备,了解设备使用方法;3.将冲压模具整体放到液压机工作台上,提起上模(导柱、导套不要脱开),放入条料后合模,开动液压机,落料4-5片备用;4. 卸下冲压模,将拉深模整体放到液压机工作台上,提起上模(导柱、导套不要脱开),将所落坯料放入下模定位圈内,用略大于坯料厚度的两片料垫起压边圈,开动液压机,将坯料拉深10mm,停车后打开模具,取出工件,观察工件凸缘的起皱现象;5.重复上述拉深过程,此次拉深使压边圈工作,拉深10mm,停车后打开模具,取出工件,观察工件凸缘情况;6.再次拉深,拉深深度20mm,观察圆筒件口部的变形情况。
17809-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电子教案-模块4
![17809-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电子教案-模块4](https://img.taocdn.com/s3/m/3a78936da417866fb84a8e6b.png)
盒形件拉深时的应力分布
项目一 拉深工艺
低盒形件拉深件的毛坯
项目一 拉深工艺
高盒形件拉深件的毛坯
项目一 拉深工艺
任务八 其他拉深方法 变薄拉深件图
项目一 拉深工艺
液体凸模拉深的变形过程
项目一 拉深工艺
聚氨酯橡胶拉深模 强制润滑拉深
项目一 拉深工艺
变薄拉深
项目一 拉深工艺
项目二 拉深模具结构及工作原理
任务一 首次拉深模具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1. 无压边首次拉深模具
2. 有压边的首次拉深模具
项目二 拉深模具结构及工作原理
无压边装置的首次拉深模具 工作时,毛坯在定位圈3中 定位,拉深结束后,工件由 凹模底部的台阶完成脱模, 并由下模座底孔落下。由于 模具没有采用导向机构,故 模具安装时由校模圈2完成 凸、凹模的对中,保证间隙 均匀,工作时将校模圈移走。 该模具结构简单,制造方便, 通常用于材料塑性好、相对 厚度较大的零件拉深。由于 其凸模要深入凹模,所以只 适用于浅拉深。
项目二 拉深模具结构及工作原理
任务一 首次拉深模具的结构及工 作原理 任务二 再次拉深模具的结构及工 作原理
模块小结
项目一 拉深工艺
任务一 拉深概念及分类 典型拉深件
项目一 拉深工艺
拉深件的分类
项目一 拉深工艺
不变薄拉深
项目一 拉深工艺
变薄拉深
项目一 拉深工艺
任务二 直壁圆筒形件拉深的变形过程及特点 圆筒形拉深件
项目二 拉深模具结构及工作原理
无压边圈的再次拉深模具
项目二 拉深模具结构及工作原理
带弹性压边圈的再次拉深模具
项目二 拉深模具结构及工作原理
冲压工艺学 第四章 拉深工艺及模具设计.
![冲压工艺学 第四章 拉深工艺及模具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4ae59c7524de518964b7d9c.png)
拉深工艺及模具设计
(a) 图4-9 拉深件的工艺性
(b)
拉深工艺及模具设计
(5)拉深件的精度要求不宜过高 拉深件的精度包括
拉深件内形或外形的直径尺寸公差、高度尺寸公差等,一般
合适的精度在GB6(IT11)级以下,其精度等级如表4-1所示。 (6)拉深件的尺寸标注应合适 拉深件直径尺寸应明
显注明必须保证外部尺寸或是必须保证内部尺寸,不能同时
2 D d12 6.28rd1 8r 2 d32 d2 )
拉深工艺及模具设计
表4-2 拉深件展开尺寸计算公式(四)
D d12 4d 2 h 6.28rd1 8r 2 或D d12 4d 2 H 1.72rd 2 0.56r 2
2 D d12 2 r2 d1 8r22 4d 2 h 2 r1d 2 4.56r12 d 4 d32
拉深工艺及模具设计
4.1.2 以后各次拉深 通常,当筒形件高度较大时,由于受板料成形极限的限 制,不可能一次拉成,而需要二次或二次以上拉深。以后各 次拉深,就是指由浅筒形件拉成更深筒形件的拉深。 以后各次拉深大致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正拉深,如图47(a)所示,另一种是反拉深,如图4-7(b)所示。反拉深就是 将经过拉深的半成品倒放在凹模上再进行拉深。这时,材料 的内、外表面将互相转换。
12
若r1 r2 r3时,则 D d12 4d 2 h 2 r (d1 d 2 ) 4 r 2
拉深工艺及模具设计
表4-2 拉深件展开尺寸计算公式(五)
13
D d12 4d2 h 2 r d1 8r 2 2L(d 2 d3 )
14
D d12 2 r (d1 d2 ) 4 r 2
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试题
![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73edd167856a561253d36f5d.png)
一.填空1,拉深是利用拉伸膜将平板毛坯制成开口空心件进一步变形的冲压工艺。
2,拉深凸模和凹模与冲裁模不同之处在于,拉深凸凹模都有一定的圆角而不是锋利的刃口,其间隙一般稍大于板料的厚度。
3,拉深系数M是拉深后的工件直径和拉深前的毛坯直径的比值,m越小,则变性程度越大。
4,拉深过程中,变形区是坯料的凸缘部分,坯料变形区在切向压应力径向拉应力的作用下,产生切向压缩合径向伸长的变形。
5,对于直壁类轴对称的拉深件其主要变形特点有小(1)变形区为凸缘部分,(2)坯料变形区在切向压应力和径向拉应力的作用下,产生切向压缩与径向伸长,即一向受压,一向受拉的变形.(3)极限变形程度上主要受传力区承载能力的限制。
6,拉深时,凸缘产生变形区的起皱和筒壁传力区的拉裂是拉深工艺能否顺利进行的主要障碍。
7,拉深中,产生起皱的现实是因为该区域内受较大的压应力的作用,导致材料失稳而引起。
8,拉深件的坯料确定依据是面积相等的原则。
9,拉深件的壁厚不均匀下部壁厚略有减薄上部都有所增厚。
10,在拉深过程中,坯料各区的应力与应变是不均匀的,即使在凸缘变形区也是这样,愈靠近外缘,变形程度愈大板料增厚也愈大。
11,板料的相对厚度t/D越小,则抵抗失稳能力越弱越容易起皱12,因材料性能和模具几何形状等因素的影响,会造成拉深件口部不齐,尤其是经过多次拉深的拉深件,起口部质量更差。
因此在多数情况下要用加大工序件高度或凸缘直径的方法,拉深后在经过切边工序以保证零件质量。
13,拉深工艺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是筒壁传力区最大拉应力小于危险断面的抗拉强度。
14,正方形,盒形件的坯料形状是矩形、盒件的坯料形状为长圆形或椭圆形。
15,用理论计算方法确定坯料尺寸不是绝对准确,因此对于形状复杂的拉深件,通常是先做好拉深模以理论分析方法,初步确定的坯料进行试模,经过反复试模,直到符合要求的冲件时在将符合要求的坯料形状和尺寸作为落料模的依据。
16,影响极限拉深系数的因素有:材料的力学性能、板料的相对厚度、拉深条件等。
拉深变形过程及拉深工艺解答
![拉深变形过程及拉深工艺解答](https://img.taocdn.com/s3/m/edc4dab6e009581b6bd9ebe5.png)
图 4.2.2 拉深工序示意图
拉深系数的倒数称为拉深程度或拉深比,其值为:
kn
1 mn
d n 1 dn
拉深系数表示了拉深前后毛坯直径的变化量,反映了
毛坯外边缘在拉深时切向压缩变形的大小,因此可用它作为
衡量拉深变形程度的指标。拉深时毛坯外边缘的切向压缩变
形量为:
1
Dt dt Dt
的高度:
第一次 h1 (D2 d120 2r1d10 8r12 ) 4d1
第二次
h2
(D2
d
2 20
2r2 d 20
8r22 )
4d2
第三次
h3
(D2
d
2 30
2r3 d 30
8r32 )
4d3
式中:
d1, d2 , d3
各次拉深的直径(中线值);
r1, r2 , r3
(1)半成品直径 拉深次数确定后,再根据计算直径dn 应等于d工 的原则对 各次拉深系数进行调整,使实际采用的拉深系数大于推算拉 深次数时所用的极限拉深系数。
零件实际需拉深系数应调整为:
m1 0.57, m2 0.79, m3 0.82, m4 0.85
调整好拉深系数后,重新计算各次拉深的圆筒直径即得 半成品直径。零件的各次半成品尺寸为 :
(3)材料的力学性能 板料的屈强比 s b 小,则屈服极限小,变形区内的切向压 应力也相对减小,因此板料不容易起皱。
(4)凹模工作部分的几何形状
平端面凹模拉深时,毛坯首次拉深不起皱的条件是 :
t (0.09 ~ 0.17)(1 t )
D
D
有凸缘圆筒形拉深件起皱和拉裂的原因及控制方法
![有凸缘圆筒形拉深件起皱和拉裂的原因及控制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a165bb46767f5acfa1c7cd79.png)
[】 郑 家贤. 2 冲压模具设计实用手册【 . : 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
2 7. 0O
Re s n n n r l eh d fCy i d ia a g a o sa d Co t o t o so l rc l M n Fl n e
W rn l g a d De p Dr wi gPa t r cu i g i k i n e a n r sF a t rn n
Ab t a t T r u h f l e e r h c i c lv l med t fp rsp o e sn n e e a se l a t so ti e . i ep o l msi e t s r c : h o g ed r s a c ,rt a o u a ao a t r c s i g a d g n r a s mb y p rsi b a n d W t t r b e n i i i l h h d —
3 控制起皱开裂的工艺方法 1 有效压料 。在单动压力机上 冲压时 , ) 模具的压
边必须借助弹性元件 。目前 的弹性元件有橡胶垫 、 弹 簧或气压装置 。气压装置提供的压力可以认为是基本 不变的 ; 而橡胶垫提供 的压力随行程的增加而迅速增 加, 容易在拉深后期使拉伸件破裂 ; 弹簧次之 ; 因此 , 弹 性 元 件 的选 择 , 量用 气压 装置 , 尽 以减 少 拉伸 件 的
HAN n h n Ru — o g ’
(. o be p ies ye n ut o, d T iun0 0 0 ; .h nin ut n gmet c olT i a 3 0 2 C ia 1 D u lHapn s T r d s y . , aya 30 6 2 S ax Id syMaae n Sh o, a u n 0 1, hn) I rC h r y 0
模具设计第五章 拉深工艺及拉深模
![模具设计第五章 拉深工艺及拉深模](https://img.taocdn.com/s3/m/ff1d3cd619e8b8f67c1cb9dc.png)
七、拉深模制造特点
4)由于拉深过程中材料厚度变化及回弹变形等原因,复杂拉深件 坯料形状和尺寸设计值与实际值往往存在误差,坯料形状和尺寸 最终是在试模后确定。 2.拉深模凸、凹模的加工方法
26627D
七、拉深模制造特点
表5-4 拉深凸模常用加工方法
26627D
七、拉深模制造特点
表5-5 拉深凹模常用加工方法
一、拉深变形分析
26627D
图5-3 拉深件的网格变化
二、拉深件的主要质量问题
1.起皱
26627D
图5-4 起皱破坏
二、拉深件的主要质量问题
(1)影响起皱的主要因素 1)坯料的相对厚度t/D。 2)拉深系数m。 (2)起皱的判断 在分析拉深件的成形工艺时,必须判断该冲件 在拉深过程中是否会发生起皱,如果不起皱,则可以采用无压边 圈的模具;否则,应该采用带压边装置的模具,如图5-5所示。
26627D
图5-10 圆筒形件
三、圆筒形件的拉深
解 由于t=2mm>1mm,所以按中线尺寸计算。 1)确定修边余量。 2)计算坯料展开直径。 3)确定是否用压边圈。 4)确定拉深次数。 5)确定各次拉深直径。 6)求各工序件高度。 7)画出工序图,如图5-11所示。
26627D
四、拉深模的典型结构
26627D
图5-9 多次拉深时筒形件直径的变化
三、圆筒形件的拉深
2.拉深系数
表5-3 圆筒形件带压边圈时的极限拉深系数
3.拉深次数 4.圆筒形件拉深各次工序尺寸的计算
(1)工序件直径 从前面介绍中已知,各次工序件直径可根据各 次的拉深系数算出。
Hale Waihona Puke 26627D三、圆筒形件的拉深
拉伸件起皱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拉伸件起皱的原因及处理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479ec215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98.png)
拉伸件起皱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拉伸件起皱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
1. 材料选择不当:选择材料的强度和可塑性不合适,容易引起拉伸过程中的变形和起皱。
2. 润滑不良:在拉伸过程中,材料与模具之间的摩擦力会影响材料的流动性,如果摩擦太大,材料容易起皱。
3. 模具设计不当:模具的几何形状、角度和半径等设计参数不合理,容易引起材料的变形和起皱。
4. 拉伸过程控制不当:拉伸速度过快、温度不合适或者应力集中等因素都会导致拉伸件起皱。
处理方法:
1. 合理选择材料:选择合适的材料,考虑材料的强度和可塑性,以免在拉伸过程中起皱。
2. 加强润滑:增加润滑剂,减少材料和模具之间的摩擦力,提高材料的流动性,避免起皱。
3. 优化模具设计:合理调整模具的几何形状、角度和半径等参数,减少材料的变形和起皱。
4. 控制拉伸过程:控制拉伸速度、温度和应力分布等因素,确
保拉伸过程中的稳定性,减少起皱的可能性。
5. 增加支撑和辅助结构:在拉伸件表面添加支撑和辅助结构,提高材料的稳定性,防止起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冲压模具设计中的拉深起皱分析F.-K. Chen and Y.-C. Liao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Taipei, Taiwan摘要:我们对在锥形方杯和矩形阶梯杯的冲压中发生的起皱现象进行了研究。
这两种起皱类型的共同特征是,其皱褶在拉伸壁是相对没有支撑的。
在锥形方杯的冲压中,过程参数的作用,比如冲模间隙和变压边力,起皱现象的出现是用有限元来模拟试验的。
模拟试验的结果显示冲模间隙越大,起皱现象就越严重,而且这个起皱不会被增大的变压动力所抑制。
对矩形阶梯杯的冲压中发生的起皱进行分析,其实际生产部分被检查出与几何体有相似的结构。
皱褶被发现在拉伸壁上归因于冲头和阶跃边缘之间金属板不平衡的拉伸。
一个最佳的模具设计是采用有限元分析来确定消除皱褶的。
这些观察到的不皱的生产部分与模拟结果吻合很好验证了有限元分析的准确性,还演示了使用有限元分析对冲压模具设计的优势。
关键词:拉伸壁起皱;冲压模具;矩形阶梯杯;锥形方杯1.引言:起皱是其中之一严重影响金属板料成型过程的发生。
由于功能和视觉效果的原因,起皱通常不能被零件制品所接受。
这里有三种在金属板料成型过程中时常出现的起皱类型:法兰起皱,侧壁起皱和由于残余弹性压缩应力在未变形区产生的弹性屈曲。
在冲压复杂形状形成时,拉伸壁起皱就是在模具型腔中形成的起皱。
由于金属板料在拉伸壁区域内相对无支撑,因此消除拉伸壁起皱比抑制法兰起皱要难得多。
众所周知,额外的拉伸的材料不受拉伸壁的支持可能可以预防起皱,这通过增加变压动力的实践中实现;但是过度拉伸压力导致失败的应用程序被撕裂。
因此,变压动力必须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一方面抑制起皱,另一方面防止破裂。
这个合适的变压动力范围是很难决定的。
因为起皱在冲压零件的中心位置以一个复杂的形状形成,甚至不存在一个合适的变压动力范围。
为了检查起皱形成的结构,Yoshida等人对薄片沿着对角线做了非均匀拉伸的试验。
他们也提出了一个近似于出现起皱是由于弹性皱褶产生的变压横向应力的非均匀应力场的理论模型。
Yu等人用实验和分析方法研究了起皱问题。
根据他们的理论分析他们发现起皱时可能存在有两个圆周,然而实验结果表明了四到六个皱褶。
当平底的和半球末端的凿子拉圆锥口模时,Narayanasamy和Sowerby检查起皱的金属板料。
他们还企图排列性能来压制起皱。
这些工作的重点仅仅是有关形成操作简单的形状的起皱问题,比如圆形杯。
在1990年代初,动力的/明确的3D有限元的成功应用方法是金属板料加工让有关不同形状的冲压薄板的起皱问题变成可能。
在现在这个研究中,这个3D有限元的方法被用来分析金属流动因素造成在锥形方杯和矩形阶梯杯的冲压中产生的拉伸壁起皱的效果。
Fig. 1草图(a)一个锥形广场杯和(b)走矩形杯一个锥形方杯,如Fig.1(a)中展示的,两边各有一个倾斜的拉伸壁,类似于现有的锥形杯。
在冲压过程中,金属板料在拉伸壁上是相对不受支撑的,因而容易起皱。
在此研究中,研究了各种工艺参数对起皱的影响。
对于矩形阶梯杯的部分,就像Fig.1(b)中展示的,另外一种起皱现象被观察。
为了判断分析的有效性,在当下研究中对阶梯式几何的实际生产部分进行了检测。
起皱的原因是明确使用了有限元分析,一个最佳的模具设计被提出用来消除皱褶。
从有限元分析获得的模具设计是经过在实际生产观察中得到验证的部分。
2.有限元模型:工具几何,包括冲压机,模具和压料面,都是被设计来进行计算机辅助设计程序PRO/ENGINEER的。
三节壳体元素和四节壳体元素都是使用相同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程序被生成网格系统上面的工具。
关于有限元的模拟,工具被当作是死板的,相应的网格仅用于定义工具几何形状而不是应力分析。
相同的CAD程序是通过使用四节壳体元素构造网络系统的板料。
数据2表明网格系统的成套工具和金属薄板是用于冲压锥形方杯的。
由于对称的条件,只有四分之一的方杯得到了分析。
在模拟中,金属薄板放在压料边上,模具向下移动至压料边夹紧金属薄板。
然后冲压机拉着金属薄板上升至模具型腔中。
Fig. 2.有限元网格为了完成一个精确的有限元分析,金属薄板的实际应力-应变关系是要求数据输入的。
目前的研究中,拉伸金属薄板的质量是用于模拟的。
一个拉伸试验进行了对样本沿着45度和90度的旋转方向切平面。
平均的流动应力&,从方程式( 0 2 45 90)/4计算得出,每个经过测量的真实应变,像Fig.3中展示的,是用来模拟锥形方杯和矩形阶梯杯的冲压的。
在当下研究中,所有模拟都是被运用于一个SGI Indigo 2工作站中进行有限元程序PAM_STAMP的。
为了完成一套模拟的数据输入,冲压机的速度设置为10m/s,并假设库伦摩擦系数等于0.1。
Fig. 3.金属板的应力-应变关系3.在锥形方杯中的起皱:一些介绍相关尺寸的锥形方杯的略图在Fig.1(a)中展示。
就像在Fig.1(a)中看到的,方形冲压机前端每条边的长度(2Wp),模具型腔的缺口(2Wd),和拉伸的高度(H)被看成是影响着起皱的关键尺寸。
在这个研究中,模具型腔缺口的大小和冲压机前端之间一半以上的差异被称作模隙,G=W d-Wp。
在拉伸壁上的金属薄板相对不受支持的长度可能是由于模具间隙,皱褶应该是被扩大的压边力抑制住。
关于在锥形方杯中冲压发生起皱现象的模具间隙和压边力的作用在接下一部份做研究。
3.1模具间隙的影响:为了试验起皱中的模具间隙的作用,分别用20mm,30mm,50mm三个不同模具间隙对锥形方杯的冲压进行了模拟。
在每次模拟中,模具型腔的缺口被固定在200mm,方杯被拉到100mm的相同高度。
三次模拟中使用的金属薄板都是380mm*380mm 的方形薄板,厚0.7mm,材料的应力-应变曲线显示在Fig.3中。
模拟结果表明在全部三个锥形方杯中发生的起皱,和模拟的50mm模具间隙的冲压外圈模型展示在Fig.4中.在Fig.4中可以看到起皱散布在拉伸壁上,在邻近墙壁之间的角落里尤其明显。
根据建议起皱是由于在冲压过程中处于拉伸壁大片不受支撑的区域中,同样,冲头的边长和模具型腔缺口的不同由于模具间隙。
在冲头和模具型腔肩缝之间拉伸的金属薄板变得不稳定,是由于压缩横向应力的存在。
在压缩下金属薄板不受约束的拉伸的主要原因似乎是在拉伸壁上起皱。
为了比较三种不同模具间隙的结果,介绍了主应力其中的min/ max比率,max存在min,max和min分别是主要和次要的主应力。
Hosford和Caddell表明如果min/ max的绝对值大于临界值,起皱现象应该会发生,而且…的绝对值越大,起皱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大。
Fig. 4皱纹在锥形广场杯三个模拟的不同模具间隙的形状,在相同拉伸高度沿着横截面M-N的…值,如Fig.4中标记,绘制在Fig.5中。
Fig.5中记录到严重的起皱位于角落附近,至于三个不同的模具间隙,几乎没有起皱发生在拉伸壁的中间。
Fig.5还记录到模具间隙越大,min/ max 的绝对值就越大。
因此,增大模具间隙将会增加锥形方杯在拉伸壁上发生起皱的可能性。
3.2压边力的作用:众所周知,增大压边力可以帮助消除在冲压成型中产生的起皱。
为了研究增大的压边力的效果,一个与上文陈述的严重起皱有关系,模具间隙50mm的锥形方杯的冲压用不同的压边力值对其进行了模拟。
这个压边力从100kN增加到600kN,分别产生了0.33MPa和1.98MPa的压边力。
剩下的模拟条件和那些在之前章节做的详细说明保持一样。
作为中间压边力的300kN也被使用在模拟中。
Fig. 5.沿横截面值m n为不同缺口数据这个模拟结果显示在压边力中的增加不会帮助消除发生在拉伸壁上的起皱。
Fig.4中标记的M-N横截面边上的min/ max值,被用来和冲压过程中100kN和600kN的压边力比较。
这个模拟结果表明横截面边上的min/ max值在两个事例中几乎相同。
为了测试两个不同压边力的起皱模型的差异,和从底部到Fig.4中提到的线段M-N不同高度的拉伸壁的五个横截面,都标绘在Fig.6的两个事例中。
Fig.6记录到两个实例中横截面的波痕是相似的。
这个表明压边力不会影响锥形方杯在冲压中起皱现象的发生,起皱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横向压缩力存在拉伸壁中大片不受支撑的区域里。
压边力对冲头和模具肩腔之间的不稳定模式不产生影响。
4.矩形阶梯杯:在矩形阶梯杯的冲压过程中,起皱发生在拉伸壁上尽管模具间隙没有那么显著。
数据1(b)展示,在拉伸壁上冲压形成一个矩形阶梯杯使用的冲压机的大致形状是遵循D-E步骤的。
在此研究中,试验了有这种几何类型的实际生产部分。
这个生产部分实际使用的是0.7mm的厚度,和在Fig.3显示的拉力试验中的应力应变关系。
压车间中冲压部分的生产过程包括修边后的拉伸。
在拉伸过程中,没有在模具表面使用拉延筋来帮助金属的流动。
然而,在Fig.7中,由于短的角半径和不同的几何参数,一个在冲压机上沿产生的裂缝和起皱出现在拉伸壁的实际生产部分。
从Fig.7中可以看到,起皱分布在拉伸壁上,但是在阶梯的角落边缘更明显,用Fig.1(b)中的A-D和B-E标记了。
Fig.7中展示的金属是沿着冲压机的上沿被撕开的,形成了一个裂缝。
在冲压过程中,为了提供对金属薄板的进一步的理解,进行了一项有限元的分析。
第一次进行有限元的模拟是为了初始设计。
Fig.8中描述了模拟形状的部分。
Fig.8中记录了上边缘的网显著拉伸,和起皱散布在拉伸壁上的部分,与在实际生产部分观察的相似。
小的冲压半径,比如沿着A-B边缘的半径,和Fig.1(b)中标记的角半径A,被认为是拉伸壁断裂的主要原因。
然而,根据有限元分析的结果,通过增加上文提到的半径可以防止破裂。
这个概念在实际生产部分制造大规模的角半径得到了验证。
Fig. 6画壁的截面线在不同高度不同的压边力。
(a)100 kN。
(b)600 kNFig. 7 分裂和皱纹生产部分 Fig. 8模拟生产部分的形状与分裂和皱纹一些也试图消除起皱。
首先,压边力增加为初始值的两倍。
然而,至于在之前部分锥形方杯拉伸得到的结果,发现消除起皱的变压力的效果不显著。
通过增加摩擦力或坯料尺寸也可以得到同样的结果。
我们推断这种起皱不能通过增加拉力来抑制。
由于在薄板承受压应力的一定区域内,过度金属流动形成的起皱,消除这个起皱的一个简单方法是在起皱区域增加拉杆来吸收多余的材料。
这个拉杆应该被增加到与起皱方向平行的地方,以至于多余的材料能够被有效吸收。
在这个概念的基础上,两个拉杆被添加到Fig.9中邻近的壁上,为了吸收多余的材料。
这个模拟结果表明在阶梯拐角处的起皱不出所料会被拉杆吸收,可是一些起皱仍出现在剩下的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