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瑟福背散射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卢瑟福背散射分析(RBS)实验
吴玉龙核科学与技术学院201121220011
一、实验目的
1.了解RBS分析原理,认识实验装置
2.通过对选定的样品进行分析实验,初步掌握RBS分析方法,谱图分析及相关的应用
二、实验装置
RBS实验装置主要由四部分组成:
1.加速器(一定能量离子束的的产生装置)
2.靶室(离子散射和探测的地方)
3.背散射离子的探测和能量分析装置
4.放射源RBS
三、实验原理
背散射分析就是在一束单能的质子、(粒子或其他重离子束轰击固体表面时,通过探测卢瑟福背散射(弹性、散射角大于90度)离子的能量分布(能谱)和产额确定样品中元素的种类(质量数)、含量及深度分布。当入射离子能量远大于靶中原子的结合能(约10ev量级),并低于与靶原子发生核反应的能量(一般100kev 1)运动学因子和质量分辨率 运动学因子K=E1/E0,其中E0是入射粒子能量,E1是散射粒子能量。由于库仑散射是弹性散射,则根据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可得, 2 2011cos sin 12 1 ⎥⎥⎥⎥⎥⎦ ⎤⎢ ⎢⎢ ⎢⎢⎣ ⎡++⎟⎟⎠⎞⎜⎜⎝⎛⎟ ⎠⎞⎜⎝⎛−==M m M m M m E E K θθ由运动学因子公式可以看出:当入射离子种类(m ),能量(E 0)和探测角度(θ)一定时,E 1与M 成单值函数关系。所以,通过测量一定角度散射离子的能量就可以确定靶原子的质量数M 。这就是背散射定性分析靶元素种类的基本原理。 质量分辨率ΔM 定义 1 011011()(−∆=∆•=∆•= ∆dM dK E E E KE d dM E dE dM M RBS 的质量分辨率 1 0)(−= dM dK E E M δδ, δE 是RBS 探测器系统的能量分辨率,也就是可分辨的背散射离子最小的能量差别。δM 是是对样品中靶核质量差别的分辨能力。当一靶核质量数与另一靶核质量数M 的差别小于δM 时RBS 无法将这两种元素分辨开。RBS 质量分辨率和探测器所在处的散射角θ、探测器能量分辨率δE 、入射离子种类m 、入射离子能量E 0以及靶核质量数M 等因素有关。在实验中采用提高入射粒子的能量或使θ尽可能接近180度等方法提高质量分辨率。 2)散射截面和探测灵敏度 设Q 为打到单元素薄靶上的离子总数,d 为位于散射角上的探测器的微分立体角,dQ 为此微分立体角中探测器接受到的背散射离子数,N 为靶原子体积密度(atoms/cm 3),t 为薄 靶的厚度,Nt 为靶的面密度(atoms/cm 2) 定义微分散射截面为:因为探测器所张的立体角是有限的,故取平均散射截面:(其定义式如下) ()Ω Ω Ω= ∫Ωd d d σ θσ1则有,Ω=σNtQ A 由于探测器所张立体角是可以测量的,如果 知道散射截面σ,就可以通过测量探测器接受到的离子数A 和入射离子总数Q 由上式计算出靶原子的面密度Nt 。这便是背散射定量分析的基本原理。 RBS 分析灵敏度:由卢瑟福散射公式可知,,微分散射截面正比于Z 12 和Z 22,反比于E 2,因此提高灵敏度的方法有:重元素的探测灵敏度高于分析轻元素、用较重入射离子、适当降低入射离子能量。同时,当质量分辨率不成问题时,可适当减小探测角度来提高灵敏度。 3)能量损失因子与固体阻止截面 在离子在某固体中做直线运动的过程中,离子主要通过与靶原子的电子相互作用而损失能量。 定义离子在单位径迹长度上损失的能量 (率)。也叫作这种固体的阻止本领。定义能量损失后,可确定不同深度散射出的离子同表 面散射出的离子能量之差。从而建立RBS 能谱宽度和靶厚度之间的关系。在同一角度,探 测到的被靶表面靶原子散射的离子能量和被深度x 处靶原子散射的离子能量之差为: ()()∫∫ ⎥⎦⎤ ⎢⎣⎡+⎥⎦⎤ ⎢⎣⎡=−=∆2 1cos /0cos /0 10θθx out x in dx E dx dE dx E dx dE K E kE E 。当入射和出射路径上的能量损失用一个常量(如平均能量损失率)来代替时得到了ΔE 同深度x 的关系为: []x S E •=∆,其中 []⎭⎬⎫⎩⎨⎧⎥ ⎦⎤ ⎢⎣⎡+⎥ ⎦⎤ ⎢⎣⎡=21cos 1cos θθout in dx dE K dx dE S 称为能量损失因子。这样,由能量 损失因子就可以把背散射能谱中的能量坐标换算成深度坐标,并根据不同深度处能谱高度就可以得到元素的深度分布。这是RBS 的元素深度分布原理。 阻止截面:用能量损失来计算能量损失因子的缺点是:它随靶的元素组成及密度而变化,因此对于具体的靶很难查到能量损失率数值。为此引入阻止截面或叫做阻止本领的概念。定 义 为此种靶原子对能量E 的入射离子的阻止截面。则有 [][]εθεθε•=⎭⎬⎫⎩ ⎨⎧+= N K N S out in 21cos 1cos 阻止截面和靶原子种类、入射离子种类及能 量有关,而同靶的密度无关,可以由图表查到。阻止截面具有可加性。 4)能量歧离 单能离子束穿透某一厚度的靶后,会产生一定的能量分散度。这就称为能量歧离。造成能量歧离原因:电子能量损失歧离(离子与靶原子的电子大量碰撞是一种随机过程,存在统计涨落)、核能量损失歧离、多次小角度散射(各离子不同)、几何歧离,探测器立体角和束斑非无限小、表面和界面粗糙。能量歧离的存在造成RBS 能谱的前后沿变化,同时会造成深度分辨率下降和靶内原子质量分辨率的下降。 四、实验条件与样品 实验条件:Li ++束,E 0=4.05MeV ,散射角150度。探测器有效面积直径4mm ,距离样品67mm 。 样品: 1)Si 衬底上W 膜(结构如下图) 2)GeSi 样品 (结构如下图) 3)Cr 注入Al 样品 五、实验数据处理 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