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抛物线焦点弦端点的切线的探究教学文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过抛物线焦点弦端点的切线的探究授课时间2008年3月24日授课教师牛文化
授课班级高三(4)班
教学目标1、掌握抛物线的图像和性质,巩固圆锥曲线中常见的垂直的证明方法,增强学生解决综合性问题的信心.
2、通过学生的研究讨论,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归纳能力、探索发现能力.
3、通过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体会数学的理性和严谨,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契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形成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态度.
重点与抛物线焦点弦有关的垂直关系和证明及应用. 难点与抛物线焦点弦有关的垂直关系的证明和应用.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课前回顾与反思
前面我们研究了过抛物线焦点的直线与抛物线相交于两点,过
这两点的切线的交点的轨迹问题.
首先请一名同学回忆一下研究的过程和结果.
研究过程为:
已知:如图1,设抛物线为22(0)
x py p
=>,焦点为F,过
点F的直线与抛物线相交于A、B两点,过A、B的切线相交于
点P,求点P的轨迹.
解:设直线AB的方程为
2
p
y kx
=+,
联立直线AB方程和抛物线方程有
2
2
2
p
y kx
x py
⎧
=+
⎪
⎨
⎪=
⎩
整理有22
20
x pkx p
--=
由抛物线方程22(0)
x py p
=>,
可设点A、B的坐标分别为
2
1
1
(,)
2
x
x
p
、
2
2
2
(,)
2
x
x
p
.
由韦达定理可知
12
2
x x pk
+=,2
12
x x p
=-
学生回忆
学生回答
回忆研究
的过程,从
中体会研究
的方法,为
下面进一步
探究做铺
垫.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证明】由上面可知过点A、B的切线的斜率
分别为
1
1
'
x x
x
y
p
=
=,
2
2
'
x x
x
y
p
=
=
即
1
PA
x
k
p
=,2
PB
x
k
p
=
易知
2
12
22
1
PA PB
x x p
k k
p p
-
⋅===-
故AP BP
⊥.
结论2——连结PF可证PF AB
⊥.
【证明】如图2,易知12
(,)
2
x x
PF p
+
=-
u u u v
,
22
21
21
(,)
2
x x
AB x x
p
-
=-
u u u v
22
121221
()()
22
x x x x x x
PF AB
+--
=+=
u u u v u u u v
g
故PF AB
⊥.
由结论2我们还可以推导出更多结论
比如:①PF是直角PAB
∆斜边上的高,从而2
PF FA FB
=⋅.
②2
||||||
AP AF AB
=g
③2
||||||
BP BF BA
=g
④222
||||||
AP BP AB
+=
学生分组合作,
共同探究新的
结论整个教学过程
中,教师只是启
发、引导,证明
推理过程由学
生来完成,充分
体现学生的主
体地位和教师
的主导作用.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结论3——设PA与x轴交于点C,PB与x轴交于点D,可证
CF AP
⊥、DF BP
⊥和FC FD
⊥.
【证明】如图3由题意可知
2
11
:
2
PA
x x
l y x
p p
=-;
2
22
:
2
PB
x x
l y x
p p
=-
PA与x轴交于点C,点C坐标为1
(,0)
2
x
,
PB与x轴交于点D,点D坐标为2
(,0)
2
x
,
由1
(,)
22
x p
CF=-
u u u v
,
22
121
(,)
22
x x x p
PA
p
-+
=
u u u v
可知
22
21110
2222
x x x x p
p
CF PA
p
--
=+=
u u u v u u u v
g g g
故CF AP
⊥,证明DF BP
⊥思路相同(略).
由上面可知在四边形FCPD中,三个角FCP
∠、CPD
∠、
∠都是90°,可知DFC
∠也为90°,即FC FD
⊥.
(到此,主要的垂直结论均已找出并证明,下面根据课上实
际的情况选择是继续挖掘其他结论还是做练习题.)
思考:以AB为直径的圆(即ABP
V的外接圆)与抛物线的准
线有什么位置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结论4——以AB为直径的圆与抛物线的准线相切于点P.
(过半径的外端且垂直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学生分组合作,
共同探究新的
结论
通过学生分组
学习,发挥学生
自主学习的能
动性,提高分析
问题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逐步
培养学生的钻
研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