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山实习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质工程与测绘学院
太白山实习报告
专业:勘查技术与工程
姓名:***
学号:**********
实习地点:长安大学太白山实习基地
实习日期:2012.06- 2012.07
第一部分人工地震
目录
一、前言(2)
二、工区概况(2)
三、野外工作方法原理(4)
四、资料处理及解释(7)
五、结论与建议(15)
六、教学实习心得(15)
一、前言
1.1地震勘探实习目的
本次地震勘探教学实习,主要是为了加强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综合运用地震勘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学以致用,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进一步熟悉野外工作的方法和程序,学习仪器操作技术,了解地震勘探常规数据处理流程,了解地震资料处理和解释的方法步骤,获得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通过本次实习,培养同学们严谨认真,团结合作,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为进一步学习地震勘探理论、参加生产实践、科研实践奠定必要的实践基础。
通过教学实习,培养实习者作为一名科学技术工作者所具有的优秀品质:诚实笃信,确保各项测绘成果的真实可靠;认真负责,严格遵守各种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爱护公物,确保各类仪器设备和工具的安全;以及严谨细致的作风,吃苦耐劳的精神,团结合作的风尚等。
1.2地震勘探实习的要求
本次实习要求学生做到:
1.熟练掌握仪器的操作方法;
2.较熟练掌握地震勘探的野外采集方法;
3.基本掌握地震勘探资料处理方法;
4.初步掌握并了解地震勘探解释方法及所解决的地质问题;
5.掌握地震勘探报告编写方法。
1.3地震勘探实习的任务及内容
本次工作任务属教学实习,是执行本科教学计划,由长安大学地质工程与测绘学院下达的教学实习任务。
实习内容主要包括地震勘探方法的仪器操作、野外工作方法设计、数据采集、资料处理、报告编写等部分。
二、实习区的基本概况
2.1地理气象概况
我们此次是教学实习地点为长安大学位于宝鸡眉县的太白山实习基地,道路宽阔,交通便利。眉县隶属陕西省宝鸡市,位于关中平原西部,地处秦岭主峰太白山下,行政区域横跨渭河两岸,地形地貌由南而北依次为山区、浅山丘陵区、黄土台塬区、渭北平原区,总体呈现“七河九原一面坡,六山一水三分田”,被誉为“关中明珠”(如图1-1)。西距宝
鸡市65公里,东距省会西安市120公里,东与周至县接壤,南和太白县毗邻,西连岐山县,北界扶风县。地处东经107°39′~108°00′,北纬33°59′~34°19′。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西部,南依秦岭,北临渭水,属黄河中游川塬沟壑区。眉县气候的经向差异、垂直差异极其悬殊,既有平原气候,川原气候,还有浅山丘陵气候,更有山地垂直气候带。夏秋之前,多发生锋面雨、对流雨、地形雨,雨量分布不均,系关中地区秋雨多发区之一。
2.2地质概况
陕西省眉县地处华夏内陆,汤峪镇的附近的太白山的主体由规模庞大的花岗岩体组成,地质学家称其为“太白花岗岩”。太白花岗岩在漫长的地质发展史上,几经构造变动、断层,节理十分发育,它们在各种外力的共同作用下,塑造了今日太白山奇峰林立、山势峥嵘的地质特征。太白山是秦岭的主峰,它的历史和秦岭的发育史密切相关。约在6亿年以前的震旦纪时,整个秦岭地区还是一片汪洋大海。当时这里地面拗陷下沉,海水不断变深,海相沉积发育,逐渐形成石灰岩、白云岩等。海底偶有零星火山喷发。
直到4亿年前的加里东运动时期,地质构造运动频频发生,岩浆活动强烈,变质作用普遍,这里上升隆起,逐渐褶皱成山,形成太白山之雏形。
此后,在海西运动和印支运动中,多期构造变动,岩浆侵入和岩石变质,使太白山之雏形得到进一步发展。近年来测得太白岩基花岗岩的同位素年龄主要在2.06—2.29亿午之间。这正说明规模庞大的太白岩基,主要是在印支运动中由于酸性岩浆的大规模侵入而形成的。
地壳剧烈运动之间相对比较平静的时期,太白山地区以缓慢的上升为主。在上升幅度相对较小的低洼之处,水流汇聚,形成河湖。河湖中沉积的泥沙,逐渐形成页岩和各种砂岩。特别是在加里东运动之后,绿色植物开始大发展,万木参天,密林成海,植物遗体在有些地方堆积起来,掩埋于泥土之下,逐渐变成煤层。海西运动之后,逐渐进入爬行动物时代。躯体庞大的恐龙类动物,有的在林木中追逐,有的在水中嬉戏,有的在空中飞翔。整个自然界生气勃勃,再也不象从前那样寂寞了。地表的长期外露,遭受剥蚀,使初露峥嵘的太白山逐渐被夷平。到距今一亿年左右的中生代晚期,这里地势低矮,起伏不大,已呈现出准平原状态。
大约距今一亿八千万年至七千万年之间发生的燕山运动中,太白山再度上升隆起,酸性岩浆再次侵入,使太白岩基的组成更加复杂化,太白山基本定形。此后,地壳运动还导致了大断裂的产生,太白山成为夹在两条近东西向大断裂之间的活动地块。这时,秦岭北侧大断层以北的渭河谷地向下断陷,此断层以南的太白山地块,南北却产生不均衡的抬升。
继燕山运动之后发生的喜马拉雅运动,是太白山上升最强烈的时期。当时,太白山块体以跳跃的方式急剧上升,北仰南俯更加明显,渭河谷地同时相对迅猛下降,其结果使山地脊线迫近北部,太白山地块北部翘起,形成极为险峻的高山。太白山这种北坡陡峻,南坡较缓的不对称形态,正是地质构造运动造成的(如图1-3)。
从距今约7千万年开始的新生代以来,渭河谷地沉积物之厚度可达5000—6000米,太白山顶峰拔仙台已上升到海拔3767米。这里,沉降和上升的总幅度已超过9000米。上升、下降幅度之大,颇使人为之惊叹古。
近年来,通过地质钻探还发现,约在第四纪以来的3 00万年中,渭河谷地下降的最大幅度已超过3000米。据有关文献记载,丈白山北面的眉县、周至、扶风、歧山、宝鸡等地,从公元前1177年到现在的三千多年中,曾发生过大小地震51次。目前,山地北麓的大断裂带上还分布着一些温泉。这一切都表明:时至今日,太白山的这种以上升为主的新构造运动仍在继续着。太白山顶部之所以至今还保留着中生代准平原的部分残面和第四纪冰川遗迹,这与太白山断块在新生代以来上升速度之快、幅度之大是分不开的。
对于太白山来说,各类复杂多样的变质岩只是它的外表,而它的主体却是规模庞大的花岗岩体,被称作太白岩基。太白岩基由花岗岩组成,大体以拔仙台为中心,分布在九百多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拔仙台一带出露的主要是变质轻微的角闪石花岗岩;另外还有呈片麻状构造的花岗岩,而黑云母花岗岩在太白山也有较大面积的出露。
从渭河谷地南望,太白山呈阶梯状节节升高,真有“直入青云势未休”之势。再由拔仙台向南俯视,山势却呈较缓的阶梯状逐级下降。山地的不对称,导致水系发育的不对称。发源于太白山北坡的渭河支流象汤峪河、霸王河、石头河等,多短而陡;而发源于太白山南坡的汉江支流如褒河、湑水河却长而缓。
眉县营头附近是渭河平原与太白山的分界处,营头及其以北的狭窄地带属渭河平原的南缘,在地貌上被称作分割状山前黄土塬。从北坡登山,多以营头为起点。再考虑到太白山北坡自然地理因素地带性分布规律的完整性和统一性,这里有必要先将分割状山前黄土塬作一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