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生态体统物质循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章生态系统物质循环
第一节物质循环的一般特点
上一节中我们学习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那么大家回忆一下,它有什么特点?这些能量的最终来源是什么?
生态系统的能量是单向不循环的,在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那大家是否发现,能量流动的同时也伴随有物质的变化,比如呼吸作用,在呼吸过程中,能量大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同时,在物质方面,有机物被氧化分解,形成CO2和水。可见,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与物质的变化是相伴随的。
那么,物质的变化是否页像能量一样,是不可逆转,逐级递减的?
没错,能量在流动过程不断散失,却有太阳能不断补充进来,相当于有了一张永久饭票,不愁饿死。但是物质就不同了,它只能来源于地球本身,如果像能量那样,那总有一天会消失殆尽的,这就使得物质具有循环利用的特点。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学习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一物质循环的一般特点和基本原理
(一)物质循环的基本概念
(1)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各种化学元素在不同层次、不同大小的生态系统内,乃至生物圈里,沿着特定的途径从环境到生物体,又从生物体再回归到环境,不断地进行着流动和循环的过程。
(2)地质大循环:物质或元素经生物体的吸收作用,从环境进入生物有机体内,然后生物体以死体、残体或排泄物形式将物质或元素返回环境,进入五大自然圈(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生物圈)的循环的过程。这是一种闭合式循环。
(3)生物小循环:环境中元素经生物吸收,在生态系统中被相继利用,然后经过分解者的作用再为生产者吸收、利用。这是一种开放式循环。
(4)物质循环的库:物质在循环过程中被暂时固定、储存的场所称为库。生态系统中各组分都是物质循环的库,如植物库、动物库、土壤库等。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库可分为储存库(Reservoir pool,容积大,物质交换活动缓慢,一般为环境成分)和交换库(Exchange pool,容积小,交换快,一般为生物成分)。
(5)物质循环的流:物质在库与库之间的转移运动状态称为流。
(6)周转率和周转期
生态系统中某一组分的贮存物质,一部分或全部流出该组分,但未离开系统,并最终返回该组分时,系统内发生了物质循环。循环物质(FC)占总输入物质(FI)的比例,称为物质的循环效率(EC)(EC=FC/FI)。
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类型
根据物质在循环时所经历的路径不同,从整个生物圈的观点出发,并根据物质循环过程中是否有气相的存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可分为气相型和沉积型两个基本类型。
(1)气相型(gaseous type)
其贮存库是大气和海洋。气相循环把大气和海洋相联系,具有明显的全球性。元素或化合物可以转化为气体形式,通过大气进行扩散,弥漫于陆地或海洋上空,在很短的时间内可以为植物重新利用,循环比较迅速,例如CO2、N2、O2等,水实际上也属于这种类型。由于有巨大的大气贮存库,故可对干扰能相当快地进行自我调节(但大气的这种自我调节也不是无
限度的)。因此,从地球意义上看,这类循环是比较完全的循环。值得提出的是,气相循环与全球性三个环境问题(温室效应,酸雨酸雾,臭氧层破坏)密切相关。
(2)沉积型(sedimentary type)
许多矿物元素其贮存库在地壳里。经过自然风化和人类的开采冶炼,从陆地岩石中释放出来,为植物所吸收,参与生命物质的形成,并沿食物链转移。然后,由动植物残体或排泄物经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将元素返回环境。除一部分保留在土壤中供植物吸收利用外,一部分以溶液或沉积物状态随流水进入江河,汇入海洋,经过沉降、淀积和成岩作用变成岩石,当岩石被抬升并遭受风化作用时,该循环才算完成。这类循环是缓慢的,并且容易受到干扰,成为“不完全”的循环。沉积循环一般情况下没有气相出现,因而通常没有全球性的影响。
三物质循环的特点
1.物质不灭,循环往复
2.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不可分割,相辅相成
3.物质循环的生物富集
4.生态系统对物质循环有一定的调节能力
5.物质循环中得生物作用
第二节几种重要物质的循环
一水循环:
水是生命基础元素。水既是一切生命有机体的重要组成成分,又是生物体内各种生命过程的介质,还是生物体内许多生物化学反应的底物。水是生物圈中最丰富的物质,水以固、液、气三态存在。环境水分对生物的生命活动也有着重要的生态作用。
地球的海洋、冰川、湖泊、河流、土壤和大气中含有大量的水。海洋中的液态咸水约占总量的97%。陆地、大气和海洋中的水,形成了一个水循环系统。水在生物圈的循环,可以看作是从水域开始,再回到水域而终止。水域中,水受到太阳辐射而蒸发进入大气中,水汽随气压变化而流动,并聚集为云、雨、雪、雾等形态,其中一部分降至地表。到达地表的水,一部分直接形成地表迳流进入江河,汇入海洋;一部分渗入土壤内部,其中少部分可为植物吸收利用,大部分通过地下迳流进入海洋。植物吸收的水分中,大部分用于蒸腾,只有很小部分为光合作用形成同化产物,
并进入生态系统,然后经过生物呼吸与排泄返回环境。
植物体含水量虽小,但流经植物体的水分数量却是巨大的。
例如,水稻在生长盛期,每天每公顷大约吸收70吨水,其中大约5%用于维持原生质的功能和光合作用,95%以水蒸汽和水珠的形式,从叶片的气孔中排出。H. L. Penman估计,参与光合作用的水要比参与蒸腾作用的水少得多。如生产20吨鲜重的植物物质,在生长期间要从土壤中吸收2000吨的水,20吨鲜重中有5吨干物质,余15吨为可蒸发水分。5吨干物质中有结合水3吨,仅相当于自土壤中吸收水分的0.15%。
生物圈中水的循环平衡是靠世界范围的蒸发与降水来调节的。由于地球表面的差异和距太阳远近的不同,水的分布
不仅存在着地域上的差异,还存在着季节上的差异。一个
区域的水分平衡受降水量、迳流量、蒸发量和植被截留量
以及自然蓄水量的影响。降水量、蒸发量的大小又受地形、太阳辐射和大气环流的影响。地面的蒸发和植物的蒸腾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