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中国沙漠及其防治(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漫话中国沙漠及其防治(1)
胡经国
本文作者的话
本文拟根据有关文献和资料,介绍荒漠与荒漠化、沙漠与沙漠化的若干基本知识,以及中国荒漠化与沙漠化的概况。
在此基础上,介绍中国八大著名沙漠和四大著名沙地的概况、气候、景观、生态和资源以及成因和治理等;着重介绍中国土地沙漠化的成因和防治对策。
其目的在于普及相关科学知识,供读者进一步了解和研究参考,让更多的人关注、支持和参与防沙治沙事业,为中国土地沙漠化防治贡献一点点微薄的力量。
希望能够得到读者朋友们的喜欢和指教!
本文目录
一、荒漠与荒漠化
二、沙漠与沙漠化
三、中国沙漠概述
四、中国八大沙漠简介
五、中国四大沙地简介
六、中国沙漠分布特征
七、中国土地沙漠化概况
八、中国土地沙漠化成因
九、人类活动与中国土地沙漠化
十、中国土地沙漠化防治对策
下面是正文
一、荒漠与荒漠化
1、荒漠与荒漠化的概念
荒漠(Desert)是指干旱气候条件下形成的植被稀疏的地理或地貌景观。
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非洲西部撒哈拉地区连年严重干旱,造成空前灾难,促使国际社会密切关注全球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
“荒漠化”名词
于是开始流传开来。
什么叫荒漠化?过去通常理解为“沙漠不断扩大,把沙漠里的沙子扩散到越来越广的肥沃土地上去”。
这种理解是不准确的。
荒漠化一词是1977年联合国荒漠化会议以后才为国际正式广泛采用的一个科学名词。
1992年,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将其定义作了简要归纳。
所谓荒漠化,是指由包括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所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
这一概念也为荒漠化防治国际公约所采纳。
这就是说,由大风吹蚀、流水侵蚀、土地盐渍化等因素所造成的、土地生产力下降或丧失的作用过程,称为荒漠化。
2、荒漠化的类型
按照荒漠化的结果,荒漠化主要分为沙漠化、砾漠化、石漠化、泥漠化和盐漠化五种类型,即:
其结果是形成沙漠——沙质荒漠的,称为沙漠化;
其结果是形成砾漠(戈壁)——砾石质荒漠的,称为砾漠化;
其结果是形成石漠(岩漠)——基岩裸露的基岩质荒漠的,称为石漠化(岩漠化);
其结果是形成泥漠——泥质荒漠的,称为泥漠化;
其结果是形成盐漠——盐质荒漠的,称为盐漠化。
换句话说,荒漠化的结果或产物,主要是沙漠、砾漠(戈壁)、石漠、泥漠和盐漠。
3、荒漠的特征和类型
荒漠地区是气候干燥,降水极少,蒸发强烈,植被缺乏,物理风化强烈,风力作用强劲,其蒸发量超过降水量数倍乃至数十倍的流沙、泥滩、戈壁、石滩分布的地区。
它主要分布在南北纬15°~50°之间的地带。
其中,15°~35°之间为副热带,是由高气压带引起的干旱荒漠带;北纬35°~50°之间为温带、暖温带,是大陆内部的干旱荒漠区。
如上所述,按照地面基质的不同,荒漠主要分为沙漠——沙质荒漠、砾漠(戈壁)——砾石质荒漠、石漠——基岩质荒漠、泥漠——泥质荒漠和盐漠——盐质荒漠五种类型。
此外,还有一种较为特殊的山地荒漠。
后者主要包括:中国青藏高原的高原荒漠,天山山脉向平原延伸的山地丘陵地带,伊朗高原等。
⑴、沙漠
沙漠是地面基质主要为砂土的荒漠。
砂土分为粗砂、中砂、细砂、极细砂、粉砂以及含砾砂和砾砂等类型。
⑵、砾漠
砾漠是地面基质主要为砾石类土的荒漠。
广义的砾石是指砾石类土,它包括块(漂)石、碎(卵)石和圆(角)砾。
其中,漂石为浑圆形块石,卵石为浑圆形碎石;狭义的砾石分为圆砾和角砾,圆砾为浑圆形砾石,角砾为带棱角的砾石。
地面裸露基岩由于遭受不同程度风化和侵蚀而崩解破碎后,即可形成块(漂)石、碎(卵)石和圆(角)砾。
⑶、戈壁
戈壁(蒙古语:Говь;英语:Gobi)一词来自蒙古语。
蒙古语称砾石质荒漠-砾漠为戈壁。
戈壁地面因细砂已被风刮走,剩下砾石覆盖,因而形成砾石质荒漠。
实际上,戈壁是地面基质主要为砾石类土的荒漠,并有一部分粗砂土。
因此,它可以视为沙漠与砾漠之间的一种过渡类型,只是更接近于砾漠而已。
⑷、石(岩)漠
石漠(Hamada,Hammada)又叫做岩漠,是地面基质主要为裸露基岩的荒漠。
在这里,地面基岩裸露,没有沉积物(土),植被稀少,景色荒凉。
⑸、泥漠
泥漠(A rgillaceous Desert)是地面基质主要为粘土等贫瘠泥质沉积物-泥土的荒漠。
这里所说的泥土,是指除了砾石类土和沙土以外的泥质沉积物(土)。
泥漠分布于荒漠中的低洼处。
它大多是由于湖泊干涸和湖积物裸露而形成的,并且多分布在湖沼洼地、冲积、洪积扇前缘等。
其地面平坦,富含盐碱,龟裂纹发育,植物稀少,风蚀作用强,常有风蚀脊、白龙堆发育。
若泥漠局部地表盐分大量聚积,可演化成盐漠。
在中国新疆罗布泊、青海柴达木盆地,泥漠分布较广。
⑹、盐漠
盐漠(S alt Desert)是地面基质主要为盐类矿物的荒漠。
盐漠,又称“盐沼泥漠”,是地表为大量盐类矿物所覆盖的干燥泥漠地区。
在地下水位较浅的泥漠地区,含盐分的地下水沿毛细管孔隙上升达到地表时,水分蒸发,盐分在地表积聚,从而形成盐漠。
因盐分具有吸水作用,地表常处于潮湿状态,干涸时形成龟裂地。
在盐漠地区,只能生长少量的盐生植物。
在中国青海柴达木盆地中部,有大片盐漠分布。
盐漠的形成与土壤盐渍化有关。
土壤盐渍化(Soil Salinization),是指土壤底层或地下水中的盐分,随毛细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使易溶性盐分积累在表层土壤中的作用过程,也叫做盐碱化。
中国盐渍土或称盐碱土的分布范围广、面积大、类型多,总面积约为1亿平方公里。
它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
盐碱土中的可溶性盐主要包括:钠、钾、钙、镁等的硫酸盐、氯化物、碳酸盐和重碳酸盐。
硫酸盐和氯化物一般为中性盐,碳酸盐和重碳酸盐为碱性盐。
⑺、热荒漠与冷荒漠
此外,荒漠还有热荒漠和冷荒漠之分。
热荒漠是指地处热带地区的荒漠。
它主要是由于太阳辐射强烈,蒸发剧烈,长期受到干燥的季风控制而形成的荒漠。
冷荒漠因形成于较为寒冷的地带而得名。
它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受大陆性气候控制的地区降水量极少,长期受到干冷的季风控制。
在冷荒漠地面上,都是大大小小的石块。
这是由于气温变化剧烈,经过强烈的风化作用,地表岩体崩解破碎、由大变小的结果。
4、中国荒漠化概况
据介绍,根据上述荒漠化这一概念的定义,中国荒漠化土地的面积(包括湿润地区类似荒漠景观的严重退化土地)共计86.1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8.97%。
其中,风力作用为主占44.1%,水蚀作用占45.7%,物理化学作用占10.2%。
另据报道,中国荒漠化形势十分严峻。
1998年,国家林业局防治荒漠化办公室等政府部门发表的材料指出,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严重的国家之一。
全国沙漠、戈壁和沙化土地普查及荒漠化调研结果表明,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4%,近4亿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影响。
根据中、美、加国际合作项目研究成果,中国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为541亿人民币。
在中国荒漠化土地中,以大风造成的风蚀荒漠化面积最大,达到160.7万平方公里。
据统计,20世纪70年代以来,仅土地沙化面积扩大速度,每年就达2460平方公里。
5、荒漠化与荒漠成因
从理论上说,一个地区是否因发生荒漠化而形成荒漠的决定因素,主要是该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地质条件和生态条件。
如果,一个地区的这三大条件优越,不利于荒漠化的发生和荒漠的形成,并且没有受到自然和人为的破坏,那么,这个地区是不会发生荒漠化和形成荒漠的。
反之,则容易发生荒漠化和形成荒漠。
当然,不同的地区,这三大条件不同,它们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各异。
因此,对于不同的地区,对发生荒漠化和形成荒漠的原因,要做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采取防治措施,做好荒漠化防治工作。
2010年12月18日编写于重庆
2019年4月19日修改与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