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研究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地下室手记》:现代社会问题的研究与讨论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地下室手记》:现代社会问题的研究与讨论1. 引言1.1 概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地下室手记》是一部以第一人称叙事方式展现出主人公地下人内心世界的文学作品。
该小说在揭示现代社会问题方面具有深远意义,其所涉及的主题包括社会孤立与无意义感、自由意志与社会压力的冲突,以及心理疾病与人类精神状态的探索等。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部分进行探讨。
首先,在引言中我们将对本篇长文进行概述,介绍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地下室手记》以及文章的结构安排。
接下来,第二部分将详细介绍《地下室手记》这一作品的背景,并对其中的主要角色进行分析;同时也会简要概括小说的内容。
第三部分将专注于讨论和研究现代社会所面临的问题,如社会孤立与无意义感以及自由意志与社会压力之间冲突等。
随后,第四部分我们将深入探讨陀思妥耶夫斯基对这些现代社会问题的看法和反思,特别关注地下人形象的象征意义以及小说中揭示的暴力和道德崩溃等问题。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观点和分析结果,并对读者和社会提供一些启示与反思,鼓励进一步探索和讨论社会问题的重要性。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地下室手记》进行研究和讨论,揭示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以此引发读者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
通过分析陀思妥耶夫斯基对现代社会问题的看法和反思,我们希望能够增进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并为建设一个更好、更健全的社会提供一定程度上的倡议。
同时,本文也着眼于向读者传递一种启示:深入探索和讨论社会问题是理解现实、推动进步的重要方式之一。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有望激发读者进一步扩展知识领域并参与到社会变革之中。
2.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地下室手记》:2.1 作品背景介绍: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地下室手记》是一部于1864年出版的小说,被认为是现代文学中的重要作品之一。
这部小说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叙述了一个无名主人公内心的痛苦与挣扎。
故事发生在19世纪俄罗斯,主人公是一个社会底层的退休公务员,在地下室里度过孤独而痛苦的生活。
【赏析】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文学考研

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内容梗概彼得堡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因为贫穷而辍学很久了。
在他的心里形成了一种理论,即人分为两种——为所欲为的强者和任人宰割的可怜虫。
这时他收到母亲的来信,得知他的妹妹杜尼雅因不堪地主老爷的纠缠已辞掉了家庭教师工作,并打算嫁给她并不喜欢的律师卢仁,以帮助她亲爱的哥哥继续大学学业。
“人必须有一条路可走!”拉斯柯尔尼科夫决心实践自己的理论,杀死放高利贷的老太。
不料在杀人之后,他突然病倒了,不断被梦魇折磨着,整日神思恍惚。
更使他痛苦的是,自己与整个世界隔绝起来,再也没有朋友和亲人。
母亲和妹妹的到来,不仅没有给他带来任何快乐反而使他极为痛苦,他感到她们跟他隔着一道幕布,相距非常遥远。
拉斯柯尔尼科夫真切地感到:我杀死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拉斯柯尔尼科夫极力挣扎,一方面跟警察周旋,逃避惩罚;另一方面极力帮助贫困的酒鬼马尔美拉陀夫一家,企图证明自己仍然生活在人们中间。
他结识了马尔美拉陀夫的女儿索尼雅——一个被迫出卖肉体以养活年幼弟妹的姑娘。
索尼雅虽然处于社会最底层,受尽种种屈辱,但她的灵魂是纯洁的。
她坚信人应该相信上帝,决不能因自己贫穷而杀人。
在昏暗的灯光下,他们一起读《福音书》。
拉斯柯尔尼科夫终于在她面前跪了下来,说:我不是向你膜拜,而是向苦难膜拜。
”在索尼雅的感化和督促下,拉斯柯尔尼科夫终于来到了警察局自首:“是我用斧头砍死了放高利贷老太婆和她的妹妹丽扎韦塔”。
他被判处二级苦役八年,索尼雅也跟随他前往西伯利亚。
在宽阔、荒凉的鄂毕河边,拉斯柯尔尼科夫望着滚滚河水,心潮起伏。
他屈服了,但他始终不承认自己有罪,只承认自己是失败者,承认自己不是强者,而是一只虫豸。
可现在,他想:为什么苦役犯们都憎恨我却热爱索尼雅,把这个年轻瘦弱的姑娘当作母亲一样尊敬呢?他的脑海里闪过了一个念头:“难道现在她的信仰不能成为我的信仰吗?”研究综述1930 年,《罪与罚》首次由韦丛芜译为中文出版,自此以来中国已出现了几十种中译本。
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对我国戏剧创作的借鉴

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对我国戏剧创作的借鉴白庆华(首都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北京 100048)提要: 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是现今我国较为热门的研究话题之一,该理论以其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独创性阐释而享誉世界。
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具有多声部性、对话性和未完成性三大特征。
该理论不仅适用于小说理论,还适用于戏剧创作理论。
以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为基础,对其内涵和特征进行深入阐释,并将该理论移植于戏剧创作,探寻戏剧创作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 巴赫金;复调;契诃夫;戏剧创作中图分类号: I1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3637(2018)02-0108-05 一、引 言巴赫金(БахтинМихаилМихайлович)(1895—1975)是20世纪苏联著名的文艺理论家、文艺批评家、哲学家,也是苏联结构主义的代表人物。
由于巴赫金所生活的俄国处于一个特殊的年代———资本主义兴起、新思潮涌入,加之巴赫金个人命途多舛,便激发了他对平等、对话和自由的期盼。
巴赫金的思想丰富多样,涵盖了语言学、美学、文学、社会学、哲学等多个人文社会科学领域。
其中,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别具特色。
它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创作理念,倡导新型的创作方式,这无论在文学理论还是文学创作领域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复调”原本是音乐中的术语,20世纪20年代末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问题》一书中第一次将这一术语引入欧洲文学领域,强调小说作品中的“复调”结构,从而更加形象地突出了文学作品的创作形式。
虽然巴赫金的复调理论是在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阐释过程中提出的,但是该理论的多声部性、对话性和未完成性三大特征同样可以延伸到对戏剧等其他文学形式的创作理论中。
本文主要对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的内涵和特征进行阐释,试图将巴赫金提出的复调小说理论移植到戏剧中,从新的角度对戏剧创作手法进行探讨和分析。
二、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的研究概况我国对巴赫金的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夏仲翼发表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地下室手记〉和小说复调结构问题》[1],并翻译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小说和评论界对它的阐述》,第一次将巴赫金的理论引入中国。
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中的宗教问题研究

目录一、《圣经》表达的宗教思想 (1)二、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宗教观念 (2)(一)救赎意识 (2)1。
苦难 (3)2。
忏悔 (4)3.博爱 (4)4。
宽容 (6)(二)基督教的爱 (7)三、总结 (7)参考文献 (9)一、《圣经》表达的宗教思想要想透彻分析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宗教观念,就必须谈到基督教的圣典-—《圣经》。
纵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所有作品,我们可以看到其表现的宗教观念与《圣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所以,我们从《圣经》入手来综合探讨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打烙着陀氏独特观点的宗教信仰。
《圣经》是一本记录着上帝所说的话以及上帝借灵感所赐予人类默示的书,主要分为两个部分:《旧约》和《新约》.它作为千百年来的经典,是所有基督教徒必不可少的读物,是他们信仰产生和存在的基础,是他们人生价值观存在的根据。
它如海边的灯塔一般,在生活上指导着基督教徒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在意识上救赎基督教徒的灵魂,指引他们从地狱走向天堂.基督教徒信仰上帝,他们以《圣经》为教义,一方面使自己的灵魂得到拯救,但另一方面还肩负着荣誉上帝的责任和义务,他们传播上帝的“福音”,让所有人类都能得到拯救,即学者们所说的“普世情结”。
《圣经》作为千百年来永垂不朽的书目,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发行量最大、翻译成语言种类最多的书。
而《圣经》在有信仰的人心中,不仅仅只是一本给历世历代解读的经书,更是一本超越所有的书,凌驾于一切书籍以上的经书,是“书中之书”。
众所周知,《圣经》向教徒们传达的核心思想是:救赎意识、世界大同意识以及博爱意识。
在这部圣典中,“耶稣(或者说上帝)是一切”:它虽然是不能被看见、不能被触碰的无法感知者,却是处处存在的。
它是世界万物的统治者,代表着最高程度的善.它之所以要使人类消亡,是因为人世间充满了肮脏和丑陋,这样做的意义在于洗涤一切丑恶和污浊,追求原始本能的人性和善。
《圣经》里的耶稣虽然不是人性的具体所指,但它是凌驾于人性上面的,是一个能够操控、辨别人性的万能存在者,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认为是道德本体。
克鲁泡特金和梅列日科夫斯基对中国现代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的影响

来介 绍 和评 论 作家 。
一
沈雁 冰在 《 陀斯 妥耶夫 斯基 的思 想 》 文 中就 多 处参 考 了该 书里 的论 述 。 比如 他 曾援 引 其 中 的这 样 一 段 论述 : 书 中主人公 的说话拖 沓 而重 复 , 时 总觉 得 只 是著 作 家 一个 人 自己在那 里 说 话 ; 构大 概 很 “ 读 结
时评介 者缺乏 详 细 、 统 的资料 的前提 下 , 不啻 是一 条捷 径 。很 多学 术性 的文 章都显 露 出借 鉴 的巨大 痕 系 这
迹 , 以说一 些基 本 的 、 响深远 的关 于 陀 氏 的看 法 , 果深 追 的 话 , 可 影 如 都可 以找 到 国外 的 “ 体 ” 母 。另 一方 面, 由于 当时 国 内学 者 的评论 基本 上都局 限在对 陀 氏生平 创 作 和作 品故 事 内容 的综 述 , 对 陀 氏深邃 、 面 巨
对 中 国现 代 陀 思 妥 耶 夫 斯 基 研 究 的 影 响
丁 世 鑫
( 江理工 大 学 文化 传播 学 院 , 江 浙 浙 杭州 30 1 ) 10 8
摘 要 : 中 国现代 陀思妥 耶夫斯 基研 究 中 , 鲁 泡特 金 的 《 国文 学 的理 想 和现 实》 在 克 俄 和梅 列 日科 夫斯基 的《 尔斯 泰 与陀 思妥 耶 夫斯基 》 着极其 深远 的影 响 , 多研 究者 都参 考 、 托 有 很 移植 、 甚
杂乱 , 体裁情 节 又都是 过 于浪漫 的 陈腐 的 ” 指 出 : 若 以严 格 的小 说定 义 去衡 量 陀 氏的小 说 , 见得 陀 氏 , “ 便
神话原型批评视角下《罪与罚》浅析

神话原型批评视角下《罪与罚》浅析内容摘要:神话原型批评作为二十世纪西方文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上文艺理论以及文学作品研究有很大的影响。
传入我国以来,与我国实际相结合,产生了本土化的原型批评理论,并被广泛运用到文学研究,它拓宽了文学研究的视野,受到很多研究者的重视。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学成就在于《罪与罚》,由于其自身独特的心理艺术挖掘,在我国备受重视,本文旨在从神话原型批评角度探微《罪与罚》。
关键词:《罪与罚》陀思妥耶夫斯基情景形象主题神话原型批评是继黑格尔“绝对理念”之后西方文论的一个重要创新。
弗莱认为神话是后世文学的原型,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弗雷泽在他的《金枝》认为祭祀仪式表现出来的无意识象征源于神话原型;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则表现个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普遍具有的共同心理体验。
这些思想共同指向了一个主题——原型。
原型就是其它事物可以仿照它来进行,在后世文学作品中总可以在它身上找到共同点。
就是由于这种这一思想运用到文学研究,搭起了文学作品与神话的桥梁,搭建了文学与人类共同的意识形态、思维特征,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的单纯的文本的研究。
神话原型批评的研究用文本作为切入点,向文学的源头溯源。
为文学研究开沟取水,给文学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
开拓了文学发现的视野。
一.原型情景世界各民族的文化进程有其相似性,都是一个由原始到现代的过程;其中的文化因素的发展,也多有相似之处。
如四大文明都发源于大河流域,原始先民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原始社会,先民的意识尚未开化,对世界的认识缺少理性,多属感知状态。
在这种懵懂状态下,由于缺少抽象思维,他们按照人自身的形象,并加以改造,创造了许多神话,这在世界各国普遍存在。
回顾中国古典神话中盘古天地开辟、女娲造人、鲧、禹治水,这又何尝不与西方的上帝创世、亚当夏娃、诺亚方舟的故事不谋而合。
这些事件的情景都有其相似性。
追根溯源我们都可以归结为原型情景。
尽管东西方文明有很大区别,但是,在人类远古时期所遭遇的情景是类似的,他们都经历了洪水泛滥,洪水给他们的内心造成了伤害,在他们无意识中就会把洪水当成灾难,这与荣格的集体无意识一致。
20世纪上半叶中美陀思妥耶夫斯基接受研究他者意识与审美距离

中国俄语教学PYCCKHil 刃 3bIK B KMTAE2020年4月第39卷第2期刃H Bapb 2020 eT.39 No 220世纪上半叶中美陀思妥耶夫斯基接受研究:他者意识与审美距离**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中现代主体建构研究” (19XJC752001 ),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 升项目“现代性视域下陀思妥耶夫斯基妇女问题研究”(2019KY0092 )的阶段性成果。
广西师范大学俞航提要:20世纪上半叶中美两国均开始了对19世纪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译介与接受。
美国以康斯坦斯•加内特翻译《罪与罚》(1912)开始了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接受热潮,而中国则以20年代初在报纸上刊载陀氏的短篇小说为起点,经历了译介与研究的起步、发展到逐渐成熟与深入的诸阶段。
中美两国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接受均根据 本国的社会现状和文化传统进行了创新性误读,以适应自身民族的社会历史条件。
关键词:陀思妥耶夫斯基、文学接受、他性、审美距离[中图分类号]H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510 (2020) 02-0062-09一、20世纪初中美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译介对他国作家作品的接受往往离不开翻译文学这一重要媒介。
与普希金、果戈理、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等19世纪俄国文学巨擘相比,陀思妥耶夫斯基 在中国20世纪初期的译介与接受姗姗来迟。
除了报刊上的一些零星篇章翻译之外,1926年北京未名社出版韦丛芜翻译的《穷人》,是国内陀氏作品译介的第一个单行本。
鲁迅先生为此做了小引,“这回丛芜才将他的最初的作品,最初绍介到中国来,我觉得似乎很弥补了些缺憾。
”(鲁迅1976: 86)韦丛芜这一翻译是转译自英国女翻译家康斯坦斯•加内特(Constance Garnett, 1861—1946 )的英译本,同时参考了现代丛书出版社(Modem Library )的版本。
而陀氏作品第一个直接从俄语翻译的译本,直到20世纪40年代才由著名俄苏文学翻译家耿济之完成。
陀思妥耶夫斯基比较研究

陀思妥耶夫斯基比较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对俄国文学巨匠陀思妥耶夫斯基进行比较研究,通过深入挖掘其作品的深层内涵,全面展现这位伟大作家的独特魅力与深远影响。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19世纪俄国文学的璀璨明星,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心理剖析、复杂的人物塑造和独特的哲学思考而著称。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进行比较研究,包括其不同作品之间的主题关联、人物形象塑造、叙事技巧以及哲学思想等方面的探讨。
在概述部分,我们将简要介绍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生平背景及其创作历程,为后续的比较研究奠定基础。
我们还将阐述本文的研究目的、方法和意义,以便读者对整篇文章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通过本文的比较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特点和思想内涵,进而揭示其在俄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中的重要地位。
二、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主题与风格陀思妥耶夫斯基,这位19世纪的俄国文学巨匠,以其深刻而独特的思想内涵,以及复杂多变的艺术风格,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的作品主题广泛,涵盖了人性、信仰、道德、社会等多个层面,展现了他对人生和存在的深刻洞察。
在主题方面,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常常围绕着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展开。
他关注个体在极端境遇下的道德选择,以及这些选择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例如,在《罪与罚》中,他通过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的犯罪与救赎,探讨了人性的深渊与光明,以及信仰在道德重建中的作用。
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他更是通过一个家族的悲欢离合,展现了人性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在风格上,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以其深刻的心理描写和复杂的叙事结构而著称。
他擅长通过细腻的心理分析,深入剖析人物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从而揭示人性的真实面貌。
他也善于运用复杂的叙事手法,如多重视角的切换、时空的跳跃等,使得作品充满了张力和深度。
这种独特的叙事风格,不仅使得他的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使得他成为了俄国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以其深刻的主题和独特的风格,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复杂而真实的人性世界。
新世纪中国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综述

A Survey of Studies on Dostoyevsky in the 21th
Century China
作者: 张磊[1,2]
作者机构: [1]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09;[2]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出版物刊名: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119-123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2期
主题词: 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综述;研究空间
摘要:21世纪12年间(2000-2012)我国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新的进展和成就.一批有深度的研究著作、论文的出版和发表展现出我国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的蓬勃势头.“中国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中心”的成立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全集》中文22卷版的面世,以及相应的学术研究史的出现,更标志着我国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的新高度.同时,我们的研究也存在系列尚待填补的潜在空间,有待研究者继续努力.。
【赏析】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 文学考研

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内容梗概彼得堡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因为贫穷而辍学很久了。
在他的心里形成了一种理论,即人分为两种——为所欲为的强者和任人宰割的可怜虫。
这时他收到母亲的来信,得知他的妹妹杜尼雅因不堪地主老爷的纠缠已辞掉了家庭教师工作,并打算嫁给她并不喜欢的律师卢仁,以帮助她亲爱的哥哥继续大学学业。
“人必须有一条路可走!”拉斯柯尔尼科夫决心实践自己的理论,杀死放高利贷的老太。
不料在杀人之后,他突然病倒了,不断被梦魇折磨着,整日神思恍惚。
更使他痛苦的是,自己与整个世界隔绝起来,再也没有朋友和亲人。
母亲和妹妹的到来,不仅没有给他带来任何快乐,反而使他极为痛苦,他感到她们跟他隔着一道幕布,相距非常遥远。
拉斯柯尔尼科夫真切地感到:我杀死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拉斯柯尔尼科夫极力挣扎,一方面跟警察周旋,逃避惩罚;另一方面极力帮助贫困的酒鬼马尔美拉陀夫一家,企图证明自己仍然生活在人们中间。
他结识了马尔美拉陀夫的女儿索尼雅——一个被迫出卖肉体以养活年幼弟妹的姑娘。
索尼雅虽然处于社会最底层,受尽种种屈辱,但她的灵魂是纯洁的。
她坚信人应该相信上帝,决不能因自己贫穷而杀人。
在昏暗的灯光下,他们一起读《福音书》。
拉斯柯尔尼科夫终于在她面前跪了下来,说:“我不是向你膜拜,而是向苦难膜拜。
”在索尼雅的感化和督促下,拉斯柯尔尼科夫终于来到了警察局自首:“是我用斧头砍死了放高利贷老太婆和她的妹妹丽扎韦塔”。
他被判处二级苦役八年,索尼雅也跟随他前往西伯利亚。
在宽阔、荒凉的鄂毕河边,拉斯柯尔尼科夫望着滚滚河水,心潮起伏。
他屈服了,但他始终不承认自己有罪,只承认自己是失败者,承认自己不是强者,而是一只虫豸。
可现在,他想:为什么苦役犯们都憎恨我却热爱索尼雅,把这个年轻瘦弱的姑娘当作母亲一样尊敬呢?他的脑海里闪过了一个念头:“难道现在她的信仰不能成为我的信仰吗?”研究综述1930年,《罪与罚》首次由韦丛芜译为中文出版,自此以来中国已出现了几十种中译本。
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在现代中国的汉译述评

总第 1 4 9期
齐 鲁师范学院学报
・2 ・ 11
学读本 》 经纬 书局 的《 国短篇 小说 精选 》 ( 和 俄 中 关于他们间的争端之信件 ) 。12 年 6月, 》 98 上海 然 而 , 还仅 仅是 开场 的序 曲。 这 北新 书局 出版 了李 伟森 译 的《 朵思 退 夫斯基 —— 朵 12 年 6 , 96 月 韦丛芜翻译 的《 穷人》 由北京未 思退夫斯基夫人之 日记及 回想录( 下 ) , 上、 》 值得注 名社 出版 , 是 陀 氏作 品 的首 个 中译 本 , 称 得 上 意的是下部 , 中包括 “ 这 可 其 托尔斯 泰与司特拉可夫对 于 是 中 国陀 氏译 介 史 上 的一 个 里 程 碑 。鲁 迅 对 此 有 朵思退夫斯基之批评、 司氏致托氏信( 4封)朵思退 、 着很 高 的评 价 , 为 “ 弥 补 了些 遗 憾 ”2() 认 很 _ 跖 。此 夫斯 基夫人之 答复— —我 给 司特拉 可夫 的答 复 ” J 等 书 以康斯 坦 斯 ・嘎 纳 特 的英 译 本 为 主 要 参 照 , 并 内容 。此事 端 的 导火 索 肇 始 于斯 特拉 霍 夫 在 18 83 参考 M dm irr oe Lbay的英 译 本 , 来 又 由鲁 迅 和 韦 年 给列夫 ・ 尔斯 泰 的信 中, 次提 到 陀 氏曾经诱 后 托 首 素 园分别 根 据 日译 本 和 原 文 加 以校 订 而 成 , 谓 奸过 幼女 ; 公 开发 表后 随 即遭 到 了陀 氏夫 人 的 可 此信 是呕 心沥 血之 作 。此 译本 在 此后 的二 十 多 年 内有 严厉 驳斥 , 因此也成 为陀 氏研究 界的一桩公 案 , 该译 着广 泛 的影 响力 , 书后 短 短 4年 就 再 版 了 3次 , 成 作 中的相关 内容 首次 向国人 提供 了这一事件 的第一 到 14 年为止 , 97 累计再版 1 2次。在 2 0年代后期 , 手资料。12 99年底 , 韦丛 芜也将这 部著作翻译 出 由于鲁迅等人 的支 持 , 未名社对 陀氏作 品的翻译 来 , 名为《 回忆陀思妥夫斯基》 并于 13 , 90年由上海 工作 是极 为投 人 的 , 又 于 12 后 99年 4月 将 陀 氏小 现代书局出版 , 同一本作家夫人的撰述在仅仅一年 这在 当时的 中国并不 多见 , 可 说《 选人在李霁野编译 的短篇小说集《 贼》 不幸的 多 时间 内被两度 翻译 , 说耐 人寻味 。 群》 中。 二 、 深 入译 介” “ 的上世 纪 3 0年代 在未 名社 的 引 领 下 ,0年代 后 期 , 了《 2 除 小说 月报》 这类热衷 于俄 罗斯文学引介 的文学期 刊之 这 个 时 期 , 了 报 刊 继 续 零 星 地 刊 登 一 些 作 除 外 , 多新 兴 刊 物 和 书 局 也 纷 纷 加 入 到 陀 氏作 品 品外 , 更 几部大部头 的著作——如 《 罪与罚》 《 、 被侮 译 介 的 阵营 中。上 海光 华 书局 12 9 7年 4月 出版 了 辱与被损害的》 等——也被翻译进来 , 这意味着陀 《 主妇》 后来此篇又与陀氏的作 品《 , 家人》 一起人 氏作 品的译介 开始 迈 向深人 和成 熟 的阶段 。 选 到 该书 局编译 的小说 集 《 海 兰 的童 话 》 。同 给 中 13 90年 , 上 海 神 州 国光 社 编 译 的 小 说 集 在 年5 , 月 在香港受匡出版部出版 的短篇小说集《 牧 《 绝望女》 和上海北新 书局版的英汉对照读物 师与魔鬼》 , 中 同名篇摘译 自陀 氏饱受其 国内学术 《 欧美小说选 》 都选人 了陀氏 的同一篇作 中, 界非议 的作 品——《 群魔》 而《 魔》 , 群 的第一个较 品, 前者译名为《 圣诞节 的故事》 后者则 为《 , 圣诞 完整的中译本直到上个世 纪 8 0年代初才 出现 , 此 树与婚礼》 。同年 , 国闻周报》 7卷第 2 《 第 4期刊 中不难 有 着 令 我 们 深 思 的 地 方 。12 9 8年 , 真 善 登 了《 魔》 《 恶 片断 。 美》 2 第 卷第 5号和第 6号上刊登 了《 一个诚实的 13 年 , 值 陀 氏诞 辰 10周 年 之 际 , 内 出 91 正 1 国 贼》 九封信里的小说》 12 年 , 泰东》 2 和《 ; 9 《 9 第 卷 现 了陀氏作 品翻译 的小�
《19世纪俄国文学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中的罪孽心理揭示》

19世纪俄国文学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中的罪孽心理揭示简介本文将探讨19世纪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著名小说《罪与罚》中关于罪孽心理的揭示。
该小说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最出名、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以其深入剖析人类内心复杂的道德和心理状态而闻名。
通过对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Raskolnikov)以及其他角色的分析,读者能够深刻认识到作者通过作品所揭示的罪恶行为对个体的深远影响。
背景19世纪俄国是一个政治动荡、社会转型的时期,伴随着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诸如贫富差距、社会不公等问题日益突出。
这些社会背景构成了《罪与罚》故事情节以及其中涉及到的道德和心理冲突。
主题一: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的罪犯心理在小说中,拉斯科尔尼科夫是一个年轻的学生,由于贫困和对社会不公的不满,他决定犯下一起谋杀案。
这些行为引发了罪孽心理的探讨,使读者深入了解到罪犯内心的挣扎和忏悔。
1. 动机与冲突拉斯科尔尼科夫杀人的动机是为了证明自己作为超人(尼采哲学)可以逾越道德,成就伟大事业。
然而,在行动之后,他却陷入了悔罪、良知的纠结中。
这种内心冲突使得他渐渐陷入精神崩溃和痛苦之中。
2. 罪恶感与惩罚拉斯科尔尼科夫被自己的罪恶感所困扰。
他试图逃避或抑制这种感觉,在各种场景中反复出现幻觉和交流。
同时,他还受到内心深处对于惩罚的渴望,设法找到方法来揭发自己并接受应有的惩罚。
主题二:其他角色对罪孽心理的影响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其他角色的塑造与拉斯科尔尼科夫的罪孽心理进行对比和互动,探讨了在不同环境和背景下人性的复杂性。
1. 友谊与支持小说中出现的一些角色代表了友谊和善意。
这些角色在拉斯科尔尼科夫最困难的时刻伸出援手,试图给予他力量和希望,使他能够面对自己罪孽的后果并从中得到救赎。
2. 疯狂与堕落另一些角色则展示了社会上存在的疯狂和不道德行为。
他们与拉斯科尔尼科夫之间产生交集,进一步凸显了维持正义、良知和道德观念的重要性。
结论《罪与罚》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中最具代表性且深邃智慧的作品之一。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审美心态的差异
不同于屠格涅夫、契诃夫作品中的和谐、诗 意和宁静,也不同于托尔斯泰“文以载道”的创 作态度,陀氏用笔构建出了一个“疯狂的、残酷 的、没有怜悯的、丑恶的世界”。其作品给人一 种混乱、骚动、痉挛和痛苦的印象,用配勒卫哲 夫的话来说,就是“以力学性的、紧张的文体, 以及一切冲突的突发事件来使人目眩的那种纠纷 错杂的混沌的文体的旋风——这就是陀氏小说的 特质。”
附录(一)
马仲殊(1900-1958) :灌云县伊山镇人。著有短篇小说《三太爷》、 《李星》、《屈服》、《京沪线上》、《邂逅》等;长篇小说有《两 难》、《一个中学生的日记》、《桃色的云》;译著有《大地》、 《儿子们》(美作家赛珍珠所作);文学理论有《文学概论》、《中 国现代文学思潮》、《小说作法大纲》、《中学生文学》、《中学生 小说作法》等。抗日战争期间,担任《前线报》笔政,以“老秀”笔 名创作了诗歌、剧本。建国后,马仲殊担任上海市中学教师进修学院 中文系副主任、副教授。曾计划写作《鲁迅传》未成。1958年1月26日, 马仲殊病逝于上海,年58岁。其生平被《中国文学家辞典》收录。
宗教意识的差异
中国人的宗教意识相当薄弱,其精神世界中 很少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宗教性与神圣感。也就不 大能理解基督教文化对于人的原罪的恐惧以及对 于人自身赎罪和忏悔的需求,也就有意无意地拒 绝苦难的拯救与超越。因此,对于陀氏作品中那 种沉重的负罪感和忏悔情结,中国读者不熟悉、 不习惯,也难以产生共鸣,甚至心生反感。因此, 很多现代学者都无法对陀氏的这种渴求永恒的精 神维度有置喙的功力或耐心,这无疑是二者之间 一堵厚重的、难以跨越的墙。
艺术表现手法的差异
在陀氏的小说中,一些与中国文化审美品味 不同炉的艺术表现手法也令中国读者感到不快。 比如他所塑造的一类人格分裂的艺术形象,这在 中国传统的文学中是找不到的。中国传统文学往 往关注于人的外部行为,很少把分析的触角深入 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尽管中国现代文学也尝试着 借鉴西方文学的方法进行直接的心理描写。但对 于像陀氏作品中的那种复杂、病态的心理描写还 是无法适应,因此便常常将其认定为艺术上的瑕 疵。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中 国
汉语言文学81 08114012 熊倩
被冷落的陀氏 文化审美心态的差异 宗教意识的差异 艺术表现手法的差异
陀氏在中国的被研究 陀氏在中国的被研究之三十年代 陀氏在中国的被研究之四十年代
被冷落的陀氏
相比俄国其他文学大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译成 中文的时间最晚,他在1919 年以前基本上处于“销声匿迹” 的状态,后借五四之后对俄国文学大规模引进的“东风”, 才以“为人生的现实主义”作家身份为时人所认识。他的 第一篇译文是在1920年发表(乔辛煐译《贼》,即今《诚实 的贼》),第一个译本直到1926年6月才得以出版。其中存 在着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中国读者对陀氏的兴趣远不 如对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契诃夫等同时代的作家那么浓 厚。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中国人阅读陀氏的作品时存 在审美心理距离。其原因包括文化审美心态的迥异、国人 宗教意识的薄弱以及作家艺术表现手法的陌生化效应。
即使是最能承受灵魂之痛苦和阴深的鲁迅和 对基督教的博爱思想颇为欣赏的周作人也流露过 心中的不快。前者说:“作为中国的读者的我, 却还是不能熟悉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忍从——对 于横逆之来的真正的忍从”;后者表示:“陀思 妥耶夫斯基,虽然言行竟是一致,但我们总不能 承认这种行为,是在人情以内,人力以内,所以 不愿提倡”。甚至有些作家给了他毫不留情的否 定和批判。如周立波认为陀氏宣扬的是一种“奴 隶的道德”,是“夸张着他们的一切奴性的优美; 那低徊于奴役的锁链和苦难的泥沼的他们的纤弱 的心情”;田汉指责陀氏“把忍从的奴隶神格化, 祝福自己身上的链条”。
在对陀氏表示“无法接受”的年代,人们对
陀氏及其作品的态度又可分为两类:一种是承认 其理性上的合理性却无法从感性上接受,一种是 从理性到感性上的彻底否定。前者在对他表现出 理性肯定的同时,又伴随着感情鉴赏的疏远。现 代学人周作人、蒋光慈、徐志摩等,在面对陀氏 的时候,无不如此。 甚至就连鲁迅这样一位在黑
陀氏在《卡拉玛佐夫兄弟》一书中借人物之
口这样说:美是一种可怕的东西!可怕的是美不 只是可怕的东西,而且是神秘的东西。美是在所 多玛城里吗?请你相信,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它正 是在所多玛城里。这里魔鬼同上帝在进行斗争, 而斗争的战场就是人的心”。陀氏的小说,正是 以其对“可怕的”、“神秘的”美的揭示,超越 了传统的现实主义,笔触直指人内心深处黑暗的 深渊,直面残酷的真实,他的作品也因此变得毫 无诗意,令人难以卒读,无法忍受。
暗与虚无中寻求光明与实有的反抗绝望的英雄, 也讲对陀氏“总不能爱”,读其作品,虽叹其伟周钢鸣等,则公开
表示其对陀氏作品的不满。周立波称其作品“给 人以精神惨跌的难堪”,指出“能通舟楫的大河 流(托尔斯泰),在日常生活的挣扎上,比起大瀑布 来(陀氏),是显得更为重要的”;周钢鸣非常坚定 地下了结论:“爱人类,表现人类爱,应当仔细 地谛听人类内在的呼声,但我们不能作拷问‘罪 犯’的法官,象陀思妥耶夫斯基似的……这样的 方法,会损害我们感情的健康,也会使读者难以 忍受的”。
对于中庸的中国人来说,中庸是千百年来儒
家文化处世哲学的经典之道,即在待人接物方面 既不过分,也无不及。其中也包括如此对待自身 的精神世界。它帮助中国人安然度过漫长的岁月 仍能保持内心的平衡和泰然,久而久之,也积淀 为民族文化的心理特征之一,左右着人们以此对 待自己,对待一切人与事,在文化艺术上则形成 一种对审美境界的追求。在这种天人合一的精神 结构中,中国读者很难形成陀氏那种正视生命的 惨苦与绝望的世界观。因此,陀氏的作品必然地 不能被国人舒畅地接受。
周立波(1908—1979):原名周绍仪,字凤翔,又名周奉悟。湖南省 益阳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编译家。代表作 为《暴风骤雨》、《山乡巨变》。
周钢鸣(1909-1981):笔名康敏、周达。广西罗城人。1935年开始发 表作品。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浮沉》,论文集 《怎样写报告文学》、《论文艺改造》,歌词《救亡进行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