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呼包鄂”一体化的基础和效应分析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蒙古“呼包鄂”一体化的基础和效应分析

摘要: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在过去的几年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贡献最大的是“呼包鄂”经济圈创造的经济奇迹,事实证明,“呼包鄂”三市充分利用本地区的政治、工业、资源优势,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发展,目前已成为内蒙古最具活力的城市经济圈,被称为内蒙古经济快速增长的火车头和助推器。其创立与发展的历程也是被人们所熟知。随着市场化的不断完善,这一经济圈的经济效应也愈发明显,无论是目前的发展现状与局限性还是今后的前进方向都值得从中吸取经济发展的经验。本文首先对内蒙古构筑“呼包鄂”一体化经济圈的实践需要及理论支撑作介绍,其次阐述了“呼包鄂”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现实依托与阻碍因素,最后从正负两个角度来重点分析“呼包鄂”区域一体化的经济效应。

关键词:呼包鄂;经济圈;区域一体化;经济效应十年来,中

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GDP总量跃居世界第

二位,备受世人瞩目。但这样的经济发展是以“非均衡发展战略”为战略导向,故而必然引发地区间、行业间、产业间等多个层面的不均衡发展。非均衡的经济发展战略带来诸多问题不断凸显,由此国家开始将非均衡发展战略转向“均衡发展战略”,从2009年以来国家相继推出了近20 个区域发展战略规划,仅2009 年就推出10 个区域发展规划,并确定各地区的主体功能,试图通过主体功能区的划分以

及区域发展规划的配套措施促进经济从“点”到“面” 、从非均衡发展转型至经济的均衡发展。

与全国的总指导方针一致,内蒙古GDP的增长同样也经

历了长期的非均衡发展过程。非均衡发展战略重要作用在于推动了内蒙古地区经济总量的提升。自2001 年以来的十年间,内蒙古GDP 年均增速18.7%,连续八年增速全国第一,进入2011年内蒙古的GDP总量跻身于“万亿元俱乐部”,增长至11332.04 亿元。这样的增长速度和迅猛发展被称为“内蒙古现象”和“内蒙古发展模式” 。但经历了十余年的经济快速发展和扩张之后,经济内部的不平衡问题开始日渐凸显,尤其是产业发展的不平衡直接引发了内蒙古各地区之间的收入、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以及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压力。

通过塑造经济发展极,以带动内蒙古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呼包鄂”经济圈是内蒙古地区极具代表性的经济发展带,正在积极准备和筹划以上升为国家级的区域发展规划。事实上,内蒙古的“呼包鄂”经济圈不论从地域分工层面、还是从地理联系层面,抑或从功能互补的角度,乃至经济发展的水平层面,都有必要打破地方的行政规划,从更大的范围内构筑三地区的协调均衡发展。正是基于这些背景,本文以内蒙古的“呼包鄂”经济圈为研究对象,对呼包鄂三地实现经济一体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并对呼包鄂三地的一体化之后可能达到或产生的经济效果进行重点阐述和说明。

一、内蒙古构筑“呼包鄂”一体化经济圈的实践需要及理论支撑

(一)打造“呼包鄂”一体化经济圈已成为内蒙古的社会共识从历史上和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看,构筑区域经济发展极是实现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塑造了诸多以“点”为抓手的增长极,但引发了区域间经济发展的非均衡现象。2009 年以来,中国经济开始从宏观层面进行大幅规划与调整,开始以“带”或“区域”为抓手,构筑新的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不再将某个城市、某个产业为发展目标,而是在界定某个地区的主体功能的基础上,以“区域”为单位,以区域“经济一体化”为依托,重构塑造经济发展的版图,以此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国家的区域经济新版图为各省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契机。内蒙古地区作为一个大区域应如何利用国家发展区域经济的契机,打造自己的经济增长带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推动地方经济的均衡发展?这是内蒙古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主题。

从内蒙古地区的经济发展实践来看,内蒙古的区域经济目前已经在空间布局上形成六大产业板块、两大经济发展极。其中,“呼包鄂”地区被称为“金三角”地区,目前呼包鄂三地的经济总量、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3 项指标已超过长株潭城市

群、关中城市群和安徽皖江城市群。呼包鄂地区人均GDP超1万美元,与上海、宁波、苏州、无锡一道步入发达城市行列。

按照世界银行的衡量标准,人均GDP 超过1 万美元,是公

认的从发展状态进入发达状态的标志线。目前呼包鄂三地的生产总值达到4600多亿元,占内蒙古GDP的一半以上,让三市突破行政区划的界限,实现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在自治区已形成共识。同时,“呼包鄂”经济圈

的经济密度不断提高,其辐射和带动作用也日渐增强,其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从地理位置和国家级城市规划来看,呼包鄂城市群位于国家“二横三纵”城市群格局之中,被国家发改委纳入到此城市群规划。这一城市群发展规划必将为呼包鄂城市群的一体化发展奠定了政策基础。

(二)区域一体化理论为“呼包鄂”经济圈的一体化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近或相邻的国家或区域实现一体化,不仅在实践中有着多样化模式,同时,在理论层面也早有相关理论对其进行了全面的阐述,这些理论也为内蒙古的“呼包鄂”地区实现经济圈的一体化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和指导。

事实上,区域经济一体化思想和经济学鼻祖斯密的劳动分工观点是一脉相承的,斯密的源于分工理论的绝对优势理论,从成本比较角度指出不同国家的同种产品由于生产成本的差异,可以进行分工和国际贸易。

李嘉图则是在斯密的基础上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即比较优势贸易理论,认为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是国际贸易的基础,这种差别产生了相对成本的差异。不同国家间在贸易原则应该是“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集中生产

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赫克歇尔一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则是从产品比较成本差异的原因层面认为,要素的投入不同,比如在各个部门存在技术差异的情况

下,在不同产品生产中投入的生产要素的比例也不同。不同地区的各种生产要素禀赋不同导致了不同地区生产的产品成本和特色不同,进而各地区的产业结合自身要素禀赋走出特色发展道路。各个区域都大力发展专门生产密集使用丰裕要素的产业,相互分工交换,达到区域发展共赢的局面。要素禀赋论指出劳动不再是比较优势形成的唯一原因,对比较优势形成原因的研究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以上各种理论总体上是不同地区之间进行贸易和经济往来的理论依据,从成本和收益角度阐明区域间和国家间合作的必要性。这些理论同样对呼包鄂地区的分工与合作起到指导作用,同时,不论“长江金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还是环渤海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实践,都给内蒙古呼包鄂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了现实的经验指导。

二、“呼包鄂”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现实依托与阻碍因素

(一)“呼包鄂”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基础呼包鄂三市在建立“呼包鄂”区域经济方面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呼包鄂区域矿产资源丰富、地域组合好,该区域内具有工业开采价值的资源有上百种,其中占世界80%以上的稀土和全国1/6 的煤炭资源,并有黄河作为充足的水源,为开发呼包鄂区域提供了保障。目前,从全国的四大经济带的架构看,呼包鄂地区成为环渤海经济圈,特别是津京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经济腹地,是沟通华北、东北和西北经济联系的枢纽。这三个地域能够在如下一些方面形成资源和优势互补。

1. 互补的资源优势。呼包鄂的能源具有一定的互补优势,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