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法
中国古代建筑营造
中国古代建筑营造“鲁班尺〞与“门光尺〞鲁班经载建筑标准〔单元:营造尺〕清人李斗著有工段营造录一书,原载扬州画舫录。
书中讲到曲尺及压白尺法说:区者绳圣,三白九萦,工作大用,日时尺寸,上合天星,是为压白之法。
书中只讲了寸白,且认为压白尺法作为匠者应掌握的一项重要丙容,被喻为“绳墨〞。
由上可见,压白尺法在明清之际是很流行的。
清工段营造录所载曲尺与八字尺文如下:“門制:上楣下閡,摆布為棖,雙日闔,單日扇,有上中下三戶門,及州縣寺觀,庶人房門之別。
開門自外正大門而入次二重,宜屈曲,步數宜單,每步四尺五寸,自屋簷滴水起量至立門處止。
門尺有曲尺、八字尺二法。
單扇棋盤門:大邊以門訣之吉尺寸定長,抹頭、門心板、穿帶、插間梁、拴杆、檻框、餘塞板腰枋,門枕、連檻、橫栓、門簪、走馬板、引條諸件隨之。
古者外門內戶文選注:大門為門,中門為閹,說文雲:半門曰戶;玉篇雲:一屏曰房櫳廂個,巷廄藩溷,眥有耳門,不免間作奇巧,如圓圭、六角、八角、如意寸,每寸准曲尺一寸八分,眥謂門尺,長亦維均,八字:財、病、難、義、官、劫、害、本也。
曲尺十分為寸:一白,二黑,三碧,四綠,五黃,六白,七赤,八白,九紫,十白也。
又古裝門路用九天元女尺,其長九寸有奇,匠者繩墨,三白九紫,工作大用日時尺寸,上合天星是為壓白之法。
〞与堪舆术有关的建筑标准.在民间广为流行的除了压白尺外还有门光尺.门光尺是古代木工师傅用来量度裁定门户标准的一种用尺。
古人认为按此尺测量确定的门户,将会光庭灿祖,故名.门光尺一尺均分作八寸,每寸上写有说明吉凶意义的文字及其相应的徽纬用语,所以又叫作“八字尺〞还称为“门尺〞, “门公尺〞。
鲁班营造正式和鲁班经中又称为“鲁班尺〞、“鲁班真尺〞,有的书中那么称为“鲁班周尺〞。
鲁班营造正式和鲁班经中关于鲁班尺有如下记载,并附鲁班真尺图。
鲁班营造正式所载:八字尺乃有曲尺一尺四寸四分;其尺问有八寸,一寸准曲尺一寸八分;内有财、病、离、义、官、劫、害、吉也。
古建营造技艺八大作标准
古建营造技艺八大作标准古建营造技艺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制作工艺吸引着广大的建筑爱好者和研究者。
在古建营造技艺的传承过程中,一直都有着严格的标准和规范,这些标准和规范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古建筑的质量和传统工艺的延续。
古建营造技艺的八大作标准是指古建筑制作和建造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八项重要标准和规范。
这些标准包括建筑材料的选用、建筑结构的制作、建筑装饰的工艺等方面,其目的是为了保证古建筑的品质和传统工艺的传承。
下面将逐一介绍这八大标准。
第一,材料标准。
古建筑的材料是非常讲究的,主要包括木材、砖瓦、石材等。
这些材料必须是经过严格筛选和加工的,保证了其质量和稳定性。
在古建营造过程中,选用优质的建筑材料是非常关键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古建筑的耐久性和美观性。
第二,结构标准。
古建筑的结构是建筑中最重要的部分,其稳定性和安全性直接影响到整个建筑的质量。
古建筑的搭建需要精湛的工艺和准确的计算,同时还要考虑到地质条件和气候因素,确保建筑的稳固和耐久。
第三,工艺标准。
古建筑的工艺包括了建筑装饰和雕刻工艺,这些工艺需要工匠们有着非常高的技艺和经验。
古建筑的装饰多采用木雕、砖雕、石雕等技艺,这些工艺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精湛的技艺,保证了古建筑的完美和美观。
第四,风格标准。
古建筑的风格是古建营造的重要标准之一,这包括了建筑的布局、外观、装饰等方面。
古建筑的风格体现了当时的文化和审美观念,同时也承载了历史的记忆和价值。
第五,保养标准。
古建筑的保养是古建营造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这包括了建筑的定期维护和修缮。
保养工作需要对古建筑有着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同时还需要有着专业的技术和工具,确保建筑的长久保存。
第六,环境标准。
古建筑的环境是影响其保存和延续的重要因素,古建筑所处的环境需要保持干净、整洁和安静,以确保建筑的保存和展示。
第七,传承标准。
古建筑的传承是古建营造的核心内容之一,这包括了对古建筑知识和技艺的传承,同时也包括了对古建筑文化的传播和推广。
中国营造技术知识点——江南地区屋面构造做法
中国营造技术知识点——江南地区屋面构造做法(一)江南古建筑硬山屋面构造做法江南古建筑硬山式屋顶属于单檐屋顶,屋面山尖部分不挑出山墙。
硬山式屋顶根据式样可分为尖山式和卷棚式(亦称“回顶式”)两种。
根据所用瓦材的不同又可分为琉璃瓦、青筒瓦和小青瓦三种瓦面。
1尖山式硬山屋顶的构造尖山式硬山屋顶是指屋顶的剖面轮廓形状为尖顶形:它由前、后两个坡形屋面合成人字形相交,形成一个尖顶,称为“尖山”,在尖山接口处砌筑一条压顶脊称为“正脊”,正脊两端头常设收头装饰件,称为“正吻”或“鸱尾”,而在瓦屋面两端的山墙上端砌有四条压边脊称为“垂脊”(亦称“垂带”、“竖带”),以正脊和垂脊作为屋面衔接部位的封口措施和装饰等级。
2卷棚式硬山屋顶的构造卷棚式屋顶是指屋顶的剖面轮廓形状为圆弧形,屋面形式比较简洁。
它的前、后两个坡形瓦屋面由圆弧形黄瓦环瓦连接成整体,而在瓦屋面两端的四条“垂脊”,也由圆弧形脊连接成两条整体。
卷棚式屋顶不设真正意义上的“正脊”,也没有“正吻”或“鸱吻”。
(二)江南古建筑悬山屋面构造做法悬山式屋顶也属于单檐屋顶,它与硬山屋顶的区别仅在于两端山头部分。
悬山式屋顶的山头部分挑出山墙。
其他屋面构造与硬山屋顶完全相同。
悬山式屋顶根据屋面式样也可分为尖山式和卷棚式两种,用琉璃瓦、青筒瓦和小青瓦三种瓦筑成。
悬山式屋项因其屋顶挑出山墙,故在其下部无法设砖博缝,而改用木板博缝,直接钉在挑出山墙的桁条头上;博缝在山尖交接处常设悬鱼装饰。
(三)江南古建筑歇山屋面构造做法江南古建筑中的歇山屋面是在山墙两端山尖墙下缘往开间方向转折,再形成一片坡屋面的一种构造形式。
这种屋顶有2个山墙面、4个坡屋面和11条脊。
位于屋顶的称正脊,正脊在山墙的两端头常设正吻和鸱尾。
位于山尖墙上向两大坡屋面延伸至戗角根部附近的称垂脊(竖带),位于屋面四个角的戗角之上的称戗脊,而位于博缝板下山花板底边的称博脊。
歇山式屋顶有单檐歇山和重檐歇山两种做法,重檐歇山的下檐屋面上口四周常设一圈脊,称“围脊”。
什么是木结构与营造技艺
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于2009年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的建筑,如果以建筑材料来划分,可以将建筑分为石结构、砖结构、木结构、土木结构、砖木结构等;如果是以结构方式来划分,可以有拱券结构、梁柱结构、框架结构等。
材料、结构类型的选取和建筑形式的关系密不可分,也可以说它们是一个整体。
木框架结构是中国主要采用的建筑结构体系,形成了自身非常独特的结构方式和营造方式,构成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元素。
中国传统营造技艺是指以木结构营造为核心的技艺体系,即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榫卯为主要结合方式,以模数制为设计方法和以传统手工工具加工安装的建筑技术体系。
营造技艺包含设计(营)和建造两重涵义,除作为核心内容的工程做法与工艺流程外,还涉及到相地选址、布局规划、尺寸权衡、结构构造、用料选配等方面,反映了中国传统建筑设计与施工、技术与艺术高度统一的特征。
营造是古代中国对建筑的称谓,即是一种行业的表达,也是一种人类生产活动及方式的描述。
营造一词中的营,相近于今天所说的建筑规划与设计,是意匠经营,建筑的庭院、天井、形态、形式、色彩装饰样式的选择与优化等都是“营”的重要内容。
任何一种手工技艺都含有设计成分,只不过营造方面的“营”包含的设计内容更为丰富,更为复杂。
“造”指的是施工建造,包括选材加工、制作安装等,是一个具有技术内涵的系统工程。
传统营造行业是以木作和瓦作为主,集多工种于一体的传统建筑行业。
在营建过程中,一般以木作头为主、瓦作作头为辅,担当整个施工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控制整个工程的进度和各工种间的配合。
各个工种的工匠各司其职,在协调中保证工程有条不紊地进行,使得整个传统营造工艺发展成为非常成熟的施工系统和科学流程。
如今的设计与建造已经发展为完全独立的两个不同行业,但在传统社会,“营”与“造”则是一个统一的行业,营与造之间联系紧密,往往集中体现在匠师一身。
营造技艺是建筑构思与设计得以实现的技术及其艺术表达,营造技艺本身包含了多重内涵,如表现为通过训练后获得的一种实现设计目标或任务的技能;为空间和造型需要而创造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包括工艺、经验、工具,诸如防洪、防震、防火、防潮、防蚁、保暖防寒、隔热、通风采光等等趋利避害、宜居便生的知识与技术措施。
古建木作营造技术(三)
古建木作营造技术(三)(上接古建木作营造技术二)枋类的制作1、檐枋(即檩枋):枋高为一檩径或按檩径的8/10,原为高的8/10,长按面阔减半柱径。
两端头做银锭榫(即燕尾榫)银锭扣。
榫宽按枋子高,厚按柱径的3/10,长按柱径的1/4。
划枋子长及榫头,用抽板掐退法作。
枋子作完后要弹上中线,在立架安装时用。
四面作馒楞均按各面的1/10 。
2、额枋:大式(带斗拱)叫额枋。
小式(不带斗拱)叫檐枋。
长按面阔尺寸减半柱径,高宽按斗口计。
刮刨光平,弹出中线,两端作银锭榫(带袖或不带袖),按掐退法进行划线,枋子四面作圆馒楞。
按每面的1/10。
3、箍头枋(即搭角枋):此枋用在山面前后转角处。
前(后)面与山面搭接相交。
长按尽间面阔,山面按廊深各加一檩径半即长。
一端做银锭榫,榫做法同前。
一端作箍头榫和霸王拳(小式作三岔头)作法,长宽同坐斗枋出头。
4、小额枋:小额枋位置在大额枋下面。
作法同前用丈杆打截料、找方、刮料、弹中线、作榫或(银锭榫),榫宽3/10。
搭角小额枋:是用在转角处。
作法基本同上,但其不同之处,只是角柱榫眼是通直榫。
尺寸与穿插榫相同。
榫是大进小出,出头榫为枋子高的1/2,伸出柱外榫长为柱径的1/2,即将榫的上部减去一半,出下半部榫。
山面小额仿,作法同上,但出柱外的半榫,是在上半部,而将下半部榫减去1/2。
5,由额垫板:是用于大额枋与小额枋中间,如没有小额枋,也就不用由额垫板。
板的榫同板厚,宽两个斗口,插入柱内,深为一斗口。
板长按面宽减半柱径。
6、坐斗枋(即平板枋):安在大额枋上面,坐斗枋与额枋用销子联接。
按丈杆打截料、找方、弹中线。
两端作银锭榫。
枋长按面阔。
宽三个半斗口。
高二个斗口。
搭角处长与大额枋的霸王拳一齐。
搭角作扣榫与山面相交。
7、重檐大额枋:用在重檐(上层檐)上,长按面阔。
稍间按面阔,加半个柱径,再加出霸王拳,按本身宽的一半(二分之一),高按金柱径加一,厚按童柱径9/10 。
作法同大额枋。
8、承椽枋:按大额枋的高厚各加一斗口。
中国古建名词汇编——营造篇(一)
中国古建名词汇编——营造篇(一)●定平取正:古代建筑营造过程中很多地方需要用到各种测量技术,例如定向、定平、定直、定长等。
“定平取正”指建造房屋时测量水平和判定朝向的过程。
《周官·考工记》:“诸取圜者以规,方者以矩,直者抨绳取则,立者垂绳取正,横者定水取平。
”取正,即定向或立向。
《营造法式》以天文子午线定南北,利用景表、望筒等工具进行南北测定。
首先利用景表确定日中时辰,再以望筒记录此时太阳的方位角,从而初步确定南北向,然后到夜间以此与北极星方位相核对,以此确定南北方向,再以南北而定东西乃至八方四维。
关于定平技术,《营造法式》所载:一是以“水”定平,二是用垂线真尺定平。
以水定平,即利用摆放在建筑基址中央的类似于现代的水平尺的工具,与建筑基址四角的标杆,测定出相对的海拔高度。
垂线真尺定平,即利用水平与铅垂线垂直原理以取平。
方法是在一根长的真尺上立一表杆,于立表当心施墨线一道,垂绳坠下,令绳对墨线心,两者重合,则其下地面自平。
●古建屋顶:古建房屋大体上分三个组成部分:台基、屋身、屋顶。
其中屋顶是房屋按造型分类的重要依据。
古时人们根据屋顶不同样式来区别建筑等级,常见的有庑殿(五脊殿)、歇山(九脊殿)、卷棚(回顶)、悬山、硬山、攒尖、十字脊、工字房等样式。
●营造尺:营造尺即营造建筑工程等所用的度量尺,唐代以来的营造尺都比较规范,只是历代量度有所不同。
中国古建有三大营造规范成书,其中宋《营造法式》中的一营造尺等于现代公尺31.2CM;《清工部则例》中的一营造尺等于现代公尺31.96CM,取整数为32CM;吴《营造法原》中有曲尺和直尺之分,直尺为门光尺,用来确定门宕窗洞等吉数数,曲尺为为营造尺,等于现代公尺的27.5CM。
●材、栔(qì):《营造法式》建立的模数制称为“材份制”。
它以斗栱中栱的截面“材”作为模数的基本单位。
“材”进一步将广(高)细分为15等份,将材的宽分为10等份,每一等份称为一“分”。
唐代营造法式
唐代营造法式
唐代营造法式是指唐代(618年-907年)时期的建筑规划和施工法则。
唐代的建筑营造法式主要受到古代中国建筑传统的影响,同时也吸收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唐代建筑风格。
在唐代,建筑的规划与布局更加注重平衡和对称。
以故宫(当时为洛阳宫)为例,宫殿的布局遵循了“左右对称、前后递进”的原则。
整个宫殿群分为前朝、中朝和后朝三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严格的空间布局和建筑搭配。
此外,唐代的建筑还善于利用自然环境,如山、水等,取势用形,突出建筑的气势和美感。
在施工方面,唐代建筑采用了砖、木和石等多种材料,其中砖石结构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
砖的使用使得建筑的施工速度大大加快,同时也提高了建筑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木材则主要用于建筑的梁柱等结构。
此外,唐代建筑还注重细节装饰,如雕刻、彩绘等,丰富了建筑的艺术性。
总的来说,唐代营造法式注重平衡与对称,讲究自然与人文的融合,以及注重细节装饰。
这些特点使得唐代建筑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独树一帜,对后世的建筑风格产生了重要影响。
基于宋《营造法式》的城楼建筑
• 屋顶施工:屋顶施工应采用传统的举折和举架技术,确保屋顶的排水顺畅和造型美观。同时,应注意屋顶与墙 体的连接处理,防止雨水渗漏和破坏建筑结构。
• 总的来说,《营造法式》为城楼建筑提供了一套系统、全面的设计施工原则与规范,确保了城楼建筑的质量、 稳定性和美观性。这些原则和规范在现代建筑设计中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
01
宋《营造法式》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文献,为研究城楼建
筑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和文化遗产参考。
建筑技术特点
02
基于《营造法式》的城楼建筑在结构、布局、装饰等方面具有
独特的技术特点,展现了古代建筑的精湛技艺和智慧。
传承与保护
03
通过对宋《营造法式》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传承古代建筑文化
,推动现代建筑设计对传统元素的吸收与保护。
THANKS。
案例三
01
融合现代技术
将《营造法式》中的传统建筑技艺与现代建筑技术相结合,如运用现代
材料进行斗拱结构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良设计,以满足现代建筑的抗震、节能等需求。
02
创新空间布局
借鉴《营造法式》中的空间布局理念,打破现代建筑的常规布局模式,
创造出更具人文关怀和地域特色的现代城楼建筑。
03
古今融合的美学价值
通过对《营造法式》的挖掘和研究,将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手法有机融
尊重自然原则
城楼选址应充分考虑自然环境因素,如地形、水文、气候等,建筑 布局和设计与自然环境相融合,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
实用性与美观性相结合原则
中国传统建筑的营建法式
第四节 中国传统建筑的营建发式
四、中国传统建筑中的“风水”
(二)中国传统建筑中的“风水” 中国古代建筑风 水中的很多内容,按今 天的科学术语来说,都 与环境、生态、健康、 防灾等内容相关。主要 体现为整体系统原则 、 因地制宜原则 、依山 傍水原则 、地质检验 原则 、坐北朝南原则 、 水质分析原则六个方面。
(一)什么是“风水”
“风水,也叫堪舆。旧中国的一种迷信。认为住 宅基地或坟地周围的风向水流等形势能招致住着或 葬者一家的祸福。也指相宅、相墓之法。” —— 《辞海》 “风水是为找寻建筑物吉祥地点的景观评价系统, 它是中国古代地理选址布局的艺术,不能按照西方 概念将它简单称为迷信或科学。” ——尹弘基《自 然科学史研究》(1989年第1期) “风水的核心内容是人们对居住环境进行选择 和处理的一种学问,其范围包含住宅、宫室、寺观、 陵墓、村落、城市诸方面。其中涉及陵墓的称阴宅, 涉及住宅方面的称为阳宅”。 ——潘谷西《风水探 源》 “风水是地球磁场与人类关系学”——台湾学者
第四节 中国传统建筑的营建发式
二、绚丽而又淡雅的色彩
(二)彩绘 1、和玺彩绘 等级最高,多 用于宫殿、坛庙主 殿、宫门等处。构 图 在 “ 《 》” 符 号 内,绘以龙凤为主 题的图案,线条用 金粉,以青绿红作 底色,衬托金色图 案。
第四节 中国传统建筑的营建发式
二、绚丽而又淡雅的色彩
(二)彩绘 2、旋子彩绘 等级次于和玺彩 绘,多用于官衙和庙 宇的主殿、坛庙配殿 和牌楼等处。主要特 点是画有旋涡状几何 图形, 称 旋 子 或 旋 花。 有时也可画龙凤,两 边用《 》框起,可以 贴金粉,也可以不贴 金粉。
第四节 中国传统建筑的营建发式
三、丰富的雕塑装饰
(一)雕饰材料 2、砖雕 最迟在汉代已 经出现,明朝先烧 砖后雕刻手法盛行, 清代砖雕工艺进一 步完善,逐渐形成 了北方以山西为主, 南方以苏州和徽州 为主的南北两派风 格。
徽派建筑营造法式
徽派建筑营造法式
徽派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个重要流派,它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精湛的营造技艺而闻名于世。
以下是徽派建筑营造法式的一些特点:
1. 建筑结构:徽派建筑采用木结构为主,以榫卯结构连接,不使用钉子。
建筑的梁柱、门窗、栏杆等都采用精美的雕刻工艺,展现出徽派建筑的精湛技艺。
2. 建筑布局:徽派建筑的布局以中轴线为主,左右对称,布局严谨。
建筑的布局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往往依山傍水,形成独特的景观。
3. 建筑装饰:徽派建筑的装饰以木雕、石雕、砖雕为主,雕刻精细,寓意深刻。
建筑的门窗、栏杆、梁柱等都采用精美的雕刻工艺,展现出徽派建筑的精湛技艺。
4. 建筑色彩:徽派建筑的色彩以白色为主,黑色、灰色为辅,形成了简洁明快的色彩风格。
建筑的屋顶采用青瓦覆盖,与白色的墙体形成鲜明的对比。
5. 建筑材料:徽派建筑的材料以木材、砖石为主,注重材料的质量和工艺。
建筑的梁柱、门窗、栏杆等都采用优质的木材,砖石的选用也非常讲究。
徽派建筑营造法式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注重建筑的实用性和美观性,展现出中国传统建筑的精湛技艺和独特魅力。
宋朝建筑营造方案
宋朝建筑营造方案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朝代,其建筑营造方案是该时期文化艺术的瑰宝之一。
宋朝的建筑风格独具特色,注重实用与美观的结合,充分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繁荣与进步。
首先,宋朝建筑以木结构为主,采用了一些新的营造技术,如“斗拱”、“对青”、“硬山洗头”等。
这些技术使建筑结构更加稳固,能够抵御地震和风灾的考验。
同时,宋朝的建筑将人文精神融入其中,注重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关系。
例如,大量利用庭院、花园和湖泊等自然景观,使建筑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
其次,宋朝的建筑风格讲究色调与谐调的搭配。
建筑物常采用明亮的瓦片作为屋顶,以色泽鲜艳的彩绘作为装饰,给人以亮丽的视觉效果。
同时,建筑的立面也经常使用彩色的砖石和彩绘壁画,给建筑增添了艺术性与趣味性。
这些色彩的运用不仅体现了宋朝人文精神的追求,也为后世的建筑营造提供了丰富的借鉴。
再者,宋朝建筑注重空间的合理规划与布局。
宋朝建筑多以庭院为主,依据建筑的功能划分为前、中、后三个院落,同时互相联系。
前院常用来迎接客人,中院常用来居住和工作,后院常用来休闲娱乐。
这种布局不仅满足了不同功能的需求,也能给人以宁静和舒适的感受。
此外,宋朝建筑还倡导“藏山秘境”、“花气溢香”的理念,以独具匠心的园林风格闻名于世。
士人常在庭院中种植各种花卉,以弘扬文人雅士之风。
同时,山石的安排也非常考究,追求自然奇妙而壮丽的山水意境。
这种园林风格既满足了人们对自然的热爱,也体现了人文精神的追求。
总之,宋朝建筑营造方案的成功,既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体现了宋朝社会的繁荣与进步。
它不仅是宋代的杰出艺术品,也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重要篇章。
通过对宋朝建筑营造方案的研究与借鉴,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古代建筑文化,为现代建筑的发展提供宝贵的参考。
中国古建筑营造技术导则
中国古建筑营造技术导则中国古建筑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凝结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智慧和创造力。
中国古建筑营造技术导则是对古代中国建筑技术的总结和指导,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学习资料。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建筑营造技术导则的相关内容。
一、材料选择与搭配中国古建筑以木材、石材、砖瓦和土壤为主要材料,其中木材是最为重要的一种材料。
古人注重材料的选择与搭配,追求天人合一的理念。
木材的选择要求质地坚实,纹理清晰,不易变形。
石材要求色泽均匀,质地坚硬,纹理美观。
砖瓦要求制作精细,色泽鲜艳,质地坚实。
土壤要求黏土含量适宜,易于塑造和施工。
二、结构与构造中国古建筑注重结构与构造的合理性和稳定性。
古人善于运用榫卯结构和斗拱结构等技术,使建筑物更加稳固。
榫卯结构是通过将木材的榫头和卯眼相嵌合,形成牢固的连接。
斗拱结构是通过将石材或砖瓦制成的斗拱相互叠加,形成拱券结构,增加建筑物的稳定性。
三、工艺与装饰中国古建筑以其独特的工艺和装饰而闻名于世。
古人注重细节的处理和装饰的精美,追求工艺的完美和艺术的表现力。
木雕、石刻、砖雕、泥塑等工艺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古建筑的装饰中。
这些装饰物不仅具有美观的外观,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传达了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四、环境与布局中国古建筑注重环境与布局的协调和统一。
古人重视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追求与谐和的生态环境。
传统的园林建筑中,常常利用山水、花木、水池等元素,打造出宜人的自然环境。
建筑物的布局也非常讲究,注重空间的合理利用和功能的分区。
大门、厅堂、庭院等不同功能的空间被巧妙地连接起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布局。
五、技术与传承中国古建筑营造技术源远流长,经历了千百年的发展和演变。
古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巧,并将其传承给后人。
中国古建筑营造技术导则对这些技术进行了总结和梳理,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和参考。
如今,中国古建筑技术依然在传承与发展,为现代建筑提供了独特的借鉴和启发。
六、保护与传承保护和传承是中国古建筑营造技术导则的重要内容。
中国古代建筑五种屋顶的设计方法
我国古代建筑的屋顶设计是我国古代建筑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凸显着我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和特色。
在我国古代,建筑屋顶设计主要包括五种方法,分别是悬山顶、歇山顶、折角顶、弧形顶和攒尖顶。
这五种设计方法在古代建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成为我国古代建筑的标志性特征之一。
下面将对这五种古代建筑屋顶设计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一、悬山顶悬山顶是我国古代建筑中常见的一种屋顶设计方法。
它的特点是屋顶外翘,两端向上翘起,有如一座悬挂的山峰,因此被称为悬山顶。
这种设计方法多用于宫殿、寺庙等建筑,给人一种神圣、威严的感觉。
悬山顶的设计精美,结构复杂,展现了古代建筑匠人的高超工艺和审美水平。
二、歇山顶歇山顶是我国古代建筑另一种常见的屋顶设计方法。
它的特点是屋顶两端向下翘起,形成一个“歇”字形状,因此被称为歇山顶。
歇山顶的设计简洁大方,适用范围广泛,常见于民居、庙宇等建筑中。
歇山顶的设计不仅考虑了实用性,还注重了建筑的美感和整体和谐性。
三、折角顶折角顶是我国古代建筑中比较特殊的一种屋顶设计方法。
它的特点是屋顶四角相折,呈现出复杂多变的几何图形。
折角顶的设计独特别致,常见于亭台楼阁、园林建筑等地方。
折角顶的设计巧妙精致,展现了我国古代建筑工匠对建筑结构和材料运用的高超技艺。
四、弧形顶弧形顶是我国古代建筑中比较独特的一种屋顶设计方法。
它的特点是屋顶呈现出一种流畅的弧形线条,给人一种柔和、优美的感觉。
弧形顶的设计大气端庄,常见于古代宫殿、陵墓等建筑中。
弧形顶的设计融合了建筑与自然的完美结合,展现了我国古代建筑注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五、攒尖顶攒尖顶是我国古代建筑中较为华丽的一种屋顶设计方法。
它的特点是屋顶呈现出如同攒尖般的尖角形状,结构复杂,雕饰繁复。
攒尖顶的设计华丽精美,常见于寺庙、宫殿等建筑中,展现了古代建筑工匠的精湛技艺和对细节的精心雕琢。
我国古代建筑的屋顶设计方法多样丰富,每种设计方法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特色。
这些设计方法在我国古代建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不仅展现了古代建筑匠人的智慧和才华,也成为我国古代建筑的标志性特征。
营造构法:古建砖塔内部类型演变及使用规律
营造构法:古建砖塔内部类型演变及使用规律一概述塔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重要类型,至今仍有大量存留,包含丰富的类型。现有古塔的分类多是从塔的外形、材料、内部结构、年代、宗教意义等来划分,有些还会混杂以上几种要素分类。
最常见的古塔分类法是根据塔的外形,将其分为楼阁式塔、密檐式塔、亭阁式塔、唰嘛塔和金刚宝座式塔等。另一种常见的古塔分类法是根据塔的建造材料,划分为砖塔、木塔、砖木混合塔、石塔、土塔、金属塔等。如果按材料分类,留存至今的中国古塔主要为砖塔和砖木混合塔,这些塔也可以统称为砖塔。汉魏南北朝时期的佛塔,不论层数多少,体量多大,一般都不具备登临的条件,惟佛塔首层设置佛像供人礼拜,上层塔身没有实际功用。赋予了登临功能的砖塔,需要有垂直交通,并在内部形成使用空间,其内部类型要比实心塔或仅有一层心室空间的塔复杂得多。
从外形分类来看,这些有内部使用空间的塔主要是楼阁式和密檐式,而且以楼阁式塔为主。
本文即对这些能登临的砖塔内部类型的研究。二现有砖塔内部类型分类刘敦桢先生对唐宋砖塔内部的演化有很精练的总结:“且考唐、宋间此类砖塔之演变,在中原诸省者,约可分三期。即唐代之塔,内辟方室,岧峣直上,有若空井,其中构木桁架多层,施楼板及梯,以便升降。降及五代,塔心之室,犹如旧规,但废木梯,另于外壁中设砖道,盘旋而上。入宋以后,砖梯以外,其内室之楼板,天花,亦易木为砖,较之唐塔之结构方式,已迥然异观。”现有的砖塔内部分类主要是以塔内楼梯类型或者塔内攀登方式为划分依据。
由张驭寰先生任主任编审的《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一书中,把砖塔分为空筒结构砖塔、砖阶梯塔和实心砖塔等几种,并总结砖阶梯的五种方式:壁内折上式、穿心式、穿壁式、回旋式和扶壁攀登式。该书认为以上几类梯级,实际是在砖砌体内留出一个通道,通道的顶部仍用拱券或叠涩结构跨覆。另外还有扶壁攀登式。罗哲文先生把中空塔(即能登上的塔)的内部分为七种:木楼层塔身、砖壁木楼层塔身、木中心柱塔身、砖木混砌塔身、砖石塔心柱塔身、高台塔身(金刚宝座塔)和其他(喇嘛塔)。罗先生的分类方法以塔的材质、结构为依据,并不仅局限于砖塔。张驭寰先生在后来的著作中,把塔的内部结构分为空筒式、壁内折上式、壁边折上式、穿壁式与穿心绕平座式、错角式、回廊式、穿心式·实心式、扶壁攀登式、螺旋式和混合式。
中国古建筑营造法
中国古建筑营造法
中国古建筑营造法是指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建造方法和工艺。
中国古建筑营造法的核心理念是以木结构为基础,通过榫卯相互咬合来固定和支撑建筑结构。
在古代,中国人使用榫卯工艺将木材精确连接在一起,形成稳固的建筑结构。
中国古建筑营造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木结构:中国古代建筑采用木结构,通过将木材的不同部分用榫卯连接在一起来组成建筑。
这种形式的木结构在中国古代建筑中非常常见,为建筑提供了稳定性和坚固性。
2. 榫卯工艺:榫卯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常用的连接方式,通过凿槽和制作凸榫和凹榫,使木材能够相互咬合,形成稳固的连接。
这种工艺需要高度的技巧和经验,通常由专业的工匠完成。
3. 大屋面结构:中国古代建筑常采用大屋面结构,通过巧妙地设计和布局,可以实现大空间的覆盖和支撑。
大屋面结构通常由多个梁和柱组成,每个梁柱之间通过榫卯连接在一起,形成稳固的整体。
4. 斗拱和列柱:斗拱和列柱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常见的特点。
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特殊弧形结构,常用于大门和殿堂的建造。
列柱则是用于支撑建筑结构的竖立柱子,常用于建筑的立面。
5. 瓦砾和瓷砾工艺:中国古建筑采用砖砾和瓦片作为建筑材料,
通过巧妙地将它们嵌入建筑结构中来提供稳固和美观的效果。
在这种工艺中,瓦砾和瓷砾被精心切割和拼装,以适应建筑的形状和结构。
中国古建筑营造法是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的精华,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工匠的智慧和技艺。
这些传统的建造方法和工艺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广泛应用,并对后来的建筑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传统营造技艺介绍
传统营造技艺介绍传统营造技艺是指古代人民在建筑和工艺方面所创造的独特技术和技巧。
这些技艺在传承中融合了人们的智慧和创造力,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建筑和工艺风格。
以下是对传统营造技艺的介绍。
一、木工技艺木工技艺是传统营造技艺中最为重要的一种。
古人利用木材制作建筑结构和家具,通过精心的设计和加工,使木材的质感和美感得到充分展现。
木工技艺包括木雕、木构件的拼接和榫卯结构的制作等。
木雕是一种通过雕刻木材表面来表达艺术意境的技艺,它可以在建筑和家具上增添独特的装饰效果。
木构件的拼接是利用木材的特性,通过准确的测量和精细的加工,将多个木材构件拼接在一起,形成稳固的结构。
榫卯结构是一种利用榫头和卯榫相嵌的方式进行连接的技术,它能够使建筑结构更加牢固和稳定。
二、砖瓦技艺砖瓦技艺是一种利用砖和瓦进行建筑和装饰的技术。
古代人民通过烧制砖瓦,利用砖和瓦的形状和质感来构建建筑和表达美感。
在建筑方面,砖瓦技艺包括砖墙的砌筑和瓦面的铺设等。
砖墙的砌筑是通过将砖块按照一定的方式和顺序进行叠放,形成稳固的墙体结构。
瓦面的铺设是将瓦片按照一定的规律和方式铺设在屋顶或墙面上,使其既具有保护作用,又能够增添建筑的美感。
三、石雕技艺石雕技艺是一种利用石材进行雕刻和装饰的技术。
古代人民通过选材、设计和雕刻,使石材展现出独特的纹理和美感。
石雕技艺包括石雕造型和石雕浮雕等。
石雕造型是将石块雕刻成各种形状的艺术品或建筑构件,它可以表达出人物形象、动物形象和自然景观等。
石雕浮雕是将石材的表面雕刻成凸起或凹陷的图案,通过光影的变化展现出独特的美感。
四、铜器技艺铜器技艺是一种利用铜材进行铸造和加工的技术。
古代人民通过选材、设计和铸造,创造出了各种精美的铜器。
铜器技艺包括铜器的设计和铸造等。
铜器的设计是通过绘制图案和确定造型来表达艺术意境,它可以展现出古人的审美观念和文化内涵。
铜器的铸造是将熔化的铜液倒入铸型中,经过冷却和固化后得到成品,这一过程需要高超的技术和经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营造法
1.须弥座:由佛座演变而来,形体复杂。
一般用于高级建筑。
开始形式简单,由数道直线叠涩与较高束腰组成,没有多少装饰,且对称布置。
后来逐渐出现了莲瓣,卷纹饰,力神。
角柱,间柱等,造型日益复杂。
2.阶级踏步:在踏的两旁置垂带石的踏道。
3.如意踏步:是不用垂带石只用踏跺的做法,一般用于住宅或园林。
形式自由,有的将踏面自下而上逐层缩小,或用天然石堆砌成规则形状。
4.礓蹉(慢道):是在斜道上用砖石露棱堆砌,可以防滑,一般用作室外。
5.斜道(辇道或御路):是倾度平缓用以行车的坡道,常与踏跺组合在一起。
6.土戚:阶级形踏跺
7.勾阑:栏杆,由望柱,寻杖,阑版构成。
一层阑版为“单勾阑”二层为“重台勾阑”。
8寻杖绞角造:木寻杖在转角处不用望板,相互搭交而又伸出者。
9寻杖合角造:寻杖止在转角处望而不伸出。
10坐栏:石栏形体往往低而宽,眼沿桥侧或月台边布置。
11鹅颈椅:近水的厅,轩,亭等常在临水方面设置木质曲栏的座椅。
12开间(面阔):木构建筑正面两檐柱间的水平距离,各开间之和为“通面阔”中间一间为“明间”左右侧为“次间”再外为“梢间”,最外的称为“尽间”,九间以上增加次间的间数。
13步:屋架上的“檩”与檩中心线面的水平距离为步,各步的距离的总和与侧面各开间宽度总和为“通进深”,若有斗拱,则按照前后挑檐檩中心线间水平距离计算。
14举势:屋面坡度。
15举架(举折):举,是屋架的高度,常按建筑的进深与屋面材料而定。
折,是计算屋架举高时,由于各檩升高的幅度不一致,求得的屋面横断面的坡度不是一根直线,而是若干折线组成。
15.1举折(宋):先按照房屋进深,定屋面坡度,将脊傅“举”到额定的高度,然后从上而下,逐架“折”下来,求得各架傅的高度,形成曲线和曲面。
15.2举架(清):从最下一架起,先用比较缓和的坡度,向上逐架增加斜坡的陡峭度。
因此,最后“举”到多高,仿佛是“偶然”的结果。
16升起:宋,辽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高,因此檐口呈一条缓和的曲线。
17侧脚:宋代建筑规定外檐柱在前后檐向内倾斜住高的千分之十,在两山向内倾斜柱高的千分之八,而角柱在两个方
向都倾斜。
18都柱:秦汉宫室遗址与崖墓中,有的平面中央仅设一根柱子。
19金厢斗底槽:内外两圈柱。
见佛光寺大殿
20单槽: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两个区域。
(山西晋祠圣母殿)
21双槽: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三个区域(唐大明宫含元殿,北京故宫太和殿)
22分心槽:用中柱一列将平面等分(河北蓟县独乐寺山门)23移柱法:宋辽元金,常将若干内柱移位,或减少部分内柱(减柱法)
24副阶周匝:建筑主体从外到内另外加一圈回廊的,在早商建筑中已经出现,应用与比较隆重的建筑。
25额枋(阑额):柱子上端联系与承重的构件。
有时两根叠用,上面的清谓之大额枋,下面的叫小额枋(由额),二者用垫板(额垫板)传于内柱间的叫内额,位于地脚处的叫地袱.
26平板枋:(普柏枋)位于阑额之上,是承托斗拱的部件27雀替:是置于梁枋下与柱子相交的短木,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
可以用于柱间的花牙子下,称为花牙子雀替,在建筑末端,由于开间较窄自两侧柱挑出的雀替常联为一体叫骑马雀替。
雀替可用于柱间的挂落下,成为纯装饰构件
28坐斗:位于一组斗拱最下的构件称为坐斗(大斗,宋为栌斗)有时也可以单独使用。
28.1斗口:坐斗正面的槽口,在清代作为衡量建筑尺度的标准。
28.2斗耳:斗口两侧凸起的部分
28.3斗腰:斗口下垂直部分
28.4斗底:斗下倾斜的部分
28.5平盘斗:没有斗耳的,常用于角科
29栱:是置于坐斗内或跳头上的短横木
栱的名称依部位的不同而不同。
凡是向内外出跳的栱,清式叫翘(华栱或卷头)
29.1 瓜栱(宋称瓜子栱):跳头上第一层横栱
29.2 万栱(慢栱):跳头上第二层横栱
29.3 厢栱(金栱):最外跳在挑檐檩下的,最内跳在天花枋下的
29.4正心瓜栱(泥道栱)出坐斗左右的第一层横栱。
29.5 正心万栱:(慢栱)出坐斗左右的第二层横栱。
30单栱:坐斗口内或跳头上只置一层栱的,二层的叫重栱。
31计心造:跳头上置横栱的
32偷心造:跳头上不置横栱的
33昂:式斗拱中斜置的构件,起杠杆作用。
由上下昂之分。
以下昂使用为多,上昂用于室内,平坐斗拱或斗拱里跳之上。
34跳:翘或昂自坐斗出跳的跳数,出一跳叫三踩(四铺作),出两跳叫五踩(五铺作)一般建筑(牌楼除外)不过九踩(七铺作)
35屋废(出际):檩头伸到山墙以外的那一段。
36推山:廡殿(四阿)建筑处理屋顶的一种特殊方法。
由于立面需要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从而四条垂脊由45度斜直线变为柔和的曲线,并使屋顶正面和山面的坡度步架距离斗步一样长。
37收山:歇山(九脊殿)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的做法,其目的是为了使屋顶不过于庞大,但引起结构上的变化(增加顺梁扒梁和踩步金梁)
38月梁:梁高呈弧形,梁底略向上凹,梁侧常做成琴面并饰依雕刻,外观秀巧。
39叉手:支撑在侏儒柱两侧的木构件
40托脚:支撑平傅的构件
41叉柱造:(上下柱交接)将上层檐柱底部十字开口,插上平座柱的斗拱内,而平座柱则叉立在下檐柱斗拱上,但向内退半柱径。
(隆兴寺转轮藏殿,独乐寺观音阁)缺点是柱脚开口,影响柱体强度。
立面上因收进较少,外观不稳定。
优点是构造上省事,不用增加构件。
42缠柱造:它是下层柱端增加的一斜梁,将上层柱立于此梁上。
结构外观稳妥,但要加梁,角部各面还要增加一组斗
拱。
43砌上明造:屋内不用平棊,梁架斗拱结构全部可以显露可见,则月梁负屋盖之重。
44上昂:在铺作层数多而高,但挑出需要尽量小的要求下,头低尾高的上昂可在较短的出跳距离内取得挑的更高的效果,只用于里跳。
45平坐:在阁层(除一层)在其下层梁(或斗拱)上先立较短的柱和梁,额,斗拱,作为各层的基座,以承托各层的屋身。
平坐斗拱上铺设楼板,并置勾阑,做成环绕一周的跳台。
46草袱:是在平棊以上,未颈艺术加工的,实际负荷屋盖重量的梁。
47乳袱:两椽袱。
梁首放在铺作上,梁尾一端插入内柱柱身,但也有两头斗放在铺作上的。
48月梁:经过艺术加工的梁,凡有平棊的殿堂,月梁都明露在平棊之下,只负荷平棊荷载。
49明袱:露在外面,由下面可以看见的梁袱,与草袱相对。
50平梁:一道梁椽袱,是梁架最上一层的梁。
清代称为太平梁
51箚(扎)牵:一般用于乳袱之上,仅长一架,布承重,固定桁的位置。
52平坐之制:其铺作减上屋一跳或两跳,宜用重栱及逐跳计
心造。
53溜金斗拱:多用于宫殿,庙宇,外跳与一般平身科相同,内跳用斜上菊花头,六分头搭在金主内额上,与外跳构件不发生联系,完全不起结构作用。
54抱厦:由两个九脊殿丁字相交,插入部分叫抱厦。
十字相交的叫十字脊。
(正定隆兴寺)
55版门:用于城门或宫殿,衙,署的大门,一般为两扇。
55.1棋盘版门:先以边梃上下抹头组成边框,框内置横幅若干,后在框的一面钉板,四面平齐不起线脚。
55.2镜面版门:门扇不用木框,完全用厚木板拼合,背面再用横木联系。
56槅扇:由边梃和抹头组成,分为花心和群版二部。
57罩:多用于室内,是用硬木浮雕或透雕成几何图案或缠交的动植物,神话故事等,在室内起着隔断空间和装饰的作用。
58窗:唐以前以直棂窗为主,固定不能开启。
宋代开始,开启窗开始变多。
58.1支摘窗:支窗是可以支撑的窗,摘窗是可以取下的窗,后来合在一起使用,所以叫支摘窗。
58.2漏窗:应用于住宅,园林中的亭,廊,围墙等处。
窗孔形状有方,圆,六角,八角,扇面等多种形式,再以瓦,薄砖,木竹片和泥灰等几何图案或动植物形象的窗棂。
59平闇(暗):为了部露出建筑的梁架,常再梁下用天花
枋组成木框,框内放置密且小的木方格,见佛光寺大殿和辽独乐寺观音阁。
60平棊(棋)在木框间放较大的木板,板下施彩绘或贴以有彩色图案的纸这种形式在宋代成为平棊,后代沿用较多。
一般居民用竹,高梁杆等轻材料作框架,然后糊纸。
61藻井:是一种高级的天花,一般用在殿堂明间的正中,如帝王御座之上,神佛像座之上,形式有方,矩形,八角,圆形,斗四,斗八等。
屋顶曲线与构造的关系(包括檐口,屋脊和屋面曲线)
1) 檐口曲线升起,唐宋有明显的檐口曲线,北宋元明清末间至屋角起翘。
2)屋面曲线,包括纵向曲线和横向曲线。
“反宇为阳”举架举折的运用。
佛光寺大殿。
3)屋脊曲线:脊檩端置垫木。
佛光寺大殿。
结构形式:叠梁式,穿斗式,井干式。
屋顶形式:重檐廡殿,重檐歇山,重檐攒尖,廡殿,歇山,悬山,硬山卷棚,攒尖,盔顶,盝顶,单坡,平顶,囤顶。
三段式:台基,屋身,屋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