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道教音乐简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道教音乐

——此曲只应天上有

关键词:音乐道教科仪

一、道教音乐

道教音乐,是道教科仪坛场中使用的音乐。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民族宗教,道教音乐延续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年多年的历史。道教创始于东汉末年,当时的道教音乐还处于萌芽状态。主要以诵经为主,尚无定型曲目;虽然歌、舞、乐融为一体,却缺乏规范的体系和音乐的逻辑。当时的道教音乐,其源头要追溯到更古老的巫、傩,不可避免的继承了“巫以歌舞降神”的传统,并且逐步从狂热风格的巫觋音乐,演变为理性、高雅的宗教音乐。同时,初始的道教音乐也吸收了古代帝王推行的宫廷祭祀仪式,如周公祭祀先王文王的乐歌——《清庙》;周公祈祷农业丰收的乐歌——《忠文》;汉代的《郊祀录十九章》等宫廷祭祀音乐,都为后世道教音乐所采用。

北魏道士寇谦之在道教音乐史上,改“直诵”为“乐诵”,使道教音乐由俗变雅,从上到下进一步得到发展。寇谦之羽化以后,陆修静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改革后道教科仪音乐焕然一新,有了丰富的经典曲目体系,为今后的道教音乐正

式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前提。

唐代史道教发展鼎盛时期,唐高宗、唐玄宗对道教音乐更为重视,曾命乐工白明达创作道曲、道调。王十盾先生在《唐代的道曲和道调》中说到:道曲这一新的品种,产生于唐玄宗时期,而兴盛于开(元)、天(宝)年间,在67曲中,至少由60曲创制或改制在玄宗时期。

宋代以后,道教音乐由有了进一步发展,北宋历代帝皇皆提倡斋醮活动和发展道教音乐,其中真宗、徽宗尤为突出。并产生了我国第一部道教音乐曲谱范本《玉音法事》。北宋道教音乐的发展对当今道教音乐的盛行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曲谱的形成,谱集的问世是当今道教音乐研究必不可少的文献。

金时,北方出现了另一流传至今的大派——全真派。全真派出现后,他们在原有道教音乐的基础上,进一步吸收了古代音乐和宫廷音乐,吸收了大批有才之士,全真道的科仪音乐也因此蒸蒸日上。

明初,明太祖建神乐观训练乐舞生。在沿袭宋元道乐的基础上成祖又颁布了《大明御制玄教乐章》于天下。《大明御制玄教乐章》已用工尺谱记道曲,使道乐日益完善,由于和宫廷音乐、民间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道曲充满着宫廷雅乐之风格。

民国时期,战乱不断,道教相对处于滞止的状态,因此

道教音乐也无大的发展。

二、上海地区的道教音乐

1.上海道教音乐的历史及传承

上海道教在唐宋时期已初具规模,据《松江府志》载,松江“仙鹤观”建于宋绍兴三年(公元1161年),嘉定“集仙宫”建于南宋理宗绍定戊子年(公元1228年),上海十六铺附近的“丹凤楼”建于咸淳八年(公元1272年)。上海道教的音乐是随着道教仪式的传入而逐步发展完善的。即使于今仍在演唱、演奏的道曲中,人们仍可看到它同苏南道曲、江西龙虎山的道曲保持着渊源关系。

上海道教音乐由上海道士口口相授,代代相传,保持了严格的师承关系。上海的正一派道士的辈分为“守道明仁德,全真复太和。志诚宣玉典,忠正演金科。冲汉通玄蕴,高宏鼎大罗。三山扬妙法,四海涌洪波”。本世纪的上海道士是“高”(二十六代)“宏”(二十七代)“鼎”(二十八代)“大”(二十九代)的法名辈分。因此,可以认为,现存的上海道教音乐,已传承了近三十代。

原上海市道教协会会长,上海城隍庙住持陈莲笙道长(1917-2008)自幼入道,18岁成为在大世界举行的罗天大醮最年青的法师。陈莲笙道长擅长道教器乐演奏,尤以钟鼓见长。解放后,注重道教文化研究工作,注重对道教音乐的整理收集。1983年,曾主持拍摄《上海道教斋醮》录像带,

2003年倡仪成立上海城隍庙道乐团,为改革开放后上海道教音乐的保护做出了贡献。

现任上海市道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上海城隍庙管委会主任,上海道乐团团长的吉宏忠道长,14岁入道,熟悉上海道教科仪中各种乐器的演奏,尤以琵琶和钟鼓演奏技艺见长。2003年,在吉宏忠道长的统筹安排下,上海城隍庙道乐团成立,吉宏忠道长任团长。为提高道乐团的演奏技巧,吉宏忠道长与上海音乐学院联系,请专职教师为道乐团学员进行器乐培训。面对上海道教教职人员年龄断层严重,上海道教音乐随着老道长的相继羽化而逐渐湮灭的态势。吉宏忠道长组织专人收集散失于民间的上海道教音乐,收集范围从浦东新区逐步扩大到青浦、奉贤、宝山等地区,为上海道教音乐的收集、保存、整理做出了贡献。2006年,《上海道教音乐集成·浦东卷》在吉宏忠道长的主持下公开出版发行。

当然,近一百年来,上海的社会生活有着急剧的变化,海道教在适应社会变化过程中,从仪式到音乐也更加注重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因而,上海道教音乐同民间音乐的关系,特别是与江南丝竹关系更为密切。同时来自苏北、宁波、苏州等地的道士随着上海的开埠而汇聚于上海,使得上海地区的道教音乐在演奏特点上也因融合了各地的道教音乐特点而显现出独特的风格。形成了具有上海风格和特点的道教音乐。

2.上海道教的分类

上海道教音乐,广泛用于道教的各种斋醮科仪中,随着斋醮活动进行而存在,是斋醮仪式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凡斋主遇事而想有所祈祷,上海道教几乎均有斋醮仪式供其选用。根据科仪的内容属性,科仪音乐可分为:一、用于修持的“课颂音乐”;二、用于祈福谢恩、却病延年,解厄禳灾等的“清微延生科仪音乐”;三、用于摄召亡魂、沐浴度桥、炼度施食等的“功德超度科仪音乐”;四、“经忏音乐”。

这四类科仪音乐的形成,按照传统习惯可分为声乐和器乐两种。

声乐,记道教徒唱诵的音乐。道教把“赞”、“偈”、“步虚”、“韵”、“韵腔”,统称“经韵音乐“。演唱形式有吟唱、咏唱、独唱、轮唱、领唱、合唱。

器乐即乐器、法器演奏的音乐。道教称之为“曲牌”、“牌子”等,统称“曲牌音乐“;演奏形式有独奏、合奏。

在上海,经韵音乐是道教科仪音乐的主题,量多而广,贯穿于整个道教科仪活动中。如课诵音乐中有香赞、经赞、颂赞等,清微延生科仪音乐中有“步虚”、“香水偈”、“瑶坛偈”、“祝香赞”、“献花偈”、“风入松”、“供天十献”等等。“功德超度科仪音乐”中有“三比歌”、“四梦歌”、“三奠酒”、“前五门偈”、“后五门偈”、“灵前十献”、“八合咒”、“三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