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2古文二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语文版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文二则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一些常见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学习课文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的论的论证方法。

3.了解并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深刻含义,并且从其中受到教育。

教学重难点: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做好重要文言词语的积累。

2、体味孟子气势充沛的语句,体会围绕论点,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共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讲述故事,学生自由发言,谈自己的感想。

故事:我曾经在报纸上看到一篇小杂文,说是将一只青蛙扔到烧热的水中,这只青蛙因为受不了水的热度,奋力一跳,跳到了水外逃生了。还是这一只青蛙,科学家把它放在一个盛满清水的大锅里,青蛙在里面悠然自得的嬉水,这时慢慢地给水加温,青蛙却没有什么反应,仍然在水中嬉戏,继续加温当青蛙感到不适时,想跃出水面,任它怎么努力却终不能跃出水面。因为他在不断的加温中失去了感觉,失去了奋力一搏的斗志,最终还是在这温暖的环境里慢慢地死去。

教师明确:告诉了我们人在困境中更能激发自己的斗志,而安逸享乐往往容易导致人丧失斗志甚至导致死亡。用孟子的话来说就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篇文章,听听孟子是如何阐述这个道理的。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教师配乐朗诵课文,排除生词生字。

2.学生散读课文,要求清晰流畅。

3.配乐请学生朗读课文

三.借助注释,通读课文,

1.读完本文后,你觉得你已经掌握了哪些语句?请你大声朗读并谈谈对它的理解。

2.学生质疑,针对还不理解的词句进行质疑,并请学生解答。

3.教师给出译文,结合译文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四.在通译全文的基础上齐读全文。

五.布置作业

1.熟读并抄写课文。

2.通译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本文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的论证过程。

2.过程与方法:采用朗读、讨论、交流的方法理清文章思路;用拓展迁移的方法巩固中心的学习;利用写读后感的方式指导写作。

3.情感态度:帮助学生领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深刻含义。既要学生具有忧患意识,又要渗透挫折教育,教会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挫折。

教学重难点:

1.理清文章思路,了解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的论证方法是难点。

2.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教会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挫折。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孟子的一篇文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大概内容,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课文。

二.请学生诵读课文(配乐)

老师昨天已经布置同学们回家大声朗读课文,又能力的同学背诵课文,现在我想检查一下朗读效果。老师先示范背诵一遍,激发学生的朗诵兴趣。

三.研读课文,理清思路。

1.提问:本文的体现中心的是哪个句子?(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请学生翻译一遍,这个句子在文中起何作用?(总结全文中心)

再抓住“然后:这样之后”展开,“这样”范围上讲就是前三节,前三节是从哪些方面来论述的呢?我们从第一节开始。

2.分析第一节:

(1)学生分别简要讲述六个历史人物的故事,

(2)思考:这六个事例有何共同点?(明确:他们都是经历了无数的磨难走向成功的),在文中有

什么作用?(用事实论证了“生于忧患”观点)

(3)古今中外,你还能举出一两个历经磨难走向成功的例子吗?

同学们说得很好,像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古往今来无数的伟人都在用事实证明了人才要在逆境中造就的道理。那么为什么逆境就能造就人的成功呢?请你用文中的话来回答,引出第二节内容。4.分析第二节:

(1)大声诵读第二节,并请学生翻译一遍。

(2)思考:第二节与第一节有什么关系?从哪里看出来的?

明确:从一个“故”字可以出看,第二节是对第一节的总结,从理论上论述了“生于忧患”的观点。(3)本小节运用一系列的动词,请找出来谈谈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明确:“苦”、“劳”、“饿”、“空乏”“乱”,教师先抓住“乱”字加以分析,“乱其所为”即使他的行为错乱,形象地写出要在“行为”上使他得到磨练。其他均抓住“其心志”、“其筋骨”、“其体肤”、“其身”概括出思想和生理两个方面。

总结:这些动词形象地写出了一个人要经受思想、生理、行为各方面的磨练才能走向成功,有力论证了文章中心“生于忧患”。所以说以后,每当我们在学习上、在人生道路上碰到了困难,都要怎么样去做?(引导学生背)“故天将降大任于斯(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曾益其所不能。”

5.分析第三节

那么这个道理仅仅是针对一个人的成才而言吗?它还适应于哪些范围?学生回答一个班级、一个企业甚至一个国家。

提问:一个国家要怎样才能获得长久生存呢?(学生:入则有法家拂士,出则有敌国外患者),原文是怎么说的?学生回答“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两种表达有何区别?文章是从反面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的。

提问:这是从国家的角度来分析的,那么从个人的角度作者又是如何证明观点呢?学生齐读三句话并翻译过来。从标点符号来看,两个分号的运用说明这三个句子是并列关系,从正面论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提问:如果要划分层次应该如何划分呢?

总结:本节从一个人需经受磨难才能走向成功,谈到一个国家没有忧患意识会导致灭亡,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

6.最后一节照应标题,总结全文,再次突出文章中心。

7.学生再次诵读全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联系实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