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献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关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汉论坛 2007.8 113
“汝斋戒疏瀹而心, 澡雪而精神。”《管子·内业》 云 : “ 神 也 者 , 气 之 精 者 也 。” “ 凡 人 之 生 也 , 天出其精, 地出其形, 合此以为人。”这些言论, 主要是把“神”视为人之精神, 视为某种“精 气”, 而形则是一种“粗气”。 佛教的各部派、各宗派对于人( 形) 轮回的 精神主体的看法并不一致, 但犊子系的《三法度 论》( 即《四阿含暮钤解》) 则主张有“我”, 而 且 不 是 “ 假 有 ” 而 是 “ 胜 义 有 ” ( “ 胜 义 我 ”) 。 此经翻译到中土之后, 道安、鸠摩罗什、慧远、 僧 睿 等 人 都 接 受 了 这 一 观 念 。 ⑤“ 形 尽 神 不 灭 ” 的观点开始在中土流行。此后的佛教经典如《涅 槃 经 》、 《 华 严 经 》 等 又 提 出 了 由 具 体 的 事 象 、 到各个幻相、再到实相, 这样一种由事物的现象 探讨其本质的思维方法, 深刻地揭示了事物的现 象( 形) 和本质( 神) 之间的辨证关系。佛教经 典认为: “有无 一 切 世 间 法 , 了 达 悉 如 幻 。” 但 佛陀常以方便说法, 让众生“悉令得解真实谛”
在诗歌方面, 佛教文献对中国诗歌题材内容 的最大影响莫过 于 催 生 了 六 朝 的 “ 宫 体 诗 ”。 佛 教为了破除色欲, 阐明色相性空的核心观念, 在 佛经中有大量描写色相、点明其“性空”本质的 内容。如当时汉 译 的 佛 典 《 法 句 譬 喻 经 》、 《 佛 本行经》、《普曜经》、《六度集经》等, 即多有 这方面的内容。佛教文献的这种观念, 首先影响 到一批佛教僧侣文人, 他们开始创作一些内容淫 艳的诗歌, 如齐梁时期的释惠休、释道猷、释宝 月等人, 再继而进一步影响齐梁奉佛佞佛的帝王 大臣如萧子良、萧衍、萧纲、萧绎、徐陵、庾肩 吾 君 臣 父 子, 遂 形 成 了 所 谓 的 “ 宫 体 诗 ”③。 《南史·简文帝纪》云: “帝辞藻艳发, 然伤于轻 靡, 时号宫体。”同书《徐摛传》曰: “( 摛) 属 文好为新变, 文体既别, 春坊尽学之, 宫体之 号, 自斯而始。”说的都是这一史实。
综合考察佛教文献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关系, 我认为佛教经典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 主要体
112 J ianghan Tr ibune 2007.8
现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下几个方面。
一、佛经中的内容、观念渗透到了中 国古代文学领域, 被中国文学广泛地采用
佛教对中国古代文学题材内容及思想观念的 渗透, 涉及到中国古代文学的小说、诗歌、戏曲 及俗文学等许多方面。中国古代小说的许多情节 都取材于佛经, 如六朝“志怪小说”刘义庆《宣 验记》中的“鹦鹉灭火”的故事、吴均《续齐谐 记》中的“阳羡笼鹅”的故事, 唐代传奇小说李 公 佐 的 《 南 柯 太 守 传 》、 沈 既 济 的 《 枕 中 记 》、 陈 立 佑 的 《 离 魂 记 》、 张 荐 的 《 灵 怪 录 》、 李 亢 的 《独异志》、戴君孚的《广异记》等, 一直到著名 的神魔小说《西游记》及其孙悟空的形象和孙悟 空与妖怪斗法的情节等, 都取材于佛教的经典。 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中谈六朝小说发 达的原因时说: “还有一种助六朝人志怪思想发 达的, 便是印度思想的输入。因为晋宋齐梁四 朝, 佛教大行, 当时所译的佛经很多, 而同时鬼 神奇异之谈也杂出, 所以当时合中印两国底鬼神 小 说 里 , 使 它 更 加 发 达 起 来 。” ①季 羡 林 先 生 也 说: “唐代的传奇文虽然从主要方面来说继承和 发扬的仍然是六朝以来的中国固有的传统, 但是 印度的影响却到处可见。上面谈到的阴司地狱和 因果报应仍然继续存在。此外还添了许多新的从 印度来的东西, 其中最突出的也许就是龙王和龙 女的故事”, 因 为 “ 佛 教 传 入 以 后 , ‘ 龙 ’ 的 涵 义 变 了 ”②。
“神”轻“形”的理论倾向的话; 那么, 沈约所 谓“夫理贵空寂, 虽熔范不能传; 业动因应, 非 形相无以感”( 《重答 李 交 州 书 》) , 则 已 比 较 全 面地说明了“理”( “神”) 与“形相”之间相依 相对的关系。中国的文学理论史上也因而形成了 整套“以形写神”的思想理论。 佛经《大智度论》认为: “一切法实性, 皆 过心、心数法, 出 名 字 语 言 道 。” 故 《 光 赞 般 若 经》又说: “诸佛之法, 亦无实字, 但假号耳。” 但这并不等于说佛教也像老、庄那样幻想“处 默”、“无言”; 相反, 佛教总是同时又强调语言 的作用: “善知诸法实相, 亦善分别一切法、文 辞、章句”; “ 是 般 若 波 罗 蜜 因 语 言 文 字 、 章 句 可 得 其 义 ”; “ 语 言 能 持 义 亦 如 是 : 若 失 语 言 , 则义不可得”, “ 是 般 若 波 罗 蜜 因 语 言 文 字 章 句 可 得 其 义 ”; “ 语 言 能 持 义 亦 如 是 : 若 失 语 言 , 则义不可得”。 受 佛 教 文 献 中 这 种 “ 言 意 ” 观 的 影响, 佛教信徒中的文士首先对文学理论中的
近代以来, 将佛教文献与中国古代文学结合 起来研究的学者很多, 而且涌现出了一大批大 师。梁启超、胡适、陈寅恪、郑振铎、季羡林、 金克木等老一辈学者, 是本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 人。他们的成就令人高山仰止。新中国成立后培 养的学者, 其学术的素养虽难以与前辈比肩, 但 他们各有独特的视野, 陈允吉、孙昌武、项楚等 人是其代表。此后, 在老一辈学者的启发和带领
在戏曲方面。近代的许地山和郑振铎等学者
既已明确宣称中国的戏曲“完全是由印度传入 的 ”④, 而 事 实 上 , 不 仅 许 多 中 国 古 代 的 戏 曲 , 如元杂剧中尚仲贤的《张羽煮海》和李好古的 《沙门岛张生煮海》, 其渊源在于《佛本行集经》、 《生经》、《摩诃僧祗律》等佛教文献, 而且中国 戏曲兴盛的元明时期的许多作家, 如写过《半夜 雷轰荐福碑》的马致远、明代著名的剧作家汤显 祖、沈璟、高明诚, 一直到清代名剧《长生殿》 的作者洪昇, 他们的剧作有的取材于佛经故事, 有的在作品中充满了佛经因果报应、三世轮回的 思想观念, 都直接表明他们受到了佛教经典的深 刻影响。
笔谈
佛教文献与中国古代文学
编者按: 佛教, 主要是佛教文献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因此, 近代 以来, 特别是近年来, 佛教文献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关系问题, 受到了中、外学术界的普遍重 视 。2006 年 11 月 25 日- 27 日 , 华 中 师 范 大 学 文 学 院 与 黄 石 东 方 山 弘 化 禅 寺 共 同 举 办 了 一 次“佛教文献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学术研讨会, 近 40 名来自海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 学者, 从宏观和微观等不同的角度, 就“佛教文献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关系, 展开了多方面 的深入讨论。我们这里编辑了一组相关的论文, 希望引起学界对这一问题的更广泛的关注, 进一步推动“佛教文献与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
二、佛教文献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的 文学理论
佛教文献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影响, 一是 反映在其关于文学的形、神、言、意关系上, 二 是表现在形成了中国文学理论特有“境界说” ( 意境说) 上。
中 国 古 代 文 学 中 原 来 也 有 “ 言 意 ”、 “ 形 神 ” 概念。《周易·系 辞 上 》 曰 : “ 子 曰 : ‘ 书 不 尽 言 , 言 不 尽 意 ’, 然 则 圣 人 之 意 , 其 不 可 见 乎 ? 子曰: ‘圣人立象以尽意, 设卦以尽情伪, 系辞 焉以尽意, 变而通之以尽利, 鼓之舞之以尽 神。’”《庄子》曰: “ 可 以 言 论 者 , 物 之 粗 也 ; 可以意致者, 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 意之所 不 能 察 致 者 , 不 期 精 粗 焉 。” ( 《 秋 水 》) 又 说 : “筌者所以在鱼, 得鱼而忘筌……言者所以在意, 得意而忘言。” 这 是 在 讨 论 “ 言 意 ” 关 系 , 其 基 本精神是将“言”视为达“意”的工具, 而且认 为“言”并不能 真 正 达 “ 意 ”。 对 于 “ 形 神 ” 范 畴, 《周易·系辞上》 云 : “ 阴 阳 不 测 之 谓 神 。” “神也者, 妙万物而为言也。”《庄子·天道》云: “ 水 静 犹 明 , 而 况 精 神 ? ” 《 庄 子·知 北 游 》 云 :
此外, 中国古代的散文, 特别是其中的议论 文, 不仅许多的论题, 如“神”的是否消灭的问 题、“三世”的有无问题、“真空”的关系问题 等, 皆源于佛典或援引佛典以为论据, 而且其辩 论的方法, 乃至行文的方式, 都有很多地方是吸 取于佛教文献的 。 如 宗 炳 《 明 佛 论 》、 刘 勰 《 灭 惑论》对佛教观 点 的 阐 发 , 韩 愈 的 《 原 道 》、 李 翱 的 《 复 性 》 分 析 “ 道 ”、 “ 性 ”、 “ 情 ” 等 概 念 的方法, 就实际都是取于佛教经论的。这也是从 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佛教文献对中国古代文学题材 内容的重要影响。
“言意”关系做了重新思考。僧肇曰: “经云般 若义者无名无说。……言虽不能言, 然非言无以 传。是以圣人终日言, 而未尝言也。”( 《般若无 知论》) 僧佑说: “夫神理无声, 因言辞以写意; 言辞无迹, 缘文字以图音。”( 《出三藏记集》卷 一) 慧皎说: “借微言以津道, 托形象以传真。”
佛教文献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关系
□ 高华平(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武汉 430079)
“文献 ” 有 广 、 狭 义 。 广 义 的 “ 文 献 ”, 包 括一切知识的载体; 狭义的文献, 仅指那些有文 字记载的资料, 包括地下出土文物上面的文字资 料。我们这里所 说 的 “ 佛 教 文 献 ”, 主 要 指 佛 教 各种的藏经和续藏经中的佛典文献, 当然也包括 敦煌等出土文书中的佛教资料。佛教作为一种宗 教信仰, 除了有自己的经典之外, 还包括各种宗 教体验、宗教仪规和宗教活动及其活动场所和法 器等。但是, 我们今天考察中国古代佛教对文学 的影响, 主要只能借助现存的佛教文献和文学文 献来进行。从这个意义上讲, “佛教文献与中国 古代文学的关系”问题, 也就是“佛教与中国古 代文学”的关系问题; 研究“佛教文献与中国古 代文学”的关系, 就是研究“佛教与中国古代文 学”的关系本身。
( 《华严经·十忍品》、《贤首菩萨品》) 。《大般涅 槃 经·菩 萨 品 》 也 说 : “ 诸 佛 如 来 , 亦 复 如 是 , 随诸众生种种音声而为说法。为令安住佛正法 故 , 随 所 应 见 而 示 现 种 种 形 象 。” 佛 教 文 献 对
“形神”关系的理解, 超出了中土固有的认识论, 而文人学士也因此对文艺中的“形神”关系的论 述达到了一种新的历史高度, 并开启了中国文学 思想史上重神轻形、“传神写照”的理论。如果 说顾恺之的“四体妍蚩本无关妙处, 传神写照正 在阿睹中”( 《世说新语·文学》) , 反映了某种重
下, 加之日趋自由的学术空气, 有越来越多的青 年学者加入到该研究领域, 而且做了可喜的学术 尝试。在海外, 日本学者加定哲地在深浦正文、 小野玄妙等人“佛教文学”概念的基础上, 确立 了“中国佛教文学”的范畴。加定哲地的《中国 佛教文学》一书, 实际上是将“佛教文献与中国 古代文学”的研究范围更加明晰化了。因为其中 所说“中国佛教文学”的内容, 除了“佛典的翻 译”之外, 主要指中国古代正统文学中的“佛教 文学”和俗文学 中 的 “ 佛 教 文 学 ”, 以 及 一 些 佛 教僧侣的诗偈创作, 而并不包括佛教中的文学性 经典或佛教经典的文学性问题。欧美的学者, 则 多在“敦煌学”的框架内讨论佛教与中国古代俗 文学的关系, 尤其重视对中国古典诗歌体裁之佛 教 源 头 的 探 讨 , 如 美 籍 学 者 梅 维 恒 ( Victor.H. Meir) 和梅 祖 麟 ( Tsu- LinMei) 合 著 的 长 篇 论 文 《论近体诗的梵文来源》, 即是其中一例。港台学 者对佛教文献中的禅诗、变文有较多的研究; 香 港中文大学教授饶宗颐先生结合佛经和敦煌文 献, 对中国古代文学的许多理论问题做出了全新 的阐释, 成绩斐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