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进校园的重要性、途径及存在问题——以非遗进中小学校园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艺术研究
黄河之声 2019年第15期 总第540期
非遗进校园的重要性、途径及存在问题
——以非遗进中小学校园为例
何 微
(福建省艺术馆,福建 福州 350001)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摘 要:福建省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本文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近年来开展非遗进中小学实践 为例,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小学校园内的传承背景、现状与意义,提出了校园传承重要性及途径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
138
◎ 音乐与影视
音响或是节奏材料。横向发展过程中多采用循环性创作,在进入下 一个循环时,往往会叠加其它的因素进去,逐渐形成非常丰满的音 响效果。当音响非常丰满时,前期的音乐材料都成为了后期音乐的 辅助材料或是主要材料,当作主要材料时就会产生新的主体音乐, 当作辅助材料时,便是辅助功能的伴奏织体,这一形态是由弱至强 的走向。由强至弱形态则反之,在影视中,一开始会以非常丰满的 音乐形象出现,然后在发展中逐步减少材料,到最后只用主要材料 进行收尾,给观众一种逐步带入的感觉。第二种是和声陈述,通过 非常规的和弦构造,表现音乐色彩,在影片中表现焦急、恐怖、的 等待、不安的情绪。音乐中渐变形态的需求常通过改变基础和声的 内在结构来推进和实现。另外,还可通过在原有和声发挥作用时在 和弦低音下再加上一个低音,促使和弦色彩偏离,音乐感中增加紧 张和不确定的因素。
一、中小学开展“非遗进校园”的意义 “非遗”涵盖面广、门类多样、知识丰富;青少年是民族的 未来,青少年身上所蕴含的创造未来的力量是无限而持久的,持续 开展“非遗进校园”项目,让校园成为非遗保护与传承中不可或缺 的重要阵地之一,不仅有助于非遗传承,加深广大青少年对非遗的 认识、增强非遗保护意识,更为重要的是,让非遗、让传统文化在 青少年心中种下种子,深深地扎下根,推进非遗持续传承,生生不 息。同时,“非遗进校园”让非遗融入青少年日常的学习和生活 中,实现了非遗传承教育与青少年文化教育的有机结合,既有助于 非遗融入青少年的学习生活,更实现了非遗在青少年一代的自然传 承与发展,增强了青少年的民族自豪感、认同感。保护传承好非遗 影响到整个民族的未来。“非遗进校园”把非遗保护传承纳入当 前我们主流的教育体系和架构之内,便赋予非遗鲜活而持久的生命 力,有利于非遗的发展、传承、壮大,更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 持续发展,使其代代相传,这也许才是“非遗进校园”的意义所在。 二、“非遗进校园”开展现状与途径 (一)“进校园”扩大非遗传承的途径 福建作为非遗资源大省,截至目前,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 遗名录7项,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130项,拥有省级非遗名录项目442 项,这些项目有些大家都听过、见过,有一些却鲜少人知,但大部分 仅仅是“知道”,却不一定了解,更谈不上认同,均处于观光的阶 段,根据我中心在五所市区内中小学以及偏远艺术扶贫校园开展情况 分析,各个学校的开展情况取决于各小学的教学特点、学生素质以及 非遗项目的差异,如有的学校以节庆、综合活动的方式;有的学校以 开设固定课程;有的学校以日常训练的方式,如在福州市钱塘中心小 学开展“咏春拳进校园”,在校内广播体操期间增加练习“咏春操”。 通过各类“进校园”的活动及课程,在此过程中,学生们潜移默化, 在润物细无声中种下了“非遗”的种子,扩大了非遗传承的途径。 (二)“非遗”课程开设的多样性及标准性 1.以学生为主体,非遗传承人及教师共同参与 非遗进校园的开展,逐渐打破了传统的“师徒”、“家族”传
2.非遗“进课程”是开展传承教育的基础保障 非遗进课程是非遗传承正规化、常态化、序列化的教学方式, 课程是由大纲、计划、标准、教材、师生、环境和反馈等要素构成 的动态系统,非遗形成系统课程保证了非遗教学的有序、系统、长 效开展,更是内容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在编制课程时不仅要考虑 具有规范性、计划性,由于是根据各学校特点为学校研发的课程, 以及各项目的传承特点,还要将特色化、个性化、灵活性等要素考 虑进去。因此课程开发与实施,是传承“非遗”文化校园传承的主 渠道,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课堂是非遗校园内传承的主要阵地,要“进课堂”首先要“进 课程”,纳入课程编制计划。“非遗”文化在校园要更好更规范的 传承首先要“进教材”。咏春拳在基本拳法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 年龄特点,开发了咏春操课程,学生通过每日的习练、学习,现已 基本掌握文化内涵及基础技能,并形成特色校园文化。 进课程的方式是非遗进校园的主要渠道,但主要也要根据项目 特点开展不同的课程方式,根据目前我中心开展的主要有一是编制 教材,教师、学生根据教材学习,系统、规范。二是参与式传承, 也就是表演类的“非遗”项目采用让学生参与表演,学习表演艺术 等方式传承,在通过传承人开设定期培训后达到学生不仅停留于了 解知识,感受表演层面,而是要学习、训练、体味。三是融合性传 承,就是将非遗与校园学习、生活多方融合,更好的达到非遗“走 进校园生活”进而融入学生们的现代生活,如咏春拳与校园开展广 播体操结合,形成一种新的表现形式。四是知识普及课程,由非遗 专家或非遗工作者为学生开设非遗基础知识,主要以各项目的文化 及基础知识,进一步培养小小宣传者及小小讲解员,更好的让学生 在校园及家庭中起到传播者作用。 3.实践活动与课程并进,开拓非遗传播途径 开展进校园的同时,要多开展“走出去”活动,让学生能有机 会多参与到实践中,可以通过组织非遗冬、夏令营等集中学习、开 展汇报演出、节假日非遗展演活动以及作为志愿者在非遗展厅为游 客开展讲解服务等,这些都能很好的将所学转化为所能,更好的培 养兴趣及开展传承工作。 三、存在问题 通过开展非遗进校园工作,在课程设置及与校(下转第141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一种特殊的文化遗 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非遗传承一直 在发展而进行着。非遗传承机制的重要内容是开展好保护传承工 作、保护传承人、培养“传习人群”,非遗的传承实践能让相关的 人群体验到共同的传统,从而提供持续的认同感,而传承、形成认 同感便是要从小、从早培育,才能更好更加深入的完成世代相传的 使命以及加强民族自豪感。福建省非遗中心开展“非遗进校园”就 是在这一里面催生下开展的,自2014年与几所中小学开展“非遗进 校园”活动以来,积累了一些经验,也看到了一些问题。
承方式,让非遗由小众走向大众,以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开展教学,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在开展学生教育的同时,对有基础、有 兴趣的教师进行传代,以达到传承人及教师共同教学的方式。如我 中心开展剪纸进校园,传承人每周一次进校园授课,授课期间有跟 班教师协助及共同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教师已能够相对独 立的完成初级日常指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