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衣食住看日本人的自然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众所周知,大和民族是一个极其崇尚自然的民族,究其原因,不能不提到日本的自然条件。

一方面,日本位于中纬度地区,总体看来气候温暖四季分明,有着温带特有的日照和降雨量,很适合植物生长,日本人的衣食住的原料也大多来源于植物。

日本是个岛国,四面环海,海洋资源非常丰富,为日本人的生活提供了有利条件,所以日本人认为他们一直在受着大自然的恩惠。

另一方面,日本像地震、台风这样的自然灾害让日本人深切感到自身的渺小和大自然的不可征服。

在这两种条件下形成了日本人亲近自然而又敬畏自然的自然观。

本文简单介绍了这种自然观在日本社会衣食住方面的表现。

衣:以日本的民族服装和服为例来看日本人和自然的关系。

首先,初期的和服多采用迹象的植物作为图案,因为他们认为其能驱邪并能够保佑家族兴旺,后来才渐渐选用了其他物品。

其次,从设计上来说,和服基本上是由直线构成,穿在身上呈直筒形,正是这样的简单的线条,让和服显得庄重、安稳、宁静,符合日本人的气质。

日本是个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国家,绝大部分地区温暖湿润,因此服装的透气性十分重要。

为了适应这种气候,和服采用了比较宽松的设计,和服的袖、襟、裾都能够自由开合,衣服上的“透气孔”有8个之多,所以十分适合日本的风土气候。

在和服的色彩方面,日本人也注意和自然的协调,他们根据季节来选择和服的颜色和图案。

春天是万物复苏、百花盛开的季节,嫩绿的草色和浅葱色成为主色调,图案则主要采用樱花和菜花。

初夏,则选用棣棠色和藤色等,盛夏,穿着蓝色或绀色等颜色的单衣,图案多选用朝霞和百合。

秋季是枫叶变红的季节,衣服上飘落的红叶和周围的环境极为吻合,色彩主要是金茶色、暗茶色,红叶和秋草或是菊花则是这个季节最为合适的纹样。

到了严寒的冬天,采用暖暖的小豆色或是绯色给人们带来浓浓的暖意。

据说日本有个染织家叫志村富古美,他曾经用染成樱花色的线织成一件非常漂亮的和服,受到很多人的喜爱,而那漂亮的颜色正是从那即将开花的樱花树的树皮里提取的。

大概在日本人的心中,无论多么高级的染料都比不上这自然的粉色吧。

除了和服之外,日本人的日常服装长期以来都是以棉麻类植物纤维作为服装的主要材料,比如说日本人平时穿的“浴衣”也是纯棉质地的。

食:提到日本料理,很多人的印象就是造型精致唯美,口味清淡。

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的徐静波教授将日本饮食文化的特征归结为三点:一是对食物原初滋味和其季节性意味的纤细感受。

二是对食物形与色的高度讲究。

三是对食物器具和饮食环境的执着追求。

其实形成这样的料理特点也和日本的自然环境有关。

日本人长期处于湿润温和,植被丰富,四季分明的自然环境中,这使他们对自然形成了非常纤细的感受力,也使得他们对食物的原料有着十分细腻的分辨力。

首先看日本料理的选材:做日本料理选用的材料首先要新鲜,而且日本人注意根据季节来选用不同的食材。

日语中有两个词语可以说明日本料理的这个特点:一个是“初物”,即是谷物蔬果等在收获季节第一批采摘的物品。

另一个是“旬物”,即是正值收获季节的食物,即我们今天所说的“时令菜”。

日本人认为“初物”和“旬物”的食材最为鲜美。

日本料理中的蔬菜以各种芋头、小茄子、萝卜、豆角为主,使用蘑菇的品种也比较多。

由于日本四面环海,海产品也是料理的主要原料。

日本人吃鱼也讲求季节性,春季吃鲷鱼,初夏吃松鱼,盛夏吃鳗鱼,初秋吃鲭花鱼,秋季吃刀鱼,深秋吃鲑鱼,冬天吃鲫鱼。

其次看日本料理的烹饪特点:
一是“生”在烹饪法中占有重要地位。

日本料理自古以来就被称为“五色五味五法料理”。

其中的“五法”是指生、煮、烧、煎、蒸这五种烹饪方法。

在烹饪法中“生”被排在首位,可见日本人对食物本身的味道情有独钟。

日本料理中很多菜以生吃为主,有道有名的日本菜叫“生鱼片(さしみ)”,它的制作必须是用刚刚捕捞上来的新鲜鱼作为原料,制作时间不能超过十分钟,而且要把鱼肉切成薄片才能保持生鱼肉的新鲜度和其本身的味道。

二是少用调味料,重视食物本身的味道。

由于十七世纪以前日本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海外贸易也不发达,日本的动植物油的产出比较少,砂糖等香辛料更是稀有,所以日本人在烹调中对这种可以强烈刺激味蕾的调味品用的非常少,养成了日本人对食物本身细致的体味能力。

这种影响一直持续到了今天。

现在日本人在烹制食物时,即使用油,用调味料,也要最大限度地体现食物本身的美味,不让调味料喧宾夺主。

日本四条流的第四代传人四条隆彦在《日本料理做法》中称:“日本料理有一条原则,即美味不应超过材料原有的滋味。

”具体而言,就是“止于该材料所具有的滋味的最高点,禁止对此进行进一步的加工”。

四条隆彦对此进一步解释说,每一种食物都有他本身内蕴的真味,只要将这种真味不借助火工或尽可能少地借助火工、不借助其他调味料或尽可能少地借助其他调味料)开发出来就是上好的厨师了。

若要添加一点风味的话,大抵只能在不损坏食物材料本身所含有的香味的原则下进行。

再次,做好的日本料理在装盘时也不会忘记自然。

第一,它注重食材颜色的搭配。

“五色五味五法料理”中的“五色”是指白、黄、红、绿、黑五种颜色,每一道菜的颜色都是围绕这五色,而这五色也是用食物的自然色构成。

第二,日本料理配菜的装饰也突出季节的特点,他们根据季节用不同的花和叶来点缀,如:冬末春初配上一枝小小的红梅,春天则装饰上片片的樱花,秋天则选用柿子叶或小菊花,使菜肴看上去色泽柔和舒畅。

即便是年糕做好后也不会直接放在碟子上端出来,他们会在旁边加些自然,即用槲树的叶子把年糕包好后端出来,虽然只是加了片叶子,却体现了日本人注意同自然的协调的态度。

日本人就是这样尽可能地运用自然、采纳自然、尽可能地排除人工的因素去发挥自然所具有的美,在必须用人工的时候就在它旁边添点自然。

住:日本人不想失去自然的心情,无论何时都是伴随日本文化的一个原则。

从庭园到茶室,从神社到普通住宅,无不体现着这个原则。

首先看和式住宅的建筑材料:一般来说,传统的住宅建造材料通常是该地区最容易获得的原料。

由于日本所处的纬度和海拔高度等变化组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绿色植被,而且日本的森林面积占到了国土面积的66.6%。

丰富的森林资源决定了日本传统建筑结构与装修的重要特点是以木结构为主。

其次看和式住宅的设计风格:在建筑总体上,和式住宅力图避免沿纵轴方向对称以顺应自然。

不喜欢对抗自然的高大建筑,也不希望通过住宅来夸耀人的力量,来征服自然,而是要与自然协调,与大自然浑然一体。

传统的和式住宅建筑多为二层木制建筑。

多设计为“田”字形,南北朝向,外部四周设平台,台上设檐柱,形成回廊。

和式住宅多用推拉格子门分割,可开可闭,既不占空间,又保证了采光通风的功能。

而且内部风格简洁,变化不多,色彩也较单纯。

在木材、纸张等天然材料所营造出的特殊的气息中,长方形的线条,自然的色调与植物柔和的色彩给人以自然的幽静和美的感觉。

具体说来,传统和式房间主要有以下的特点:
1室内多用隔扇分割空间,夏季有助于通风,冬天则有助于保暖。

2大量地采用木材或竹材进行装修,如天花板、隔断等。

3室内地板高出地面数十厘米,多覆盖草编的席子即塌塌米,既增大了房内的储物空间又可以避免房内潮湿。

4较好地表现室内饰材的质感与色泽的自然美,讲究构造美。

5室内家具造型简单,色彩淡雅。

随着日本社会的发展,日本城市用钢筋混凝土建成的多层公寓式住宅越来越多,但这并没有改变日本人对自然的热爱。

首先,在现代的住宅设计中,他们注意根据地方气候、风土特点来考虑安排居室布局,使住宅空间努力追随自然的阳光和绿色,把自然的景物纳入室内。

或者通过种种人工手法建造充满着自然情趣的庭园。

人们身居室内,亦可饱览自然界的变化,感觉自然的生命力。

其次,虽然日
从衣食住看日本人的自然观
泰山医学院外国语学院张谦
[摘要]一个民族的意识特点往往渗透于这个社会的各个方面。

衣食住作为一个社会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当然更能体现这个民族的
性格。

本文从三个方面简单分析了日本人崇尚自然的观念在其传统服装和服、日本料理以及和式住宅表现及形成原因。

[关键词]自然观日本料理和服和式住宅
(下转第508页)
505
——
理听力信息的努力。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帮助学生克服精神紧张和焦虑,树立一种心理优势。

教师应告诉学生,在听力过程中出现部分内容听不懂是在所难免的,听力再好的人也不会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听懂一切。

所以在遇到听不懂的单词和句子时完全不必着急,因为这是一种很自然的现象。

没听懂的这一部分,有可能只是一个起辅助作用的要素,即使没听懂,也不一定会影响听者对整段内容的
理解。

充分地意识到这一点,
学生们就会减轻心理压力和焦虑感。

(三)培养良好的听力习惯在英语听力中,我们应该掌握听的技巧,让学生养成根据已有的知识内容如插图,场景以及有关的一些知识材料进行预测和推断谈话内容的习惯。

其次,要养成整体理解的习惯。

教育学生不要去纠缠某一个
词或句的意思,要抓住主题句,听清楚文章的思路和整体表达。

第三,要养成边听边记的习惯。

在听力训练时,要求学生在听的同时,记录下所听材料的重要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以便理解文章内容和准确作答。

第四,要养成推测判断的习惯。

有时说话者的意图和目的暗含于语言材料之中,因此要求学生具备根据所述内容,对说话者的目的和意图有正确的推断能力。

第五,注意到把握时间,每篇听力之前都会有两到三分钟的读题时间,千万别浪费这宝贵的时间,要在这段时间内把答题要求弄清,同时迅速的浏览选项,捕捉重要信息,预测可能提出的问题,带着问题去听就可以使听有针对性。

(四)充分利用背景知识,创造语言环境背景知识是听力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因素。

大家都知道,听力理解过程是一个涉及一般性常识的综合过程,教师应鼓励学生更多地接触英
语的方方面面的知识。

教师要利用学生已有的英语知识模块,利用所了解的有关背景资料,帮助学生听与理解听力材料,促进听力能力的提高。

切忌孤立地就听力材料而进行听力教学。

由于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与我们有许多不同,因而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一段英语听力时,要介绍相关知识,并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

从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克服影响听力提高的知识性障碍。

教师还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帮助学生体会外语语音环境。

例如,
根据教学内容将听力课扩展成听能训练课、
视听课,或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播放一些外文原版视听材料,并进行模拟训练,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

了解了上述影响听力理解困难的几方面因素及解决这些因素的策略,并坚持训练,提高听力水平也不是什么难事。

但我们也应清楚地意识到,听力水平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方方面面的知识和听力技巧,它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王茜.《英语教学法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2]程晓堂,郑敏.《英语学习策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3]杨茜.《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探索和实践》.外语界,2002年2月.[4]keith Johnson.《An Introduction to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
[5]张大均.《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6]桂诗春.《应用语言学》.湖北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7]孟宪忠.《英语语音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上接第506页)本在建筑装修材料方面的开发居于世界前列,但在
装修选材上,天然材质仍是日本人最大的追求。

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中意起了西洋的装修风格,但“全西洋式”的家庭装修仍很少见。

大多数的日本家庭的装修客厅、餐厅等对外部分是用沙发、椅子等现代家具的“洋室”,对内部分是用塌塌米等传统家具的“和室”。

有很多年轻人选用了现代风格的布艺沙发,但他们仍不忘配上一些精巧的木制格栏。

值得一提的是古朴自然的和式家具在日本的家具市场仍占有重要的地位。

现在日本人在建筑私宅的过程中,为了美观和保护木材多采用建筑材料或瓷砖贴面,从外面乍一看上去并无特别之处,但室内却是另外
一番景象,木屋顶、
木地板、木梁柱、木制的隔断和隔墙等,无不散发着浓浓的自然的气息。

日本和式建筑和室内装修所体现的“自然、淡泊”的境界,或者说它所追求的一种自然生态观,是日本和式住宅的的真正本质。

和式的房间现在也成为了人们暂时远离喧嚣尘世、舒缓身心压力、回归自然以求得片刻闲逸的一方乐土。

赖特是享誉世界的一代建筑大师,日本和式建筑与自然环境的高
度统一曾对其创作思想和创作活动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他说:
“日本的建筑具有有机的特点”。

它使用与人非常亲近的木材这种材料,其建筑不是表现与自然的对抗与对立,而是去努力表现与自然的统一与协调。

在建筑处理上注意每一个细节都和自然环境紧密地结合。

日本建筑室
内所凝聚的那种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的理念,正是日本人自然观的一种体现。

有种观点认为,所谓文化就是人类如何征服自然,离开自然越远,文化的程度就越高。

因此,日本人之所以享受自然是因为日本人生活贫困,文化水准低的关系。

对于这一观点,我不敢苟同。

可以说是日本的自
然条件形成了日本民族与众不同的自然生态观。

这里的“自然”,既包含了自然的物质因素,也包含了自然的精神因素,还包含了整个日本社会中的自然品质。

是自然本身的美的意识得到升华的结果。

他们不是把人工和自然分离,而是把两者紧密地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文化整体。

参考文献[1]徐静波.试论日本饮食文化的诸特征[J ].日语知识,2008.05[2]马慧婕.从日本料理看日本人的国民性格[J ].广西大学学报,2007.10
[3]四条隆彦.日本料理作法[M ].小学馆,1988[4]刘笑明.日本国家概况[M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5]戴向东.日本———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国度[J ].家具与室内装饰,2006.06
(上接第505页)honest,in the word ’s another sense of “being tricky or dishonest ”.“A dark design ”,parallel to “crooked ”,not only refers to the color inside the crab shell,but also compares to the evil quality of the dishonest.
In order to reduce the difficulties for the target readers ’understanding,
Hawkes translates the second stanza liberally as
“A straight forward bread you are certainly not,And the goodness inside you has all gone to pot …”The translator may have intended to express directly the theme of the poem by translating like that.However,if this part is read after the first stanza in Hawkes ’translation,which pictures a beautiful and happy scene in an au-tumn afternoon,hardly can one associate that scene with any of the satirizing theme of the source poem.
As to the other cultural elements in the source poem,such as “重阳”,“桂霭桐阴”,Yang adopts the strategy of foreignization and conserves the Chines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urce poem by putting them to be “the
Double Ninth ”
and “the shade of osmanthus and Wu-tung ”.To the contrary,Hawkes usually cuts off the Chinese cultural elements in his translation and uses many target cultural expressions.The different ways,adopted by the two translators,of translating the same source text,especially the same source cul-tural elements,are largely due to the quite different Skopoi of their translation.
In conclusion,translation has long become an indispensable bridge fo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s,which have been getting more and more influ-ential.Thus,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attached to the cultural elements in translation.Nevertheless,the strategies for cultural translation should not be adopted in an arbitrary way.Rather,the translational intention should always be borne in mind in each specific translation task.When the Skopostheory is applied to the cultural translation,the target text can function in the target cultural situation to the extent that the original translation intention has de-sired.
参考文献[1]参见许钧著.《翻译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2]Justa Holz-Manttari and Hans J.Vermeer,A Model for a Graduate Course in Translation and a Postgraduate Course in Translation Studies.Kaantaja:Oversattaren,1985.
[3]Hans J.Vermeer,Skopos and Translation Commission.Heidelberg:Universitat,1989.
[4]曹雪芹,高鹗.《红楼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5]Yang Xianyi and Gladys Yang,A Dream of R ed Mansions.Beijing:Foreign Language Press,1994.
[6]David Hawkes.The Story of the Stone.Lond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79.
5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