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喘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肺炎喘嗽
一、定义:
肺炎喘嗽是小儿时期常见的肺系疾病之一,临床以发热、咳嗽、痰壅、气急、鼻煽为主要症状,重者可见张口抬肩、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口唇青紫等症。
二、流行病学: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以冬春两季为多,好发于婴幼儿,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病情越重。
三、病因病机:
病因:
1.感受外邪
2.他病传变
病机:
邪热闭肺是肺炎喘嗽的基本病机。
四、诊断要点:
1.起病急,有发热、咳嗽、气急、鼻煽、痰鸣等症,或有轻度发绀。
2.病情严重时,常见喘促不安、烦躁不宁、面色苍白、口唇青紫发绀、或高热不退。
3.新生儿肺炎时,常以不乳、精神萎靡、口吐白沫等症状为主,而无上述典型症状。
4.肺部听诊可闻及较固定的中细湿啰音,常伴干性啰音,如病灶融合,可闻及管状呼吸音。
5.X线检查,见肺纹理增多、紊乱,肺部透亮度降低或增强,可见小片状、斑片状阴影,也可出现不均匀的大片状阴影。
6.实验室检查包括:(1)血象检查:细菌引起的肺炎,白细胞总数较高,中性粒细胞增多;病毒引起,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有时可见异型淋巴细胞。(2)病原学检查:细菌培养、病毒分离和鉴别等。
五、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热、咳、痰、喘是肺炎的典型症状;
2.治疗原则:开肺化痰,止咳平喘。
3.证治分类:
常证
(1).风寒闭肺
证候:恶寒发热,无汗,呛咳不爽,呼吸气急,痰白而稀,口不渴,咽不红,舌质不红,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浮紧,指纹浮红。
分析:风寒之邪外袭于肺,肺失宣肃,而见诸症。
治法:辛温宣肺,化痰止咳
方药:华盖散加减
炙麻黄3 杏仁5 苏子5 荆芥5 防风5
桔梗3 白前5 陈皮5 甘草3
(2)风热闭肺
证候:轻则发热恶风,咳嗽气急,痰多,痰粘稠或黄,口渴咽红,舌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重则高热烦躁,咳嗽微喘,气急鼻煽,喉中痰鸣,面色红赤,便干尿黄,舌红苔黄,脉滑数,指纹紫滞。
分析:风热犯肺,外感风寒化热而来,热盛则易发展为痰热闭肺证。
治法:辛凉宣肺,清热化痰
方药: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加减
炙麻黄3 杏仁5 生石膏15 甘草5 金银花10
连翘8 薄荷3 桑叶8 桔梗3 前胡5
(3)痰热闭肺
证候:发热烦躁,咳嗽喘促,呼吸困难,口唇发绀,面赤口渴,胸闷胀满,泛吐痰涎,舌红苔黄,脉弦滑。
分析:痰热俱盛,郁闭于肺,发为诸症。甚者肺气闭塞,致气滞血瘀,而见口唇紫绀,闷乱烦躁诸症。
治法:清热涤痰,开肺定喘
方药: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
麻黄3 杏仁5 前胡5 生石膏15
黄芩8 甘草5 苏子5 桑白皮10
葶苈子5 细茶5
(4)热毒闭肺
证候:高热持续,咳嗽剧烈,气急鼻煽,甚至喘憋,涕泪全无,鼻孔干燥如烟煤。此型易生变证如心阳虚衰或邪陷厥阴。
分析:热炽肺气闭郁,热毒耗灼津液机时见诸症。热毒重者则发生变症。
治法:清热解毒,泻肺开闭
方药:黄连解毒汤合三拗汤加减
炙麻黄3 杏仁5 生甘草5 黄连3 黄芩8
桅子8 生石膏15 知母8 枳壳5
(5)阴虚肺热
证候:病程较长,低热盗汗,干咳无痰,面色潮红,舌红少津,舌苔花剥,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分析:病程迁延,阴津耗伤,肺热减而未清者。
治法:养阴清肺,润肺止咳
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
沙参12 麦冬8 玉竹12 天花粉10 桑白皮10
扁豆10 甘草5 炙冬花5
(6)肺脾气虚
证候:低热起伏不定,面白少华,动则汗出,咳嗽无力,纳差便溏,神疲乏力,舌质偏淡,舌苔薄白,脉细无力。
分析:肺炎恢复期,或体质素弱的患儿,肺脾气虚。
治法:补肺健脾,益气化痰
方药:人参五味子汤加减
人参5 茯苓10 炒白术10 炙甘草8
五味子5 百部8 橘红5
变证
(1)心阳虚衰
证候:骤然面色苍白,口唇发绀,呼吸困难或呼吸浅促,额汗不温,四肢厥冷,虚烦不安或神萎淡漠,右胁下痞块并渐增大,舌质略紫,苔薄白,脉弱而数,指纹青紫,可达命关。
分析:病重或体弱患儿,邪盛正虚,邪毒损伤心阳,肺闭气郁导致则血滞而脉疑团
闭阻。
治法:温补心阳,救逆固脱
方药:参附龙牡救逆汤加减
人参10 附子5 煅龙骨15 煅牡蛎15
白芍10 甘草5
(2)邪陷厥阴
证候:壮热烦躁,神昏谵语,四肢抽搐、口噤项强,双目上视,舌质红绛,指纹青紫,可达命关,或透关射甲。
分析:邪热炽盛,内陷手厥阴心包经和足厥阴肝经而致。
治法:平肝熄风,清心开窍
方药:羚角钩藤汤合牛黄清心丸加减
羚羊角粉5 钩藤10 茯神10 白芍10
生地10 甘草5 黄连5 黄芩8
桅子8 郁金5
高热神昏抽搐者可服:紫雪丹、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等成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