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脊髓损伤的动物模型的研究现状
脊髓造模大鼠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损伤,可能导致截瘫、感觉丧失和膀胱功能障碍等一系列并发症。
为了深入研究脊髓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建立可靠的动物模型至关重要。
本研究旨在通过脊髓造模实验,探讨脊髓损伤后的病理变化,为后续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目的1. 建立大鼠脊髓损伤模型。
2. 观察脊髓损伤后的病理变化。
3. 探讨脊髓损伤的潜在治疗策略。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动物:健康成年SD大鼠40只,雌雄不限,体重200-250g。
2. 仪器:手术显微镜、手术器械、电生理记录仪、脊髓损伤评分系统等。
3. 试剂:氯化钠、葡萄糖、生理盐水、肝素等。
四、实验方法1. 分组:将40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
A组为正常对照组,B组为脊髓损伤模型组,C组为脊髓损伤治疗组,D组为脊髓损伤对照组。
2. 建立脊髓损伤模型:采用改良Allen法建立大鼠脊髓损伤模型。
首先,对大鼠进行麻醉,然后暴露T10-T12节段脊髓。
使用显微器械在T11椎间隙向上剪开骨面,剔除脊髓正中上方的骨头,暴露脊髓。
接着,用重物坠击器从上方打击脊髓,造成脊髓损伤。
3. 观察指标:- 脊髓损伤评分:在损伤后第1、3、7、14天,对各组大鼠进行脊髓损伤评分,包括感觉功能、运动功能和膀胱功能。
- 脊髓病理学检查:在损伤后第1、3、7、14天,对各组大鼠进行脊髓病理学检查,包括脊髓组织学观察和免疫组化染色。
- 电生理检查:在损伤后第1、3、7、14天,对各组大鼠进行电生理检查,包括神经传导速度和神经肌肉电生理检查。
4. 治疗方法:C组大鼠在脊髓损伤后给予药物治疗,D组大鼠给予安慰剂治疗。
五、实验结果1. 脊髓损伤评分:与A组相比,B组大鼠在损伤后各时间点的脊髓损伤评分均显著升高,表明脊髓损伤模型建立成功。
C组大鼠在损伤后各时间点的脊髓损伤评分低于B组,表明药物治疗对脊髓损伤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2. 脊髓病理学检查:与A组相比,B组大鼠在损伤后各时间点的脊髓组织学观察和免疫组化染色均显示明显的病理改变,如神经元变性、胶质细胞增生等。
脊髓损伤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综述·脊髓损伤动物模型研究进展刘彦君,赵炜疆作者单位江南大学无锡医学院江苏无锡214122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硫酸软骨素蛋白聚糖(CSPGs)结合肽联合激动型L1抗体治疗脊髓损伤实验研究,No.81471279;激动型神经细胞粘附分子L1治疗小鼠脊髓损伤实验研究,No.81171138);江苏省双创计划(基于关键靶蛋白筛选小分子化合物治疗阿尔茨海默病,No.JSSCRC 2021533);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神经调节蛋白2(NRG2)治疗小鼠脊髓损伤及相关机制研究,No.202110295144Y )收稿日期2022-04-11通讯作者赵炜疆weijiangzhao@摘要脊髓损伤致死率和致残率高、治疗耗费大且发病年龄呈现低龄化。
现有脊髓损伤的临床治疗效果并不理想,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为进一步改进临床治疗手段,延长并提高脊髓损伤患者的寿命及生活质量,进一步明确脊髓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必不可少。
脊髓损伤的动物模型可较好地模拟脊髓损伤发生、发展过程,用以探讨脊髓损伤发病和治疗机制。
目前已有多种不同的脊髓损伤模型用于脊髓发病机制和实验性治疗研究,本文对脊髓挫裂伤、脊髓压迫伤和脊髓横断伤等模型的应用和相关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为脊髓损伤模型的选择与制备提供参考。
关键词脊髓损伤;动物;模型中图分类号R741;R744文献标识码ADOI 10.16780/ki.sjssgncj.20220325本文引用格式:刘彦君,赵炜疆.脊髓损伤动物模型研究进展[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24,19(1):37-40.Research Progress of Animal Models of Spinal Cord Injury LIU Yanjun,ZHAO Weijiang.WuxiSchool of Medicine,Jiangnan University,Jiangsu 214122,ChinaAbstract Spinal cord injury (SCI)is characterized by high morbidity and mortality,high treatment cost,and young age of onset.The current clinical treatment effect is not ideal,causing a heavy burden to both society and family.In order to further improve the clinical treatment methods,and prolong and improve the life quality of patients with SCI,it is necessary to further clarify the pathophysiological mechanisms of SCI.The animal models of SCI can better simulate different stages of SCI,so as to facilitate the exploration of related pathophysiological mechanisms.Several different SCI models have been used to clarify the pathogenesis and experimental therapeutic treatment of SCI.This review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progress and application of spinal cord contusion,spinal cord compression injury and spinal cord transection injury models,so as to offer a reference for a suitable choice and preparation of an SCI model.Keywords spinal cord injury;animal;model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 )是由外伤、感染、肿瘤等直接或间接因素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创伤性病变,并发症严重。
兔脊髓实验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脊髓损伤是一种严重的伤病,其致残率与致死率非常高。
脊髓损伤后,由于损伤部位神经纤维的断裂和神经细胞损伤,导致脊髓功能丧失,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
近年来,神经组织细胞移植逐渐应用于脊髓损伤的治疗并取得了肯定的效果。
本研究旨在通过兔脊髓损伤修复实验,探讨骨髓基质细胞源性神经干细胞在脊髓损伤修复中的作用。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动物:选择健康成年兔30只,体重2.5-3.0kg,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损伤组、移植组。
2. 实验材料:骨髓基质细胞、神经干细胞、兔脊髓损伤修复试剂盒等。
3. 实验方法:(1)损伤组:采用手术方法制作兔脊髓损伤模型。
(2)移植组:在损伤组的基础上,将骨髓基质细胞源性神经干细胞移植到损伤部位。
(3)对照组:仅进行手术操作,不进行神经干细胞移植。
4. 实验观察指标:(1)脊髓损伤评分:观察兔脊髓损伤程度,评分标准如下:0分,无损伤;1分,脊髓部分损伤;2分,脊髓完全损伤。
(2)神经功能评分:观察兔脊髓损伤后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评分标准如下:0分,无神经功能;1分,部分神经功能;2分,完全神经功能。
(3)脊髓组织学观察:采用HE染色方法观察脊髓组织学变化。
三、实验结果1. 脊髓损伤评分:损伤组脊髓损伤评分为2分,移植组脊髓损伤评分为1分,对照组脊髓损伤评分为0分。
2. 神经功能评分:损伤组神经功能评分为0分,移植组神经功能评分为1分,对照组神经功能评分为2分。
3. 脊髓组织学观察:损伤组脊髓组织学观察可见大量神经元丢失、神经纤维断裂、神经胶质细胞增多等病理变化;移植组脊髓组织学观察可见神经元数量增加、神经纤维生长、神经胶质细胞减少等病理变化;对照组脊髓组织学观察无明显病理变化。
四、实验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骨髓基质细胞源性神经干细胞移植可以显著改善兔脊髓损伤程度,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这为脊髓损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五、实验讨论1. 骨髓基质细胞源性神经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能够分化为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等细胞类型,为脊髓损伤修复提供了细胞来源。
脊髓损伤动物模型的研究现状
14 脊髓压迫损伤模型 根据压迫方式和致压迫物的不同 .
可分为腹侧和背侧脊髓压迫模型, 静力性压迫和动力性压迫
模型。 a ol l 于 13 年最先报道了脊髓压迫损伤动 T r v 等_ l 妇 95 物模型, 用一气囊连接导气管置于椎管内的脊髓腹侧, 通过 向气囊内充气造成脊髓损伤。 后来还有学者应用水囊进行压 迫建立模型。 uu a 幻 F kd 等口 采用经犬L- 椎1 ̄置入导管球 a4 " L 7 囊, 向头侧推进球囊至 L 水平, 注射生理盐水使球囊膨胀,
临床相关性较差, 且硬脊膜在切割时破裂 , 大量外来成分介 入损伤区, 破坏了损伤后的局部微环境, 重复性较低, 很难保
基 金 项 目: 解放 军 第 1 5医 院科 研 课 题 基 金 (8 1 3 ; 0 0 MB 3 ) *本 文 通 讯 作 者1 1月 7 第 21 年
或显微剪横断或半横断脊髓、 全切或半切致脊髓块状缺损,
111 脊髓背侧损伤模型 Al 最早建立了重物坠 .. ln等 e 落致脊髓损伤的模型, 即重物坠落法( e h do , ) w i t rp WD 。用 g
一
定重量的重锤沿一个套管垂直落下打击特定脊髓节段而
致伤。脊髓致伤能量采用重物质量() g与下落高度( ) c 的乘 m 积来衡量。此方法简单易行, 制作成本低, 易于复制, 可通过
究进展作一综述。 l 脊髓损伤模型的造模方法及特点 11 脊髓撞击损伤模型 . 脊髓前方, 钩固定于杠杆的一端, 重物坠击于杠杆的另一端, 利用杠杆原理使钩端上跷, 钩随之上提撞击脊髓腹侧而受
伤。该方法是对 A l ln打击法的补充, e 特点是脊髓损伤集 中 于前方, 更接近于临床的脊髓损伤类型, 但手术操作难度较 大, 容易损伤脊髓。 12 . 脊髓切割损伤模型 脊髓切割损伤模型, 即使用刀片
脊髓损伤动物模型研究现状
研究 S I 基 本 的 条 件 是 建 立 标 准 、 想 的 S I 型 。 C最 理 C 模 客观 化 、 想 化 的 S I 型 应 具 备 四 方 面 的 条 件 : 床 相 似 理 C模 临
性 、 调控 性 、 可 可操 作 性 与 可 重 复性 。 目前 , 验 中 最 常 用 的 实
击 , 而 复制 出不 同 程 度 、 同 类 型 的 S I 型 。同 时 , 法 从 不 C模 该
保持 了硬 脊 膜 完 整 , 有 效 防 止外 源性 成 分 侵 入 S I 可 C 区域 , 并
防止 脊 髓 外 露 与 脑脊 液外 漏 。这 种 模 型 较 接 近 人类 脊 髓 损 伤 的病 理 生 理 特 点 及 变 化规 律 , 研 究脊 髓 损 伤后 神 经 元 、 经 对 神
胶 质 细 胞 的病 理 变 化 、 生 规 律 和 相互 作 用 、 索 神 经保 护 策 再 探 略 等有 较 大 帮 助 。 ‘
件 和受 伤 机 制 , 型 制 作 的关 键 是 控 制 牵 拉 比率 的精 确 性 。 模
2 神 经 功 能 的评 价 标 准 及 方 法
动 物 脊髓 损 伤 后 的 神 经 功 能 评 定 主 要 有 神 经 电 生 理 评
接 。2 0 0 4年 S eg等 _ 制 备 了微 创 的 鼠 S I 型 , 过 调 节 hn 6 J C模 通
压迫 时 的压 力 大 小 及 时 间 长 短 而 得 到 不 同程 度 的 S I 型 , C 模 该 法 能 保 持硬 脊 膜 的完 整 并 具 有 很好 的可 重 复 性 。 14 光 化 学 诱 导 型 S I 型 静 脉 注 射 光 增 敏 剂 二 碘 曙 红 . C 模 ( 加 拉 玫 红 ) 四碘 荧 光 素 二 钠 ( 红 B , 后 分 别 以氩 离 孟 或 藻 )然 子 灯 或 氙 弧灯 产 生 的 5 4 5n 激 光 或 5 0 m 绿 光 照 射 拟 损 1. m 6 n 伤 的 脊髓 部位 , 即 与 光 增 敏 剂 发 生 反 应 使 局 部 氧 自由基 大 光 量 堆 积 , 伤 脊 髓 血 管 内皮 细 胞 , 而 引 发 血 栓 , 致 缺 血 性 损 进 导 损 伤 和水 肿 , 此 而 制 得 光 化 学 诱 导 型 脊 髓 损 伤 模 型 [ ] 由 。 该 法 能保 持硬 脊 膜 的完 整 性 , 至不 必 切 开 皮 肤 , 为 激 光 足 甚 因
脊髓慢性压迫损伤动物模型实验研究
法简单 、科学 、重复性强 的优 点。
【 关键 词 】 脊髓 压迫症; 脊髓损伤 ; 动物实验
E mp i r i c a l s t u d y o f c h r o n i c c o mp r e s s e d s p i n l a c o r d i n j u r y mo d e l i n a n i ma l Z / L 4 0P e n g , W A NGK a L Z HOU
1 0 2 1 0  ̄C h i n a
C o r r s e p o n d i n ga u t h o r : Z HA 0P e n g , E ma i l : z h a o p e n g l 1 0 4 @1 6 3 . c o n r
[ A b s t r a c t ] Ob j e c t i v e T o e s t a b l i s h a n i d e a l a n d p r a c t i c a l mo d e l o f c h r o n i c s p i n a l c o mp r e s s i o n . S O a s t o p r o v i d e a b a s i s f o r f u r t h e r s t u d i e s o n p a t h ph o y s i o l o g i c me c h a n i s m o f c h r o n i c c o mp r e s s i v e s p i n a l or c d i n j u r y .
T a o . De p a r t m e n t o fO r t h o p a e d i c s , Ho s p i t a l o fY a n q i n g C o u n t yAc c e s s o r y t o C a p i t a l Me d i c a l U n i v e r s i y t , B e r i n g
2023脊髓损伤基础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2023脊髓损伤基础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摘要:脊髓损伤致死率和致残率极高,其治疗一直是世界难题。
随着医疗救治手段的进步,脊髓损伤患者的生存率有所提高,但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仍不理想。
中国在脊髓损伤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如解析脊髓损伤修复机制、研发多种细胞疗法和生物支架等治疗脊髓损伤。
然而,部分基础研究对脊髓损伤微环境和动物模型认识不足或缺乏临床问题支撑,导致研究结论过于浅显甚至互相矛盾,迫切需要重新审视研究方法,开展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相结合的研究。
为此,笔者探讨脊髓损伤基础研究存在的关键问题和困难,并提出改进建议,为正确开展基础研究和加速临床创新转化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脊髓损伤;模型,动物;临床研究脊髓损伤常由交通伤、高处坠落伤等引起,导致严重的神经功能损害甚至瘫痪,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1]。
随着医疗救治手段的不断进步,脊髓损伤患者的生存率有所提高,但预期寿命仍大幅度降低[2]。
近年来,中国在脊髓损伤基础研究方面创新性提出〃脊髓损伤后微环境紊乱〃理论[3],初步解析成年非人灵长类动物脊髓损伤修复的机制[4],研发多种细胞疗法和生物支架,为治愈脊髓损伤带来了新的曙光[5・7]。
但由于脊髓损伤自身特点、神经损伤修复困难及技术条件限制,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仍不理想[89]。
目前,脊髓损伤的基础研究缺乏临床患者关键信息和可靠数据的支撑,也无法全面地把握脊髓损伤微环境失衡的特点;同时,由于动物模型和实验体系的局限性,无法准确模拟人脊髓损伤后的病理生理变化和神经功能恢复过程,导致无法得出有意义和可靠的结论,也难以形成脊髓损伤防治的新策略和新方法。
为此,笔者探讨脊髓损伤基础研究存在的关键问题和困难,并提出改进建议,为正确开展基础研究和加速临床创新转化提供新思路。
01脊髓损伤基础研究存在的问题1.1 对脊髓损伤微环境时空异质性认识不足脊髓损伤是持续时间长且不断变化的复杂过程,而微环境紊乱是其中一个显著的病理特征。
脊髓出血性损伤动物模型建立的研究进展
World Latest Medici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19 V o1.19 No.2736脊髓出血性损伤动物模型建立的研究进展文弟生,罗文东,赵刚△(审校)(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创伤外科,云南 昆明)摘要:脊髓损伤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损伤,其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临床治疗起来难度较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目前国内外对脊髓出血性损伤建模的研究极少,为进一步认识脊髓损伤的发病机制,提高临床救治水平,有必要对脊髓损伤动物模型研究进行不断完善与发展。
本文就脊髓损伤动物实验模型的研究进展予以回顾与展望。
关键词:脊髓损伤;动物模型;出血性脊髓损伤;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651.2 文献标识码:A DOI: 10.19613/ki.1671-3141.2019.27.016本文引用格式:文弟生,罗文东,赵刚.脊髓出血性损伤动物模型建立的研究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27):36-37,41.0 引言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一种严重的疾病[1]。
SCI为严重的创伤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之一,其病理生理机制复杂,临床疗效不佳,致残率较高,不仅给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损害,给患者的心理带来较大的打击,而且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2,3]。
SCI包括原发性损伤与继发性损伤。
原发性损伤与继发性损伤受损表现的时机不同,前者是在受到外力伤害的同时就发生损伤,而后者在受伤后不会马上表现出任何不适,通常会在之后的几个小时或者几天之内出现受损症状[4]。
建立SCI动物模型主要就是为了研究SCI而设立的,选择合适的动物,应用科学、正确的建构方法建立一种临床相似性高、可重复性、可调控性的动物模型,对研究SCI以及如何预防和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及临床意义。
1 选择实验动物建立动物模型首先要选择合适的动物,选择实验动物的标准就是要适合研究的目的和要求,选择稳定性较高的动物。
慢性脊髓压迫动物模型构建的研究进展
渐进性 压迫 ,9 后行组 织病 理学 、C S 0 d B 、ME 和 S P P E 等检查 ,评 估 脊髓 损害程 度… 。
径 6mm空 心 钛合 金 螺 钉拧 入 ,缓慢 拧 人 到 记 录 的深 度 时停 止 , 透视 机 观察 确 定空 心钛 合 金螺 钉恰 好 进入 椎管 ,但 未 对脊 髓 形成 直 接压 迫 。然 后监 测诱 发 电位 波形 ,当 出现轻 微 的变 化 时 即停 止 拧入 。但此 种模 型 在 山羊 颈椎 活动 时 ,拧 人螺 钉 的深 度会 有 所偏 通讯 作者 :谭 军
慢,但该模型的卡压部位设计在颈椎 ,该处椎体排列紧密 ,上下
关 节突 邻近 椎动 脉 ,手 术操 作难 度 较大 ,而 且如 果选 用较 大 的动 物 进行 模型 构建 时 ,椎 管 的容积 相 对较 大 ,植人 的 聚氨酯 合成 橡
胶 的大小 及 厚薄 程度 较难 控制 ,膨 胀 的方 向不易控 制 。
如椎 间 盘 突出 ,黄 颈椎 椎 体骨 赘形 成 、韧 带肥 厚 、后纵 韧 带骨 化 等 ,上 述疾 病 可 以导致 颈 脊髓 慢性 受压 和 ( ) 行性 受 压 引起 或 进 脊髓 功 能 障碍等 因素 有关 ”] 由于 目前人 类在 脊髓 型颈 椎 病上 金 。 。 金依 靠 临床 资料 开 展系 统 的病 理学 及病 理 机制 研究 , 目前 大量 研
后 期 ,虽 然速 度很 慢 ,脊 髓诱 发 电位 亦会 出现 明显 的异 常 。亦有
老鼠脊髓损伤实验报告
脊髓损伤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其特点是神经传导功能的丧失。
脊髓损伤不仅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而且对其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近年来,随着神经再生和再生医学的发展,脊髓损伤的修复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
本研究旨在通过实验模拟老鼠脊髓损伤,探究脊髓损伤修复的机制和策略。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动物:选取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30只,体重200-250g,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15只。
2. 实验分组:(1)实验组:模拟脊髓损伤,给予损伤修复干预;(2)对照组:模拟脊髓损伤,不给予损伤修复干预。
3. 实验步骤:(1)模拟脊髓损伤:采用脊髓损伤模型,将大鼠进行全身麻醉,暴露T10-T12脊髓,使用微细剪刀在脊髓中心造成损伤。
(2)损伤修复干预:实验组在损伤后24小时内给予神经生长因子(NGF)和神经节苷脂(GM1)的联合治疗,对照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
(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大鼠的脊髓损伤修复情况,包括运动功能评分、脊髓损伤长度、神经传导速度等。
4. 数据分析:采用SPSS 22.0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两组大鼠脊髓损伤修复情况。
三、实验结果1. 运动功能评分:实验组大鼠的运动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神经生长因子和神经节苷脂的联合治疗能显著改善脊髓损伤后的运动功能。
2. 脊髓损伤长度:实验组大鼠的脊髓损伤长度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表明神经生长因子和神经节苷脂的联合治疗能显著缩短脊髓损伤长度。
3. 神经传导速度:实验组大鼠的神经传导速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神经生长因子和神经节苷脂的联合治疗能显著提高脊髓损伤后的神经传导速度。
本研究通过模拟老鼠脊髓损伤,探讨了神经生长因子和神经节苷脂的联合治疗对脊髓损伤修复的影响。
结果表明,神经生长因子和神经节苷脂的联合治疗能显著改善脊髓损伤后的运动功能、缩短脊髓损伤长度和提高神经传导速度。
脊髓损伤修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种细胞、分子和信号通路。
脊髓损伤动物模型的行为学评价研究进展
脊髓损伤动物模型的行为学评价研究进展国内外已经建立了脊髓挫伤、压迫损伤、横断损伤、缺血损伤、牵张损伤和化学损伤等多种SCl动物模型,并且开展了部分神经保护药物的药效学筛选。
但在实际研究中发现,动物模型与临床SCl病例仍有很大区别。
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客观的运动功能评价系统,这对进一步探讨SCl发生、发展机制和损伤后的修复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有学者将现有的SCI动物模型的运动功能评价方法大致分为开放场地实验(open field test)、非开放性场地实验(non-open field test)和联合行为学评分法(combined behavioral score)三类。
本书就多种SCI动物模型的运动功能评价方法及其优缺点作系统综述,方便研究者根据实验治疗学的需要选用合适的模型及其评价方法。
一、Tarlov法(Tarlov test)脊髓损伤后动物的运动能力评估直接反映了脊髓修复与再生水平,以及外周行为功能的改善情况。
1953年,Tarlov等首次描述开放场地实验,并应用于动物脊髓压迫损伤后的运动功能评价,内容有关节活动度,能否行走、跑步等。
其特点是对灵长类动物较为可靠,且与脊髓损伤程度、神经功能恢复及轴突残存数量等的相关性较好,但对啮齿类动物一致性较差。
由于观察者存在主观随性,在不同实验环境下重复性不高。
随后许多学者对Tarlov法进行了诸多改良。
并将此法应用于大鼠后肢功能评价。
Kazanci等采用Tarlov法评价家兔脊髓缺血损伤后的运动功能,表明美西律具有明显改善神经功能和缓解组织病理损伤的作用,但与甲泼尼龙(强大的抗氧化剂)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Liang等探讨了川芎嗪和去铁胺治疗大鼠脊髓缺血损伤的联合效应。
结果治疗组Tarlov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截瘫发生率与形态学改变存在相关性。
改良的Tarlov法虽然较为简单,但评分跨度大,容易呈跳跃性分布,较难判别啮齿类动物SCI程度上的差异,也难以揭示神经功能恢复的整个过程。
脊髓减压手术时机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垦堕堂登堂盘查!!!!生!!旦筮!!鲞笙!塑!坐』!!!!!121兰!!!堡垒笪!!:!!!!!∑!!:i!:型!:!脊髓减压手术时机动物模型研究进展王兵徐祝军摘要制作理想的脊髓损伤Ce4CI)动物模型是研究SCI受压后选择减压手术时机的基础。
目前常用的致S【:l和受压模型的方法包括撞击一垫片法、钳夹法、气囊法、静态压迫法和环扎法。
但各有利弊。
环扎法步骤简单,不需特殊器械、ScI一致性好、造模重复性高,若能广泛应用于啮齿类动物.就可能成为用于脊髓减压手术时机选择研究的理想造模方法。
该文就用于脊髓减压手术时机选择的动物模型研究现状作一简要综述。
关键词脊髓损伤;减压;手术时机;动物模型制作理想的脊髓损伤(SCI)动物模型是研究SCI机制及治疗的基础。
自1911年Allen首次采用落重法建立实验性SCI动物模型以来,文献相继报道应用不同方法研制并改进的多种SCI动物模型。
如纽约大学撞击法(NYUImpactor)、钳夹法、切割法、气囊法、化学法、电解法、缺血法、压迫法及环扎法09。
等。
这些模型各有优缺点。
均仅能反映SCI某些方面特点。
采用何种动物模型取决于实验研究目的,用于脊髓减压手术时机选择、脊髓再生、继发性损伤等研究的SCI动物模型,各有其特点。
l撞击一垫片法撞击一垫片法SCI模型L10一是在椎板切除术后,先用撞击法造成脊髓挫伤,然后用不同尺寸的垫片置于伤处椎管内。
在SCI后的不同时间点取出垫片。
这种方法既呵研究不同程度的脊髓压迫对SCl的影响,又可研究不同时间脊髓减压对脊髓功能恢复的影响。
Dimar等。
”一选取周龄和体重相仿的大鼠。
切除T。
椎板后用NYUImpactor法造成脊髓挫伤,用聚四氟乙烯树脂制作3种不同厚度的挚片并置入伤处硬膜外腔,垫片两端分别插入T‘,椎板下端内侧和T。
椎板上端内侧,以分别造成2()%、35%和50%的椎管狭窄;SCI后分别于0、2、6、24、72h取出垫片以解除压迫,观察不同时间脊髓减压对脊髓功能恢复的影响。
慢性脊髓损伤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慢性脊髓损伤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沈宝良;陈智;沈洪兴
【期刊名称】《脊柱外科杂志》
【年(卷),期】2014(012)002
【摘要】慢性脊髓损伤(chronicspinalcordinjury,CSCI)是椎间盘突出、骨赘形成、后纵韧带骨化、黄韧带肥厚、脊柱畸形、肿瘤等多种原因造成的脊髓长期渐进性受压损伤,进而导致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
其病理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因此通过建立CSCI动物模型进行实验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就国内外较成熟的动物模型方法作一综述。
【总页数】3页(P111-113)
【作者】沈宝良;陈智;沈洪兴
【作者单位】200433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骨科;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嘉定分院骨科;200433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骨
科;200433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骨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51.21
【相关文献】
1.脊髓损伤动物模型建立的研究进展 [J], 马娇
2.慢性脊髓损伤动物模型的研制(摘要) [J], 孔抗美;周强
3.急性机械性脊髓损伤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J], 刘海峰;王斌;赵斌
4.慢性渐进分级压迫大鼠脊髓损伤动物模型的研制 [J], 孔抗美;齐伟力;周强;王新家
5.慢性脊髓损伤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J], 李玮农;赵继荣;邓强;朱换平;陈文;陈祁青;赵宁;朱宝;杨涛;张立存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鼠脊髓慢性压迫后损伤和修复规律的初步探究的开题报告
大鼠脊髓慢性压迫后损伤和修复规律的初步探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脊髓作为人体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掌管着人体的运动、感觉等重要生理功能。
然而,脊髓慢性压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疾病,严重影响了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尽管已经有很多研究在探究脊髓慢性压迫的病理机制,但是对于其损伤和修复规律的研究仍然不够深入。
因此,本研究将对大鼠脊髓慢性压迫后的损伤和修复规律进行初步探究,以期为临床治疗和康复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1. 研究内容:本研究旨在通过构建大鼠脊髓慢性压迫模型,观察模型建立后不同时期大鼠脊髓的形态学和生理学变化,并探究这些变化与压迫时间、压迫力度的关系。
同时,通过应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在压迫后的变化情况,进一步探究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在脊髓慢性压迫后的放射性损伤和缺陷修复规律。
2. 研究方法:(1)构建大鼠脊髓慢性压迫模型:选择雄性SD大鼠,分为对照组和压迫组。
对压迫组大鼠进行慢性压迫处理,使用自制压迫装置,控制压迫时间和压迫力度。
对照组大鼠进行假手术处理,即在相同时间内使用同样的麻醉和切口处理,但不进行压迫处理。
(2)脊髓取样和组织病理学处理:在压迫后不同时间点取样,进行组织病理学处理,应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脊髓形态学变化,并对变化情况进行评估。
(3)应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变化:选取压迫后不同时间点的脊髓样本,通过应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形态学和数量的变化情况。
三、研究预期结果和意义本研究将通过构建大鼠脊髓慢性压迫模型,观察脊髓在压迫后的形态学和生理学变化,并应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在压迫后的变化情况,初步探究脊髓慢性压迫后的放射性损伤和缺陷修复规律。
本研究结果有望为临床治疗和康复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为脊髓慢性压迫相关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工作提供重要参考和帮助。
脊髓损伤动物模型制备的研究进展
西
医
科
大
学
学
报
2 0 1 3 Ap r ; 3 0( 2 )
-
J OURNAL OF GUANGXI M EDI CAI UNI VE RS I TY
脊 髓 损伤 动 物模 型 制 备 的研 究进 展
周 红海 秦 明芳
南宁
曹 明亮
5 3 0 0 0 1 )
坏死 , 随 后 阶段 性 部 分 修 复 、 组织重 建 , 最 后 过 渡 到 特 征 性 的 慢 性 坏死 囊 腔 形 成 、 实质 细胞 萎缩 、 胶 质 瘢 痕 形 成 。该 模 型
对研究 神经元 、 胶 质 细 胞 的 病 理 变 化 及 再 生 规 律 和 相 互 作 用, 探 索 神 经 保 护 策 略有 历 史 性 的 帮 助 。其 缺 点 是 当 重 物 下 落撞击 时 , 不 能 及 时移 开而 压 迫 脊 髓 造 成 新 的 损 伤 ; 同 时, 重 物 打击 时 脊 柱 脊 髓 的偏 移 常 造 成 致 伤 结 果 的 不 一 致 。Kh a n 等 根 据 Al l e n法 的 技 术 要 领 ,设 计 出 新 的 WD 仪 , 即将 重 物、 垫片 、 换 能器 、 动 物 夹 等 各 种 物 件 均 附 着 于 可 移 动 的 磁 性 底座上 , 使 动 物 的 固定 与 调 节 及 S C I 操作更 方便 、 灵 活 。Ye o 等 改 良撞 击 损 伤 模 型 , 将撞 击速 度 和频率 设 为变量 , 并 进 行动 物 S C I 后功能评 定 , 证 明随着 撞击 速度 和 频率 的增加 , 脊 髓 挫 伤 程 度 随 之 增 加 。F a l c o n e r 等 将 大 鼠 四 肢 固 定 , 以 前体定位 仪固定头 部 , 从 而 可上 、 下、 左、 右 灵 活 移 动 以调 节 脊 髓 位 置 。研 究 中证 明 , 冲力 、 脊髓压 缩程 度和速度 、 传 递 的 能量 等 因 素 可 以 通 过 与 传 感 器 相 连 的 反 馈 调 节 回路 进 行 精 确调节 , 能 够 在 最 大 程 度 上 减 少 致 伤 装 置 系 统 内 的 变 异 因
脊髓损伤模型大鼠鞘内注射甲基强的松龙后的蛋白质组学变化的开题报告
脊髓损伤模型大鼠鞘内注射甲基强的松龙后的蛋白质组学变化
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脊髓损伤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损伤,常常导致残疾或死亡。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许多研究已经针对脊髓损伤进行了深入的探究。
虽然有许多治疗方法,但并没有一种可以完全恢复受损的脊髓。
因此,寻找新的治疗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甲基强的松龙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的糖皮质激素。
已有研究表明,甲基强的松龙可以改善轻微或严重脊髓损伤的炎症反应,但其具体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因此,本研究旨在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探索甲基强的松龙在大鼠脊髓损伤模型中的作用机制,为脊髓损伤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研究方法
在本研究中,我们将采用大鼠脊髓损伤模型,利用鞘内注射甲基强的松龙治疗。
将甲基强的松龙治疗组与对照组进行比较。
采用蛋白质组学技术,结合质谱分析等实验方法,分析甲基强的松龙对脊髓损伤模型大鼠的蛋白质组学变化,进而探究甲基强的松龙在脊髓损伤治疗中的作用机制。
三、研究预期结果
本研究预期,通过蛋白质组学技术探究甲基强的松龙治疗脊髓损伤模型大鼠后蛋白质质量的变化,揭示甲基强的松龙在治疗脊髓损伤中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理论基础和实验
依据。
同时,本项研究结果也有望拓展蛋白质组学技术在脊髓损伤治疗中的应用示范。
最终的目标是寻找一种无副作用且疗效显著的脊髓损伤治疗方法,改善受损患者的生活和健康。
脊髓损伤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 ]于如同 , 3 王其平 , 吴德模 . 电控大 鼠脊髓损 伤打击器 的研 制 [ ] J. 中华创伤杂志 ,0 5 2 ( :5 -6 . 2 0 ,1 5)3 83 0
[ ]S am K , e B JyK e a edr ie n e i s nl 4 w r R F e , o M, t .G n e d r cs n p a D 1 f e i
大, 手术成 功率低 , 死亡率 高。现对脊 髓损 伤模 型建 立 动物
有关动物 的选 择、 醉 及脊 髓损 伤方 式等研 究 进展 作一 综 麻
述。
醉剂 。国外 常 联合使 用 氯 胺 酮 和赛 拉 嗪 制 作脊 髓 损 伤 模
型 J 也可选用 异氟 醚麻醉 。 , J 3 损伤部位
sia cr[ ] x erl 2 0 15 1 :52 . pnl od J .E pN uo, 0 4,8 ( ) 1-5 [ ]Pri E,C s M,Cb t A 6 eer J a ot L a ara M,e a.Mehlrd i ln i i t 1 ty ens o efl p o as
cr jr r o srgndp net J .JN uo ama 07, odi u aen t t e—eed n[ ] ert u ,20 ny e o r
2 ( ) 4 3 0 4 3 : 7 48 .
4 3 压 迫损 伤 .
主要用于模拟椎管 内出血 、 退行性 病变 、 肿
瘤 等 占位性 病变造成的脊髓损伤 。主要有重物块压 迫损伤 、 气囊压 迫和动脉夹 损伤 。有 人采 用 2 物压 迫大 鼠 T: 0g重 水平脊髓 2 i, 0 mn 斜坡 实验检查 发现 , 损伤 后 2 4h达到损 伤 高峰 , 至损伤后 5 未完全 恢 复。气 囊 压迫损 伤是 将 一 6d仍 个可膨胀气 囊置入椎板和硬膜囊之间 , 以不同的速率 向气 囊 注入 空气 , 使其膨胀 , 生脊髓压 迫损 伤。动 脉夹压 迫脊 髓 产 可 产生较稳定 的脊髓损 伤 , 并逐 渐得 到广 泛引 用 。压 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性脊髓损伤的动物模型的研究现状发表时间:2016-06-17T14:16:02.970Z 来源:《医师在线》2016年3月第5期作者:孙永刘郑生[导读] 用于慢性脊髓脊髓损伤实验研究的动物有多种选择,实验动物的选择既要考虑到其生物力学特性是否接近人类。
孙永刘郑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骨科,北京 100853摘要:慢性脊髓压迫损伤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种病理状态,其特征为骨赘、退变的椎间盘、韧带的增生钙化压迫脊髓产生一系列的临床症状。
建立慢性脊髓压迫的动物模型是对于脊髓损伤的病理生理学和组织学等进行深入研究的前提条件。
该综述描述了各种类型的慢性脊髓压迫损伤动物模型优缺点。
关键词:脊髓损伤;慢性;动物模型;综述1.慢性脊髓损伤实验动物的选择用于慢性脊髓脊髓损伤实验研究的动物有多种选择,实验动物的选择既要考虑到其生物力学特性是否接近人类,也要考虑到来源和实验动物的成本。
灵长类动物(猿、猴等)的脊髓解剖最接近人类,是最理想的实验动物,但是其价格昂贵,手术成本大。
从脊髓功能上来看,猪、犬、猫等四肢行走动物的脊髓与人类的相似,而兔、鼠等动物的脊髓再生能力较强,与人类脊髓功能相距较远。
但初期试验多选择兔、鼠等低等动物,而实验愈近成功,则应趋向于大动物。
目前,大鼠和小鼠是最为常见的脊髓损伤的动物模型,这是由于成本低,种系内纯合性好,而且个体小,便于操作,具有较强的抗感染能力和生命力。
2.理想慢性脊髓压迫损伤的动物模型建立慢性脊髓压迫的动物模型是对于脊髓损伤的病理生理学和组织学等进行深入研究的前提条件。
理想的实验慢性压迫动物模型应该具备以下五个方面的要求:(1)临床相似性:实验的动物模型与临床相似,能模拟人类发生脊髓损伤的病理过程。
(2)可重复性和可操作性:动物模型的操作技术简单,易于掌握。
(3)可定量分级,即压迫力度、压迫时间可自由控制,用统一方法不同的压迫做同一部位产生不同程度的脊髓压迫损伤,压迫程度大小与脊髓损伤程度呈正相关。
(4)适应性广:即统一种方法能复制多种类型的慢性脊髓损伤,又能在多种动物上应用。
(5)操作简单,即手术设备要求不高,操作不复杂,可以快速大批制作。
3.慢性脊髓损伤的动物模型3.1 螺钉直接压迫模型1972年Hukuda[1]首次采用经前路手术椎体内攻入螺钉,此后每日沿原切口将螺钉攻入一个螺纹约1mm,直至动物出现神经功能障碍的征象,此次研究最大压迫率时脊髓组织受到损伤状况,这显然是一种亚急性压迫损伤模型,该方法在制作慢性脊髓压迫损伤时被广泛使用。
Schramm等[2]通过后路椎板钻孔拧入合适大小的螺钉,开始并不产生直接的脊髓压迫,随后采用固定的螺钉拧入频率,多次缓慢的将螺钉拧入,从而对脊髓产生一种慢性渐进性的脊髓压迫。
但是Kanchiku[3]等人认为这种模型是一种非线性压迫模型,在压迫的早期,螺钉的拧入体感诱发电位也常无明显的变化,而在后期螺钉拧入会明显影响体感诱发电位,长时间的螺钉直接压迫可造成神经元脱髓鞘改变,引起脊髓神经纤维传到功能障碍。
Doppman[4]将带气囊的导管插入椎间孔,充气后造成脊髓亚急性压迫损伤,以观察损伤后的病理学改变,这种方式可以减少动物的创伤,而且可以避免反复手术造成的局部疤痕引起的负面影响,但是难以改进为慢性压迫模型。
1993年Al-Mefty[5]对该模型进行了长期压迫效果的观察,采用特氟隆制作螺钉以便进行影像学观察。
另外,还在脊髓压迫的背侧下放置特氟隆垫圈,以便更好的模拟临床上黄韧带骨化想前方突入椎管内,造成前后方脊髓压迫状态。
JangBo Lee等[6]采用经后路钛制慢性压迫内固定器,内固定器 C2和T2棘突之间,螺钉固定在棘突间的链接棒上,这样增加螺钉的稳定性及拧入螺钉深度的精确性。
但是钛制螺钉的金属伪影影响了术后影像学评估。
在国内,蔡钦林等[7]采用套管装螺钉植入体前缘渐进性拧入致慢性压迫。
2006年,梁益建等[8]根据大鼠脊柱解剖学特点自行设计一种后路不锈钢压迫器,压迫器械契合在关节突和棘突之间,中间留置拧入螺钉的孔道。
此方法可有效的防止内固定脱落,又避免了螺钉拧入时对脊髓的直接损伤。
3.2 硬膜外气囊压迫模型1954年Tarlov等[9]阐述气囊压迫法制作脊髓背侧压迫损伤的动物模型,可模拟临床上椎管内占位造成的脊髓压迫病变。
原理和方法:用一个小气囊连接导管,置于硬膜外椎板下,在术后24h动物恢复正常后。
向气囊中充气对脊髓造成压迫伤,脊髓机械压迫和受压后血流障碍造成的脊髓组织变性坏死。
该模型属于闭合性损伤,方法简便重复性好,通过调节压力的大小和受压时间的长短造成不同程度的脊髓损伤,但是气囊膨胀时内部的压力并非呈直线型改变。
杨诗球等[10]对该模型进行了改进,采用向囊内注入泛影葡胺使胶囊膨胀压迫脊髓,便于影像学观察。
2003年,Takahashi等[11]将一个塑料球置于狗的Sl椎板下,塑料球连接一个测量空气压力系统装置,在l0mmHg的注射压力F缓慢地向球内注射一种称为“konnyaku”的物质,对脊髓形成压迫。
于向华等[12]利用医用的硅胶导尿管该制成压力球囊,向内注入非离子型造型机——优维显300,利用压力注射器(Basix Compak)测试球囊内压力,每2周向压力注射器内注入造影剂,造成犬腹侧慢性压迫模型。
这一模型的优点为可对不同脊髓节段压迫致伤,持续时间可控,重复性好,方法简便,但其缺点为气球膨胀时球内压力并非旱直线样改变。
通过对气球材料的改进造成脊髓受压的变化曲线或许可以近似于直线样改变。
3.3 可膨胀材料压迫模型Ehud Arbit等[13]首次将甲基纤维素-聚丙烯腈块状置人硬膜外,直径0.25mm,该物在37. 5 ℃下普通生理盐水中 6d 之内可膨胀为原来的 11 倍使其在硬膜外膨胀时对脊髓产生直接压迫。
由于膨胀速度过快,可用于急性或亚急性脊髓压迫,不符合慢性压迫的损伤机制。
1997年Cornefjord等[14]利用成份为酪蛋白衍生物的一种坚硬的塑料材料做成压缩器,压缩器吸收水分后能够缓慢膨胀。
由于压缩器外层有坚硬的金属外壳,其只能向心性膨胀。
将压缩器附加37℃的盐水试管,压缩器的内径每天用双目显做镜测量,持续40d。
2004年Kim[15]采用氨基甲酸乙酯多聚体作为吸水性材料,将其植入鼠颈椎背侧,材料遇水后在24小时之内体积变成原来的2.3倍,可维持16天,内植材料周围未见炎症反应和肉芽组织生成。
2011年胡勇等[16]改进Kim使用的吸水性膨胀材料,在材料的表面涂上一层控制吸水的保护膜,以此来控制材料对于细胞外液的吸收,24小时内该材料膨胀到最大,但是可以维持最大体积6个月,将其植入大鼠颈椎管的一侧,双侧对照研究慢性压迫损伤中SEP波幅和潜伏期的变化。
该模型主要优点减少手术操作次数,方法简单,提高动物的生存率,前后路均可有压迫,符合临床脊髓压迫的病变特征,但是内植物遇水膨胀的速度以及持续的时间难以控制,材料作为异物与周围组织炎症反应。
3.4 脊柱运动和自然生长产生压迫模型1993 年 Al-Mefty 等[5]以犬作实验对象,通过前路手术显露颈椎椎体,前方椎体攻入塑料平头螺钉,相应节段后方椎板下置入塑料薄片,两次手术均不造成对脊髓的直接压迫。
随着颈椎活动的增加,动物开始逐渐出现脊髓受压症状,肢体运动功能发生障碍。
这种模型的优点是有前后两方向的压迫,限制了脊髓的活动范围;脊髓损害表现出现缓慢,逐渐加重,与颈椎病人的发病过程相似;脊髓的病理改变与脊髓损伤的症状表现一致。
其缺点有:实验动物是四肢动物,与人的直立行走不完全一致;手术操作难度相对较大;后方椎板下的塑料薄片不能随运动产生对脊髓的压迫。
2001年Kanchiku等[17]和2006年侯树勋等[18]为了防止因为手术操作对脊髓产生的直接压迫,经颈椎前后路在颈椎的同一节段植入钛合金的螺钉和钢板,术中保持了椎间盘和后方小关节的正常活动,颈椎活动时对从同一个平面产生脊髓逐渐压迫损伤,通过电生理和X线排除脊髓直接损伤。
最近Kubota[19]等将该方法应用在颈椎,采用聚乙烯线绑在1周大小的大鼠,颈椎椎体腹侧放置塑料垫片保护前方组织,随着动物椎体和椎管的增长,聚乙烯线在椎管的背侧逐渐加深,产生逐渐压迫模型。
该模型的优点为脊髓损害表现现缓慢,逐渐加重,与患者的发病过程相似;脊髓的病理改变与椎管狭窄造成的脊髓症状表现一致。
缺点为植入物的组织相容性不好,背侧受力点单一容易出现松动和滑移,大鼠的运动与直立行走的人类不一致。
3.5 其他类型压迫模型肿瘤组织常作为压迫物制作压迫模型,将肿瘤组织植入到椎管内,让其在硬膜外生长,对脊髓逐渐产生压迫。
这种模型与椎管内肿瘤类似,由于肿瘤组织的生长速度太快,难以人为控制其生长速率,对于脊髓慢性压迫损伤的研究意义较小,同时恶性肿瘤具有侵袭性生长的特性,直接损害脊髓组织,引起神经元和神经纤维的炎性改变。
近些年来随着转基因技术的发展,转基因脊髓压迫模型也随之出现,2002 年 Uchida 等[20]利用转基因的小鼠作为慢性压迫性颈脊髓损伤模型。
纯合子的骨肥大的小鼠简称之为 Twy 鼠。
该小鼠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随着小鼠的自然生长,在 C1、C2 关节后面特征性地出现钙化沉积物,随着钙化物的沉积,寰枢椎的表层钙化物体积进行性增加,最终压迫脊髓的后部和后侧方,造成慢性压迫性脊髓损伤。
2002 年 Yamaura 等[21]利用 Twy 鼠对慢性脊髓压迫的病理改变及组织学改变进行了研究,发现细胞凋亡在慢性脊髓损伤中能在损伤部位诱发继发性变性,并在远离损伤部位的脊髓产生慢性脱髓鞘作用。
2003年Uchida等[22]利用 Twy 鼠进行研究,发现在邻近机械压迫点的运动神经元区域脑源性神经营养(细胞诱向)因子、神经营养蛋白的过分表达能够使其出现代偿性改变,这些蛋白的表达有助于神经的存活和塑形。
但由于此模型是无创的,颈椎体钙化的程度不能人为精确调控,所以在慢性压迫形成的过程中,无法控制压迫形成的程度;而且由于不能重复操作,无法重复实验结果,个体间缺乏较好的比较性。
此实验模型的优点:简化了手术操作过程,提高了动物的生存率,但是导管影像学不显影以及导管侵入椎管的精确度难以控制。
总之,关于脊髓慢性压迫损伤模型种类繁多,螺钉压迫、气囊压迫和可膨胀材料制作慢性损伤模型应用较多,利用脊柱运动和自然生长要模型,其压迫机制更接近慢性脊髓损伤的发病机制,临床上更加的接近椎管狭窄,而非脊髓压迫。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动物损伤模型评估方法的不断改进,对于脊髓慢性压迫的模型改进会更加接近于临床需要。
参考文献:[1] Hukuda S, Wilson CB. Experimental cervical myelopathy: effect of compression and ischemia on the canine cervical . J Neurosurg, 1972;37(6):631-652.[2] Schramm J. A model for chronic spinal cord compression in cats . Neurochirurgia(Stuttg), 1982;25:113-115.[3] Kanchiku T, Taguchi T, Keneko K, et al. A new rabbit model for the study on cervical compressive myelopathy. J Orthop Res, 2001;19(4):605-613.[4] Doppman JL. The mechanism of ischemia in anteroposterior compression of the spinal cord. Invest Radiol 1975;10(6):543-551.[5] Al-Mefty O, Harkey HL, Marawi IM, et al. Experimental chronic compression cervical myelopathy. J Neurosurg,1993;79(4):550-561.[6] JangBo Lee, Kajana Satkunendrarajah, Michael G. Fehlings. Development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Novel Rat Model of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The Impact of Chronic Cord Compression on Clinical, Neuroanatomical, and Neurophysiological Outcomes. J Neurotrauma 2012;29(5):1012-1027.[7]蔡钦林,杨文,黄云钟,等.犬慢性压迫性颈脊髓的实验研究[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1996,6(5):210-212.[8]梁益建,孙善全,汪克建.大鼠脊髓慢性压迫性损伤实验模型的建立[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6,24(3):320-324.[9] Tralov IM, Kinger H. Spinal cord compression studies. Arch Neuropsychiatry, 1954;70:813 - 819.[10]杨诗球,谭正中,鲁晓滨.判断脊髓受压程度的实验研究[J].中华外科杂志,1987,6(1):6-8.[11] Takahashi N, Yabuki S, Aoki Y, et al. Pathomechanisms of nerve root injury caused by disc herniation experimental study of mechanical compression and chemical irritation. Spine, 2003;28(5):435-441.[12] 于向华. 压力球囊植入法致颈脊髓慢性压迫损伤实验模型的建立[D]. 北京: 军医进修学院,2003:13-16.[13] Ehud A , Walter G, Joseph H. An animal model of epidural compression of the spinal cord. Neurosurgery 1989;24:860 - 863.[14] Cornefjord M, Sato K, Olmarker K, et al. A model for chronic nerve root compression studies:presentation of a porcine model for controlled,slow-onset compression with analyses of anatomic aspects,compression onset rate,and morphologic and neurophysiologic effects. Spine 1997;22(9):946-957.[15] Kim P, Haisa T, Kawamoto T, et al. Delayed Myelopathy Induced by Chronic Compression in the Rat Spinal Cord. Ann Neurol 2004;55(4):503-511.[16] Hu Y, Wen CY, Li TH, et al. Somatosensory-evoked potentials as an indicator for the extent of ultrastructural damage of the spinal cord after chronic compressive injuries in a rat model. Clin Neurophysiol 2011;122(7):1440-1447.[17] Kanchiku T, Taguchi T, Kaneko K, et al. A new rabbit model for the study on cervical compressive myelopathy. J Orthop Res 2001;19(4):605-613.[18] 吴叶,侯树勋,何海龙,等. 颈脊髓慢性压迫模型的建立及其病理改变[J].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6,16(1):57-61.[19] Kubota M, Kobayashi S, Nonoyama T, et al. Development of a chronic cervical cord compression model in rat: changes in the neurological behaviors and radiological and pathological findings. J Neurotrauma 2011;28(3):459-467.[20] Uchida K, Kenzo D. Progressive changes in neurofilament proteins and growth-associated protein-43 immunoreactive at the site of cervical spinal cord compression in spinal hyperostotic mice. Spine 2002;27(5):480-486.[21] Yamaura I, Yone K, Nakahara S, et al. Mechanism of destructive pathologic chanes in the spinal cord under chronic mechanical compression. Spine 2002;27(1):21-26.[22] Uchida K, Baba H, Maezawa Y, et al. Increased expression of neurotrophins and their receptors in the mechanically compressed spinal cord of the spinal hyperostotic mouse(twy/twy). Acta Neuropathol 2003;106(1):2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