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音乐的历史及变迁

合集下载

我国汉传佛教音乐的历史渊源及发展概述

我国汉传佛教音乐的历史渊源及发展概述

我国汉传佛教音乐的历史渊源及发展概述汉传佛教音乐作为中国的传统音乐形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它是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佛教教义的宣扬和弘扬的使命,也是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珍贵遗产。

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后,汉传佛教音乐便在中国的土地上发展起来,并与中国的音乐文化相互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音乐形式。

本文将从历史渊源和发展概述两个方面来介绍我国汉传佛教音乐的发展历程。

一、历史渊源汉传佛教音乐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佛教传入中国的早期。

随着佛教的传播,印度的音乐文化也随之传入中国。

在佛教经典《大智度论》中就有记载佛陀所传的音乐,其中提到的一些乐器和音乐形式在中国音乐中也有所体现。

随着佛教的传播,汉地的音乐文化开始受到佛教音乐的影响,同时佛教音乐也开始融入中国的音乐文化之中,逐渐形成了汉传佛教音乐的发展基础。

在汉传佛教音乐的发展过程中,另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中国古代宫廷音乐。

汉传佛教音乐在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中国古代宫廷音乐的影响。

古代宫廷音乐有着严密的体制和独特的表演形式,这些都为汉传佛教音乐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唐代尤其是宋代,汉传佛教音乐与宫廷音乐更是达到了一种融合的状态,这对于汉传佛教音乐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发展概述自佛教传入中国以来,汉传佛教音乐一直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表现形式吸引着广大的信众和音乐爱好者。

这种音乐形式在演唱和器乐方面都有所体现,而且在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

在唐代,汉传佛教音乐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唐代的佛教文化非常兴盛,古代的佛教音乐也开始向多种多样的方向发展。

在这一时期,佛教音乐的形式和内容都有了较大的丰富。

在唐代还诞生了一些佛教音乐家,他们的音乐作品对汉传佛教音乐的后来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在明清时期,汉传佛教音乐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佛教音乐在形式和表现手法上都有了一定的改变,同时也吸收了不少民间音乐的元素,使得汉传佛教音乐更加贴近人民生活,更具有亲和力和感染力。

我国汉传佛教音乐的历史渊源及发展概述

我国汉传佛教音乐的历史渊源及发展概述

我国汉传佛教音乐的历史渊源及发展概述我国汉传佛教音乐源远流长,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独特的音乐文化体系。

本文将从历史渊源、发展过程和演变特点三个方面概述我国汉传佛教音乐的历史发展。

一、历史渊源汉传佛教音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印度的音乐文化也逐渐融入中国。

佛教音乐最早是以诵经的形式传入中国,后来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音乐体系。

佛教音乐在汉地的演变过程中,不仅吸收了印度古典音乐的精髓,还融入了中国的音乐元素,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汉传佛教音乐。

隋唐时期是我国汉传佛教音乐迅速发展的时期,隋代时期佛建立了石窟寺院,唐代时期佛教盛行,佛教音乐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唐代的佛教音乐主要分为宫廷音乐和寺庙音乐两大流派,其中宫廷音乐在大永乐京乐坊有专门制作和演奏的乐队。

佛教音乐在这一时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风格特点。

二、发展过程宋代是我国汉传佛教音乐的发展阶段之一,佛教音乐在这一时期进一步融入中国的传统音乐元素,形成了更加丰富多彩的音乐风格。

宋代的佛教音乐特点是以诵经为主,寺院中经常能听到诵经声和佛乐声。

近现代是我国汉传佛教音乐的发展新阶段,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多元化,佛教音乐也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近现代的佛教音乐从传统的表演形式中融入了现代的音乐元素,形成了更加多样化和丰富的音乐风格,包括钢琴、小提琴等西方乐器也被引入到佛教音乐中。

三、演变特点汉传佛教音乐的演变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多样化的音乐风格。

汉传佛教音乐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域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音乐风格,如宋代的诵经音乐、明清宫廷音乐等,每个时期和地域都有其独特的音乐特点。

融合的音乐元素。

汉传佛教音乐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印度古典音乐和中国传统音乐的精华,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音乐元素,如唐代佛教音乐就是印度音乐和汉乐相互融合的产物。

我国汉传佛教音乐的历史渊源十分悠久,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独特的音乐文化体系。

浅谈中国的佛教音乐

浅谈中国的佛教音乐
超 然脱 俗 ,蓄 韵 幽微 的 音 乐 旋 律 , 佛 教 音 乐 在 中经 常 出现 。 三是 吸 收 民 间音 乐 养 料 。佛 教 走
佛 教 音 乐 。 南 北 朝 时 ,随 着 佛 教 的传 播 , 教 佛
音 乐在 民 间广 为 流传 ,出现 了很 多擅 长佛 乐 的 高 僧。 梁 武 帝 崇 尚佛 教 , 中 国佛 教 音 乐 的发 为
佛 教 音 乐都 达 到 了鼎 盛 时期 。在 寺 院 ,净 土 宗
的 流 行 ,为佛 曲 的传 播 以及 宗教 活 动 中音 乐 的
形 象 化 手 段 来 演 唱佛 经 故 事 , 我 国特 有 的佛 是
大 量使 用 创 造 了条 件 ; 宫廷 , 自西藏 佛 国 在 来
的音乐 , 了当时上 层人 士 的 “ 成 流行 音 乐” 。公
化的佛教音乐。 佛教 音乐源于印度 , 佛教认为音乐有“ 供养” 颂 “ 佛” 的作用。 西域 的佛教传入 中国内地 , 当时称梵 呗。 由于双 但
梵语音不 同, 印度佛乐的曲调很难在中国流传。为 了熬扬佛
梵 音 妙 曲 I 19 1
调 和 节 奏 ,朗诵 佛 经 , 就 是 念 经 ; 呗是 歌 也 梵 赞 部 分 , 于歌 颂 佛 德 的赞 美 诗 。相 传 最 早 进 属 行 这 方 面 尝试 的是 三 国魏 时 的曹植 。魏 晋 时 已 出现 了与 印度佛 教 音 乐 不 同 的 由 中国人 创 制 的
事 《西 游记 》 中 的唐 僧 , 去 西 天取 经 的路 途 在
中 , 路 弃 恶 扬善 , 正反 应 了人 们 的 愿 望 和 一 不 期 盼? 此 剧 虽为 神话 , 唐 僧 确 有 其 人 , 符 但 正 合 人 们 的心 声 。唐 代 的众 多 寺 院 , 了社 会 的 成 主 要娱 乐场 所 ,艺僧 们 高超 的 音 乐 技 巧 , 但 不

中国佛教音乐源流

中国佛教音乐源流

中国佛教音乐的源流中国佛教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

佛教音乐有很强的生命力。

从两千年前的释迦牟尼佛时代,到三国佛乐从印度传入中国,乃至当今,永唱不衰。

中国佛教音乐史大致可分五个阶段:(1)佛教初期的“西域化”阶段;(2)自东晋至齐梁的华北及多样化阶段;(3)唐代的繁盛及定型阶段;(4)宋元直至近代的通俗化及衰微阶段。

(5)现代佛教音乐的复兴阶段。

佛教音乐教化中国佛教音乐(buddhist music in china),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

据史记载,两千五百年前,释迦牟尼就用音乐传教,感动了远近许多野蛮的人。

在众多的弘化方法中,用音乐来教化众生,是最方便的,经文有时难以读懂,民族间的语言不能沟通,这就需要花大力气,经过善知识的引导,才能明文达义。

佛乐的传播,就没那么复杂,它不分国界、民族、年龄、男女,只要是用心的人,即使听不懂和尚的唱赞,也会从梵曲声声中有所感悟,达到唱者与听者心灵的感应,使听者心静如水,会有“山含瑞气,水带恩光”之佳境,回归自然,便会“奉古佛慈尊”,这是佛乐的妙用。

用佛乐来传播佛教思想,以歌唱弘扬佛法,就能教诲世人弃恶从善,抚籍众生心灵的悲苦。

佛教音乐最初源于印度。

公元前后,天竺的佛教音乐甚盛。

后随佛教传入中国内地。

当时称为梵呗。

慧皎的《高僧传》云:“天竺方俗,凡歌咏法言,皆称为呗。

至于此土,咏经则称为转读,歌赞则号为梵呗。

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与中国固有文化融合而最终形成中国化的佛教。

中国佛教音乐史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1)佛教初弘期的“西域化”阶段;(2)自东晋至齐梁的华北及多样化阶段;(3)唐代的繁盛及定型化阶段;(4)宋元直至近代的通俗化及衰微阶段。

(5)现代佛教音乐的复兴阶段。

一、佛教初弘期的“西域化”阶段自佛教开始传入至三国时,有来自印度、西域的佛教音乐。

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竺示兰、迦时摩腾、支谦、有“胡呗三契”和“高声梵呗”。

我国汉传佛教音乐的历史渊源及发展概述

我国汉传佛教音乐的历史渊源及发展概述

我国汉传佛教音乐的历史渊源及发展概述汉传佛教音乐,作为伴随佛教传入中国的重要文化组成部分之一,其历史渊源可追溯至公元前3世纪的印度。

在中国,汉传佛教的音乐始于东汉时期,相传当时一位名为安世高的和尚从印度带来了《佛经音乐谱》。

这部谱集记录了印度汉传佛教经的演唱音乐和舞蹈,对于后来汉传佛教的音乐演变起到了重要作用。

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汉传佛教音乐也随之发展。

南北朝时期,佛教艺术发展达到巅峰,音乐成为佛教法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当时曾出现了许多音乐家和唱经僧,如佛教音乐家吴道玄、唱经僧谭嗣同等,他们的音乐作品影响了后世汉传佛教音乐的发展。

随着唐朝的兴起和佛教在中国的得到广泛传播,汉传佛教音乐出现了新的发展。

唐代佛教音乐受到了外来音乐的影响,同时也吸收了中华传统音乐的特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汉传佛教音乐体系。

唐朝时期曾经出现过以玄奘为代表的众多翻译家,他们所翻译的佛经内容也为汉传佛教音乐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宋代时期,佛教在中国逐渐式微,汉传佛教音乐发展也受到了影响。

不过,宋代的佛教音乐依然有其特殊的地位。

当时汉传佛教音乐重视声乐的表现,并且注重合唱、重唱等多种技法,从而增添了音乐的感染力和神秘感。

在现代,随着汉传佛教在中国的新兴和发展,汉传佛教音乐得到重视。

现代汉传佛教音乐主要以七声音阶为基础,在保留传统音乐特色的同时,也融入了现代音乐元素,形成了一种新的汉传佛教音乐形式。

总之,汉传佛教音乐作为佛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丰富多彩、变幻莫测。

在未来的发展中,汉传佛教音乐应该更加注重传承与创新,发扬佛教音乐的精髓,为佛教艺术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我国汉传佛教音乐的历史渊源及发展概述

我国汉传佛教音乐的历史渊源及发展概述

我国汉传佛教音乐的历史渊源及发展概述我国汉传佛教音乐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发展历程。

汉传佛教音乐历史可以追溯至汉代,经历了秦汉、魏晋、唐宋等朝代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音乐风格和表现形式,对我国音乐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渊源、音乐特点以及现代发展等方面对我国汉传佛教音乐进行概述。

一、历史渊源汉传佛教音乐的历史渊源可追溯至东汉时期。

据史料记载,汉代佛教寺院中已有佛教音乐的传承和发展。

而隋唐时期,佛教音乐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形成了寺庙音乐和宫廷音乐两大流派。

长安的大雁塔、济南的灵岩寺等寺庙都有专门的音乐台,用以演奏佛教音乐。

佛教音乐在唐代达到了鼎盛时期,成为了当时音乐艺术的主流。

唐代的《大智度论》和《大般若经音乐颂赞》等经典作品,都包含了丰富的音乐元素,成为了唐代佛教音乐的代表作品。

这一时期的佛教音乐还广泛吸收了中原音乐、宫廷音乐、民间音乐等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为后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宋代时期,佛教音乐继续传承和发展,形成了音乐台、乐舞等多种形式。

在佛教音乐的表演效果上,宋代更是有了较大的突破和创新,寺庙中的佛教音乐表演成为了当时的一大特色。

此后,明清时期的佛教音乐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受到了社会政治文化环境的影响,佛教音乐的传承和发展逐渐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二、音乐特点我国汉传佛教音乐有着独特的音乐特点。

一方面,汉传佛教音乐沿承了中国古典音乐的传统,具有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又融合了印度、西域等外来音乐元素,形成了独特的宗教音乐风格。

佛教音乐的曲调和节奏大多以慢板为主,富有宗教意味,既神圣庄严又富有悦耳的音乐美感。

汉传佛教音乐也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

佛教音乐的演唱形式多样,有器乐、声乐、舞蹈等多种表现形式,其中尤以器乐和声乐为主要表现形式。

佛教音乐演唱和表演时,歌者们往往严肃端庄,带有一种庄重肃穆的宗教气息,体现了佛教音乐的神圣性和仪式感。

三、现代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和文化的多元交融,汉传佛教音乐在现代得到了新的发展。

我国汉传佛教音乐的历史渊源及发展概述

我国汉传佛教音乐的历史渊源及发展概述

我国汉传佛教音乐的历史渊源及发展概述【摘要】汉传佛教音乐在我国历史悠久,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

起源于印度的佛教音乐在传入中国后融合了本土音乐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经过漫长的历史渊源和演变,汉传佛教音乐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传统和特点,对中国音乐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表现形式多样,包括经咏、诵经、吟唱等,具有神秘、庄严、悠扬的特点。

汉传佛教音乐不仅体现了民族精神和宗教信仰,也是我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望未来,汉传佛教音乐仍将继续传承发展,展示其独特的魅力,为我国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力量。

【关键词】引言:汉传佛教音乐的重要性、研究的背景正文:佛教音乐的起源、历史渊源、发展演变、传承与影响、特点与表现形式结论:我国汉传佛教音乐的独特魅力、未来发展的展望1. 引言1.1 汉传佛教音乐的重要性汉传佛教音乐作为中国传统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艺术特色。

它不仅反映了古代佛教文化的精髓,也承载着佛教教义的智慧和慈悲。

汉传佛教音乐既是一种宗教音乐形式,也是一种文化载体,通过音乐的表达和传播,传达着佛教的教义和修行方法,激发人们对心灵、信仰和生命意义的思考。

汉传佛教音乐在我国传统音乐中占据着独特的地位,它融合了汉族文化和佛教文化的精华,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音乐风格。

这种音乐不仅在宗教仪式中得到广泛应用,也常常被作为艺术表演呈现给观众,成为人们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研究汉传佛教音乐对于探讨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轨迹和文化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挖掘汉传佛教音乐的历史渊源和艺术特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同时也有助于推动汉传佛教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通过对汉传佛教音乐的研究,可以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为当代社会的跨文化交流和文化创新提供有益启示。

1.2 研究的背景汉传佛教音乐的研究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汉传佛教音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艺术内涵,对于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宗教信仰和音乐艺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汉传佛教音乐的历史渊源及发展概述

我国汉传佛教音乐的历史渊源及发展概述

我国汉传佛教音乐的历史渊源及发展概述我国汉传佛教音乐源远流长,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沉淀和不断的发展演变。

在中国古代,佛教音乐是佛教寺院中传承千年的重要宗教音乐,它不仅承载了宗教仪式的神圣意义,也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特色,成为了中国特有的音乐形式之一。

从古代至今,汉传佛教音乐一直在中国的宗教、文化和音乐领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于中国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传佛教音乐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佛教传入中国的早期。

佛教音乐最早是通过印度传入中国的,并在中国土地上融合了华夏族民族音乐的特点,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化音乐形式。

在隋唐时期,佛教音乐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佛教音乐家们在不断吸收外来音乐文化的也表现出对中国传统音乐的独特理解和发展。

佛教音乐在这一时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特色,成为了当时文化艺术中的独特形式。

随着宋明清时期的到来,汉传佛教音乐在中国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宋代的《法华经》《华严经》都记载了许多关于佛教音乐的内容,佛教音乐经过了精心的整理和发展,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规模宏大的佛教音乐体系。

明清时期,佛教音乐在中国的传播发展更加迅速,佛教音乐院校的建立和佛寺中的音乐演出,都推动了佛教音乐的发展壮大。

此时期所传承的佛教音乐不但在音乐形式上有其独特之处,也在音乐的精神内涵上体现了中国文化传统的精神。

在现代社会,汉传佛教音乐依然保留着古代的音乐形式和传统,同时也在不断地融入现代音乐音响技术并吸收外来音乐文化。

佛教音乐在现代社会所呈现的形式变得更加多元和丰富,佛教音乐已经成为了中国宗教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对于当代的音乐艺术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佛教音乐的历史与发展

佛教音乐的历史与发展
据有关 资料不完全统计 ,现在一般常用的梵呗中所用的南北 曲调近二 百曲。除了六句赞多用 《 华严会》
外 ,其余如 《 挂金锁 》 《 豆叶黄 》 《 望江南 》 《 含烟》 《 学经 》 《 柳 金 金砖落井 》 《 破荷 叶》 以及 《 寄生 草》 《 浪淘沙 》等都是最 常见 的。近年 来 ,闻北京 、江西、天津 、厦 门等地相继的音响磁带 。在传统梵呗的基础上又大胆创新 ,己将 电子琴等现代 乐器用 于佛门梵 呗,在物质文 明及精神文 明高度发达的今天 ,中国梵 呗这~ 古老 的佛教传统文化也遇到 了挑战 ,但 只要有 佛
神州民俗 21 第1 期 02 8 年 o
艺术研 究
佛教 音 乐 的历 史与发 展
徐 丹丹
( 广东民族 乐团 广 东 广 州 5 07 ) 1 05
[ 摘 要 ]佛教音 乐历 史源远流长 ,是 中华民族 宝贵 的文化遗产 ,佛教音 乐特有 的韵味 很 吻合人们 宗教膜拜和祈求幸福 的心理 。其音 清新典雅 ,超凡脱俗 ,其韵 幽远深长 ,唱者身
“ 二十八解 ”武乐—— 中国汉代最早 的军乐—— 是什么 样子,我们 己不可能知道 了,但张骞带 回的这首 乐 曲,却似乎 是一首佛乐 。兜勒 ,应该是人名 。吴支谦译 《 义足经》 中,有 《 兜勒梵志经》品,讲兜 勒如何从
迷信 外教而经释 迦牟尼 点化 皈依佛 教的故事 。 “ 诃 ”在梵 文中是 “ ”、 “ 摩 大 伟大 ”的意思 ,兜 勒改变信
仰 ,终于变成 “ 摩诃兜勒 ” ( 伟大的兜勒) ,似是这首音乐的主题。这首佛 曲大约可以被视 为有 史可依 的传人 中国的第一首佛 曲。这首被汉武帝用作军乐的 “ 二十八解 ”佛 曲,直到后汉时还用来 给边将扬威 , “ 万人将

佛教音乐漫谈

佛教音乐漫谈

2004年第1期34CHINA RELIGION 佛教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逐渐与中国固有的儒、道文化融合而最终形成中国化的佛教。

佛教音乐随佛教传入中国后,也经历了大体相同的过程。

中国佛教音乐的发展历史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一、佛教初弘期的“西域化”阶段;二、自东晋至齐梁的华化及多样化阶段;三、唐代的繁盛及定型化阶段;四、宋元以降直至近代的通俗化阶段。

佛教初传时期在华传授梵呗的僧人,大都是西域或天竺人,他们所传梵呗,应该是西域风格的佛曲。

从当时的历史条件看,这些异国风味的“胡呗”似缺广泛流传的条件。

三国时,中国的佛教徒开始注意到梵音与汉语的矛盾并开始创作中国化的佛曲。

汉语系佛教信徒把曹植尊为中国化佛曲的创始者,并说他曾在熟解梵音的基础上多有创作,是佛曲华化的关键人物。

东晋时,道安、慧远等大德确立了唱导制度,为后世佛教音乐的目的、内容、形式、场合的规范奠定了基础。

齐梁时,佛教兴盛,萧子良“集京师善声沙门”于一处,专门创作研讨佛教音乐。

 这次集会,对以“哀婉”为主要特征的南方梵呗风格的确立,起了重要作用。

梁武帝所钦定的含有大量佛教内容的梁朝雅乐,在隋代曾被视为“华夏正声”,并“以此为本,微更损益”,制定隋乐,给中国后世的清商乐和宫廷音乐以深远的影响。

他还创设“无遮大会”、“盂兰盆会”、“梁皇宝忏”等佛教典仪,为佛教音乐提供了新的形式范例和演出场合。

梁武帝佛曲的清乐化,是佛教音乐开始与中国传统音乐融合的标志。

唐代,佛曲大盛,俗讲风行,无论寺院、宫廷、民间,佛教音乐都达到了鼎盛时期。

在寺院内,净土宗的流行为佛曲的传播与宗教活动中音乐的大量使用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

用当时、当地老百姓所熟悉喜爱的音调演唱佛曲,应该说是中国佛教音乐的一个优良传统。

在宫廷,来自西域佛国的音乐,成了当时上层人士的“流行音乐”。

在隋七部乐、九部乐及唐九部乐、十部乐中,都有大量佛曲。

佛教音乐的名词解释是

佛教音乐的名词解释是

佛教音乐的名词解释是佛教音乐的名词解释是什么?这是一个引人思考的问题。

佛教音乐,作为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内涵和精神意义。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佛教音乐的历史背景、音乐特点、演奏形式和意义等角度来深入探讨这一话题。

首先,佛教音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

当时,佛教开始传入中国,佛经的诵读成为佛教信徒修行的一部分。

为了让信徒更好地理解佛经的教义,佛教音乐应运而生。

这种音乐融入了古代中国音乐的元素,以及印度佛教音乐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佛教音乐风格。

佛教音乐的发展历程中,也受到了中国传统音乐和戏曲音乐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立而完整的音乐艺术形式。

其次,佛教音乐具有鲜明的音乐特点。

首先,佛教音乐注重声音的平和与谐和。

通过缓慢而稳定的旋律,佛教音乐能够让人心生宁静,达到冥想的状态。

此外,佛教音乐强调清晰而悦耳的音色,通过合唱或乐器演奏将佛经的教义传递给听众。

佛教音乐中的演唱方式也非常特殊,诵经的时候常常运用咏唱或者呼吸声音的方式,使得音乐具有一种独特的韵味和净化效果。

除了音乐特点,佛教音乐的演奏形式也多种多样。

一般来说,佛教音乐的演奏方式包括三种:器乐演奏、合唱演唱和个人冥想。

器乐演奏主要通过佛乐团队的专业演奏来实现,乐器包括钟、鼓、磬等。

合唱演唱则是通过佛教寺庙中的僧侣合唱团或信徒们共同合唱的方式来实现。

而个人冥想是指个人通过闭目静坐或念诵佛经的方式来感受佛教音乐的力量。

这些演奏形式的多样性为不同的听众提供了多样化的欣赏方式。

最后,佛教音乐在佛教信徒的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佛教音乐以其纯净的音色和悦耳的旋律,被视为一种能够净化心灵、消除烦恼、增加内心宁静的艺术形式。

佛教信徒通过欣赏佛教音乐,能够更好地融入修行的氛围,深入内心,与佛教教义产生共鸣。

此外,佛教音乐也有助于提升信众的经行功德,增强持戒修行的力量,促进个人的精神成长。

总结起来,佛教音乐作为一种具有独特艺术内涵和精神意义的音乐形式,通过其历史背景、音乐特点、演奏形式和意义等方面,向我们展示了佛教文化中音乐的重要性和美好。

我国汉传佛教音乐的历史渊源及发展概述

我国汉传佛教音乐的历史渊源及发展概述

我国汉传佛教音乐的历史渊源及发展概述汉传佛教音乐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风格独特。

它融合了中国民族音乐和佛教音乐的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音乐体系。

本文将对我国汉传佛教音乐的历史渊源及发展进行概述。

汉传佛教音乐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汉代。

根据史书记载,佛教传入中国后,带来了佛经、佛像、佛画等物品,也包括了佛教音乐。

而佛教音乐也逐渐融入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元素,形成了汉传佛教音乐的特色。

在唐代,佛教音乐的发展达到了巅峰,出现了一大批佛教音乐家和作曲家,他们创作了许多佛教音乐经典作品,丰富了佛教音乐的内容和形式。

汉传佛教音乐的发展可以分为早期、中期和现代三个阶段。

早期是指魏晋南北朝至唐代,这一时期佛教音乐受到了印度、中亚等地区音乐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音乐形式。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天姥连天向天横”、“泾渭三秋连二水”等句,描绘了当时的山水风光和南北朝时期佛教音乐风格。

中期是指宋元明清时期,这一时期,佛教音乐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和风格,云游僧尼在《尘世间》的歌词中表现出了这一时期的佛教音乐特色。

现代是指近现代以来,佛教音乐逐渐与现代音乐相结合,形成了新的音乐形式。

着名的佛教音乐家如清代张隽、近现代的聂耳等都为佛教音乐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汉传佛教音乐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音乐形式和类型。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包括佛教法器音乐、佛教诵经音乐和佛教宫廷音乐等。

佛教法器音乐是指在佛教仪式中使用的各种法器所发出的声音,包括木鱼、铜钹、木鱼、风铃等,这些法器的声音古朴悠扬,富有宗教氛围。

佛教诵经音乐是指佛经诵读时的音乐,它通常由和尚或僧侣通过歌唱、吟诵等方式进行,表现出一种神圣的气氛。

佛教宫廷音乐是指在佛教宫殿建筑中进行的音乐表演,通常由宫廷音乐家进行,形式多样,既有器乐,也有声乐,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汉传佛教音乐在发展过程中也受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音乐中,有很多与佛教音乐相似的音乐形式和元素,比如琴箫合奏、清唱等形式。

我国汉传佛教音乐的历史渊源及发展概述

我国汉传佛教音乐的历史渊源及发展概述

我国汉传佛教音乐的历史渊源及发展概述我国汉传佛教音乐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至两千多年前的汉朝,当时汉武帝曾派遣使者赴印度寺院,学习佛教音乐。

在汉朝中后期,佛教已经在中国广泛流传,各类佛教音乐也开始发展。

在唐朝时期,佛教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佛教音乐成为文化与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唐朝时期,佛教音乐开始出现了丰富的形式和种类。

唐代高僧鉴真东渡日本,将中国的佛教乐舞等文化传授给了日本。

佛教音乐也随之传到日本,成为日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唐朝时期,还出现了佛经的朗诵和背诵,这对于佛教音乐的发展和推广起到了重要作用。

宋朝时期,佛教音乐得到了更加全面的发展和推广。

当时,佛教音乐已经广泛应用于佛寺的法会和其他佛教仪式中。

宋代大书法家米芾在其《摩盐斋琴谱》中记载了大量佛教音乐曲谱,这些曲谱一直流传至今,成为研究宋代佛教音乐的重要资料。

明朝时期,佛教音乐得到了更加深远的影响。

当时,佛教音乐被广泛应用于皇宫、宗庙和寺院等场合,成为文化界和高雅音乐的一部分。

明代时期,还出现了许多佛教音乐相关的器乐,如“金铙”、“大吉祥钟”、“观音铃”等。

清朝时期,佛教音乐继续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当时,许多著名的佛教音乐家和作曲家涌现出来,如清代名将侯方域就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佛教音乐家。

在清朝时期,佛教音乐还被融入到戏曲、节日庆典等传统文化活动中。

20世纪以来,佛教音乐开始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和推广。

现代的佛教音乐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宗教音乐,而是融入了现代音乐的元素和流行文化的特点。

同时,佛教音乐也开始走向国际舞台,成为跨文化交流和沟通的一种重要方式。

总之,我国汉传佛教音乐的历史悠久,经历了千百年的发展和融合。

它不仅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也是世界音乐文化宝库中的珍品之一。

未来,佛教音乐还将继续传承和发展,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社会和谐的构建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国汉传佛教音乐的历史渊源及发展概述

我国汉传佛教音乐的历史渊源及发展概述

我国汉传佛教音乐的历史渊源及发展概述佛教音乐是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是佛教教义与音乐艺术的有机结合体现。

我国汉传佛教音乐的历史渊源可追溯至东汉时期,经历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唐宋元明清时期等各个时期的发展演变。

东汉时期,佛教传入我国,随着中印文化的交流,印度佛教音乐传入中国,并结合了汉族音乐特色。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音乐开始流传于世,形成了以琵琶、箫、笙、鼓等器乐为主的佛教音乐体系。

唐宋时期,佛教音乐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形成了以大乐、小乐、琐乐等乐种为基础的佛教音乐体系,并创造了许多经典的佛教音乐作品,如《佛说阿弥陀经》、《报恩铃》等。

在唐朝,还出现了以无言歌为主的禅宗音乐,如张旭《四时赋》中所写的“南山鸣钟,禅房掩昼”的禅机,成为禅宗文化的代表。

元明清时期,佛教音乐发展趋于平稳,但仍不乏创新。

例如元代《红楼梦》中记载了莲花落的曲调,后来演变成为一种常用于佛事的佛教音乐。

此外,还有以拉二胡、唢呐等为主的少数民族佛教音乐,在汉传佛教音乐中有一定的影响。

近现代以来,汉传佛教音乐在传承和发展方面取得了许多成就。

清代佛教音乐大师董东升研究佛教音乐的深度和广度都得到了扩展和提高,被誉为“佛教音乐的第一人”。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兼佛教音乐研究专家侯长江主持创作的大型佛教合唱《万佛圣城颂》等作品,不仅在音乐艺术上具有极高的价值,同时也表达了佛教信仰和文化的内涵,成为汉传佛教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体来说,汉传佛教音乐以器乐、歌舞、诵经为基础,并结合了汉传佛教文化的特色,使得汉传佛教音乐具有独特的魅力和影响力。

近年来,中国政府提出了“弘扬佛教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战略目标,对于汉传佛教音乐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汉传佛教音乐的历史渊源及发展概述

我国汉传佛教音乐的历史渊源及发展概述

我国汉传佛教音乐的历史渊源及发展概述佛教音乐是佛教信仰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精神内涵,深深影响着我国汉传佛教的发展。

下面我们将从历史渊源、发展演变和特点等方面对我国汉传佛教音乐进行概述。

汉传佛教音乐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当时在我国的西北地区传入了佛教。

佛教音乐通过印度和中亚的传播,逐渐融入到了我国笃信佛教的民众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传佛教音乐吸收了中国古代音乐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佛教音乐的发展在南北朝时期达到了巅峰。

当时,佛教寺庙兴盛,许多寺庙都建设了音乐堂。

在佛教音乐中,以诵经为主要形式,通过诵经来表达教义和修身养性的目的。

南朝梁代出现了《佛赞》、《佛所行赞》等作品,标志着佛教音乐在我国有了自己的文字。

唐代是汉传佛教音乐的又一个发展高峰期。

唐代的佛教音乐首次有了详细的榜样,成为了后世佛教音乐的基础。

《佛剧般若波罗蜜大成妙经乐章》作为最早的佛教音乐曲目,被广泛传唱。

唐朝还出现了许多著名的佛教音乐家,如意安、慧远等,他们以其卓越的才能和创新的作品,为佛教音乐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宋代是汉传佛教音乐的继续和发展期。

宋代佛教音乐的特点是大量吸收民间音乐的元素,形成了多样化的曲调和节奏。

佛教音乐逐渐与戏曲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佛教音乐剧种,如《梁皇寿焰起》、《观音讴歌》等。

这些作品不仅在寺庙中演出,也在民间广泛流传。

明清时期,佛教音乐逐渐式微,但仍然留下了一些重要作品和音乐家。

明代著名音乐家汪祖煌的《济世总元消》是佛教音乐的代表作之一,其曲调婉转动人,表达了禅宗的修行理念。

清代的佛教音乐则大多是传统音乐的演绎,如《文殊师利华灯忏》等。

我国汉传佛教音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迁,从起初的诵经为主,到与民间音乐相结合,在吸收外来文化的也保留了自己的特色。

佛教音乐以其独特的音乐形式和精神内涵,成为佛教信仰和文化的重要表达方式,对于我国民众的修行和道德塑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佛教音乐的历史及变迁

中国佛教音乐的历史及变迁

中国佛教音乐的历史及变迁History and Transition of Chinese Buddhist MusicLU Yi(School of Music,Liaocheng University,Liaocheng,Shandong *****)(一)佛教音乐的传入与特征约在公元1世纪东汉明帝永平年间(58-75年),佛教与佛教音乐由印度经西域及海路传入中国,当时的佛教音乐主要是天竺及西域的佛教音乐。

佛教音乐是在佛教寺院的各种法事活动、节日庆典中演唱、演奏的音乐。

佛教创立伊始就使用音乐——梵呗,以清净和雅、韵味悠远的咏唱风格来赞颂佛陀功德、演经说法、宣唱佛理、普渡众生。

由于民族、地域、语言的各异,佛教音乐在流传的过程中,吸收了各国、各民族的民间音乐元素,从而产生了不同风格的佛教音乐。

中国佛教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含有中国民族音调,又含有印度与西域少数民族音调,它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遗产,它包括汉传佛教音乐和藏传佛教音乐两大部分。

从内容与形式上来看,唱给“佛”、“菩萨”、“饿鬼”等超现实对象听的称为法事音乐或庙堂音乐,法事音乐源远流长,世代相传,具有极强的功利性、庄严性、神秘性、规范性和稳定性,成为中国古典音乐的“活化石”。

另一类是唱给现实对象“俗人”听的称为民间佛乐或民间佛曲,多在居士及有宗教倾向的群众中流传,民间佛曲与各地民间音乐融为一体,具有浓郁的地方性、民族性、多样性和通俗性,如陕北的“劝善”音调与西北地方戏曲、民歌相近,曲调优美动听,质朴流畅。

各种法事(包括修行、纪念、普济法事)活动中都有唱诵音乐和器乐,其乐器多达几十种,当今法事活动中则大多仅用敲击乐器,以钟、鼓、引磬、木鱼为主,配以铃、铛子、铪子等。

(二)曹植首创中国佛乐“鱼山梵呗”佛教法事活动中唱诵音乐占重要地位,其传统曲目、演唱形式、体裁门类繁多,主要包括梵呗(亦称赞呗、梵曲、梵音、偈(亦称偈陀)、礼拜唱曲和其他歌曲。

我国汉传佛教音乐的历史渊源及发展概述

我国汉传佛教音乐的历史渊源及发展概述

我国汉传佛教音乐的历史渊源及发展概述我国汉传佛教音乐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

汉传佛教是通过印度传入我国的,而佛教音乐也随之传入。

随着佛教在我国的推广和发展,佛教音乐逐渐融入了汉族文化中,并形成了独特的汉传佛教音乐体系。

汉传佛教音乐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明清时期和现代时期。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音乐受到了印度和中亚音乐的影响,形成了寺庙宗教唱诵、道教音乐和戏曲音乐等多种形式。

寺庙宗教唱诵以诵经、念佛、讲经等为主要内容,发展出了诵经音乐和雅乐等形式。

道教音乐和戏曲音乐则吸收了佛教音乐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隋唐时期是我国汉传佛教音乐发展的黄金时期。

唐朝时期的佛教音乐在音乐形式、演奏技巧和乐器制作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发展。

唐朝时期出现了佛教音乐的乐谱,规定了乐器使用和演奏方式。

唐朝也创立了音乐学院,专门培养和研究佛教音乐的人才。

唐代著名的佛教音乐家韦曠在音乐理论和乐器制作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对后世的佛教音乐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宋明清时期是佛教音乐的衰落期。

随着宋明清时期佛教与宗教音乐的深入联系,佛教音乐逐渐失去了独立的地位。

在这个时期,寺庙宗教唱诵成为主导,音乐表演也逐渐式微。

尽管如此,佛教音乐在宋明清时期仍然保留了一些传统的演奏技巧和乐器制作方法,为后来的复兴奠定了基础。

现代时期是佛教音乐的复兴期。

20世纪以来,佛教音乐在我国得到了重新重视和研究。

一些佛教音乐家开始研究和传承传统的汉传佛教音乐,创作了大量的新作品,并且将传统的佛教音乐与现代音乐相结合,形成了多样化的音乐形式。

在佛教寺庙和学院也建立了佛教音乐研究机构,推动了佛教音乐的发展和传承。

汉传佛教音乐的历史渊源十分悠久,发展经历了魏晋南北朝、隋唐、宋明清和现代四个时期。

它在不同的时期受到了印度和中亚音乐的影响,同时也吸收了其他宗教和地方音乐的元素,形成了丰富多样的音乐形式。

随着佛教音乐的复兴和发展,它的影响力和艺术价值也得到了充分的认可。

中国佛教音乐的历史及变迁

中国佛教音乐的历史及变迁

中国佛教音乐的历史及变迁
卢艺
【期刊名称】《艺术百家》
【年(卷),期】2013(29)6
【摘要】佛教音乐是赞颂佛陀、宣唱佛理的重要载体,曹植首创中国式佛教歌曲“鱼山梵呗”.隋、唐时期以法曲为代表的佛乐进入了鼎盛阶段,而唐代以来的俗讲、变文则对我国近代曲艺音乐产生了深远影响.当代佛曲创作、传播中的问题不少,值
得深思和解决.
【总页数】2页(P269-270)
【作者】卢艺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音乐学院,山东聊城25205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0
【相关文献】
1.美国音乐教育课程标准的历史变迁——以音乐教科书的历史发展为例 [J], 陈军
2.音乐作品中的单簧管演进史——简论单簧管的音乐创作与演奏之历史变迁 [J],
刘凯
3.\"改土归流\"后湘西土家族音乐文化的变迁\r——基于历史背景视角 [J], 彭翔
4.诗歌音乐形式及历史考究
——评《寂静之音——汉语诗歌的音乐形式及其历史变迁》 [J], 张文峰
5.历史与当下:湘西苗族传统婚俗仪式音乐文化的变迁 [J], 李静;杨声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陀功德 、 演经说法 、 宣 唱佛 理 、 普 渡众 生。 由于 民族 、 地域 、 语
常用 的有《 三宝大赞 》 、 《 五方 赞》、 《 香 赞》、 《 供 养赞 》 、 《 皈依
赞》 、 《 四大祝延》 等, 主要用于讲经仪式 、 六时行道 、 朝暮课 诵 、 道场忏法及一般斋会 。梵 呗的音 乐材料集 中 , 音乐 风格统 一 , 演唱速度缓慢 , 旋 律以级进为主 , 曲调平稳 、 抒徐 圆润 、 腔多字 少, 具有庄严 肃穆 、 清畅哀雅 、 纤婉迂 回 、 细腻潇 洒的气 质与风 度 。梵呗传人 中国初期 , 由于梵音与汉语 的结构 不同 , 中 国佛 教徒注意到“ 梵 音重 复 , 汉语单 奇。若用 梵音 以咏汉 语 , 则声 繁而偈促 ; 若 用汉 曲 以 咏梵文 , 则韵 短 而辞 长”( 慧皎, 4 9 7—
2 6 9 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C S S C I ) 来源期刊 艺术百家 2 0 1 3 年 第6 期 总第 1 3 5期
HUND RED S C H0 0L S I N ART S

文章编号 : 1 0 0 3—9 1 0 4( 2 0 1 3 ) 0 6— 0 2 6 9—0 2
流长 , 世代相传 , 具有极 强 的功利 性 、 庄严 性 、 神 秘性 、 规范 性
和稳定性 , 成为 中国古 典音乐 的“ 活化 石 ” 。另一 类是 唱给 现 实对象 “ 俗人” 听的称为 民间佛 乐或 民间佛 曲 , 多 在居 士及 有
宗教倾 向的群众中流传 , 民间佛 曲与各 地 民间音 乐融 为一体 ,
师篇》 中清楚 记载 : “ 始有 魏陈思 王曹植 深爱声 律 , 属意 经音 , 既通般遮之瑞 响 , 又感鱼 山之神 制 ; 于是 删治瑞 应本 起 , 以 为 学者之 宗 , 传声三 千有余 , 在 契 四十 有二 。 ” 其 中四十二 契 , 便 是 四十二个 曲调联奏 。这种 “ 鱼山梵呗” 已经 出现与印度佛 曲 相异 的形式 , 产生 了华 夏化 的趋 势。“ 鱼 山梵 呗” 的创 制是梵
5 5 4年 , 《 高僧 传 ・ 经 师篇 》 ) , 故 佛教 初 人 中 国 , 所 译 佛 经甚 多, 而印度 梵呗音乐未能得到广泛传播与应用 。
中国佛教 音乐 , 最 初 起源 于曹 魏 陈思 王曹 植 的“ 鱼 山梵 呗” 。陈思王 曹植 ( 1 9 2— 2 3 2年 ) , 字子建 , 魏武 帝曹操 的第 四 子, 是建 安文学的创始人之一 , 他 精通音律 , 又善 于论著 , 喜欢 读佛经 。据《 历代 三宝记》 卷五记 载 , 他 曾参 加 以月支人 支谦 为首的《 瑞应本起 经》 的翻译工作 。曹植于魏 明帝太 和三年被
LU Yi
( S c h o o l o f Mu s i c ,L i a o c h e n g Un i v e r s i t y,L i a o c h e n g,S h a n d o n g 2 5 2 0 5 9)
( 一) 佛 教 音 乐 的 传 人 与 特 征
关键 词 : 音 乐艺 术 ; 佛教 音 乐; 鱼 山梵呗 ; 法曲; 变文 ; 佛 曲创 作 中图分 类号 : J 6 O 文献标 识 码 : a n s i t i o n o f Chi n e s e Bu dd hi s t M us i c
封为东阿王 , 太 和 四年 ( 2 3 0年 ) 游览 鱼山 ( 今 山东省 东阿县城
民族共 同的文化遗 产 , 它包括 汉传 佛教 音乐 和藏 传佛 教音 乐
两大部分 。从 内容与形式上来 看 , 唱给“ 佛” 、 “ 菩萨 ” 、 “ 饿鬼 ” 等超现实对象 听 的称为法 事音 乐或 庙堂 音乐 , 法 事音乐 源 远
中 国 佛 教 音 乐 的 历 史 及 变 迁
卢 艺
( 聊 城大 学 音 乐学 院 , 山东 聊城 2 5 2 0 5 9 )
摘 要 : 佛 教 音 乐是 赞 颂 佛 陀 、 宣唱佛 理 的重 要 载 体 , 曹 植 首 创 中 国 式 佛 教 歌 曲 “鱼 山 梵 呗 ”。 隋 、 唐 时期 以 法 曲 为 代 表 的 佛 乐进 入 了 鼎 盛 阶 段 , 而唐 代 以来 的 俗讲 、 变 文 则 对 我 国近 代 曲 艺 音 乐产 生 了深 远 影 响 。 当代 佛 曲 创 作 、 传 播 中 的 问题 不 少 , 值 得 深思和 解 决。
言 的各异 , 佛教音 乐在 流传 的过 程 中, 吸 收 了各 国、 各 民族 的
民间音乐元 素 , 从而产生 了不 同风格的佛教音乐 。 中国佛 教音乐是 中国传 统音 乐 的重要 组成 部分 , 它既 含 有 中国民族音 调 , 又含有 印度 与西域少 数 民族音 调 , 它是 中华
( 亦称偈 陀) 、 礼拜 唱曲和其 他歌 曲。梵呗是 以短 偈形式 赞颂
佛与菩萨 , 其 形 式有 独 唱 、 齐 唱或 合 唱 , 亦 可 以有 乐器 伴 奏。
约在公元 1 世 纪东汉明帝永 平年 问 ( 5 8— 7 5年 ) , 佛教 与 佛教音乐 由印度经 西域及 海路 传人 中国 , 当时 的佛教 音乐 主 要是 天竺 及西域的佛教音乐 。佛教音 乐是在佛 教寺 院的各 种 法事 活动 、 节 日庆典 中演 唱 、 演奏 的音乐 。佛教 创立伊 始就 使 用音 乐—— 梵呗 , 以清净 和雅 、 韵味悠 远的咏 唱风格来 赞颂 佛
具有浓郁 的地 方性 、 民族 性 、 多样 性 和 通俗 性 , 如 陕北 的“ 劝 善” 音调与西 北 地方 戏 曲 、 民 歌相 近 , 曲调优 美 动听 , 质朴 流
西南十八公里 , 又叫吾山 ) , 闻岩洞内传有梵 音歌唱 , 便拟写音
调, 并依 《 瑞应本起经》 的 内容 编撰 唱词填入 曲调 , 创制 《 太 子 颂》 和《 赕颂》 后被称 为 “ 鱼 山梵 呗” 。在 慧皎 的《 高僧传 ・ 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