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国际竞争力_一个理论框架模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0卷 第2期
2010年 2月
科 技 和 产 业
Science Technolog y and Industry
V ol 10,N o 2
Feb., 2010
产业国际竞争力:一个理论框架模型
程宝栋1,田 园2,龙 叶1
(1 北京林业大学,北京100083;2 北京联合大学,北京100025)
摘要:首先回顾与评价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并得出了竞争优势理论具有长期适用性的结论;紧接着,在经典竞争优势理论 钻石模型理论基础上,通过联系产业经济学的研究重点,导出了一个新的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框架模型;模型的得出可以为一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产业政策的制定提供新的思考角度。关键词:产业国际竞争力;比较优势;竞争优势
中图分类号:F 307 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807(2010)02-0001-04
收稿日期:2009-09-03
基金项目:北京林业大学青年科技启动基金(BLX 2008027)
作者简介:程宝栋(1980 ),山东泰安人,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北京林业大学林产品贸易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木材产业竞争力;田园,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国际贸易;龙叶,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国际贸易。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日益深化,产业国际竞争
日趋激烈。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因经济实力相对较弱,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经济处于赶超阶段,市场机制尚不成熟等种种局限条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甚至经济、政治风险,其中如何维护民族国家的产业安全就成为最为关键的问题之一。在新的竞争约束下,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已经成为实现产业安全最有效保证。然而,当今国际竞争力理论学派分立、观点众多,而且大多数理论的提出主要是基于发达国家产业发展的现实,对发展中国家如何形成产业国际竞争力解释能力不强或存在路径不清晰的缺憾。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日益重要性以及现有理论的缺憾,对新的理论框架模型的构建提出了必然性要求,本文就此方面作初步尝试。
1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比较优势理论
关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8世纪人们对国际贸易问题的探索上。当时人们一直试图解释一国产业在国际贸易中的相对优势,在这种背景下,比较优势理论应运而生。该理论不仅有助于论证国际贸易的存在性和贸易收益的合理性等问题,而且也有助于解释国际间的产业分工、产业互补以及产业竞争优势等问题。长期以来,比较优势理论成为各国政府制定产业政策和产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理论依据[1]
。1 1 比较成本理论
英国经济学家大卫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是指两个国家自给自足时,若A 国生产商品X 相对生
产商品Y 而言,成本比B 国较低,则A 国应出口商品X 而进口商品Y 。这里有两个相对概念,一个是商品X 与商品Y 的相对成本,一个是A 国与B 国相对而言。因此,这两个相对概念并不意味着A 国生产商品X 的绝对成本一定低于B 国,有可能A 国生产商品X 和商品Y 的绝对成本都比B 国高,但商品X 对商品Y 的相对成本可能仍都比B 国高,但商品X 对商品Y 的相对成本可能仍比B 国低,这时A 国应出口商品X 而进口商品Y 。在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中,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国家间由于生产技术的不同导致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也就形成了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不过,他没有考察技术进步的原因,即假定生产技术是外生决定的,企业的报酬与生产规模大小无关。1 2 要素禀赋理论
李嘉图虽然指出了比较优势的存在,但却将之归结为由于技术的不同而产生的结果。20世纪30年代,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又进一步从生产要素比例的差别而不是生产技术的差别上,解释了生产成本和商品价格的不同,从而导致比较优势的产生。该理论首先基于不同产品所用的生产要素不同的假设将产品分为两类:一类是产品的劳动成本占其价值份额较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另一类是使用资本较多的资本密集型产品。其次,该理论又给出四个假设条件:在不同区域生产同一产品的生产函数相同;同一区域生产不同产品所使用的技术不同;在不同产品的生产中投入的生产要素的比例不同;不同区域各种生
1
产要素禀赋不同。基于上述前提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在给定一个区域里,供给量丰富的要素,其相对价格较低,密集使用这一要素的产品相对成本必然也低;而供给量较少的生产要素,相对价格较高,密集使用这一要素的产品相对成本必然也高。因此,资本富裕的国家具有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劳动资源丰富的国家具有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在自由贸易情况下,市场竞争的结果是实现最佳国际分工,产品的价格和要素价格在世界各国趋于统一(要素价格的均等化),各个国家在国际分工中会逐渐形成自己的优势产业。
1 3 比较优势理论评价
经济理论的作用在于解释和预测经济现象[2]。比较优势理论是建立在一系列严格的前提假设条件基础之上,包括完全竞争市场、规模报酬不变、要素质量相同及数量保持不变、生产要素在两国之间完全不流动、不考虑需求差别、无交易成本等。比较优势理论较好地解释了19世纪以及20世纪中期之前的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形成,这主要是因为当时许多产业还很不完整,甚至还没有形成,产业生产更多地表现为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生产方式。然而在现阶段,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这些假定条件与现实经济相去甚远:多数商品市场和部分要素市场不是完全竞争而是不完全竞争;不是所有商品的生产都是规模报酬不变而是大多数存在规模报酬递增的特点;在当今商品经济国际化的条件下,大多数生产要素、资源可以在国际间自由流动[3]。这些假设条件的变动使得比较优势理论在解释诸如工业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技术密集型产品贸易比重上升、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迅猛增长、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迅速获得国际竞争优势等经济现象面前显然无能为力。
2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竞争优势理论
经济的现实发展推动了国际竞争力理论的创新。20世纪6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在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上,纷纷放松或改变传统理论的假设条件,从不同角度来探讨产业国际竞争力问题,形成了国际竞争力的竞争优势学派,其中哈佛大学商学院迈克尔波特(M ichael E.Porter)提出的钻石模型常常被学者们作为!经济分析范式(Paradigm)而运用于产业竞争力的研究[4]。
2 1 钻石模型基本内容
钻石模型包括四种主要因素(参见图1)。它们分别是:∀生产要素,包括初级的生产要素(一般的人力资源和天然资源)和被创造出来的生产要素(包括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和基础设施);#需求条件,包括国内需求的结构、市场大小和成长速度、需求的质量、需求国际化的程度等各个方面。∃相关产业和支持性产业的表现,包括纵向的支持(企业的上游产业在设备、零部件等方面的支持)和横向的支持(相似的企业在生产合作、信息共享等方面的支持);%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和竞争对手,包括企业的经营理念、经营目标、员工的工作动机、同行业中竞争对手的状况等方面。在上述四种因素之外,还存在两种因素也可能影响企业的竞争优势。这两种因素就是政府和机会。波特认为,在其钻石模型中,四种核心因素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5]。如果没有四种核心因素的存在和相互配合,单纯政府的影响和机会的出现通常并不会使企业取得竞争优势。这是因为,机会是!可遇不可求&的;另一方面,!政府的影响虽然可观&,但!政府本身并不能帮助企业创造竞争优势&
。
图1 钻石模型的主要构成要素
2 2 钻石模型的验证及拓展
2 2 1 钻石模型的验证
波特的钻石模型提出以后,国外许多学者对钻石模型的主要因素展开了实证性研究。范杰伯格采用16个OECD国家1965-1987年的统计数据拟合对数线性回归模型,对钻石模型的!需求条件&因素对于产业竞争力的决定作用进行了实证检验,证明了这一因子对于产业国际竞争力具有很强的正向影响力。金东焕和马里恩用美国食物制造业1967 1987年的数据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证明了波特关于国内市场结构与竞争强度对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决定作用。色帕蒂斯和泽尤则用理论模型推导的方式证明了波特关于政府环境政策与竞争力!双赢&理论假说,并对其进行了补充和修正。
2 2 2 钻石模型的拓展
尽管波特的竞争力理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国际学术界仍然对其适用范围产生了质疑,许多学者在钻石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自己的理论模型。例如,1993
2
科技和产业 第10卷 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