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笔下的江南
历史 江南地区的开发
![历史 江南地区的开发](https://img.taocdn.com/s3/m/b8349dc95fbfc77da269b1ec.png)
江南已经非常的富裕,经济得 到发展
合作探究:江南地区 得到开发的因素有那 些呢?
条件:江南雨量充沛,土地肥 沃,自然条件优越
1、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 2、北人南迁,带来大量的劳动力和先 进的生产技术 (最主要的原因)
寻因江南开发
原因
3、南北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思考:这是一种什么样的 经济发展水平呢? 人烟稀少,耕作方式落后,商品交 换很不发达,贫富分化的程度不明 显,经济落后
本次江南开发有 那些成果呢?
兴修水利
表现
农业发展 手工业发展 长江中下游一带
见证江南开发
重点区域
福建、广东等地
《宋书》中描述的江南: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农 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 忘饥。
淝水之战(383年)
苻坚拥有八十多万兵力,却不能统 一江南,这究竟是为什么?
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并不在于兵力的多寡,而在于 人心的向背、战术的得当等等。
从前秦方面看:前秦统治不得人心,将士不愿意为前秦卖命; 苻坚骄傲轻敌,一意孤行;前秦军队指挥不当,战线过长等; 从东晋方面看:广大将士在保卫江南、恢复中原思想的激励下, 士气高昂;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
仔细看书,回答问题:
1、说出淝水之战的时间、地点、交战双方、实力对比和结果。 383年;淝水;前秦军队和东晋军队; 前秦强东晋弱;前秦败东晋胜。 2、说出你所知道的有关淝水之战的成语和典故。 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等 3、淝水之战后,南北方各又出现了 怎样的局势呢?(影响) 前秦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 据混战状态;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 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B
C
D
北方民族大融合 练习题 .doc【含答案】
![北方民族大融合 练习题 .doc【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8968e745acfa1c7aa00cce1.png)
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一、选择题1、西晋结束分裂,完成统一的标志是()A西晋灭蜀B西晋灭吴C西晋代魏D少数民族的内迁2、三国结束的先后顺序是()A魏蜀吴B蜀魏吴C吴蜀魏D蜀吴魏3、推翻西晋王朝的少数民族是()A匈奴B鲜卑C羯D氐4、西晋从统一到灭亡持续了多少年()A14年B36年C50年D37年5、西晋时,一位商人想到都城做生意,他应该去()A洛阳B长安C建业D成都6、下列哪些内容能体现出西晋的历史状况()①篡权建立的封建王朝②短期统一③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交织在一起④被农民起义所推翻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7、西晋衰落的原因是()①统治集团迅速腐朽②匈奴族的内迁③皇族之间连年混战④少数民族反抗西晋的压迫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8、一个生活在318年的建康人应该受哪个政权的管辖()A东吴B西晋C东晋D东汉9、西晋和东晋的建立者分别是()A司马懿和司马昭B司马昭和司马炎C司马炎和司马睿D司马炎和司马昭10、在4世纪后期建立了政权,并统一了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是()A匈奴B鲜卑C氐D羌11、淝水之战的交战双方是()A东晋和北魏B东晋和前秦C西晋和前秦D西晋和北魏12、淝水之战同下列历史上几次战役相似的有()①围魏救赵②巨鹿之战③官渡之战④赤壁之战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3、根据第一组两个历史名词的关系,给第二组添一个适当的词:①破釜沉舟——巨鹿之战②草木皆兵——()A官渡之战B长平之战C淝水之战D赤壁之战14、下列关于淝水之战的表述,错误的是()A淝水之战发生于4世纪的后期B在大臣和军民的支持下,苻坚率军攻晋C淝水之战是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D东晋军队大败前秦15、下列对淝水之战后的局面表述错误的是()A前秦统治迅速瓦解B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乱的局面C立即形成了南北朝对峙的局面D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16、东晋南朝江南地区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南方生产工具先进B南方自然条件好C北方农民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D南朝统治者施行仁政17、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渡似永嘉。
2022-2023学年北京市东城区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
![2022-2023学年北京市东城区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7e6bc723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81.png)
2022-2023学年北京市东城区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1. 阅读下图,对其判断正确的是()I 旱地农业经济文化区II 稻作农业经济文化区III 狩猎采集经济文化区A. 中原文化区出现了仰韶文化和河姆渡文化B. 甘青文化区完全属于稻作农业经济文化区C. 考古工作者在江浙文化区发现了大量的粟D. 中华文化星罗棋布奠定多元一体发展基础2. 下表是有关《诗经》研究的部分代表性观点,据此可以得出的合理认识是()学者观点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古者诗有三千余篇,经孔子去其重,取三百五篇。
此说多为后人所赞同,如班固等人孔颖达《毛诗正义》认为:从经传所引诸诗看,存者多而亡佚者少,不容孔子十去其九朱熹、叶适认为孔子只是刊定而已,谈不上删与不删现代学者司马迁生当西汉初,所见材料多,删诗与否,亦有不同说法,但他取三千之说,必有依据A. 研究《诗经》不能以《史记》作为参考史料B. 历史的真相随着时代发展一定会被揭开C. 历史叙事通常包含了陈述者的主观认识D. 《诗经》由不同时代学者搜集和整理而成3. 1993年,在湖北郭店楚墓发现的一批战国前中期儒家文献(竹简)记载:“德者,且莫大乎礼乐焉”“教以礼,则民果以劲;教以乐,则民弗德争将。
”这表明儒家强调实现德政的手段是()A. 赏罚分明B. 礼乐教化C. 兼爱非攻D. 隆礼重法4. 《汉书》曰:“自周衰,官失而百职乱,战国并争,各变异。
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
”材料中涉及的秦朝的中央政治制度有()①分封制②皇帝制度③郡县制度④三公九卿制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5. 汉武帝时期,“富商大贾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国家之急,黎民重困。
”对此,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A. 颁布“推恩令”B. 将铸币权收归中央C. 实行盐铁官营D. 严厉打击豪强地主6. 司马迁笔下的“江南卑湿,丈夫早夭”,到晋宋之际,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膏腴上地,亩直一金”。
【精编】初一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学期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习题 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doc
![【精编】初一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学期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习题 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doc](https://img.taocdn.com/s3/m/e8e9de5f58fafab068dc022d.png)
第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知识点一东晋的兴亡1.东晋建立:316年,内迁的________人灭掉西晋。
随后,皇族________于317年重建晋王朝,以__________为都城,史称东晋。
2.东晋社会:司马睿政治上依靠__________,军事上依靠________;东晋初期,多次进行北伐,曾收复了西晋时____________以南的部分地区,但最终未能恢复中原;在淝水之战中战胜前秦,解除了来自北方的威胁。
相对稳定的局势,使社会经济有所发展。
3.东晋灭亡:________年,东晋灭亡。
知识点二南朝的政治1.南朝的概念:420—________年的170年里,中国__________政权更替频繁,相继出现宋、________、梁、________四个王朝。
这些王朝都在建康定都,历史上统称为“南朝”。
2.南朝的社会:________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宋武帝、______________时,江南民殷国富,社会比较安定;镇守地方的贵族和将领势力很大,梁武帝________夺取帝位后,政治日益败坏;后来发生了大规模的叛乱,________失陷。
从此,在南北实力对比中,南朝处于明显劣势。
知识点三江南地区的开发1.原因: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________南下,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____________和生产技术;当时的江南地区,社会比较________;南下移民和当地民众共同努力。
2.表现: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__________面积不断增加,并兴修了很多__________工程;农业生产技术有了很大的改进;____________也有了快速的进步;商业和__________繁荣,__________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1.“王与马,公天下”指的是中国历史上的哪一个朝代的政治特征( )A.西汉 B.东汉C.西晋 D.东晋2.西晋和东晋的建立者分别是( )A.司马懿和司马昭B.司马昭和司马炎C.司马炎和司马睿D.司马睿和司马炎3.东晋是西晋皇族在西晋灭亡后建立的政权。
江南地区的开发
![江南地区的开发](https://img.taocdn.com/s3/m/7c3b43b51a37f111f1855b66.png)
263年,司马昭派 兵灭蜀汉
266年,司马炎废魏帝, 自称皇帝,建立晋朝, 史称西晋。
280年,晋灭吴, 天下分裂的局面 结束
西 晋 结 束 分 裂 实 现 统 一
三国尽归司马氏
晋惠帝
西晋第二代皇帝,晋惠帝智力低下, 无力治国。西晋皇族纷纷起兵争夺 皇位,混战十几年,耗竭了西晋国 力。史称“八王之乱”。
字仲达,三国时期魏国 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曾 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 太尉,太傅。是辅佐了 魏国三代的托孤辅政之 重臣,后期成为全权掌 控魏国朝政的权臣。平 生最显著的功绩是多次 亲率大军成功对抗诸葛 亮的北伐。死后谥号舞 阳宣文侯,次子司马昭 被封晋王后,追封懿为 宣王,司马炎称帝后, 追尊懿为晋宣帝。
官 乱 渡 之 战
乱八 王 之 乱
北淝 方水 混之 战战 ,
乱
秦 朝
西 汉
东 汉
三 西 国 晋
东 晋 安定
南 北 朝
北方民族迁往中原
中原汉族迁往江南
北人南迁
江南地区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
雨量充沛, 气候较热, 土地肥沃, 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GDP:国内生产总值是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
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成果(产品和劳务) 的市场价值。国内生产总值是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 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和发展水平的重 要指标。
试一试
1、280年,( 西晋 )军队灭掉三国中最后一个政权吴, 结束了分裂的局面,实现了这阶段短暂的统一。 2、江南经济的开发: 时间:( 魏晋南北朝时期 ) 原因:①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 有发展农业( 优越条件 );②从东汉末年开始起,许 多人为躲避战乱,逃往江南地区。西晋后期以来,更多 的北方人迁到江南,给江南地区带去了( 劳动力),带 去了先进的 ( 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③江南地 区战争相对较少,( 社会秩序 )比较安定。④统治者 重视农业生产。⑤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 影响:对我国古代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经济重 ) 心南移 奠定了基础。
历史全国新课标卷
![历史全国新课标卷](https://img.taocdn.com/s3/m/aa6f24a4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fd57013.png)
历史全国新课标卷1.小华喜欢看历史剧《烽火戏诸侯》,这个历史典故讲述了西周时期诸侯国因信守义务,蜂拥而至勤王的故事,这个典故所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单选题] *A.分封制(正确答案)B.宗法制C.井田制D.礼乐制2.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
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壮”是指出() [单选题] *A.统一度量衡B.赢政自称始皇帝C.在中央确立三公九卿制D.秦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影响深远(正确答案)3.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与必然趋势,在两汉后重新实现全国统一的朝代是() [单选题] *A.北魏B.东晋C.西晋(正确答案)D.前秦4.司马迁笔下的“江南卑湿,丈夫早天”,到了晋宋时期,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推动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单选题] *A.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B.经济中心南移的彻底完成C.世家大族保持经济特权D.北方人民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正确答案)5.历史事件之间往往存在一定因果关系。
下列各项没有因果关系的是() [单选题] *A.秦末暴政一大泽乡起义B.汉初休养生息一文景之治C.楚汉之争-西汉建立D.光武中兴一黄巾起义(正确答案)6.魏晋南北朝时期,生羊脍、胡饼、奶酪进入北方汉族人的食谱,原产地为北方的粟、小麦、葫芦也在南方得到大面积推广。
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单选题] *A.人口迁徙(正确答案)B.经济繁荣C.国家统一D.技术进步7.魏晋南北朝时期创造出璀璨的科技文化成就。
下列说法能印证这一结论的是() [单选题] *A.祖冲之治学严谨,擅长机械制造(正确答案)B.钟繇独创行书,被后人称绝世之作C.顾恺之擅长绘画,以山水画著名依赖于D.蔡伦改进工艺,大大提高纸的质量8.中国古代许多杰出人物如司马迁、霍去病、张骞、班超等,他们的事迹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熔铸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他们生活的时代是() [单选题] *A.汉朝(正确答案)B.秦朝C.春秋战国D.西周9.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发展的总体特征是() [单选题] *A.政权频更迭,国家大分裂B.玄佛道兴起,文化大繁荣C.社会大动荡,民族大交融(正确答案)D.南方较稳定,经济大发展10.唐太宗“以天下为家”“惟贤是与”,既用“西北骁武之士”,又用“东南儒生”;既用秦王府旧人,也用东宫旧仇:既用高祖遗臣,也提拔寒微士人、任用少数民族精英。
司马迁笔下的江南资料.
![司马迁笔下的江南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8409fa5b770bf78a652954c8.png)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材料四
今之沃壤,莫如吴、越、闽、蜀。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苏湖熟,天下足。” 明代内阁大学士籍贯分布表
南方——114
北方——48
南 浙 福 四 广 江 湖广北 山 山 河陕 直 江 建 川 西 西 广东直 东 西 南西
27 26 11 9 2 22 12 5 17 13 5 11 2
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1)中原人口南迁,补充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去了先 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2)政治环境南方相对和平稳定 (3)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 (4)江南统治者为了增强实力,比较重视发展经济 (5)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开发江南
思考:人口迁移一定会造成经济重心的迁移吗?
2.右图为吴松弟所著《中国移民》书影, 该书详细论述北方人口南迁的具体背景、 迁移过程、分布状况和造成的影响。这 一南迁现象产生的最主要的影响是 () A.南方人口增加,逐步超过北方 B.对南方过度开发,破坏了生态环境 C.江南经济开发加快,经济重心南移 D.南北风俗融合,文化重心南移
3.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在扬州”,这句诗突 出反映了唐朝扬州的繁荣。唐朝后期,扬州成为全国 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经济地位超过长安、洛阳。造成 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扬州位于南北交通要冲 B.江南物产大多在扬州集散 C.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D.安史之乱使长安、洛阳满目荒凉
中原人口大量南能不迁如蓝,
春 来
胜 火
日 出
景 旧
江 南
忆 江
并与当地人民共忆同。开 江 , 江 曾 好 南
发,风 。
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南迁
古人曾把人民流亡的原因总结为五逃: “一曰天(天灾),二曰官(政府的徭役), 三曰军(供给军队物资),四曰钱(高利 贷),五曰愚(经营不善)。”
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8课 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案
![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8课 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c69af8c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3d.png)
第18课《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的开发》教案一、新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人口迁徙和区域开发,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二、内容分析本课主要学习三部分内容:东晋的兴亡、南朝的政治和江南地区的开发,分别从政治、经济两方面介绍江南的发展。
东晋、南朝的统治,为江南地区的开发提供了重要条件。
学习这三部分,首先要了解三国以来南北政权更替的历史。
北方地区自西晋灭亡之后,相继建立起许多割据政权,这种政治局面一方面造成了农业经济的萧条和衰落,另一方面使大批北方人民南下,为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极大地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
南方地区在东晋南朝时期,战乱较少,社会稳定,统治者大都注重发展农业,积极兴修水利,推广先进生产技术,改变了江南农业“火耕水耨”的原始耕作状况,转而进入精耕细作阶段。
这样,江南很快形成为新的农业经济区,同时手工业、商业也得到迅速发展,使南北经济的发展趋向平衡。
三、教学目标1.了解东晋、南朝时期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知道这一时期政权分立的时代特征;(时空观念)2.知道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表现及影响,并从中认识到人民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3.通过祖逖北伐的相关故事,感悟祖逖矢志报国的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对比导入:出示白居易《忆江南》及《史记》中江南的描写教师引导:白居易的《忆江南》很好的描绘出了江南春意盎然的景象,让我们感受到了江南之美。
那江南一直都是美丽富饶的景象吗?老师再给大家出示一则《史记》中对江南的描写。
很显然,在西汉司马迁的笔下,当时的江南是人烟稀少且较为落后的地方。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江南地区是什么时候得到开发的呢?(二)新课讲授1.东晋的兴亡(1)西晋灭亡:【知识回顾】你还记得西晋是怎样走向灭亡的吗?①八王之乱严重削弱了西晋的国力,成为西晋由盛转衰的转折点;②316年,内迁的匈奴贵族攻陷西晋都城。
《江南》的原文及翻译
![《江南》的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377b0143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00.png)
《江南》的原文及翻译《江南》是一首汉代乐府诗。
这是一首歌唱江南劳动人民采莲时愉快情景的民歌。
前三句点明采莲季节、场合,地点;后四句描述鱼儿嬉戏的场景。
全诗使用比喻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江南采莲时的优美意境。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江南》的原文及翻译,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江南》原文: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江南》译文:江南水上可以采莲,莲叶多么茂盛,鱼儿在莲叶间嬉戏。
鱼在莲叶的东边游戏,鱼在莲叶的西边游戏,鱼在莲叶的的南边游戏,鱼在莲叶的北边游戏。
《江南》注释:何:多么田田:莲叶长的茂盛相连的样子。
《江南》赏析:这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中的采莲歌,全诗没有一字一句直接描写采莲人采莲时的愉快心情,而是通过对莲叶和鱼儿的描绘,将它们的欢乐之情充分透露了出来,仿佛亲耳听到和亲眼看见许多采莲男女的歌声和笑语声融成一片,许多小伙子和采莲姑娘们还在调情求爱。
首先,此歌起句“江南可采莲”,其中的“可”字已透露出消息。
莲花本来是大江南北湖泽沟塘中常见的人工栽培植物,可这位歌者(亦即诗中未露的男主人公)却偏要说“江南可采莲”,这是因为莲花栽培的地区虽然很广,但却以江南最盛;而江南采莲人大都是青年男女,尤以青年妇女为主;同时江南民风柔靡,青年男女在采莲时调情求爱之事极为常见,故盛行于南朝时期的民间情歌,在汉代的江南实际上就很流行。
在这类民间情歌中常用比兴、双关手法,以“莲”谐“怜”,象征爱情。
由此可见,此歌用的显然也是比兴、双关手法。
起句中的“采莲”,也含有寻欢求爱的意思。
由此可推知这位歌者乃是一个风流小生,他可能不是江南人,而是从外乡来到江南的。
他来江南名为采莲,实际上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否则何处不可采莲,而独留恋于江南,可见“可”字之中的寓意。
其次,紧承上句而来的第二句“莲叶何田田”,显然也是明写莲叶茂美,暗喻采莲姑娘们人数众多,姿态丰美的。
而第三句“鱼戏莲叶间”和后四句“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则是以鱼儿戏水于莲叶间暗喻采莲男女调情求爱的欢乐情景。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江南地区的开发》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课件优秀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江南地区的开发》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课件优秀](https://img.taocdn.com/s3/m/726fe368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0a.png)
第十页,共二十页。
南朝(420~589)
宋齐梁陈
建康 (南京)
第十一页,共二十页。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材料一: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 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 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 ;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 人。
---《史记》
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 ,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 帛之饶,覆衣天下。
晋魏
西晋 266年 司马炎 洛阳
蜀
吴北280年 统一南
第三页,共二十页。
一、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
1、想一想为什么西晋是个短命王朝?
2、议一议民族内迁有什么意义? 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316年 西晋灭亡
第四页,共二十页。
东晋(317~420)
朝代 建立者
西晋
司马炎
东晋
司马睿
时间
266年
317年
江南地区在魏晋南 北朝时期为什么能得 到开发?
有何深远的影响?
第十五页,共二十页。
1、江南地区有发展经济的优越的自然条件。
2、大量的北方人口迁往江南,为江南的发展提供
了劳动力和技术。
3、江南地区的战乱比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影响: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 远影响,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4、谁能说出淝水之战中的成语故事?
第十七页,共二十页。
东晋、南朝时经济发展最快的 地区是 :
A、河套地区 B、黄河流域
C、长江中下游地区 D、珠江流域
第十八页,共二十页。
淝水之战同在此以前历史上的 哪几次战争相似?这些战争所取得 的经验、教训,对现代战争是否有 借鉴意义?为什么?
区域经济-四大经济区(西汉司马迁划分法)
![区域经济-四大经济区(西汉司马迁划分法)](https://img.taocdn.com/s3/m/06c5c0d3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70cb25f.png)
区域经济----------四大经济区(西汉司马迁划分法)联系P23地图龙门碣石以北(畜牧业或半农半牧区,分塞内、塞外,经济实力有限)━━━━━━━━━━━━━━━━━━━━━━━━━━━━━━━━━━━山西(含四川)┃山东以崤山为界传统的农业区,全国经济重心┃━━━━━━━━━━━━━━━━━━━━━━━━━━━━━━━━━━━━━江南(西汉时落后)特点:多样性、不平衡性、分散性五、古代人口迁移(南迁)与经济重心的转移↓↓南宋时正式成为经济重心★练习:1、四大经济区中,在汉唐时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地位的是()①山东地区②山西地区③江南地区(4)龙门碣石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中原人口三次南迁的原因中最主要是因为北方()A、自然灾害严重B、长期战乱C、兵役徭役繁重D、高利贷盘剥重3、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包括()①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②北民南迁,带来劳力和技术③统治阶级重视生产的发展④政治中心南移引起连锁反应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4、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农业迅速发展,其主要原因是()A、商品经济水平较高,起推动作用B、北方人口南迁并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C、江南与越人开始从事农耕生产D、江南的气候、土壤对农业发展有利5、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在A、沿海地区B、中原地区C、长江流域D、珠江流域6、下列有关我国古代四大经济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四大经济区是指山东、山西、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B、司马迁根据汉代经济发展划分而成C、各经济区呈现多样性和不平衡的特点D、山东、山西经济区始终是全国的经济重心所在7、两汉时期江南经济落后于北方的原因是①地势复杂不利于开发②统治残酷阻碍经济发展③人口稠密资源贫乏④生产工具和技术落后A、①②③B、①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8、自战国到中唐时期中国的经济重心在A、黄河流域B、长江流域C、海河流域D、珠江流域9、中国古代经济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是在A、两晋之际B、南北朝C、中唐以后D、宋都南迁后答案:ACDBB ACCAC 11、三种: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自耕农土地所有制有。
《江南》原文及注释
![《江南》原文及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734f17fc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aa.png)
《江南》原文及注释一、协议关键信息1、《江南》原文版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注释来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协议生效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协议终止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版权归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协议适用范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协议条款11 关于《江南》原文111 明确提供的《江南》原文为经过具体认证或审核机构认可的准确版本。
112 原文不得存在任何错别字、遗漏或错误的标点符号。
12 注释内容121 注释应基于可靠的学术研究、文献资料或权威解读。
122 注释需清晰、准确地解释原文中涉及的生僻字词、典故、文化背景等。
13 版权与使用权限131 双方确认《江南》原文及注释的版权归属具体版权所有者。
132 未经版权所有者书面授权,任何一方不得擅自修改、复制、传播、出售或以其他方式利用原文及注释。
14 准确性与可靠性保证141 提供原文及注释的一方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142 若因原文或注释的错误导致任何损失或纠纷,责任由提供方承担。
15 协议变更与终止151 任何一方如需变更本协议的条款,应提前具体时间书面通知对方,并经双方协商一致后签署补充协议。
152 若发生以下情况,本协议自动终止:1521 双方协商一致终止。
1522 违反本协议的主要条款,且在收到对方书面通知后的具体时间内未予以纠正。
16 争议解决161 如双方在本协议的履行过程中发生争议,应首先通过友好协商解决。
162 若协商不成,任何一方均有权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17 其他条款171 本协议未尽事宜,双方可另行协商并签订补充协议。
172 本协议一式两份,双方各执一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古诗词中江南的诗句
![古诗词中江南的诗句](https://img.taocdn.com/s3/m/912508ec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05.png)
古诗词中江南的诗句(50条)诗词是古代文人智慧和才华的结晶,诗词中描写的往往是思乡愁绪﹑爱国情怀;诗中讲述的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故事,是我国祖先的历史见证,让后人得以鉴古知今。
透过阅读古诗词,青少年可增添对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和意志的初步概念和理解,逐渐加深对祖国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
下面是古诗词中50条江南的诗句,供大家欣赏品鉴。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江南》▶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王维《送沈子福之江东》▶时候频过小雪天,江南寒色未曾偏。
——陆龟蒙《小雪后书事》▶江南江北旧家乡,三十年来梦一场。
——李煜《渡中江望石城泣下》▶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
——刘著《鹧鸪天·雪照山城玉指寒》▶去岁江南见雪时,月底梅花发。
——张孝祥《卜算子·雪月最相宜》▶江南江北愁望,相思相忆空吟。
——鱼玄机《隔汉江寄子安》▶秋山春雨闲吟处,倚遍江南寺寺楼。
——杜牧《念昔游三首》▶家住江南,又过了、清明寒食。
花径里、一番风雨,一番狼籍。
——辛弃疾《满江红·暮春》▶莫唱江南古调,怨抑难招,楚江沉魄。
——吴文英《澡兰香·淮安重午》▶碧山影里小红旗。
侬是江南踏浪儿。
——苏轼《瑞鹧鸪·观潮》▶待把酒送君,恰又清明后。
青条似旧,问江北江南,离愁如我,还更有人否。
——何梦桂《摸鱼儿·记年时人人何处》▶黄鹤上天诉玉帝,却放黄鹤江南归。
——李白《醉后答丁十八以诗讥余捶碎黄鹤楼》▶钓锦鳞,棹红云,西湖画船三月春。
正思家,还送人,绿满前村,烟雨江南恨。
——张可久《迎仙客·感旧鹦鹉洲》▶空留离恨满江南,相思一夜苹花老。
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导学案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导学案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04a472fe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9d7095e.png)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学案【学习目标】(一)学习目标1.了解东晋、南朝政权更替的历史,知道东晋、南朝统治对南方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知道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及表现。
(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史料实证)2.利用魏晋南北朝地图了解朝代更替历史,提高读图、识图能力。
(时空观念)3.南北人民共同开发江南,认识到人民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和平安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认识维护和平的重要作用;理解家族命运和国家命运之间的关系,树立为国家富强而奋斗的志向。
(家国情怀、唯物史观)【学习重难点】(一)学习重难点1.简述东晋的建立、发展、灭亡的历史史实。
2.东晋淝水之战的影响。
3.南朝建立的简要史实(时间、王朝、都城)4.简述南朝前期、后期的发展。
5.江南地区开发的条件(原因)、表现(成就)、重点区域、影响。
【预习新知】(一)预习新知(一)东晋的兴亡1.西晋灭亡:316年,匈奴人灭西晋。
2.东晋建立:317年,重建晋王朝,以为都城,史称东晋。
3.发展:东晋成功抵御了来自北方的军事威胁,社会经济有所发展。
4.灭亡:东晋末年,政权落入武将手中。
年,东晋灭亡。
(二)南朝的政治(1)时间:420—589年。
(2)都城:。
(3)朝代:相继出现、齐、梁、陈四个王朝。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1.背景:秦汉时期,黄河流域经济发达,是全国经济重心。
2.北方人南迁(1)时间: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南下。
(2)目的:为躲避战祸。
(3)分布:东晋后期,地区布满了南迁的流民,尤以一带为多;有一部分流民继续南下,进入今天的浙江、福建和等地。
(4)作用: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
3.江南地区的开发(1)农业: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兴修了很多。
农业生产技术有改进,推广和改进,实行精耕细作,推广选种、育种、田间管理和施用粪肥等生产技术。
(2)手工业:在缫丝、、制瓷、冶铸、造船、造纸、制盐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发展。
中考历史章节突显题30例:江南地区的开发(带答案)
![中考历史章节突显题30例:江南地区的开发(带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9e37999a300a6c30d229f14.png)
中考历史章节突显题30例(19)——江南地区的开发1、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常见的稻米饭外,还有面食、粟米饭等北方食品。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南方人口增多 B.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C.面食的营养价值更高 D.人口南迁和民族融合的影响答案 D2、今浙江的乌镇(下图),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有着“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美誉,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首批AAAA级景区。
在东晋、南朝时期,该镇及周围地区的农作物种植情况是()A.以种植水稻为主B.以种植玉米为主C.以种植小麦为主D.以种植棉花为主答案 A3、《史记•货殖列传》曾这样描述江南地区:“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而足……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江南地区这种现象在什么时候逐渐得以改观A.西汉B.魏晋南北朝 C.唐朝 D.北宋答案 B4、电视剧《走西口》讲述的是清朝末年民国初期,山西祁县大户田家因为家庭变故和生活所迫而背井离乡“走西口”的传奇故事。
在中国古代史上,北方人口曾大量向南迁移,它所带来的重要影响是()A.加剧了南方的混乱局面 B.使北方趋于平静C.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D.使北方人口急剧减少答案 C5、右图《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迁徙示意图》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导致的直接后果是()A.江南经济发展 B.北方文化繁荣C.专制统治加强 D.国家统一完成答案 A6、安徽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成就辉煌。
(1)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坚率87万大军攻打东晋,东晋以少胜多,此战役是。
(2) 1898年,安徽巡抚在安庆创办求是学堂,开了安徽近代教育之先河。
(3) 1984年安徽省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在合肥成立。
拉开了全省兴办中外合资、合作经营和外商独资企业的序幕。
答案(1)淝水之战(2)邓华熙(3)安利人造革有限公司7、东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江南地区得以开发,其原因有()①北方战乱,南方战事较少,相对安定②北方人口南迁,充实了江南劳动力③北方人民给南方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经验④南方遍布人工运河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答案 B8、材料一: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饭稻羹鱼, 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 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 金之家。 ——《史记· 货殖列传 》
白居易笔下的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为什么江南会从一个落后、荒凉的地区成为一个
经济繁荣,风景如画,人人向往的美好地方?是什么
A.南方人口增加,逐步超过北方
B.对南方过度开发,破坏了生态环境
C.江南经济开发加快,经济重心南移 D.南北风俗融合,文化重心南移
3.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在扬州”,这句诗突 出反映了唐朝扬州的繁荣。唐朝后期,扬州成为全国 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经济地位超过长安、洛阳。造成 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1.“骏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两汉时期,塞北 (龙门碣石以北)和江南地区都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区。 在当时四大经济区中,长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的是( )
A.山西、江南
B.山东、江南 C.龙门碣石以北、江南 D.山东、山西
2.右图为吴松弟所著《中国移民》书影,
该书详细论述北方人口南迁的具体背景、
迁移过程、分布状况和造成的影响。这 一南迁现象产生的最主要的影响是 ( )
(2)北人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改变了南方落后的面貌。
(3)带来了新的风俗习惯。
(4)促进了江南的民族融合。
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中原人口南迁,补充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去了先
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2)政治环境南方相对和平稳定
(3)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 (4)江南统治者为了增强实力,比较重视发展经济 (5)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开发江南
【课堂探究】
请思考:当前的民工潮与古代的人口迁移 有什么区别?
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
——(唐)张籍
(2)第二次高潮
时间:唐朝中期
原因:安史之乱
影响:黄河流域又一次
遭到严重破坏,北方人
口再度南迁,南方经济 实力大为提高。
3、第三次高潮
靖康之乱 1126年,金人攻破汴京;次年,将 宋徽宗、宋钦宗及许多百姓俘虏押往 北方,使汴京一片残破,北宋灭亡, 史称靖康之乱。
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夫山西饶材、竹、榖、纑、旄、玉石;山东多鱼、 盐、漆、丝、声色;江南出棻、梓、姜、桂、金、 锡、连、丹沙、犀、玳瑁、珠玑、齿、革;龙门、 碣石北多马、牛、羊、旃裘、筋角;铜、铁则千 里往往山出釭置:此其大较也。 ——《史记·货殖列传》
司马迁根据汉代经济分布的特点,将全 国分为哪几大经济区?
汉代四大经济区
阅读下列材料,思考它们分别描述的是哪个经济区?
想一想:从上述概况反映了当时区域经济发 展的什么特点? 2、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的特点 (1)区域的多样性 ——多样性主要是指地域分布上的特点。 (2)发展的不平衡性 ——不平衡性主要是指发展水平上的差异。
江南地区是如何从落后、荒凉变成一个经济繁荣、
(3)宋代以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
宋朝南迁后,更致力于
南方的经济建设,经济上
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
过程完成。
注意:政治中心和重心仍 在北方
杭州北关夜市
南 宋 圩 田 今 貌
圩田(围田):在湖泊、河流内四周筑堤, 然后抽走堤内的水,造成农田。堤上设有闸门,水 灾时关闸防洪,,旱灾时开闸放水灌溉。
(中原)大疾疫,兼以饥馑,百姓又 为寇贼所杀,流尸满河,白骨蔽野。 ——《晋书· 食货志》
历史上,中原人口几次大迁徙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
南北人口比例变化
100 80 60 40 20 0 西汉末
南方人口 北方人口
唐初
南宋初
2、人口南迁的影响
请思考:中原人口的三次南迁,对南方产生了 哪些重大影响? (1)为江南开发增加了大量的劳动力,江南 经济实力大为提高。
A.扬州位于南北交通要冲
B.江南物产大多在扬州集散 C.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D.安史之乱使长安、洛阳满目荒凉
20多年来,我国东南沿海的许多城市经济迅速发 展,企业对劳动力资源需求量比较大且工资较高,从 而吸引了内地大量农民工涌入这些地区,形成了延续 多年的“民工潮”。而近年来,由于东南沿海地区劳 动力价格和市场结构的变化,特别是长三角各城市新 员工平均工资比广东高,而且广东地区的企业在用工 要求上也出现了一些新变化,“民工潮”骤然演变成 了“民工荒”。这一现象的出现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 有着紧密联系,是市场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上发挥了基 础性作用。
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
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 增加;农业发展带动了 手工业和商业的进步; 出现了建康这样人口百 万的大城市。
(丰收之年),则数郡
忘饥。
──《宋书》
秦淮河坝复原图 南北朝时期,江南建筑了 许多堤坝,用以调节水位高低, 荆江大堤今貌(始建于东晋) 用于排洪和蓄水灌溉。
(2)中唐以后的全面开发
东海王司马越和汝南王司马亮、楚
王司马玮,一共有八个诸侯王,历 史上称为“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
永嘉之乱是指公元311年,即永嘉五年,匈奴
攻陷洛阳,掳走晋怀帝的乱事。晋初重行分封,
终致八王之乱,加以天灾连年,社会不稳,胡人 遂乘时入侵。
《永嘉行》 黄头鲜卑入洛阳,胡儿执戟升明堂。 晋家天子作降虏,公卿奔走如牛羊。 紫陌旋幡暗相触,家家鸡犬惊上屋。 妇人出门随乱兵,夫死眼前不敢哭。 九州诸侯自顾土,无人领兵来护主。
结合上述材料探究经济重心南移产生的影响。
3、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1)促进了江南经济发展,使之成为国家赋
税的主要承担者。
(2)经济重心南移带动了中国古代文化重心 的南移。 (3)促进了民族融合。
四大 经济区 远古到两晋 第二次 人口迁移 唐中后期
第一次 人口南迁 西晋永嘉之乱后 江南开始 超过北方 中唐至五 代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材料四
南 直 27 浙 江 26 福 建 11
今之沃壤,莫如吴、越、闽、蜀。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苏湖熟,天下足。” 明代内阁大学士籍贯分布表
南方——114 四 川 9 广 江 湖 广 北 西 西 广 东 直 2 22 12 5 17 北方——48 山 山 河 陕 东 西 南 西 13 5 11 2
原因使江南得到开发?
概 念 阐 释
区域经济
是指由于历史、自然条件等原因,在特定区域内所生 产的产品,经营模式和地方特色基本相同的经济。
经济重心
是指经济、技术最发达,对国家提供主要财政支 持的地区。在中国古代,衡量一个地区是不是经 济重心,最重要的是看该地区粮食产量和人力资 源是不是在全国名列前茅,其次是看该地区手工 业和商业是否发达
思考:人口迁移一定会造成经济重心的迁移吗?
2.过程: 两汉以前,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
(1)孙吴、东晋南朝——初步开发;
(2)中唐以后——逐渐超过北方; (3)南宋——重心南移完成;
2、经济重心南移的发展过程
(1)孙吴、东晋、南朝时期的初步开发 初步形成稻麦兼种、 无风尘之警,区域 之内,晏如也。…… (江南)地广野丰, 民勤本业,一岁或稔
古代经济重 心的南移
过程:⑴孙吴东晋南朝开发 ⑵中唐以后 ⑶宋都南迁后
影响:文化重心的南移
古今人口迁移原因的区别
1、古代:躲避战乱或自然灾害,人们自发地迁到相对 稳定的地方。 2、今天: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1)政府为了经济建设目的而有组织地引导人口流动。 (2)农村生产力的解放,农村剩余劳动力剩余增加, 国家放松进城的限制。 (3)农村人口适应城市建设的需要,满足致富的愿望, 自发地移向城市。 (4)科技人员和大学生进城读书就业等等
风景如画、人人向往的美好地方的?
能如 春胜 日景 江 忆 中原人口大量南迁, 不蓝 来火 出旧 南 江 并与当地人民共同开 忆。 江, 江曾 好 南 江 水 花谙 , 发,才使得江南变得 南 绿 。 红 风 如诗如画。 。
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南迁
古人曾把人民流亡的原因总结为五逃: “一曰天(天灾),二曰官(政府的徭役), 三曰军(供给军队物资),四曰钱(高利 贷),五曰愚(经营不善)。” 请思考:历史上中原人口有几次大的迁徙? 具体是什么?
1、三次南迁高潮 (1)第一次高潮
时间:两晋时期 原因:八王之乱和永嘉之乱 影响:黄河流域的农业生态 环境迅速恶化,中原人口纷 纷向南方迁徙。
八王之乱 指291~306年爆发的一场西晋 皇室内部争权夺位的战争。参加这 场混战的是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
冏、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
(音yóng)、长沙王司马乂、
中唐以后,长江流域的扬州
和益州(成都),商业繁荣,经 济地位已凌驾于长安、洛阳之上, 当时有“扬一益二”的说法。唐 朝后期,国家财政支出主要仰仗
江淮财赋。各行业均逐渐超越北
方。 宁波唐代它山堰遗址
注意:超越北方不等于取代北方,全国的经济中心仍 在北方。
唐 代 扬 州 城 遗 址
唐代,江南物产大多在扬州集散,唐后期,扬州成为全国 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时有“天下之盛,扬为首”之说。
人口迁移的方向:农村—城市;内地—沿海
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启示
(1)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经济重 心的南移和南方经济的发展都是在北方战 乱不休和南方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完成的。 (2)充分合理地利用外来劳动力、先进的生产 工具和生产技术就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3)经济的发展必须得到领导者的重视。南方 政权的许多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 在当时不得不采取措施重视经济建设,只 有这样,经济才有可能得到发展。
经济重心 开始发生 变化 三国东晋南朝 第三次 南方经济 重心地位 的确立 南宋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