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核心价值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核心价值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核心价值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核心价值

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尹怀斌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意识形态是以价值观为导向和核心的,不同的意识形态相互区别的本质在于其价值观的不同,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必须以其核心价值观引领多元价值观念的有序存在。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和国家形成共同理想信念、价值追求的主导性价值观。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核心价值观,“以人为本”为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价值实现创造条件,在这样的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真正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还必须正确认识西方发达国家的核心价值观,这是我国意识形态与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核心价值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1]这一重要论断高度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系,体现出两个方面的重要意义,一是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面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二是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一致性,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优越性。

一、意识形态以价值观为导向和核心

意识形态是十分复杂的社会意识现象,意识形态概念因其复杂性而具有完全不同或差异较大的内涵,在不同的社会存在条件下不同的阶级、阶层、集团或共同体等利益主体会形成对意识形态的不同理解和认识,这是由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存在的现实所决定的。尽管问题十分复杂,但意识形态与价值观的关系是一切意识形态理论所不可回避的核心问题。

“意识形态”一词应在两个层面上界定其含义一是知识层面,它由“意识”

的本质所规定,体现为人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能动反映,是以能动反映的成果“知识”作为内核的,属于世界观的范畴;二是价值层面,它由“形态”的本质所规定,体现为对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引导、支配、操纵或控制,是由作为共同理想和信念基础的一定价值观为内核的,属于价值观的范畴。价值观是一种价值意识,是对价值关系的反映,是指导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根本的价值观念,它是人们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价值判断、评价和选择。在这两个层面中,价值层面对意识形态的内涵界定更为重要,因为人具有社会属性,人处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以共同体的形式存在并获得人之作为人的本质,人不能仅满足于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更为重要的是以一定的价值观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来认识和改造世界,这样的价值观为人提供了价值判断、价值选择的取向,决定了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方向并促成共同的信仰和行动,使得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更有意义,这是人的本质力量所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实现的途径。每一种意识形态都是由一套思想、理想、信念、信仰组成,人们通过它们来认知外部世界,并根据自己所掌握的情况采取行动,在这一过程中人们产生了团结合作的共同情感体验和精神力量,使他们更为坚定地以共同的价值导向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实现其价值目标。意识形态正是通过它所主张的价值观而成为人们共同行动的导向和确证人的本质力量的。

这只是对意识形态含义的最一般分析,意识形态的复杂性还表现为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存在。在阶级社会中,狭义的意识形态是指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抑或称为“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其价值观是社会的主导性价值观;广义的意识形态是指一定的社会集团或共同体对自身社会地位和利益要求的自我意识和自觉表达,可以称为“社会的意识形态”,它不仅包括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还包括非主流意识形态,而非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观不占主导性地位。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所主张的主导性价值观当然期望影响和支配社会中的所有人,但社会中又存在着许多具体的意识形态即非主流意识形态,它们出于各种不同的目的,根据自己的价值观而组织不同的集团,两者是并存的,并经常是冲突的,有时它们之间有不可调和性并互不妥协。在一个社会中不可能仅存在由一种价值观所主导的一种意识形态,正是价值观的多元存在形成了多种意识形态并存的状况。作为统治阶级的执政党必须明确这种状况,使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国家(或政党)意识形态占统治地位,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使自己的价值观在价值多元的现实中成为社会的主导性价值观,如何真正使人们形成共同的思想、信仰和价值观,而这又与社会的主导性价值观能否成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直接相关。因为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和国家形成共同理想信念、价值追求的主导性价值观,一个社会和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体现的主导性价值观的生命力取决于它所主张的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特点及科学性。基于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社会意识形态就必须处理好多元价值观念与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既尊重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又要以核心价值观引领多元价值观念的有序化,以形成价值共识和认同。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中占主导地位和起支配作用的价值观,为一个社会和国家中的个人和共同体提供了共同的理想信念、道德规范和价值目标,这是任何现代国家和民族得以存在、发展和繁荣的理性选择。

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对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的理性认识和价值认同。它首先应包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即社会主义本质的理性认识和价值判断,社会主义社会作为人类社会发展演化的必然产物,它具有怎样的不同于其他社会形态的特点,然后必须阐明“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现在何处”,它集中反映了我们的价值选择和价值认同,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问题上形成了以核心价值观为内核并向伦理道德、政治、经济、生态环境各层次渗透的价值观体系,这直接决定了“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价值向度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处于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它代表着价值观体系的基本特征,体现着价值观体系的根本价值取向,统率着其他处于从属地位的多元价值观念,是社会主义制度普遍遵循的价值原则。

1.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社会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是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它是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运动的结果,在社会主义社会条件下这一基本矛盾的非根本对立性决定了生产力极大发展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不断完善的可能性和现实性,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了准备条件。马克思指出,社会主义“本身已经创造出了新的经济制度的要素,它同时给社会劳动生产力和一切生产者个人的全面发展以极大的推动”,“以便最后都达到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每个生产者个人最全面的发展的这样一种经济形态”。[2]由此可知,社会主义社会虽还不具有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全部现实条件,但却在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条件下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创造条件,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因素和所需条件是由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结构和制度所蕴含着的,因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思想上层建筑必须以促进入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自己的价值选择、追求和目标,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才能把广大人民群众凝聚和团结于社会主义的旗帜下,才能真正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解读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内涵,这是实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吸引力,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认同的关键。马克思明确指出,未来的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3]“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4]人的发展既指每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也指一切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人的价值的实现就是在这样的人的发展的进程中展开的,马克思主义把人的发展和人的价值实现看作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过程,而不是抽象的、思辨的观念建构,社会主义社会在人的发展和价值实现进程中处于基础阶段,它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及人的价值实现创造条件。

第一,人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人的发展和价值在现实生活中实现。“以一定

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经验的观察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当根据经验来揭示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同生产的联系,而不应带有任何神秘和思辨的色彩。社会结构和国家经常是从一定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但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中的那种个人,而是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能动地表现自己的。”“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我们还可以揭示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回声的发展。”“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5]现实生活成为人的发展和价值实现的基础,因此关注现实生活中人的发展和价值实现并为其创造条件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所主张的核心价值观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所在。

第二,作为个体的每一个人的发展和价值实现是作为人类的所有人的发展和价值实现的前提和基础。“个人与社会,与共同体,与集体,与国家的关系,由此得到确立,很明显,人们组成社会、共同体、集体、国家,其目的是为了每个个体的自由全面发展,后者是为了促进前者的,后者是保证个人全面发展、实现自由的条件。”[6]社会、共同体、集体和国家的存在价值在于实现作为个体的每一个人的发展和价值,它们的价值观、制度、政策应以促进个体的人的发展和价值实现为动力和目标来确立,也正因为如此,它们的存在是值得赞扬和拥护的,在这一点上确证它们存在的价值和合理性。相反,如果任何形式的共同体主张自身存在的价值就在于本身,或认为“所有人的发展和价值实现是每个人发展和价值实现的前提和基础”,来颠倒和虚构个体的人与所有的人的关系,那么它的存在价值与合理性就是值得怀疑和批判的。没有作为个体的每一个人的发展和价值实现,就不可能实现作为人类整体的所有人的发展和价值,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核心价值观上必须明确,社会主义社会中国家、集体、共同体的存在价值在于促进个体的人的发展和价值实现,为个体的人的发展和价值实现创造条件,并最终为一切人的发展和价值实现奠定基础。

第三,每个人的发展和价值只有在共同体中才能实现。“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7]人不仅是有个体属性的人,更为重要的是他还具有社会属性,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属性和一切社会关系,而这只有在共同体中才能获得,“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能有个人的自由”。“在真正的共同体的条件下,各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8]在此,马克思实际上指出的是,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的共同体中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才能实现,这在一定意义上正意味着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还不具备完备的条件。我国社会主义的实践也确实证明,由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到建成社会主义社会有很长的路要走,更何况是与共产主义社会的差距。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比较低,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等还不完善,但这并不能使我们放弃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核心价值观,并不能使我们放弃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并最终实现每个人的发展和价值的理想信念。在社会主义社会条件下,公民的权利和利益仍然需要由公共权力来保障和提供,公共权力的“公共性”决定了权力是由人民赋予的,它的行使是以为人民服务为价值原则的,它的目的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价值实现,为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

面发展创造条件。江泽民同志指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9]说明了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为人的全面发展和价值实现创造条件的重要性,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高度向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提出了本质要求。胡锦涛同志提出了“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10]充分体现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正是由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所决定的,它是我们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认同的根本。

2.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核心价值观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普遍遵循的根本价值追求和价值原则,它具有稳固性、持久性、主导性和渗透性的特点,影响和支配着其他层次的价值观,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主导的、立足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价值认同系统,它涉及伦理道德、政治、经济、生态环境等各方面,集中体现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围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核心价值观来建构,包括社会主义的伦理道德价值观、政治价值观、经济价值观和生态价值观,它们的建设应充分体现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核心价值理念,在伦理道德、政治、经济、生态环境等各领域形成广泛的价值认同,这种价值认同的体系或系统为人们致力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坚实的理想信念和集体行动的力量。建立在价值认同基础上的社会主义社会才能形成强有力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才能使社会秩序的稳定和谐得以可能,才能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成为可能。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各价值观都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导向时,它们在内容上、特征上、属性上都将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质一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也由此得以全面增强。

那么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导向的各价值观具有怎样的内容和特点呢?或者说,它们是如何体现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或“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的呢?在各价值观上人们形成了怎样的价值选择和价值认同?在伦理道德价值观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公平正义、仁爱宽容、诚实守信、促进和谐是社会主义中国的价值选择和价值认同,广泛体现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各领域,涉及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道德行为的一系列规范,是对人在现实生活和交往中应具备的品质的概括,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价值实现而言是最为基础性的条件。它们既是人们维系社会主义社会的共同的精神支柱和伦理道德准则,也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价值实现的基本伦理条件,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集体、共同体存在的价值在于维护和实现人民的权利与利益,在于为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理想的伦理道德环境。在政治价值观上,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依法治国、基层群众自治等是社会主义中国的价值

选择和价值认同,它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价值取向的高度概括,为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价值实现创造政治条件。在经济价值观上,兼顾公平与效率、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等是社会主义中国的价值选择和价值认同,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价值取向的理性概括,为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价值实现创造丰富的物质条件和经济基础。在生态环境价值观上,以人与自然的和谐、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等作为基本的价值理念,这就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价值实现提供了自然生态环境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是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核心价值观的价值选择和认同体系,各价值观均具有丰富的内容和价值取向,但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或“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导向应始终统摄、引领各价值观的确立,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因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仅因为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核心价值观而具有凝聚力和吸引力,还因为在此核心价值观主导下的各价值观的内容和特点而增强了其凝聚力和吸引力。在这些价值观的影响下,我们通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具体制度安排和政策制定,经过不断改革、创新和探索,加深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从更为广阔的空间上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优越性。

三、对西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众多社会意识形态中的一种,它与其他类型的社会意识形态在本质上有什么不同?按照上面的论述,我们知道每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在它所在的社会和国家中都是指那些处于主导性地位的主流意识形态,它的主导和支配地位是由其核心价值观决定的,因此,分析社会意识形态不同之处的焦点在于它们的核心价值观。

当今世界西方发达国家几乎都明确提出了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并将其作为国家精神的象征。如美国的核心价值起源于其建国者提出的“立国价值”,在美国“这些价值必须是所有公共管理政策和实践的基础。建国者坚信美国的立国价值过去是(现在也是)正确的原则,不论时间、地点或文化都对个体的幸福(被正确理解的)是必需的,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新的共和政体”。[11]“立国价值”是美国国家成立、发展繁荣所依据的理性基础与价值选择,“人性的道德必需晶体现于这些价值之中,比如伟大的杰弗逊的三要素组合‘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政治制度的建立是为了保护它们并且政治制度的合法性也源于它们”,[12]它论证了美国政治制度与“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关系,①并由此形成了以个人自由、正义、人权、民主、宪政、法治、私有财产、消除歧视、为每个人创造机会等为标志的一系列核心价值。英国提出了“十条核心价值”,②并就每一条核心价值做出了具体的阐释。德国社会民主党将“自由、公正、相助”作为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并为各国社会民主党接受。北欧(尤其是丹麦、挪威、瑞典)将社会主义与自由、平等、民主结合起来的民主社会主义作为核心价值观。西方许多国家将其核心价值的主要内容以立法的形式确定下来,并把核心

价值作为中小学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虽然不同的国家对构成本国核心价值的概念范畴的选择和阐述不尽相同,但他们都重视核心价值对于国家和个人的重要性,则是其最为相似之处。

那么,我们应如何看待和理解西方的核心价值观呢?西方的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核心价值体系是何关系?这些都应成为我们关注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对这些问题应做如下几个方面理解:

第一,从价值概念上看,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人权等价值范畴是西方近代启蒙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首先由西方资产阶级所使用,但它们却不是西方资产阶级所特有的,它们是世界文明的成果,理应由全人类共有,任何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都有权利使用这些价值概念和范畴。

第二,西方国家和社会重视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人权等核心价值的理念是值得学习的,毕竟它们是世界文明史中体现人类进步的重要成果。但要注意甄别不同国家对他们的核心价值的阐释,分析他们作出不同理解、选择不同建构方式的原因。

第三,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两种意识形态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有更高的价值追求和目标。社会主义制度及意识形态是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以人为本”为核心价值观的,体现了实现人民根本利益的更高价值追求和目标。资本主义制度及意识形态是以资产阶级利益实现为价值追求和目标的,是为资产阶级价值主体服务的,很明显在本质上缺失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全人类自由解放的价值追求和关怀。

第四,西方核心价值观诸命题具有明显的抽象性,在现实操作和具体落实中体现出明显的片面性。比如,美国《独立宣言》宣称“人人生而平等”是不言而喻的真理,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是不可让渡的,但并没有阐明“人”是什么样的人,是白人、黑人还是印第安人?是奴隶还是妇女?或许从一开始“他”就是“抽象的人”,只是为独立而提出的抽象的逻辑论证。从现实操作和具体落实看,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只是宣告了殖民地的白人具有天赋权利;1863年《奴隶解放宣言》又废除了奴隶制;1920年又扩展至妇女1924年公民权又扩展至美国的印第安人;1957年《民权法案》又将天赋权利扩展至黑人。这些人拥有的权利是从白种男人那里逐渐争取回来的。至今在美国社会中仍存在种族歧视、性别歧视等不平等现象,这些不能不成为我们认识和理解西方国家核心价值的所应当考虑的问题。

综上所述,我们应根据中国的历史文化特点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现实国情,围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充分学习和借鉴西方核心价值理念中体现人类文明发展的积极成果,选择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实现方式和途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坚定不移地维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下,才能真正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本文系2007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谐社会的价值追求研究”(项目编号:07BZX055)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美国《独立宣言》指出:“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从他们的造物主那里被赋予了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所以才在人们中间成立政府。而政府的正当权力,则系得自被统治者的同意。如果遇有任何一种形式的政府变成损害这些目的的,那末,人民就有权利来改变它或废除它,以建立新的政府。”

②英国提出了象征自己国家身份的“十条核心价值”(Ten core values of the British identity),它们由法制、君主立宪、多元、个人自由、私有财产、制度、家庭、历史、英语、品格等方面及具体内容构成。

参考文献:

[1][10]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4,1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44,14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39.

[4][5][7][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杜,1995:294,73,60,119.

[6]高国希.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A].见: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话语构建 [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6.

[9]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94.

[11][12]David K.Hart.The Virtuous Citizen,the Honorable Bureaucrat,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1984,Vol.44.p112.p11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理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认识与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指社会主义社会得政府与人民共同为之努力奋斗得价值取向,也就就是共同理想。切中利益得关注点,核心价值观才更有吸引力。如果要发展不要环境、讲政绩不讲民生,公众会怎么理解富强文明?如果办事情都得找关系、打官司也要走后门,老百姓又从何感受平等公正?夯实“三个倡导”得社会基础,必须关切人们得利益诉求与价值愿望。 党得十八大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全面推进文化强国建设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着十分重要得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得内核最高抽象,党得十八大报告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与个人三个层面慨括为“三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与谐、文明,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大党员干部肩负着带领人民群众共同富裕建小康、促进社会文明与谐得光荣使命,必须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与深刻内涵,在实际工作生活中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十八大报告表述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与谐”,这8个字,就是到本世纪中叶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得发展目标,已经写入党章与宪法,反映了党、国家与人民得共同意志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得光明愿景,就是国家主导价值观,在核心价值观中居于统领地位;在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8个字,既就

是引领现代文明走向得人类共同价值准则与理想社会目标,又就是我们党与国家始终追求与奉行得核心价值理念,着眼于确立社会发展得价值导向,在核心价值观中发挥着重要支柱作用;在公民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8个字,着眼于构建民间社会得底线伦理,就是作为价值主体得每个公民所应遵循得根本道德规范,在核心价值观中居于基础地位。 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要抓舆论引导,二要抓学习提高,三要抓实践养成,四要抓文化涵养,五要抓学校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来都不就是高高在上得教条,唯有付诸行动才能实现价值、公务员为群众办好得每一件实事,就是敬业得诠释;商家为消费者提供得每一件商品,就是诚信得代言;瞧见需要帮助得人热心上去搭把手,就是友善得暖流……每个人都就是道德建设得奉献者,也就是道德风尚得受益者、作为城市文明创建一份子得我们,更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积极投身到创建文明城市得工作中,让我们得城市更加美丽。 总之,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一项复杂得社会系统工程,必须与各方面工作有机会融合,协调发展。 在这样一个社会思想多元化得时代背景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全社会得主动参与,从人们思想得共鸣与交汇处汇聚起发展进步得强大正能量。如何在多元思想得社会中践行核心价值观?首先,阐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内涵,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要从理论上进行深入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何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阐释?继承了中华文化哪些优秀传统?反映了哪些中国特色社会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10篇完整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一): 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它代表怎样一种价值理念?它有哪些资料?究竟这种价值理念在当今社会如何指导我们的工作和实践?带着这些问题我认真阅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有些感想与大家共勉。 我们说,一个人为人处世,总要受必须价值观的影响和支配,它就好象是行动的指南针,不可或缺。同样,我们国家和社会,也需要有一种社会成员普遍认同的价值体系来维系和支撑,在这个体系中居核心地位、起主导作用的就是核心价值体系,它是维系社会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指引社会前进方向的精神旗帜。 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它体此刻社会成员的具体行为中,体此刻现实生活里,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它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资料,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蕴涵的富强、民主、礼貌、和谐的价值理念,是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紧密联系的,具有鲜明的实践指向。也能够说,富强、民主、礼貌、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价值目标。 透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我认为我们中共党员务必从其四个基本层面加深理解,并结合实际工作加以践行。 第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才能有效引领和整合社会思潮,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构成思想共识,团结不一样社会阶层、不一样认识水平的人们共同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集中地代表了我国各族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爱国者的共同利益和愿望,是保证全体人民在政治上、道义上和精神上团结一致,克服任何困难,争取胜利的强大精神武器。透过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增强我们党员干部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筑牢思想防线,自觉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同私有化同单一公有制的界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同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界限,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界限,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影响,始终持续正确立场、头脑清醒。目前,一些国际反动组织妄图分裂我国,西方资本主义也试图用和平演变等方式同化我国,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党员的价值观取向,直接影响我们党的执政之基,因此,我们务 必坚持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这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他是我们共产党人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导师 刘少杰 意识形态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深层问题。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在经济体制改革乃至政治体制改革方面,我国都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尤其是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快速发展,无论是人们的经济条件还是生活水平,都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但是,在思想意识领域,很多问题仍然需要我们去思考,尤其是在意识形态上,我们面临着思想意识领域出现的各种问题的挑战,怎样体现中国意识形态的现代化;保障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与安全性,甚至是振兴中华民族的文化安全,这些都是当前迫切需要我们回答的问题。 今天,我主要针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这个背景,和大家一起探讨中国现在的意识形态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可以说,我们现在确实处在思想意识多元化的一个时代,要了解中国当前意识形态多元分化的状况,我们就要首先对意识形态的形式、发展、变化有一个清楚的了解。所以,我首先讲解一下意识形态的本质,及其发展和变化。其次讲一讲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意识形态分化,以及中国当前意识形态分化的突出表现。 我们首先来看意识形态的本质形式及其发展变化。意识形态的本质,对于我们广大党员干部来说,应该是比较清楚的。比如党校开设的一些课程――哲学、党史,这些都是意识形态的具体形式,都是我们主流意识形态的基本内容。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该对意识形态有新的解读。因为意识形态也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的,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近三十年来,社会制度的变化对意识形态的发展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今天的意识形态,同改革开放以前我们所理解的意识形态已经不一样了,我们应该以新的眼光来看待当前的意识形态,无论是主流意识形态还是非主流意识形态。那么,什么是意识形态呢?概括来讲,意识形态的核心问题就是人们对事物现象的是非判断的一种评价。它是人这个主体对事物现象给出的一种评价,比如原则和立场,它同一般性、客观性的认识相比是不一样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凡是包含了对事物评价的思想观念都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但是,哲学和传统的理论一般都把意识形态归结为理论化和系统化的思想观念。即,如果没有理论化,没有被系统化,这样的思想观念不是意识形态。也就是原来我们在传统的哲学、经济学、法学以及构建和谐社会主义这样的一种形式中所讲的意识形态。实际上,又不是这样简单。我们知道,意识形态的本质,就它的基本形式来看,哲学、传统的经济学,包括科学社会主义,

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十八大报告用24个字,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也就是三个方面,提出了反映现阶段全国人民“最大公约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培育核心价值观奠定了基础。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 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两个百年计划……当全面建成小康的目标为世界瞩目,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汇聚、升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成为共同追求。 富强,不单只在国家财富上的多少,还要包含到每个公民之中,也要体现在国家影响力的大小之上。对“富强”的追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大国情,既有当代的价值,更有传统的价值。 “民主”、“文明”,同样是中华民族百年来孜孜以求的目标。在历经近百年的帝国主义、外来的侵略,中国人民渴望“民主”,因此我们珍惜它,爱护它,创造它,努力实现它。而“文明”也也同样重要,我们要的是全社会的文明,社会主义的文明,没有文明,也会影响到“和谐”社会的建立。 “和谐”则综合了传统文化中“和”的因素,又有重要的当代价值。这些特点在其他两组词汇中也有所体现,显示出我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格局有机联系。比如“富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要方面,我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是体现了对于这个“价值”的追求。同时,“民主”、“文明”、“和谐”这些理念与几大建设不是简单对应,而是体现了融合、贯通的意味。 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回望30多年前,改革开放给“板结化”的社会以松动的空间,激发出社会的巨大活力,也正是以此为始,一个又一个传奇在中国大地不断生长。 10年来,社会建设从提出到完善,成为“五位一体”格局的重要一环。与此同时,社会转型期的各类矛盾与问题也纷至沓来。在思想、文化、利益多元多样多变的时代,社会对“共识”的需要显得尤为迫切。 社会的活力和创造力来自充分的空间和自由。“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中国的改革始自对“自由”的尊重,从最初的“大包干”改革,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从对于人民权益的保护,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对于自由的保障,让整个社会和人的创造力、活力真正迸发了出来。如果没有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就不能保证国家的富强、和谐,也不能保障个人的敬业、诚信。 平等是对普遍自由的一种维护。今天所讲的平等,已经不是生产力极其低下、物质生活极其贫乏的原始社会那种平等,而是社会生产力极大发展,物质生活极大丰富、道德境界极大提高基础上的平等,是要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那种平等,是构成法律基石意义上的平等,是需要法治来保证的平等,这个意义上的平等当然是社会核心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正和法治体现了对当今社会诉求的回应。当前,我国发展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重叠交织,面临的矛盾和问题较之以往更加复杂、更加突出,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难度不断加大,这也使社会公正问题更加现实地摆在了我们面前。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格言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格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富强国家富强是民众幸福的最可靠保证。 民主实行广泛民主,反对任何形式的专制,这是我们正在进行的“伟大的斗争”。 文明讲文明的人越多,这个国家也就真正地文明起来了。 和谐要和谐,不要斗争;谋和谐,不谋纷争;求和谐,不求私利。 自由没有社会自由,无异于困守危城。 平等平等不是别人对你的施舍,打破不平等必须靠自己努力。 公正端平一碗水不难,公正地对待每个人很难,但很值得。 法治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法治的国家终究是乌合之众。 爱国中国值得我们爱,爱国是我们自发的情感。 敬业在家孝亲,在外敬业,这是做人的根本。 诚信诚信之所以可贵,是因为我们不愿意受欺骗。 友善以友善的心接人待物,以平凡的情连接世界。 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将对人们改造世界和认识世界产生导向作用。 当我们追求的目标或自我的认定改变时,人生价值观也会随之改变。 一个人的上进心与之成就决定人生价值。 管理是一种客观职能,它取决于任务,也取决于文化条件,从属于一定社会的价值观念和生活习惯。——美国现代管理学之父P·德鲁克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做人最重要的是品格、态度、思想观念和人生价值观! 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任何事都要自己亲历才能体会人生的喜怒,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观。 决定一个人的人生价值关键是看其有无廉耻之心,其次是看其成就的大小。 为工作烦恼的人是由于在不当的时间对自己的人生价值观的做出的错误的定位。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人生价值观,短短人生,只有知足,才能在自己的人生中活出快乐! 人生价值观相投,文化程度相近,家庭背景相似的恋人,其爱情路上会少坎坷,多幸福。 爱是精神的化身,它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洗涤,让我们更有人生价值观,更有社会责任感…… 价值观决定人的自我认识,它直接影响和决定一个人的理想、信念、生活目标和追求方向的性质。 人们的人生价值观,往往是来自他自己的生活历练,所拥有的思维方式,生活模式,处事态度而拓展延长。 时间可以让人忘记原以为不会忘记的事物,可以疏远自己曾经最亲近的人,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价值观。 每一个社会都有其赖以支撑的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是融汇了理想与现实、核心价值与基本价值的有机整体。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优越性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优越性 蔡建平献给朋友们 人类心理世界与文化世界的事物统称为“意识”。 某人相对稳定的“情感、思维方式与概念体系”,称作该人的“个人意识形态”。某人群的主流“情感、思维方式与概念体系”,称作该人群的“社会意识形态”。某国家占据主流地位的“情感、思维方式与概念体系”,称作该国家的“国家意识形态”。 由于各个国家与社会的“文化历史、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体系”不同,因此,封建国家与社会具有“封建意识形态”,资本国家与社会具有“资本意识形态”,社会主义国家与社会应当具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哲人曰:新的不来,旧的不去。 例如,复印机、喷墨打印机与激光打印机来了,铅字排版打印机失去了先进性与优越性,自然就会退去。 同理,构建先进的优秀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硬件与软件,是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当务之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如果没有先进性与优越性,那就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所以,“社会主义建

设者与接班人”应当合一,而不是对立的“官与民”。 人人都想生活得更好一些,都不愿意做“人下人”,都不愿意被压迫被剥削。然而,人人平等,共同富裕的美好国家与社会,需要配套的意识形态维系。因此,构建没有“人上人”的社会与国家意识形态,自然就会成为人类的共同愿望。 人类是群居动物,太古时代就形成了“原始社会”。有“社会”就有“社会情感”。“社会情感”与“个人情感”统一于“人类意识”。因此,古今中外各个社会皆有“社会情感”元素可以吸取。 例如,五千年前的伏羲时代,中华大地出现了提倡民族团结的龙文化,这就是优秀的“社会情感文化”。 又如,两千年前,中华文化巨人老子先生创作《道德经》提倡“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有静;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等优秀的“国家情感文化”。 由上可知:在中国构建优秀的“国家与社会情感”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关键在于人们是否珍惜。 人们的“意识形态”还与人们的思维方式密切相关。古今中外皆有主观唯心思维方式、客观唯物思维方式、以及宏观唯真思维方式等思维方式。主观唯心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的新挑战及对策分析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的新挑战及对策分析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同时,伴随着现代化的发展,我国也出现了很多问题,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着全球化趋势和科技信息化的发展,非主流意识形态不断蔓延,各种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错误思潮和思想观点不断滋生,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一、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的新挑战 (一)外部环境带来的挑战 1、西方强势经济实力带来的挑战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那么,在意识形态的国际竞争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对我国的意识形态形成了强大的威胁。强大的经济政治实力,使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和价值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和认同,同时也导致了我国很多人对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盲目崇拜,并开始怀疑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产生了动摇。而我们在面对经济实力不如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现实面前,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显得很苍白,缺乏足够的说服力。资本主义国家的强势发展,在今后很长的历史时期内,都会对社会主义阵营保持强大的优势,这将无疑会动摇人们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坚定信念。 2、网络信息化发展带来的挑战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途径不断增多,而且内容多种多样,在利益的驱使下,很多人淡化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和教育。而网络具有的全球性、虚拟性、互动性、自由性、快捷性和开放性等特性,使党和国家对意识形态的控制和导向产生了巨大的难度。目前,我国80%的网上信息是美国提供的,90%以上是英语,我国的信息输出量仅占全球互联网信息量的0.05%。因此,网络的发展其实是为西方的思想渗透提供了更宽广的平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二)内部环境带来的挑战 1、中国社会转型带来的挑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成熟和发展,社

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24个字分三个层次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报告用24个字提出覆盖全国各方面意见、反映现阶段全国人民最大公约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这个表述是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进行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1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灵魂)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主题) 3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精髓) 4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灵魂)。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它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主题)。它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动员、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它反映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共同愿望和普遍追求,既实在具体又鼓舞人心,它把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共同愿望有机结合在一起,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凝聚力。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精髓)。它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五千年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华民族形成了勇于改革、敢于创新的时代精神。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交融,已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共同构成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品格,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概括精辟、内涵深刻,贯穿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覆盖各个利益群体,涵盖了人生态度、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使社会成员都能知荣弃耻,褒荣贬耻,扬荣抑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有所依托、有所体现。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

研究生课程论文封面 课程名称 马克思经典选读 授课学期 2010 学年至 2011 学年 第 2 学期 学院 外国语学院 专 业 课程与教学论 学 号 2010010565 姓名 张 芳 任课教师 王秋梅 交稿日期 2011年6月26日 成绩 评阅教师签名 日 期 广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学院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形成和发展 摘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中国经历了不断形成和发展的曲折历程。邓小平理论的提出,初步建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构建;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构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就,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

1.引言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具体要求。(朱兆中,2008)。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中国经历了更新与重构的曲折历程,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核心的几代党中央集体,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国情实践相结合,形成并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2.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特征和功能 2.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他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这种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体现在时代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由四个方面组成:(1)马克思主义是其核心和主导;(2)改革开放以来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主义的过程中形成的新思想、新观点;(3)反映未来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若干思想因素,在现实生活中,共产主义观念的部分呈现;(4)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如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结构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政治思想、社会主义的法律思想、社会主义道德等等。(尚兴娥:199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理论上它揭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规律,探索了在特色社会主义建立市场经济体系,加强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体现在继承性与发展性的统一。中国共产党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在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也结合中国的基本国情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的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也是不断前进创新的,与时俱进的。 3.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功能 意识形态具有政治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政治功能,指明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方向,巩固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让公众坚信社会主义的政治优越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秩序有导向和巩固的功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有经济的功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能推进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并且指导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伦理规范和风俗习惯 )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但是无论怎么变化,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无论是个人还是团体他们都是首先维护个人的利益,再到实现社会利益的增值。因此面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各样的思想观念层出不穷,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得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经济功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社会文化功能在整个特色社会主义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包容和协调社会的各种力量,使全社会的成员能够团结一致,形成一个统一思想,凝聚民族的力量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和繁荣发展。

二十四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选)

二十四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发表时间:2016-04-03 来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24字核心价值观分三个层面: 据2013年12月23日新华社电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将24字核心价值观分成3个层面: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三德教育的内容(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 (一)以“礼”为核心的社会公德建设: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我们要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 文明礼貌,是人类社会为维护正常生活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主要表现在卫生整洁、仪表文明,仪态优美、举止文明,谈吐礼貌、语言文明,遵守礼仪、行为文明。 助人为乐,是人们公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是为人民服务精神的直接体现,它是一种高尚的文明行为。同志之间、同事之间、朋友之间、邻里之间、亲友之间需要相互依存、相互关心、相互支持。 爱护公物,就是要关心、爱护国家财产,同一切破坏公共财物的行为作斗争,同一切浪费公共财物的行为作斗争。 保护环境,就是要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观念,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改变不利于环境保护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培养符合环境道德要求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

遵纪守法,就是要提高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做到知法、懂法、守法、护法;要严格遵守各项法律和纪律,不做任何违法违纪的事;要自觉遵守和维护公共秩序;要坚决同一切违法违纪行为作斗争。 (二)以“诚”为核心的职业道德建设:职业道德是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我们要大力倡导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在工作中做一个好建设者。 爱岗敬业,是对人们工作态度的一种普遍要求。爱岗就是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能够为做好本职工作尽心尽力;敬业就是要用一种恭敬严肃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职业,即对自己的工作要专心、认真、负责。二者相辅相成、相互支持。 诚实守信,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也是一个企业行为的基本准则。诚实就是要忠实于事物的本来面貌,不歪曲事实,不作假,不为不可告人的目的而欺骗别人;守信就是讲信用、讲信誉,信守诺言,忠实于自己承担的义务。 办事公道,就是以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以及公共道德准则为标准,秉公办事,公平、公正地处理问题。 服务群众,就是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热爱本职工作,甘于奉献;要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帮群众之所需。 要廉洁奉公,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要自觉接受群众监督,有错即改,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奉献社会,是职业道德的最高要求,是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精神的最好体现,其实质是奉献。作为一个建设者,无论身在哪个部门、哪个岗位,只要爱岗敬业,努力工作,就是在为社会做出贡献。 (三)以“爱”为核心的家庭美德建设:家庭美德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夫妻、长幼、邻里之间的关系。我们要大力倡导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 核心价值观是精神支柱,是行动向导,对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建设民族精神家园,具有基础性、决定性作用。下面是小编搜集整 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欢迎阅读。 一、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 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 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党的xx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xxxx多次作出重要论述、提出明确要求。中央政治局围绕培育和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进行集体学习。中办 下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党中央的高 度重视和有力部署,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指明了努 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 二、基本内容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三、三个层面 据2019年12月23日新华社电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 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将24字核心价值观分成3个层面: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公民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四、概念内涵 党的十ba大提出: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也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 念具有统领作用。富强即国富民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经济建 设的应然状态,是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夙愿,也是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质基础。民主是人类社会的美好诉求。我们 追求的民主是人民民主,其实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它是社会 主义的生命,也是创造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政治保障。文明是社会 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特征。它是社会 主义现代化国家文化建设的应有状态,是对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概括,是实现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集 中体现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 生动局面。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社会建设领域的价值诉求, 是经济社会和谐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文明、和谐,倡 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 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反映了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是我们党矢志不渝、长期实践的核心价 值理念。自由是指人的意志自由、存在和发展的自由,是人类社会 的美好向往,也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社会价值目标。平等指的是公

当代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

·现代管理2012/8 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性和多样性的关系,科学对待非主流意识形态,推进主流意识形态与时俱进,事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发展大局,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一、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是一种自觉地反映一定社会集团(在有阶级的社会就是阶级经济政治利益的系统化、理论化的思想观念体系,是一定社会集团、阶级的政治理想、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世界观基础,反映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自觉的、系统的思想观念体系。但是,任何社会的意识形态都不可能只有一种纯粹的形式。这是因为,一定的意识形态是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政治制度决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政治制度不同,意识形态的性质也不同。然而,任何国家或社会,其内部总是或有不同的阶级、阶层,或有不同的所有制形式,或有不同的文化传统;其外部总是要不同程度地受到其他国家、民族意识形态的影响。因而,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领域,不可能只有一种意识形态。一个国家的一定时期,尽管可能存在多种意识形态,但各意识形态的地位并不是平起平坐的,而总是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占据主导地位。 在当代中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即主流意识形态。这是维护和巩固社会主义基本政治经济制度的精神力量,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体现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体现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体现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理论指导、舆论力量、精神支柱和文化条件,它引导和激励全党和全国人民为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团结奋斗。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有多少种所有制、有多少个阶级,就有多少种反映其利益的意识形态。因此,意识形态不可能只有一种,而是多种多样的。在当代中国,事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理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理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社会主义社会的政府和人民共同为之努力奋斗的价值取向,也就是共同理想。切中利益的关注点,核心价值观才更有吸引力。如果要发展不要环境、讲政绩不讲民生,公众会怎么理解富强文明?如果办事情都得找关系、打官司也要走后门,老百姓又从何感受平等公正?夯实“三个倡导”的社会基础,必须关切人们的利益诉求和价值愿望。 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全面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最高抽象,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慨括为“三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和谐、文明,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大党员干部肩负着带领人民群众共同富裕建小康、促进社会文明和谐的光荣使命,必须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和深刻内涵,在实际工作生活中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十八大报告表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8个字,是到本世纪中叶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发展目标,已经写入党章和宪法,反映了党、国家和人民的共同意志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愿景,是国家主导价值观,在核心价值

观中居于统领地位;在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8个字,既是引领现代文明走向的人类共同价值准则和理想社会目标,又是我们党和国家始终追求和奉行的核心价值理念,着眼于确立社会发展的价值导向,在核心价值观中发挥着重要支柱作用;在公民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8个字,着眼于构建民间社会的底线伦理,是作为价值主体的每个公民所应遵循的根本道德规范,在核心价值观中居于基础地位。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要抓舆论引导,二要抓学习提高,三要抓实践养成,四要抓文化涵养,五要抓学校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来都不是高高在上的教条,唯有付诸行动才能实现价值。公务员为群众办好的每一件实事,是敬业的诠释;商家为消费者提供的每一件商品,是诚信的代言;看见需要帮助的人热心上去搭把手,是友善的暖流……每个人都是道德建设的奉献者,也是道德风尚的受益者。作为城市文明创建一份子的我们,更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积极投身到创建文明城市的工作中,让我们的城市更加美丽。 总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与各方面工作有机会融合,协调发展。 在这样一个社会思想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全社会的主动参与,从人们思想的共鸣和交汇处汇聚起发展进步的强大正能量。如何在多元思想的社会中践行核心价值观?首先,阐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要从理论上进行深入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何从国家、社会、公民三

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思考

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思考 〔摘要〕从“意识形态”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概念转换,体现出列宁在革命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造性发展。在中国尚处于转型期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全球化大背景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价值理想弱化、政治信仰缺失、多元文化并存导致鱼龙混杂等诸多现实问题。当前,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应在全社会X围内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创新方法,使马克思主义为普通民众所接受;将新媒体作为宣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有效阵地。 〔关键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5)03-0060-03 长期以来,意识形态问题就是一个全球关注的焦点,当下,学术界又兴起意识形态问题研究的热潮,意识形态革命论、意识形态批判论、意识形态终结论等问题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热点话题。在我国尚处于转型期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意识形态建设方面出现一些问题在所难免,我们应正视

问题,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一 “意识形态”一词,最早是由法国哲学家、经济学家特拉西提出来的。特拉西所讲的“意识形态”即创建研究观念的方法的科学,“目的是建设一门基础性的哲学理论,即‘观念学’”〔1 〕(P30 )。然而,特拉西的“观念学”只是提出了意识形态概念。真正使“意识形态”概念发生实质变化的是马克思。1841年马克思在其博士论文中首次使用了德语的“意识形态”,后来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他明确“意识形态”为“观念的上层建筑”,并从生活实践出发去阐释意识形态的来源、作用等问题,认为意识形态的本源及其存在方式就是真实的现实生活,由此确立了意识形态唯物史观的地位,从而创建了意识形态的哲学意义。从社会科学角度讲,意识形态就是对既有社会秩序的一种世界观的反映,它既包含政治变迁的历史,也表现出对理想社会的看法。但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意识形态其实就是阶级社会中特殊 利益者假借共同利益而在观念世界的必然反映,本质上是编造幻想、歪曲现实关系。因此,在其著述中“意识形态”实际上是一个否定和批判的概念。之后,列宁承继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概念,明确赋予意识形态肯定的内涵从而改变了其“否定和批判”的性质。在列宁看来,一定的意识形态总会代表一

论社会主义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论社会主义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论社会主义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张 雷 声 【内容提要】在我国现阶段存在着多种意识形态成分的情况下,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这是不容否认的。加强社会主义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必须正确区分学术问题、思想认识问题与政治问题的界限,正确处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发展马克 思主义的关系,正确处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与贯彻“双百”方针的关系。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义 主流意识形态 作者张雷声(1954-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 100872)。 20世纪末社会主义发展历史上出现的震惊世界的苏东剧变事件,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意识形态“多元化”,马克思列宁主义不再是指导思想,反社会主义思想、资产阶级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据主导地位。苏东剧变事件的发生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在意识形态领域,不讲指导思想的“一元化”,不讲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社会主义是没有出路的。在我国现阶段,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去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社会思想,正确区分学术问题、思想认识问题与政治问题的界限,正确处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正确处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与贯彻“双百”方针的关系。 一、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的阶级、集团基于自身利益对现存社会关系自觉反映而形成的认知体系,由一定的政治、法律、哲学、道德、艺术、宗教等社会学说及观点所构成,反映了一定阶级或集团的利益取向和价值取向,并为其服务,成为其政治纲领、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社会思想的理论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曾精辟地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隶属于这个阶级的。”①任何社会都存在着主流意识形态和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主流意识形态构成一个社会思想文化的中枢和支柱,构成一个民族精神信仰的基础和载体,起着扩大政治认同、进行政治整合、规范政治行为、增强政治体系的合法性、促进政治稳定的作用。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路径研究》(07BKS038)的阶段性成果。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8页。 ·3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读后感 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先锋队,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最高愿望。自觉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努力争取做合格的共产党员是我们的崇高目标。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集中反映我国和谐社会所追求的价值尺度和文化观念。价值观是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核心与基础,在当今价值观多样化、文化多元化的社会转型期间,在青年大学生中旗帜鲜明地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更深层次地影响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认识与行为方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爱国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也是调节公民和国家关系的基本政治规范和道德规范。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爱国主义始终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独特性格、价值取向和共同信念。所以,尽管不同的时代,爱国主义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但作为一种正义的力量始终一脉相承。从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趋避之”,都是古代知识分子爱国情怀的生动写照。近年来,我国制定的公民道德规范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都把“爱国”放在首位。作为一脉相承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绝不能切断历史文化的血脉和传统,只能在继承的基础上结合新的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予以创造性地发展。 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以人为本既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价值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处理各种价值问题时所持的比较稳定的立场和观点的总和。以人为本之所以能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就是社会发展再也不能把人当做客体、手段和工具,而要当做起点和归宿,切实保障人的生存权、自由权和发展权,切实尊重人的尊严、人的劳动和人的创造,为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和谐是人类社会共同的理想目标,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属性。它最集中、最鲜明地体现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诉求,是指导社会成员价值选择、行为取向的基本标尺。资本主义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是效益,这是一切逻辑中的首要逻辑。这种价值观虽然能促进经济发展,物质财富增加,但也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漠和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和谐,既是中国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