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新人教版
4.作业完成情况:学生能够按时完成作业,作业质量整体较好。但在作业中注意到部分学生对于明朝对外关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还不够清晰,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启发。
5.教师评价与反馈:针对学生的表现,我认为他们在课堂上整体表现积极,能够主动参与讨论和实践活动。但在历史事件的细节和意义方面还需要加强理解和掌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讲解的深入和具体,通过提供更多的案例和实际应用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同时,也会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小组讨论成果展示:各小组在讨论中能够围绕主题展开,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在展示环节,学生能够清晰地表达讨论成果,但在表达时需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逻辑性。
3.随堂测试:随堂测试涵盖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学生能够按时完成并提交。测试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对于明朝的对外关系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有较好的掌握,但在具体历史事件的细节和意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在实践活动环节,我设置了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讨论加深对明朝对外关系知识的理解。但感觉部分学生在讨论中过于依赖他人,需要加强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作为引导者启发学生思考,但感觉部分学生对于明朝对外关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还缺乏深入思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启发。
教学反思
本节课讲述了明朝的对外关系,包括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以及葡萄牙殖民者窃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等历史事件。在教学过程中,我尽力引导学生了解这些历史事件的背景、经过和意义,培养他们的历史解释能力和时空观念。
在导入新课时,我通过提问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但感觉部分学生对于明朝的对外关系概念还不太清晰,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新课讲授环节,我详细解释了郑和下西洋的概念和意义,并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这一历史事件的重要性。在讲解戚继光抗倭和葡萄牙殖民者窃取在澳门的居住权时,我注意到部分学生对于这些事件的经过和意义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讲解和分析。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精品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精品课件)

封侯非我意, 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
戚继光
读了戚继光的诗句, 你有何感想?
旗舰 大福船
戚继光抗倭 舰队的船只
侦察敌情 的渔船
开浪船
2.读史料: 材料一:
鸳 鸯 阵
材料二:继光为将号令严,赏罚信,士无敢不用命。与俞大猷均为名 将。操行不如,而果毅过之。大猷老将务持重,继光则飚发电举,屡 摧大寇,名更出大猷上。戚继光用兵,威名震寰宇。然当张居正、谭 纶任国事则成,厥后张鼎思、张希皋等居言路则废。任将之道,亦可 知矣。
学习戚继光不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爱国精神。(难点)
新课探究
目标导学一:郑和下西洋
郑和故里的三宝亭
(位于云南省晋宁县昆阳镇)
郑和墓
(位于南京市江宁区 牛首山南麓 )
西洋:明代把文莱以西各地和印度洋沿岸地区称作西洋
宝船:又称“西洋取宝船”,意为郑和下西洋是为皇室采办 域外的珍宝
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红海沿岸
苏禄王的王妃和次
子温哈剌、三子安
都鲁留居中国守墓,

今天该地温、安两
禄 王
姓,多是苏禄王的 后裔。

丝织品、瓷器、茶叶、印 花布、铁器、金属货币等
中国
西洋
香料、染料、

药物、珍珠、
葛 剌
玛瑙、宝石、

象牙等


南洋纪念郑和

的宝山寺
观察郑和下西洋纪念邮票,说一说他们在干什么? 猜猜郑和的船队可能到过哪些国家和地区?
1405-1433 年七下西洋
非洲东海岸
刘家港
151.8米
郑和宝船
24.5米
哥伦布 旗舰
郑和宝船的舵杆 长11米,南京出土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2022-2023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精讲优质课件(核心素养提升版)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2022-2023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精讲优质课件(核心素养提升版)

课堂小结
和平交往
郑和下西洋
朝贡贸易,友好往来
明中后期 国力渐衰
战争冲突 受到侵略
戚继光抗倭
(来自东方的挑战)
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
(来自西方的挑战)
启示:国家实力决定外交关系
民族复兴,向海图强!
课堂小练
1.“15世纪初,一位航海家七次远洋航海,留下千古佳话……这件开拓事业之所以名
C 垂青史,是因为它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习总书记这段话中提
到的航海家是( ) A.张骞 B.鉴真 C.郑和 D.戚继光
B 2.下列关于“郑和下西洋”史实的陈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A.目的是为提高明朝国外地位和威望 B.船队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欧洲西海岸 C.明成祖派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 D.1405-1433,先后七次下“西洋
3. 7次昼夜星驰的行程,30多个陌生国度的停泊,郑和七下西洋给中华民族留下了丰
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
中国富强。 ——《明史·郑和传》
文莱
材料2:我国船队战无不胜,可
用之扩大经商,……交换一些
中国所缺之香料,珍奇异兽等。
明太祖
明惠帝 (建文)
明成祖
3. 为什么下西洋?
政治目的:寻找失踪的建文帝; 外交目的: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 经济目的: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5.““以和为贵”、“和平交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古代对外开放中体现这
一优良传统的是( ) ①丝绸之路 ②鉴真东渡③郑和下西洋④戚继光抗倭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B
6.“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表达了一位抗倭将领维护祖国海防安全的决心。该名
C 将和生活的时代分别为( )

2020七年级历史下人教版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2020七年级历史下人教版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 C )5.从汉代丝绸之路到明朝郑和下西洋,再到今天的“一 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体现的共同主题是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B.宣扬大国形象和风采 C.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D.维护国家主权的完整
( D )6.“郑和时代的中国,则是真正承担了一个文明大国的 责任:强大却不称霸,播仁爱于友邦,宣诏颁赏,厚往薄 来。”从材料中能解读出的信息是 A.为明王朝带来了可观的经济利益 B.郑和下西洋的原因 C.强化了明朝与世界各国的联系 D.郑和传播了和平和友谊
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试分析郑和下西洋对明朝的 社会发展和对外交往有怎样的推动作用。耗费巨资组织航海 活动又会有怎样的消极影响? 推动作用:推动民间海外贸易;推动造船航海技术的进步 和传播;丰富了海外地理知识、拓宽了人们的眼界;促进 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促进明朝与亚非等国的友好往来; 体现出明朝国力的强盛等。
二、戚继光抗倭
1.背景:明中期,国力减弱,海防松懈,中国沿海的 “ 倭患 ”严重,危害极大。 2.主要人物: 戚继光 ;抗倭军队:“ 戚家军”;主要区域: 东南沿海。 3.战绩:1561年,戚家军在 台州 九战九捷,迅速平定了浙 东地区的倭患。
此后,戚继光又率军进入 福建 、 广东 地区,与其他抗 倭将领一起与倭寇激战,先后消灭了两地的倭寇。东南沿 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4.性质:抗倭战争是一场 反侵略 的战争。 5.对戚继光的评价:伟大的 民族英雄 和爱国主义者。
( C )11.戚继光是明朝著名的抗倭英雄。下列诗句中,表明他 消除倭患的决心和意愿的是 A.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B.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 C.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D.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
( B )12.戚继光祠堂有一副对联,内容为:“千秋隆祀典,百 战著勋名”。下列体现戚家军“勋名”的事件是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doc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doc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课题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

通过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以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内容的学习和分析,向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综合评价戚继光这位民族英雄,还可引导学生发现郑和与戚继光这二位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重占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难点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学生在世界历史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会给学生的学习带來不便。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环•节说明二次备课复习新课导入提问:(利用鉴真和玄奘图)图中的历史人物是谁?他去了哪个国家?学生回答,教师导人新课:唐朝时期,采取开放的对外政策,使唐朝在世界上亨有很髙的声望,中国人被称为“唐人”。

那么,明朝时期,对外关系如何呢?课程讲授(一)郑和下西洋1・检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

2.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点评,并进行归纳和讲解:①时间:1405 - 1433年②目的:提髙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屮国冨强”,冋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③次数:先后七次④到达范围: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戢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⑤意义: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⑥评价: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

3.自主探究而对诸多困难,郑和最终成功七下西洋的原因有哪些?(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相应的引导、点评和归纳)①客观条件:包括当时经济发展,造船水平』勺髙超,航海技术的掌握,指南针的应用,天文、历史知识的积累等。

②主观方面,郑和本人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英勇无畏的气概,同时他还具有一定的政治经验和组织才能;另外郑和出生在回族家庭,又皈依佛教,熟悉伊斯兰教和佛教教义,西洋各国大都信仰佛教或者伊斯兰教,这也是远洋航行成功的重要条件。

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共34张PPT)

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共34张PPT)

戚继光
12人鸳鸯阵图
矛与盾,长与短相结合,灵活机动
据说,戚继光当年在南方抗倭时,为了保持警觉, 夜间也派出士兵沿海警戒,若发现敌情,及时报警。 但夜间敌我分辨不清,怎么办呢?戚继光规定了口令 。警戒的士兵都带着竹哨,如果发现人影,要立刻端 枪跨步,嘴里喊:“哨起!”意思是警哨要响起。对 方若是自己人,要立刻停止行走,双手下垂站正,嘴 里喊:“立正。”意思是他立刻站正了。如果不这样 做,就会被认为是倭寇,警哨要真的响起。

明朝国力减弱倭患危害严重
系 戚继光抗倭 概况:浙江台州大捷(1561年)、福建、广东抗倭
性质:正义的反侵略斗争 戚继光是伟大的民族英雄
葡萄牙攫取在 澳门的居住权
背景:欧洲殖民者侵略我国沿海地区 时间:1553年
1.郑和是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先驱,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是古代航海事业的
顶峰,后世几百年中,几乎无人能及。派遣他第一次出使西洋的
1、倭寇指什么?
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集团, 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 ,沿海人民 称他们为“倭寇”。 2、明朝中期为什么倭患严重? ①日本国内社会动荡加剧, ②中国国力减弱、海防松弛。 3、倭患对我国东南沿海的骚扰造成了什么严重的 后果?
到处烧杀掳掠,使百姓的生命财产惨遭损害
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
4、戚继光: 有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
二、戚继光抗倭
封 侯 非 我 意 , 但 愿 海 波 平
抒发了戚继光怎样的 情怀和抱负?
不为名利, 以国家和民族 安危为己任的 强烈的爱国
主义情怀。
思考:根据“护国救民”,分析抗倭斗争的性质?
明 仇英《倭寇图卷》局部
正义的反侵略战争
二、戚继光抗倭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国。
K12教育资料
6
5.意义:(1) 时间 长, 规模 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
的空前壮举。
(2)增进了中国与 亚非国家和地区 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 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 海上交通网 , 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 伟大贡献 。
K12教育资料
7
二、戚继光抗倭
1.原因:(1)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 武士 和 奸商 ,组
A.岳飞抗金
B.威继光抗倭
C.郑成功收复台湾
D.左宗棠收复新疆
K12教育资料
20
9.(2017·青岛)青岛蓝色硅谷核心区位于即墨市鳌山卫,鳌山卫
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 年),建卫后对防备倭寇侵扰发
挥了重要作用。下列人物中著名的明朝抗倭英雄是( C )
A.岳飞
B.文天祥
C.戚继光
D.郑成功
K12教育资料
的奇珍。
K12教育资料
5
3.时间:从 1405 年到 1433 年, 明成祖 派遣郑和率
领船队 7 次下“西洋”。
4.行程: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了亚洲和非洲的 30 多个国家,最
远到达 非洲东海岸 和 红海沿岸 。郑和的意愿,同时与当地居
民进行交易。船队回国时,一些国家还派出使者随行来到中
6.史书记载郑和船队经过爪哇国:“行使中国历代铜钱,一般
国人最喜中国青花瓷器……则用铜钱买易。”材料反映郑和
下西洋促进了( C )
A.明朝国威的树立
B.明朝航海技术的发展
C.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
D.中国和亚非各国的政治交往
K12教育资料
18
7.为纪念郑和下西洋,原创大型情景剧《郑和下西洋》在中国 航海博物馆进行了首场演出。人们之所以缅怀郑和,依据是

七年级历史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七年级历史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指南针在远洋(yuǎnyáng)航海中的广泛运用

是郑和个人吃苦耐劳的英雄气概和
主观 勇于探索的精神。
(zhǔguān)
2021/12/5
第十二页,共二十四页。
二、戚继光抗倭
2021/12/5
明代杰出的军事家,抗倭的民族 英雄,字元敬,登州(今山东蓬莱) 人。出身(chūshēn)将门,17岁承袭 父职任登州卫指挥佥事,担负起 防御倭寇的任务。戚继光先后在 山东、浙江、福建沿海抗倭,并 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率领的军 队被称为“戚家军”,他本人也与 俞大猷等同为抗倭名将,声名远 扬。
导入新课
郑和下西洋的目
的众说纷纭,一 说宣扬大明威德,
《明史·郑和传》
中记载:“且欲 耀兵异域,示中 国富强”;一说 寻找建文帝,《
明史·郑和传》中记载:“成祖疑惠郑帝和亡的海外远,洋欲船觅队踪迹”; 一说
发展贸易缓解(huǎn jiě)财政支出,有史料称郑和下西洋使“贫民致 富”、“国用充足”;另有包抄帖木儿帝国、 扫荡张士诚旧部、解 决军事复员问题等说法。面对这么多的说法,我们该取哪一种观点 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下《明朝的对外关系》。
3.根据材料和教材,分组讨论戚继光平息(píngxī)倭寇的情
况。
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 患;随后(suíhòu),戚继光又平息福建、广东地区的倭患,使 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2021/12/5
第十六页,共二十四页。
4.学生分组讨论对戚继光的 正确(zhèngquè)评价。
郑和下西洋600周年(zhōunián)纪念邮票
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 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 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shìyè)作出了伟大贡献。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新人教版
(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Hale Waihona Puke 知识讲解:清晰、准确地讲解明朝的对外关系知识点,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突出重点,强调难点,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互动探究: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明朝的对外关系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
3. 实验器材:如果涉及实验,确保实验器材的完整性和安全性。例如,如果安排了模拟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实验,需要准备模型船、地图、指南针等器材,并确保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安全。
4. 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布置教室环境,如分组讨论区、实验操作台等。将教室布置成适合学生进行互动和探索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然而,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例如,在讲解海禁政策这一部分时,我发现学生们对于政策的理解和影响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深入地研究教材,更加精准地把握教学内容,以便更好地解答学生们的疑问。
课后作业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我布置了以下课后作业:
1. 请简要概括明朝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往来的主要内容。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明朝的对外关系知识的掌握情况。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练习题中的问题。
错题订正:
针对学生在随堂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及时订正和讲解。
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五)拓展延伸(预计用时:3分钟)
答案:明朝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往来主要包括使者往来、文化交流、边界问题等。
2. 请描述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及其主要成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目标解读】【课程标准】1.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

2.知道戚继光的抗倭斗争。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的史实;理解郑和下西洋的意义与戚继光抗倭的反侵略斗争的性质过程与方法通过《郑和下西洋路线图》、课本和教师提供的图片以及“相关史事”等资料,了解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的情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郑和下西洋所体现出来的大无畏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与勇气,学习戚继光不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强烈爱国精神【重点难点】重点:1.郑和下西洋。

2.戚继光抗倭。

难点:郑和下西洋。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公元1405年7月,在浩瀚的海洋上,第一次出现了一支规模庞大的船队。

这支由大明王朝永乐皇帝派遣、郑和统率的船队,在此后的二十八年间,七下西洋,出访了东南亚、南亚、西亚,远至阿拉伯地区和东非的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史称“郑和下西洋”。

这一和平之旅是古代世界航海史上时间最早、规模宏大、技术先进、活动范围广的洲际航海活动,堪称十五、十六世纪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先驱。

六百多年过去了,我们依稀可以看见那历史的帆影和波涛。

我们在自豪与敬佩中思考:是什么力量使得郑和完成了这不可思议的航行?他率领船队穿越了怎样的暴风骤雨和海上迷宫,成就这辉煌的古代中国航海事业,令世界赞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追溯那段历史,共同学习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新课探究】1.郑和下西洋(1)郑和简介①史料再现:材料一材料二郑和,云南人……永乐三年六月命郑和于海外……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占城、爪哇……凡三十余国。

②具体解读:郑和(1371—1433),本姓马,小字三保,云南昆阳人,回族,明代航海家、地理学家。

他从小听说了许多海外的情况,学到了很多航海知识。

明成祖朱棣登基后,于1403年提升郑和为内宫太监,并赐他姓郑。

1405—1433年,前后28年,郑和率领船队7次出航,远达30多个国家,行程数万里。

最后一次航行时,年已六旬,回国不久病逝。

(2)名词解释——西洋《明史·外国传》说:“婆罗,又名文莱,东洋尽处,西洋所自起也。

”可见明代以文莱即东经110°(我国雷州半岛以及加里曼丹岛西岸)为界来划分东、西洋,把文莱以西的地方叫“西洋”,文莱以东的地方叫“东洋”。

郑和出使的国家,都在当时“西洋”的范围内,故郑和的七次出使叫作“下西洋”。

(3)郑和下西洋的条件①史料研读:材料一史书记载:洪武末年时,“仓廪充积,天下太平”。

建文帝时期,“家给人足,外门不阖”。

到永乐年间,明王朝统治已臻极盛。

材料二明成祖即位后,随着国内形势的好转,眼光开始移向海外,要求扩大对外关系,以远扬明朝声威,进一步建立完整的朝贡体系。

材料三宋元以来,海船制造技术与航海水平大为提高,如罗盘针的发明、应用,气象测量的进步,航海的勘探等,海外地理知识也日见丰富。

材料四郑和经道衍和尚(姚广孝)召引,受菩萨戒皈依佛教。

由于他“才负经纬,文通孔孟”“博辩机敏”“谦恭谨密,不避劳”“有智略,知兵习战”,又兼有伊斯兰教徒与佛门弟子两种身份,永乐三年(1405年)明成祖朱棣便命他率领船队出使西洋(当地一些国家信奉伊斯兰教,另一些国家信奉佛教)。

②问题探究:依据材料归纳郑和下西洋有哪些有利条件。

(郑和为什么能够成功地实现远航?)答案提示:物质前提:明朝前期国力的强盛。

客观条件:造船水平的高超,航海技术的掌握,指南针的使用,天文、地理知识的积累等。

主观因素:郑和本人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英勇无畏的气概,郑和具有一定的政治经验和组织才能,郑和熟悉伊斯兰教和佛教,各船成员的群策群力、通力合作等。

(4)郑和下西洋的盛况①史料研读:材料一郑和描述船队远航的情景: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衢……材料二自永乐三年(1405年)奉使西洋,迨今七次,所历番国……大小凡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和等上荷圣君宠命之隆,下致远夷敬信之厚,统舟师之众,掌钱帛之多,夙夜拳拳,惟恐弗逮,敢不竭忠以国事,尽诚于神明乎!——郑和材料三时间1405—1433年次数先后7次规模最大的海船长44丈,宽18丈。

最多时船只200多艘人数每次出海2.7万~2.8万人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范围②问题探究:依据上述材料归纳郑和下西洋的特点。

(为什么说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空前的壮举?)答案提示:规模大(船只多,人数多),船队由200多艘船组成,参加航行的人数达2万多人。

造船技术先进,最大的船长44丈,宽18丈。

时间长,次数多,1405—1433年共远航七次。

时间早,比欧洲的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

航程远,最远到达了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

以上事实充分证明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③情境体验:假如你是郑和船队的船员,你所乘坐的宝船可能会运载哪些货物?你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答案提示:货物:运出的丝绸、瓷器等;运入的珠宝、香料、药材等。

困难:巨大的风浪,恶劣的海上天气;缺少淡水、食物等海上物资;在海上可能遇到来自敌对力量的攻击(海盗等)。

(5)郑和下西洋的意义①史料再现:材料一郑和下西洋后,浡泥、满剌加、苏禄的国王和王后回访中国。

苏禄国王率300多人访问中国,归国途中病逝于中国,即在中国安葬。

材料二“郑和崇拜”并非形成于中国本土而是形成于东南亚。

在东南亚,流传着许多与郑和有关的传说。

如郑和在当地建清真寺、教导当地人斋戒、传播回教等传说;郑和与印尼巴厘岛的荔枝、花生、白葱等种植的传说。

此外,还有印尼和马来西亚的“郑和鱼”、郑和留下的“拍手以呼风”习俗等。

材料三郑和下西洋过程中和下西洋后,明朝有许多人到南洋(即今东南亚)去做工和经商。

②具体解读:郑和下西洋,宣传了中国文化,传播宗教文化、风俗习惯,影响了当地的生活习俗,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关系,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2.戚继光抗倭(1)戚继光简介①史料再现:②具体解读:戚继光,字元敬,登州(今山东蓬莱)人,明代杰出的军事家,抗倭的民族英雄。

戚继光出身将门,自幼刻苦好学,深明大义,先后在山东、浙江、福建沿海抗倭,并取得了重大的胜利,率领的军队被称为“戚家军”。

“戚家军”纪律严明,战斗力强,连破倭寇于台州、横屿、兴化、平海卫等地。

平定倭寇后,调往北京,镇守蓟州,屡败蒙古诸部。

著有《纪效新书》《练兵实纪》等。

(2)名词解释——倭寇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

(3)明朝倭患严重①史料研读:材料一倭寇之患从明初以来就一直存在。

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时候,日本正处于封建割据的南北朝时代。

许多大名常常支持和勾结海盗商人骚扰和掳掠中国沿海地区,形成了元末明初的倭患。

北起山东,南到福建,到处受到劫掠。

明初,由于国家强盛,重视海防,因此倭寇未能酿成大患。

正统以后,随着明朝政治腐败,海防松弛,倭寇气焰便日益嚣张,杀人放火。

倭寇的罪行,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痛苦和灾难。

至嘉靖时期,随着东南沿海一带商品经济的发展,官僚富豪下海经商的人日益增多,他们之中的一些人如汪直、徐海等与倭寇勾结,组成武装劫夺集团。

一些明朝官僚也与这些寇盗建立了联系,倭寇更加猖獗起来。

材料二倭寇一直闯到徽州、芜湖、南京、淮安和徐州、邳县一带。

他们到处杀人越货、掳人勒赎或出卖。

例如倭寇骚扰江苏昆山县城,“孤城被围凡四十五日,大小三十余战。

其六门并被攻。

被杀男女五百余人,被烧房屋二万余间,被发棺椁(挖坟盗棺)四十余具。

各乡村落凡三百五十里,境内房屋十去八九,男妇十失五六,棺椁三四,有不可胜计而周知者”。

②问题探究:材料中的“倭寇”来自哪个国家?依据材料分析“倭寇”主要活跃在哪一地区,给当地人民带来怎样的危害?答案提示:日本。

东南沿海一带。

“倭寇”到处烧杀掳掠,使百姓的生命财产惨遭损害。

(4)戚继光抗倭①史料研读:材料一(嘉靖四十年)贼遁去,乘虚袭台州。

继光手歼其魁,蹙余贼瓜陵江尽死,而圻头倭复趋台州,继光邀击之仙居,道无脱者。

先后九战皆捷,俘馘一千有奇,焚溺死者无算。

……继光为将号令严,赏罚信,士无敢不用命。

与大猷均为名将。

——《明史·戚继光传》材料二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②问题探究:a.结合材料一说出戚继光的主要历史功绩。

答案提示:剿灭了浙江、福建、广东的倭寇,平息了东南沿海的倭患。

b.材料二体现了戚继光的什么高尚品质值得人们学习?答案提示:“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表达了戚继光决心将自己的一生和抗倭事业结合起来,使自己处在时代激流的中心,为民族、国家作出贡献。

戚继光能在国家危难之时立下远大志向,挺身而出,时刻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高尚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则更明确地表明戚继光为驱逐倭患、保卫海防、拯救百姓于水火,而并非追求个人功名的崇高品质。

3.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材料:《七子之歌·澳门》闻一多你可知“MACAO”不是我的真名姓?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母亲!我要回来,母亲!问题探究:歌词“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答案提示: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课堂小结】明朝初期,国力强盛。

郑和七下西洋,同亚非各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频繁。

明朝中后期,国势日渐衰落,倭寇入侵、倭患严重,戚继光领导了反侵略的抗倭斗争,并取得了胜利。

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澳门的居住权。

【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