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第3课 古代印度 教案
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新编)《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新编)《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0a9a90b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85.png)
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新编)《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的主题是古代印度,教材主要围绕印度的文明、宗教、社会制度、科技文化等方面进行介绍。
教材内容丰富,涉及印度河流域文明、佛教、印度教、阿拉伯数字等,旨在让学生了解古代印度的基本情况,培养学生对印度历史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古代文明,如古埃及、古希腊等,对古代文明有一定的了解。
但印度古代文明的特点和学生熟悉的内容有所不同,需要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和接受。
同时,学生对于宗教、科技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深入的知识还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获得。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代印度的基本情况,包括文明、宗教、社会制度、科技文化等方面。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对印度历史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理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古代印度的文明特点2.印度宗教的起源和发展3.印度的社会制度和科技文化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教材和资料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共同探讨印度历史文化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印度的历史文化。
4.互动交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2.相关资料和案例3.多媒体教学设备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印度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印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古代印度的文明特点,包括印度河流域文明、城市遗址等。
让学生了解古代印度的繁荣。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印度的宗教起源和发展,如佛教、印度教的产生和传播。
4.巩固(10分钟)通过提问和讨论,巩固学生对印度宗教的认识,了解不同宗教在印度的影响。
5.拓展(10分钟)介绍印度的社会制度和科技文化,如种姓制度、阿拉伯数字等。
部编人教版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d4d0b6d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86.png)
部编人教版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古代印度》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三课,主要介绍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印度河流域文明和孔雀王朝的兴衰,佛教的创立和传播,以及古代印度的科技文化成就。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古代印度的历史进程,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古代印度的历史可能较为陌生。
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或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呈现和操练环节,教师应注意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解释教材内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
在巩固环节,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或小组合作的方式,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在拓展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古代印度文明对后世的影响,激发学生对历史的深入思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印度河流域文明和孔雀王朝的历史发展,掌握佛教的创立和传播过程,了解古代印度的科技文化成就。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印度文明的尊重和认识,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印度河流域文明、孔雀王朝、佛教的创立和传播、古代印度的科技文化成就。
2.教学难点:佛教的教义和传播过程,古代印度科技文化成就的评价。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故事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比较教学法:将古代印度文明与其他文明进行比较,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素材。
3.投影仪、计算机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印度河流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古代印度的文明成就。
简要介绍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发展,引发学生的兴趣。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3课 古代印度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3课 古代印度](https://img.taocdn.com/s3/m/7fca49c55ef7ba0d4a733b86.png)
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古代印度的自然环境,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文明形成的影响;知道雅利安人对印度的入侵;了解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了解佛教的产生及传播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文,体会印度河对古代印度文明的重要作用,认识自然环境与人类文明的相互关系。
引导学生阅读有关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的材料,培养学生辩证地看问题和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印度的初步了解,使学生认识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古代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种姓制度是印度奴隶社会的一大特点,是奴隶主阶级对奴隶和其他劳动人民进行统治的社会制度。
体会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教学难点】了解佛教的产生及传播。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图片中的建筑是位于今印度的那烂陀寺遗址。
这是公元5世纪时,印度笈多王朝的鸠摩罗笈多王为了佛法的传承而在那烂陀创建的一所佛教大学。
那烂陀寺规模宏大、建筑壮丽、藏书丰富,是当时世界佛教学术思想的一大中心。
中国唐代高僧玄奘西行取经时,就曾在那烂陀寺讲习修学15年,这里也是中印文明交往的见证。
那么,同学们知道佛教是如何产生的吗?佛教的诞生地古代印度又产生了怎样的文明?下面我们来学习第3课《古代印度》。
二、新课讲授(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1.教师讲解:大河流域产生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除了古代中国、古代埃及、古巴比伦以外,还有古代印度。
古代印度位于今天的南亚次大陆,印度河与恒河为其提供了充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使那里成为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它包括现在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地,北面是雄伟的喜马拉雅山,西部是印度河,东部是恒河。
印度的名字源于印度河,中国古代称其为天竺。
2.教师提问:阅读教材第10~11页,归纳古印度国家的产生和演变过程。
学生回答:约公元前23世纪—前18世纪,出现了以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等为代表的早期文明→公元前1500年左右,中亚的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并定居,印度北部出现一些小国家→公元前4世纪—前2世纪,孔雀王朝统治时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印度基本实现统一→后来,印度多次受到外族的侵扰。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3课《古代印度》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3课《古代印度》](https://img.taocdn.com/s3/m/e7ae240f77232f60dccca123.png)
课题:3.古代印度备课时间预备周年段九年级上课时间预备周主备人课时安排总( 1 )课时第( 1 )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印度的早期文明、雅利安人的入侵、种姓制度、佛教的知识。
2.认识等级制度是维护奴隶主利益的工具;认识佛教的教义。
3.通过分析等级制度、佛教的内容培养学生全面看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重点:等级制度、佛教的兴起。
教学难点难点:等级制度的实质与佛教的教义。
教学方法问题式教学、创设情境教学法、图示法、史料解读法、知识串联法教学准备教师制作PPT,收集所需要的视屏、资料,制作导学案;教学过程备注第一步:明确目标教学内容新课导入导入1(图片导入):看到图一你想起了中国西周的什么制度?(分封制)那么看到图二你想到哪一国家的什么制度?让我们一起走进图二所反映的历史。
导入新课。
导入2(情境导入):大家非常熟悉西游记的故事,你知道唐僧去西天取经中的西天是哪里吗?板书设计当堂达标1.印度河流域孕育的文明是( A )A.古印度文明B.古巴比伦文明C.古希腊文明D.古埃及文明2.“种姓制度”是古代的社会等级制度( C )A.埃及B.巴比伦C.印度D.中国3.阿育王是古印度孔雀王朝的国王,按古印度种姓制度划分,他的等级应该是( A )A.刹帝利B.婆罗门C.吠舍D.首陀罗当堂达标4.下列示意图中,能够反映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是( D )5.小说及电视剧《西游记》中描述的“如来佛”这一角色,其原型来自于历史人物( A )A.乔达摩·悉达多B.耶稣C.真主安拉D.穆斯林6.学习了世界古代史后,小张针对“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展”进行活动探究,他收集了如图,想进一步探索,请你与他同行吧!观察图中A.B.C.D处,写出它们所代表的古代文明的名称。
A:;B:;C:;D:。
答案:(1)A:古代埃及文明 B:古代两河流域文明C:古代印度文明 D:古代中国文明教材图片分析1.摩亨佐·达罗遗址:摩亨佐·达罗是印度河流域文明的重要城市,有“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大都会”之称。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世界历史《古代印度》精品教案(含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世界历史《古代印度》精品教案(含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f7a1ed087375a417866f8fb9.png)
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第3课古代印度1 教学分析【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兴起教学难点:如何看待佛教的教义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印度这一名称起源于印度河,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中最早把印度河以东的广大地区称为印度,后来西方人沿用了这一名称。
在我国的《史记》中把印度称为“身毒”,《汉书》中把它称为“天竺”,《大唐西域记》中才把它成为印度。
现在印度共和国的印地语的国名为“婆罗多”,起源于古代婆罗多族。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课:古代印度。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1.教师提问:古代印度河上游两岸土地肥沃。
造成这里土地肥沃的原因和我们前面讲过的哪个国家相似?提示:非常准确,就是埃及。
2.教师讲述: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来自中亚的一支游牧部落侵入印度。
他们自称雅利安人,陆续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
印度河北部建立起许多小国。
到公元前三世纪,恒河下游的摩揭陀国经济发展较快,力量强大,国王阿育王统一了除南端以外的印度。
但是,这种统一是不巩固的。
不久,印度又陷入分裂的状态。
同学们还记得中国历史元朝史中,元朝统治者的民族分化政策吗?元朝为了巩固它的统治,把全国各族分为四等。
而印度的雅利安人。
在征服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同的等级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目标导学二:森严的种姓制度1.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古代印度有几个等级,他们的名称是什么,各等级有哪些社会阶层,各等级的职责或义务如何?提示:印度的等级制度,也叫种姓制度。
种姓在印度的梵文中称“瓦尔那”,意为“肤色,品质”;第一等级婆罗门,即僧侣。
第二等级刹帝利,包括国王武士和官吏,掌握军政大权。
前者是人民的精神生活的统治者,后者是国家的世俗统治者。
第三等级是吠舍包括农牧民、手工业者,要向国家纳税,供养前两个等级。
第四等级是首陀罗,以奴隶为主。
随着主产和分工的发展,在种姓之外又出现了大批的不可接触者,即最受歧视和压迫的贱民,各个等级间职业世袭,互不通婚,界限森严甚至不能共食、共住。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第3课,古代印度古代印度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第3课,古代印度古代印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fb2f3a7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34.png)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第3课,古代印度古代印度教案古代亚非文明第3课古代印度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代印度发展的基本线索;知道古代印度种姓制度,并了解它对印度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了解佛教的创立及传播;通过对种姓制度的分析,提高对历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识读地图《古代印度示意图》,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印度文明的主要成就,欣赏古代印度人民的创造力。
森严的种姓制度、佛教的产生和发展。
种姓制度的影响教师多媒体展示《西游记》的相关图片。
师:在座的同学都知道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
全书主要讲述了美猴王孙悟空和八戒、沙僧如何护送唐僧,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得真经的故事。
而其中唐僧的原型就是唐朝著名的高僧——玄奘。
公元627年,年仅25岁的玄奘踏上了西去佛国取经的道路,这一路没有后人所编撰的孙悟空、八戒和沙僧。
只有一人一马,长达17年的艰难跋涉。
而他前去的地方就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印度。
岁月荏苒,古印度早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里。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揭开古印度深邃、神秘的面纱,走进这千年古国。
知识点1 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印度半岛地形图师:其实古代印度与咱们现在的所说的印度国家并不是一个概念。
古代印度不是一个国家概念,而是一个地理概念,指的是今天的南亚次大陆,也就是图上的印度半岛。
教师多媒体展示:“次大陆”含义:面积比洲小,在地理上或政治上有某种程度独立性的陆地。
设问:为何这块区域被称为“南亚次大陆”呢?学生思考,回答。
(参考答案:因其位于亚洲南部,且北面有高耸的喜马拉雅山,东临孟加拉湾,西临阿拉伯海,南靠印度洋,三面环海,在地理上形成一个单独的区域,故称南亚次大陆。
)教师多媒体展示:古代印度图、哈拉巴遗址图片、摩亨佐·达罗遗址图片师:如果说古印度文明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那他的光芒直到20世纪20年代才被人们发现。
1856年,英国人修建西北印度铁路时,在哈拉巴村发现许多坚硬整齐的窑制砖块,这一发现引起了考古学家们的注意。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3课《古代印度》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3课《古代印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d4e96c9f18583d048645954.png)
第3课古代印度教案公元前324年—公元前187年孔雀王朝师讲述:孔雀王朝因其创建者旃陀罗笈多出身于饲养孔雀的家族而得名。
该王朝是第一个基本统一印度的政权。
开国君主月护王,定都华氏城,历九位君主,享国139年。
(4)讲述:古印度文明成就——阿拉伯数字阿拉伯数字计数法由于简便科学便为世界所通用,但是阿拉伯数字实际上起源于印度,后经阿拉伯人传播到世界各地,被人称为“阿拉伯数字”。
4.学习第二部分:森严的种姓制度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后,用种姓区分征服者与被征服者,逐渐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
婆罗门编造说:从造物神的嘴演化出婆罗门,从手生出刹帝利,从腿生出吠舍,从脚生出首陀罗。
(1)请回答宣传造物主用不同部位造出不同的人,其目的是什么?生答:宣扬种姓制度的合理性和神圣性,以便奴役低等种姓的民众。
(2)找出种姓制度的内容:①最高等级是婆罗门,掌管祭祀②刹帝利,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力③吠舍,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商业④首陀罗,被征服者、贫困破产失去土地的人。
(3)请归纳印度种姓制度的实质。
生答:实质是森严的社会等级制度。
(4)归纳种姓制度的特点:低贱种姓的人如果用身体的某一部分伤害了高级种姓的人,就必须将那一部分肢体斩断;如果是首陀罗辱骂了婆罗门,就要用滚烫的油灌入他的口中和耳中,而高级种姓人的如果杀死了一个首陀罗,仅用牲畜抵偿。
种姓制度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世代相袭。
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归纳为:界限森严、职业世袭、实行内婚(5)归纳种姓制度的影响:出示图片和材料,生归纳:严重地阻碍古代印度社会的发展。
5.学习第三部分:释迦牟尼创立佛教(1)简介释迦牟尼:佛教的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原为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国王净饭王的太子,后来人们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
据说生下来就会走路,双脚各踩一朵莲花。
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1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RJ上册教案 第1单元古代亚非文明 第3课古代印度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RJ上册教案 第1单元古代亚非文明 第3课古代印度](https://img.taocdn.com/s3/m/8f8409ba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e8.png)
第3课 古代印度教学重点: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佛教的创立与传播。
教学难点:种姓制度的影响。
一、导入新课故事导入:古老的印度有这样一个故事:在古印度的一个城镇里,一个理发师的儿子,悄悄地爱上了一位刹帝利的姑娘,两人情投意合。
有一天,这个小伙子告诉他的父母,说他打算和这个姑娘成亲。
小伙子满以为父母会为此事而感到高兴,但想不到父母坚决反对。
他父亲劝告他说:“我的孩子,这件事根本办不到,因为这不符合我国的制度。
你是理发师的儿子,属低级种姓(首陀罗),而她的种姓是刹帝利,你们两个根本不相配,因而她是不能与你成亲的。
你死了这条心吧,我会给你找一个首陀罗的姑娘为妻。
”听了父亲的一番话,理发师的儿子怔住了。
他茶不思、饭不想,整日思恋着那个姑娘。
最后,理发师的儿子在绝望中忧郁而死。
为什么这两个年轻人不能结婚?从这个故事中你还能得出什么信息?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开始今天的学习吧!二、探究新知(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0页正文第一段和第11页《古代印度示意图》,找出古印度文明所在位置和流域。
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分析那里的自然条件(气候、河流),说明印度河与古代印度文明的关系。
提示:地处南亚次大陆。
印度河定期泛滥,土壤肥沃,为农业生产提供便利,古印度文明最早在这里诞生。
(教师讲解古印度文明地理位置时,与现在的印度进行对比)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0-11页“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内容,制作古代印度历史线索表,以便对古代印度的产生、发展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师生归纳:3.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2页“相关史事”内容,了解古印度科学文化成就。
(课前可让学生提前搜集相关资料)教师讲解:①黄金之国。
传说,印度最早发现和使用的金属是黄金,因而印度有“黄金之国”的美称。
②大象之国。
印度也是“大象之国”,象兵是古代印度的重要兵种。
传说,古代印度国王出游时,常动用上千头大象。
③数字之国。
古代印度人民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
世界上广泛应用的“阿拉伯数字”,实际上起源于印度,后经阿拉伯人传播到世界各地。
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3.古代印度精品教案设计
![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3.古代印度精品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d6f991fe45c3b3567ec8b50.png)
第3课 古代印度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印度的种姓制度;佛教的兴起教学难点:印度的种姓制度的影响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河南洛阳白马寺据史书记载,公元64年,东汉明帝夜梦金人飞入殿中,大臣解释说是西天的佛。
明帝于是派人西行求佛。
使者遇到两位印度僧人,求得佛经、佛像,一同回到洛阳。
明帝下令修建寺庙,让僧人译经。
因当时用白马驮载经书和佛像,故该寺名为白马寺。
这是中国最早的佛教寺院。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古代印度文明。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一)自然环境1.教师提问:指导学生阅读地图《古代印度》,找出古代印度文明的大致位置,结合前面所学知识说一说其形成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提示:古代印度在地理位置上是指今天的南亚次大陆。
古代印度文明最早出现于印度河流域,这里位于北回归线附近,终年气温偏高。
印度河发源于青藏高原,河水一部分来自高山冰雪融水,一部分来自季风降雨,水量丰沛。
良好的农耕自然条件,保障了人们稳定的衣食之源,从而创造了古代印度文明。
2.活动与探究:阅读教材P14课后活动2关于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亚非文明的地图,结合地图回答:(1)按从左至右的顺序写出古代文明的名称,并写出它们产生的大致时间。
(2)这些古代文明是在什么样的地理环境中发生和发展的?为什么?提示:(1)古埃及文明,约公元前3500年;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约公元前3500年;古印度文明,约公元前2300年;中国文明,约公元前3000年。
(2)大河流域。
北纬20°—北纬40°。
原因:大河流域气候温和,光热充足,地势平坦,适合人类生存;有充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二)文明历程1.学生自学:阅读教材“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一目,了解古代印度的基本历史沿革。
提示:①以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为代表的早期文明;②雅利安人建立的奴隶制小国;③孔雀王朝和孔雀王朝之后的古印度。
部编人教版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精品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精品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dea6a30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0b77849.png)
部编人教版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精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古代印度》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
教材从古印度的历史背景、文明成就以及社会制度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旨在让学生了解古印度文明的发展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古印度的历史发展脉络,了解古印度的文明成就,认识到古印度文明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文明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古印度历史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知识盲点。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建立知识体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古印度的历史背景、文明成就以及社会制度,认识古印度文明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印度文明的尊重和理解,增强学生对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古印度的历史发展脉络、文明成就以及社会制度。
2.教学难点:古印度文明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为学生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图片、视频、PPT等。
2.教学工具:投影仪、计算机等。
3.教学参考书目:相关的历史书籍、论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素材,为学生展示古印度的美丽风光和文明成果,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古印度的历史发展脉络、文明成就以及社会制度,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材料。
3.操练(10分钟)学生根据呈现的素材,回答相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指导。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 古代印度》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 古代印度》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de29a31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0b77871.png)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是学生在初中阶段的最后一册历史教材,本课主要内容是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包括印度河流域文明、吠陀时期、孔雀王朝等历史阶段。
教材通过丰富的史料,生动地展现了古代印度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了较为全面的历史知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九年级之前,已经学习了我国古代历史和古代埃及、巴比伦的历史,对古代文明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古代印度的历史与他们所熟悉的历史背景有很大的不同,学生在理解上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他们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认识古代印度的历史。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脉络,掌握印度河流域文明、吠陀时期、孔雀王朝等历史阶段的基本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史料、提炼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文明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脉络,印度河流域文明、吠陀时期、孔雀王朝等历史阶段的特点。
2.教学难点:古印度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异同,学生对史料的理解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设置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沟通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
2.课件: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相应的课件。
3.史料:收集与古代印度相关的史料,如图片、视频等。
4.教学工具:黑板、粉笔、投影仪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史料,展示古代印度的景象,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呈现(10分钟)介绍印度河流域文明、吠陀时期、孔雀王朝等历史阶段,让学生对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教案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ea46aa40722192e4436f632.png)
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兴起。
难点
佛教的传播。
课时计划
1课时
实际完成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利用西游记的故事导入新课。
通过新颖的导入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展示学习目标
1.了解古印度的起源和发展,古印度的种姓制度及佛教的兴起和传播。
2.通过史料充分认识种姓制度和佛教教义。
3.通过对印度的初步了解,使学生认识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2)种姓制度各等级之间,。
3.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1)佛教创立于公元前世纪,创始人,后被称为“”。
(2)佛教提出“”,一度成为印度的国教。公元前3世纪开始外传。公元前世纪,佛教经中亚传到中国,在传入内地。
学生自主学习,阅读课本,独立完成问题,并初步记忆。
先通过自学了解课本的大致内容,在经过老师的讲解让知识更加的巩固。
思考、归纳、总结
通过设计板书,培养学生的归纳、表达能力,巩固本节课的内容。
六、巩固复习
完成配套练习相应习题。
进一步加强对知识的记忆及理解。
四、合作学习
小组内先进行讨论,后教师总结。
1.古代印度在鼎盛时期有哪些表现?
孔雀王朝统治时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①除半岛最南端外,印度基本上实现了统一;②农业和工商业都比较繁荣,出现了许多工商业中心城市;③首都华氏城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
2.古代印度人民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你知道有哪些吗?
“阿拉伯数字”、佛像艺术等。古代印度的佛像艺术对中国影响巨大,如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都深受印度佛像艺术的影响。
3.说说种姓制度的特点及影响。
历史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新编)《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
![历史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新编)《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e7d6935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e2.png)
历史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新编)《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古代印度》是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课的一部分,主要介绍了古印度文明的发展、印度河流域的城镇和农业、古印度的政治制度、宗教文化以及与中国的文化交流。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古印度文明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古印度文明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已有知识体系去理解和掌握古印度文明。
同时,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时间线、地理位置等细节可能容易混淆,教师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帮助学生记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古印度文明的基本情况,包括其发展、政治制度、宗教文化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印度文明的兴趣,提高学生对历史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古印度文明的基本情况,包括其发展、政治制度、宗教文化等。
2.难点:古印度文明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了解古印度文明的基本情况。
2.互动式教学: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3.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古印度文明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备课,了解古印度文明的相关知识,准备教学PPT等资料。
2.学生准备:预习相关内容,了解古印度文明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古埃及、古希腊等文明,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5分钟)教师利用PPT等资料,展示古印度文明的发展、印度河流域的城镇和农业、古印度的政治制度、宗教文化等。
学生在观察和思考中了解古印度文明的基本情况。
3.操练(1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
通过回答问题,学生巩固对古印度文明的理解。
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第3课 古代印度 教案
![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第3课 古代印度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2a7d31eb84ae45c3a358c24.png)
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第,3课,古代,印度,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第3课古代印度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古印度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文明历程;印度种姓制度;佛教的兴起和传播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阅读有关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教义的相关材料,培养学生辨证看问题和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兴起教学难点:如何看待佛教的教义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印度这一名称起源于印度河,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中最早把印度河以东的广大地区称为印度,后来西方人沿用了这一名称。
在我国的《史记》中把印度称为“身毒”,《汉书》中把它称为“天竺”,《大唐西域记》中才把它成为印度。
现在印度共和国的印地语的国名为“婆罗多”,起源于古代婆罗多族。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课:古代印度。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目标导学二:森严的种姓制度1.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古代印度有几个等级,他们的名称是什么,各等级有哪些社会阶层,各等级的职责或义务如何?提示:印度的等级制度,也叫种姓制度。
种姓在印度的梵文中称“瓦尔那”,意为“肤色,品质”;第一等级婆罗门,即僧侣。
第二等级刹帝利,包括国王武士和官吏,掌握军政大权。
前者是人民的精神生活的统治者,后者是国家的世俗统治者。
第三等级是吠舍包括农牧民、手工业者,要向国家纳税,供养前两个等级。
第四等级是首陀罗,以奴隶为主。
随着主产和分工的发展,在种姓之外又出现了大批的不可接触者,即最受歧视和压迫的贱民,各个等级间职业世袭,互不通婚,界限森严甚至不能共食、共住。
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分析婆罗门祭司将种姓制度赋予神秘色彩的目的何在?种姓制度的实质又是什么?3.问题思考:它对后来印度的发展会产生哪些不利影响?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联系印度现在的发展,谈出自己的观点。
提示:等级制度渗透到印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阻碍了印度社会的发展、在奴隶制的发展中,等级制度越来越引起人民的不满、婆罗门教日益遭到反对,社会矛盾愈演愈烈在这种形势下产生了佛教。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 古代印度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 古代印度 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4a75349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f1ecd75.png)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九年级历史上册的第三课,主要介绍古代印度的历史。
教材内容包括印度河流域文明、印度的宗教、种姓制度、佛教的兴起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古代印度的历史文化,为后续学习南亚地区的历史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古代印度的历史文化可能较为陌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图片、地图等直观材料来帮助理解。
同时,学生对于宗教、种姓制度等概念可能存在误解,需要在教学中进行澄清和解释。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印度河流域文明的特点,掌握印度的主要宗教、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兴起。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直观材料,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印度历史文化的兴趣,提高学生对不同文明的理解和尊重。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印度河流域文明的特点,印度的主要宗教、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兴起。
2.难点:对于宗教、种姓制度等概念的理解,以及佛教的兴起背景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直观教学法:通过地图、图片等直观材料,帮助学生了解印度河流域文明的特点。
2.案例分析法:通过讲解具体的宗教、种姓制度等案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相关概念。
3.引导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讨论等方式,自主学习佛教的兴起背景和意义。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
2.教具:投影仪、电脑、地图、图片等。
3.参考资料:相关的历史书籍、论文、网络资源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古代印度的历史文化。
2.呈现(10分钟)通过电脑展示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地图,介绍其地理位置、农业、城市等特点。
同时,呈现印度的主要宗教、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兴起背景。
3.操练(10分钟)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印度河流域文明的特点,掌握印度的主要宗教、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兴起。
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4e6c650ea32d7375a4178083.png)
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古代印度》导学案班级:姓名:组名:一、【学习目标】1.了解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2.了解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的深远影响3.初步了解早期佛教的基本内容二、【重难点】重点:种姓制度、佛教及早期传播难点:正确认识种姓制度三、【自学指导】(带着问题认真阅读P10-13,用笔划出关键词)1、概括古达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发展历程2、了解种姓制度的出现、内容以及特点3、了解佛教的起源、创始人、教义、传播四、【合作探究】(对学、群学,解决以下问题)材料:种姓制度它要求各种姓的人在种姓内通婚。
如果不得已而与其他种姓的人通婚,只许高级种姓男子娶低级种姓女子,称这为顺婚;而反对高级种姓女子嫁低级种姓的男子,称此为逆婚。
从上述材料分析种姓制度的目的是什么?五、【当堂训练】1、城市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之一。
例如“摩亨佐达罗城市遗址”位于()A.印度河流域 B.两河流域 C.尼罗河流域 D.地中海沿岸2、据报道,某国东部一名属贱民阶层的15岁少年,因自家山羊误入高一等级种姓农民的稻田而被烧死。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文中某国是()A.希腊 B.埃及 C.印度 D .巴比伦3、阿育王在印度家喻户晓,他在位时,孔雀王朝成为印度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王国。
按照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划分,阿育王应属于哪一等级?()A.婆罗门 B.刹帝利 C.吠舍 D.首陀罗4、小林同学在网上查阅历史资料时,编写了以下资料,其中错误的一项是()A.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B.古代印度的民主政治繁荣C.种姓制度出现在两河流域D.《汉谟拉比法典》用楔形文字刻在花岗岩石5、2017年6月16日,印度以所谓的“保护不丹”为由非法进入西藏洞朗地区而导致中印两国一度在洞朗地区紧张对峙。
中印同属亚洲文明古国,下列与印度文明有关的是()①佛教②种姓制度③阿拉伯数字④《汉谟拉比法典》A.①②③ B. ①③ C. ②③④ D. ①②6、当你听到人们谈论“因果报应”“众生平等”等内容的时候,你可以判断他们谈论的最可能是()A.伊斯兰教 B.佛教 C.犹太教 D.印度教7、材料分析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有印度学者认为:“在印度社会中,一个人可以放弃一切,但放弃不了种姓信念。
九年级历史上册《古代印度》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历史上册《古代印度》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a9b252b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c4.png)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二、学情分析
2.难点:种姓制度的本质及其对印度社会的影响、佛教教义的核心思想、印度古代科技文化的特点。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古代印度的历史事件、人物、文化成就等,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2)运用案例分析、比较研究等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种姓制度、佛教教义等难点内容。
(二)讲授新知,500字
1.古代印度的地理环境与历史分期
教师简要介绍古代印度的地理环境,如喜马拉雅山脉、恒河等,并讲解印度历史的分期,如哈拉帕文明、吠陀时期、孔雀王朝等。
2.种姓制度
教师详细讲解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分析其等级划分、职业限制等特征,以及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的影响。
3.佛教的诞生与传播
教师介绍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讲解佛教的教义,如四谛、八正道等,并分析佛教在印度的传播及其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九年级历史上册《古代印度》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古代印度的地理环境、主要河流及其对文明的影响。
2.掌握古代印度的历史分期,如哈拉帕文明、吠陀时期、孔雀王朝等。
3.理解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佛教的诞生及传播。
4.掌握古代印度的科技、文化、艺术等方面的成就,如梵文、佛教建筑、数学等。
(3)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开展课外阅读等,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
(部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3课 古代印度》 公开课教案_0
![(部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3课 古代印度》 公开课教案_0](https://img.taocdn.com/s3/m/c6b439d581c758f5f61f67a5.png)
《古代印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代印度的自然环境,初步理解自然条件对人类文明的培育和制约作用。
了解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了解佛教的产生及传播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体会印度河和恒河在古代印度文明中的重要作用,认识自然环境与人类文明的相互关系。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尝试通过网络、书籍、报刊等途径收集历史资料,用历史的眼光认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了解佛教的产生及传播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2.难点:体会种姓制度对印度文明的影响。
三、教学策略1.采用探究──研讨的模式进行教学,贯穿讲授法、讨论法,指导学生开展小组探究和合作讨论。
2.采用情境创设法,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生活实践能力。
3.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4.学生准备:预习课本。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视频,呈现泰姬陵、印度舞蹈、服装、街上踱步的牛、恒河沐浴的教徒以及印度美丽的风光等2)你知道这是哪里吗?这是个怎样的地方?2.自主学习1).古印度文明发源于哪个大陆,位于哪两条河流流域?2).什么时间开始出现城市?3).雅利安人进入古代印度后,形成了一种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是什么?其中居于统治地位的是哪些等级?居于被统治地位的是哪些等级?4).古代佛教产生于什么时间,其宣扬什么主张?活动二:种姓制度呈现活动任务单(一)引导学生思考并完成:料一:2006年某国一村落,集体烧死该村官员的女儿,因为该少女未经父母同意与低种姓男子结婚,在结婚当天被父母抓回,经全村决定烧死该少女1.该国是哪个国家?为什么该少女会被烧死?源于那一制度?是如何规定的?2.该男子祖先是理发师,那该男子属于哪一等级?被烧死的少女是哪一等级?3.该制度合理吗?其实质是什么?4.该事件说明什么?你认为该制度是否该继续存在吗?如果你是法官你会怎么做?请说明理由活动三:印度佛教呈现活动任务单(二)引导学生思考并完成:材料二:“我普度众生呼吁众生平等,人要忍受苦难,超脱自我,等待来世入我极乐世界”1.我是谁?这是哪一宗教的观点?该宗教起源于何时何地?2.该思想是针对哪一制度提出来的?为什么该思想提倡“修来世观念”?3.该宗教得到谁的大力支持?为什么他会支持该宗教?课堂小结同学们,经过本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结合课本师生归纳出本节内容的知识框架五、板书设计(1)古印度的位置及文明的出现古代印度(2)种姓制度(3)佛教的建立与传播(4)佛教对人类文明的影响六、教学反思成功之处1.本课是一节综合探究课,教学活动中一定要体现综合探究课的特点,即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得出结论,获取信息,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初中历史古代印度教案
![初中历史古代印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bea7c6b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9025170.png)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古代印度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
2. 让学生掌握古代印度的文明成就,如种姓制度、佛教等。
3. 培养学生对古代印度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古代印度的历史背景:雅利安人的迁徙和吠陀时期。
2. 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四个等级的划分及其特点。
3. 古代印度的文明成就:佛教的诞生和发展。
4. 古代印度的其他成就: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
5. 古代印度的衰落:列强的入侵和印度教的兴起。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古代印度的历史背景、种姓制度、文明成就及衰落过程。
2. 教学难点:种姓制度的等级划分及其影响,佛教的起源和发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述古代印度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文明成就。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种姓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
3. 采用讨论法,让学生探讨佛教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4. 采用比较法,比较古代印度与其他古代文明的异同。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古代印度的历史背景和种姓制度。
2. 第二课时:古代印度的文明成就(佛教及其发展)。
3. 第三课时:古代印度的其他成就(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
4. 第四课时:古代印度的衰落(列强的入侵和印度教的兴起)。
5. 第五课时:总结与拓展,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探讨古代印度对后世的影响。
六、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资源:历史教科书、参考书籍、多媒体课件等。
2. 教学工具:投影仪、白板、彩笔、教学卡片等。
3. 辅助材料:图片、地图、视频等。
七、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印度的地图和简介,引导学生了解印度的历史和文化。
2. 讲授历史背景:介绍雅利安人的迁徙和吠陀时期,让学生了解古代印度的起源。
3. 分析种姓制度:详细讲解四个等级的划分及其特点,引导学生思考种姓制度对古代印度社会的影响。
4. 介绍文明成就:介绍佛教的诞生和发展,强调佛教对古代印度文化的重要性。
5. 探讨其他成就:展示古代印度的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成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
第3课古代印度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兴起
教学难点:如何看待佛教的教义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印度这一名称起源于印度河,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中最早把印度河以东的广大地区称为印度,后来西方人沿用了这一名称。
在我国的《史记》中把印度称为“身毒”,《汉书》中把它称为“天竺”,《大唐西域记》中才把它成为印度。
现在印度共和国的印地语的国名为“婆罗多”,起源于古代婆罗多族。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课:古代印度。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教师提问:古代印度河上游两岸土地肥沃。
造成这里土地肥沃的原因和我们前面讲过的哪个国家相似?
提示:非常准确,就是埃及。
2.教师讲述: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来自中亚的一支游牧部落侵入印度。
他们自称雅利安人,陆续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
印度河北部建立起许多小国。
到公元前三世纪,恒河下游的摩揭陀国经济发展较快,力量强大,国王阿育王统一了除南端以外的印度。
但是,这种统一是不巩固的。
不久,印度又陷入分裂的状态。
同学们还记得中国历史元朝史中,元朝统治者的民族分化政策吗?
元朝为了巩固它的统治,把全国各族分为四等。
而印度的雅利安人。
在征服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同的等级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目标导学二:森严的种姓制度
1.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古代印度有几个等级,他们的名称是什么,各等级有哪些社会阶层,各等级的职责或义务如何?
提示:印度的等级制度,也叫种姓制度。
种姓在印度的梵文中称“瓦尔那”,意为“肤色,品质”;第一等级婆罗门,即僧侣。
第二等级刹帝利,包括国王武士和官吏,掌握军政大权。
前者是人民的精神生活的统治者,后者是国家的世俗统治者。
第三等级是吠舍包括农牧民、手工业者,要向国家纳税,供养前两个等级。
第四等级是首陀罗,以奴隶为主。
随着主产和分工的发展,在种姓之外又出现了大批的不可接触者,即最受歧视和压迫的贱民,各个等级间职业世袭,互不通婚,界限森严甚至不能共食、共住。
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分析婆罗门祭司将种姓制度赋予神秘色彩的目的何在?种姓制度的实质又是什么?
提示:为了维护反动的等级制度,婆婆罗门祭司把等级制蒙上了一层神圣的色彩。
统治者利用婆罗门教的说法,目的是为了保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特别是婆罗门的特殊地位。
3.问题思考:它对后来印度的发展会产生哪些不利影响?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联系印度现在的发展,谈出自己的观点。
提示:等级制度渗透到印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阻碍了印度社会的发展、在奴隶制的发展中,等级制度越来越引起人民的不满、婆罗门教日益遭到反对,社会矛盾愈演愈烈在这种形势下产生了佛教。
目标导学三: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1.教师提问:同学们都看过《西游记》齐天大圣孙悟空辅佐他的师父唐僧到西天取经,实际上就是到印度研究佛经。
那么,佛教的创始人是谁?概括一下佛教的教义。
提示: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
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
佛教教义上要是“众生平等”、“自已修行以求来世”,所有这些在当时充满不平等的奴隶制国家里对于广人的群众是有诱惑力的。
但是,佛教宣杨的平等是灵魂上的而不是现实中的,佛教并不反对奴隶制,并且把刹帝利摆在第一位。
2.拓展延伸:国王为什么要扶植佛教?到底该如何评价佛教呢?想想为什么佛教能广泛传播?
提示:佛教主张人民应忍耐、顺从、放弃斗争,所以历代统治阶级便利用佛教宣扬的“众生平等”的假平等,掩盖阶级社会中真正的不平等,从而达到维护剥削制度的目的。
后来,阿育王也信了佛教,并把它定为国教。
大建佛塔、寺院、也正是在阿育王统治时佛教开始向外传播。
3.资料链接:乔达摩·悉达多
传说他年轻时有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他,他想,人总是要老、要死,能不老不死吗?为了解决这个问题,29岁那年,他离别双亲和妻儿,去深山访道经过7年的冥思苦想终于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达到了至高无上的境界;“佛”就是大彻大悟的人—一般专指释迦牟尼。
中国寺院的佛殿称大雄宝殿,殿里的大佛就是释迦牟尼。
大雄也是尊称,意思是大无畏的勇士。
三、课堂总结
古代印度是亚洲南部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公元前2500年左右开始出现奴隶制小国。
后来在雅利安人进入古印度后,在公元前3世纪,印度半岛除南端外一度统一。
在印度奴隶制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种姓制度),体现了鲜明的阶级性,成为印度奴隶社会的重要特点。
随着印度社会经济的发展,婆罗门和其他等级的矛盾激化,在这种形势下产生了佛教,逐渐发展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3 板书设计
1.古代印度的自然条件
2.古代印度的文明历程
3.种姓制度
4.佛教的诞生和传播
4 教学反思
通过对印度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印度的种姓制度是印度奴隶社会的特点,是奴隶主阶级对奴隶和其它劳动人民进行统治的社会制度。
佛教的教义因为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某种需要,受到统治者特别是刹帝利的保护。
有时根据特定情感目标创设情境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相互交流、相互探讨、共同体验、共同感受,
让学生在相互尊重、信任、合作的气氛中学到知识、陶冶情操,发展积极、健康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