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人际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大学生人际关系
摘要: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是高校学生工作的一大研究热点。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对大学生的发展和成才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国内外关于大学生人际关系已有大量的研究成果。文章概述了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概念、特点、代表性理论、影响因素等,并在此基础上,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研究进行了分析与思考。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关系;交往
一、人际关系的概念与内涵
关于人际关系的研究可以说是历史悠久、种类繁多,不同国家、不同学派的研究层出不穷。早在我国古代,孔子就提出“克己复礼”与“忠孝之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则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些都是关于人际关系的探讨与研究观点。西方唯心主义流派最早把活生生的人从现实社会关系中抽取出来,认为人的意志、意识是人的本质。马克思主义则认为“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社会学上把人际关系解释为社会互动。自从齐美尔在1908的《社会学》中最早提出社会互动后,许多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都对互动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国内郑杭生认为,“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的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国外最主要的理论观点有以米德为代表的符号互动论和霍曼斯、布劳的社会交换论,前者认为“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是一种持续的互动的过程”;后者则“着眼于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交往关系,认为社会互动的实质是人们交换酬赏和惩罚的过程”。除此之外,还有如下一些研究人际关系的理论:1.交往行为理论:代表人物哈贝马斯认为“交往行为的核心乃建立在生活的第三方面即人际关系.”; 2.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关于人的心理防御机制及个性的理论是阐述人际关系形成与改变社会心理现象的一种理论基础;沙利文还提出了精神病学的理论也是以人际关系为中心的社会心理学理论;3.学习、强化理论:由斯金纳创建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看来,行为结果对行为习得具有强化的作用,行为的习得是在强化作用的基础上进行的;4.需要、动机理论: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心理学家舒兹提出有归属与爱的需要即爱和交友的需要。
二、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研究现状
在大学生的人际关系范围研究中,俞来德认为:“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包括大学生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之间的关系,大学生与教工之间的关系,大学生与社会上的人之间的关系,等等。”而刘晓丽则把大学生的人际关系表现分为四类,即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同乡关系,校外关系。
诸多研究认为,大学生人际交往活动的特点主要在于以下几点:(1)交往范围以同学历、同龄人为主;(2)交往中以自我为中心者居多;(3)注重选择交往对象;(4)同异性交往的愿望强烈;(5)交往过程平等互助,相对简单稳定,认知因素起主导作用”。认为当前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新趋向是:(1)大学生交往范围扩大化;(2)大学生人际关系世俗化、虚拟化;(3)大学生人际矛盾集中化;(4)师生关系疏远化。
关于大学生人际关系不和谐的现状研究,对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因素进行分析,归纳如下:(1)自身心理因素。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乐观,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情绪不稳定、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心理承受能力差等。心理因素是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的主要原因。(2)家庭因素。现代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拥有极强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缺少宽容、谦让、合作的品质,容易与他人在交往过程中产生矛盾。
(3)经济因素。贫富差距是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4)社会因素。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观念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大学生对人与社会本质的认识,使得大学生人际交往矛盾越来越突出。刘晓丽的表述则比较细致:“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关系的因素:交际者因素和环境因素,包括人的需要、信心、人格和时间、空间等。”而具体来说“交际者的因素包括交际者的生理、心理、道德、性格、文化修养因素以及通过生理因素所表现出来的气质、风度、信心和魅力等。环境因素指除交际者因素之外的一切因素,如:社会文化、时间、空间等。”而今还有网络技术,王梅认为“网络作为一种高科技新传媒,其传媒的速度和效率是其它任何传统媒介都无法比拟的。对长期生活在象牙塔中,穿行于‘三点一线’间的大学生来说,网络将整个花花世界展现在他们面前,极大地拓展了他们的人际交往关系空间。”
三、分析与思考
1.关于大学生不同群体人际关系的研究。
大学生人际关系包括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同乡关系、校外关系等等,而同学关系中又主要包括宿舍人际关系、班级人际关系以及社团人际关系。综观以往的研究,研究者们对不同大学、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性别的大学生人际关系都常有涉猎,尤其是有关班级人际关系和宿舍人际关系研究。但研究对象仍有局限性,大学女生作为大学校园内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有关的人际关系研究相对而对男大学生的研究则相对要少许多。可现实情形是,男大学生往往面临着家庭和社会更多的压力,这些群体由于人际关系失调而引起的心理问题并不少。这是值得研究者与高校辅导员今后工作应思考的一个大问题。
2.关于大学生人际交往结构的研究。
人际关系具有一定的结构。乐国安认为,从静态角度分析,人际关系由三种成分构成,即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成分。从国内学者的众多研究成果来看,多行为方面的研究,少认知方面的研究;多微观方面的研究,少宏观方面的研究。笔者认为这种研究缺乏深度和新意,是目前大学生人际关系研究中尚待解决的问题。
3.关于不同学科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研究.
关于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社会心理学等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并且在各自的领域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在当今社会多学科不断交叉、融合、渗透的发展趋势下,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交叉研究几乎是空白,因此笔者认为在这方面的研究将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应不断开拓。
4.关于社会转型期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研究。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正处于复杂的转型时期。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社会规范在某些方面的失范,使得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表现出许多新的趋势和特征。紧跟时代发展的趋势,不断拓宽自己的研究视野,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课题。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3] 哈贝马斯,张博树译.交往与社会进化[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
[4] 俞来德. 大学生交往心理探析[J]. 上饶师专学报,1996,(6).
[5] 刘晓丽. 浅议大学生的人际关系[J].临沧教育学报,2002,(3).
[6] 王梅, 王艳霞. 网络技术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J].煤炭高等教育,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