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沉方程K值及全血还原粘度与HCT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沉方程K值及全血还原粘度与HCT的关系
发表时间:2012-03-23T11:46:05.850Z 来源:《心理医生》2011年6月(上)总第193期供稿作者:彭志军
[导读] 现在对人体内血液粘度的测量越来越重视。
彭志军(天津市环湖医院天津河西300060)
【摘要】随着血流变学基础理论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大家普遍认识到人体内血液粘度异常改变是一种生理病理的反映,也是了解人们健康状态重要指标之一,这在预防医学及老年医学方面尤为重要。所以现在对人体内血液粘度的测量越来越重视。本文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走访了大量的案例,得出了重要的数据,从而探讨血沉方程K值及血粘度与红细胞压积的关系。
【关键词】血沉方程;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
【中图分类号】R44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1)06-0046-02
目前国内外常用的血液粘度检测仪器较前十几年有很大创新的进展,有毛细血管粘度计旋转式粘度计,锥板式粘度计和悬丝式粘度计。我院选用悬丝法,下面就悬丝血流变学有关监测指标进行临床讨论。
1血流变方程K值与血沉的关系
血沉方程K值:血流快慢与血液成分改变有关,直接与RBC(红细胞)多少密切相关。RBC与HCT(红细胞压积)之间有一定的数量关系,为消除HCT的干扰采用血流方程值这一指标,更客观反映RBC聚集性的变化。
表1各项指标变化规律
2全血还原粘度
指HCT为1时,全血粘度值这一计算值是消除HCT的影响,便于比较不同血样的粘度。其临床意义为:2.1粘度和还原粘度都高,则血液粘度大,而且与RBC自身的流变性质变化有关,有临床意义。2.2全血粘度增高,还原粘度正常,则HCT高而引致血液粘度大,但RBC自身流变性质并无异常。2.3年度正常,还原粘度高,则HCT下降,但RBC自身流变性质异常,说明全血粘度还是上升,也有参考意义。2.4全血粘度和还原粘度都正常,则血液粘度正常。
3常用检验指标
浓稠性、聚集性、粘滞性、凝固性。
3.1浓稠性:指血液浓度而言。
3.1.1主要与血液有形成分—RBC、WBC(白细胞)、PC(血小板)以及血浆法分子含量—纤维蛋白原,球蛋白,白蛋白,脂质,血糖有关。
3.1.2述某种增高会使血液浓度和血运阻力增加使血流减慢,血管内皮损伤,暴露血管胶原,激活凝血XII因子,促使血栓形成。临床想了解血液粘稠性指标,应对血液中有形成份及大分子物质进行检查。
3.2粘滞性:指测定的血液和血浆粘度值。3.2.1粘度是血液或血浆流动的倒数:粘度越大,流动性越差;反之流动性约好。3.2.2血浆粘度:主要是反映血浆中大分子物质,尤其以肽链不对称,结构呈网状的纤维蛋白原和球蛋白IGM影响最大。
3.2.3全血粘度:主要反映血液中的有形成份,其中以RBC影响最明显。
3.2.4正常人的血液粘度是随切变率变化而变化的(切边率增高而减小),属非牛顿液体。
3.2.5粘滞性与RBC数量。细胞的变形能力、细胞聚集性和血浆粘度都有直接关系。但主要受血液中的表观细胞“浓度”(即RBC的数量和细胞变形能力)的影响。
3.2.6高粘滞综合症病人的血液粘度,结果可以升高、正常或降低。主要看微循环方面。
3.2.7血液粘度指标:血液表观年度和全面比粘度;血浆粘度和血浆比粘度;血清粘度血清比粘度;RBC内粘度四种。
3.3聚集性:主要指细胞间的聚集程度。
3.3.1细胞聚集只要取决于三力:a、大分子的桥联力—特别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及IGM球蛋白升高。b、流场上的切应力。C、细胞表面上的静电斥力的作用。
3.3.2学细胞聚集性增加:RBC电泳速度减慢,PC聚集性和粘附性增加,ESR增快,ESRK方程值加大。
3.3.3低流状态对微血管内血流产生严重干扰,增加血运阻力,造成微循环的血流灌注不足,使组织气体和物质交流障碍,从而引起临床上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
3.4凝固性:指凝血机制所出状态。
3.4.1纤维蛋白原含量。
3.4.2体外血栓形成的长度、干重、湿重。
3.4.3血小板的数质量。以上说明激活状态。如缺血性脑血管病,冠心病主要行程白血栓,在血栓中含有较多的纤维蛋白原和PC。通过以上项目检查,了解机体血浆凝血因子和PC的活化程度,为临床提供血液凝固性指标。
总之,血液浓稠性、聚集性、粘滞性、凝固性的各项指标检查,即为血液高粘滞性综合提供了指标,也为他的临床分型提供了依据。
4血液高粘滞综合征的临床分型
4.1血液浓稠型主要表现:HCT和全血比粘度高,同时伴有RBC及Hb升高。常见于:肺心病,充血性心衰,真性RBC增多症,高山病,先天性心脏病,烧伤和脱水症等等。
4.2血浆粘度增高型:主要表现:血浆粘度高,但部分病人的全血粘度也可随之增加。常见于多发性骨髓瘤,球蛋白增多症,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严重高脂血症及肿瘤等疾病。
4.3RBC变形性减低型:正常RBC变形能力强,具有剪切率的依赖性,随剪切率增高变性增强。某些疾病RBC变形减低时,则不依赖剪切力的变化,在高低切变率下的粘度值大致相同,变成牛顿液体。常见于遗传性球型RBC增多性贫血,镰状RBC贫血,酸中毒,缺氧症,高渗性血症等。
4.4细胞聚集性增强(亦称细胞聚集血症)表现:此型病人的RBC电泳速度减慢,血沉增快,血沉K方程增大和PC聚集性(血小板粘附率和聚集率)增加。常见于缺血性脑血管病,冠心病,心肌梗塞,血栓性闭塞性脉管炎,糖尿病,雷诺氏症,创伤和骨折等。
总之:血液高粘滞综合征可分为四型,在四型之间即相互联系。但每个类型又有所侧重,也是引起疾病生理、病理改变的物质基础。所以检验指标对诊断和分型很有意义。
5低血粘度综合征
病理性低血粘度综合征:
5.1出血性疾病:消化道出血,出血性脑中风,一般出血疾病。
5.2非出血性疾病:贫血、尿毒症、肝硬化腹水、急性白血病等。
生理性低血粘综合征:月经期、妊娠等。
参考文献
[1]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何正训马志勋. 例脑卒中血液流变学9项指标和血脂,纤维蛋白原的观察.1991年,第二期,73页. [2]职业与健康:靳素琴.献胜芬.赵建刚. 某单位258名45岁以上体检人员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分析, 2008年第20期[3]中华流行病学杂志:张曙云.张奕. 全血黏度的参考值与年龄关系的研究 , 2004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