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平行线的性质》参考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5.3.1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5.3.1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5.3.1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这一章节是初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是初中阶段固有内容之一。

本节内容是平行线的性质,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几何学习水平,培养学生学习几何并进行运用的能力,为高中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1.了解平行线及其性质2.掌握平行线的判定方法3.理解平行线性质在实践中的运用三、教学方法1.启发法。

通过生活实例与学生交流、讨论、分析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发现规律,理解和掌握性质。

2.演示法。

通过画图、举例、模拟等方式,使学生清楚而直观地感受到性质的本质和基本概念。

3.交互式教学法。

在课堂授课中,让学生发现问题,教师及时给予引导和反馈,互相探讨,加深印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蓝色背景幻灯片呈现问题:一本书和一支笔在实物上是不可能同时摆放在同一个平面内的。

请用你的观察能力,试着解释一下。

2.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教师及时引导,引出平行性质,并与上节课内容对接。

2. 深化1.展示两条不相交的直线和一条横截直线的图形,引导学生描绘其几何形状。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直线和横线的相对位置。

学生回答“这两条直线可能会有什么关系?” 并予以深入探究。

3.教师呈现两条相交的直线的图形。

蓝色背景幻灯片呈现问题:如何判断两条直线平行?4.启发式教学清晰阐明平行性质,加深对平行性质的认识。

学生自主探索得到假设,教师引导得出定义。

5.通过生活实例和多个角度的讲解掌握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梳理学习过的知识点,梳理几何优秀思路,解决学生的疑惑与困惑。

3. 总结1.举例,让学生思考这些性质的应用场景和方法。

2.教师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总结、概括平行性质。

4. 课堂作业请学生人自己动手从生活中找出化解问题的方法,更加深入理解平行线性质,提高维度。

五、教学评估通过课堂练习、课堂互动、互相探讨、小组交流以及单独创造等多种评价方式,检验学生学习效果。

教师班长进行作业的检查和评估,判定教学质量和效果。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5.2.2平行线的判定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5.2.2平行线的判定优秀教学案例
3.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
五、案例亮点
1.生活实例导入:通过墙壁上的电线、操场上的跑道等生活实例导入新课,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平行线的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2.启发式教学:在讲授新知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判定定理。通过提问和思考,激发学生深入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平行线的判定方法,能够运用判定定理准确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
2.通过平行线的判定,培养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3.使学生能够运用平行线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中发现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的能力。
2.分配学习任务,每组探究一条判定定理,通过合作交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组织小组汇报,让组长汇报本组的学习成果,其他组成员补充发言,形成互动交流的氛围。
4.教师巡回指导,针对不同小组的问题,给予解答和指导,促进学生的共同进步。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总结归纳
1.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明确今后的学习方向。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生活实例导入,如墙壁上的电线、操场上的跑道等,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中的平行线,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设计动画演示,如两条直线在平面内运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平行线的特征,为后续判定打下基础。
3.创设实践操作环节,让学生用硬纸板自己动手制作平行线,增强学生对平行线概念的理解。

七年级数学下《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

七年级数学下《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

七年级数学下《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平行线的性质,理解性质的应用,并能够运用这些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论证,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几何的兴趣,培养他们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与过程1.导入:回顾平行线的定义和判定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平行线的性质,并引入新课。

2.知识讲解:详细讲解平行线的性质,包括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等,结合实例进行解释,让学生深入理解。

3.探究活动:设计探究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观察平行线的性质,并进行小组讨论,总结规律。

4.应用实践:设计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如计算平行线的距离、判断角度大小等。

5.总结与提升:总结平行线的主要知识点,强调重点和难点。

通过综合性题目,提升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探究式和合作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实物模型、PPT演示、几何画板等辅助教学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行线的性质。

四、教学评价与反馈1.课堂互动: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2.作业评价:布置相关练习题,要求学生按时完成,并进行批改和反馈,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3.测试与反馈:组织阶段性测试,检测学生对平行线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针对性辅导。

五、教学反思与改进课后对本次教学设计进行反思,总结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改进依据。

同时,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实际教学效果,对教学设计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完善,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七年级数学平行线的性质教案2

七年级数学平行线的性质教案2

七年级数学平行线的性质教案2教案名称:平行线的性质(第二课时)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1.理解平行线的定义;2.了解平行线的基本性质;3.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平行线的基本性质教学难点: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学黑板、彩色粉笔、课件、相关练习题;2.学生准备:学习笔记、课本、作业本。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5分钟)1.让学生将上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回顾,简单介绍平行线的定义。

二、新知学习(30分钟)1.引入新知:运用两个平行线的交错性质,学习平行线的基本性质。

2.理解平行线的定义:a.教师用板书向学生展示两条平行线的图案,引导学生描述两条平行线的特点。

b.教师解释平行线的定义:“如果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且没有交点,那么我们称这两条直线是平行线。

”c.教师让学生举例子理解平行线的定义:可以用一张纸和笔来模拟,将笔垂直地放在纸上,重复练习几次,让学生观察模拟结果。

3.学习平行线的基本性质:a.同位角性质:i.教师用板书向学生展示两个平行线的情况,介绍同位角的概念。

ii. 教师解释同位角的性质:“在两条平行线之间,任意两个同位角的和为180°。

”b.内错角性质:i.教师用板书向学生展示两个平行线的情况,介绍内错角的概念。

ii. 教师解释内错角的性质:“在两条平行线之间,任意两个内错角的和为180°。

”c.用同位角和内错角的性质解决问题:i.教师通过课件向学生演示如何用同位角和内错角的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ii. 教师提供几个练习题,让学生自己尝试解答,并与同桌交流讨论解题思路。

iii. 教师随机选择几个学生上台展示解题过程,进行讲解并纠正错误。

三、实战演练(15分钟)1.分发练习册或打开课件,让学生进行练习。

2.教师巡视课堂,解答学生的问题,并及时纠正错误。

四、课堂总结(5分钟)1.教师向学生复习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平行线的基本性质。

七年级数学下册《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数学下册《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非 Nhomakorabea设性生成:
第1题是两道生活实例题。第2题回归基本图形让学生充分指出相等的角(包括对顶角),从而体会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以达到转化角的效果;第3题从不同角度应用性质,强化重点知识的理解;
非预设性生成:
先判定平行再应用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计算,从而在解题过程中辨析判定和性质。
非预设性生成:
反思与评价:
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又是一个探究的过程。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2.成果展示
合作小组代表上台借助投影全面展示本小组的探究过程和结果,教师要注意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各种方法,并关注学生叙述结论的语言是否准确.
3、归纳性质平行线的性质
同位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同旁内角互补.
在学生合作交流后,教师归纳并板演平行线的性质,规范文字语言.
学习难点:明确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区别.
教学模式或方法自学探究--合作交流--反馈练习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预设: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出示课件)
1.如图,有什么条件可推出a∥b?
2.谁来总结一下,判定两条直线平行,一共有哪几种方法?
3、你能说出上述判定的逆命题吗?
问题1、由学生独立思考,并口答。问题2先由学生总结出判定两直线平行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整理出上述各性质的逆命题的文字表达
其次探究二:尝试平行线的性质的证明
1.试一试用符号语言表达上述三个性质.
学生独立思考回答,教师组织学生互相补充,并出示准确形式.
2.你能根据平行线的性质1说出性质2、3成立的道理吗?
例如:如图,(出示课件)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平行线性质》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平行线性质》教案

平行线的性质教课目的:1.经历察看、操作、想像、推理、沟通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点,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2.经历研究直线平行的性质的过程 , 掌握平行线的三条性质 , 并能用它们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 .要点 : 研究并掌握平行线的性质 , 能用平行线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 .难点 : 能划分平行线的性质和判断 , 平行线的性质与判断的混淆应用 . 教课过程一、指引学生逆向思想此刻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利用同位角相等, 或许内错角相等 , 或许同旁内角互补 , 判断两条直线平行的三种方法. 在这一节课里 : 大家把思想的指向反过来 : 假如两条直线平行 , 那么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数目关系又该如何表达?二、实践研究1.学生绘图活动 : 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出两条平行线 a∥b, 再画一条截线c 与直线 a、b 订交 , 标出所形成的八个角 ( 如课本 P21图 5.3-1).2.学生丈量这些角的度数 , 把结果填入表内 .角∠1 ∠2∠3∠4∠5∠6∠7∠8度数3.学生依据丈量所得数据作出猜想 .(1)图中哪些角是同位角 ?它们拥有如何的数目关系?(2)图中哪些角是内错角 ?它们拥有如何的数目关系?(3)图中哪些角是同旁内角 ?它们拥有如何的数目关系 ?4. 学生考证猜想 .学生活动 : 再随意画一条截线d, 相同胸怀并计算各个角的度数, 你的猜想还建立吗 ?5.师生概括平行线的性质 , 教师板书 .平行线拥有性质 :性质 1: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 , 同位角相等 , 简称为两直线平行, 同位角相等 .性质 2: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 , 内错角相等 , 简称为两直线平行, 内错相等 .性质 3: 两条直线按被第三条线所截 , 同旁内角互补 , 简称为两直线平行, 同旁内角互补 .教师让学生联合右图 , 用符号语言表达平行线的这三条性质 , 教师同时板书平行线的性质和平行线的判断 .平行线的性质平行线的判断由于 a∥b, 由于∠ 1=∠2,因此∠ 1=∠2因此 a∥b.由于 a∥b, 由于∠ 2=∠3,因此∠ 2=∠3, 因此 a∥b.由于 a∥b, 由于∠ 2+∠4=180°,因此∠ 2+∠4=180°, 因此 a∥b.6. 教师指引学生理清平行线的性质与平行线判断的差别.1a 3 42bc学生沟通后 , 师生概括 : 二者的条件和结论正好相反:由角的数目关系 ( 指同位角相等 , 内错角相等 , 同旁内角互补 ), 得出两条直线平行的阐述是平行线的判断, 这里角的关系是条件, 两直线平行是结论 .由已知的两条直线平行得出角的数目关系( 指同位角相等, 内错角相等, 同旁内角互补 ) 的阐述是平行线的性质 , 这里两直线平行是条件 , 角的关系是结论 .7.进一步研究平行线三条性质之间的关系 .教师 : 大家能依据性质1, 推出性质 2 建立的道理吗 ?联合上图 , 教师启迪剖析 : 观察性质 1、性质 2 的结论发生了什么变化 ? 学生回答∠1 换成∠3, 教师再问∠1 与∠3有什么关系?并达成说理过程, 教师纠正学生错误 , 规范地给出说理过程 .由于 a∥b, 因此∠ 1=∠2( 两直线平行 , 同位角相等 );又∠ 3=∠1( 对顶角相等 ), 因此∠ 2=∠3.教师说明 : 这是有两步的说理 , 第一步推理依据平行线性质 1, 第二步推理的条件不单有∠ 1=∠2, 还有∠ 3=∠1. ∠2=∠3是依据等式性质 . 依据等式性质获得的结论能够不写原因 .学生模仿以下说理 , 说出如何依据性质 1 获得性质 3 的道理 .8.平行线性质应用 .解说课本 P23 例题三、稳固练习:课本练习 (P22).。

(完整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平行线的性质教案新人教版

(完整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平行线的性质教案新人教版
所以梯形的另外 两个角分别是80°, 65°.
巩固提高
如图所示,平行四边形ABCD,已知∠A=60°.求∠C多少度?
解:∵ABCD是平行四边形,
∴AB//CD,AD//BC.
∵AB//CD,
∴∠A+∠D=180°.(两直线平 行,同旁内角互补。)
同理AD//CB,
∴∠C+∠D=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5.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是平行线的性质.
二、比一比,谁的速度快。
1. 直线a//b,∠1=110 °,∠5的度数是.
2. 直线a//b,∠1=110°,∠6的度数是
3. 直线a//b,∠1=110°,∠7的度数是 .
4. 直线a//b,∠1=110°, ∠8的度数是.
5.直线a//b,∠4+∠7=.
如图是残余梯形铁片,量得∠A=100°,∠B=115°,梯形的另外两个角分别是多少度?
解:因为梯形上、下两底AB与DC互相平行,
根据“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可得
∠A与∠D互补,∠B与∠C互补.
于是
∠D=180°-∠A=180°-100°=80°,
∠C=180°-∠B=180°-115°=65°.
又∵∠1 = ∠3(对顶角相等)
∴∠3 = ∠5(等量代换)
得证。
性质2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板书:∵直线a//b,∴∠3 = ∠5.
类似的请同学们根据性质一推导: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板书:
已知直线a//b,请推理说明∠4 = ∠5
证明:因为a//b,
同位角:∠1与∠5,∠2与∠6,∠3与∠7,∠4与∠8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3.1平行线的性质(教案)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3.1平行线的性质(教案)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直观想象力,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平行线的性质,提高对几何图形的认识。
2.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通过探索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学会运用严密的数学语言进行推理和证明。
3.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素养,从具体实例中抽象出平行线的性质,理解几何图形之间的关系。
4.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素养,运用平行线性质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现实情境的能力。
在新课讲授过程中,我注意到大部分同学能够跟上课程节奏,理解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等概念。然而,也有一些同学在理解判定定理时显得吃力。为此,我采用了多媒体演示和实物模型,帮助他们直观地理解这些概念。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需要针对这部分同学进行更有针对性的辅导,以确保他们能够真正掌握这些知识点。
实践活动环节,同学们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都表现得相当积极。他们通过实际操作,对平行线的性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但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同学过于依赖同伴,自己思考不够。因此,在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中,我要注重培养同学们的独立思考能力,鼓励他们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学生小组讨论环节,大家围绕平行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我感到很高兴的是,同学们能够将所学知识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但在引导同学们思考问题时,我发现有些问题设置得不够明确,导致部分同学思考方向出现偏差。为此,我将在以后的课堂中,更加注意问题的设置,使同学们能够更好地展开讨论。
1.加强对重点、难点知识的讲解和辅导,确保每位同学都能够理解并掌握。
2.注重培养同学们的独立思考能力,鼓励他们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3.优化问题设置,让同学们在讨论过程中能够有针对性地思考,提高课堂效果。
-难点四:证明平行线的逻辑推理过程。学生可能不熟悉如何构建严密的数学证明。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教案5.3.1《 平行线的性质》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教案5.3.1《 平行线的性质》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教案5.3.1《平行线的性质》一. 教材分析《平行线的性质》是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5章第3节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平行线的性质。

教材通过实例引入平行线的性质,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想、证明等过程,掌握平行线的性质。

教材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直线、射线、线段的概念,掌握了直线和射线的性质,能熟练画直线和射线。

但学生对平行线的性质认识不足,需要通过实例来引导他们观察、思考、总结平行线的性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能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平行线的性质。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总结平行线的性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总结平行线的性质。

2.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实例讲解,使学生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课件,展示平行线的性质。

2.准备实例,让学生观察、思考、总结平行线的性质。

3.准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实际生活中的平行线例子,如教室里的黑板、书桌、地板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能发现这些平行线有什么特点吗?”学生通过观察,激发学习兴趣,发现问题。

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课件,呈现平行线的性质,引导学生猜想并提问:“你们认为平行线有哪些性质呢?”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提出猜想。

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证明平行线的性质。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巩固(10分钟)教师呈现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5.3.1.1《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5.3.1.1《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5.3.1.1《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平行线的性质》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第三节的第一课时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包括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等。

这些性质是初中数学中的重要知识点,对于学生来说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在教材中,这些性质是通过实例和图形来进行说明和论证的,使得学生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这些性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直线、射线、线段等基本概念,对于图形的认识和基本的几何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平行线的性质,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图形来进行理解和掌握。

另外,学生可能对于一些专业术语如“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等还不太熟悉,需要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强化。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包括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和图形,让学生理解并证明平行线的性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平行线的性质。

2.难点:让学生理解并证明平行线的性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实例和图形,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

2.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3.启发式教学: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课件,包括实例、图形、动画等,以便于进行教学展示。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相关的实例和图形,以便于进行教学演示。

3.练习题:准备一些练习题,以便于进行课堂巩固和家庭作业的布置。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出平行线的性质,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讲解一个关于道路规划的问题,需要知道两条平行线的性质。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展示平行线的性质,包括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等。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新)第5章第三节《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新)第5章第三节《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
c.变式训练:通过变换问题背景、条件或结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
4.教学评价:
a.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合作交流、探索过程,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表达。
b.终结评价:通过课后作业、阶段测试等方式,评价学生对平行线性质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c.自我评价:指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了解自己在学.各小组展示讨论成果,分享解题方法,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提炼出解决问题的关键步骤和技巧。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具有梯度性的练习题,涵盖平行线的判定、性质和应用等方面,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辅导,关注学生的解题过程,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
b.探索性质:学生通过几何画板或实际操作,探索平行线的性质,教师适时引导,帮助学生总结规律。
c.应用练习:设计梯度性练习题,让学生在不同的题目中运用平行线的性质,逐步提高解题能力。
3.教学策略:
a.分层教学: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任务,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升。
b.合作学习: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平行线的性质和应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4.部分学生对几何学习的兴趣可能不高,教师需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5.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正处于发展阶段,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和逻辑推理能力,为后续几何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平行线的判定及性质,特别是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等性质的应用。
2.难点:将平行线的性质灵活运用于解决复杂的几何问题,以及在实际情境中发现和构建平行线的几何模型。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3.1 平行线的性质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3.1 平行线的性质

《平行线的性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分析:(一)教学内容:平行线的性质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

在以后的学习中经常要用到,这部分内容也是后续内容学习的基础,不但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提供了转化的方法,而且为今后学习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相似等知识内容奠定了理论基础。

同时本节课学习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平行线的概念以及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本节内容则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探究,去发现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截得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

综合来看,平行线的性质在教学内容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基础作用。

(二)教学目标:根据数学课程内容标准要求及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理解平行线的性质,掌握他们的图形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并灵活的进行实际应用。

2、经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会几何知识来源于实践并反作用于实践,认识事物的规律是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平行线的性质是后续知识内容学习的基础,让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来发现结论,经历知识的“再发现”过程,可以增强学生对平行线性质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多发面的能力。

因此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理解并应用平行线的性质。

由于学生刚刚接触平面图形的相关知识,对于数学活动的方法及思路还不够清晰,在探究时容易出现思维混乱,主题不明。

因此我将本节课的难点确定为:探究平行线的性质。

(四)教学辅助手段利用多媒体(几何画板、实物投影)、学案进行辅助教学第二部分:教学设计:下面各小题填空:第三部分:教学评价:本节课通过回忆已学知识,从而引入新课,衔接得当。

再通过在各环节设置一系列问题,让学生能围绕重、难点展开思考、讨论,进行学习。

在设计上,强调自主学习、注重合作交流,让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活动在实践探索过程中进行,使他们通过动手实践、观察分析、合理猜想、合作交流解决问题体验并感悟平行线的性质,使他们在探索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

七年级数学下册《平行线的性质》优秀教学案例

七年级数学下册《平行线的性质》优秀教学案例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小组内成员互相讨论、交流,共同探究平行线的性质。
2.设计小组合作任务,如共同完成一个几何图形的证明,或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教师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参与度,适时给予指导和鼓励,提高学生的合作效率。
(四)反思与评价
1.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反思,总结自己在学习平行线性质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制定合理计划。
2.提醒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并鼓励他们在课后主动探究、巩固知识。
3.教师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反馈,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五、案例亮点
1.生活化的情境创设
本案例在导入新课和教学过程中,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运用生活化的情境创设,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知平行线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数学知识的认同感和学习积极性。
1.通过复习已学的几何知识,如垂直线、相交线等,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生活中的平行线现象,如电线、地砖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规律。
3.提出问题:“平行线有哪些特点?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二)讲授新知
1.介绍平行线的定义,强调平行线是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
2.通过动态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平行线的性质,如“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等。
3.结合教材,详细讲解平行线的性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来验证这些性质。
4.以实例为载体,讲解平行线性质的应用,如解决几何图形的面积、角度等问题。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a.平行线有哪些性质?

七年级数学下册 第5章 第三节 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数学下册 第5章 第三节 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平行线的性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探索平行线的性质定理,并掌握它们的图形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会用平行线的性质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证明。

(2)过程与方法:在定理的学习中,锻炼观察能力,尝试与他人合作开展讨论、研究,并表达自己的见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课堂练习中,体验几何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平行线的性质。

教学难点: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的区别。

教学模式:发现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发现教学法、主体互动法。

教学手段:计算机辅助教学。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复习提问复习提问:判定两直线平行的方法有哪些?怎样用符号语言表述?思考、回答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让全体学生对前一节的内容进行回顾,并为新课的学习做准备。

进行新课进【大屏幕】请每位同学利用手中的条格纸,任意选取其中的两条线作l1、l2,再随意画一条直线l3与l1、l2相交,用量角器量得图中的八个角,并填表(见附录1)随后同桌同学交换,再次测量、填表。

关注:对于没有带量角器的学生,鼓励他们在无需测量的情况下,找出图中各角的度量关系。

画图、测量、填表思考、动手尝试,方法可能多种多样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使学生获得较强的感性认识,便于探索两直线平行的性质定理。

关注学生的实际操作,以及操作中的思考和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探索和交流的空间,鼓励学生利用多种方法探索,这对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理解平行线的性质是十分重要的。

【提问】能否将我们发现的结论给予较为准确的文字表述?总结、表述锻炼学生的归纳、表达能力,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行新课【大屏幕】平行线的性质:定理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简言之: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定理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简言之: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定理3.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简言之: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3.1平行线的性质教案设计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3.1平行线的性质教案设计
课题名称:平行线的性质
年级学科
七年级下册数学
教材版本
人教版
一、教学难点内容分析
重点:得到平行线性质的过程
难点:性质2和性质3的推理过程的逻辑表述
二、教学目标
理解平行线的性质,并会运用性质进行简单理;经历平行线性质的探究过程,从中体会研究几何图形的一般方法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作为第一次系统研究图形性质,学生在“说理”的过程中,对推理过程从逻辑上去叙述清楚存在困难,这对于刚接触平面几何的七年级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加上学生的学习基础两级分化严重,为此在教学过程中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小老师”带着去学习,帮助其他学生总结出结论,最后在总结过程中,教师重点强调在推理过程中使用语言文字和符号语言的表述。
四、教学过程
(1)回顾旧知
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2)小组合作,探索新知
1.画两条平行线a//b,然后画一条截线c与a、b相交,标出如图的角. 度量所形成的8个角的度数,把结果填入下表:

∠1
∠2
∠3
∠4
度数

∠5
∠6
∠7
∠8
度数
2、试用文字语言表述发现的结论
3、试用符号语言表述发现的结论
4、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获得新知
性质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5、应用转化,推出性质
性质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3: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6、学生思考,教师总结,与平行线的判定方法作比较

初中数学初一数学下册《平行线的性质》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初一数学下册《平行线的性质》教案、教学设计
3.提出问题:“平行线之间有什么性质呢?这些性质如何帮助我们解决几何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讲授新知
1.介绍平行线的性质,如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等,结合动态演示和实物模型,让学生直观感受平行线性质的规律。
2.讲解平行线性质的基本证明过程,引导学生了解证明的逻辑结构和推理方法。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帮助他们在自己的基础上取得进步。
-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培养他们的反思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平行线实例,如铁轨、游泳池的泳道线、书本边缘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实例中的共同特点。
2.提问:“我们已经学习过平行线,谁能来说说平行线的定义和判定方法?”通过学生的回答,回顾上节课的知识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教学设计:
1.导入: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平行线的定义和判定方法,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新课: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平行线的性质,如铁轨、书本边缘等,让学生观察、思考、总结平行线的性质。
3.讲解与示范:详细讲解平行线的性质,通过具体例子进行示范,让学生明确如何运用这些性质解决几何问题。
4.练习与巩固: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作业提交时间:下节课前。
二、学情分析
针对本章节《平行线的性质》,考虑到学生处于初中一年级下册,已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和几何图形认知能力。在此阶段,学生对平行线的概念已有初步了解,掌握了基本的判定方法。然而,对于平行线性质的深入理解和应用尚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学情:
1.学生在几何图形认知、空间想象力方面发展不均衡,需针对不同学生进行差异化教学,以提高整体教学效果。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5.3.1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设计)信阳市罗山县第四中学【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熟练掌握两条平行线具有的性质,并根据直线的平行关系得到角之间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观察、发现,学会逆向思考,掌握两条直线平行时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特点,并初步学会对照着图形,说明几何推理过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动手能力,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观察、发现平行线的性质并掌握两条直线平行时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特点;难点:培养学生初步掌握几何推理的能力.【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一、回顾与思考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思考:反过来,如果两条直线平行,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呢?二、合作交流,探索发现合作交流11、画一画:学生利用坐标纸上的直线,或者用直尺和三角板画两条平行线a//b,再画一条截线c与a、b相交,标出如图所示的角.2、猜一猜:观察∠1~ ∠8中,哪些是同位角?它们的大小有什么关系?说出你的猜想: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

3、量一量;学生使用量角器测量每一组同位角的度数并做好记录:。

1.同位角相等2.内错角相等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或剪一剪、拼一拼,看每组同位角是否能完全重合)4、验一验:教师通过几何画板任意改变截线c的位置,并演示对应的每组同位角均相等。

5、得出结论:,简单说成:;几何语言:6、典例示范:例1、如图,D是AB上一点,E是AC上一点,∠ADE=60°,∠B=60°,∠AED=40°.(1)DE和BC平行吗?为什么?(2)∠C是多少度?为什么?合作交流21、思考:若两直线平行,内错角之间又有怎样的数量关系?,你能运用所学知识证明你的猜想吗?如图,已知a//b,那么∠2与∠3相等吗?为什么? 2、得出结论:,简单说成:;几何语言:3、典例示范:例2、如图所示,AC∥BD,∠A=70°,∠C=50°,求∠1,∠2,∠3的度数.合作交流31、思考:类似地,已知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之间的数量关系是什么?2、验证猜想如图,已知a//b,那么∠2与∠4有什么关系呢?为什么?3、得出结论:,简单说成:;几何语言:4、典例示范:例3、如图,是一块梯形铁片的残余部分,量得∠A=100°,∠B=115°,梯形的另外两个角的度数分别是多少?【知识小结】平行线的性质:(利用动画游戏的方式检验和加深学生对平行线性质的掌握)三、当堂检测(一)头脑风暴,砸蛋有奖1、判断:若一条直线垂直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则它也垂直另一条。

七年级数学下册《平行线的性质》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数学下册《平行线的性质》教案、教学设计
1.知识背景:学生对平行线的概念和基本性质有一定了解,但可能对更深入的判定和应用尚感陌生。
2.认知能力:学生的空间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在运用平行线性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3.学习动机:学生对新奇、有趣的几何图形具有好奇心,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数学学科缺乏兴趣,学习积极性不高。
-学生互相评价,分享解题心得,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
(五)总结归纳
1.教学内容: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教学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平行线性质,总结判定方法和应用技巧。
-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平行线的性质,提高对知识点的理解。
-教师提出思考问题:“如何运用平行线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知识的应用。
3.探究拓展题:完成小组合作任务,共同探讨平行线性质在解决复杂几何问题中的应用。
-教师提供一道或几道具有挑战性的题目,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探究。
-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分享解题思路,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自我反思题:要求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撰写一篇学习心得,内容包括:
-对平行线性质的理解和感悟。
1.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平行线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教师提出讨论问题:“平行线性质在实际问题中如何应用?请举例说明。”
-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每个小组成员都要发表自己的观点。
-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对每个小组的发言进行点评,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4.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激发他们对几何图形美的感受,提高审美能力。
5.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使他们学会倾听、理解他人,形成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7课时《平行线的性质(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7课时《平行线的性质(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7课时《平行线的性质(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平行线的性质(一)》是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的一个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平行线的性质。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平行线的性质、平行线的判定以及平行线的应用。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平行线的概念,然后引导学生探究平行线的性质,最后通过练习题来巩固所学知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直线、射线、线段等基本概念,对图形的认知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学生可能还没有直观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直观的图形,帮助学生建立平行线的概念,并引导他们发现和总结平行线的性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平行线的性质,能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等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平行线的性质。

2.难点:平行线的判定。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平行线的概念,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理解平行线的性质。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观察、操作、猜想、验证,激发他们的思维,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共同完成任务,提高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平行线的实例,如楼梯、操场等,用于导入新课。

2.准备一些平行线的图片,用于展示和引导学生发现平行线的性质。

3.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楼梯、操场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这些图中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引入平行线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一些平行线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能发现平行线之间有什么特殊的关系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板书平行线的性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3.1 平行线的性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平行线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经过对比后,理解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区别与联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推理论证教学,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平行线的性质
难点:正确理解性质和判定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过程设计
一、独立探究,提出问题
1、复习提问
我们学了哪些判定平行的方法?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用投影的形式打出其中三条(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方法) (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方法) (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方法)
2、独立探究,提出问题
完成P18探究部分。

①学生画图活动: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出两条平行线a∥b,再画一条截线c与直线a、b相交,标出所形成的八个角(如课本P18图5.3-1).
②学生测量这些角的度数,把结果填入表内.
猜想: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截得的同位角、同旁内角、内错角有什么关系。

二、实验观察,演绎推理平行线的性质
1、实验观察,发现平行线第一个性质(方法)
下面先对第一个猜想进行实验观察请学生画出图2—63(1)
设a∥b,c与它们相交,请度量∠1和∠2的大小,你能发现什么关系?(∠1=∠2)这是偶然的吗?请同学们在用图2—63(1),再作出直线l4,再度量一下∠3和∠4的大小,你还能发现它们有什么关系?(∠3=∠4)由这两次实验活动,你能发现什么规律?(说明猜想1是成立的)由于猜想1是由实践活动证实成立的,因此,我们把它当方法(板书:把上述猜想改为平行线性质1,并在后面加上“方法”两字)
平行线性质1(方法):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符号语言:∵AB∥CD
∴∠1=∠2.
三、演绎推理,发现平行线的其它性质
要求学生运用性质一证明:
1、已知:如图2—63(2),直线AB,CD被直线EF所截,AB∥CD。

说明:∠1=∠2
证明:因为AB∥CD,(已知)
所以∠2=∠3(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因为∠3=∠1,(对顶角相等)
所以∠2=∠1(等量代换)
平行线性质2(方法):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符号语言:∵AB∥CD
∴∠1=∠2.
2、已知:如图2—64,直线AB,CD被直线EF所截,AB∥CD。

说明:∠1+∠2=180°
证明:因为AB∥CD,(已知)
所以∠3=∠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因为∠3+∠1=180°,(邻补角)
所以∠1+∠2=180°(等量代换)
平行线性质3(方法):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符号语言:∵AB∥CD
∴∠1+∠2=180°
例1 如下图是一块梯形铁片的参与部分,量得∠A=100°,∠B=115°,梯形的另外两个角分别是多少度?
解:因为梯形上、下两底AB和DC互相平行,根据“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可得∠A与∠D互补,∠B与∠C互补.
于是
∠D=180°-∠A=180°-100°=80°
∠C=180°-∠B=180°-115°=65°
所以梯形的另外两个角分别是80°和65°.
四、课堂反馈: 1.课本练习(P20).
2.补充:如图,BCD 是一条直线,∠A=75°,∠1=53°,∠2=75°,求∠B 的度数.
E
2
1
D
C
B
A
本题综合应用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图形,考察已知角的数量关系,确定解题的思路.
五、课堂小结 平行线性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