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地质学实验》

合集下载

构造地质学实验编制倾斜岩层地质剖面图精品PPT课件

构造地质学实验编制倾斜岩层地质剖面图精品PPT课件
实验五 编制倾斜岩层地质剖面图
甘肃张掖丹霞地貌
1788年Hutton在苏格兰首次发现角度不整合的地点
倾斜岩层
一、目的和要求 1、学会编制倾斜岩层地质剖面图的方法; 2、通过剖面图的编制进一步理解岩层产
状要素及地质界线与地形等高线的关系。 二、实验用图和用品
1.实验用图:凌河地形地质图。 2.实验用品:铅笔(2H)、三角板(或 直尺)、量角器、方格纸等。
1cm
(5)整饰 图面
②标注地层时代、 地层产状、剖面 方位、图名、比 例尺、图例、特 征地形地物、责 任表,擦去中间 过程的所有标记
地层时代尽可
能标在该套地
层下方居中位

1cm
张张 村村 地地质质图图上上A AB B地地质质剖剖面面图图
(5)整饰 图面
11∶∶1
0
1
0
0
0
0
0
0
0
②标注地层时代、
作业(一)
1、读凌河地质图(附图1)和嘉阳坡地质图(附图3),分 析图区岩层产状、露头分布特征(“V”字形)及露头 宽度变化;认识地层接触关系。
2、分析凌河地质图,并绘制该图上A-B地质剖面图,地 层倾角用23°绘制。
绘制单斜剖面图注意的问题
1. 图名:凌河地区A-B地质剖面图 2. 横坐标:长度为12.8cm 3. 比例尺:数字和线条比例尺
岩层倾向与坡向一致,岩层倾角小于坡角,则沟谷中“V”尖端 向上,山脊处尖端向下,地质界限弯曲,紧闭程度大于等高线弯 曲紧闭程度。(相同缓倾尖)
直立岩层
直立岩层面或地质界 面(岩墙或断层面) 在地形地质图上永远 是一条切割等高线的 直线,不受地形起伏 影响;上下岩层面之 间的垂直距离即为岩 层厚度。

《构造地质学》实验指导书

《构造地质学》实验指导书

《构造地质学》实验指导书(2000年5月)实习一读水平岩层地质图、确定岩层产状一、目的要求1、明确地质图的概念,了解地质图的图式规格2、解阅读地质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1、掌握永平岩层在地质图上的表现特征2、学会在地形地质图上用三点法求岩层产状要素二、说明(一)、地质图的概念及图式规格1、地质图地质图:是用一定的符号、色谱和花纹将地壳某部分各种地质体积地质现象 (如各种岩层、岩体、地质构造、矿床等的时代、产状、分布和相互关系),按一定比例概括地投影到平面图(地形图)上的一种图件。

一幅正规的地质图应该有图名、比例尺、图例和责任表 (包括编图单位或人员、编图日期及资料来源等)。

图名:表明图幅所在地区和图的类型。

一般采用图区内主要城镇、居民点或主要山岭、河流等命名。

如果比例尺较大、图幅面积小,地名小不为众人所知或同名多,则在地名上要写上所属的省(区)、市或县名。

图名用端正美观的字体书写于图幅上端正中或图内适当位置。

比例尺:又称缩尺,用以表明图幅反映实际地质情况的详细程度。

地质图的比例尺与地形图或地图的比例尺一样,有数字比例尺和线条比例尺。

比例尺一般注于图框外上方图名之下或下方正中位置。

图例:是一张地质图不可缺少的部分。

不同类型的地质图各有所表示的地质现象的图例。

普通地质图的图例是用各种规定的颜色和符号来表明地层、岩体时代和性质。

图例通常是放在图框外的右边或下边,也可放在图框内足够安排图例的空白处。

图例要按一定顺序排列,一般按地层、岩石和构造这样的顺序排列,并在它们前面写上“图例”二字。

地层图例的安排是从上到下由新到老;如放在图的下方,一般是由左向右从新到老排列。

图例都画成大小适当的长方形的格子排成整齐的行列。

在长方格的左边注明地层时代,右边注明主要岩性,方格内着上和注明与地质图上同层位的相同颜色和符号。

已确定时代的喷出岩、变质岩要按其时代排列在地层图例相应位置上。

岩浆岩体图例放在地层图例之后,己确定时代的岩体可按新老排列,时代未定的岩体按酸性到基性顺序排列。

构造地质学实验(1)

构造地质学实验(1)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构造地质学》实验报告*名:***班级:资源勘查10-1班学号: 10号指导教师:***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实习一地质图的基本知识及读水平岩层地质图一、目的和要求1、了解地质图、地质剖面图、地层柱状图的基本内容、用途、作图原理和图示规格2、掌握阅读地质图件的步骤和方法二、内容说明(一)地质图1、地质图是用规定的符号、色谱和花纹将地壳的一部或全部地质组成和地质现象,按一定比例尺缩小,概括投影到平面(地形图)上的图件。

用以推论该地区地质发展历史及矿产分布规律,指导找矿。

因此,地质图是地质工作者经常应用的图件。

2、一幅正式的地质图应该有图名、比例尺、图例、编制单位和编图人、编制时间等。

图名:常用整齐美观的大字书写,图名要表明图幅所在的地区和图的类型。

一般是根据该图幅内最有名的城镇或地名命名,如《山东省地质图》,《泰安幅地质图》。

图名常居中放置在图幅上方。

图号:是为了图件的保存、整理、查找方便起见而统一规定的。

一般都是用地形图的国际统一分幅和编号。

比例尺:用以表明该图的缩小程度和精度,比例尺的形式有三种类型:数字比例尺:如1:200000自然比例尺:即图上相当于自然界真正的水平长度。

线条(图解式)比例尺:将比例尺作成尺子状,上面注明单位长度所代表的实际长度。

图例:指图的内容简要示例,是地质图不可缺少的部分。

不同类型的地质图有不同的图例。

一般地质图图例是用各种规定的颜色和符号来表明地层的时代、岩性、地质界线、构造、产状要素和矿产等几个方面。

图例一般放在图的右边或下方(如图内有空白也可放在图框内),并按一定顺序排列。

“图例”两字应用醒目的字体注明。

地层图例自上而上或自左而右由新到老顺序排列,图例格子的大小长宽比一般为0.8:1.2,格内注明地层代号,涂上颜色,右边注明岩性,左边写地层或时代名称。

已确定时代的岩浆岩、变质岩要按时代顺序排列在地层图例中,没有确定时代的岩浆岩、变质岩按酸性程度,变质深浅依次排列地层图例之后。

构造地质学实验绘制褶皱地区剖面图

构造地质学实验绘制褶皱地区剖面图

褶皱转折端形态恢复
弧线法作褶皱剖面
转折端的近似作图法
两法线近乎平行时的近似作图法
150 150
100 50
K
1
1
7、整1饰0 图件 50 P3
P3 74
T2 泥
(1A)按岩性画岩性花纹符号,岩性花纹符号的长度B应
该短于不同时代的地层3界5 线尖;峰
T1 灰
(2)标注地层时代、地层产状、剖面方位、图名、比P3 页
100 P3 P2 50
0
150 100 50
150 100 50
5.绘出地形剖面 绘制方法见实习五。
把剖面 线与所有地 形等高线的 交点投影到 “基线-海
T3
T2
K 10
A
T1 50
尖峰地区地形地质图
1∶10000
T2
T1 P3
T3
T2
T1
74
35 尖峰
拔柱”投影
系中,用圆
滑的曲线连
接各投影点,海拔(m)
S1 下志留统板岩
O3 上奥陶统灰岩
30 地层产状
70 倒转地层产状
200
150 K
100 T2 50
T1
0
P2 P3
A—B地质剖面图
尖峰
P3
P2
P3
T2 T1
P3 页岩
P2
P2 砂岩
海拔(m)
E
B 200
150
100 P3 P2 50
0
3、用铅笔标出剖面线所通过的褶皱位置
在剖面线上用铅笔标出背斜(如“∧”)和向斜(如“∨”)的位置。
对剖面附近的次级褶皱沿其轴迹线(褶皱轴)与剖面相交处,用同样方法标出

构造地质学实验-构造物理模拟实验

构造地质学实验-构造物理模拟实验

弹性模拟法和高温高压模拟实验法。
实验前应制备好泥模材料,将泥巴捣破过筛(孔径 0.6~0.8cm);然后,缓慢加水搅拌揉搓成均匀的湿泥团,以备
用。
四、实验内容
(一)单向水平压缩实验
将准备好的边长4*6*8cm的泥模各面抹光,各个面上(主要
是侧面)用圆盖轻轻印上圆圈,测量其直径,作变形前相关记录。 并按照一定比例,画出泥料模型的素描图。 将泥料模型放入压缩仪内,均匀缓慢地摇动压缩仪的把柄, 边压缩,边仔细观察泥模变形特征,直到泥模的各面出现明显的
实验十一
构造物理模拟实验
一、目的和要求
(1) 通过泥料模拟实验了解压缩和剪切力作用下塑性变形
和断裂变形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获得对应力、变形、材料性 质二者的感性认识,巩固应变椭球体概念,从而为进行地质构 造的力学分析打下基础; (2) 基本熟悉泥料模拟实验的一般工作方法和步骤。
二、实验用图和用品
(1) 材料:泥巴、蜡纸、棉纸等; (2) 仪器:压缩仪、剪切仪;
节理(裂缝)为止。
观察泥模的变形后的特征,测量变形后泥模的长宽高和椭圆 的长短轴长度,确定变形椭球体A、B、C轴的方位。 观察节理与施力方向的关系。
构造模拟实验记录表 实验者 泥模与椭 实验前 圆参数 泥模与椭 圆参数 实验现象 观察与描 述 下列现象 出现的先 实验后 后顺序 实验日期 泥模长 泥模宽 泥模高 实验成绩 圆径
泥模长
泥模宽
泥模高
椭圆长径
椭圆短径 剪节理
褶皱
张节理
下列现象 褶皱枢 张节理面 剪节理面 椭圆长径 纽 与受力方 向之间的 关系 素描图 实验结果 分析 实验前 实验后
椭圆短抹光。在剪切缝之上
的泥模饼内,印上两个圆圈,过圆心作相互垂直的两条直

构造地质学野外实习报告

构造地质学野外实习报告

构造地质学野外实习报告构造地质学野外实习报告篇一:构造地质学实践报告构造地质教学实习实习报告班级学号姓名导师日期一.绪言1. 实习概况构造地质教学实习是一次旨在旨在培养我们观察、认识地质现象、掌握野外地质工作基本方法、训练实际工作能力的现场教学活动,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能训练和综合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通过野外地质教学实习,使我们进一步巩固和掌握地质基本知识和内容,掌握野外地质调查的基本工作方法和技能,培养正确的地质思维方法,进一步巩固专业思想,为后续的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及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

通过为期两周的实习时间,我们掌握野外沉积岩分类的基本方法,熟悉野外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描述地质构造的基本方法和内容等专业技能。

2. 实习目的构造地质学野外实习是《构造地质学》课程结束后,进行的野外实践教学环节。

通过本次野外实习,能直观地反映课堂所讲的内容,使我们直接观察和了解一些野外地质现象,增加感性认识,扩大视野,培养提高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我们将认识、掌握到了在书本上学不到的许多东西。

为我们以后在学习专业课方面奠定了基础:1).在老师指导下,通过实地的野外观察、认识、描述和分析,获得对构造地质学的进一步认知,加深对课堂知识和理论的理解,培养地质思维能力和时空观念。

学会观察并认识常见的地质现象,分析其相关的地质作用和形成机制。

2).掌握并应用一些野外地质工作的技能。

练习野外观察和记录的方法,包括岩性点的观察和记录、构造点的观察和记录、路线地质观察和记录。

进行常见沉积岩、沉积现象的野外识别。

3).培养吃苦耐劳、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生活作风和科学精神,锻炼意志,增强体质,努力适应野外地质工作环境。

4).了解人与自然、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关系,增进人文和社会意识,增强地质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 实习安排6月24日—6月26日:实习动员6月27日:漳州火山地质公园6月28日—7月4日:数据整理7月5日:青云山7月6日:长乐下沙海滩7月7日—7月10日:数据整理,撰写实习报告4. 实习区地质概况福建省位于中国东南部,濒临西太平洋,属华南褶皱系的一部分,是环太平洋成矿带中的重要成矿区之一。

《构造地质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构造地质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构造地质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地质学) 地球科学与国土资源学院 2004.10 长安大学实验教学大纲审核表大纲撰写人:刘继庆 编写日期:2003年9月17日理论课名称构造地质学实验课名称构造地质学实验室名称地质专业基础实验室课程总学时60实验总学时20实验项目数10次自选、开放实验占总学时比例1/4实验者类别1. 本科、2. 专科、3. 研究生、4. 进修生、5. 其它适应专业地质学专业本大纲属1、统编 2、自编 3、借用实验类型及所占比例1.演示型 %2.验证型 %3.设计型 %4.综合型 100%课程类型1非独力设课实验考试考核方式1.考试2.考核实验成绩占课程比例20~30%实验目的和要求:实验目的:构造地质学实验课的目的是通过读各类地质图件,研究各类构造变形的产状,形态、类型及组合规律,建立各类构造变形的平面,剖面三维空间概念。

实验要求:通过作图,学会解剖各类构造地质现象的平、剖面组合特征,掌握正确标绘的方法。

学会综合分析某一地区地质构造特征及构造形成、发展与演化规律。

掌握各类构造现象、构造组合及形成力学原理的正确文字表述院、部审核组意见:组长签名:年 月 日 《构造地质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一、实验课名称:构造地质学 Structural Geology二、实验课性质:非独立设课三、适用专业:四年制本科 地质学专业四、采用教材:徐开礼 朱志澄 构造地质学实习(验)指导书 地质出版社1992。

五、学时学分:(1)课程总学时;60 。

课程总学分;3 。

实验课总学时:20。

六、实验项目名称和学时分配序号实验项目名称学时实验属性实验类别每组人数必开选开1地质图的基本知识及读水平岩层地质图2专业类综合本科1人/组必开2用间接方法求岩层产状2专业类综合本科1人/组必开3读倾斜岩层和不整合接触地质图并作剖面图2专业类综合本科1人/组必开4赤平投影使用方法2专业类综合本科1人/组必开5读褶皱地区地质图2专业类综合本科1人/组 必开6绘制褶皱地区图切剖面图2专业类综合本科1人/组必开7节理图件的编制和应力场分析2专业类综合本科1人/组必开8读断层地质图并求断面产状及断距2专业类综合本科1人/组必开9用赤平投影方法确定褶皱枢纽和轴面产状2专业类综合本科1人/组必开10分析褶皱,断层地区地质图并作剖面图2专业类综合本科1人/组必开七、实验的目的和要求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地质学、资源勘查工程及地质工程专业类学生的一门专业课。

构造地质学实验-构造地质综合实习 ppt课件

构造地质学实验-构造地质综合实习  ppt课件

造幕影响的范围。
C P
C P
600
望洋岗地形地质图
1 : 50000
900
T
800
T
400
500 600
700
800
P CK
E
900
望 洋岗
700
C
800
K
900
E
1000
1100 1200
技术负责:……
1992年
N
700 600
资料来源:实测
图例
N
新近系 粉砂岩和页岩
E
古近系 砾岩和砂岩
K
白垩系 砂砾岩和页岩
第三,根据岩性和地层厚度资料,结合区域构 造,适当分析并恢复各时期的古地理面貌和地壳升 降运动变化。
构造发展史分析
望洋岗地形地质图
1: 50000
C
(1)C-T,稳定接受沉降; C P
P T
900 800
(2)T-K期间,受从SE向
600
NW方向的挤压作用,形成 NE-SW向的向斜。向斜的 核部是T,枢纽近水平,
进行分组; 第三,断层与褶皱在空间展布和成因方面往往具有密切
关系,因而在分析断层时,要结合褶皱等其它有关构造


1、综合读图过程中应注意的五个方面 (3)断层方面
剖面图上表示断层性质的符号
表示正断层,单箭头指示上盘运动方向
表示逆断层,单箭头指示上盘运动方 向
表示平移断层,圆点表示运动方向指 向观测者,叉表示运动方向背离观测 者
K2 5
7
C2
D3
C1
K2
K2 8
C 2 25
K1
1700
1500

《构造地质学》实习课教案

《构造地质学》实习课教案

《构造地质学》实习课教案一、实习目标1. 理解构造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地质图的阅读和分析方法。

3. 学会使用地质罗盘进行地质测量。

4. 能够识别和描述不同类型的地质构造。

5. 掌握构造地质学野外数据采集和记录方法。

二、实习材料与设备1. 地质图和地形图。

2. 地质罗盘。

3. 野外调查记录本。

4. 岩石和构造标本。

5. 登山鞋、雨具和防晒用品等。

三、实习内容和步骤1. 实习前期准备:学习构造地质学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实习地点的地质背景。

2. 实习第一天:学习地质图的阅读和分析方法,熟悉实习地点的地形地貌。

3. 实习第二天:学习使用地质罗盘进行地质测量,掌握测量原理和方法。

4. 实习第三天:识别和描述实习地点的地层、岩石和构造特征,采集地质标本。

5. 实习第四天:分析实习过程中采集的地质数据,编写实习报告。

四、实习评价1. 评价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对构造地质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对地质图阅读和分析方法的掌握程度。

3. 评价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使用地质罗盘进行地质测量的能力。

4. 评价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识别和描述地质构造的能力。

5. 评价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野外数据采集和记录的准确性。

五、实习注意事项1. 实习期间要注意安全,遵守实习规定,听从指导教师安排。

2. 实习过程中要保护环境,不乱扔垃圾,不破坏地质景观。

3. 实习期间要尊重他人,团结协作,共同完成实习任务。

4. 实习过程中要注重实践操作,积极参与,勤于思考。

5. 实习报告要真实记录实习过程和观测数据,严禁抄袭。

六、实习任务分配1. 学生分组: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4-5人。

2. 实习任务:每组负责实习地点的某一特定区域的地质调查和构造分析。

a. 读取和分析该区域的地质图和地形图。

b. 使用地质罗盘进行地质测量,记录测量数据。

c. 识别和描述该区域的地质构造,采集相关地质标本。

d. 分析实习过程中采集的地质数据,编写实习报告。

构造地质学实验- 编制和分析节理玫瑰花图

构造地质学实验- 编制和分析节理玫瑰花图

况,甚至可以大致确定主应力轴的性质和方向。
节理走向玫瑰花图多在节理产状比较陡峻的情况下应用; 节理倾向玫瑰花图则多用于节理产状变化较大的情况。
1)每一花瓣愈长,表 明该方位角内出现节理 数目愈多;花瓣愈宽, 说明节理方向的变化范 围愈广。 2)以垂直河流方向的
节理最发育,且倾向河
流下游者居多,据此可
表10-3 某观测点 节理测量 记录表
倾向、倾角玫瑰花图一般重 叠画在一张图上。作图时在平均
倾向线上,可沿半径按比例找出
代表节理数和平均倾角的点,将 ) 节理玫瑰花图的分析
玫瑰花图作法简便,形象醒目,比较清楚地反映出主要节
理的方向,有助于分析区域构造。
最常用的是节理走向玫瑰花图。
分析节理玫瑰花图应与区域地质构造结合起来。因此常把 节理玫瑰花图按测点位置标绘在地质图上,这样就清楚地反映 出不同构造部位的节理与构造(如褶皱皱和断层)的关系。综合 分析不同构造部位节理玫瑰花图的特征,就能得出局部应力状
2确定作图的比例尺及坐标根据作图的大小和各组节理数目选取一定长度的线段代表一条节理然后以等于或稍大于数目最多的那一组节理的线段的长度为半径按比例作半圆过圆心作南北线及东西线在圆周上标明方位角
实验九
编制和分析节理玫瑰花图
一、目的和要求
(1)学会整理节理资料和绘制节理玫瑰花图。 (2)分析节理玫瑰花图并了解其构造意义。
二、实习内容
(一)绘制节理玫瑰花图的方法
1.节理走向玫瑰花图
(1)资料的整理
将野外测得的节理走向,换算成北东和北西方向,按其走 向方位角的一定间隔分组。分组间隔大小依作图要求及地质情况 而定,一般采用5°或10°为一间隔,如分成0°-9°,10°19°,……。然后统计每组的节理数目,计算每组节理平均走向, 如0°-9°组内,有走向为6°、5°、4°三条节理,则其平均走 向为5°。把统计整理好的数值,填入表中(如表10-1)。

构造地质学实验(2)

构造地质学实验(2)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构造地质学》实验报告姓名:宋青磊班级:资源勘查10-1班学号: 10号指导教师:田立慧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实习五绘制褶皱地区图切剖面图一、目的和要求1、了解剖面图的种类,各种剖面图的特征及应用。

2、学会在褶皱地区地质图上切剖面图的作图方法。

二、内容说明褶皱构造地区切剖面有两种,一种是垂直于水平面的、与褶皱延伸方向直交的横剖面,这是一般常用的剖面图,它适用于在各种比例尺地质图上反映枢纽基本水平的简单褶皱;另一种是垂直于褶皱枢纽的剖面,称为横截面图或正交剖面图,这对于构造变形较强烈地区,特别是枢纽明显倾伏的褶皱地区(如变质岩区),这种剖面图能比较真实地反映褶皱形态的横截面形象。

横截面图通常在比例尺较大的地质图上制作。

这两种剖面图的作法说明如下:1、褶皱区剖面图的绘制(1)分析图区地形和构造特征注意分析岩层界线的弯曲和褶皱核部地层出露的宽窄与地形起伏和岩层产状的关系。

(2)选择剖面线剖面线应尽可能垂直褶皱轴迹方向,并通过全区主要褶皱构造。

(3)在剖面线上用铅笔标出背斜(如“^”)和向斜(如“v”)的位置。

对剖面附近的次级褶皱沿其轴迹线与剖面相交处,亦标出相应的位置。

(4)绘出地形剖面(5)绘地质剖面将剖面线切过的地质界线的交点和褶皱轴迹的位置投影到地形剖面上。

2、褶皱横截面图的绘制:褶皱横截面图是垂直于褶皱枢纽的截面图,它反映了顺枢纽倾伏方向观察的褶皱形态特征。

这种图是用正交投影法从地质图上绘制的,其条件是已知褶皱枢纽倾伏。

因此,一张反映褶皱构造出露形态较完整的良好地质图是作横截面的基础。

其作图方法如下:(1)在地质图上画等间距方格,使其纵坐标线与褶皱枢纽倾伏方向平行(2)作横截面图上的网格(3)最后,将平面图上的褶皱构造在纵、横坐标网上的交点,按方格位置分别移到横截面图之上网格的相应位置上,并根据平面图上露头线的形态连线,即得到一个沿枢纽倾伏方向下望的褶皱构造形象(在地形起伏较大的地区作横截面图时,应进行地形校正)。

构造地质学实习指导书

构造地质学实习指导书

构造地质学实习指导书(基地班使用,共54学时,实习课20学时)实习一学习使用《构造地质学》CAI课件一、目的要求了解《构造地质学》CAI课件的特点、功能和使用方法二、说明CAI 是computer assistant instruction 的缩写,即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一般称作CAI课件或多媒体课件。

CAI课件具有直观、美观、立体感强、可以进行动态模拟、容易操作、具有很强的交互性等特点,利用CAI课件进行教学,可以由教师结合软件进行讲授,也可以由学员开展自学,达到调动学习积极性、启发主动性思维、增加学习乐趣的目的,从而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CAI课件在21世纪的大学教育和中小学教育中得到广泛应用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

这已经成为国内外教育界的共识。

目前国内外正在掀起一股CAI研制和开发的热潮。

国外已有相当数量的CAI课件面市。

我国政府和有关教育部门对研制开发自己的CAI课件也给予了高度重视。

在国家教委领导下已经分别成立了全国理科、工科和文科CAI研制协调小组。

部分院校如北大、清华、科大、暨南大学、上海交大等也纷纷成立了专门的研究和管理机构,同时注入了大量资金开展CAI课件研制和开发。

《构造地质学》是地学各专业本、专科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课程系统地介绍与岩石变形和构造作用有关的基础知识。

课程涉及许多的概念、术语,尤其是构造作用的动态过程较难仅仅通过书本学习或教师讲解获得理解,学生在学习中存在一些难点。

《构造地质学》CAI课件是西北大学地质系师生自行开发的。

该课件系统展示《构造地质学》课程的有关内容。

通过图、文、声、二维和三维动画的有机结合,提供一个轻松、有趣、能够充分发挥学习者主观能动性的教学工具。

目前该课件处于试用期,某些功能和内容有待进一步改进。

希望同学们在利用该课件进行学习的同时,能够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使课件趋于完善。

课件的主要功能如下:(1)对课件的教学内容通过简单的操作,进行顺序或任意浏览。

《构造地质学实验》课件

《构造地质学实验》课件

实习八 分析褶皱断层地区地质图并作剖面图
一、目的要求 1、阅读和分析褶皱和断层发育区地质图; 2、学会作褶皱断层共同发育区地质剖面图。 二、说明 1、褶皱分析 2、断层分析 (1)纵向逆冲断层 (2)横向正断层 (3)斜向平移断层
实习七 编制和分析节理走向玫瑰花图
一、目的要求 (1)学会整理节理资料和绘制节理玫瑰花图; (2)分析竭力玫瑰花图并了解其构造意义。 二、说明 (一)绘制节理走向玫瑰花图
剖面位置:指定或自选 图名:地质图名+)剖面代号+剖面图 比例尺:同地质图,水平与铅直比例尺同 剖面方向: 剖面放置: 地层符号及色谱(岩性花纹见附录)
3、地层柱状图 按工作区所有出露地 层的新老叠置关系恢 复成水平状态切出的 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柱 子。 规格:图名;比例尺 内容:
(二)阅读地质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1. 先看图框外内容: 图名、比例尺、图例及责任表等。从图名和图幅代号、经 纬度,了解图幅的地理位置和图的类型;从比例尺可以了解 图上线段长度、面积大小及制图精度,并可反映地质体大小 及详略程度;从图例可以了解图区地层及地质内容类型。 2. 再图框内内容: 分析地形特征:如全图内的地形、水系特点、山地与沟谷 的分布等; 分析地质内容:地层和岩体的发育情况(产状、分布、时代、 接触关系等)、构造发育情况等。 概括起来就是:先图外后图内;先整体后局部;先略读后 详读。
《构造地质学实验》
目录
实习一 地质图的基本知识及读水平岩层地质图 实习二 用间接方法确定岩层产状要素 实习三 读倾斜岩层和不整合接触地质图 实习四 根据已知岩层产状编绘岩层露头界线 实习五 读褶皱区地质图 实习六 绘制褶皱地区剖面图 实习七 读断层地区地质图并求断层产状及断距 实习八 分析褶皱断层地区地质图并作剖面图

《构造地质学》实习课教案

《构造地质学》实习课教案

《构造地质学》实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构造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2. 掌握地质图的阅读和构造要素的识别。

3. 学会使用地质罗盘进行现场测量和数据采集。

4. 能够分析构造格局和构造演化历史。

二、教学内容1. 构造地质学概述:构造地质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

2. 地质图阅读:地质图的组成、符号表示和阅读方法。

3. 构造要素识别:地层、岩性、断层、褶皱等构造要素的识别和描述。

4. 地质罗盘使用:地质罗盘的结构、使用方法和测量技巧。

5. 构造格局分析:现场测量数据的整理和构造格局的分析。

三、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构造地质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构造要素的特征。

2. 演示:展示地质图和构造要素的实例,进行现场演示和操作。

3.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地质罗盘测量和构造要素识别的实践操作。

4. 分析:学生根据现场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构造格局的结论。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构造地质学教材或相关参考书籍。

2. 地质图:准备一些地质图作为教学示例。

3. 地质罗盘:为学生提供地质罗盘进行实践操作。

4. 实地考察地点:选择合适的实地考察地点,准备相关地质资料。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理解构造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2. 学生能够熟练阅读地质图和识别构造要素。

3. 学生能够正确使用地质罗盘进行现场测量和数据采集。

4. 学生能够根据现场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构造格局的结论。

六、教学步骤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构造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2. 讲解地质图的阅读方法,包括地质图的组成、符号表示和阅读技巧。

3. 介绍构造要素的识别方法,包括地层、岩性、断层、褶皱等构造要素的特征和识别要点。

4. 演示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包括罗盘的结构、测量技巧和数据记录。

5. 进行现场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地质罗盘测量和构造要素识别的实操练习。

七、实习要求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2. 学生能够熟练阅读地质图,识别构造要素。

《构造地质学》060102实验指导书

《构造地质学》060102实验指导书

《构造地质学》课程实验指导书(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用)班级学号姓名指导教师学期南京工业大学岩土工程实验室编2006年1月目录实习一分析地质图,作剖面图(水平、倾斜岩层)实习二分析褶皱区地质图实习三绘制和分析节理玫瑰花图实习四分析断层地区地质图实习五构造地质综合实验实习一分析地质图,作剖面图(水平、倾斜岩层)一、目的要求初步认识地质图(水平、倾斜岩层)。

学习作地质剖面图。

二、说明图名表明图幅所在地区和类型。

一般采用图内主要市镇、居民点及主要山岭、河流等命名。

如果比例尺较大,图幅面积较小,地名不为人们所知,则在地名前要写上所属省(区)、市或县名。

如《北京市门头沟区地质图》。

地质图的比例尺与地形图或地图的比例尺一样,有数字比例尺和线条比例尺。

图例是地质图上各地质现象的符号和标记,用各种规定的符号和色调来表明地层、岩体的时代和性质(见附录Ⅰ“地层代号和色谱”以及附录Ⅱ“各种常用构造符号”)。

图例要按一定顺序排列。

地层图例在前,次为代号图例,构造图例一般排在最后。

地层图例的安排从上到下由新到老;如横排,一般由左向右从新到老。

确定时代的喷出岩、变质岩可按其时代排列在地层图例相庆的位置上。

岩浆岩体图例放在地层图例之后。

已确定时代的岩体可按新排列,同时代各岩类按酸性到基性顺序排列。

构造图例,如地质界线、断层应区分是实测的还是推断的。

地形图的图例一般不列于地质图图例中。

2.图切地质剖面图正规地质图均附有一幅或几幅切过图区主要地层、构造的剖面图。

如单独绘剖面图时,则要标明剖面图图名,如周口店(指图幅所在地区)太平山-升平山地质剖面图。

如为图切剖面并附在地质图下面,则以剖面标号表示,如Ⅰ-Ⅰ′地质剖面图或A-A′地质剖面图。

剖面在地质图上的位置用细线标出,两端注上剖面代号,如Ⅰ-Ⅰ′或A-A′等。

在相应剖面图的两端也相应注上同一代号。

剖面图的比例尺应与地质图的比例尺一致。

垂直比例表示在剖面两端竖立的直线上,按海拔标高标示。

《构造地质学A》实验课教案

《构造地质学A》实验课教案

学时分配及备注
9
2.根据教材 244 页图 50 平面地质图上向斜两翼的产状数据,推 断鞍状矿层的倾伏向和倾伏角(即向斜枢纽的产状) ,并指出钻孔应布置 在地表铁矿层露头的什么方向线上才可能探到地下的铁矿层?沿着 AA’ 线上部钻是否适宜?图上地层的产状是:143°∠37°;104°∠30°; 直立;走向 104°;157°∠44°。
地球科学学院制
实习一、二 授课题目
极射赤平投影的原理 授课学时 与基本操作 4 学时 讲授( ) 、实验(√)
教室设备与教具
计算机和媒体设备、投影球、吴氏网等 1.了解极射赤平投影的概念; 2.掌握极射赤平投影的基本原理;


教学目的 3.掌握极射赤平投影的基本操作方法,在吴氏网上能够准确地读出构造要素的有 关数据; 重点:极射赤平投影的基本原理、基本操作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难点:极射赤平投影的基本原理。 1. 李德伦,王恩林,梁一鸿,刘志宏.构造地质学.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1,1-280 教材与参考资料 2. 3. 4. 朱志澄主编.构造地质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9,1-262 俞鸿年,卢华复.构造地质学原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何绍勋.构造地质学中的赤平投影.北京:地质出版社,1979 教 学 内 容 提 要 一、极射赤平投影的基本原理 1. 极射赤平投影的概念 2. 极射赤平投影的要素 3. 极射赤平投影的特点 4. 极射赤平投影的步骤 二、平面的投影 1. 大圆的投影(即通过球心的平面的投影) 2. 小圆的投影(即不通过球心的平面的投影) 3. 注意的事项 三、直线的投影 四、吴氏网 1. 基圆 2. 径向大圆弧 3. 纬向小圆弧 学时分配及备注
6
授课题目 教室设备与教具

《构造地质学》实习指导书(樊光明)

《构造地质学》实习指导书(樊光明)

樊光明主编编者的话构造地质学的实习课是构造地质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实习,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进一步理解讲课的内容,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构造能力的目的。

本实习指导书根据构造地质学64学时安排的,教学可在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根据不同专业,在实习内容上有所偏重,有一定的挑选余地,有些实习,如褶皱和断裂部分,虽只各安排一次,教员可根据实际情况,将一次实习内容分解为两次,即读图一次,作地质剖面一次。

本实习指导书是在四院合编教材,徐开礼、朱志澄主编教材;朱志澄、宋鸿林主编教材;朱志澄主编教材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有缺点和错误之处,敬希读者批评指正。

2006年4月28日目录实习一认识地质图及读水平岩层、倾斜岩层和不整合地质图 (1)实习二用间接方法确定岩层产状要素 (7)实习三编制水平岩层、倾斜岩层地质剖面图 (9)实习四读褶皱区地质图及编制图切地质剖面图 (11)实习五编制和分析构造等高线图 (15)实习六极射赤平投影在构造地质学中的应用(一) (20)实习七编制和分析节理玫瑰花图 (28)实习八编制节理极点图和等密图 (32)实习九读断层地区地质图并求断层产状及断距 (36)实习十极射赤平投影在构造地质学中的应用(二) (39)实习十一构造模拟与实验研究 (45)实习十二构造标本的观察与分析 (521)实习十三构造地质综合作业 (522)附录Ⅰ各种常见岩石花纹图例 (56)附录Ⅱ真视倾角换算表 (59)附录Ⅲ地层代号及色谱 (61)附图1.凌河地质图 (63)附图2.望洋岗地质图 (64)附图3.松溪地形图 (65)附图4.金山镇地质图 (66)附图5.凉风垭地区地形图 (67)附图6.暮云岭地区地形地质图 (68)附图7.吴尔福网 (69)附图8.施密特网 (70)附图9.赖特网 (71)实习一认识地质图及读水平岩层、倾斜岩层和不整合地质图一、目的和要求:(一)明确地质图的概念,了解地质图的图式规格;(二)了解阅读地质图的一般步骤的方法;(三)掌握水平岩层、倾斜岩层及不整合在地质图上的表现特征。

《构造地质学》实习课教案

《构造地质学》实习课教案

《构造地质学》实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构造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2. 掌握地质构造的识别和分析技巧。

3. 能够运用地质构造知识解释实际地质现象。

二、教学内容1. 构造地质学概述:地质构造的定义、分类和研究意义。

2. 地质构造的识别:地层、岩性、变形特征等。

3. 地质构造分析:断层、褶皱、岩浆侵入等。

4. 实际地质现象解析:地震、山脉形成等。

5. 构造地质图的阅读与绘制:断层、褶皱等地质构造符号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构造地质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实际应用。

2. 演示:通过地质构造模型、实地照片等展示地质构造特征。

3. 实践:学生动手操作,识别和分析地质构造模型。

4. 讨论:分组讨论实际地质现象,提出解释方案。

四、教学资源1. 教材:《构造地质学》实习指导书。

2. 模型:地质构造模型、地质构造图等。

3. 图片:实地照片、地震剖面图等。

4. 软件:地质构造分析软件(可选)。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提问等方面的积极性。

2. 实习报告:评估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期末考试:测试学生对构造地质学基本概念、方法和应用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32课时,包括8次实习课,每次4课时。

2. 实习课内容安排:第1次课:构造地质学概述及地质构造识别第2次课:地质构造分析(断层、褶皱)第3次课:实际地质现象解析(地震、山脉形成)第4次课:构造地质图的阅读与绘制第5次课:地质构造模型实践操作第6次课:分组讨论与实习报告准备第7次课:实习报告交流与评估第8次课:期末考试复习与答疑七、实习要求1. 学生需提前预习实习教材,了解实习内容和要求。

2. 实习过程中,学生应认真观察、记录地质构造特征。

3. 学生需按时完成实习报告,包括观察、分析和讨论部分。

4. 期末考试前,学生应复习实习内容,确保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

八、实习安全与纪律1. 实习期间,学生应遵守实验室纪律,不得擅自离开实习场所。

构造地质学实验(3)

构造地质学实验(3)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构造地质学》实验报告姓名:宋青磊班级:资源勘查10-1班学号: 10号指导教师:田立慧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实习七赤平投影使用方法一、目的和要求1、掌握极射赤平投影的原理及投影网的规格。

2、掌握平面、直线和平面法线的投影方法。

3、学会用赤平投影方法换算岩层的真、视倾角和岩层的厚度。

二、内容说明1、在动手运用吴氏网解决地质问题之前,必须了解赤平投影的原理。

为此,可认真观察“投影球”中各个平面及直线之间的相互关系,了解空间各种几何要素在投影球的赤道平面上可能形成的投影形态、方位。

2、投影网(如吴尔福网)是以投影球的赤道平面为大圆(基圆)的平面图,它将各种空间几何要素的产状以大、小圆弧(或经向、纬向圆弧)的方式尽可能地反映了出来,使立体问题平面化了。

3、极射赤平投影有上半球投影与下半球投影之分,我们是采用下半球投影。

另外,赤平投影是一种等角投影,它可以保证物体的各面、线的夹角关系投影后仍然不变。

但是,球面上不同部位的面积,经过赤平投影后,就是受到不同程度的歪曲。

三、实习作业利用吴氏网求作下列问题:1、有一铁矿层产状为270°∠40°,求它在下列各方向剖面上的视倾角:(1)0°(2)290°(3)190°(4)120°2、某地质队在一条向南延伸的铁道旁的陡壁上发现一层油页岩,经测量其视倾斜为180°∠40°,后来又在走向130°的探槽中找到了这层油页岩,量得视倾斜为130°∠50°,试求该层油页岩的产状。

如果挖一条正东的巷道时,该层油页岩在巷道壁上出露的视倾角值应为多少?实习八用赤平投影方法确定褶皱枢纽和轴面产状一、目的和要求1、掌握平面、直线和平面法线的投影方法。

2、掌握利用赤平投影方法确定褶曲枢纽和轴面的产状的方法。

二、内容说明褶皱枢纽产状一般可根据褶皱两翼同一褶皱层面的交线求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邻两等高线之间的水平距离,称等高线平距。 地形坡度越缓,等高线平距越大;地形坡度越陡,等高线平距越小。
地形图上等高线特征:
山头为一组同心圆状的闭合曲线,高程向外递减; 洼地也表现为一组同心圆状的闭合曲线,高程向内递减; 两山头间较低的垭口称鞍部,等高线似一组双曲线; 近于直立的陡壁、悬崖处不同高程等高线相交,需特别表示; 等高线弯曲方向在沟谷中指向流水的上游,在山脊处指向下游。
水平岩层地质图特点
岩层界线与等高线平行或重合(尽量用底面界线判读该 地层);
出露宽度与地层厚度和地形坡度有关 地形坡度为90°时,出露宽度为0。
三、作业
作业本要求
实习二 用间接方法确定岩层产状要素
一、目的要求 学会在地形地质图上和用三点法求岩层产状要素, 进一步掌握岩层产状要素的概念。
二、说明
(三)断距的测定 1、铅直地层断距的测定 2、水平地层断距的测定 3、地层断距的测定:计算得出。
(四)断层时代的确定 1、根据角度不整合 2、根据与岩体或其它构造的相互切割关系 (五)断层的描述 一条断层的描述内容一般包括断层名称(地名+断层类 型,或用断层编号)、位置、延伸方向、通过的主要地 点、延伸长度、断层面产状、断层两盘出露的地层及其 产状、地层重复与缺失情况和地质界线错开等特征;还 包括两盘相对位移方向和断距的大小;断层与基它构造 的关系;断层的形成时代及力学成因等。
(二)三点法求岩层产状要素 求岩层产状的前提:(1)三点要位于同一层面上, 但又不在一条直线上;(2)三点的方位、相互水平 距离和标高(或高差)为已知,并且三点相距不太远; (3)在三点范围内岩层面平整,产状无变化,无褶 皱和断层。
步骤: A、求等高点 B、求倾向 C、求倾角
三、作业
附图1;附图2;附图3
实习七 读断层地区地质图并求断层产状及断距 一、目的要求 (1)学会在地质图上分析断层; (2)在地质图上求断层产状及断距。
二、说明 (一)断层发育区地质特征的概略分析 (二)断层性质的分析 1、断层面产状的判定 2、两盘相对位移方向的判定 (1)走向断层或纵断层 (2)横向正(或逆)断层切过褶皱时
40
30 河
2 7°



60

50
40
30
20
10m
30 40 50
图例 灰岩
页岩
泥灰岩 B
薄层灰岩
砂岩
60 50 40 30 20 10m
编制地质剖面图实例
C. 绘 制 地 形 剖 面
1:2000
D.



P2
T2 T 13地 质A NhomakorabeaT
1 1
2 7°
水 T12
2 7°

50
40
30 河

30 40 50
红 水 河
T1 1
T2 1
E
B 60
50
T2
40
30
T3 1 20
10m
实习四 根据已知岩层产状编绘岩层露头界线
一、目的要求 (1)学会根据在一已知标高露头上的层面(矿层面、断层 面或不整合面)的产状,用几何作图法在地形图上编绘层面 露头界线; (2)通过这一作图方法,加深理解地质界线与岩层产状和 地形的关系。
(一)产状的概念及其延伸 (二)在地形地质图上求岩层产状要素的方法 此法适用于大比例尺地形地质图。要求在测定范围 内,岩层产状稳定,无小褶皱或断层的干扰。
1、将砂岩层的上面界线与100m和150m的两等高 线的交点Ⅰ、Ⅰ和Ⅱ、Ⅱ分别相连,得走向线ⅠⅠ和Ⅱ-Ⅱ。
2、从150m高程的走向线Ⅱ-Ⅱ上任一点C作一垂 线与100m高程走向线Ⅰ-Ⅰ交于A点,则CA代表 倾向。根据两走向线高差50m,按地质图比例尺取 BC线段,得直角三角形ABC。 3、用量角器量出∠BAC即得出岩层倾角α值
(二)褶皱组合型式的认识 (三)确定褶皱形成时代
实习六 绘制褶皱地区剖面图 一、目的要求 学会在褶皱区地质图上绘制图切剖面图 (铅直剖面图)的方法。
二、说明 褶皱地区铅直剖面图的绘制 1、分析图区地形和褶皱特征 2、选定剖面位置 3、绘出地形剖面 4、在剖面线上和地形剖面上用铅笔标出背斜 (如“∧”)和向斜(如“∨”)的位置 5、绘出褶皱形态 6、整饰
剖面位置:指定或自选 图名:地质图名+)剖面代号+剖面图 比例尺:同地质图,水平与铅直比例尺同 剖面方向: 剖面放置: 地层符号及色谱(岩性花纹见附录)
3、地层柱状图 按工作区所有出露地 层的新老叠置关系恢 复成水平状态切出的 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柱 子。 规格:图名;比例尺 内容:
(二)阅读地质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1. 先看图框外内容: 图名、比例尺、图例及责任表等。从图名和图幅代号、经 纬度,了解图幅的地理位置和图的类型;从比例尺可以了解 图上线段长度、面积大小及制图精度,并可反映地质体大小 及详略程度;从图例可以了解图区地层及地质内容类型。 2. 再图框内内容: 分析地形特征:如全图内的地形、水系特点、山地与沟谷 的分布等; 分析地质内容:地层和岩体的发育情况(产状、分布、时代、 接触关系等)、构造发育情况等。 概括起来就是:先图外后图内;先整体后局部;先略读后 详读。
图名:表明图幅所在地区和图的类型 比例尺:
线条比例尺、数字比例尺: 大比例尺1:2.5万,中小比例尺5-20万, 小比例尺1:50万 图例:用各种规定的颜色和符号来表明地层、岩体的时代 和性质。 A、地层代号、色谱、地质符号
附录 各种地质符号 附录 地层时代符号和色谱。
B、放置顺序 地层、岩体、地质构造及产状、其他符号。 地层(含变质岩和喷出岩):从上到下(或从左到右)
《构造地质学实验》 多媒体课件
目录
实习一 地质图的基本知识及读水平岩层地质图 实习二 用间接方法确定岩层产状要素 实习三 读倾斜岩层和不整合接触地质图 实习四 根据已知岩层产状编绘岩层露头界线 实习五 读褶皱区地质图 实习六 绘制褶皱地区剖面图 实习七 读断层地区地质图并求断层产状及断距 实习八 分析褶皱断层地区地质图并作剖面图
2 7°
30 40 50
图例 灰岩 页岩 泥灰岩 薄层灰岩 砂岩
1:2000
A.




P2
T2 T 13
面A 线
T
1 1
水 T12
2 7°
B
2 7°
30 40 50
50
40
30 河
图例 灰岩 页岩 泥灰岩 薄层灰岩 砂岩
1:2000
B.



P2
T2 T 13
线
与A

50
T
1 1
2 7°
水 T12
• 褶皱描述实例
• 西山背斜:核部位于西山北坡。背斜北西起于李家沟,往 SE经西山,于毛家凹向SE倾伏,长约35km。背斜核部地 层为O1,NE翼完整,地层从老到新依次为O2、O3、D1、D2、 D3、T1、T2,SW翼被断层破坏,从老到新依次为O2、O3、 D1、D2、D3。背斜NE翼向北东倾,地层倾角35°-45°, 从核部向翼部逐渐变陡,背斜SW翼向SW倾,地层倾角 55°,表明褶皱轴面NE倾,转折端为圆弧状,故为一圆弧 状斜歪背斜。该背斜轴线NW—SE向,枢纽有起伏,倾伏 角5°-12°。在背斜两倾伏处,有指状次级褶皱,长度一般 小于5km,随主褶皱一起逐渐向SW方向倾伏消失。
实习一 地质图的基本知识及 读水平岩层地质图
一、目的要求 (1)明确地质图的概念,了解地质图的图式规格; (2)了解阅读地质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3)掌握水平岩层在地质图上的表现特征。
二、说明
(一)地质图的概念及图式规格 1、地质图 按规定的符号、色谱和花纹将地壳某部分的地质体和地质 现象按一定比例概括地投影到平面图(地形图)上所形成 的一种图件。 图式规格: 一幅正规的地质图应该有图名、比例尺、图例和责任表。 图名表明图幅所在地区和图的类型;比例尺又称缩尺,用 以表明图幅反映实际地质情况的详细程度;图例是一张地 质图不可缺少的部分。
(三)绘制倾斜岩层地质剖面图
步骤: 1、选择剖面位置 2、绘地形剖面 3、完成地质剖面 4、标绘花纹、代号
三、作业 分析凌河地形地质图 (附图1),确定不 整合接触关系并作 AB剖面图。
编制地质剖面图实例
A.



P2

T
1 1
2 7°
线
50
40
1:2000 红
水 T12 30 河
T2 T 13
地形图的基本知识
地形图:在平面上反映地形和地物特征的图件
形成过程:将地面高低起伏的地貌形态按一定的比例缩小,用规 定的符号按实际地理方位测绘到图纸上,用代表一定高程的闭合 曲线表示地形的起伏;将地面上的河流、道路、村镇等典型地物 用规定的符号测绘到图纸上。
等高线:
表示地面上高程相等的各点连接而成的闭合曲线。相邻两条等高线之 间的高程差,称等高距。
例:奇峰-雨峰纵向逆冲断层 位于奇峰和雨峰之东侧近山 脊处,断层走向北东---南西,两端分别延出图外,图内全长 约18km。断层面倾向NW,倾角20°-30°。上盘为组成奇 峰-雨峰背斜的C1、C2、C3,下盘为P1、C3 。断层使向斜 不完整。断层NW盘的C地层逆冲于P1与C3之上,地层断 距约800m,断层走向与褶皱轴向一致,为一纵向断层。 断层中部被两个较晚期的横断层所错断。断层形成时代与 褶皱同期,且与同方向、同性质的桑园-五里河逆冲断层相 同,即中三叠世(T2)之后,早白垩世(K1)之前,两条 断层构成叠瓦式。
二、说明 (一)原理:走向线,走向线、地形等高线与露头线的关系 (二)作图的方法步骤
1、已知条件 2、求出放线距 3、作图
实习五 读褶皱区地质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