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女大学生是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受性别角色的影响,女大学生的心身健康要面临多方面的考验。本研究随机选取不同年级的本科女大学生320名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调查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现状,旨在为提高女大学生的幸福感的对策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女大学生;人格;人际关系;主观幸福感;
1 引言
女大学生是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受性别角色的影响,女大学生的心身健康要面临多方面的考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特别是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了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与重视。
2研究设计
2.1 研究目的
本研究了解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发展特点,考察不同人口学特点的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发展差异,为切实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2.2 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分析适合在宏观层面对被试进行统计调查,可以通过一定的研究工具和方法对研究者事先设定的理论假设进行检验。
2.3 研究被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式,于2012年10月选取广东省三所院校的
本科女大学生320名,筛查后得到有效问卷302份,有效率达94.08%。其中,年级分布为:一年级79人,二年级75人,三年级75人;专业分布为:文科153人,理科149人;城乡分布为:城市143人,农村159人;共计有效被试302人。
2.4 研究工具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量表,该量表共四个部分,总体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感两个分量表均包含5个问项,正性情感量表包含6个问项,负性情感包含8个问项。四个分量表均为7点评分,1为非常不快乐或者强烈反对,7为非常快乐或者很赞成。整个量表累计分值越高,表示其主观幸福感越高。
人口学变量采用自编人口学问卷,内容包括学生的专业、年级、独生与否、家庭归属地等基本情况。
2.5施测
采用团体施测,由经过培训的主试在公共课的课堂上用统一指导语组织问卷填写,匿名完成。
2.6 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均录入电脑,运用spss17.0进行数据处理和结果统计分析。
3 结果
3.1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专业差异
如表3-1所示,文科女生的总体主观幸福感、积极情感的得分上存在显著差异,文科女生的得分显著高于理科女生(p0.05)。
3.2 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城乡差异
如表3-2所示,城乡女生在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的得分上存在显著差异,城市女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农村女生(p0.05)。
3.3 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年级差异
如表3-4所示,女大学生的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得分存在年级差异(p0.05)。
4分析与讨论
4.1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1、专业因素
本研究发现在主观幸福感问卷上,文科女生的总体主观幸福感、积极情感的得分上存在显著差异,文科女生的得分显著高于理科女生。这可能是因为文、理科学生由于所学专业的区别,分别塑造了文理科学生不同的表达和思维方式。文科学生感情细腻,情感丰富、思维更多元化,擅长与他人交往;而理科学生逻辑思维比较发达,做事趋于理性,情感不易外露,不善与人交流,因而会造成较多的情绪困扰。另外,出现结果不一致也可能与所选的被试不同有关。
2、城乡因素
城乡女生在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的得分上存在显著差异,城市女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农村女生。表明来自农村的女大学生在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方面的发展略逊于城镇女生。
关于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是否存在城乡差异问题上,目前的研究大都支持城市学生主观幸福感高于农村学生,且基本达成一致。王淑
燕(2005)、范宇凤(2007)研究表明来自城市的硕士研究生主观幸福感比农村的硕士研究生高。张雯、郑日昌(2004)的研究表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存在城乡差异,城市学生主观幸福感高于农村学生;原因可能是来自城镇的女生更善于表达自己的情绪,自尊程度比较高,性格较为活泼开朗,也更喜欢与人交流和沟通。
3、年级因素
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年级差异表明,随着个体大学学业的发展,生活地逐步适应,个体的积极情感也随年级逐渐增加,大三到达顶峰;消极情感在大一群体较为明显,这可能和刚入大学尚未适应新生活和人际环境有关。消极情感随年级递减,到大三降到最低。这提示,女大学生的幸福感发展不但体现在消极情绪体验的减少,也体现在积极情绪体验的培养和提高。
4.2本研究的启示与反思
本结果显示,女大学生幸福感受专业、城乡、家庭和年级等因素影响。心理学的幸福感内涵总是跟快乐经验、生活满意、良好关系、有意义感等内在的感受有关,借鉴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建议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等相关机构可从以下方面对女大学生开展教育
和引导:
1、设计一些教导学生如何提升正向情感的课程方案,藉由提升正向情感,使女大学生心智视野更加开阔,进而可增进社会联结与建构个人资源,提升女大学生的幸福感。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多角度为大学生创造参与集体生活、提
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平台和机会。
3、加强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为他们开设女性心理卫生、人际关系心理学、婚恋心理学等课程,以帮助女大学生了解和把握自身发展特点,改善自我认识方式,从而能够促进自我调适,更好地处理学业情感生活等各类发展性问题,提高生活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
参考文献:
[1] greenspoon p j,saklofske d h.toward an integration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psychopathology[j].social indicators resear2001,54(1):81-108.
[2] 景淑华,张积家。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j].青年研究,1999,(1):21-25
作者简介:韦君如(1983.2-),女,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