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谓语中性别歧视表现及其发展趋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称谓语中性别歧视表现及其发展趋势
/h1 --
--
本站首页
免费课件
免Fra Baidu bibliotek试题
整册教案
教育资讯
计划总结
英语角
幼儿教育
文书写作
海量教案
免费论文
网站地图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语文科
数学科
英语科
政治科
物理科
化学科
地理科
历史科
生物科
中考备战
高考备战
高考试题
中考试题
教学论文
作文园地
教学论文
经济论文
理工论文
管理论文
法律论文
行政论文
艺术论文
医学论文
文史论文
农科论文
英语论文
课程改革
教育法规
教育管理
家长频道
您现在的位置:3edu教育网免费论文英语论文语言文化正文3edu教育网,百万资源,完全免费,无需注册,天天更新!
称谓语中性别歧视表现及其发展趋势
摘要:性别歧视现象在各种文化中均或多或少存在,并深刻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观念。而称谓语,作为人们在社会活动中标识人际关系的一种标签,直接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以及社会关系。所以性别歧视现象在称谓语这一活跃的交际因素中有鲜明的体现。本文试图在称谓语性别歧视表现以及产生原因基础上探讨称谓语中性别歧视现象的发展趋势,关键词:称谓语;性别歧视;表现;原因;发展趋势引言:《韦氏新大学词典》(1987,P1709)对性别歧视的解释是:以性别为基础的偏见或歧视,尤其是对女性的歧视。本文中欲探讨的对象正是在男女平等的原则下,含义带有贬低女性社会地位的一类称谓语。性别歧视现象由来已久,并且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已根深蒂固,这是称谓中歧视现象普遍存在的主要原因。有学者认为“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现实里,现有的对女性的定义和差异性的确定均是以男性为参照系做出的,而不是以女性自身为参照系。”“女性总是处于被男性排挤或关照的地位,在男性居高临下的扫视中,隐含着一种主动与被动,控制与被控制的权力关系”(赵蓉晖2003,56)然而这类称谓语并非是一成不变,因为它是特定社会的思想观念在语用习惯中的反映,称谓语的形式及含义均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发展而改变;同时这一类称谓语也并非自古就有的,最初导致歧视现象的原因是社会分工的不同(陈厚1982,103)。所以影响称谓语变化的主要因素包括男女社会分工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性别歧视问题在社会科学中已得到深入的研究,伹在语言层面对称谓语的研究有着极其深刻的社会意义。本文试从显性和隐性两方面对中西称谓语性别歧视表现种类进行描述,并对其成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此类歧视性称谓语的发展趋势。一、称谓语中性别歧视的表现男性和女性是社会中最基本的性别元素。本应该处于平等的社会关系中,但由于众多因素的影响二者在社会关系中地位不平等,称谓中直接或间接的性别歧视使这一不平等的关系暴露无遗。下面主要从显性和隐性两方面来呈现。(一)称谓语中性别歧视的显性表现1配偶称谓语:男尊女卑在我国封建时期的“三从四德”“四纲五常”等教条的规训下,男女地位差别显着。本应处于平等地位的夫妻关系中也出现了明显的男尊女卑。这一点在诸多作家的着作中可见一斑。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便是一例。中国古代妇女完全没有独立性,在出嫁前跟父姓,出嫁后随夫姓,很多妇女的名字就用姓+氏来替代。相比之下,男性取名相当慎重且颇有名目,不仅有名,还有字、号。在各种白话小说中时有出现“宫人”,“夫君”,“相公”,“老爷”,“当家的”,”一把手?”,?“?掌柜的”;对应则是“贱内”,“贱妾”,“内人”,“糟糠”,“屋里的”。“做饭的”等。相比之下,女性称谓无不显示出女人社会空间的局限和地位的卑下。而女性由于自古以来社会地位低下又受到压迫与歧视使得她们在丈夫面前逆来顺受,对自己的称呼多属谦卑之词。如“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焦仲卿妻》)中的“妾”;“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焦仲卿妻》)中“贱妾”等等。这种现象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中男女社会地位不平等,更反映了这种不平等已深深植根于人们的思想意识之中。2称谓语降格:男少女多词义出现升格和降格是语言发展中的常见现象。纵观称谓语的发展与变化过程,女性称谓语的降格现象远多于男性称谓语。女性称谓语内涵趋向贬低化,消极化。而男性名词内涵变化不大,或出现升格现象,内涵意义趋向褒扬化,并被赋予积极意义。例如:英语中“lord”和“lady”同属中世纪英语对应的尊称词。随着社会发展,在词义泛化过程中,“lord”保留了原有的“高贵、权威、权势”等含义。而“lady”的“尊严、华贵”原意已经消失殆尽。特别是在近代英语中,“lady”一次的词义降格更明显:在纽约直呼对方“lady”则有讽刺和侮辱的意味(whenevera sentence begins with lady 666you maybe sure the rest of thesentence is sarcastic or down fight insulting,(John Mc NultyPM,NY City Use)并且由lady所构成的词组也大都属于贬义词,如:Lady ofpleasure情妇,妓女,Lady ofthe night妓女。汉语中存在同样的现象。“先生”与“小姐”原来都是对有身份有地位的人的尊称。小姐指名门闺秀;先生指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士。随着社会的发展,先生一词虽然泛化了,但最初暗含的尊敬之意仍然没有退去。如宋庆龄女士一直被大家称为宋先生,如此称谓就是为了表达对在知识界及政界取得非凡成就的宋庆龄的尊重。(赵蓉晖2003:98)相比之下,“小姐”不再是有地位女性的专利。酒店里的服务员可以成为小姐;还有三陪小姐,坐台小姐,按摩小姐等等。女性称谓的降格现象是一种语言现象,但降格的根源是男女社会地位的差异以及人们观念上认同。由此我们可以说女性称谓降格正是反映了性别歧视现象的最好例证。(二)称谓语中性别歧视的隐性表现1男女名字暗含意义不对等瑞士语言家所绪尔曾指出:语言符号与它所指的客体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因而名字作为一种必然的语言符号与人之间同样没有必然的联系,只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区别的符号。然而用来区别男女的姓名这一符号在社会行为中不仅具有生理性意义,而且在更大程度上变成了积蓄和传播社会文化的字体,蕴含着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念,具有很强的评价性功能。(Hudson,2000;WardhauZh,2000 Coulmas,2001)由于传统文化对男性的中心地位的认同,使他们的名字也体现出这一含义:勇猛,坚强,果断,以及对仕途的追求,对财产的占有和支配,所以男性的名字多为:龙,虎,刚,军,强,禄,富,贵,鹏,海等。而对女性的期待却是作为辅助男性成功的附庸,供男性欣赏和玩弄的对象。哲学家将用来称呼女性的词归类后分为六类,根据它的分类,笔者经过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后绘制了如下图表:虽然这些词本身没有贬义,但是由于此类事物均有被人消受,享用,玩赏的含义,使得女性的名字自觉不自觉地含有隐性歧视。以上的例子都说明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即女性是被当作被消受被观赏的客体,而男性是消受者,观赏者,是主体,客体只能被动地被主体评判,主体则无所谓好坏,而客体则有好坏的区分,主体可以评判客体,而客体只能被动地承受。(赵蓉晖2003:86)男女名字内涵,及社会给女性冠以的各种各样的“美称”可以鲜明而又准确地体现了姓名这个社会符号中隐含的性别歧视问题。2男女职称称谓与性别标记不对应社会中很多学历、职业称谓都是以男性为参照点,在不加性别标记的情况下均指称男性。当用来指称女性时则需要在职称前加上性别标记。如在事业上颇有成就的女性被称为“女强人”,而非“强人”,因为“强人”向来是指男性。对于女性博士,人们称之为“女博士”,而对男性而言则没有“男博士”这种称呼。传统思想认为男性的舞台是广阔的社会,其人生价值要在“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伟目标中实现,而女性则是为男性成功服务而存在。这种思想观念本身就带有浓厚的性别歧视意味。这种现象不仅仅在汉语文化中存在,在英语中也很普遍,特别是一些表示职位较高的或是有权势的名词,如果用来表示女性,则通常要在这些名词前加上一些词缀,这些词缀实质上就是性别标记。如:Engineer(工程师) woman engineer(女工程师) lawyer (律师) lady lawyer (女律师) doctor (医生) woman doctor (女医生)由上可见,人们普遍认为男人天生就是有地位、权力,是社会活动中的主宰。而女性则被认为是在品质,能力上有别于男性,确切地说是逊色于男性的。这些带有性别标记的称谓语暗含着对女性的不信任和不认可(朱行梅2005:44),同时也说明人们思想观念中的性别歧视在称谓语中直接地反映出来。二、称谓语中性别歧视存在的原因由上述表现可知,称谓语中性别歧视现象在中英语言文化中均普遍存在。称谓语既是语言现象又是文化现象,语言中折射出来的性别差异和性别歧视现象正是特定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民族思维方式在语用习惯中的必然反映。称谓语中性别歧视现象之所以普遍存在,诸多社会学研究着作总结出两大原因。(一)社会分工Lakoff曾在language and women’place(《语言与妇女的地位》)一书中,做过如下评论一“男女不平等的社会地位最终结果是妇女被剥夺了拥有权力的资格,理由是妇女在她们的言谈举止中处处表现出她们没有掌握权力的能力。具有讽刺意义的是,由于社会的影响,妇女自己也以为她们的智力或受教育程度不如男性,该受到如此对待。所以说,语言中的性歧视现象与其说是语言问题,不如说是社会历史分工问题更确切些。”从人类出现开始,谋生手段和后代的繁衍成了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由于最初艰苦的生存环境和原始的生产方式要求高强度的体力劳作,而男性在体力上比女性更强,更勇猛好战,争强好胜,因此更适于与大自然作斗争,实践使男性的体力优势得以体现。后来逐渐产生了劳动分工,男性主要承担起狩猎和田地劳作的任务,并掌握整个家族和社会的生死存亡,因而男性的社会地位越来越重要,并获得社会角色的支配权。而女性则需要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抚育后代和处理家庭事务,不得不局限于家庭生活。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分工方式使男性成为社会的主宰,而女性则处于从属地位,在社会生活上依附于男性。另外,由于男性较多地从事体力劳作和社会活动,男性的才智和能力得到了极大的发挥和锻炼,而女性只能从事一些家庭琐事和社会中一些基础的服务行业,因而女性的才智难以发挥。如现今社会上一些较高层的职位都有男性垄断着,女性无法得到施展才华的机会。如此分工方式最终使男性和女性的社会地位逐渐拉开,让男性显得比女性更为重要。当这种观念反映在语言当中时,就出现了男尊女卑、女陆称谓中的附庸色彩等歧视性称谓语。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社会分工是称谓语中性别歧视产生的根本原因之一。(二)传统文化意识因素广义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这一概念包罗万象,内容涵盖了社会、经济、政治等多个方面。对于称谓语中性别歧视问题,作者观点认为:称谓语中性别歧视现象长期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传统文化意识的连续性,也即某一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会受到早期文化意识的影响,典型的影响因素包括宗教、神话——人类最早的文化形式。在汉文化中,有盘古开天的传说,盘古开天辟地,创造了意义重大,前所未有的功绩,而女娲只能辅助男人的事业:补天,这充分体现了女性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极其有限的。我国最古老的文化典籍之一《易经》中有:“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古代女性必须遵循“三从四德”。所以用来提及女性,称呼女性的称谓中也逃不脱这种根深蒂固的歧视,《圣经》对西方人的影响无处不在,在西方人的意识中,woman是《圣经》中说的helpmeet,即helpmate(帮手、助手),是上帝创造出来帮助亚当(Adam)克服孤独感的人,是由亚当的一根肋骨创造而成,所以女性从一开始就是男性的派生物。另外,在西方文化中女性还总是以反面角色出现,如夏娃的诱人为恶,厄里斯挑起特罗伊战争,潘多拉打开的万恶之源的魔盒。在这些神话揭示了千百年来潜藏在西方人心中的顽固偏见:女陆被视为邪恶,堕落,虚伪,善变的形象。这些神话中的男女形象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文化和社会习俗,而且给后人的思想意识造成了根深蒂固的偏见性影响,使社会风尚,道德标准,伦理价值观都打上了相应的烙印,因此这种歪曲的文化意识为“男尊女卑”,“大男子主义”,“男性中心论”等性别歧视语言提供了依据和生存空间。三、称谓语中性别歧视的发展趋势Nessa wolfson在评论语言中性歧视问题时指出:“语言中的性歧视问题不是语言本身出了什么问题,而是讲语言的人的社会意识的反映、语言反映了人们的价值取向与文明程度”。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当前社会文明程度远高于任何时期,这一点也清晰地在称谓语这一活跃语言因素中反映出来。纵观歧视性称谓语发展变化过程,作者认为当前存在以下两种发展趋势。(一)歧视性称谓语逐渐被淘汰在当今社会,类似于“祥林嫂”之类的命名方式不再存在,同样“官人”,“夫君”,“相公”,“老爷”以及“贱内”,“贱妾”,“内人”等称谓语已成为“语言文物”。此类歧视性称谓语的淘汰是社会分工及社会文化意识变化的必然结果。在现今社会的各个领域,杰出女性普遍存在。她们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对传统文化意识观念的挑战的巨大勇气,已成功地证实女性在社会活动中的作用以及能力并不逊色于男性。这一点也逐渐获得了社会的认可。为了进一步消除性别歧视,我国正大力推进女童教育事业,意图将更多的女性从传统的男尊女卑的思想观念中解放出来。社会对女性看法的改观会逐渐使传统的带有歧视色彩的称谓语变得“不合适”,并在不久的将来必然从称谓语系统中淘汰。(二)现存歧视性称谓语向中性回归十九世纪后半叶,欧美国家掀起了女权主义运动浪潮。女权主义运动亦称女权运动,即争取妇女权利和男女平等的社会思潮和社会运动,其影响波及世界各国,女权主义者们为消除语言中对女性的歧视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女性称谓语中也体现了女权运动的成果。如英语中引入了与Mr.相对应、不表露婚姻状况的Ms.来代替Miss和Mrs。汉语中出现“他(她)”的称谓语——“他(她)们有说有笑地走进教室。”过去“man”可以泛指全人类,现代英语只取其本义,专指“成年男子”。以前的“人类学”就定义为the study of man(kind);如今,习惯上被定义为the study of humankind或thestudy of human beings{human源于拉丁语hunanus,而不是man的派生词)。现代官方英语中,真正的中性词取代了本为男性,而同时也被用作中性的词,如human energy、manufae-tured、to operate(a boat、and people of good will分别代替了manpower、man-made、to mad(a boat)、and mefl of good will。美国的一些报刊杂志也出现了许多兼指男女两性的名词,如用chairperson代替chairman,用prehistoric people代替prehis-torlc mall,将fireman改为fire fighter等。同样,当所指代的人性别不确定时,人们尽量避免使用男性代词,而采用阴阳并容的中性词的手法,如: (1)Each applicant must include a vita with his application,通常被改为:All applicant s must include vitas with their appli-cations。(2)A fuli-time secretary is entitled t0 her own desk,通常被改为:A full time secretary should bc given a separate desk。所有这些改变都带有一个明显的趋势,那就是:为了避免在不知道对象的性别时因称谓不当而造成失礼或表现出偏见时,应使用男女均可用的中性称谓语。结语:综上所述,称谓语中性别歧视现象普遍存在。而语言自身不存在偏见,但语言的使用者却可以按照其社会观念和价值观念赋予语言一定的语用色彩,从而使称谓语带上了性别歧视色彩。究其原因,早期人类社会分工导致了不平等的出现,继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文化意识有进一步加深和传播这种男女存在差异的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权主义出现后带来的新思潮使女性逐渐意识到自身的价值。在这种思想的带动下。女陆开始较多地涉足社会,参与社会活动,争取平等的社会地位。女陆自身的努力使社会重新认识女性,同时也需要新的方式来称谓女性。这种新的称谓方式必然要淘汰以前存在的歧视性称谓语,同时在泛指是以中性称谓居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