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形式是语法本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刍议语法形式是语法的本质
摘要:在语法研究中,语法意义和语法形式的重要性不能等量齐观,因为语法形式体现着语法研究的本质属性,应在语法研究中处于优先地位。首先,语言研究不同于语言教学,必然以形式为中心来完成科学追求规律性事物的使命。其次,语法形式必须与语境在功能上进行竞争,为语言学在语用领域争取一席之地。最后,语法形式的出现是语言成熟的标志。
关键词:语法意义语法形式语法研究语境
语法意义和语法形式之间的关系问题是整个语法研究的核心主题之一,是每一个从事语言学研究的学者都应该认真对待的问题。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对语法意义和语法形式的关系的看法大致经历了“注重语法形式”到“注重语法意义”,再到目前的“将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结合起来”这样一个过程。这个颇具辩证色彩的演变过程,从促进认识角度来看,并没有比提出需要对语法意义和语法形式的关系进行研究的时候更进一步。相反,这种辩证的混合之策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语法意义和语法形式的关系”的探讨的理论价值。
一、语言研究的目标与语言教学的目标
辩证带给认识形式的变化的最终结果是导致在实践领域的无所适从——意义与形式难以兼顾。就语言的本质而言,意义和形式都是不可或缺的。同样地,语法意义和语法形式就其本身而言,是不能区分出孰重孰轻,它们是平等的。在实际教学中,当学生能接触
到典型的对应时,他们往往对汉语学习产生浓厚兴趣。然而不可避免的是典型的对应出现的几率远低于非典型对应出现的几率,“规律之外的东西”太多。这种例外会时常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并助长汉语学习困难的心理。可见形式与意义之间潜在的强制性关联已经人为地构成了教学的障碍。
形式与意义之间的对应看似不必要,但实际上很难改变。从语言研究的角度来看,这种教学上的人为困扰是大可不必的。从教学的素材最终来自研究成果来说,语法形式的形式化特征必然会逐渐渗透到具体教学过程中去。面对教学中存在的人为困扰,一个简单的解决办法就是以形式为主,意义是不可教的。但是,语言不可能仅有形式,而没有意义。事实上,语言的意义涉及的是语言的语境问题
二、语境和语法形式
语境,是为了准确理解语言所承载的意义而逐渐进入到语言使用者所处的环境及与这些环境有关的事物当中去的过程中获得的一个阶段性的概念,其内涵涵盖了所有与理解对话者的意义的要素,即语境的本质是为语言交流提供一个隐性的参考框架。
从准确理解、有效交流的立足点出发,可以将语境与语法形式联系起来。
在准确传递语义的过程中,语境与语法形式的关系不仅是共同合作,也可能相互拆台。在特定的汉语语境中,语境可以颠覆语法形式而传递准确的信息,这是惊人的事实。只是研究者很少从语境
和语法形式的关系的角度来考察这些事实。一个为人熟知的例子就是,当语法形式的主要特征之一的词序被颠倒了之后,交谈并不会受到阻碍,那就是日常生活中常说的:“吃饭了吗你?”任何两个处于常规语境中的个人都不会对这个句子的理解产生困难。
事实上,语境的概念在研究过程中已经过于分析化了——当然,分析是语言学的重要特征。如果将语境这一概念提取到更为本质的层面,它就是语言使用者之间共享的文化意义。这种推定有利于我们理解普遍存在的语言学事实。语境和语法形式的关系也为实验研究所证明。因此,实验的结果毫不意外,以语法形式为中心的外语教学在理科学生中取得了更好的效果。
三、成熟的语言和发展中的语言
剥离了语境的语言是形式化的标准语言,一如自然科学的语言,诚如逻辑严密的计算机语言。在计算机语言中,语境并不是在实际上撤离了,而是转变为逻辑世界中的各种有序的前提条件,它们围绕于核心的语言内容前后发散排列,构成一个个规模不一的严密的逻辑系统。相对于日常的对话来说,这种严密的逻辑系统是极其严格的,每一条计算机语言的生成都必须遵守特定的语言规则。这些语言规则连同它们衍生出来的特定的语言体系构成了结构化语言——语法形式的核心特征。正是这些语言规则使得语言从现实世界——包括语境之类的文化环境中独立出来,成为一种语言成熟的标志。
在结构主义的视野内,以上的推理过程是极其自然的。现在,
在对外汉语的教学中,我们的实际工作需要借助建构主义的视角,才能将这个由结构主义推论而来的结论付诸实施。
语言,即使是同一个民族的语言,也不是历时不变的,这正是建构主义关于现实的观点。自汉语诞生以来,汉语脱离语义逐步功能化的趋势如同甲骨文逐渐弱化表意的功能一样明显。在近代,汉语也在经历一个标准化的过程,追求形式上的规范。与官话相比,白话文在形式上更为规范。这说明,汉语也在自觉地追求自身的形式化。这种追求可能与一个历史变量有关——人群交往规模的扩大。依然从语境的约束作用出发,当交往规模扩大以后,文化背景的多样性将积极介入交谈的过程,从而产生文化隔离。作为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维持统一的局面必然需要借助统一的文化表达方式,而汉语的规范化恰恰能够做到这一点。
四、结语
从实践层面来说,语法意义和语法形式之间的关系是由讨论该问题的微观环境决定的。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从形式转向意义最终转向两者的结合,这事实上是与我国对外汉语发展的历史条件相关联的,它在事实上造成了一种人为的困扰。从一种客观立场来看,语法意义和语法形式两者在语法研究中的地位不可同日而语,简单地将两者混合的做法是懒惰的。如果细心考量,语法的本质在于形式,而非意义。这一结论不论是对于追求研究创新的研究者,还是对于语言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面对其他学科——如民族学、人类学等的功能领域的争夺,抑或语言自身的成熟都是正确的。
参考文献:
[1] 张世年.论汉语的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4)
[2] 田丽.形式理论框架下的语法化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7(11)
[3] 于勇.“以形式为中心”的任务教学法与我国外语语法教学[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
作者简介:章秀文(1983-),女,浙江临安人,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2010级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专业学生,研究方向为对外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