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三江源_地区冬季积雪及气温降水的变化特征_侯文菊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象出版社,1991. [3]高国栋,陆渝蓉.气候学[M ].北京:气象出版社,1986. [4]朱乾根,林锦瑞,寿绍文,等.天气学原理和方法[M ].北京:
气象出版社,2000. [5]青海省气象局.D B 63/T372─2001 青海省气象灾害地方标准
[S].青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2001. [6]《青海气象研究》 编委会.青海气象研究[M ].北京:气象出版
本文利用“三江源”地区气象台站地面气象观测
资料以及雪灾灾情档案资料、500hPa 高度场网格点资
料,应用气候诊断方法,探讨该地区积雪和雪灾发生
机理过程及其成因、积雪及气温降水的变化特征和未
来变化趋势。
2 资料与方法
用“三江源”地区 (31~36°N ,89~103°E)
18 个气象台站 (兴海、同德、河南、泽库、玛沁、达
图中虚线为曲线模拟,直线为线性趋势,折线为实测值 图 3 “三江源”地区冬季降雪量年际变化曲线
年代际冬季平均降雪量 20 世纪 80、90 年代为多 雪和相对多雪时段,在 10.7~13.1m m 之间,60、70 年代为少雪和相对少雪阶段,在 6.9~9.1m m 之间, 60~90 年代基本经历了一个“少雪~多雪”的历史演
62
表 2 “三江源”地区 1961~2000 年各年代冬季
变过程,从 60 年代的 6.9m m 逐步增加到 90 年代的 13.1m m ,偏多近 1 倍,增加明显。 4.2 平均积雪量变化的基本特征
平均积雪量为某时段地表平均积雪深度的累计 值。表 2 为“三江源”地区 20 世纪 60~90 年代各年 代 12 月、1 月、2 月平均积雪量。从表 2 可以看出, 冬季最少平均积雪量出现在气温最低和降雪量最少的 20 世纪 60 年代,最多平均积雪量出现在气温最高和 降雪量最多的 90 年代,冬季平均积雪量 80、90 年代 较 60 年代分别增加了 30.6,49.7 cm ,即增加幅度为 215% ~286% 。月平均积雪量 30a 的变化中,12 月~ 次年 2 月增加比较明显,1 月增幅最大。
“三江源”地区(指长江、黄河和澜沧江源区)是高 原雪灾经常发生的主要地区之一。如:1993 年 1~3 月,“三江源”地区连降中~大雪 10 次,发生严重 雪灾,死亡牲畜 140 多万头(只),春季幼畜的死亡率 达 50% 以上,直接经济损失上亿元。由此可见,“三 江源”地区雪灾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
日、久治、甘德、班玛、玛多、玉树、清水河、囊
谦、治多、杂多、曲麻莱、五道梁、沱沱河) 1961~
2004 年 44a 的气象观测资料 (由青海省气候资料中心
提供),计算冬季平均降水量、平均气温、地表平均
积雪量等序列资料,利用计算的气象要素时间序列,
以时间为自变量,要素为因变量,建立一元回归 (方
程略) 或 N 阶回归曲线模拟方程。计算模拟序列与原
图中虚线为曲线模拟,直线为线性趋势,折线为实测值 图 2 “三江源”地区冬季中雪 (a) 和大雪 (b) 出现站次年际变化曲线
图 3 给出了“三江源”地区冬季降雪量年际变化 曲线。可以看出,一元线性回归拟合直线冬季降雪量 增加的趋势比较明显,冬季降雪量气候变化倾向率为 1.454m m /10a,与年代的相关系数为 0.54,且通过了 0.001 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说明冬季“三江源”地区 降雪量明显增加。冬季降雪量增加的趋势与新疆大部 及河西走廊完全一致,只是增幅偏小[18-25]。近 20a,由 于“三江源”地区冬季降雪量增加,因此牧区雪灾出 现的几率也增大。
关键词:冬季积雪量;降雪量;雪灾变化特征;“三江源”地区
1 引言
长期以来,不少国内外气象、气候学家十分关注
青藏高原积雪异常对印度季风和我国东部地区夏季降 水和气温的影响,作了许多有益的探讨,取得了一批
地面最低气温≤-2℃、500hPa 图上的温度≤-9℃时, 晚霜冻较重。 3.4 指标法
选取当日 08 时 500hPa 高空图和 14 时地面图有 关气象要素预报霜冻。
(3) 当 日 14 时 地 面 图 上 降 水 指 标 : 52853、 52765、52657、52754 四站中有三站无降水。
(4) 当 日 14 时 地 面 图 上 冷 空 气 指 标 : 52853、 52765、52657、52754 四站中有三站△P24≥+2hPa。
⑸当日 14 时地面图上云量指标:52853、52765、 52657、52754 四站中有三站的低云量≤5 成。
(简称特大灾) 和重度雪灾 (简称重灾) 出现的站次
显得偏多,80 年代轻度雪灾 (简称轻灾) 明显偏多,
90 年代中度雪灾 (简称中灾) 明显偏多。
表1
冬季雪灾气象分级标准
雪灾分级 轻灾 中灾 重灾 特大灾
积雪状态
积雪深度 /cm
积雪持续时间 /d
2~5
11~20
5~10
5~10
2~5
21~40
5~10
3 “三江源”地区冬季雪灾的历史概况
依据文献[17]中的冬季雪灾(当年 10 月至翌年 2 月
发生的雪灾)等级 (表 1) 评估指标,统计 1961~2004
年冬季单站积雪资料得出:20 世纪 60~90 年代“三
江源”地区雪灾出现分别为 12、27、34、38 站次,
呈现出逐年代增多的趋势 (图 1)。70 年代特大雪灾
研究高原积雪的地面观测资料主要是气象台站 所测的积雪深度和积雪日数资料,以及卫星所测的积 雪资料(光学遥感器遥测的可见光积雪资料和微波遥感 器遥测的微波积雪资料),到目前为止的相关研究中, 使用最多的青藏高原积雪资料是由 N O A A 卫星观测资 料所计算的积雪面积即雪盖资料。韦志刚等[11]对以上 各类积雪资料进行对比研究后发现,高原地面积雪资 料是目前最为可靠和应用最多的积雪资料。
(2) 海北州霜冻预报方法主要有曲线趋势法、天 气形势法、相关图法、指标法四种,其历史拟合率分 别为 78% 、75% 、68% 和 89% ,目前指标法用得最多, 预报效果也最好。
参考文献: [1]胡毅,李萍,杨建功,等.应用气象学[M ].北京:气象出版
社,2005. [2]张养才,何维勋,李世奎.中国农业气象灾害概论[M ].北京:
研究与探讨
2010 年第 1 期
青海科技
“三江源”地区冬季积雪及 气温降水的变化特征
侯文菊 1,铁顺富 2,张世珍 2 (1.青海省果洛州气象台,青海 大武 814000;2.青海省果洛州气象局,青海 大武 814000)
摘 要:本文利用 1961~2004 年“三江源”地区气象台站观测的气温、降水、积雪资料,用气候诊断方法分析了 该地区冬季积雪温度、降水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20 世纪 60~90 年代冬季“三江源”地区中雪和大雪出现的站次以 及雪灾出现的站次有逐步增多的趋势,降雪量和地表平均积雪量每 10a 分别增加 1.454m m 、9.861 cm ,单站积雪量在 4100m 左右的高度上增加比较明显,冬季降雪和积雪增加的趋势和新疆完全一致。44a 来平均积雪量经历了 3 次明显的 转折,并具有 9.3,7.0,5.6,4.7,4.0,3.5,3.1,2.2,2.0a 的显著周期。未来 10a 冬季积雪增多的趋势仍将维持,雪灾 发生的几率仍然偏大。“三江源”地区 1962~2004 年的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增温率达到 0.27℃/10a,进入 21 世纪, “三江源”地区夏、秋季平均气温增高趋缓,而冬、春季增温加剧的趋势明显。降水量总体呈微弱的减少趋势,减少率 达到 0.74m m /10a,冬、春季降水量呈现出增加趋势,其气候倾向率分别为 1.35,3.44m m /10a。
4.1 降雪量变化的基本特征 从“三江源”地区冬季中雪 (当年 10 月 15 日至
翌年 2 月期间日降雪量在 2.5~4.9m m 之间) (图 2a) 和大雪 (日降雪量≥5.0m m) (图 2b) 出现站次年际 变化曲线可以看出,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90 年代, 该地区中雪和大雪出现的站次比 60~70 年代增多。 中雪和大雪出现站次的气候变化倾向率为 2.31,0.681 站次 /10a,中雪和大雪出现站次与年代的相关系数值 均通过了 0.05 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说明 1961 年以来 “三江源”地区冬季中雪和大雪出现站次有明显增加 的趋势。
1Leabharlann Baidu~20
11~20
5~10
2~5
>40
5~10
21~40
11~20
11~20
5~10
>40
11~20
>20
>20
>15
61
研究与探讨
2010 年第 1 期
青海科技
图 1 “三江源”地区 20 世纪 60~90 年代各年代 冬季各级雪灾出现站次
4 “三江源”地区冬季降雪量和平均积雪量 变化的基本特征
以上 5 项指标中有 4 项符合即可预报次日有霜 冻。利用以上指标对 1976~2005 年 30a 间的霜冻进 行检验,历史拟合率为 89% ,并对 2006 年 8 月 23 日 的早霜冻进行了成功预报。
4 结论与讨论
(1) 海北州霜冻一般规律是:海拔高的地区霜冻
60
终日出现晚,霜冻初日出现早,无霜期短;海拔低的 地区霜冻终日出现早,霜冻初日出现晚,无霜期长。 刚察县霜冻初日开始最早,霜冻终日结束最迟,无霜 期最短;祁连县霜冻初日开始最迟,霜冻终日结束最 早,无霜期最长。霜冻影响程度门源最重,祁连最轻。
社,2002. [7]王江山,李锡福,等.青海天气气候[M ].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4.
青海科技
2010 年第 1 期
研究与探讨
成果[1-4]。陈烈庭、郭其蕴等[5-7]研究高原异常积雪持续 性对同期与后期大气环流的影响,指出:青藏高原冬 季异常多雪,100hPa 和 500hPa 环流从冬到夏的季节 转换推迟;冬春高原多雪,我国南方初夏 5~6 月降 水偏多。徐国昌等[8]对 3 月高原异常雪盖的研究表明, 3 月多雪,5 月东亚北风偏强,我国北方降水偏少。 李培基[9]研究了 1978~1987 年 9 个冬季积雪鼎盛时期 SM M R 观测的高原积雪深度分布后指出,高原腹地藏 北高原和柴达木盆地、藏南谷地为少雪区,高原四周 特别是天山、昆仑山、唐古拉山、喜马拉雅山为多雪 区,高原东侧多雪区以念青唐古拉山和唐古拉山东段 为中心。韦志刚等[10]对 N O A A 高原雪盖资料的研究表 明,青藏高原主体的积雪分布主要以西部兴都库什山 脉、天山山脉和南部喜马拉雅山脉为主,虽然高原中 部唐古拉山脉、昆仑山脉和东部巴颜喀拉山脉的积雪 相对较少,但年际变化大。周陆生等[12]对青藏高原东 部牧区 1971~1997 年 26 个台站 1689 站次大~暴雪 过程研究后发现,大~暴雪过程次数和降水量线性增 加趋势十分明显,导致雪灾危害日趋严重,20 世纪 90 年代进入雪灾的频发时期。董安祥等[13]计算分析了 青藏高原东部雪灾的奇异谱指出,雪灾的总趋势是增 加的 (特别是后冬),这可能是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 应。董文杰等[14]研究青藏高原东部牧区雪灾的气候特 征后指出,1993 年开始,雪灾进入新的高发期,高原 东部牧区冬春雪灾存在着明显的 5~6a 周期和较弱的 2~3a 周期。马林等[15]探讨了欧亚大型天气系统活动 对高原冬季降雪天气形势形成的作用及其影响。
(1) 当日 08 时 500hPa 高空图上风指标:52418、 52533、52652、52836、51886、52818、52866 七站的 风向在 250° ̄360°之间,且有五站的风速≤12m·s-1。
(2) 当 日 08 时 500hPa 高 空 图 上 温 度 指 标 : 51886、52418、52533、52652、52818、52836 六站中 有四站的温度≤-11℃或有三站的温度≤-12℃。
序列的相关系数、基本气候要素的变化倾向率以及各
年代的平均值,分析其历史演变和年代际变化特征。
线性趋势方程中,b1×10 称为气候变化倾向率, 单位为℃/10a 或 m m /10a,b1 值的符号反映上升或下降 的变化趋势,b1<0 表示在计算时段内呈下降趋势, b1>0 表示在计算时段内呈上升趋势,b1 绝对值的大 小表示其上升、下降的程度[16]。
气象出版社,2000. [5]青海省气象局.D B 63/T372─2001 青海省气象灾害地方标准
[S].青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2001. [6]《青海气象研究》 编委会.青海气象研究[M ].北京:气象出版
本文利用“三江源”地区气象台站地面气象观测
资料以及雪灾灾情档案资料、500hPa 高度场网格点资
料,应用气候诊断方法,探讨该地区积雪和雪灾发生
机理过程及其成因、积雪及气温降水的变化特征和未
来变化趋势。
2 资料与方法
用“三江源”地区 (31~36°N ,89~103°E)
18 个气象台站 (兴海、同德、河南、泽库、玛沁、达
图中虚线为曲线模拟,直线为线性趋势,折线为实测值 图 3 “三江源”地区冬季降雪量年际变化曲线
年代际冬季平均降雪量 20 世纪 80、90 年代为多 雪和相对多雪时段,在 10.7~13.1m m 之间,60、70 年代为少雪和相对少雪阶段,在 6.9~9.1m m 之间, 60~90 年代基本经历了一个“少雪~多雪”的历史演
62
表 2 “三江源”地区 1961~2000 年各年代冬季
变过程,从 60 年代的 6.9m m 逐步增加到 90 年代的 13.1m m ,偏多近 1 倍,增加明显。 4.2 平均积雪量变化的基本特征
平均积雪量为某时段地表平均积雪深度的累计 值。表 2 为“三江源”地区 20 世纪 60~90 年代各年 代 12 月、1 月、2 月平均积雪量。从表 2 可以看出, 冬季最少平均积雪量出现在气温最低和降雪量最少的 20 世纪 60 年代,最多平均积雪量出现在气温最高和 降雪量最多的 90 年代,冬季平均积雪量 80、90 年代 较 60 年代分别增加了 30.6,49.7 cm ,即增加幅度为 215% ~286% 。月平均积雪量 30a 的变化中,12 月~ 次年 2 月增加比较明显,1 月增幅最大。
“三江源”地区(指长江、黄河和澜沧江源区)是高 原雪灾经常发生的主要地区之一。如:1993 年 1~3 月,“三江源”地区连降中~大雪 10 次,发生严重 雪灾,死亡牲畜 140 多万头(只),春季幼畜的死亡率 达 50% 以上,直接经济损失上亿元。由此可见,“三 江源”地区雪灾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
日、久治、甘德、班玛、玛多、玉树、清水河、囊
谦、治多、杂多、曲麻莱、五道梁、沱沱河) 1961~
2004 年 44a 的气象观测资料 (由青海省气候资料中心
提供),计算冬季平均降水量、平均气温、地表平均
积雪量等序列资料,利用计算的气象要素时间序列,
以时间为自变量,要素为因变量,建立一元回归 (方
程略) 或 N 阶回归曲线模拟方程。计算模拟序列与原
图中虚线为曲线模拟,直线为线性趋势,折线为实测值 图 2 “三江源”地区冬季中雪 (a) 和大雪 (b) 出现站次年际变化曲线
图 3 给出了“三江源”地区冬季降雪量年际变化 曲线。可以看出,一元线性回归拟合直线冬季降雪量 增加的趋势比较明显,冬季降雪量气候变化倾向率为 1.454m m /10a,与年代的相关系数为 0.54,且通过了 0.001 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说明冬季“三江源”地区 降雪量明显增加。冬季降雪量增加的趋势与新疆大部 及河西走廊完全一致,只是增幅偏小[18-25]。近 20a,由 于“三江源”地区冬季降雪量增加,因此牧区雪灾出 现的几率也增大。
关键词:冬季积雪量;降雪量;雪灾变化特征;“三江源”地区
1 引言
长期以来,不少国内外气象、气候学家十分关注
青藏高原积雪异常对印度季风和我国东部地区夏季降 水和气温的影响,作了许多有益的探讨,取得了一批
地面最低气温≤-2℃、500hPa 图上的温度≤-9℃时, 晚霜冻较重。 3.4 指标法
选取当日 08 时 500hPa 高空图和 14 时地面图有 关气象要素预报霜冻。
(3) 当 日 14 时 地 面 图 上 降 水 指 标 : 52853、 52765、52657、52754 四站中有三站无降水。
(4) 当 日 14 时 地 面 图 上 冷 空 气 指 标 : 52853、 52765、52657、52754 四站中有三站△P24≥+2hPa。
⑸当日 14 时地面图上云量指标:52853、52765、 52657、52754 四站中有三站的低云量≤5 成。
(简称特大灾) 和重度雪灾 (简称重灾) 出现的站次
显得偏多,80 年代轻度雪灾 (简称轻灾) 明显偏多,
90 年代中度雪灾 (简称中灾) 明显偏多。
表1
冬季雪灾气象分级标准
雪灾分级 轻灾 中灾 重灾 特大灾
积雪状态
积雪深度 /cm
积雪持续时间 /d
2~5
11~20
5~10
5~10
2~5
21~40
5~10
3 “三江源”地区冬季雪灾的历史概况
依据文献[17]中的冬季雪灾(当年 10 月至翌年 2 月
发生的雪灾)等级 (表 1) 评估指标,统计 1961~2004
年冬季单站积雪资料得出:20 世纪 60~90 年代“三
江源”地区雪灾出现分别为 12、27、34、38 站次,
呈现出逐年代增多的趋势 (图 1)。70 年代特大雪灾
研究高原积雪的地面观测资料主要是气象台站 所测的积雪深度和积雪日数资料,以及卫星所测的积 雪资料(光学遥感器遥测的可见光积雪资料和微波遥感 器遥测的微波积雪资料),到目前为止的相关研究中, 使用最多的青藏高原积雪资料是由 N O A A 卫星观测资 料所计算的积雪面积即雪盖资料。韦志刚等[11]对以上 各类积雪资料进行对比研究后发现,高原地面积雪资 料是目前最为可靠和应用最多的积雪资料。
(2) 海北州霜冻预报方法主要有曲线趋势法、天 气形势法、相关图法、指标法四种,其历史拟合率分 别为 78% 、75% 、68% 和 89% ,目前指标法用得最多, 预报效果也最好。
参考文献: [1]胡毅,李萍,杨建功,等.应用气象学[M ].北京:气象出版
社,2005. [2]张养才,何维勋,李世奎.中国农业气象灾害概论[M ].北京:
研究与探讨
2010 年第 1 期
青海科技
“三江源”地区冬季积雪及 气温降水的变化特征
侯文菊 1,铁顺富 2,张世珍 2 (1.青海省果洛州气象台,青海 大武 814000;2.青海省果洛州气象局,青海 大武 814000)
摘 要:本文利用 1961~2004 年“三江源”地区气象台站观测的气温、降水、积雪资料,用气候诊断方法分析了 该地区冬季积雪温度、降水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20 世纪 60~90 年代冬季“三江源”地区中雪和大雪出现的站次以 及雪灾出现的站次有逐步增多的趋势,降雪量和地表平均积雪量每 10a 分别增加 1.454m m 、9.861 cm ,单站积雪量在 4100m 左右的高度上增加比较明显,冬季降雪和积雪增加的趋势和新疆完全一致。44a 来平均积雪量经历了 3 次明显的 转折,并具有 9.3,7.0,5.6,4.7,4.0,3.5,3.1,2.2,2.0a 的显著周期。未来 10a 冬季积雪增多的趋势仍将维持,雪灾 发生的几率仍然偏大。“三江源”地区 1962~2004 年的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增温率达到 0.27℃/10a,进入 21 世纪, “三江源”地区夏、秋季平均气温增高趋缓,而冬、春季增温加剧的趋势明显。降水量总体呈微弱的减少趋势,减少率 达到 0.74m m /10a,冬、春季降水量呈现出增加趋势,其气候倾向率分别为 1.35,3.44m m /10a。
4.1 降雪量变化的基本特征 从“三江源”地区冬季中雪 (当年 10 月 15 日至
翌年 2 月期间日降雪量在 2.5~4.9m m 之间) (图 2a) 和大雪 (日降雪量≥5.0m m) (图 2b) 出现站次年际 变化曲线可以看出,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90 年代, 该地区中雪和大雪出现的站次比 60~70 年代增多。 中雪和大雪出现站次的气候变化倾向率为 2.31,0.681 站次 /10a,中雪和大雪出现站次与年代的相关系数值 均通过了 0.05 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说明 1961 年以来 “三江源”地区冬季中雪和大雪出现站次有明显增加 的趋势。
1Leabharlann Baidu~20
11~20
5~10
2~5
>40
5~10
21~40
11~20
11~20
5~10
>40
11~20
>20
>20
>15
61
研究与探讨
2010 年第 1 期
青海科技
图 1 “三江源”地区 20 世纪 60~90 年代各年代 冬季各级雪灾出现站次
4 “三江源”地区冬季降雪量和平均积雪量 变化的基本特征
以上 5 项指标中有 4 项符合即可预报次日有霜 冻。利用以上指标对 1976~2005 年 30a 间的霜冻进 行检验,历史拟合率为 89% ,并对 2006 年 8 月 23 日 的早霜冻进行了成功预报。
4 结论与讨论
(1) 海北州霜冻一般规律是:海拔高的地区霜冻
60
终日出现晚,霜冻初日出现早,无霜期短;海拔低的 地区霜冻终日出现早,霜冻初日出现晚,无霜期长。 刚察县霜冻初日开始最早,霜冻终日结束最迟,无霜 期最短;祁连县霜冻初日开始最迟,霜冻终日结束最 早,无霜期最长。霜冻影响程度门源最重,祁连最轻。
社,2002. [7]王江山,李锡福,等.青海天气气候[M ].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4.
青海科技
2010 年第 1 期
研究与探讨
成果[1-4]。陈烈庭、郭其蕴等[5-7]研究高原异常积雪持续 性对同期与后期大气环流的影响,指出:青藏高原冬 季异常多雪,100hPa 和 500hPa 环流从冬到夏的季节 转换推迟;冬春高原多雪,我国南方初夏 5~6 月降 水偏多。徐国昌等[8]对 3 月高原异常雪盖的研究表明, 3 月多雪,5 月东亚北风偏强,我国北方降水偏少。 李培基[9]研究了 1978~1987 年 9 个冬季积雪鼎盛时期 SM M R 观测的高原积雪深度分布后指出,高原腹地藏 北高原和柴达木盆地、藏南谷地为少雪区,高原四周 特别是天山、昆仑山、唐古拉山、喜马拉雅山为多雪 区,高原东侧多雪区以念青唐古拉山和唐古拉山东段 为中心。韦志刚等[10]对 N O A A 高原雪盖资料的研究表 明,青藏高原主体的积雪分布主要以西部兴都库什山 脉、天山山脉和南部喜马拉雅山脉为主,虽然高原中 部唐古拉山脉、昆仑山脉和东部巴颜喀拉山脉的积雪 相对较少,但年际变化大。周陆生等[12]对青藏高原东 部牧区 1971~1997 年 26 个台站 1689 站次大~暴雪 过程研究后发现,大~暴雪过程次数和降水量线性增 加趋势十分明显,导致雪灾危害日趋严重,20 世纪 90 年代进入雪灾的频发时期。董安祥等[13]计算分析了 青藏高原东部雪灾的奇异谱指出,雪灾的总趋势是增 加的 (特别是后冬),这可能是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 应。董文杰等[14]研究青藏高原东部牧区雪灾的气候特 征后指出,1993 年开始,雪灾进入新的高发期,高原 东部牧区冬春雪灾存在着明显的 5~6a 周期和较弱的 2~3a 周期。马林等[15]探讨了欧亚大型天气系统活动 对高原冬季降雪天气形势形成的作用及其影响。
(1) 当日 08 时 500hPa 高空图上风指标:52418、 52533、52652、52836、51886、52818、52866 七站的 风向在 250° ̄360°之间,且有五站的风速≤12m·s-1。
(2) 当 日 08 时 500hPa 高 空 图 上 温 度 指 标 : 51886、52418、52533、52652、52818、52836 六站中 有四站的温度≤-11℃或有三站的温度≤-12℃。
序列的相关系数、基本气候要素的变化倾向率以及各
年代的平均值,分析其历史演变和年代际变化特征。
线性趋势方程中,b1×10 称为气候变化倾向率, 单位为℃/10a 或 m m /10a,b1 值的符号反映上升或下降 的变化趋势,b1<0 表示在计算时段内呈下降趋势, b1>0 表示在计算时段内呈上升趋势,b1 绝对值的大 小表示其上升、下降的程度[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