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道德观
评价鲁迅先生的教育观

评价鲁迅先生的教育观
鲁迅先生在“童年”系列文章中就提出了他的教育观:博学而朴素、
质朴而诚实,注重向孩子传授做人的道德修养和学问知识,重视对个
人形象培养及外在形式,即文学运用的熟练。
鲁迅先生倡导老师裁减
课堂教学时间,在课堂教学中辅以实践和谈论,倡导以提倡自由思想
的形式让孩子更多的参与实践。
他同时也不忽略孩子的游戏,他主张
孩子的学习应从游戏中得到建立和丰富,学习更要注重内容而不是表
达形式,所以他在教育中倡导比较平等、比较自由的教育方式。
总之,鲁迅先生的教育观是以培养孩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为主
要内容,追求知识自由和自由思想为主要目标。
鲁迅《题三义塔》

鲁迅《题三义塔》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
其中,《题三义塔》是鲁迅的一篇散文,本文将介绍这篇散文的背景、主题、思想意义等方面。
背景鲁迅在1925年创作的《三义塔》一文的第一个版本中,就提到了这个“塔”。
而到了1926年2月3日发表的《现代杂志》第七卷第五期的《题三义塔》一文中,便称这个塔为“三义纪念塔”。
在该文中,鲁迅直接点到三义堂,而公开为其点了名。
这是因为1925年,北京的张家门和永定门两座城门一侧发生了坍塌事故,而北京的当局却以“风水不利”为由,开了“三义堂”的整修工作。
这一整修题名异己的活动,使得许多知识分子感到荒诞,愤慨之余便有人紧随鲁迅之后发表了类似的批判文章。
主题鲁迅这篇散文的主题是反对迷信和愚昧,并呼吁人们越来越敬重人类知识,同时也提出了知识分子应该承担社会责任的观点。
正文鲁迅的《题三义塔》一文,全文都离不开迷信和愚昧这一主题。
文章以“三义塔”作为背景,开篇便点明了塔的名称,接下来鲁迅引用清代文天祥的诗句:“民为重,社稷次之,皇为轻”,并称之为“一篇气盈志满的咏志题”,然后就用个较为讥讽的语气,谈到了烧香拜佛的事,以及对三义堂活动的争议。
在文章的后半部分,鲁迅又提到一个贫民的传说故事,高妻子祈福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里面,高妻子想要轻取村子里面的钞票,而她先是去拜访庙神,扑倒在庙神的脚边泣不成声,并且看到庙神前有一个奇迹的时候,才去抢匪夫人的钱袋,这样便不至于被村子里人指责。
鲁迅深思熟虑地提出了“敬畏人类的智慧,还是借助空洞的神力?”的问题,探讨了人性与智慧的真正意义。
这篇文章最后提出了一种道德观,即“承担社会责任”。
鲁迅倡导知识分子应该担当起社会责任,要发扬人类的科学思维,找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在文章的结尾,鲁迅以保卫国家和人民的话来呼吁知识分子们担起社会责任,呼吁大家共同努力,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和民主而奋斗。
思想意义鲁迅的《题三义塔》一文,是其反对迷信和愚昧的代表作之一。
鲁迅先生对古时所谓的孝持有怎样的态度

鲁迅先生对古时所谓的孝持有怎样的态度鲁迅的《二十四孝图》是从抨击当时一些反对白话的“正人君子”谈起的。
他在文中展现出了对所谓的古时的孝的不屑的态度。
斥责封建孝道不顾人命,教坏后人,揭示其虚伪和残酷。
揭示道德家们的虚伪(包括现代人),他们故意捏造那种现实中不存在的道德高标,以突显自己的价值。
鲁迅先生的文字至今独来仍然是犀利的让人佩服。
我等的价值观很多都是受到先生的影响。
在当时看到不顺眼的事和人,先生还要写下来嘲讽一下。
对于旧社会更是深恶痛绝,那就绝对是反就旧社会的第一人啊。
可以想象这些宣扬旧社会愚忠思想的文化中的糟粕,先生能容忍这些玩意祸害人!这些二十四孝之类的现在人看来还是难以接受的,比如说什么埋了儿子养老母,我都不知道这是孝还是人的残忍。
再比如说,彩衣娱亲,要是搁到现在不知道是不是能直接气死老人。
你这个夯货,傻缺。
还有那什么,什么来着。
人讲孝能动天这个我相信,最多也就是能让人心情好点,多活几年。
但是你说老天能给你埋下一坛金子,这就是操蛋了。
还有是大冬天能长出竹笋来。
你真当是神话故事啊。
鲁迅先生对这个的批判要比我们还要严重。
简直就是指着鼻子骂了。
看的是真痛快。
也不知道现在人在宣传这些就故事是因为啥。
宣扬孝道是一个好事情,但是要跟紧时代的脚步。
这些旧故事现在连个孩砸都骗不了。
你指望用这个来教育人,这不是瞎糊弄人嘛。
1。
鲁迅嫉恶如仇的故事

鲁迅嫉恶如仇的故事
鲁迅嫉恶如仇的故事: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被誉为杰出的作家和思想家。
他以敏锐的观察力和
犀利的批判精神,呈现了早期现代中国社会的种种不幸和苦难。
鲁迅对于社会不公和道德败坏的现象表现出了嫉恶如仇的态度,并用自己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这些问题。
在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中,这种嫉恶如仇的情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
故事主人公是一个反复无常且自私自利的商人,他利用弱势社会群体的劳动力获取巨额利润,同时对人性的扭曲和道德的沦丧给予了极力的指责。
鲁迅通过主人公的狂言疯语,揭示了社会中的污秽和虚伪,强烈表达了对于那些利欲熏心的人的愤怒。
另一个作品中的例子是鲁迅的短篇小说《孔乙己》。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贫穷
的酒保被欺负时的悲剧遭遇。
鲁迅细腻地描绘了社会底层人物孔乙己的形象,他受尽歧视与冷嘲热讽,但他却保持着尊严和自尊。
通过这个故事,鲁迅用刀锋般的笔触揭示了社会现象中的不公与不平等,对于孔乙己的遭遇表达了强烈的嫉恶如仇之情。
以上两个例子仅是鲁迅作品中的冰山一角。
鲁迅通过诗歌、杂文、小说等多种
文体,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种种丑恶揭示出来,通过自己的才华和独特的视角,让人们深刻反思,并激发起改变社会的愿望。
总之,鲁迅的作品中透露出对社会阴暗面的关注和批评,彰显出他对不公平、
道德败坏现象的嫉恶如仇。
他的作品不仅是文学的瑰宝,更是对社会良心的呐喊,激励着人们思考和行动。
鲁迅的《狂人日记》中对封建社会的批判

鲁迅的《狂人日记》中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引言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以其独特的文风和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读者。
他的作品《狂人日记》是一部通过小说镜像来表达对封建社会问题的批判,通过一个疯子的视角,揭露出封建礼教、旧习俗和道德观念对个体造成的压迫和伤害。
本文将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探讨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对封建社会进行的批判。
社会倒退与自由意志《狂人日记》以第一人称形式讲述了一个被认为是“神经过敏”的主人公叶紫芸。
通过叶紫芸这个疯子角色,鲁迅暗示了整个社会都如同一个“神经过敏”的集体。
依靠这种视角,他表达了他对封建社会僵化与倒退的不满。
叶紫芸被束缚于传统礼仪、家族责任和各种禁锢的旧习俗中,无法自由生活,从而导致他的精神崩溃。
鲁迅通过叶紫芸的形象告诉人们,封建社会的枷锁使得个体失去了选择和行动的自由意志。
封建礼教对女性的压迫在《狂人日记》中,鲁迅对封建社会中对女性的压迫进行了深刻批判。
小说中描绘了许多女性角色,如叶小姐、花儿姑娘等,她们都是被封建礼教所束缚、压迫和剥夺了自我发展和表达巨大潜力。
例如,《狂人日记》中描述叶小姐被强迫进入一场不爱的婚姻,并因此而走向精神坍塌的边缘。
通过这些形象描绘,鲁迅有力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对女性权利和自由的剥夺,以及由此带来的心灵挣扎和困境。
旧习俗与道德观念对个体造成伤害《狂人日记》还深刻地探讨了旧习俗和道德观念对个体造成的伤害。
主人公叶紫芸因为违背了封建礼教的规定,毅然放弃了自己的父母和家族责任,选择离开家庭,走上流浪生活。
在他的眼中,封建社会所倡导的“孝”、“贞”等道德观念其实是对个体自由发展和幸福生活的绊脚石。
通过叶紫芸这一形象,鲁迅表达了对旧有道德观念束缚和限制人性发展的批判。
结论《狂人日记》是鲁迅通过小说形式对封建社会进行批判的重要之作。
通过叶紫芸这个疯子角色和其他女性形象,鲁迅揭示了封建社会对个体自由、权利和生命带来的种种压抑和剥夺。
他以独特而激进的方式强调了文化渊源中蕴藏着不平等、双重标准与显而易见之虐待,并提出了中国传统文化需要进行改革和解放个体的诉求。
鲁迅给我们的启示100字

鲁迅给我们的启示100字鲁迅给我们的启示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伟大作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他的作品深刻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对于革命和改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鲁迅给我们的启示不仅限于文学创作,更是关于生活、社会和人性的思考。
以下是我对鲁迅给我们的100个启示。
一、怀疑权威:鲁迅敢于怀疑传统道德和权威,他提醒我们要去审视和质疑那些被视为“正常”的事物。
二、独立思考:鲁迅的思想独立,他鼓励我们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不要盲从。
三、抗争不屈:鲁迅的一生充满了抗争和挫折,他的坚持告诉我们要勇敢面对困难和挫折。
四、关注社会:鲁迅对社会的深刻剖析和批判,让我们明白了社会的问题需要每个人的关注和改变。
五、追求真理:鲁迅一直追求文学的真理,他告诉我们要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坚定不移。
六、揭示黑暗:鲁迅的作品揭示社会的黑暗,他提醒我们要有勇气去正视和改变这种黑暗。
七、关注弱者:鲁迅关注弱者的命运,他告诉我们要去关心和帮助那些弱势群体。
八、倡导平等:鲁迅倡导平等,他提醒我们要对待每个人都平等,才能构建一个公正的社会。
九、批判封建:鲁迅批判封建传统,他警示我们要摒弃那些束缚我们思想和行为的封建观念。
十、反抗压迫:鲁迅反抗压迫,他教导我们要勇敢反抗那些对我们的压迫和控制。
十一、感受生活:鲁迅善于感受生活,他告诉我们要用心去感受并思考生活的意义。
十二、关爱他人:鲁迅关爱他人,他建议我们要多关心他人,多给予他人帮助和支持。
十三、反思过去:鲁迅反思过去的教训,他提醒我们要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不再重蹈覆辙。
十四、拒绝盲从:鲁迅呼吁我们不要盲从,要有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能力。
十五、面对现实:鲁迅直面社会现实,他告诉我们要勇敢面对社会的现实,不要逃避。
十六、严于律己:鲁迅严于律己,他教导我们要从自己做起,严格要求自己。
十七、远离庸俗:鲁迅远离庸俗,他提醒我们要远离庸俗的思维和行为。
十八、保护环境:鲁迅关心环境保护,他告诉我们要爱护和保护我们的环境。
鲁迅品格精神

鲁迅品格精神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更名为周樟寿,字南溪,民国时代的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
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其作品以揭露社会弊端和民众痛苦为主题,语言直白诙谐,引人深思。
鲁迅的品格和精神对于当代人也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首先,鲁迅具有坚定不移的追求真理的精神。
他经历了清朝末年和民国初年的社会动荡和痛苦,深受社会的腐败和剥削之苦。
鲁迅从小立志要追求真理,他以短篇小说《狂人日记》、《孔乙己》等作品,赤裸裸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虚伪和黑暗。
鲁迅通过笔触深入人心地表达出了自己对社会的反抗和怀疑精神,他所追求的真理成为了他整个人生的追求目标。
其次,鲁迅拥有敢于挑战权威和传统观念的品格。
鲁迅在其代表作《狂人日记》中,通过主人公的独白,揭示了封建社会中人们的愚昧和奴性。
他用尖锐的嘲讽和讽刺,打破了人们对尊崇的儒家经典的迷信和陈旧的观念,并提出了科学和现代文明的要求。
在当时的中国社会,鲁迅以他敢于挑战传统观念的精神,为许多人树立了一个榜样。
再次,鲁迅具有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
在他的作品中,我感受到了对于孩子、贫苦人民和下岗工人的关怀和同情。
在《阿Q 正传》中,鲁迅以独特的笔触刻画了一个被社会边缘化的人物——阿Q。
阿Q这个形象不仅代表了社会底层的贫苦人民,同时也是他对于传统道德观念的批判。
鲁迅通过描写阿Q的境遇和心理,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丑陋和社会弱者的困境。
鲁迅通过他的作品为弱者发声,传达人类之间互敬互爱的理念,强调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尊重和关注。
最后,鲁迅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
鲁迅在民主革命时期,积极参与革命活动,并担任各种责任。
他用笔和言辞来宣传革命思想,为人民利益而奋斗。
鲁迅的作品和著述不仅揭示了社会的弊端,同时也煽动了人们对于革命的渴望和期待。
他坚信自己用笔所做的工作虽然微小,但可以为社会进步和人民解放做出贡献。
综上所述,鲁迅的品格和精神对于当代人来说依然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
五四时期鲁迅与周作人的“性道德观”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最有力的倡导是“人的解放”,“妇女”(包括“儿童”)的发现是这一时代大主题下的重要子课题。
“女性问题”不但进入“人”的思想讨论范畴,并且深入到中国思想道德、文化心理的隐秘结构和禁忌层面———性。
在这方面,鲁迅和周作人是最深刻的批判者、最有力的建设者,他们通过剖析女性所遭遇的性压抑与性压迫抵达对传统道德观的深层批判,通过提倡新的、人性的性道德观,还原女性作为“人”的全部价值。
而在这一打破禁忌的途中,周作人远比鲁迅走得更急、更远,由他所倡导的新的性道德观,在当下也依旧具有启示性意义。
一、物化的女性身体:“性压迫”场所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女性谨守从父、从夫、从子的道德戒律,无法独立自主地掌握自己的命运与身体,她们主动或者被动地迎合以男性主导的社会价值规范以及审美需求,心甘情愿或者无可奈何地改造和牺牲自己的身体,诸如缠足、守节、殉节乃至殉葬都是通过身体的残害或者牺牲达成对父权社会的皈依,身体成为两性权利等级关系的表征,亦成为男性对女性性管控和性压迫的最终场所。
目前,学界对于缠足的起源,时间、环境等因素还莫衷一是,但是能够确认的是,在明清之际,女性缠足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风尚,并且延展为女性社会身份与尊卑等级的象征。
风气所向,连身受缠足之苦的女性自身不但“不以‘三寸金莲’为摧残,而以小足为宝,甚至以缠足作为身份高贵的象征”[1]155。
这一奇特现象的形成自然与社会价值主导群体———男性———的推崇息息相关。
有研究者称:“缠足是封建社会对女子实行性压迫的重要表现之一,它和性南通大学学报窑社会科学版第34卷第5期双月刊2018年9月出版收稿日期:2018-04-28作者简介:王桂妹(1970-),女,天津人,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博士;王思侗(1982-),女,江苏南通人,吉林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百年‘五四文学’阐释史”(15BZW127);吉林大学青年学术领袖培育项目“‘五四新文化/文学运动’百年阐释史论”(2015FRLX03)五四时期鲁迅与周作人的“性道德观”王桂妹,王思侗(吉林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130012)摘要:五四时期,在揭露“吃人的旧道德”,弘扬“人的解放”的浪潮中,“性道德”被提到了时代课题的前台。
浅谈鲁迅《社戏》中“偷豆”的道德观

MING RI FENG SHANG187文 教 研 究文|乔秋菊浅谈鲁迅《社戏》中“偷豆”的道德观摘要:《社戏》这篇课文,作者通过一个儿童的视角叙述了“我”在平桥村游玩、看戏、偷豆的快乐经历。
鲁迅先生以儿童视角为我们展现了儿童视野里的精神“乐土”。
尤其在“偷”豆这一情节,充分表达出了他对美好童年、快乐生活的回忆和留恋。
然而,从“偷豆”引发出的行为价值观与道德观的扭曲,值得我们深思。
我们需要用孩童的心理和逻辑去思考现实,才能品味出他们烂漫世界的无穷趣味。
关键词:社戏;偷豆;儿童;道德观一、文章主旨《社戏》这篇课文总共分为两个部分。
中学课本只收录了鲁迅的经典名篇《社戏》的后部分。
开头三段,鲁迅先生只是描写了写淳朴的的民俗。
语言朴素自然,情感真实细腻。
每次读到结尾那句:“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感慨美好的童年已成为回忆,再也无法回到那童真时代。
追求无拘无束的童话世界,是本文的一大理想。
通过去看社戏,在看戏之前波折起伏。
孩子们心理的变化,都可凸显出孩子们童真、童趣,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
二、社戏中“偷豆”的意蕴归航途中,大家想煮豆吃,于是就想到了偷豆,但阿发并没有吝啬自家的豆,而是看了看便说:“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
”从这句话可以体现出阿发的憨厚、朴实,热心。
文本中提到:六一公公并未斥责孩子们偷豆的行为,而是开着玩笑说“踏坏了不少”。
从这句话可以突现出六一公公的对大家的宽容,同时从侧面烘托出六一公公对“我”的热情好客。
然而文本中我却觉得六一公公的豆没有昨夜的豆好吃。
“昨夜”的豆是和小伙伴们一起吃的豆,我与伙伴们一起剥豆,一起快乐轻松的吃豆过程,在童趣与和谐的氛围中自然豆是好吃的。
“我”很享受和伙伴们一起玩耍的欢乐日子。
因为,和伙伴们在一起玩耍的氛围跟家人在一起的氛围是完全不同的。
三、“偷豆”中的道德思想文章结尾写道:“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吃到那夜似的好豆。
从鲁迅的作品看鲁迅的女性观3

从鲁迅的作品看女性的悲剧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新文化的巨人,始终探索着中国民众的解放之路,毕生关注着女性的命运,思考和探索女性解放的出路。
他将妇女解放作为反封建斗争的重要内容,以妇女解放为反封建的突破口,对封建道德进行了最坚决、最彻底、最深刻的批判。
他以犀利的笔锋,独特的视角,深入揭示了中国妇女生存和蜕变的艰难,积极探究她们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思索着中国妇女的解放之路。
本文拟通过分析鲁迅作品中妇女的生存困境,揭示他对女性悲剧的态度,探讨他创作中对女性摆脱悲剧命运出路的思索的历程。
Luxun being the giant of china new modern culture,he always search for the liberate road of China’s people and womens future so as to exprore the liberate road.He put the womens liberty on a antifeudal way to make the Criticism of feudal morality.He deeply eveals the difficulty of womens living and difficult way to change by his sharply penliterary talent.He thought of the poor womens tragicdy fate and search for the liberty road. This article anyise that the womens poor fate and Luxun’s willing of get the women out of trouble.关键词鲁迅先生的一生就是同封建旧势力抗争的一生,是拯救和唤醒国民的一生。
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者和一个伟大的思想家、爱国者,他将自己同情的目光投向了旧中国的女性,那些在封建制度下备受剥削和摧残的人们。
关于鲁迅先生的思想观点

关于鲁迅先生的思想观点简介鲁迅先生(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作家,还是一位敏锐的思想家和社会评论家。
鲁迅先生的作品广泛涉及小说、散文、杂文、诗歌等多个领域,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他的思想观点在当时和现在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力,为中国的文化和社会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主要思想观点文学观点鲁迅先生主张文学应该反映现实生活,揭示社会矛盾,批判封建主义和迷信思想。
他强调文学应该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启蒙作用,认为文学的力量可以唤醒民众,推动社会进步。
他提倡白话文的使用,主张文学的语言应该贴近民众,易于理解。
社会观点鲁迅先生对当时的中国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他认为封建主义的残余是中国社会进步的主要障碍,批判了旧道德、旧文化、旧传统。
他主张实行民主和科学,倡导民众觉醒和民族自强。
鲁迅先生还关注农民和工人的命运,对弱势群体表示深切同情。
文化观点鲁迅先生主张文化的革新和开放,认为中国应该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点,以发展自己的文化。
他批判了封建主义的文化观念,主张文化应该与时俱进,为人民服务。
鲁迅先生还强调了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提倡尊重不同的文化和观点。
政治观点鲁迅先生的政治观点在当时也颇具争议。
他曾支持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后来对国民党政府表示失望。
在共产主义思潮的影响下,鲁迅先生逐渐倾向于左翼政治立场。
他主张文艺为工农服务,支持社会主义革命。
影响和评价鲁迅先生的思想观点对当时和后来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和思想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和研究,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中国现代思想的启蒙家”等。
鲁迅先生的思想观点在中国文化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
---以上是关于鲁迅先生的思想观点的简要概述,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如有需要,请随时提问,我将竭诚为您解答。
描写鲁迅先生的精神品质

描写鲁迅先生的精神品质
鲁迅先生是一位伟大的中国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的精神品质深受人们的赞誉和敬仰。
以下是对鲁迅先生精神品质的描写。
一、勇于批判
鲁迅先生具有高度的批判精神,他对社会的不公和弊病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评。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人性的观察和思考,力图揭示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引导人们进行自我反思,有着很高的社会责任感。
二、爱国精神
鲁迅先生是一位爱国主义者,他热爱中国,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关注社会发展和改革。
他在作品中对于中国的悲惨现状以及自身民族精神的振兴提出了深刻的思考和建议。
三、深度的文化素养
鲁迅先生是具有深度的文化素养的作家,他的思想和作品都深受文化和历史背景的影响。
他善于运用古代文献和传统的文化资源,并且以独具特色的方式进行表达。
四、哲学性的思考
鲁迅先生是一位思想家,他的作品中深刻的思想内涵,经常体现着哲学性的思考。
他探讨了人性、道德、文化、民族等重要问题,为中国的思想文化贡献了许多有价值的思考。
五、坚定的个性和态度
鲁迅先生是一位有着坚定的个性和态度的人,他对于自己的信仰和生活稳定、有信心、有决心。
甚至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也始终保持着这种坚定的态度,这种品质也极大地影响了后世。
鲁迅先生的精神品质如此高尚,让人们深刻地认识到了一个伟人的思想和作品的重要价值,也很好地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和精神传统,必须在今后的社会发展进程中得到高度重视和发扬光大。
鲁迅名言对损人利己的看法1001鲁迅名言对损人利己的看法 -

鲁迅名言对损人利己的看法1001鲁迅名言对损人利己的看法-现在做人,似乎只能随时随手做点有益于人之事,倘其不能,就做些利己而不损人之事,又不能,则做些损人利己之事。
只有损人而不利己的事,我是反对的,如强盗之放火是也。
——鲁迅在鲁迅看来,最低层次的精神就是损人不利己,如强盗放火。
其次是“损人利己”,鲁迅把这种人比喻为白蚂蚁。
白蚁是一种昆虫,除南极洲之外遍布全球。
这种虫子啃木头,特别善于潜伏在干燥的木材中。
鲁迅说,白蚁一路咬过去,留下的是一条排泄的粪。
所以,那些贪官污吏,那些制造伪劣产品牟取暴利的人,都相当于白蚁,在人世间只能留下远扬的臭名。
五四时期,有人提倡一种新道德,叫“人我两利”,或者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这种道德观好像一台天平,一端放的砝码是“我”,即自己;另一端放的砝码是“人”,即别人。
但在实际生活当中,“人”与“我”这两个砝码的分量是很难绝对均衡的,不是向“人”一端倾斜,就会向“我”一端倾斜。
所以鲁迅崇尚的道德观叫“损己利人”。
这种精神就是一种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的无私奉献精神,一种在处理公与私、人与我、大局与局部关系时的自我牺牲精神。
鲁迅在《两地书·一一二》中说:“我对于名声,地位,什么都不要。
”有的文学青年认为鲁迅是文坛领导,鲁迅回复说:“领导绝不敢,呐喊助威,则从不辞让。
”(1933年10月28日致胡今虚)鲁迅小说曾被翻译为捷克文,译者要付他稿酬,鲁迅说:“至于报酬,无论哪一国翻译我的作品,我是都不取的,历来如此。
”(1936年7月23日致普实克)他经常无私地帮助青年作家,甚至资助贫困作家,当被帮助者表示感谢时,鲁迅说,这是不必要的,我的稿费总比青年作家来得容易,用用毫不要紧,不必感激。
虽然懂得感激是一种美德,但对于感激者也是一种情感束缚,翅膀上悬挂着感激的心灵债务,自己就不能高飞远走。
鲁迅还有一句名言:“在生活的路上,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活。
鲁迅对中国人及中国历史的九大感悟

鲁迅对中国人及中国历史的九大感悟张梦阳鲁迅之所以无愧于思想家的称号,就在于他比他的同时代人以及多少代的后来者都深刻得多、清醒得多地了解中国社会和历史,他以他无可比拟的极其犀利、极其深邃的杂文和小说,对中国数千年的封建专制主义进行了全面、彻底的批判,促使中华民族从“瞒和骗”与“不悟自己之为奴”的大梦中猛醒,“睁了眼看”世界,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以及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从而提高悟性,拔除奴隶之根性,实现精神上的自觉和独立,开辟崭新的精神文化之路。
他的文章看来是零散的、片断的,但是综合起来却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
这一精神文化系统,的确实际催发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觉醒,并推动了全人类的精神文化发展,丰富了全人类的思想宝库,提高了人们对自我和对宇宙人生的认识,乃是中国精神文化新旧转型时期必不可少的思想资源,是所有想了解中国社会和历史的知识分子必须阅读的百科全书。
所谓思想家就是能够把握事物之本质与世界之本源的思想者,鲁迅正是对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的本质及其所造成的奴隶根性的本源把握与揭示得最为深刻、系统的思想者,仅就这一点来说,鲁迅就足可称为中国伟大而深刻的思想家了。
他不是西方黑格尔、康德那样的建立了理论体系的思想家,而是最懂得中国的长于“知人论世”、明于知人心的本土思想家,这是他与西方思想家的区别,也是他的中国特色。
由于鲁迅的思维具有感悟型、“绍兴师爷”型的尖刻与严密和赋之于形象的特征,所以从性质上说,他是中国历史上最具灵异的感悟型思想家,概括起来,他对中国人及其历史有九大感悟:一大感悟:“吃人”。
鲁迅他的第一声呐喊《狂人日记》中,借狂人形象寄寓了这样的思想:“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这个“吃人”的著名判断,在五四时期曾经惊世骇俗,使鲁迅获得了极大的声誉。
而当下,鲁迅把几千年中国历史概括为“吃人”二字之举,常被人讥为文化激进主义。
关于诚信的名言鲁迅

关于诚信的名言鲁迅诚信是一种价值观,是一种道德准则,是一种行为规范。
它是社会发展的基石,是人际交往的基础,是个人成功的关键。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他的文学作品中蕴含着对诚信的深刻思考和丰富体验,他的名言更是对诚信的精辟概括和深刻阐述。
鲁迅曾说过:“没有信仰的人,就没有良心。
”信仰是诚信的基础。
一个人如果没有信仰,就很难有真正的良心,就很难做到诚信。
信仰可以是宗教信仰,可以是人生信仰,可以是理念信仰。
无论是什么样的信仰,它都是人们行为准则的根基,是人们行为的指南针。
在现代社会中,诚信的缺失往往伴随着信仰的缺失。
因此,我们必须重视信仰的培养,让信仰成为我们行为准则的基础,让诚信成为我们人生的底线。
鲁迅还说过:“每一个人都应该做到,不要让自己的良心受到惊动。
”良心是诚信的保障。
一个人如果没有良心,就很难做到诚信。
良心是人们内心深处的道德标准,是人们行为的审判者。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因为利益得失而放弃良心,而这种行为往往会导致诚信的缺失。
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良心的培养,让良心成为我们行为的审判者,让诚信成为我们人生的底线。
鲁迅还说过:“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一个人的行为都会影响到他人。
”这句话告诉我们,诚信是一种责任。
一个人的行为不仅会影响到自己,还会影响到他人。
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自己的行为,要做到言行一致,要做到守信用,要做到不欺骗他人。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诚信,才能真正做到对社会负责。
鲁迅还说过:“真诚是一种美德,虚伪是一种罪恶。
”这句话告诉我们,诚信是一种美德,虚伪是一种罪恶。
只有真诚的人才能得到他人的信任和尊重,只有真诚的人才能在社会上立足。
而虚伪的人往往会因为言行不一而失去他人的信任和尊重,往往会因为欺骗他人而遭受社会的惩罚。
因此,我们必须重视真诚的培养,让真诚成为我们行为的准则,让诚信成为我们人生的底线。
总之,鲁迅的名言告诉我们,诚信是一种价值观,是一种道德准则,是一种行为规范。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生与死的思考与道德观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生与死的思考与道德观中国现代文学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一直以来都在探索生与死的主题,并以此反思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在这个主题下,道德观也成为了作家们关注的焦点。
通过对几位中国现代文学作家的作品进行分析,可以看到他们对生与死的思考以及对道德观的探索。
首先,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中深刻地反映了生与死的问题。
在《狂人日记》中,鲁迅通过狂人的视角,揭示了社会的虚伪和人性的扭曲。
这个狂人不仅对自己的生命感到绝望,也对整个社会的道德观感到失望。
他认为人们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活着,缺乏对生命的敬畏和对他人的关爱。
这种道德观的扭曲导致了社会的腐败和人的痛苦。
通过这个狂人的形象,鲁迅对生与死的思考和对道德观的批判得到了深入的展示。
其次,莫言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代表性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中也体现了对生与死的思考和对道德观的探索。
在他的小说《红高粱家族》中,他通过对一个家族的描写,展现了生命的脆弱和死亡的无情。
在这个家族中,人们经历了战乱、饥荒和疾病的折磨,生命的价值被剥夺得几乎一文不值。
然而,尽管面对死亡的威胁,这些人依然坚持着对生命的尊重和对道德的追求。
他们通过互相帮助和支持,展现了人性的善良和坚韧。
莫言通过这个家族的故事,思考了生与死的问题,并探索了人性中的道德观。
此外,余华的作品也对生与死的思考和道德观进行了深刻的探索。
在他的小说《活着》中,他通过一个普通人的经历,展现了生命的脆弱和死亡的无常。
这个普通人在面对家庭的破裂、社会的变革和个人的悲剧时,始终保持着对生命的珍视和对道德的坚守。
他的坚韧和善良成为了他在困境中生存和寻找希望的力量。
余华通过这个人物的形象,呼唤人们对生命的敬畏和对道德的追求。
综上所述,中国现代文学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一直以来都在探索生与死的主题,并通过对道德观的反思来思考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鲁迅、莫言和余华等作家的作品中,深刻地展现了生与死的思考和对道德观的探索。
朝花夕拾中的人物道德观念

朝花夕拾中的人物道德观念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部散文集,它以作者自身的亲身经历和观察为基础,描绘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在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人物的道德观念在社会中的不同表现和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在《朝花夕拾》中,鲁迅通过描写不同人物的道德观念,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和价值观念的多样性。
比如,在《狂人日记》一文中,作者描绘了一个具有超人意识的先知,他对社会的腐朽和愚昧进行了尖锐的批评。
这种道德观念的表达方式,体现了对社会弊端的痛恨以及对道德理想的追求。
而在《阿Q正传》中,作者以讽刺的手法,揭示了当时社会中普遍存在的虚伪和劣根性格。
通过对阿Q这种低俗、轻浮的人物形象的刻画,鲁迅表达了对人性黑暗面的深刻触动和对道德观念沦丧的担忧。
朝花夕拾中的人物道德观念的多样性,给我们提供了思考和反思的空间。
中国传统价值观中,人们普遍崇尚儒家思想中的仁爱和正直。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道德观念的多样性和相对性不可避免地会引发人们对伦理道德的重新思考。
朝花夕拾中的各个故事情节都涉及到了道德观念与个人命运的关系,提醒我们要认真思考自己的行为和选择对自己和他人所产生的影响。
朝花夕拾中的人物道德观念也引发了对社会的批判与反思。
作者通过对社会人物的塑造和描写,对社会上的丑恶现象和虚伪行为进行了深刻剖析。
这使得读者能够从中看到当时社会背景下的一些不公平和不合理之处,从而引发人们对社会现状的批判与改变的思考。
鲁迅在朝花夕拾中所展示的人物道德观念,不仅揭示了当时社会背景下人们的道德素养和伦理观念,也给我们提供了对自身道德观念的反思和审视的机会。
在当代社会,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对道德观念的关注也越来越多。
在面对诸多的诱惑和困难时,我们应该时刻提醒自己要坚守自己的内心底线,始终保持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总之,朝花夕拾中的人物道德观念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话题。
通过对不同人物的描写和塑造,我们可以看到在那个时代,人们道德观念的多样性和相对性。
鲁迅语录分类整理

鲁迅语录分类整理摘要:1.鲁迅语录的来源和意义2.鲁迅语录的分类整理3.鲁迅语录的价值和启示正文:鲁迅语录分类整理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他的一生创作了许多具有深远影响的文学作品,同时他的许多名言警句也给人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如今,我们将对鲁迅的语录进行分类整理,以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鲁迅的精神。
一、鲁迅语录的来源和意义鲁迅语录来源于他的著作、书信、演讲及日常谈话等,是鲁迅思想、道德、审美和人生观的高度浓缩。
这些语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鲁迅思想的窗口,同时也为我们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二、鲁迅语录的分类整理1.人生观鲁迅关于人生观的语录强调了人的自主性、独立性和进取精神。
如:“人生的路上,真正的幸福是追求真理,真正的英雄是追求真理。
”、“人生的目的在于服务,不在于享受。
”等。
2.道德观鲁迅关于道德观的语录主张诚实、善良、正义等品质。
如:“诚实是最高的美德。
”、“对人要宽,对己要严。
”等。
3.文学观鲁迅关于文学观的语录强调文学的现实意义和时代精神。
如:“文学是生活的镜子。
”、“文学应该为人类的进步服务。
”等。
4.教育观鲁迅关于教育观的语录主张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才。
如:“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的独立思考能力。
”、“教育应该引导学生向真、向善、向美。
”等。
5.社会观鲁迅关于社会观的语录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丑恶。
如:“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时间就是生命,浪费时间就是浪费生命。
”等。
三、鲁迅语录的价值和启示鲁迅语录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首先,它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是我们学习鲁迅文学的宝典;其次,它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启示性,可以引导我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不断追求进步;最后,它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为我们研究和传承鲁迅精神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鲁迅对仁义的态度

鲁迅对仁义的态度
答:鲁迅对仁义的态度是复杂的。
一方面,鲁迅批判了封建的仁义道德,认为它是旧阶级用来统治和奴役人民的工具,揭露其虚伪性,并提倡新的真实的社会历史观。
他主张要改造国民性,必须首先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大力宣传进化论思想。
另一方面,鲁迅的作品中也有对仁义的反思和思考,认为仁义道德观念对于社会和人际关系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因此,鲁迅对仁义的态度是复杂而多维的,既包含批判和反思,又在一定程度上肯定和重视仁义道德的价值和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的道德观
赵明
摘要:鲁迅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意义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创作,更重要的是他作品背后显示的鲁迅具有的中国民族心理少有的忏悔意识和赎罪观念。
通过鲁迅的文学创作分析其独特的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鲁迅道德观忏悔意识
一、“鲁迅一生功业上的建立虽在民元以后,而它的发源地却都在民元以前。
”
鲁迅的青年时期经历了中国近代一段异常惊心动魄、可歌可泣的时期。
期间发生的事件对鲁迅影响很深,以至于鲁迅在进行小说创作时,多次以青年时期的经历或人物为原型写作。
17岁时,鲁迅选择远走他乡,这个年龄是在家中和父母生活的年龄,鲁迅为什么选择异地求学?对此历来有两种解释:一是鲁迅祖父因科场弊案导致家道中落,家中无钱只能去南京读免费学堂。
二是鲁迅在《朝花夕拾·琐记》中提到的“走异路”,想走出去看看,更重要的原因是对故乡人及家乡人道德状况的不满,要“寻别一类人们去”。
在其《呐喊﹒自序》中,鲁迅写道:“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这歧路中,大概可以看出世人的真面目”.这种看清世人真面目的痛苦让鲁迅有着特别的敏感和反感。
其“真面目”,就是围绕鲁迅家庭的破败、父亲的早亡以及亲戚朋友所表现出的恶劣行径。
鲁迅父亲过世后,其长辈亲戚为了霸得更多房产逼迫尚未成年的长孙鲁迅签字画押,这给鲁迅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日后的小说创作中多次出现这些场景,比如《孤独者》。
鲁迅在南京水师学堂的学习,只持续了半年左右的时间,其后就转入矿路学堂。
这种得来不易的学习机会怎么半年后就放弃呢?对这个问题,鲁迅有这样的解释:那时的想法是,开发矿物是当务之急,比建设海军更为重要。
这段问答中,鲁迅的转学是因为“矿物是当务之急”,但其《琐记》却道出了别样。
在这篇文章中,开篇就写了高年级学生的“螃蟹态度”及学校居然请和尚来装神弄鬼,他“总觉得不大合适,可是无法形容出这不合适来。
现在发见了大致相近的字眼了,‘乌烟瘴气’,庶几乎其可也。
只得走开。
”他所希冀的道德环境和现实是有差距的,他选择了离开。
庚子赔款后,鲁迅作为学习优异者被送到日本留学。
在东京学习了两年日语之后,鲁迅开始学医,这段学习经历鲁迅只用了这样几个字来概括“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清国留学生的形态让鲁迅感到羞耻。
这些清国留学生花前月下,丑态百出。
可以想见鲁迅所处的环境也不尽如人意,联想到国内的状况,鲁迅对于这些“清国留学生”已不仅仅是反感或嘲讽,恐怕已经有一些愤怒和厌恶。
在仙台他遇到了对他很好、给他鼓励的藤野先生,也是在这里,鲁迅作出了人生的重大选择——弃医从文。
回国后鲁迅逃异地、走异路的生活并没有结束,这些来源于鲁迅的道德敏感。
那么,鲁迅的道德要求是否是高不可攀,是否要求所有的人都要按照鲁迅的道德意识生活呢?恐怕不是。
鲁迅的道德观念中对于人的要求也无非是一个“诚”字。
鲁迅对于诚的重视和珍视,在鲁迅的文章中俯拾即是。
在《范爱农》中最为明显。
东京留学时,鲁迅与范爱农私交
不甚好,但回国后俩人迅速成为好友。
原因何在?恐怕就是一个“诚”。
文中有作者与友人酒后的一段对话,读来觉得亲切感人:他又告诉我现在爱喝酒,于是我们便喝酒。
从此他每一进城,必定来访我,非常相熟了。
一天我忽而记起在东京开同乡会时的旧事,便问他:“那一天你们专门反对我,而其故意似的,究竟是什么缘故呢?”
“你还不知道?我一向就讨厌你的……不但我,我们。
”
“你那时之前,早知道我是谁么?”
“怎么不知道。
我们到横滨,来接的不就是子英和你吗么?你看不起我们,摇摇头,你自己
还记得么?”
我们看到的是由误解、排斥到友好的过程,深切地感受到朋友之间的真诚。
二、日本学者竹内好认为在鲁迅的小说中仿佛“有两个中心。
它们既像椭圆的焦点,又像平行线。
”
所谓两个中心,在鲁迅那里,我认为就是:一方面,鲁迅要通过小说中的人物来完成自己的道德观的表达和建立;另一方面,在道德观下,鲁迅又发现自身的缺陷,由此生出忏悔意识。
鲁迅认为,救国就必须立人,而要立人又必须有道德。
这与其道德观念有直接关系,因此社会的改革和灵魂的救治以及道德的提升是密不可分的,这一认识也成为鲁迅创作的主张和特色。
他将个人的情感经历、形象和他人形象放在一起进行描摹刻画,达到了极其深刻的境地,同时树立了自己的道德丰碑。
参考文献:
[1]许寿棠.《我所认识的鲁迅》载《鲁迅回忆录》(上).北京出版社.1999.
[2]详见《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及著者自叙传略》《鲁迅全集》第七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3]鲁迅.《鲁迅散文集》.浙江文艺出版社.
[4]《鲁迅全集》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5][日]竹内好.《鲁迅》中译本.浙江文艺出版社.1986.
(赵明:遵义师范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