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的实与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课堂教学的实与活

江苏省清浦中学左烨

摘要:“实”就是要让自己的语文教学朴朴实实,让学生学得扎扎实实,使学生学有所得,真的能在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上有所提高,培养起良好的语文素养。“活”就是要讲求教学的艺术性,生动地教学,教师目中有“人”,课上师生互动,让语文教学深入人心,润物无声。“活”还指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情感被激起。在这样的课堂,教师因学而导,神采飞扬,欲罢不能;学生学语文如沐春风,在课外学语文其乐融融。“实”与“活”的教学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体现了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这是素质教育在语文教学的一种具体体现。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教学改革实与活

引言

课程改革是一次机遇,尤其它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搭设了一个平台,《语文课程标准》的文本要在现实语文教学中发挥应有的功效,也就是说文本要实现现实转换,主要有赖于语文教师。因为是我们每天面对学生,是我们实际进行语文教学,没有我们的创造性实践活动,再好的语文课程标准也只能是一纸空文,文本只是文本。面对新的课程标准,语文教师迎来了新的挑战。首先是观念的挑战,思想的挑战。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突出以育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视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再一次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这些体现了时代发展对语文教育的崭新要求,也是语文教育界的一种新的理念。教师在上课时要怎样实现课程标准的内容呢?那就需要我们教师抓住语文课堂教学的“实”与“活”。

一、实与活的内涵

“实”就是要让自己的语文教学朴朴实实,让学生学得扎扎实实,

使学生学有所得,真的能在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上有所提高,培养起良好的语文素养。“活”就是要讲求教学的艺术性,生动地教学,教师目中有“人”,课上师生互动,让语文教学深入人心,润物无声。“活”还指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情感被激起。在这样的课堂,教师因学而导,神采飞扬,欲罢不能;学生学语文如沐春风,在课外学语文其乐融融。“实”与“活”的教学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体现了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这是素质教育在语文教学的一种具体体现。

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要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真真切切的获得知识,语文课堂教学的“活”可以在多方面体现,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在课堂上乐于学习,积极思考与发言,课堂气氛活跃。

二、目前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

现在很多语文教师上课死板,缺乏对学生的引导,“灌、喂”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还普遍存在,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思想尚难以落实,“双基”落实和学法指导则有待提高,目标意识和训练意识尤需加强。学生似听非听、似答非答、似练非练的情况普遍存在,教师有目标,但落实不够;有训练,但力度不够;有提问,但设计不够;有导入,但引领不够。课堂上,学生累,教师也累;如有人听课,那就更累。一些语文教师把丰富复杂的课堂教学过程简括为特殊的认识活动,把它从整体的生命活动中抽象、隔离出来,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序化,缺乏生气与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进而使教学本身也成为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因素,连传统课堂教学视为最重要的认识性任务也不可能得到完全有效的实现。

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这是语文的课堂教学方法上出了问题,就教学方法而言,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语文课堂必须走向现代化。课堂语文教学现代化特征有:1恒效性。体现语文教育的素质化方向。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必定是将来有用的。特别是审美情趣,要有一个潜移默化的提高。

2高能性。要让现代化教具走进课堂,用多媒体打破教学的时空限制,增大课堂教学的密度和容量。

3开放性。根据语文学习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的原则,课堂教学必须摆脱本本主义,而与生活接跪,实现课堂与生活的全息互通。

4多元性。课堂语文教学不能用“记住了……反映了……表现了……”之类的公式去钳制学生的思维,而要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功能,施展创造性才华,实现意识形态的多元并存。

5情感性。课堂语文教学应当是一个师生认知提高的过程,这个过程始终已情感意志为推动力,是流动的、变化的、起伏的、曲折的、美的生成图。

6合作性。强调课堂教学中各动态因素之间的密切合作,既要有师生互动,又要有生生互动,甚至还可以师师互动(即邀请旁的教师进行辅助教学)。

为了实现现代化的语文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紧紧抓住课堂教学的“实”与“活”至关重要。

四、如何做到语文课堂教学的实与活

1、归真

从美学的角度审视语文教学,我们不难发现,学生与课文之间存在着一个审美沟通的过程。审美沟通通常分沟通前、沟通、沟通后三个阶段,而课堂教学是以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直接接触为主的阶段,当属沟通阶段。对审美沟通的传统研究认为,鉴赏主体在沟通阶段,主要诉诸情感,而不动用理性。由此可见,在我们课堂教学中,尽管教师的讲解有时候是很理性的,但学生总会自觉不自觉地挣脱理性的捆扎,而把主观情感移入或灌输到课文中去,并同课文产生共鸣。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真”才显得尤为重要。它能迅速引起学生的情绪,减少其移情或共鸣所投入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它能变理性化的传统教学为感性化的艺术教学,使语文教学在智育不忘德育的今天,同时兼顾美育。

比如袁卫星老师第一次教《屈原(节选)》的时候,在课堂上放那段被称之为“高潮中的高潮”抑或“课文灵魂”中的《雷电颂》的录音。这是剧中主人公屈原的一场内心独白。这段独白,想象丰富,气势雄伟,

发出了对黑暗和邪恶的愤怒诅咒,表达了对光明和自由的热切追求;四十年代在重庆公演时,曾博得观众雷鸣般的掌声。然而,学生们在听这段录音的时候却很少激动,有的甚至发出窃笑,课后问一问,居然还有同学说:屈原有些神经质!该怪学生觉悟不高还是课文离学生太远?静下来想一想,什么也不该怪,怪只怪我们教师对语文教学中的“真”研究不够,把握不够。

语文教学中的“真”既不是生活本身的真实,也不是模仿和再现生活的真实,而是主观性和假定性统一的艺术真实。艺术真实就其在个体身上的实现过程而言,表现为创作主体真实→作品本体真实→鉴赏主体真实这样一个完整的动态序列,缺一环节,艺术真实就不能现实地存在。

2、求美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既然一半是艺术,那么,语文教学就离不开一个“美”字。事实也是如此,对语文学科性质的争论,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已得出这样的结论:语文既是人类交际的工具,又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它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人类绵绵不绝的文明。换句话说,它还具有人文性。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不是凭借简单直白的道德说教文字承载的,而是借助于一篇篇熔自然美、生活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等于一炉的有血有肉的文学作品表现出来的。如果离开美,语文教学,特别是语文课堂教学就将是一张失血的脸,显得苍白无力。因此,语文教学,特别是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求美。只有做到求美,才能使语文课堂更加生动,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更容易激发出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采取主动,积极和教师配合,将课堂气氛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语文课堂教学的美表现是多方面的。就课文本身而言,如杜甫的《春望》、陶渊明的《饮酒》有“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境界美;朱自清的《绿》、茅盾的《风景谈》有“美在典型”的典型美;曹禺的《雷雨》、鲁迅的《祝福》,有忧愤深广的悲剧美;巴金的《灯》、杨朔的《荔枝蜜》有寓情于景的融合美;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柳永的《雨霖铃》有千古传诵的语言美……把这些美开掘出来,本身就是一种美。

再就学生主体而言,以《绿》为例,学生在学这篇散文的时候,首先能感受的是朱自清散文“顺口、顺耳、顺眼”的语言美,特别是叠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