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浙江精神与浙江发展》的读书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浙江精神与浙江发展》的读书报告

——浙江商业发展起落

一、浙江商业的兴起与繁荣

诚如本书所说,从地形地貌来看,浙江山地多、平原少,,山地和丘陵占70.4%,平原和盆地占23.2%,河流和湖泊占6.4%,故有"七山一水两分田"之说。因此,土地资源是非常有限的,而汉代以后,北方移民不断南迁,本地人口也不断增长,耕地资源更加有限,外加其它资源的局限,迫使浙江人走出浙江进行商业性活动。那么比之而言,山地更多的诸如贵州等地为何没有发展起浙江这样的商业规模呢。因为浙南虽然多山,但还是丘陵地区,较之贵州要好很多,且浙江靠海,与外界的交通更是便利无数。

贵州的人口压力也小很多。

可是浙北一带为杭嘉湖平原,并没有艰难的条件迫使人们去经商,但其商业也发展到了较好的程度,这又是为什么?从重商的文化角度来讲,浙江起源是很早的。早在春秋时期,越王勾践的谋士范蠡就总结出了一些商品流通的规律性结论:“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1而范蠡本人更是直接弃官从商,成为无数商人供奉的财神。文种也提出“贾人夏则资皮, 冬则资絺;早则资舟, 水则资车, 以待乏也”2越人能从日常的贸易中得出如此精辟的理论, 这显然与当时这里繁荣的商业活动、浓郁的重商习俗密不可分。而这些规律的总结和1《史记·货殖列传》

2《国语·越语》上

推广事实上又进一步推进了吴越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3而后王充的“实学”以及浙东学派的活跃,对浙江重商文化的形成都有重要的作用。浙东学派其“经世致用”的主张与“讲究实效、注重功利”的核心理念,以至于上升到黄宗羲的“农工商皆本”的著名命题,和他们甚至为富人呐喊的行动,很好地为浙江商人扫除了一定思想上的障碍。而且浙江山明水秀,人杰地灵,是一个人才辈出,人文荟萃的地区,因此读书人较多。一般说来,读书在封建时代是以科举、仕进为目的的,但并不是所有的读书人都能如愿如偿。在人多地少的浙江,名落孙山的秀才们,务农难成,在浙东学派提倡的经世之用的主张之下,不少转而经商。这点,我们从明清笔记、方志中都不难发现“弃儒业贾”的事例。特别是入清以后,浙江文人多在誓不事清、耻于仕清的思想影响下,转业工商。4

此外,重要的是浙北与中原靠近,政治经济交流较为频繁。

且江南素为鱼米之乡,水网密布,为中原地区供应粮食等。特别是京杭大运河的开通,带动了运河周边城市的兴起,尤其是漕运所带动的商业。还有至关重要的是北方长期的战乱导致的大规模移民。其中有三次高潮“永嘉之乱”、“安史之乱”以及“靖康之乱”。这些战乱导致了浙江人口的迅猛增长,进一步刺激了商业需求。而与此同时带来的还有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的南移,特别是靖康之乱所造成的宋氏南渡,更使杭州一跃成为全国的政治中3《浙江重商习俗与表演艺术的发展》管尔东

4《试论浙江商业文化》崔文琴

心。历朝历代凡为首都之所商业必然繁荣,加之宋朝对商业的一向宽容,杭州商业异常繁荣,并带动了整个浙江地区的繁荣。以至于到了明清时代,富商大贾云集,商业街已是千灯结彩,极尽繁华,昼夜不息。甚至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

二、太平天国运动对浙江商业造成的影响

1851年爆发的太平天国运动对浙江的影响不可谓不大,已近远远超过了对它的起源地广东的影响,因为江浙地区正是它的主战场。自1858年太平军石达开进占衢州府至1864年8月太平军所占浙江府县被清军次第收复这八年里,太平军与清军在浙江的来回拉锯,使得浙江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仅从人口来看便知情形之惨烈。同治三年, 左宗棠对战后浙江也不无感叹:“通计浙东八府,惟宁波、温州尚称完善, 绍兴次之,台州又次之,至金华、衢州、严州、处州等处孑遗之民, 则不及从前二十分之一矣。或壮丁被掳而老稚仅存,或夫男惨亡而妇女靡托。臣师行所至,灾黎环吁马前,泣诉痛苦情形,幽咽莫办,亦惟有挥泪谢之而已。其浙西三属,惟嘉善、石门、平湖、桐乡等县素赖蚕桑为生计, 数年之后, 或可复元, 其近山各县情形亦与金、严等处相似。”5而事实上,太平天国战争之前的浙江大约有人口3127 万,战争之后,全省人口只剩 1497万,人口损失1630万,损失比例为 52%。6虽然不都是太平军早成的,清军也承担了很大一部分责任,但造成的破坏毋庸置疑。那么与此同时对商业造成了如何的影响呢?早在太平军到来之前,浙江地区便已积累了各种矛盾。清朝乾、嘉以后,随着封

5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清民国时期》, 福建人民出版社19 97 年版

6复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0 年第 5 期《太平天国战争对浙江人口的影响》曹树基李玉尚

建社会衰变期的到来,江南地区的社会矛盾日益集中。首先表现为封建政权渐趋腐朽和地方豪强势力的横行。江浙本来漕额最重,人民痛苦极深,不但小农、佃户遭受严重的剥削,中小地主也要负担大地主豪绅讼棍所规避的漕粮而渐破产,土地日益集中,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所谓“白颈(刁劣之人)愈多而小户愈少,漕规愈大而小户愈穷”“小户膏脂已竭,苟有恒产悉售于大户”,正是 19 世纪40 年代江浙地区的一般情况。其次,江南地区的人地关系极为紧张。主要是因为人口大量迅速增加,超过了土地的承载能力,人均耕地日益减少,许多小户人家靠耕地无法养活自己,被迫出外谋生,于是又产生了流民阶层,他们游离于基层政府控制之外,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为了求得心灵的慰藉和安身立命之所,纷纷加入秘密教门和地下会党,甚至直接和政府对抗,如白莲教、天地会、洪帮等。此外,灾荒的肆虐和苛政的滋扰,更使社会动荡不安,以致民变纷起。7这些状况的存在,以至于太平军初至的时候,“士民皆欢呼,咸颂太平春”8而对比之清军,清军在守城之时借坚壁清野之名焚烧房屋,借收粮之名肆意劫掠,并增加苛捐杂税。而夺取城市后往往直接纵兵劫掠,造成人民财产的巨大损失。清军在海宁“焚掠之惨毒,为千年所未见”,“城市各镇繁华,均付一炬,只断垣几堆,破屋数间而已”。记得鲁迅文章里的有些人物曾称太平军为长毛,而太平军也遭到了当地乡绅及富商的强烈排挤,太平军难道真的对浙江商业造成了不良影响吗?事实并非如此。众所周知,太平军打出均贫富分田地的的口号,而如之前所述,

7《太平天国运动对江南社会的冲击与影响》靳志朋

8罗尔纲.关于太平天国的诗歌和对联[J].历史研究,1993 (3):42-4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