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森林中的绅士》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森林中的绅士》教学设计

中国烟台格迈纳尔中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把握课文重点,总结出主要描写对象——豪猪的特点。

2、作者及作品了解。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朗读体会课文,揣摩豪猪特点。

2、学习本文拟人的手法,揣摩文章细腻而生动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关于人类生存的启示。

【教学重点难点】

1、品味文章细腻而生动的语言。

2、思考豪猪的命运,领悟关于人类生存的启示。

【教学方法】

朗读、探究、讨论、联想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你眼中,什么样的人可称为“绅士”?(生答:文雅的举止、得体的语言、有修养、风度不凡等)。好,今天咱们一起来认识一位新朋友,他被作者茅盾称

为“森林中的绅士”。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呢?(屏幕展示豪猪图片)

二、简介作者: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现代作家。作品:《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中篇小说《虹》,最重要的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子夜》。

【学生活动:

1、识记了解。】

三、自读感知:

朗读课文,完成以下三个要求:

1、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2、标识出重要或易错字词。

3、思考:作者为什么称豪猪为“森林中的绅士”?

(提示:从形态上、行动上、待人接物上、日常生活上、遇敌反应上、娱乐方式上等方面进行归纳)

【学生活动:

1、朗读课文。

2、找出重点或易错字词。

3、思考探究。

4、交流展示。】

四、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1、速读课文,哪些地方对豪猪的描写很传神?找出来,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展示:

“它的潇洒悠闲,实在到了殊堪钦佩的地步:可以在一些滋味不坏的灌木丛中玩上一个整天,很有教养似地边走边哼,逍遥自得,无所用心,宛然是一位乐天派。”——突出表现了豪猪的生活方式悠闲自在,颇具绅士风度。

“它躺在树枝间,从容自在地啃着树皮,啃得倦了,就打个瞌睡”

——能吃能睡,甚至边吃边睡,吃睡均从容不迫,豪猪的憨态跃然纸上。

“它从掩蔽部抽出了鼻子,拼命低着头……便又安安逸逸躺在那里啃起嫩叶来,好像根本没发生过什么事情似的。”

——笨拙的样子令豪猪更可爱了,而大敌当前却仍不忘吃,可谓从容镇定。

2、课文最后说:为什么这样“得天独厚”,具有这样巧妙自卫武器的豪猪会渐有绝种之忧呢?是不是它那种太懒散而悠闲的生活方式使然呢?还是因为它那“得天独厚”之处存在着绝大的矛盾——几乎无敌的刺毛以及毫无抵抗力的暴露着的牌鼻子——所以结果仍然于它不利呢?

你是怎么认为的?说说你的看法。

3、作者写本文仅仅是让我们喜欢豪猪这种动物吗?

(对濒临灭绝的担心,对懒散悠闲生活方式的不满。)

【学生活动:

1、速读课文。

2、合作探究。

3、组内交流。

4、当堂交流展示。】

五、拓展延伸

1、豪猪有着一种怎样的生活方式?

2、它为什么面临着“绝种之忧”?

3、豪猪的命运让你产生哪些联想?

【学生活动:

1、讨论探究。

2、交流展示。】

六、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茅盾先生的文章《森林中的绅士》,讽刺了那些无病呻吟、不思进取的人,我们应该吸取教训,积极进取。

七、作业设计:

A、完成《伴你学》本课习题。预习《狼》。

B、学习本文运用拟人的手法,描写一种动物。写出你喜欢的小动物的可爱之处,字数不限。预习《狼》。

八、板书设计:

森林中的绅士

茅盾

“待人接物”的方式(2----4)

(巧妙过渡)

对敌人的战术(6---8)

(拟人手法)

“无病呻吟”(9)

【教学反思】

本节课各个环节之间联系紧密,有整体性。

在品味文章细腻的语言时,学生先朗读片断,再进行品鉴。备课时,我将这一部分作为重点,想在此处充分指导学生朗读,使学生能够掌握正确的朗读技巧。但是,在实际授课时,由于我太在意学生品味语句的角度,因此忽略了朗读。另外,预设了几处范读,因急于进行授课也有所减少。这是本节课的失误。

拓展延伸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能够结合实际说出自己对豪猪命运的思考。在这一环节,我有点急躁,“生物进化”的观点基本上是我说出来的。如果我举一个小例子提示学生,学生应该能独立完成这一讨论。也就是说我还不够大胆,没有将课堂

完全交给学生。

此外,由于本单元的目标主要是激发学生关爱小动物、善待生命,所以在备课时我只从这一角度出发。现在思考,我觉得应该适当地介绍一下写作背景,毕竟课文的写作年代有特殊背景,若能了解,那么学生就会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可能在最后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的思路会更开阔一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