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创新分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方本科院校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创新分析

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教育的基本问题,早在1983年,文育林对此进行了分析,但时至今日,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依然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刘献君、吴洪富,2009)。随着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高等教育由精英型转向为大众型,许多位于地级市的高校进行资源整合,形成了一大批升格的地方本科院校。据资料显示,目前,全国普通高校中地方性院校占全国高校总数的84.2%,全国管理学本科在校生达2 561 564人,成为人数仅次于工学和文学的第三大专业。地方本科高校面对学科专业人数众多的竞争压力,以及面临来自规模巨大、优势资源相对集中的研究型或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激烈竞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成为地方本科院校管理类专业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邵阳学院管理科学特色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探讨与实践,分析地方本科院校管理类专业如何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创新。

一、地方本科院校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依据

(一)服务地方的发展需要

地方本科高校的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不仅需要立足地方,更需要辐射周边经济发达地区,因此它要求对人才的培养必须在满足人才共性的基础上具备地域特色和创新特色。即在具备管理学科基本理论和知识,熟练掌握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具有相应的实际应用能力,如组织与协调能力、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预测与决策能力、创新能力等;表现为明确的职业性、实用性、实践性和较高层次性。为此,需要在基础扎实的前提下,根据市场需求,加强应用性课程比重,调整专业课程及教学内容,解决学非所用的问题。从知识结构、能力形成、实践经验等方面提升大学生的整体素质,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在服务地方发展中做出成绩,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提高在招生市场与就业市场的知名度。

(二)大学生成才的需要

设计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为了更有效地培养学生,而了解掌握大学生的需要与学习行为规律,显然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重要理论基础。大学生学习行为包括入学前的择校(专业)行为和在校的学习行为,其学习行为规律主要体现:一是大学生学习行为具有学习动机倾向于自我、学习方向与大学培养目标存在偏差、学习内容选择偏重实用性知识等特征;二是大学教育服务的质量是影响学生志愿选择行为的主要因素,提高大学教育服务质量,有利于增强高校生源方面的竞争力。因此,要从促进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以提高大学生创新与就业能力为中心开展教学、科研与社会实践等一系列活动,制定各种有益于培养学生、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培养机制与管理制度,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因素,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性,实现学生、教师、学校的和谐发展。

(三)知识能力的形成规律的要求

知识的积累与能力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认知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三个阶段,而认知能力主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