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三国鼎
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国家陷入分裂割据局面,战乱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但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促进了民族融合。

三国鼎立正是在大分裂时期实现了局部统一,从而为西晋的短暂统一和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课简单介绍了两次重要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这两次战役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

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课标要求: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官渡之战和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表述能力。

(3)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的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通过课堂分组讨论,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探索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分析曹操在官渡中能以少胜多,而在赤壁之战中却惨遭失败,培养学生辨证看问题的能力。

(2)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曹操和诸葛亮;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教学重点: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1、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怎样看待三国鼎立这一局面。

2、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

教学过程:
导入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把学生带入情景,然后提问这是那部影视作品的主题歌?引导学生回答出《三国演义》。

接着再问:你知道三国中的哪些人物、故事?(学生回答:诸葛亮、吕布、张飞、曹操等,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煮酒论英雄;蒋干盗书;临终托孤,三气周瑜;空城计等等)。

三国故事有真有假,哪些是真的?请大家随我一起进入真实的“三国”!(出示课题)
导入二:温故检查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秦汉时期的历史,谁能说一说,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学生进行回答:统一国家的建立)教师进行强调;秦汉时期是我
国封建社会的第一次大一统时期。

之后,我国进入了一个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的时期,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学习这一时期的历史。

一、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官渡之战:
出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引导学生想象:假如你生活在东汉末年,你的生存环境将是什么样?你的愿望将是什么呢?学生读图并结合课本第一段文字回答。

教师总结: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各割据势力为了扩张势力,彼此征战,使得黄河流域的人民饱受战争之苦,社会生产力也遭受到严重的迫害,人民群众渴望早日结束战乱,实现统一,重过安定的生活。

学生思考并回答:从图上的形势分析,当时有哪些割据政权最有实力、最有可能完成统一北方的使命?(曹操、袁绍)
为了控制和统一北方,曹操和袁绍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官渡之战随之爆发。

你知道官渡之战的情况吗?让学生自学课本第二自然段并填注《同步学习与探究》相关内容,看哪一小组填写的又快又好。

河北一带的______
影响:曹操逐步统一北方。

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打败了袁绍。

那么,曹操为什么能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呢?请看历史剧场:旁白1人,主要角色袁绍、曹操、许攸、士兵。

(再现官渡之战中曹操、袁绍的心态)
课本剧《许攸献策》
故事发生在公元200年,地点在官渡。

近来袁绍因对曹操屡攻不下,一筹莫展,特地召开军事会议,许攸第一个站起来向袁绍献策。

情节一:袁绍和谋士的对话
场景(一)(开场景:袁绍坐在椅子上,许攸站在旁边)
许攸:(向袁绍施礼)“将军,我有一计可以打败曹操。


袁绍:(傲慢地)“说来听听”
许攸:“现在,曹军大部队都在官渡,他的后方许昌必然空虚,如果我们乘机派五万人马去偷袭许昌,那么曹军必败。


袁绍:“不必那么麻烦了,现在我有十万大军,曹操只有三四万人马,与我对抗……哼……,简直是以卵击石,(对许攸)你可以下去了……”
许攸:(下,生气地说)“气死我了,不听我的妙计,袁军必败,……,我投曹操去(袁绍、许攸下。


旁白:许攸退席之后,又气又恨,连夜投奔曹操。

情节二:曹操和许攸的对话
场景(二)(曹操上,斜靠在椅子睡觉,外面一士兵在站岗)
许攸向士兵:“快向你们丞相禀报,就说我许攸来拜访。


士兵报曹操:“报,丞相,门外有个叫许攸的求见。


曹操(慌忙,来不及穿鞋)“快……快……,快请进来,(紧握许攸的手)哈哈……许攸,你来了,太好了,我的大事一定可以成功了。


许攸:(看着曹操的光脚):“你这是……?”
曹操:(低头一看,笑着说):“你看,我一高兴,竟忘了穿鞋了!请进!”
(二人走进帐内)
曹操:“请坐!”(许攸、曹操都坐下)
许攸:“丞相,我有一计可灭袁绍。


曹操(抱拳,作揖):“请先生赐教!”
许攸:“袁绍的粮草都存放在乌巢,丞相可派一队人马假扮袁军去偷袭乌巢,把他的粮草烧了,那时候,袁绍一定会打败仗的”
曹操:“好……,就按你说的来办”(曹操、许攸下)
旁白:于是曹操亲率5000精兵打扮成袁军的装束夜袭乌巢。

这就是许攸献策的历史故事。

表演完毕后,师说:这个短剧不仅再现了历史场面,而且再现了曹操胜利、袁绍失败的原因。

现在你能根据战争过程中两人的心理素质,找出曹操胜利和袁绍失败的原因吗?(生答略。

在刚才的短剧中,曹操胜利、袁绍失败的原因非常清楚。

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亦人谋也。

正可谓:(课件显示)势弱只因多算胜,兵强却为寡谋亡。

若使许攸谋见用,山河焉得属曹家。

从上述表演及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袁绍的谋士许攸降曹并建议偷袭乌巢,是官渡之战曹操取胜、袁绍失败的关键。

官渡之战后,曹操在北方再无敌手,又过了七年,曹操就基本统一了北方。

在班师回朝途中,他诗兴大发,写下了著名的诗歌——《龟虽寿》,出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学生集体齐声背诵)。

曹操当年已经53岁了,在当时年纪已不小了,他不在家享受荣华富贵,还有什么样的“雄心壮志”呢?(学生:向南进攻或统一全国)。

大家想想,由此他抒发了什么情感?表现了什么精神?(抒发了曹操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老当益壮的精神。

表现了曹操为统一国家努力奋斗、积极进取的精神。

)那他将遇到的对手是何许人也?他们之间又爆发了什么战役?(孙权、刘备,赤壁之战)
2、赤壁之战
让学生自学“赤壁之战”一目,并填注《同步学习与探究》相关内容,让小组之间展开竞赛。

背景: ______之战以后,曹操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势力和其他军阀,基本统一了______。

时间:______年
战争双方及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曹操退守_______一带,不再轻易南下。

影响:孙权在________的势力得到巩固。

刘备占领_______、______的大部分地区,有又向西进占_____。

学生自学完成后,让小组展示自学成果,对出现的错误让学生自行纠正,最终形成正确答案。

明确答案后,让学生定时记忆巩固,教师抽查并给予评价和鼓励。

多媒体显示:分析讨论: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而赤壁之战曹操又以多败
于少。

你认为原因何在呢?(学生展开讨论,发表见解)
的势力得以巩固;孙权、刘备、曹操成为当时最具实力的军事集团,各有攻守。

三股政治势力旗鼓相当,任何一方都无力完成统一大业,所以说赤壁之战为三国
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三国鼎立的形成
让学生自学本目第一自然段,并归纳填写如下表格。

学Array生



三国鼎立形势图》看书讨论,并自己动脑动手,设计一幅三国鼎立的示意图,要
求体现建立人、建立时间、都城名和相对位置。

完成后,将自己的成果的小组内
时间_____时间_____
人物_____人物_____
都城都城_____
三国的统治者都注意发展生产。

请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并填注《同步学习与探究》相关内容。

魏国重视__,北方经济得以恢复发展
三国时期的经济蜀国的__兴旺,__行销三国;
吴国的__发达,大将卫温曾经率万人船队到达_
_,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

三、反思完善,查漏补缺
1、通过对本课两次战役的学习,你能归纳出应从哪些方面掌握战争战役类问题吗?并尝试列表归纳总结两次战役的相关情况。

学生回答:战争战役的背景或原因、作战双方、时间、地点、经过、结果及影响等。

2、“《三国演义》里许绍对曹操的评语,‘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今天我们学习了《三国鼎立》的内容后,你对这种说法持什么态度?”借此对曹操进行评价。

教师可指导学生从曹操的举措、统一北方的历史作用、在为统一大业奋斗的精神以及评述者的阶级立场等方面进行讨论,证明历史中的曹操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他统一北方,对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符合人民的愿望。

3、组织学生讨论:“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历史的倒退?”你由此得到什么认识?联系当今海峡两岸的现状,说说你的感想?
学生思考回答,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点拨、引导、归纳总结。

从统一与分裂的角度来看,三国鼎立是一种倒退。

这是因为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国家分裂会加剧地方矛盾,对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不利的影响;从大规模分裂与局部统一的角度看,三国鼎立是一种历史进步。

这是因为东汉末年,十几个豪强势力的割据使东汉实际上已是一个分裂的国家,三国中的魏国实际上是在消灭了北方割据势力、实现北方地区统一的基础上建立的,吴国、蜀国也是如此。

这样的局部统一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分裂是短暂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维护统一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如今少数台独分子妄图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我们要同这种分裂行为作斗争,用所学的知识为祖国的统一做出自己的贡献。

4、小结歌谣总结
200年时战官渡,曹、袁力量有悬殊,
曹操用了许攸计,统一北方奠基础。

老骥伏枥志千里,208年战又起,
曹操南下到赤壁,孙刘联军齐抗击,
孔明周瑜巧用计,火烧赤壁定大局。

赤壁之战定大局,魏蜀吴国三鼎立,
二二零年是曹丕,定都洛阳打魏旗,
次年刘备亦称帝,定都成都汉业继,
二二二年孙称王,定都建业吴旗举。

三国经济大发展,各显神通抓生产,
魏国重视抓水利,蜀锦丝绸数第一,
吴国沿海造大船,联系内地与台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