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古诗两首 石 灰 吟

1古

诗 两 首 石 灰 吟

2千锤万击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①这两句诗是怎样刻画石灰的性格与精神的?]

粉骨碎身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②这两句诗表明了什么?]

3释义:经过千锤万凿开采出深山,熊熊烈火的燃烧也看成很平常的事情。即使粉骨碎身又

何所畏惧,只为把一片清白长留人间。

赏析: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了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墨 梅

吾家洗砚池头树,

4个个花开淡墨痕。

[③开头两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流清气满乾坤。

[④这两句写了什么内容?]5

1 ☜

2

①首句描写石灰的志向,它愿意献身于人间,而不甘安居深山;次句突出石灰的顽强,烈火焚身,它等闲

视之,更不用说其他考验了,这就形象地表现出石灰坚韧不拔的性格和大无畏的气魄。石灰的精神,正是诗人自己的真实写照。

3

②这两句是全诗的关键,也是诗人最终的追求和远大的志向。也就是说,诗人之所以甘愿承受“千锤万击”的磨炼,甚至“粉骨碎身”的牺牲,目的正是为国家、为人民留下一个清白高尚的形象。

4

③这两句直接描写墨梅。画中小池边的梅树,花朵盛开,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的。

释义:我家洗砚池边的梅树,花开朵朵,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它不需要别人夸奖颜色美好,只要把香气弥漫于天地间。

赏析:这首诗题为“墨梅”,意在述志。诗人将画格、诗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字面上是在赞誉梅花,实际上是在赞赏自己的立身之德。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石灰吟》。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凭借诗歌内容,感受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精神。体会作者不向世俗谄媚、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课文朗读录音,于谦的图片,古诗的幻灯片。

一揭题、释题并简介作者

1.指名读题,问:你们以前还学过哪些古诗?是怎么学习的?(投影出示: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

2.释题:吟,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石灰吟》是一首咏物诗。

3.简介作者。

于谦,明代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为官清廉,不畏强暴,深受人民爱戴。他曾率领京城军民击退外族入侵,后被诬陷杀害。他的诗歌多表现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同情。

二初读课文

1.听课文朗读录音,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2.借助字典、词典,学生自读课文。

3.检查自读情况。

指名读,指导学生按古诗的音韵节奏读诗句。

石灰吟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三用抓重点词的方法理解诗句,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尝试背诵

1.指导学生边读边画出不理解的字词。重点理解“千锤万击、焚烧、若等闲”等词语的意思。

千锤万击:形容开采石灰石特别艰难。比喻多次的斗争和考验。

焚烧:烈火不断地烧。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

2.用“增、删、调、补”的方法读懂诗句。

5④这两句进一步揭示诗人钟爱墨梅的缘由:世上的众多花卉或艳丽,或妖冶,或招徕游人、取悦世人,这是诗人所不取的,甚至是鄙弃的;诗人所向往的是淡雅,是素净,实质上也是诗人自甘淡泊,不趋利争名,保持着高尚人格的艺术写照,是他超凡脱俗的个性体现。

(1)逐字逐句理解,难理解的可联系上下文理解。

锤:敲打。击:撞击。若:好像。等闲:平常。人间:人世间。

(2)把省略的词语补充进去,调整词语顺序,逐句说说句子的意思。

经过千锤万击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对烈火的焚烧看得平平常常。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世界上,粉骨碎身也不怕。

(3)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千锤万击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烈火焚烧若等闲”中,“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中的“粉骨碎身”极形象地写出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全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3.看图想象意境,体会感情。

老师启发想象:石灰石承受千锤万击以及烈火焚烧的情景是什么样的?作者见此情景有什么表现,会怎样想、怎么说、怎么做呢? (即使遭受很多挫折、很多打击、很多痛苦,只要能作出自己的贡献,保持自己的气节,就不怕牺牲,坚持到底。)

4.指导朗读。(用高亢、赞美的语调来表明诗人的坚贞、高洁的志向。)

5.学生练读,指名试读,齐读。

6.小结并尝试背诵。

20 石灰吟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读诗,认识石灰。在把诗读正确之后,教师要让学生从诗句中抓住关键词语探索石灰不平凡的一生。有的学生缺少常识,认为石灰是经过“千锤万击”从深山开采出来的。教师可以问:“那‘烈火焚烧、粉骨碎身’又是怎么回事?”于是让学生补充理清石灰的生命历程:千锤万击(石块出山)→烈火焚烧(成为生石灰)→(水中浸泡)粉骨碎身(成为熟石灰)→(粉刷墙面)留下清白(美名)。

2.赏读,领悟正气。再读诗句,在学生理解诗句意思后,教师可以问:“从刚才所画的关键词语里你能体会到什么?”在学生交流之后,应该让他们从“千锤万击、烈火焚烧”体会到石灰的“韧性、坚强”;从“粉骨碎身、要留清白”,想到历史上的仁人志士。在学生背诵“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过程里,可以让学生谈感受,使他们逐渐认识到:人活着,要顶天立地;要做清白、高尚、无所畏惧的人。

1.解释加点的词,说说诗句的意思。

(1)烈火焚烧若等闲

...。

若等闲:像平平常常的事

诗句意思:把烈火焚烧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2)粉骨碎身

....全不怕。

粉骨碎身:身体粉碎

诗句意思:粉身碎骨也不怕。

2.为下面的句子选择正确的修辞手法。

①比喻②拟人③夸张④反问

(1)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①)

(2)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③)

(3)游览了长城,我怎能不受到教育呢?(④)

(4)老师是园丁,我们是花朵。(①)

(5)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平台上弹琴。(②)

3.根据释义写出含有数字的俗语。

表示实实在在,不可更改时用(一是一,二是二)。

表示事情已经开始了,就索性干到底时用(一不做,二不休)。

表示一样东西两人平分时用(二一添作五)。

表示某人做事麻利时用(三下五除二)。

表示差不多时用(八九不离十)。

表示某人打小算盘时用(小九九)。

表示归根到底时用(九九归一)。

表示很不容易时用(九牛二虎之力)。

表示信心十足时用(十拿九稳)。

表示距离远时用(十万八千里)。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在理解每个词语意思的基础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2.背诵并默写《墨梅》,进一步感悟理解古诗的方法。

3.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不向世俗谄媚、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4.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味美、意境美。

墨梅图,王冕的图片,古诗的幻灯片。

一导入新课

1.齐读课文题目。

2.学习古诗的步骤是怎样的?(投影出示: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

二自主学习《墨梅》

1.了解诗人,解诗题。

(1)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指导看图。《墨梅》是一首题画诗。墨梅,顾名思义,即为用水墨画的梅花。)

(2)这首诗的作者是谁?(王冕,出身贫寒,幼年替人放牛,靠自学而成为诗人。他性情孤傲,鄙视权贵。他的诗画皆负盛名,尤其擅长画梅花。)

(3)从题目上,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知道了这首诗写的是水墨画的梅花。还想知道这幅梅花图是谁画的,诗人为什么要写《墨梅》这首诗。)

2.讲解诗意。

(1)指名学生读。

(2)投影出示古诗,让学生说说自己对重点词语的理解。

淡墨痕:淡黑色的痕迹。

清气:清香的气味。

乾(qián)坤(kūn):指天地。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指名学生说。(指导学生在说诗意时要增、删、调)

(这幅画画的是我家洗砚池旁边的一棵梅树,每一朵梅花都呈现出淡淡的黑色,没有鲜艳的色彩。我不需要别人夸它颜色多么漂亮,只要它能在天地之间留下清香。)

3.感悟诗情。

(1)古诗学到这儿,你了解了什么?还想了解什么?(学生提问:墨梅有什么特点?诗人写《墨梅》这首诗,要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情感?)

(2)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抓住了墨梅的哪些特点进行描写?(淡淡的色彩、清香的气味)你是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的?(淡墨痕、清气)

(3)看图想象:作者只要让梅花的清香弥留在天地之间。在素洁的梅花身上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诗人以“墨梅”为喻,赞扬了梅花淡雅、清香的特点,抒发了诗人淡泊名利、坚贞纯洁的高尚情操。)

(4)诗人写梅花是为了写具有梅花这种坚贞纯洁的高尚情操的人,这种手法是托物言志。

4.范读全诗。

5.指导朗读。

(1)指名读。重点指导学生按古诗的音韵节奏读好诗句。

墨梅

吾家/洗砚//池头树,

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流/清气//满乾坤。

(2)朗读体会。(用自豪、高亢的语调表现出诗人的坚贞、纯洁)

(3)范读,练读,指名读,齐读。

(4)小结并尝试背诵。

6.你还学过哪些描写梅花的古诗?

20 墨梅

吾家/洗砚//池头树,

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流/清气//满乾坤。

在学习这首古诗时,教师要注重让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了解诗人及生活的背景,理解诗的题目,掌握题目中的关键字词,学习诗句时抓字眼,明诗意,想象诗的意境,感悟诗歌表达的情感。掌握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让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贞不屈的品格,这是本课的难点。教师在备课时可上网搜寻关于王冕的资料及他写这首诗的时代背景。课上,教师应要求学生在了解诗意的基础上,结合搜集到的资料,让学生抓住墨梅的特点来体会“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这两句诗中,“流”字表示的是清香之气流动在笔下,更流动在天地之间,从而体味到作者那种鄙薄流俗、独善其身的品格。

1.填空。

《墨梅》是元代诗人王冕的作品,诗人借墨梅抒发了他淡泊名利、坚贞纯洁的高尚情操。诗中“满乾坤”的意思是充满天地。

3.写出有关梅花的诗句。

(1)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2)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前一放翁。

(3)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4)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4.下面人名各取自什么成语?

杜鹏程(鹏程万里) 陈残云(风卷残云)

王任重(任重道远) 刘海粟(沧海一粟)

丁慧中(秀外慧中) 焦若愚(大智若愚)

作者简介

于谦(1398~1457),明代浙江钱塘(治今杭州)人,字廷益。永乐进士。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之变后,从兵部侍郎升任尚书,拥立景帝,反对南迁。调集重兵,在北京城外击退瓦剌军。万历间谥忠肃,有《于忠肃集》。代表作品有《石灰吟》等。

王冕(1287~1359),元代画家、诗人。字元章,号煮石山农、饭牛翁、会稽外史、梅花屋主等,诸暨(今属浙江)人。工墨梅,学扬无咎,花密枝繁,生意盎然,劲健有力;偶用胭脂作没骨梅。亦擅竹石。诗作语言质朴,不拘常格。有《竹斋集》。代表作品有《墨梅图题诗》《江南妇》《对景吟》等。

小学语文_20古诗两首《石灰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石灰吟》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石灰吟》是苏教版第十二册第六单元第20课的教学内容,作者是明代诗人于谦。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赞颂了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抒发了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石灰吟》,背诵《石灰吟》。2.学会2个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3.凭借诗歌内容,感受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精神。让学生明白本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情感教育。让学生了解本首诗是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划分: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同学们,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生:粉笔。 师:粉笔是用来干什么的?生:写字。师:粉笔是什么颜色的?生:白色。师:在我们中国白色象征着什么?生:干净纯洁。师:粉笔是用什么制作成的?生:石灰。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有关石灰的古诗【板书:石灰吟明·于谦】 2、学古诗的方法:1.知诗人,解诗题2.抓字眼,明诗意3.想意 境悟诗情 3、本诗的作者是(明代的于谦)有谁了解他呢? 4、【于谦:1398-1457,浙江杭州人。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 家和诗人。公元1421年,考中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山西、河南巡抚,兵部尚书等职。为官清正,不畏强暴,深受人民爱戴。公元1457年,被奸官诬陷杀害。1465年,明朝政府为于谦平反昭雪,并赐谥号忠肃。】 5、“吟”又是什么意思呢?【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有吟诵、赞美的意思。】 6、了解石灰的制作过程 【石灰的前身叫石灰石,埋藏在深山大岭之中,经过千锤万凿开采出来之后,它被运到石灰窑里,又经受高温焚烧,变成了生石灰,却仍然非常坚硬,又经过冷水浸泡,就成了粉末状的洁白的石灰。】 质疑:那么这司空见惯的石灰,有什么值得赞美的呢?让我们跟随诗人于谦一起从诗中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古诗

古诗两首(《石灰吟》《墨梅》)

【教师简介】 陈宏斌,性别男,1974年1月出生,任教于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运西小学,当前担任教导主任,中国教育学会班主任专业委员会秘书,荣获邗江区优秀班主任、邗江区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多年来在陈萍等老师指导下,尝试形成“幽默大气、重视语言文字训练”的语文教学风格、十余篇论文发表在《小学语文教学》《小学教学参考》《小学时代》等刊物。曾获2013年第十四届江苏省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特等奖,扬州市第十届二分明月阅读教学大赛一等奖等,多次在省内外学校实行公开教学和讲座。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由两首七言绝句组成。两首古诗均是咏物诗。 《石灰吟》是明代诗人于谦的作品。吟,古典诗歌的一种形式。诗人托物言志,通过对石头不畏“千锤万击”和“烈火焚烧”,即使“粉骨碎身”,也要留下清白石灰的描写,赞颂了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抒发了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诗的前两行写石头面对各种磨难,毫不畏惧;后两行写即使粉骨碎身,也要留下清白。 《墨梅》是元代诗人、书画家王冕的作品。作者善画梅,也喜咏梅,这是他的一首题画诗。诗人借墨梅为喻,在苏姐的梅花身上给予了他鄙视流俗、贞洁自守的高尚情操。 诗的前两行写实,强调“吾家”的梅花,朵朵都是“淡墨痕”的,素净雅洁;诗的后两行抒情言志,说明他画梅花,不是为了让人夸赞颜色好,仅仅要让它的清香弥漫在天地之间。 二、教学目标 1.理解石灰的形象和特点,体会诗人的崇高品质,并自学《墨梅》。 3.理解诗人的生平与作品,感受诗人的伟大情怀。 3.学会以准确的节奏地诵读这两首古诗,并能根据自己的感悟读出诗歌的韵味。 4.创作诗歌书法作品。 三、教学准备

六年级下语文教学实录-古诗两首《石灰吟》《墨梅》_北师大版

古诗两首《石灰吟》《墨梅》课堂实录 师:现在是春天,我们来吟诵一首赞颂春天的诗,谁来? 生:《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师:非常好,非常有韵味儿,把诗的感觉读出来了。谁再来? 生:《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师:他背得非常有音乐感,我们一起来背一背。(生齐背)“二月春风似剪刀”,能不能说成“二月春风似菜刀”啊?(生笑)生:我想不能吧,一来,菜刀不是用来剪东西的,不是用来把叶子裁漂亮的,二来用在诗里也俗了点。 师:是的,换成菜刀不精致,没有韵味儿,太俗了,不雅气,不雅致,对不对?那么“二月春风似剪刀”里有个“剪“字,“不知细叶谁裁出”里有个“裁”字,合在一起就是? 生:“裁剪”。 师:对,你看精致不精致? 生:精致。 师:由裁剪,我们还能联想到春姑娘,对不对?我们再把这首诗来读一读。(生读) 师:古诗的韵味,同学们朗读的韵味,让我们的教室充满了春天的气息。这节课,我们来读两首古诗。石灰,是一种矿物,它的颜色是——(生:白的)对,清洁的白色,纯洁的白色。梅花是一种植物,

它的气味是——(生:清香)是啊,淡淡的清香,暗暗浮动的清香。课文预习了,诗人笔下的石灰、墨梅,你还知道什么呢? 生:诗人王冕把墨梅比作自己,就是说要把自己写下的东西流传给后代。 生:我觉得于谦写石灰也是写自己,表达了自己肯为国效忠,不怕牺牲的精神。 师:嗯,两位同学都说到了诗人,我们喜欢刘谦,更要喜欢谁呀?(生:于谦)两位同学说得非常好,谁还来说说,你们读懂了什么,你们是什么印象? 生:我读懂了诗人高尚的情操和诗人两袖清风、为官清廉。 师:两袖清风、为官清廉这两个词语用得好。老师还想知道,这两首诗已经会背了的同学举手。(生举手)这么多啊。好,刚才没有举手的同学谁愿意来读一读两首古诗,先读第一首古诗。 (生有感情朗读) 师:对自己的朗读满意吗? 生:一般般吧。 师:太谦虚啦,岂止一般般啊。(生笑)一字不错,字字响亮,字正腔圆,给他掌声。(生鼓掌)谁还来读? (生有感情朗读) 师:哎呀,读得真好,有停有顿,有静有动,诗的感觉给她读出来了,我们班同学读书水平都挺高的。同学们,这首诗中有一个生字,哪一个呀?

20古诗两首 石 灰 吟

1古 诗 两 首 石 灰 吟 2千锤万击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①这两句诗是怎样刻画石灰的性格与精神的?] 粉骨碎身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②这两句诗表明了什么?] 3释义:经过千锤万凿开采出深山,熊熊烈火的燃烧也看成很平常的事情。即使粉骨碎身又 何所畏惧,只为把一片清白长留人间。 赏析: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了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墨 梅 吾家洗砚池头树, 4个个花开淡墨痕。 [③开头两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流清气满乾坤。 [④这两句写了什么内容?]5 1 ☜ 2 ①首句描写石灰的志向,它愿意献身于人间,而不甘安居深山;次句突出石灰的顽强,烈火焚身,它等闲 视之,更不用说其他考验了,这就形象地表现出石灰坚韧不拔的性格和大无畏的气魄。石灰的精神,正是诗人自己的真实写照。 3 ②这两句是全诗的关键,也是诗人最终的追求和远大的志向。也就是说,诗人之所以甘愿承受“千锤万击”的磨炼,甚至“粉骨碎身”的牺牲,目的正是为国家、为人民留下一个清白高尚的形象。 4 ③这两句直接描写墨梅。画中小池边的梅树,花朵盛开,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的。

释义:我家洗砚池边的梅树,花开朵朵,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它不需要别人夸奖颜色美好,只要把香气弥漫于天地间。 赏析:这首诗题为“墨梅”,意在述志。诗人将画格、诗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字面上是在赞誉梅花,实际上是在赞赏自己的立身之德。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石灰吟》。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凭借诗歌内容,感受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精神。体会作者不向世俗谄媚、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课文朗读录音,于谦的图片,古诗的幻灯片。 一揭题、释题并简介作者 1.指名读题,问:你们以前还学过哪些古诗?是怎么学习的?(投影出示: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 2.释题:吟,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石灰吟》是一首咏物诗。 3.简介作者。 于谦,明代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为官清廉,不畏强暴,深受人民爱戴。他曾率领京城军民击退外族入侵,后被诬陷杀害。他的诗歌多表现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同情。 二初读课文 1.听课文朗读录音,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2.借助字典、词典,学生自读课文。 3.检查自读情况。 指名读,指导学生按古诗的音韵节奏读诗句。 石灰吟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三用抓重点词的方法理解诗句,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尝试背诵 1.指导学生边读边画出不理解的字词。重点理解“千锤万击、焚烧、若等闲”等词语的意思。 千锤万击:形容开采石灰石特别艰难。比喻多次的斗争和考验。 焚烧:烈火不断地烧。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 2.用“增、删、调、补”的方法读懂诗句。 5④这两句进一步揭示诗人钟爱墨梅的缘由:世上的众多花卉或艳丽,或妖冶,或招徕游人、取悦世人,这是诗人所不取的,甚至是鄙弃的;诗人所向往的是淡雅,是素净,实质上也是诗人自甘淡泊,不趋利争名,保持着高尚人格的艺术写照,是他超凡脱俗的个性体现。

20、古诗两首(《石灰吟》、《墨梅》)·教案

20、古诗两首(《石灰吟》、《墨梅》)·教案 分析 这篇课文选取了王冕的《墨梅》、郑燮的《竹石》和于谦《石灰吟》作为教学内容。诗人运用借物言志的方法,表现了自己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 诗歌中充分地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方法来描写竹子、梅花和石灰的外形、颜色,并赋予这些事物以人的精神,从而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养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认识“乾坤”两个字。能正确讲写:焚烧、千磨万击、千锤万凿 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背诵并默写课文。 体会作者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 继续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继续发展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重难点 在了解诗的大意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 课前准备 投影图,练习用的文字投影片,配古乐的课文朗诵录音。 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板书新课并指名读。 请学生结合以往的学习经验,说说古诗的特点。 检查预习。 分别指名读三首诗,检查字音是否准确以及读得是否熟练。 请学生为生字注音,并书写。 展示预习资料。 (1)、作者的生活年代、生平故事。 (2)、其他的诗。 讲读《墨梅》 听配乐课文朗读。 指名读注释,理解诗句。 重点讨论学生预习时提出的问题: (1)、“淡墨痕”是什么意思?怎样理解“梅花”开了,和“淡墨痕”的关系? (2)、“颜色”是指什么的颜色?一般会有什么颜色? (3)、“清气”是什么? (4)、为什么作者说“只留清气满乾坤”?

指导朗读 (1)、学生自练。 (2)、教师指导练习。 (3)、当堂背诵。 检查背诵,练习反馈。 作者用梅花赞美注重_______,而不注重_________的人。 背诵《墨梅》。 第二课时: 课前复习。 背诵《墨梅》。 作者用梅花比喻什么样的人? 回忆方法。 讲读课文《竹石》、《石灰吟》。 (一)、讲读《竹石》。 听配音朗诵。 指名读注释,理解诗句。 四人小组讨论仍然没弄懂的质疑。 (1)、什么“咬定”了青山不放松? (2)、竹子为什么不生长在泥土里,而要“立根”于岩石中呢? (3)、东西南北风是什么风呢? 重点讨论,你觉得诗人写竹石是不是只为了写竹石呢?他

国标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20.古诗两首(石灰吟、墨梅)(第一课时)

国标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 20.古诗两首(石灰吟、墨梅)(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吟”诗。 1.我给大家带来一个数字(板书6021)这个数字代表着唐代咏物诗的数量,咏物诗仅在唐代就有6021首,它的总数更是数不胜数。 我们也学过不少,比如(出图),看见竹,你会吟诵;看见梅,你会吟诵;看见松,你会吟诵。 2.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首咏物诗——《石灰吟》 石灰,你们对它都有哪些了解?感受石灰在我们生活中的平常。 3.吟知道什么意思吗?吟:有节奏地读,读出味道来。(古诗的一种形式) 请大家打开课本,读一读《石灰吟》这首诗。第一自由读,第二反复读,把它读正确,读顺畅。 (1)谁来读?注意听生字是不是读正确了。 (注意评价“粉骨碎身”和我们常说的粉身碎骨意思是一样的,但读诗不是凭印象要字字看清楚) (2)谁再来读一读,不但读正确,而且要吟出诗特有的节奏来。 指导停顿的意韵不断,读出味道。师生配合吟读。 二.读诗。 1.通过读诗你们对石灰又有了哪些了解?提示学生看插图、默读、联系生活,看看通过读诗,你对石灰又有了那些了解?学生谈。 2.你们到底对石灰了解了多少,我出一个问题考考你们。 若等闲什么意思?(学生通过查资料、联系上下句推想、联系五年级学过的《七律长征》理解都可以,并对习得方法给予肯定。) 3.石灰把什么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结合学生回答划出【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 一首诗28个字,连用3个四字词语,12个字,学生结合这三个四字词语谈谈石灰产生的过程,结合图片以克服生活经验的不足读懂石灰的产生。

4.仅仅这样抠字眼是读不好诗的,还要想象,还要体验,要读进词语中去,读出词语背后的画面来。 引导学生从词语中看到的画面、听到的声音,并入境朗读。 5. 用一个词来形容形容读者三个词语的感觉。把感觉带进去,再读这三个词。 6. 把三个词放回到诗中,再读整首诗.再读到这若等闲\\全不怕,再读到要留清白在人间,石灰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再读整首诗。 7.你能把诗连起来说一说这首诗的大概意思吗?自由说,学生说。注意评价关联词语的使用。 8.诗读到这儿,你还觉得石灰太平常吗?(指、板书不寻常)读诗我们读出了一个不寻常的石灰。 三.读诗人。 让我们再读读这个诗人 1. 听明史中关于于谦的一段介绍。(播放)贴浓缩的四字词语。 当我们把于谦的一生浓缩成这样几个词语,好好读读,你有什么感受、什么发现?(体会人与物的相呼应)从浓缩的词语读到诗句。 2.回想于谦的一生,千锤万击他在意吗,烈火焚烧在乎吗,粉骨碎身他怕吗,(一一擦去),因为他——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到底要留什么在人间?(结合学生回答板书) (ppt)引读诗句。 3.从此,你还会觉得石灰平凡吗?从此看到石灰,你一定会想起一个人——于谦;想起这个人,你一定会在心中念起一首诗——《石灰吟》齐读。 四.尾声。 1.读诗我们读到了一个不寻常的石灰,读诗人我们读到了一个不寻常的于谦,读诗也读人这就是咏物诗。 2.同学们,翻翻本单元的课文,从《广玉兰》到《夹竹桃》到今天的《石灰吟》后面的《墨梅》,这个单元的主题就是“咏物抒情”。虽然这是我们小学阶段最后一篇关于古诗的课文,但这并不是一个结束而是一个开始,是我们读那千千万万首咏物诗的开始,是我们读者

石灰吟古诗

这首诗是于谦十七岁时写的。通过对石灰制作过程的拟人化描绘,表达了他不 怕艰险、勇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和为人清白正直的崇高志向。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石灰吟古诗相关内容,仅供参考。 石灰吟古诗1 一、说教材 本课选了两首古诗,两首诗都是咏物言志诗。它们所写的事物不同,但都抒发了诗人做一个高尚正直的人的坚定志向。 二、说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能够知道古诗的意思。 3.背诵古诗,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练精美和意境的优美深远,体会诗人借物言志表达的情怀和志向。 三、说教学重难点 1、能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并体会两首诗在写作上的特点 四、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古诗两首》这一课,我尝试着将两首古诗——《石灰吟》、《墨梅》融合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准备以读为本、为学生创设与文本对话的空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朗读是理解诗歌的最佳手段,所以在本节课我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根据理解需要我设计了自读、默读、引读等各种形式的读,让读贯穿于我的整个课堂教学,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不仅仅领悟到了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而且也使他们更多更直接的与文本产生对话,使课堂教学回归了语文的教学本色。在理解古诗时,我先让学生自己理解诗句中重点词的意思,并在此基础上逐步理解整个诗句的意思。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古诗,激发诵读的情趣 1.同学们,从很小的时候起,我们就诵读过许多古诗,大家可以

随意的吟出一两句吗? 2.在刚才同学们吟颂的古诗中,诗人或是借物抒怀,或是托物言志,表达的了诗人丰富的感情、远大的志向、高尚的节操。古人说过这样的一句话:“诗言志,歌咏怀。”在古诗中就有不少以诗言志的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我们来看—— 板书: 石灰吟明于谦 墨梅元王冕 3.请一位同学读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首古诗。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1.学生借助课后生字表和工具书朗读古诗,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 2.出示两首古诗,请学生朗读,检查学生初读情况。 〈1〉重点指导学生读准下列词语:焚烧、吾家、乾坤。 〈2〉注意指导学生朗读古诗时正确地停顿,体会古诗的音律美。 3.通过自主学习,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出示自学要求: 〈1〉借助字典等工具书和古诗方面的书籍资料自学两首古诗,对自己认为重要的和 不理解的字词进行注解,标注在书上空白处。 〈2〉同桌进行交流、讨论,相互帮助,大致说说古诗句的意思。 可以把有困难的地方,并做上记号。 4.学生汇报学习收获,教师重点检查对“若等闲“和“乾坤”意思的理解。 5.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学生再朗读古诗。 (三)品析古诗,体会诗人的情怀 1.学了这两首诗,你还有什么疑问? 2.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归纳梳理学生的质疑。 3.提问:两位诗人分别赞美了石灰和墨梅怎样的品格?他们又借此抒发了自己怎样的情怀呢?

《石灰吟》导学案教案

20.《古诗两首(石灰吟)》导学案 姓名:【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诗的两个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自主学习】 1放声读文,读准字音,并标出停顿(节奏),把古诗读正确、流利。2自学本课的生字。我会给生字组词()。3解题:吟是()的一种形式。“吟”的意思是(),题目的意思是()。 4借助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千锤万击:若: “千”“万”形容焚烧: 若:等闲:清白: 【合作学习】 1小组讨论诗句意思. 2入诗境,悟诗情。 (1).山石承受千锤万击以及烈火焚烧的情景是怎样的?从石灰身上你悟出了它怎样的品质?我会用四字词语、等来概括。 (2).诗人通过此诗,赞颂了石灰()的特点,抒发了()的思想感情。这种写法叫()。

3 背诵古诗。 20.《古诗两首(石灰吟)》教案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诗的两个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预习(20分钟) 1、导入新课: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我们读了王冕的《墨梅》和郑燮的《竹石》,感受了梅与竹的美好形象,也体会了诗人的崇高品质。让我们再来背背这两首诗。 交流:这两首诗有什么共同点?(借物喻人,诗言志) 师:今天我们要读的《石灰吟》,也是一首借物喻人,来表述自己志向的诗。知道“吟”的意思(吟诵)这位诗人是于谦,课前预习后了解到他的哪些资料? 普通石灰又有什么可以吟诵呢?于谦又要借石灰来表达怎样的胸怀呢?(板书课题) 2、自主学习:见导学案“自主学习”部分。 3、合作学习: 见导学案“合作学习”部分。 (二)上课(40分钟) 4、课堂展示: 展示一:放声读文,读准字音,并标出停顿(节奏),把古诗读正确、流利。

六年级语文下20.《古诗两首》(《石灰吟》《墨梅》)写梅花的诗补充(精选17篇)

六年级语文下20.《古诗两首》(《石灰吟》《墨梅》)写梅花的诗补充(精 选17篇) 六年级语文下20.《古诗两首》(《石灰吟》《墨梅》)写梅花的诗补充篇1 1、《墨梅》【元】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2、《早梅》【唐】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回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3、《雪梅》【宋】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4、《忆梅》【唐】李商隐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 5、《白梅》【元】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6、《梅》【宋】王淇 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 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 7、《与薛肇明弈棋赌梅花诗输一首》【宋】王安石 华发寻春喜见梅,一株临路雪倍堆。 凤城南陌他年忆,香杳难随驿使来。 8、《梅花》【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9、《梅花绝句》【宋】陆游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10、《杂诗》【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欹穸前,寒梅著花未。 11、《杨柳枝词》【唐】刘禹锡 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 请君莫凑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12、《新栽梅》【唐】白居易 池边新栽七株梅,欲到花时点检来。 莫怕长洲桃李嫉,今年好为使君开。 13、《十一月后庭花盛开之二》【宋】蔡襄 日暖香繁巳盛开,开时曾达千百回。 春风岂是多情思,相伴花前去又来。 14、《次韵中玉早梅》【宋】黄庭坚 折得寒香不露机,小穸斜日两三枝。 罗帷翠叶深调护,已被游蜂圣得知。 15、《梅花绝句》【宋】陆游 当年走马锦西城,曾为梅花醉似泥。 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 16《红梅》【宋】苏轼 年年芳信负红梅,江畔垂垂又欲开。 珍重多情关伊令,直和根拨送春来。 17、《岭上红梅》【宋】范大成 雾雨胭脂照松竹,江面春风一枝足。 满城桃李各焉然,寂寞倾城在空谷。 18、《探梅》【宋】杨万里 山间幽步不胜奇,正是深夜浅暮时。 一枝梅花开一朵,恼人偏在最高枝。 19、《早梅》【唐】柳宗元 早梅发高树,回映楚天碧。朔风飘夜香,繁霜滋晓白。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20、《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唐】李商隐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0古诗两首教案

课题:20古诗两首

课题:20古诗两首

第六单元复习课教案 主备人:郭保红研讨人:仵秀连、夏志刚、施松明、刘玉兰、陈桂真审核人:夏志刚学习目标: 1、会读写本单元的生字新词。会准确书写 16 个生字,并能组词理解运用。(重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进一步品味赏析并理解背诵课文重点段落。(重点) 3、进一步中心句的用法,并能围绕中心句设计总分或总分总等结构特点。(重点) 4、进一步感受诗文意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而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激励学生到生活中去感受美。(重点) 5、激发学生对花草树木对大自然及对生命的热爱之情,学会用拟人手法表达对大自然四季的赞美,同时积累描写四季的成语。(重点) 6、关注时事新闻,进行对话交流,使口语交际能力进一步提高。(难点) 7、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学会表达,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难点) 自主复习: 一、复习本单元的生字词。 二、复习课文内容及练习六。 18广玉兰 基础内容: 广玉兰:气味——幽香花朵——洁净高雅形态——数世同堂 叶子——终年不败。 1、文中第一部分,写的是我被广玉兰的幽香吸引。文中第二部分,写了广玉兰的色彩、质感以及花朵开花的各种形态(含羞待放——刚刚绽放——盛开着的——凋谢的),其中,第三自然段用了总分总的结构,第一句是总起句和中心句,最后一句是总结句,表现出了广玉兰花的旺盛生命力。 2、文中第五自然段用了对比的手法,表现了广玉兰花的旺盛生命力。 3、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对广玉兰的赞美与喜爱。这一段起到了总结全文,点明中心的作用。 重点内容: 1、课后第三题:①远远看上去,一株广玉兰就像是一个数世同堂、生生不息的大家族。②秋冬时节,许多树的叶子掉落了,广玉兰却披着一身绿叶,与松柏为伍,装点着自然。表现了广玉兰无比旺盛的生命力,更表达了作者对它的赞美之情。 2、课后第四题:例子:夏天到了,池塘里的荷花迎着朝阳盛开了,远远看上去,它们的形态各种各样,惹人喜爱。含苞待放的荷花,娇羞的如同一个迟迟不肯露面的小女孩。刚刚盛开的荷花,粉扑扑的花瓣鲜嫩可爱,柔嫩的如同绽开笑脸的婴儿。完全盛开着的荷花,花瓣如同扑上了腮红,再配上碧绿的莲蓬,如同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站在池中央。凋谢了的荷花,莲蓬依旧挺立,孕育小生命的种子,正沐浴着阳光,安详的睡在舒适的莲蓬床上。荷花以旺盛的生命力,不断繁衍后代,整个荷花池,宛如一个数世同堂的大家族! 19 、夹竹桃 基础内容:

泰宁县某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0 古诗两首教案(含反思)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20、古诗两首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能够知道古诗的意思。领悟本课咏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3.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练精美和意境的优美深远,体会诗人借物言志表达的情怀和志向。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能够知道古诗的意思。 2. 凭借诗歌内容,感受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精神,体会作者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感悟墨梅的冰清玉洁和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 难点:背诵古诗,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练精美和意境的优美深远,体会诗人借物言志表达的情怀和志向。 三、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完成前置性学习单。(见附件) 教师:1. 多媒体课件. 2.查看学生前置性学习单,了解学情,以学定教。 四、教学课时:2 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1。同学们,古典诗词是我国精神文化的遗产,从开学至今,我们背诵了不少诗词,谁来为大家诵读自己喜欢的一首诗或者是一首词。 2. 生自由背诵. 3. 教师评价:你把古诗的韵味有声有色的表达了出来。从一首首古典诗词中,我们认识了一位位或豪放或婉约的诗人,感受到他们在诗句中表达的情感或者志向.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古诗,(板书:20《古诗两首》)认识两位诗人.请齐读课题。 (二)出示两首古诗,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1.

自己读读两首古诗,注意读的正确流利,读出古诗的节奏.同时,结合预习思考,从两首古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2。指名两位学生来读,一生读《石灰吟》,一生读《墨梅》。 3. 说说从两首古诗中读懂了什么? 4. 男生读第一首,女生读第二首. 5. 师生合读两首古诗。 (三)学习古诗,感知诗人志向,了解咏物言志诗的特点。 过渡:现在我们分别学习两首古诗,看看两首古诗有什么共同特点,两位诗人有什么共同之处,好吗?先学习第一首《石灰吟》。 A 学习《石灰吟》 1. (课件出示《石灰吟》) (1)讲解:吟,是古代诗歌的一种表达形式。石灰是一种普普通通的事物,于谦是怎么吟石灰的呢?谁再来读读这首古诗. (2)对于诗人于谦你有哪些了解呢?(学生交流预习单中资料。) (3)于谦赞美石灰的什么呢?我们一起读读古诗。(生有感情地朗读,然后自由交流。)2. 了解石灰其物体。 (1)石灰石来自深山老林,经过上千次上万次的锤击,在熊熊烈火中燃烧,他都当做平平常常的事,这就是诗句-—女生读前两句。 (2)即使粉身碎骨,它也毫不惧怕,因为他要把清白留在人间,男生读--后两句。 3。认识咏物言志。 (1)这首诗明如白话,相信大家理解了古诗的大意。《石灰吟》吟的是石灰,可是石灰是没有任何感觉没有任何生命的一种东西,但是诗中却分明让我们感到石灰有着人的生命,有着人的情感,石灰仿佛像人一样,活了,请你再读读,说说你是从哪里感受了到了这一点.(自由交流.) (2)在这首诗中,我们分明看到石灰不怕——(千锤万击)——不怕——(烈火焚身)——不怕--(粉骨碎身)—-由此,你看出石灰具有怎样的品质?——(坚强不屈不怕牺牲)(3)千锤万击、烈火焚身、粉骨碎身这是石灰经受的苦难,对于于谦来讲,他的人生可能会遇到那些苦难呢?——(诬陷、贬官、杀头……) (4)把这种感觉送入古诗,读出来.(学生自由、读齐读)

石灰吟的说课稿(通用5篇)

• • • • • • • • • • • • • • • • • 石灰吟的说课稿 石灰吟的说课稿(通用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石灰吟的说课稿(通用5篇),欢迎大家分享。石灰吟的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本课选了两首古诗,两首诗都是咏物言志诗。它们所写的事物不同,但都抒发了诗人做一个高尚正直的人的坚定志向。 二、说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能够知道古诗的意思。 3、背诵古诗,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练精美和意境的优美深远,体会

诗人借物言志表达的情怀和志向。 三、说教学重难点 1、能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并体会两首诗在写作上的特点。 四、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古诗两首》这一课,我尝试着将两首古诗——《石灰吟》、《墨梅》融合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准备以读为本、为学生创设与文本对话的空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朗读是理解诗歌的最佳手段,所以在本节课我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根据理解需要我设计了自读、默读、引读等各种形式的读,让读贯穿于我的整个课堂教学,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不仅仅领悟到了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而且也使他们更多更直接的与文本产生对话,使课堂教学回归了语文的教学本色。在理解古诗时,我先让学生自己理解诗句中重点词的意思,并在此基础上逐步理解整个诗句的意思。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古诗,激发诵读的情趣。 1、同学们,从很小的时候起,我们就诵读过许多古诗,大家可以随意的吟出一两句吗? 2、在刚才同学们吟颂的古诗中,诗人或是借物抒怀,或是托物言志,表达的了诗人丰富的感情、远大的志向、高尚的节操。古人说过这样的一句话:“诗言志,歌咏怀。”在古诗中就有不少以诗言志的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我们来看…… 3、请一位同学读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首古诗。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1、学生借助课后生字表和工具书朗读古诗,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 2、出示两首古诗,请学生朗读,检查学生初读情况。 〈1〉重点指导学生读准下列词语:焚烧、吾家、乾坤。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20古诗两首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诗两首》课 文原文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墨梅》 元·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留清气满乾坤。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诗两首》教 学札记 1、古诗教学的思路要简约。 在《古诗两首》的教学中,我的教学思路力求简约。从整体而言,整堂课的教学循着“读诗”、“解诗”、“品诗”、“辨诗”、“延读”的教学思路进行,循序渐进,逐层深入。从局部而言,每一个环节的教学没有过多的繁琐设问、条分缕析,在引导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中把古诗的解读引向深入。如在对诗意的解读中,我摒弃了传统古诗教学中字字求解、句句设问、逐句串讲的方式,采用的是突出重点、整体感悟的教学方式,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使诗意的解读不支离破碎。 2、古诗教学的思路要整合。

《石灰吟》、《墨梅》这两首七言绝句都是咏物诗,教者把这两首诗编排在一起,正是从它们相似的主题角度来安排的。因此在教学这两首古诗时,我的教学设计中就凸显了“整合”理念。“读诗”、“解诗”、“品诗”、“辨诗”、“延读”,均是从两首诗的整体角度予以设计。这样的教学整合,使得教学节奏得到最有效的调控,使得教学内容得到最高效的组合,从而产生最佳的教学效率。如在“辨诗”教学环节中,通过引导学生比较辨析出《石灰吟》和《墨梅》的相同之处,了解这两首诗“咏物抒怀”的写法,并进而把物与人结合起来,由物及人地解读诗中的深层次情感。 3、教师教学的站位要下移。 这是第九册的第3课,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刚刚开学,这篇课文学生已经读了许多遍;这两首古诗的诗意较浅显,且每首诗旁均配有栩栩如生的彩图助读;学生们的手边有不少学习资料,关于这两首诗诗人简介、诗意注解很多。上述种种因素,构成了教学这两首古诗的潜在教学资源。教师若是要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在教学中就必须调整好自己的教学位置。首先,教师需要把更多的教学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自读自悟、交流讨论、反复诵读;其次,教师需要耐心地倾听每一位学生对字词、诗句、诗意、问题所发表的意见,把学生发言中的每一个闪光的见解给予放大,并加以重复,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再次,教师需要平等地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之中,或在讨论之初暗示思维的途径,或在讨论之中点拨思维的深度,或在讨论之后即席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的平等参与绝不能喧宾夺主,更不能越俎代疱,要让学生真正地感受到老师是在和我们一块儿探讨研究这两首古诗,有时候甚至可以让学生感觉到老师知道的东西似乎并不比我多多少。教学中,教师的低站位,可以和学生平等相视,从而平等对话;教师的低站位,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探究诗歌的欲望,从而激发起学生超越教师的信心;教师的低站位,可以消解课堂上师生彼此间的隔膜,使学生更容易亲近教师,走近教师,从而坦然地走进诗歌的天地间。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诗两首》阅 读练习 石灰吟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墨梅 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

六年级下册语文书人教版古诗十首

六年级下册语文书人教版古诗十首 石灰吟(七言绝句)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赏析:(石头)只有经过多次撞击才能从山上开采出来。它把烈火焚烧看成平平常常的事。 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天净沙·秋 元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

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 白草红叶黄花。 马诗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古诗二首 墨梅元王冕石灰吟明于谦 吾家洗砚池头树,千锤万凿出深山。个个花开淡墨痕,烈火焚烧若等闲。不要人夸好颜色,粉骨碎身浑不怕。只留清气满乾坤,要留清白在人间。 己亥杂诗龚自珍 九洲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就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古诗二首 寒食唐韩翃观书有感宋朱熹 春城无处不飞花,半亩方唐一鉴开。 寒食东风御柳斜,天光云影共徘徊。 日暮汉宫传蜡烛,问渠哪得清如许? 轻烟散入五侯家,为有源头活水来。 鸟鸣涧(五言绝句)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赏析:在这个寂静没有人声的地方,芬芳的桂花轻轻飘落在地上。静静的夜晚,使这春天的山林更加空寂。 月亮升起,惊动了正在树丛栖息的山鸟。它们清脆的叫声在空旷的山涧中传响。

七步诗 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两首

教学内容 古诗《石灰吟》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吟诵古诗。 2、学会生字“焚”,理解诗句中 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凭借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咏物诗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对古诗的词句意思理解起来并不难,但对古诗中所表现出的作者的思想情感 以及咏物诗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理解起来有些困难,这需要老师结合诗人的身世资料加以 引导,并通过多种形式的吟诵来帮助理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吟诵古诗。 2、学会生字“焚”, 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2、能用自己的话来解释古诗,体会石灰经历艰辛却不改变其本色的形象。 教学难点:掌握托物言志的写法,联系诗人生平体会诗人不畏艰难、不怕牺牲、正义凛然的 崇高品质。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导入】《石灰吟》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对古诗的词句意思理解起来并不难,但对古诗中所表现出的作者 的思想情感以及咏物诗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理解起来有些困难,这需要老师结合诗人的身 世资料加以引导,并通过多种形式的吟诵来帮助理解。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 情地朗读课文,学习吟诵古诗。 2、学会生字“焚”,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凭借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咏物诗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吟诵古诗。 2、学会生字“焚”,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2、能用自己的话来解释古诗,体会石灰经历艰辛却不改变其本色的形象。教学难点:掌握托物言志的写法,联系诗人生平体会诗人不畏艰难、不怕牺牲、正义凛然的崇高品质。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情导入 1、出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谁写的?你知道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吗?明朝有一位诗人他从小就十分崇拜文天祥,他和文天祥一样精忠 报国,对国家碧血丹心、赤胆忠心,他是谁你知道吗?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明代诗人于谦在12岁写的一首有名的诗——《石灰吟》。齐读诗题。顺势解题:吟是一种古诗的体裁,有吟诵、赞美之意。我们今天学习的《石灰吟》可以说是一首石灰的赞歌。 3、看着这个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6.20古诗两首-石灰吟 苏教版

20.古诗两首 石灰吟 教学目标 1.理解石灰的形象和特点,体会诗人的崇高品质。 3.了解诗人的生平与作品,感受诗人的伟大情怀。 3.有气势、有节奏地诵读,背诵并默写这首古诗。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诗人的生平与作品,感受诗人的伟大情怀。 2.有气势、有节奏地诵读,背诵并默写这首古诗。 教学流程 一、揭题导入 1.谁来把我们今天要学的古诗题目、朝代、作者写黑板上? 2.“吟”字不能多一点,知道吟字的意思吗?“吟”,吟诵之意,石灰吟的意思就是—— 吟带着喜爱赞美之意,也是古代诗的一种体裁。齐读题目3.“谦”字注意右边的部分,于谦,明朝人,一位流芳百世的人,我们一起喊出他的名字。 4.来看古诗(完整出示) 二、理解古诗 1.读通诗句 (1)预习时你读过几遍?指读,其余认真听,注意纠正读音。 (2)齐读。 2.理解诗意 (1)同桌讨论诗句的意思,不能理解的字词画出来。 (2)提出不明白的字词,我们一起来讨论讨论。 千锤万击:千万是真的千万次的敲打和撞击吗?那这叫——虚指,形容次数多,也表示石灰经历的磨难多。这才是真正的理解。 若等闲:等闲什么意思?平常事;若,好像。连起来怎么说?这叫知识的前后联系,这样才能温故知新。 粉骨碎身:就是粉身碎骨,只是换了样,意思一样的。

(3)完整地说说全诗的意思,先说一遍给自己听。 (4)这是石灰的一生,平平凡凡但又轰轰烈烈,齐读。 三、走进石灰 1.细心留意周围的墙壁,到处可见洁白的石灰。石灰怎么会如此洁白呢?它又是如何制造出来的呢? 2.出示石灰自述:我的名字叫石灰…… 3.听了石灰的自述,再读一读古诗,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画面?来说一说你脑海中印象最深的一幅。 4.所有的这一切,石灰都没有害怕,它这么做是为了——要留清白(我们把清白这个词语圈出来)你认为这清白仅仅是洁白的石灰吗?——是石灰的精神,什么精神? 5.难怪于谦如此敬佩地吟诵道……(诵读全诗) 四、走近于谦 1.读到这儿,你认为于谦仅仅是在写石灰吗?在于谦眼中,石灰就是自己,他也和石灰一样“要留清白在人间”,那于谦留在人间的清白又是什么呢?联系于谦一生的经历,相信你能找到答案。 2.交流讨论于谦的清白,你是从哪个资料中读到的?五、托物言志 1.白居易曾经说过:“歌咏言,诗言志。”年少的于谦写下《石灰吟》不仅是对石灰的真实写照,更是想借石灰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志向。我们把这种写法就叫作“托物言志” 2.你还知道这样的托物言志诗吗?《竹石》《青松》《墨梅》 3.在托物言志的诗中,诗人没有直接说出自己的理想抱负,而是借生活中的普通之物来表达。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自己的理想抱负呢?不直接说出来,准备借什么事物来表达呢?我一听就知道你的理想就是——如果写成诗或文章,题目可以是—— 4.在于谦的诗作中,还有一首托物言志的诗《咏煤炭》,大家借助注释读读,看于谦的托煤炭言了什么志? 六、总结升华 1.于谦的一生就如石灰、煤炭一样历经磨难,直到粉骨

《石灰吟》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

《石灰吟》说课稿 《石灰吟》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石灰吟》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石灰吟》说课稿1 教材说明: 本课选了三首古诗,三首诗都是咏物言志诗。它们所写的事物不同,但都抒发了诗人做一个高尚正直的人的坚定志向。 《墨梅》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墨梅而题写的。诗的大意是:我平常画画洗砚的水池边上有一颗梅树,那一朵朵盛开的梅花,是用淡淡的墨汁点化而成。它不需要人们夸赞它的颜色鲜艳,只求在天地间留下清香的正气。全诗表现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贞纯洁品格。 《竹石》也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竹石画而题写的。诗的大意是:竹子抓住青山毫不放松,它的根牢牢扎在岩石缝中。千种磨难万种打击仍然坚忍不拔,不管你刮的是什么风,。全诗表现了诗人那种刚烈、坚韧,不畏任何艰险、不怕任何打击的硬骨头精神。 《石灰吟》的大意是: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对烈火的焚烧看得平平常常。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世界上,粉身碎骨也不怕。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教学目标: 1、学会3个生字,认识“乾、坤”两个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焚烧、千磨万击、千锤万凿。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 学习咏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忆古诗,激发兴趣。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块瑰宝,那么你都会背诵哪些古诗句呢? 2、忆学法,迁移旧知,为自学古诗做好铺垫。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几首古诗。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以前是怎样学习古诗的? 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晓诗意;入意境,悟诗情。 二、授新 (一)《墨梅》 1、个人自学 依照学法自学《墨梅》 2、小组交流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自学合作探究,提出不懂得问题。教师深入小组,适当指导。 3、大组汇报 学生按照刚才总结的学法,依次汇报。结合查阅的资料、结合插图等等,尤其是对重点字意诗意,说一说、议一议,互动补充。 4、诵读感悟 在理解诗句含义、初步体会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指导有感情的朗读。先自由练读,再指名纠正示范,然后再试读。使得熟读成诵,并能有感情的背诵。 (二)《竹石》《石灰吟》 在有了学习《墨梅》的经验方法的基础上,自学并汇报这两首古诗。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