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零售业的特点及我国零售业的发展历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零售业的特点及我国零售业的发展历程
零售是指为最终消费者提供商品或服务的所有经营活动,零售业则是零售企业将产品和服务提供给消费者的流通行业。
作为连接生产与消费的重要环节,几乎每一个消费者都是从零售活动中获得自己需要的产品或服务,而每一个生产者也都是通过零售环节才将产品销售给最终需要的人,从而实现产品价值以及自身利润,因此零售业与现代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剖析零售活动,有以下特点:
(1)将商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消费者作为最终消费之用。
从商品流通的渠道角度来看,商品在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流通过程中,大体上会经历两大类渠道层次,即批发和零售。与批发业务不同的是,零售商面对的是最终消费者,销售目的是为了最终生活消费,商品一旦经过零售环节就结束了流通进入到消费领域;而批发商则是进行转买转卖,销售目的是为了进一步生产或再加工,商品经过批发环节后仍然处于流通领域。
(2)交易次数多,平均交易金额小。
从交易形式上说,批发业务是“批量进入、批量售出”,而零售业务则是“批量进入、零星售出”,这也是其名称中“零”字的由来。也正是由于零售业务面对的基本是个人消费者,个人消费者市场的特征就是数量多、范围广、需求结构多样,因此零售活动交易次数多,平均交易金额小。
(3)不仅出售商品也提供相关服务。
随着现代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信息时代的发展,商品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任何一种商品在质量、款式、价格方面的优势都逐渐弱化,因此提供服务成为零售企业销售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活动,而服务的质量也成为零售店铺开展竞争的软实力。
1 我国零售业的发展现状
1.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零售业的发展成就
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政府针对零售业做了较大的调整,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消费水平和购买力日益提高的同时,我国己成为跨国零售业扩张的首选目标和重点投资市场,大批世界零售巨商纷纷抢滩中国。在内在动力和外来冲击双重作用下,我国零售业获得了迅速发展,以超级市场、连锁店、便民店、专业店等为代表的新兴业态迅速崛起,呈现出了以大型百货、超市、便民店、连锁店为主业态的多样化、多业态共同竞争格局和形成了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私营、外商、港澳台投资并举的多元化立体结构。虽然大型百货商店仍然
占主体地位,公有制起主导作用,但新兴的零售业态快于传统的商业业态,特别是在深圳、广州、杭州、上海等经济较发达的城市,新兴零售业态发展更加迅速,并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1.2 面对强势的外资,我国零售业迎难而上
自我国零售业全面开放以来,越来越多发达国家的跨国零售集团抢滩我国零售市场,他们在国际市场上经营多年,不但在消费者的心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形成了巨大的形象优势,而且在扩张连锁店的同时实现了规模优势,在我国市场上的占有率迅速提高,使内资零售市场份额不断缩小,直接影响内资零售企业市场地位。但是我国零售业在政府的支持和自身的努力下,不断创新,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交通技术的高速发展,为零售企业的管理现代化、物流现代化等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建国初期,我国零售业形成了全民和集体所有制的公有商业一统天下的行业格局,一直到1978年的改革开放。在这一阶段,中国实行计划经济,处于典型的短缺经济时期,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商品流通在单一封闭的系统内运行,所有的物资和消费品由国家统一实行收购、调拨和销售。当时的政治、经济、技术、文化均不适合新型零售业态的发育、成长,以国营商店为代表的公有制商业成为商品流通领域的唯一主体,在业态上主要以综合商店和小型杂货店为主,经营方式上都是单体店经营。
发达国家零售新业态的产生是依次进入市场的。19世纪以前是一般零售店铺的时代;1852年出现了百货店,到20世纪初期一直居于主导地位;1862年在美国出现连锁商店,改变了企业经营方式,降低了单店运营成本,达到了规模经营效应;1930年出现了世界上第一家传统超市,到50年代风行世界;20世纪50年代初出现了折扣商店;60年代出现了方便店;70年代出现了购物中心;1989年,世界第一大购物中心在加拿大开业,此后购物中心迅速发展,逐渐取代百货业;90年代则又出现了依托互联网的电子商铺等。每一种新型业态的出现都有一个时间间隔,每种业态形式都随着时间的推移依次进入市场。
我国零售业没有遵循上述一般规律。我国从建国初期至20世纪90年代,百货店一直是主要的业态形式,20世紀90年代,超级市场、方便店、购物中心等新业态几乎同时出现。
改革开放前,短缺经济使得零售业完全掌控在国家手中,店铺的设立以及店址的确定也是建立在计划体制之上,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基本上摆脱短缺状态,逐渐形成买方市场,在这一时期大型百货商店的数量及规模不断扩大,据不完全统计,1979年以前全国营业面积在1万平方米以上,销售额在1亿元以上的商场不到30家,1995年发展到625家,1997年达到831家。尽管大型百货商场数量上不断增加,但是却缺乏先进的经营理念与管理技术,大中型商场千店一面,定位雷同,竞争加剧。自1996年起,大中型商场出现倒闭现象,销售业绩全面滑坡,传统百货业进入衰退期。20世纪90年代,超级市场在我国大中城市以及中小城镇异军突起,全面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