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导论(第三章·象征主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基本理论
(一)应和性(象征主义的核心和第一原理) 在波德莱尔看来,人的感觉不是孤立无援的,而是跟自 然界中的景物具有相互应和的关系,或者说,是自然界的景 物唤起了人的某种感觉。因此,诗人表达自己的感觉时不要 直接把它呈现出来,而要借助与内心感觉相互应和的景物暗 示出来。用景物来暗示相应的感觉,这种写法就是象征。 在波德莱尔的‚应和‛原理后来被马拉美发展成‚暗示‛ 说。所谓‚暗示‛就是用事物暗示人的精神状态。也就是把 波德莱尔所说的感觉与自然景物的相互应和变成自然景物对 感觉的单项暗示。因而,暗示事物而不是指明事物就成了象 征主义诗人的基本目标之一。
一、概述
(二)产生和发展 2.象征主义的先驱者:波德莱尔和爱伦·坡。
美国诗人爱伦·坡的理论和创作对法国象征主义的形成产生了重大 影响,他在《诗歌创作原理》中倡导反自然、反说教的诗学主张,并强调 形式美、暗示性和音乐性,可以看作是象征主义的理论滥觞。
法国诗人夏尔·波德莱尔的诗集《恶之花》(1857)则可以看作是第 一部具有象征主义特质的诗作。在《恶之花》中,波德莱尔用肉感的笔调 描写病态的性爱,歌颂“心灵与官能的热狂”,但也表达对光明和理想的 追求。在文学史上,《恶之花》可以看作是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之间的过 渡作品,它仍然袭用传统的诗歌韵律,仍然依靠修辞的作用,但这却是第 一部以城市和社会中的人性之丑恶作为审美对象的诗作,表达了现代人在 社会丑恶中焦虑、烦躁的状态。
阿尔蒂尔· 兰波:
为法国象征主义文学带来了超现实主义的因素。 象征主义者力求发现(或破译)隐藏在日常事物后 面的真实,超现实主义者则进一步要求通过直觉和 幻想创造事物之外的真实。从这个意义上将,兰波 是法国象征主义诗人中比较激进的一位。 兰波的诗作以其瑰丽的色彩而著称。其《醉舟》 一诗中,诗人自比一只无舵无锚的醉舟,在大海上 随波逐流,无所羁束。诗风诡谲绚烂,是象征主义 诗歌中的精品。在另外一首著名诗歌《母音》中, 兰波用五种不同的色彩象征法语的五个元音字母, 然后通过具体的描绘把形状、颜色、气味、音像和 运动等因素交织起来,以求实现‚通感‛的境界。 此外,散文诗《地狱一季》也是难得一见的天才之 作。 虽然兰波和魏尔兰关系十分密切,但两人的风 格却大不相同。魏尔兰以亲切自然、音韵和谐见长, 兰波则以奇特意象和梦幻色彩著称。1912年,兰波
一、概述
(二)产生和发展 3.象征主义流派出现于1886年。先是诗人勒内·吉尔发表 了一部《言词研究》,诗人马拉梅为它写了前言。这部论著试 图系统地肯定自从波德莱尔以来在诗歌艺术上陆续出现的新倾 向和新成就。稍后,巴黎有一个原籍希腊的年轻诗人,笔名 让·莫雷亚斯,在《费加罗》报上发表了一篇文学宣言,主张 用“象征主义者”这个称号来称呼当时的前卫诗人。这篇宣言 获得广泛热烈的响应,文学史上认为这一事件标志着象征主义 流派的产生。
弃 妇
李金发
长发披遍我两眼之前, 遂隔断了一切羞恶之疾视, 与鲜血之急流,枯骨之沉睡。 黑夜与蚊虫联步徐来, 越此短墙之角, 狂呼在我清白之耳后, 如荒野狂风怒号: 战栗了无数游牧。 弃妇之隐忧堆积在动作上, 夕阳之火不能把时间之烦闷 化成灰烬,从烟突里飞去, 长染在游鸦之羽, 将同栖止于海啸之石上, 静听舟子之歌。
一、概述
(二)产生和发展 1.象征主义名词源于希腊文(Symbolon),它在希腊文中 的原意是指“一块木板(或一种陶器)分成两半,主客双方各 执其一,再次见面时拼成一块,以示友爱”的信物。几经演变, 其义变成了“用一种形式作为一种概念的习惯代表”,即引申 为任何观念或事物的代表,凡能表达某种观念及事物的符号或 物品就叫做“象征”。 象征与通常人们用的比喻不同,比喻是一次性的,或者说 是临时性的,其意义只存在于相应的语境当中,而且喻体与本 体之间的关系比较单一,易于理解;象征的形象和含义之间往 往是一种整体性对应关系,而不是像比喻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相 似,它涉及事物的实质,含义远较比喻深广。

——在巴黎动物园
里尔克
【评论】该诗以笼中豹的形象,隐喻 资本主义社会里人的处境,用‚思想知觉 化‛的方式,表现诗人孤独、困惑的心境。
诗人奥古斯特· 施塔尔评价说:‚自 它的目光被那走不完的铁栏杆, 缠得这么疲倦,什么也不能收留。 然的生活空间的丧失或者对它的威胁是世 纪更替时的一个重要题目。‛ 它好像只有千条的铁栏杆, 千条的铁栏后便没有宇宙。 评论家埃德加· 奈斯认为的特点在于 诗人‚从动物的内心状态出发进行叙述, 强韧的脚步迈着柔软的步容, 仿佛他与它化为同一‛。‚全诗圈出了豹 步容在这极小的圈中旋转, 的本质,刻画出对令人绝望的无聊和单调 仿佛力之舞围绕着一个中心, 的想象。‛ 在中心一个伟大的意志昏眩。 翻译家袁可嘉分析这首诗歌说: ‚与其说是在描写关在铁笼中的豹子的客 只有时眼帘无声地撩起—— 观形象,不如说是诗人在表现他所体会的 于是有一幅图像浸入, 豹子的心情,甚至还可以说是他借豹子的 通过四肢紧张的静寂—— 处境表现自己当时的心情。‛ 在心中化为乌有。
车过黄河
伊沙
列车正经过黄河 我正在厕所小便 我深知这不该 我 应该坐在窗前 或站在车门旁边 左手叉腰 右手作眉檐 眺望 像个伟人 至少像个诗人 想点河上的事情 或历史的陈帐 那时人们都在眺望 我在厕所里 时间很长 现在这时间属于我 我等了一天一夜 只一泡尿功夫 黄河已经流远
伊沙,原名吴文健,中国当代著名诗人、 作家。1966年生于四川省成都市。1989年毕业 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现居西安,在西安外 国语大学任教。持‚民间立场‛,以‚口语写 作‛。其诗偶有解构倾向,其文常以犀利示人。
像无极无限的东西四散飞扬, 如同龙诞香、麝香、安息香、乳香 那样歌唱精神与感觉的激昂。
二、基本理论
(二)神秘性(象征主义的第二原理) 所谓神秘性其实源于诗人对神圣美的追求。神圣美其实 是一种想象美,它并非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现实美。象征主 义诗人认为现实美只是神圣美的倒影,远不如神圣美那样高 超和完美。因此,象征主义诗人把神圣美作为自己的表现的 对象。但是,神圣美却飘渺不定,难以把握,这就必然使象 征主义作品具有一定的神秘性。 简言之,象征主义的神秘性首先来自表现对象:神圣美 以及作为其倒影的大自然和人生;其次来自象征主义或暗示 手法的创作宗旨。事实上,象征与暗示正是为了表现和增强 美的神秘性,或者说是朦胧性。
第三章 象征主义
一、概述
二、基本理论 三、批评方法 四、运用实例
一、概述
(一)定义
象征主义是法国文学史上的一种流派和文学思潮, 是19世 纪末始于文学,以后影响到戏剧、绘画、哲学等领域的一中文艺 思想。文学中象征派有宣言、有理论,美术中的象征主义不过是 一种艺术倾向而已。
象征主义艺术家反对写实主义和印象主义对自然的客观摹写, 强调主观精神的表现。他们认为人的内心世界是不明确的、难以 把握的,只能通过象征的手法,用寓意和象征性的然而又是具体 可感的形象来隐喻主题和情感,暗示微妙和神秘的内心世界,通 过形象来寻找在外事物与内心世界的对应关系,带有神秘主义的 色彩。象征主义反映了当时一种不正视现实,向神秘的精神世界 寻求灵感和启迪的思想倾向。
托马斯· 史登斯· 艾略特
是英国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无论在理 论上还是创作上都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代表作 《荒原》已经被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英语诗歌 之一。《荒原》取材自关于‚圣杯‛的古老传说, 把丧失了信仰的现代世界比作一个荒原。在诗中, 艾略特旁征博引,涉及到了大量神话传说和象征 意象,并运用了多种古语言和现代语言。尽管诗 人自己为之加注了50多条注释,却还是鲜有人能 读懂。艾略特的另一篇重要作品是《四个四重 奏》,以高度抽象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暂时与永 恒之间的对立统一观点的思索。 艾略特的诗作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和宗教的 关系十分密切。无论是《荒原》还是《四个四重 奏》都体现了解救人类最终极的途径就是皈依宗 教的观点。1927年,艾略特加入英国国籍,转向 宗教剧的创作。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应 和
波德莱尔 自然是一庙堂,那里活的柱子 有时说出了模模糊糊的话音, 人从那里过,穿越象征的森林, 森林用熟识的目光将他注视。
有的芳香新鲜若儿童的肌肤, 柔和如双簧管,青翠如绿草场, ——别的则朽腐、浓郁,涵盖了万物。
如同悠长的回声遥遥地汇合 在一个混沌深邃的统一体中, 广大浩漫好像黑夜连着光明—— 芳香、颜色和声音在相互应和。
一、概述
(二)产生和发展 5.19世纪90年代后期,象征主义在法国有衰落之势, 但其影响却渐渐越过国界,想直接各地流行和传播。成为 一种国际性的文学思潮和运动。
一、概述
(三)象征主义的显著领域 1.诗歌(以上的作家及作品都是诗歌领域) 2.戏剧:象征主义的理念在19世纪90年代进入欧洲的戏剧 领域。比利时的莫里斯· 梅特林克(1862-1949)被认为是第一 位象征主义剧作家。1890年,旅居巴黎的梅特林克发表《闯入 者》,标志着象征主义戏剧的诞生。该剧以抽象的概念“死亡” 为题,没有具体的情节或环境,完全颠覆了传统的戏剧叙事风格。 但由于象征主义侧重暗示和朦胧之美,适宜于抒情,而不适 宜于描写冲突和具体的人物性格,因此象征主义戏剧的成就十分 有限,且并没有如诗歌一样形成一场国际性运动。 3 .小说、散文
靠一根草儿,与上帝之灵往返在空谷里。 我的哀戚唯游蜂之脑能深印着; 或与山泉长泻在悬崖, 然后随红叶而俱去。
衰老的裙裾发出衰吟, 徜徉在丘墓之侧, 永无热泪, 点滴在草地, 为世界之装饰。
李金发(1900.11.21—1976.12.25)
原名李淑良,笔名金发,广东梅县人。早年就读于香港 圣约瑟中学,后至上海入南洋中学留法预备班。1919年赴法 勤工俭学,1921年就读于第戎美术专门学校和巴黎帝国美术 学校,在法国象征派诗歌特别是波德莱尔《恶之花》的影响 下,开始创作格调怪异的诗歌,在中国新诗坛引起一阵骚动, 被称之为‚诗怪‛,成为我国第一个象征主义诗人。
斯蒂凡· 马拉美
被誉为‚象征主义之象征‛,是象征主义发 展历程中的关键人物。他是第一个将象征主义理 论系统化的诗人。马拉美提出‚纯诗‛理论,认 为诗是从无到有、超越经验的独立存在;诗是一 种魔术,运用咒语来创造不同于现实世界的绝对 理念世界。在创作方法上,马拉美十分强调暗示 性的重要。他曾说:‚叫出一个事物的名字就会 破坏诗的大半乐趣……理想的方法是暗示事物。‛ 马拉美的理论具有神秘主义和唯美主义的色 彩。他在理论上建树颇高,被同代象征主义诗人 誉为领袖,而他本人的诗作却并不多。比较有代 表性的包括收录在1887年出版的《诗集》中的 《天鹅》,以及历时二十余年而未完成的《海洛 狄亚德》。然而马拉美最著名的作品却是写于 1876年的《牧神的午后》。这首诗后来经音乐家 德彪西为之谱曲而广为传播。诗歌根据希腊神话 中牧神追求水中仙女的故事写成。
一、概述
(二)产生和发展 4.发展阶段:象征主义在欧美的形成和发展大致经历了两 个阶段: ①第一阶段(也称前期),为创建和发展时期(1850年— 1880年),代表人物为法国诗坛的保尔·魏尔兰、阿尔蒂尔·兰 波、斯蒂凡·马拉美; ②第二阶段(后期),分为高潮和分化时期(19世纪末—20 世纪初),代表人物为瓦雷里、里尔克、叶芝、艾略特等。
保尔· 魏尔兰: 发扬了象征主义者强调诗歌音 乐性的一面,他在其《诗的艺术》 (1884年)中主张:诗歌应该首先 具有音乐性,那是流动的、朦胧的、 清灵的;选词上要求模糊和精确相 结合;要色晕而不要色彩;不要格 言警句、插科打诨类的东西。总之, 诗歌要追求一种弥漫渗透的气氛。 魏尔兰的诗作亲切自然,韵律 之美妙在象征主义诗人中独树一帜。 代表作品还包括《三年以后》、 《白色的月》、《狱中》等。
《弃妇》简析
从表层含义来看,诗歌塑造了‚弃妇‛这一总体性意象,诗中的其他分体性意象 则共同构成了‚弃妇‛意象的各个侧面。全诗共四节前两节用第一人称倾诉了弃妇的 内心世界的悲凉与痛苦,面对世俗的冷漠与歧视,她的灵魂感到无可逃避的重负,她 祈望倾吐,却又无人倾听,就连上帝这一灵魂的救赎者也不能够给她带来多少慰藉, 因而,她只有把自己一腔幽怨与愤懑之情付之山泉,让它随飘零的红叶一起流走。诗 人创作这首诗,其本意绝非只是对弃妇孤独、绝望的生存处境的同情与哀叹,而是借 用弃妇这一象征体,隐喻诗人对自身命运的不幸与悲苦的深切感受,同时也曲折地传 达出自己面对这个冷漠的、缺乏公正的世界内心孤独而又愤怒的复杂情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