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翻译中的林纾现象

合集下载

英汉互译国内著名翻译家

英汉互译国内著名翻译家

主要作品:
梁启超一生译介的西方书籍,有西方资产阶级学说,马 克思主义著作和文学作品(主要是政治小说)。他流亡 日本后,对传播欧美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学术流 派等特别感兴趣,希望通过这种方法,“抉破罗网,造 出新思想。” 梁启超是提倡翻译西洋文学的第一人。对于政治小说, 1898年,梁启超发表《译印政治小说序》,首先大力提 倡翻译西洋政治小说,提高翻译小说的社会作用和地位。 这篇文章在当时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成为呼唤我国 文学翻译高潮到来的先声。
主要作品:
十大著名林译小说:《巴黎茶花女遗事》、
《黑奴吁天录》、《撒克逊劫后英雄略》、 《吟边燕语》、《拊掌录》、《迦茵小传》、 《离恨天》、《现身说法》、《块肉余生述》、 《不如归》。 林纾被称为“译界之王”、“译才并世数严 林”,不懂外文,由别人在旁边口译,他边听 边以古文写作;30多人协助他口译,译出包括 英、美、法等十多国家的作品近200部。
夫如是则一书到手经营反复确知其意旨之所在而又摹写其神情仿佛其语气然后心悟神解振笔而书过程这提出了译文应与原文形似意似神似的理论问题译成之文适如其所译而止而曾无毫发出入于其间实质这实质上又提出了译文应与原文所谓等值的翻译理论无毫发出入应该是译者的最高追求夫而后能使阅者所得之益与观原文无异要求提出了译文应与原文达到所谓等效翻译的效果
主要作品:
主要著作有《适可斋记言记行》、有
《文通》(通称《马氏文通》)十卷, 以拉丁文法研究汉文经籍的语言结构规 律,为中国第一部较系统的语法著作。
翻译思想:
一、将翻译事业与国家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 马建忠谙熟西方社会政治思想,科学与文化。甲午战争 后,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威胁。他认为要使中国富强,必须 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自然科学技术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提倡变法自强。欲知己知彼就必须全力发展翻译事业。。他 认为:第一,“翻译书院之设专以造就译才为主”,马氏所 说的造就“精通洋语洋文,兼善华文,而造其堂奥”的译才, 绝非一般外交外贸等洋务“通事”“舍人”之才,而是造就 担当翻译西学书籍,传播西方社会政治思想文化,肩负改造 社会重任的“国家栋梁之才”。 第二,译书乃“知己知彼” 之举,马建忠将应译之事拟分为三类:一是各国的时政,二 是居官者考订之书,三是外洋学馆应读之书。马建忠,其译 书主张有明确的政治目的,他 要“知己知彼”,把西学的 “精髓”译介到中国来,维新自强,启迪民智,共赴救亡图 存大业。

从功能对等视角剖析林纾的翻译策略

从功能对等视角剖析林纾的翻译策略

从功能对等视角剖析林纾的翻译策略林纾是一位以汉英双向翻译为主的资深翻译家,他的翻译以精准、通顺著称。

他的翻译技巧主要体现在策略的运用上,他根据不同的翻译任务使用不同的策略,以实现“源语言与目标语言功能等价”的翻译原则。

本文将从功能对等视角来剖析林纾的翻译策略。

一、语境化翻译策略语境化翻译策略是林纾运用频率最高的策略之一,他通过对源语文本的上下文进行理解,从而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以达到目标语言的功能等价。

例如在翻译英文中的复杂句式时,林纾往往会把一个长句子拆成两个或多个简单句子,以方便读者理解、修辞通顺。

这一翻译策略符合中文的习惯思维方式,能够增强翻译文本的可读性,实现源语与目标语的功能对等。

二、意象翻译策略意象翻译策略是林纾运用比较频繁的翻译策略之一,这种翻译策略是指保留源语言中的图像、形象,以便于读者更好的理解、理解和欣赏翻译文本。

例如,当翻译一些具有文学性的诗歌、小说、诗歌等作品时,林纾往往会选用意像翻译策略,把具体事物用形象的方式给予目标语言中,这样能够增强读者的感受性,提高翻译文本的文学价值。

语用翻译策略是林纾在翻译商务、政治、法律等语言时常用的策略之一,这种翻译策略要求译者注意言语交际中的情境、知识、礼仪、人际关系等因素,把这些因素融入到翻译文本中,从而达到源语与目标语功能对等的目的。

例如,当翻译商业谈判协议的时候,林纾会注重源语文本中的礼仪用语、婉转的表达、增强语言交际的准确度和可靠性,保留原文中的语用特点和习惯的用法,提高翻译文本的可信度,实现源语与目标语的功能对等。

文化翻译策略是林纾在翻译文化、历史等方向时运用的策略,这种策略要求译者具备丰富的背景知识、文化素养和广博的学科知识,把源语文本中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等信息转化为目标语言,从而使读者能够真正地体验到源语文本中的魅力。

例如,当翻译一部历史小说时,林纾会注重细节和历史背景的描写,用目标语言准确地表达原文中的历史细节、人物性格和情感,让读者能够真实地感受到原文中的文化营养和思想意义,实现源语与目标语的功能对等。

林纾的合作翻译模式反思_高查清

林纾的合作翻译模式反思_高查清

林纾的合作翻译模式反思高查清(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文理系,合肥230051)摘要:从翻译概念的角度分析,不懂外语的林纾算不得真正意义上的翻译家:他只是参与了翻译的后半程工作,对接收的汉语信息进行再创作,完成更彻底的“归化”。

这种翻译方式有得有失:一方面,由于合作双方“各司其职”,林纾的合作者不必为如何在汉语中再现原作的“精神”绞尽脑汁,林纾也不用为理解、领会原作的本义费心劳神;另一方面,由于合作双方只管各自“份内之事”,这实际上将完整的翻译过程人为切割开来,导致了包括选材不精、作品信息不确、对原作不够忠实甚至误译频繁发生。

尽管这种翻译模式有其自身缺陷,但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的是其成功之处,比如,能否让精通外语的译者与特定行业的专家合作,来完成学术著作的翻译呢?这为当前我国某些佶屈聱牙的学术翻译提供了颇有价值的启示。

关键词:林纾;林译模式;翻译;合作翻译中图分类号:I046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6152(2015)06-0096-08DOI :10.16388/42-1843/c.2015.06.013从文学常识来说,林纾是我国翻译史上众所周知的大家、名家,甚至被誉为“译界泰斗”、“译界之王”;从翻译的作品种类来说,他和他的合作者们译介了184种文学作品(包括未刊发的23种);从翻译的数量来说,译品近300册,总字数达1200万字;从译品涉猎的范围来说,涵盖十余国共97位作家……他让中国人知道了莎士比亚、托尔斯泰、狄更斯、笛福、大仲马等名家,读到诸如《巴黎茶花女遗事》《鲁滨逊漂流记》《海外轩渠录》(今译《格列佛游记》)、《黑奴吁天录》(今译《汤姆叔叔的小屋》)、《魔侠记》(今译《堂吉诃德》)等世界名著,“开创了近代翻译文学的新局面……是西方资产阶级文化与蜕变中的中国近代文化融合的结晶”[1]。

其译著可谓浩繁,成就可谓斐然,声名可谓显赫,影响可谓深远,以至于康有为在诗中夸赞他和同时代的严复为“并世”之“译才”①。

中国当代文学英译中的“林译”现象

中国当代文学英译中的“林译”现象

中国当代文学英译中的“林译”现象一、晚清译界的“林译”现象林纾是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史上一个富有戏剧色彩的人物。

他不通外语,而翻译外国小说百十余部,《黑奴吁天录》等译作,不“信”而“达”且“雅”,堪称“美而不忠”的译林典范。

林译小说与原文出入甚大,其中的“不忠”之处,主要表现为三点:一是随意改变文学形式,把许多极好的剧本译成了小说;二是“任意删节原文”;三是常常“增补原作”。

林纾对原著的“不忠”,其原因主要不是中外语言的暌隔,或是理解能力所限,而是出于明知故犯,有意为之。

钱钟书发现,林纾在翻译时,“碰见他心目中认为是原作的弱笔或败笔,不免手痒难熬,抢过作者的笔代他去写”,“这里补充一下,那里润饰一下,因而语言更具体,情境更活泼,整个描述笔酣墨饱”。

林译小说尽管漏译误译随处皆是,然而,它们使对于欧美世界知识浅陋的中国人在文学阅读的过程中第一次真切地了解了他们家庭和社会的内部情形以及他们的国民性,不仅赢得了清末民初广大市民读者的青睐,甚至胡适、鲁迅等五四文学革命健将也多受馈于其中所传递的西方人文精神。

从某种程度上说,林译小说恰恰由于其中最具特色的那部分“讹误”成分,多少因此能免于岁月的淘汰,令钱钟书这样的大家多年后重新翻读依然觉得“没有丧失吸引力”,值得“重温”再三。

林纾译书的经历当然是个极端,但在晚清译界,却并非个案。

提出“信达雅”翻译标准的严复精通外文,但在翻译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论文》时,他只选择了“进化论”部分,彻底省略了“伦理学”的观照,不仅删削了赫胥黎对社会进化论背景下伦理衰微的担忧和对宗教拯救的冥想,还大肆渲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进化论的要义。

以唤醒中国民众救亡图存的意识。

此外,梁启超译《佳人奇遇》和《十五小豪杰》等也是如此。

这些有意为之、为我所用造成的“误译”,成了晚清译界的一种普遍现象,可以称之为“林译现象”。

从翻译目的论来看,受众是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译文所意指的接受者有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对译文的期待以及交际需求,每一种翻译都指向一定的受众,因此翻译是在“目的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标受众而生产的语篇”,而原文只是为目标受众提供部分或全部信息的源泉。

英汉翻译中的林纾现象

英汉翻译中的林纾现象

林纾现象林纾的翻译是我国翻译史上一道奇特的风景线。

他不懂外语,由别人口授,46岁才开始译书,却译了184种,达一千万字以上。

“林译小说”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影响之大,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钱钟书先生在《林纾的翻译》一文中说:“最近,偶而翻开一本林译小说,出于意外,它居然还有些吸引力。

我不但把它看完,并且接二连三,重温了大部分的林译,发现许多都值得重读,尽管漏译误译触处皆是。

我试找同一作品的后出的——无疑是比较‘忠实’的——译本来读,譬如孟德斯鸠和迭更司的小说,就觉得宁可读原文。

这是一个颇耐玩味的事实。

”那么,让我们来“玩味”一下,林译小说为什么具有如此巨大的生命力?我们年轻的翻译工作者可以从林译小说中吸取什么样的经验教训?我们认为,从林纾的生平和林纾小说中,至少有六点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1.刻苦攻读,功底深厚林纾从幼年起就好学。

少年时家贫,无钱买书。

他到处搜罗求借。

有一次他在叔父家看到《毛诗》、《尚书》、《左传》、《史记》等书,就借来反复细读。

八岁便知发奋苦读,十一岁起即读欧阳修文、杜诗、《左传》、《史记》、《汉书》。

到十三岁时,已读书数万卷。

他自己说过,他曾用八年时间读《汉书》,八年时间读《史记》,至于韩愈的文章,前后用了四十年。

为了激发自己发奋苦读,他曾在墙壁上画了一口棺材,敞着盖,旁边画了一个人,写了两句话:“读书则生,不则入棺”。

他还说过:“果以明日死者,今日固已饱读吾书。

”他幼年启蒙于薜则柯先生。

薜的古文造诣很深,推崇欧阳修的文章和杜甫的诗。

林纾从师打下了深厚的古文基础。

文学的深厚根基,为他后来的高速度翻译打下了基础。

他文笔洒脱,日写七八千字,翻译时,“耳听手追,声已笔止,日区四小时,得文字六千言”。

2.源于原著,优于原著英国翻译家Arthur Waley认为“林纾翻译的迭更司作品优于原著”(《书林》1982年1 期)。

林译为什么“还没有丧失吸引力”,“值得重读”呢?许渊冲先生把林译跟另外两位翻译大家董秋斯、张谷若所译的《大卫·科波菲尔》三个译本相比较,得出的结论是“林译富有文采”。

人物不通外文的“歪”译家:林纾

人物不通外文的“歪”译家:林纾

人物不通外文的“歪”译家:林纾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巴黎茶花女遗事》出版,大受欢迎,一时洛阳纸贵,风行大江南北,人们称之为外国《红楼梦》。

此书的译者,是一位古文家,同时也是近代文学翻译的开创者,他完全不通西文,却又是正式译介西方文学的第一人。

仅凭着“耳受笔追”的方式翻译了涉及11个国家的107名作家的作品,对西方文献的引进和当时社会文化的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后世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林纾家庭照林纾,1852年出生于福建闽县(今福州)。

字琴南,号畏庐,别署冷红生。

晚称蠡( lǐ )叟、践卓翁、六桥补柳翁、春觉斋主人。

室名春觉斋、烟云楼等。

光绪八年(1882年)中举人,而后七次进京会考皆不第。

后决意放弃仕途,潜心学问,专攻古文,后一次偶然机会与王寿昌合作翻译了《茶花女》之后,就一发不可收拾,逐渐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

集文言之大成者林纾性情急躁,思想属保守派,与当时新文化运动的领袖如陈独秀、胡适等意见相左。

不过胡适对他的评价依然甚高,在《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文中提到,“古文不曾做过长篇的小说,林纾居然用古文译了一百多种长篇的小说。

古文里很少有滑稽的风味,林纾居然用古文译了欧文和狄更斯的作品。

古文不长于写情,林纾居然用古文译了《茶花女》和《迦因小传》等书。

古文的应用,自司马迁以来,从没有这种大的成绩。

”亚瑟·威利评论说:“狄更斯所有过度的经营、过分的夸张和不自禁的饶舌,(在林译里)都消失了。

幽默仍在,不过被简洁的文体改变了。

狄更斯由于过度繁冗所损坏的每一地方,林纾都从容地、适当地补救过来。

”1921年四月林纾先生70大寿与老友罗云章先生在北平合影留念后世影响深远「林译小说」也影响着后来许许多多的现代作家,包括早期的鲁迅及周作人两兄弟。

当时他们在日本留学,只要林纾的译作一出,他们便从书店买回,看完后还拿到订书店去改装成硬纸板书面,青灰洋布书脊的精装书,以便于收藏。

郭沫若也说他少年时最嗜好的读物便是「林译小说」。

浅析林纾现象

浅析林纾现象

浅析林纾现象浅析林纾现象摘要:林纾虽然开了外国小说评介的先河,但是其译作受到了鲁迅、刘半农等人的批评,钱钟书也指出林纾的翻译是讹译的代表。

正因为如此,从某种程度上讲,后人对林纾的印象贬大于褒。

使用“林纾现象〞这一概念来描述林译作品所呈现的特征,可引导人们对林纾进行合理的认识、公正的评价和客观的研究。

本文分析了林纾现象存在的四方面表征及其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翻译;林纾现象;产生原因一、引言康有为的名句“译才并世数严林,百部虞初救世心〞〔三〕增补。

在中国文学翻译的早期,译者考虑国内读者而采用增补内容策略是一种风气,林纾就是典型代表。

钱钟书在讨论林氏增译时这样写道:“他〔林纾,笔者按〕确按照他的了解,在译文里有节制地掺进评点家所谓‘顿荡’、‘波澜’、‘画龙点睛’、‘颊上添毫’之笔,使作品更符合‘古文义法’。

……他根据自己的写作标准,要充当原作者的‘诤友’,自以为有点铁成金或以石攻玉的义务和权利,把翻译变成借体寄生的、东鳞西爪的写作。

〞〔钱钟书,1981〕以上论述向我们展示了林纾在翻译时惯用的注释式的内容增补。

〔四〕改译。

林纾译作的改译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首先是对原作标题的改译。

让我们看看其主要译作的标题:?巴黎茶花女遗事?〔今译?茶花女?〕、?魔侠传?〔今译?堂吉诃德?〕、?黑奴吁天录?〔今译?汤姆叔叔的小屋?〕、?贼史?〔今译?雾都孤儿?〕。

其次是对原作体裁的改译。

林纾将莎士比亚的剧本和易卜生的Ghosts〔?梅孽?,今译?群鬼?〕译成小说。

三、林纾现象产生的原因〔一〕历史原因。

林纾〔1852—1924年〕,中国近代著名文学家,小说翻译家。

福建闽县〔今福州〕人。

林纾青年时代便关心世界形势,认为中国要富强,必须学习西方。

林纾虽未曾留学,也不谙外文,但他却是那个时期能兼纳中西学术的新型知识分子中的一员。

作为一个受过中国文化浸润的文人,他看到了中国数十年中的衰落和西方文明对于中国之开展所带来的希望。

从一开始翻译小说,他就自觉地把自己的翻译工作与现实社会联系在一起,使中西方学术之优点能融会于一处而为我所用。

林纾翻译作品经典句子英翻中

林纾翻译作品经典句子英翻中

林纾翻译作品经典句子英翻中
摘要:
1.林纾翻译作品的经典句子
2.英翻中:将英文名言翻译成中文
3.林纾翻译作品的价值
正文:
林纾是一位著名的翻译家,他的翻译作品在中国文化传播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林纾翻译作品中,有许多经典句子被广大读者所熟知,这些句子在文化交流和思想传播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英翻中,即将英文名言翻译成中文,是林纾翻译作品中的一大亮点。

例如,英文名言“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被林纾翻译成“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这一翻译简洁明了,既保留了原文的意境,又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

另一个例子是英文名言“All that glitters is not gold”被林纾翻译成“闪光的东西未必都是金子”,这一翻译同样非常精彩,传达了原文的哲理。

林纾翻译作品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将英文名言翻译成中文,还在于他对文化交流的推动。

通过翻译西方的经典作品,林纾让更多的中国读者了解到了西方的文化和思想,从而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同时,林纾的翻译作品也为后来的翻译家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对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林纾翻译作品中的经典句子英翻中,不仅是他在文化传播史上的一
座丰碑,也是中国翻译史上的宝贵财富。

从归化和异化翻译的角度看林纾、严复和鲁迅的翻译-文档资料

从归化和异化翻译的角度看林纾、严复和鲁迅的翻译-文档资料

从归化和异化翻译的角度看林纾、严复和鲁迅的翻译、归化(domesticating )和异化(foreignizing )翻译理论的探讨归化和异化的讨论来源于直译和意译,不少学者常常把它们放在一块来讨论。

王东风在“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一文中也提出,“归化和异化可看成直译和意译概念的延伸,完全等同于直但并不译与意译。

…如果说直译和意译是语言层次的讨论,那么,归化和异化则是将语言层次的讨论延续升格至文化、诗学和政治层面。

也就是说,直译和意译之争的靶心是意义和形式的得失问题,而归化和异化之争的靶心则是处在意义和形式得失漩涡中的文化身份、文学性乃至话语权利的得失问题。

”(王东风,2002:24-25)。

这就是说,直译和意译比较偏重“形式” 上的自由与不自由,而归化和异化关注更多的则是有关文化的问题,及是否要保持原作洋味儿的问题。

归化/异化是在1995年由美国学者L.VENUTI (文努迪)所提出的,而这一术语又直接来源于德国学者Schleiermacher (施莱尔马赫)1813 年宣读的一篇论文。

Schleiermacher 着重探讨了翻译与理解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指出翻译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让读者靠近作者(异化),另一种是让作者靠近读者(归化)。

归化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使用本民族的方式,用流畅地道的目标语去表现外来的作品,以源语或原文作者文化为归宿,译者在这类翻译中称之为隐形, 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也就被掩盖, 目 被淡化,译作由此而变得透明;异化则相反,认为既然是翻译,就得译出外国的味儿, 应保留原文中的语言方式, 输入新的表达 情形叫“汉化”与“欧化”。

与直译和意译相比, 归化和异化似 乎可以更准确的描述翻译实践。

例如我们无法解释将“苹果”翻 译成“ apple ”是直译还是意译,但可以将其归为归化翻译。

再如“ competitive products ”一词,可译为“具有竞争力的产 读者所接纳,称为归化。

林纾和他的翻译

林纾和他的翻译

林纾不懂外语,不能读外国原著,只能 “玩索译本,默印心中”,后来他与魏易、 王庆通等人合作,翻译外国小说,曾笔述 英、法、美、比、俄、挪威、瑞士、希腊、 日本和西班牙等国的作品。一生著译甚丰, 翻译小说达二百余种,为中国近代译界所 罕见,曾被人誉为“译界之王”。
《滑稽外史》第一七章写时装店里女店员领班那格女士 听见顾客说她是“老妪”,险些气破肚子,回到缝纫室里, 披头散发,大吵大闹,把满腔妒愤都发泄在年轻貌美的加 德身上,她手下一伙女孩子也附和着。林纾译文里有下面 一节:
➢ 作为一个不懂外语的翻译家,林纾创造了翻译史上 特有的“林纾现象”,可谓空前绝后,对他的评价也 是毁誉参半,但从历史的角度看,林纾仍可作为近 代翻译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在文化交流和传播中 功不可没。
➢ “林译小说”为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中国人打开 了一扇通往世界的窗户,为封建社会晚期的中国输 入了西方的政治经济制度、新的学术观念以及西方 的风土人情、文学体裁和新颖的表现手法,都起到 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钱锺书
《巴黎茶花女遗事》,法国小仲马,林纾、王寿昌合译 《吟边燕语》,莎士比亚著[10],林纾、魏易合译。 《伊索寓言》,希腊伊索,与严培南、严璩合译。 《利俾瑟战血余腥记》,法国阿猛查德著,林纾、曾宗巩译 《黑奴吁天录》,即《汤姆叔叔的小屋》,林纾、魏易合译 《迦因小传》,英国哈葛德著 《埃及金字塔剖尸记》,英国哈葛德著,林纾、曾宗巩合译 《英孝子火山报仇录》,英国哈葛德著,林纾、魏易合译(1905) 《鬼山狼侠传》,即《百合娜达》,英国哈葛德著,林纾、曾宗巩合 译 《斐洲烟水愁城录》,英国哈葛德著,林纾、曾宗巩合译(1905) 《玉雪留痕》,英国哈葛德著,林纾、魏易合译(1905) 《埃斯兰情侠传》,英国哈葛德著,林纾、魏易合译(Eric Brighteyes, 1905) 《拿破仑本纪》,洛加德。林纾、魏易合译。 《撒克逊劫后英雄略》,沃尔特·司各

翻译视域下的林纾现象——兼论林纾的翻译

翻译视域下的林纾现象——兼论林纾的翻译

( ) 节 一 删
《 巴黎茶 花女 遗事 》L me C mkis ( aDa A a l ) a
林译 : 母此 时 怒 甚 , 与之 争 ; 少 立 即 晕 于 思 顾
榻上 。
是林 纾 翻译小 说 的开山之 作 。1 8 9 1年商 务 印书 馆
林 纾版 的重 印本 字 数 为 5 1万 ,9 4年 译 林 出 版 . 19
21 0 0年 3月
重 庆 邮 电大 学 学 报 { 会 科 学版 ) 社
Ma. 0 0 r2 1
第 2 2卷 第 2 期 J u n l f h n qn nv r t o ot a dT l o mu i t n ( o il c n e dt n V 12 N . o r a o o g igU i s y f s n e c m nc i s S c i c io ) C e i P s e ao aSe E i o. 2 o2
互译 及 翻 译教 学研 究 。 ① 该 文载 于《 海 工 学 院 学报 ( 会 科 学 版 ) ,0 6年 第 1 , 6—2页 。 淮 社 》 20 期 第 97

7 ・ 2
接受 。笔者 首先 拟就“ 纾 现象 ” 表征 及要 素 作 林 的 系统论 述 。
s d wih t c i n o ii g fo he har;a e t he a to fr sn r m r c i nd s e s t d wn a a n v r e kl h a o g i e y m e y,a a n e nd f i t d.
翻译 视域 下 的林纾 现 象
— —
兼 论林 纾 的翻 译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林纾的翻译问题

林纾的翻译问题

林纾的翻译问题林纾(585689),中国传奇翻译家,曾经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人物。

作为中国最古老的翻译家,林纾为中华文明增添了多么多元化的外来文化,他有着数不清的傲人成就,其中最令人折服的莫过于他在翻译领域的出色表现,而此时此刻,它促使我们深入的思考,他的翻译问题究竟是什么?首先,林纾始终把翻译视为创造性的劳动,他提出翻译应该“走通道,跨步去死”,即把原文表达的意义原封不动地译出,只有这样才能将西方文学精髓完整地传达给当时的中国读者,这样的翻译方式充分体现了林纾的才智和技巧,而他的翻译技术也深受后人的肯定和承认。

其次,林纾从不将翻译作为一种文学表现形式,他在翻译中坚持以“贴近原文,还原本意”的原则,在翻译过程中,林纾几乎把原文一字不漏地抄述下来,而不去思考或者加以修改,他把这种方式称作“短句翻译”,这种翻译法即把原文中的短句从口语转化为文字,而不是从文字转换为口语,以此来保留原文的韵律,而不是去改变原文的语义和意思,这一翻译技术的艺术深深打动了翻译界,使林纾在这里受到了深远的影响。

再者,林纾不惜劳动,在翻译过程中,他会用自己的方式来探究原文的意思,他会通过台币法、拆字法等,将原文翻译出来,用中国文字表达出西方文学精髓,他把每一个字都当成一个宝贝,努力搜索到原文中暗藏的秘密,他甚至以台币法把英语转成不同的汉语,以实现他的翻译技巧的要求。

最后,林纾的翻译给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影响,他的“紧贴原文,还原本意”的准则给当代翻译领域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他也为现代翻译学建立了一套自己的理论和技术,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发展和演变,值得我们深思。

总之,林纾是中国翻译史上的一位英雄,他的卓越成就,极大的影响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而他的翻译问题一直令人赞叹不已。

作为一名追求卓越的翻译家,林纾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有力的榜样,让我们坚守此道,努力探索翻译的路径,这也是我们永远要追求的。

翻译视域下的林纾现象——兼论林纾的翻译

翻译视域下的林纾现象——兼论林纾的翻译

On Lin Shu Phenomen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lation
作者: 黄元军[1];安东阳[2]
作者机构: [1]四川外语学院研究生部,重庆400031;[2]吉首大学公共外语教学部,湖南吉首416000
出版物刊名: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72-77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2期
主题词: 林纾的翻译;林纾现象;讹译
摘要:晚清时期的翻译家林纾开创了外国小说评介的先河,但其译作不尽完美,受到了鲁迅、刘半农等人的批评,钱锺书也撰文指出林纾的翻译是讹译的代表。

正因为如此,从某种程度上讲,后人对林纾的印象贬大于褒。

使用“林纾现象”这一概念来描述林译作品所呈现的特征,可引导人们对林纾进行合理的认识、公正的评价及客观的研究。

通过对概念的系统论证和对现象产生根源的探究,指出了运用“林纾现象”这一概念的意义。

论林纾和庞德_误译_的根源

论林纾和庞德_误译_的根源
一 、“误 译 ”的 定 义
在就林、庞“误译”做具体的比较分析之前 ,我们 不妨对本文的关键词“误译”作一统一的阐释 。何为 “误译”?传统观 念 认 为 误 译 即 错 误 的 翻 译 ,是 译 者 文字文化水平所限导致的翻译的失败。但随着翻译 理 论 的 多 样 化 ,更 多 人 开 始 为 “误 译 ”“鸣 冤 ”:美 国 当 代著名理论批评家 哈 罗 德 · 布 鲁 姆 在 谈 论 诗 的 “误 读”时提出:“诗的影响———当它涉及两位强势诗人 ,
周 心 怡 :论 林 纾 和 庞 德 “误 译 ”的 根 源
87
脆 把 戏 剧 当 成 纯 粹 的 消 遣 小 品 造 成 的[6]34。 在 不 识 西文这一点上,林 纾 自 己 也 曾 感 叹 过:“鄙 人 不 审 西 文,但 能 笔 述,即 有 讹 错,均 出 不 知。”(《西 利 亚 郡 主 别 传 》序 )
(二 )庞 德 的 无 意 识 误 译 庞德在早期涉猎中诗英译时 ,既不识汉语,更不 了解中国文化。美国东方研究学家厄内斯特·费诺 罗萨(Ernest Fenollosa)的 遗 孀 出 于 对 庞 德 的 才 华 及其诗作主张的 欣 赏,将 费 诺 罗 萨 的 中 国 诗 笔 记 交 给庞德。这些笔 记 主 要 包 含 了 李 白 、陶 潜 及 道 家 的 诗篇,费诺罗萨在 笔 记 的 每 一 汉 字 下 加 注 了 日 语 发 音,并加以直译和注释。庞 德 在 此 基 础 上 翻 译 了 19 首诗,集成了中国 古 典 诗 歌 集 《华 夏 集 》。 我 们 从 这 些翻译中可以发 现 费 诺 罗 萨 笔 记 的 痕 迹 ,如 在 李 白 《长干行》的英译 中,庞 德 把 “长 干 ”按 日 语 发 音 音 译 为“chokan”,“李 白 ”译 为 “Rihaku”。又 由 于 早 期 庞 德对中国文化鲜有了解 ,竟把“郎骑竹马来”中的“竹 马”分译 为 “bamboo stilts”(竹 跷)和 “horse”(马 )。 根据祁德尔(M.P.Cheadle)的 研 究,庞 德 是 在 美 籍 华人方志佟(Achilles Fang)的 帮 助 下,1937 年 夏 才 开 始 学 习 中 文[7]45。 在 此 之 后 ,庞 德 又 译 出 了 许 多 中 国古典 文 学 名 著,如 《诗 经 》、《中 庸 》、《孟 子 》、《论 语 》、《大 学 》等 。 可 见 林 纾 和 庞 德 译 作 中 出 现 的 某 些 错 误 ,确 是 由于他们对源语言及源文化的知识匮乏造成的。

浅析林纾与葛浩文的翻译策略

浅析林纾与葛浩文的翻译策略

浅析林纾与葛浩文的翻译策略林纾(H. A. Giles)和葛浩文(James Legge)都是中国文学翻译领域的著名翻译家,他们分别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将中国古典文学翻译成英文。

这两位翻译家在翻译过程中都有独到的见解和方法,他们的翻译策略对于西方读者了解中国古典文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以林纾和葛浩文的翻译作品为例,对两位翻译家的翻译策略进行简要分析。

我们来看林纾的翻译策略。

林纾是一位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英国翻译家,他擅长将中国传统文学作品翻译成英文。

林纾的翻译作品以《古文观止》和《易经译例》最为著名。

林纾在翻译过程中,注重保留原文的特色和风格,同时力求准确传达原文的含义。

他善于运用词汇和语序的变化,以使译文更贴近原文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这种对原文的忠实程度使得林纾的翻译作品颇受好评,被誉为“中国文学翻译界的奠基石”。

我们来看葛浩文的翻译策略。

葛浩文是一位十九世纪的英国传教士和学者,他对中国古典文学进行了系统的翻译和研究。

葛浩文的主要作品有《中国经典》和《论语》英译本。

葛浩文在翻译过程中,更加注重对文化背景和历史涵义的理解和传达。

他通过添加注释和解释,使得西方读者更容易理解中国古典文学的内涵和意义。

葛浩文在翻译作品中对原文进行了较多的改动,以适应西方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文化背景。

这种注重文化传播的翻译策略,使得葛浩文的翻译作品在西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林纾和葛浩文都是中国古典文学翻译领域的杰出代表,他们在翻译过程中采取了不同的策略,但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林纾注重对原文的忠实传达,葛浩文注重对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的理解和解释。

这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各有特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中国文学在西方的传播和影响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值得我们在学习和研究中国文学翻译的过程中加以重视和借鉴。

浅析林纾翻译中的误译

浅析林纾翻译中的误译

浅析林纾翻译中的误译作者:程攀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24期摘要:林纾是近代重要的翻译家,其译作对我国近现代翻译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林译作品在广受褒誉的同时,译作中的大量误译也受到质疑和诟病。

林纾在翻译时常常增添或删减原作内容,有学者认为林纾不懂外文且翻译“落纸如飞”,从而信手增删以至于减损了作品的情味;也有学者认为林纾此举使林译作品别具一格,令这些独具特色的译本广受读者欢迎。

林译作品中的确存在大量的误译,这其中的相当部分都是译者结合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当时国情而作出的调整。

这些误译可视作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再创作,赋予了译文新的审美价值与实用性。

关键词:林纾;误译;再创作翻译活动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可以称之为一项十分复杂的活动。

关于翻译的关注核心应当是文本风格和文学性,还是语言的语义功能,这个争论直至今日也未尝有定论。

从文学的角度看,文学作品自然应当以美学功能为首,翻译文学亦不例外。

一般来讲,两种语言的结构和习惯用法是不尽相同的,翻译时也就难以寻求两种语言的完全对等。

这样一来,译者必定也就根据各种因素,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转换与再创作。

林纾在翻译时,同样存在这样的情况,那么林译作品必然会与原作文本有出入,这是误译的一种情况。

至于林纾翻译时有意为之的改写和创作,则是误译的另一种情况,这也值得探究和关注背后的原因及其影响。

一、林纾误译的原因首先,林纾翻译中的大量误译与他不通外文且翻译极快速有一定关联。

林纾并不通外文,他的所有翻译工作都是和他人合作:通晓外文的人向林纾口述翻译,再由林纾落笔成文。

“他不懂得任何的外语,他的译书,乃由一个懂得原文的译者,口译给他听,他便依据了口译者的话写成了中文。

”(1)在此过程中,原文本经过口译者已是第一道语言的转换;林纾根据口述再写成中文,这又是第二道转换。

经过这两道程序后,译文与原文除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差别外,还难免多添了林纾主观上的些许改动。

同时,林纾翻译的速度非常快,甚至快到“往往口译者尚未说完,他的译文已写完毕。

2021不懂外语的林纾的外国文学翻译成就范文2

2021不懂外语的林纾的外国文学翻译成就范文2

2021不懂外语的林纾的外国文学翻译成就范文 中国翻译史在进入现代社会以前曾经历过三次高潮,其中最后一次出现在清朝末年。

在这次翻译的高潮期,译着内容涵盖之广、数量之多,为中西之间在文化方面的交流书写了光辉灿烂的篇章,也对近代中国文化乃至整个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与此同时,推动这次翻译高潮出现的翻译家大量涌现,毫无疑问,林纾是他们中的典型代表。

他是清末最早对西方文学着作展开翻译工作的人,堪称中国西方文学翻译的先驱。

康有为曾将林纾与着名翻译家严复相提并论,称二人为“并世译才”[1]41。

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林纾的翻译与严复相比更加难能可贵,因为他根本不懂外文。

尽管如此,他依然以惊人的能量、在他人口译、口授基础上,用精湛而娴熟的文言文对包括英国、德国、美国、日本、俄国、比利时、瑞士等多个西方国家的文学作品进行翻译,翻译西方文学总量接近200 部。

这不得不说是中国乃至世界翻译史上的一个奇迹。

一、举人落榜弃仕途,不懂外语亦翻译 林纾出生于1852 年,其家庭是一个在福建玉尺山脚下的小商贩,父亲主要以贩盐所得支撑整个家庭的生计。

但不料在林纾 5 岁时,林家的贩盐生意破产,家庭生计难以维持。

此后,林纾的姐姐们帮衬母亲一起做针线活儿赚取生活费。

尽管在生活窘迫的家庭环境下长大,但林纾的求知欲却十分强烈,父母和姐姐们也对他的求学给予了有力支持。

10 多岁时,林纾先后拜在当地小有名气的教书先生薛则柯、朱韦如门下,学习唐诗宋词和八股时文。

在这两位先生的悉心教导下,林纾对我国传统文学的兴趣日益浓厚,他们正直清明、淡泊名利的品性对林纾产生了积极影响。

经过数年寒窗苦读,林纾精修了逾两千多卷史书古籍,成为饱学之士。

20 多岁时,林纾在岳父的有力接济下继续坚持读书,拜在陈又伯、陈荣圃等人门下钻研制举文。

30 岁时,林纾如愿以偿考中举人,并想一鼓作气会试及第。

但天不遂人愿,林纾自中举之后数次参加会试,却次次落榜。

19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林纾在福建、浙江等多地辗转迁居,后来举家迁居北京才算安定了下来。

浅谈林纾误译的原因

浅谈林纾误译的原因

林纾不懂外 文的条件使其 在翻译 时尽 量可 以从读 者 的角度 去理解原文 。他 所处 的时代 , 正是新 旧思想交替 的时代 , 大多数
的国人的思想都还是旧的封建思想 , 对于西方 的文化知识也几乎 是一无所知 , 所 以译 者要考虑译 文的接受度 。如在翻译 《 孝女 耐
般, 并且翻译 前的准备也未必充分 , 看着原文 口述 , 而合作的又是 这样 一位 只要 听到声音 , 便可用 自己文字直接表达 的大家 , 一边 讲述 , 一边转述 , 双方都 没有太多考虑 的时间 , 更不用说斟词酌句 了。讲述 者的母语 也并 非原语 , 看错说错理解错误都无法避免 。 那译 者的错误也就 显而易见 了 , 显然 , 事后 校稿 者们也没有修 正。
林纾 在 1 9 0 0 年1 2 月2 2日为《 译林》 月刊写 的序 中 , 清楚 的提 出 了 自己 的翻译 思 想 : “ 今 欲与 人 斗游 , 将 驯 习水 性 而后 试 之
耶 ?……吾谓欲开 民智 , 必立 学堂 ; 学堂功缓 , 不如立会 演说 ; 演 说又不易举 , 终之唯有译书。 ” ( 陈福康 , 2 0 0 0 ) 从 中不难看 出 , 林纾
关键 词 : 无意误译 有意误译 误译 因素 中 图分 类 号 : G6 4 2 文 献标 识码 : C
DO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2 - 8 1 8 1 . 2 0 1 4 . 1 1 . 1 2 9
1 引言
林纾 ( 1 8 5 2 — 1 9 2 4 ) , 是 中 国清 末 时期 著 名 的文 学 家 、 翻 译
堕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塾
No. 6 T I M E E D U C A T 1 0 N , J u ne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纾现象
林纾的翻译是我国翻译史上一道奇特的风景线。

他不懂外语,由别人口授,46岁才开始译书,却译了184种,达一千万字以上。

“林译小说”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影响之大,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钱钟书先生在《林纾的翻译》一文中说:“最近,偶而翻开一本林译小说,出于意外,它居然还有些吸引力。

我不但把它看完,并且接二连三,重温了大部分的林译,发现许多都值得重读,尽管漏译误译触处皆是。

我试找同一作品的后出的——无疑是比较‘忠实’的——译本来读,譬如孟德斯鸠和迭更司的小说,就觉得宁可读原文。

这是一个颇耐玩味的事实。


那么,让我们来“玩味”一下,林译小说为什么具有如此巨大的生命力?我们年轻的翻译工作者可以从林译小说中吸取什么样的经验教训?
我们认为,从林纾的生平和林纾小说中,至少有六点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1.刻苦攻读,功底深厚
林纾从幼年起就好学。

少年时家贫,无钱买书。

他到处搜罗求借。

有一次他在叔父家看到《毛诗》、《尚书》、《左传》、《史记》等书,就借来反复细读。

八岁便知发奋苦读,十一岁起即读欧阳修文、杜诗、《左传》、《史记》、《汉书》。

到十三岁时,已读书数万卷。

他自己说过,他曾用八年时间读《汉书》,八年时间读《史记》,至于韩愈的文章,前后用了四十年。

为了激发自己发奋苦读,他曾在墙壁上画了一口棺材,敞着盖,旁边画了一个人,写了两句话:“读书则生,不则入棺”。

他还说过:“果以明日死者,今日固已饱读吾书。


他幼年启蒙于薜则柯先生。

薜的古文造诣很深,推崇欧阳修的文章和杜甫的诗。

林纾从师打下了深厚的古文基础。

文学的深厚根基,为他后来的高速度翻译打下了基础。

他文笔洒脱,日写七八千字,翻译时,“耳听手追,声已笔止,日区四小时,得文字六千言”。

2.源于原著,优于原著
英国翻译家Arthur Waley认为“林纾翻译的迭更司作品优于原著”(《书林》1982年1 期)。

林译为什么“还没有丧失吸引力”,“值得重读”呢?许渊冲先生把林译跟另外两位翻译大家董秋斯、张谷若所译的《大卫·科波菲尔》三个译本相比较,得出的结论是“林译富有文采”。

我国翻译界有人反对“美文风”,斥之曰“油腔滑调”。

难道,译出那些诘屈聱
牙、使人读不下去、宁可去读原著的译品才是好的吗?钱钟书先生也说过:“我这一次发现自己宁可读林纾的译文,不乐意读哈葛德的原文。

也许因为我已很熟悉原作的内容,而颇难忍受原作的文字。

哈葛德的原文滞重粗滥,对话更呆板,尤其冒险小说里的对话常是古代英语和近代英语的杂拌。

……林纾的文笔说不上工致,而大体上比哈葛德的明爽轻快。

译者运用“归宿语言”超过作者运用“出发语言”的本领,或译本在文笔上优于原作,都有可能性”(《林纾的翻译》,见《七缀集》100—101页)。

郑振铎对林纾的文笔也十分称道:“译笔清腴圆润,有如宋人小词。


译品的生命力,应该是区别译品好坏的标准之一。

尽管译品有这样那样的错误,但它拥得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这样的译品就算珍品。

戴馏龄先生在《我与翻译》一文中说:“总地来说,一件文学翻译能够传达原作的精神,或者自有独到之处,显然其中会给人们挑练出错译,也不失为成功的翻译。

英语《钦定本圣经》(1611),几世纪以来被认为英语中的经典之一,其中就不免有严重的误译,以至谬种流传,成为笑柄。

更早法国文豪蒙田的《随笔录》1603年英译本,也早已是脍炙人口的名译,其中错误就更多了,据说平均每页15条。

可见文学翻译的评价不一定只看其中有无个别的误译。

”许渊冲先生在另一篇文章(《译家之言》,见《出版广角》1996年6期)中说:“我读朱(生豪)译和钱先生读林译有同感,这说明‘忠实’只是文学翻译的低标准,‘有吸引力’才是高标准。


林译的成功在于文采,在于译出了原著的神韵。

这是与他从幼年时代起打下的扎实的文学功底分不开的。

天才就是勤奋。

林纾少年的勤奋造就了一代翻译天才,创造了翻译史上的奇迹!
3.汉语思维
事物有两重性。

林纾不懂外文,译书靠别人口授,看起来是坏事,其实也是好事。

他不受外语句法的束缚,他的翻译活动纯粹是汉语的思维,译出的绝对是归化的译文,不会是欧化的句子。

茅盾说过:“好的翻译者一方面阅读外国文字,一方面却以本国的语言进行思索和想象;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译文摆脱原文的语法和词汇的特殊性的拘束,使译文既是纯粹的祖国语言,而有忠实地传达了原作的内容和风格”(《翻译通讯》1983年1期)。

对于林纾,“阅读外国文字”由别人代劳,他做的只是“以本国的语言进行思索和想象”。

这是林译至今“还没有丧失吸引力”的原因之一。

难道这还不值得那些反对归化的译文的人深思吗?力图保存原文的句式,认为只有这样才是忠于原著,费了好多力气,结果造出了短命的译品,过了不久就被人遗忘和抛弃,这不是很可悲的吗?
4.选择了适合自己个性的原著
林纾18岁与刘琼姿结婚,伉俪情深。

46岁时,刘琼姿病逝,林纾十分悲伤,终日牢愁寡欢。

此时正逢他的好友王寿昌从法国归来,带回小仲马的小说《巴黎茶花女遗事》一书,邀请林纾与他合作翻译,以解丧偶之痛。

此书的哀婉情调正与林纾此时的心情相吻合,于是他慨然应允。

可以想象,林纾在翻译《巴黎茶花女遗事》中,注入了多少伤心泪。

或许在他心目中,茶花女就是刘琼姿,刘琼姿就是茶花女。

《巴黎茶花女遗事》问世后,不胫而走,风行海内外。

著名翻译家严复写诗赞扬:“可怜一卷茶花女,断尽支那荡子肠。

”而在“支那荡子”中,第一个断肠的就是林琴南!
纵观林译的众多的小说中,凡是取得成功、在读者中引起轰动的,就是原作的情调与林纾的处境身世有吻合之处,译者在翻译中注入了自己的感情。

如《黑奴呼天录》、《撒克逊劫后英雄传》、《玉雪留痕》等。

林纾后期的翻译,热情减退。

“色彩枯暗,劲头松散,读来令人厌倦”。

“塞万提斯的《魔侠传》和孟德斯鸠的《鱼雁抉微》……经过林纾六十岁后没精打采的翻译,它们竟像《鱼雁抉微》里嘲笑的神学著作,仿佛能和安眠药比赛功效。

塞万提斯的生气勃勃、浩瀚流走的原文和林纾的死气沉沉、支离纠绕的译文,孟德斯鸠的神笔和林纾的钝笔,成为残酷的对照”(《林纾的翻译》见《七缀集》92页)。

我们能从这里领悟到什么呢?要再现原作的风格,必须是译者的风格与作者风格协调一致,互相映衬。

最高境界是二者达到水乳交融,但首先要选择合适的原本!选择风格、情调、创造个性与译者相吻合或相近的原本!
5.高尚的爱国与救世的动机
林纾于1913年2月2日在北京《平报》上发表了《译叹》一文,表述了他为救国而从事翻译的一片赤诚之心。

在他1900年12月22日为《译林》月刊写的序中,明确指出只有发展翻译事业,才能“开民智”,才有可能抵抗欧洲列强。

否则,就像“不习水而斗游者”一样愚蠢。

这篇《译林·序》中有这么一段话:
呜呼!今日神京不守,二圣西行,此吾曹衔羞蒙耻,呼天抢地之日,即尽译西人之书,岂足为补?虽然,大涧垂枯,而泉眼未涸,吾不敢不导之;燎原垂灭,而星火犹爝,吾不能不然之!
这里,作者的爱国热情,跃然纸上!他把翻译的功能,比作疏导将枯之泉眼、复燃垂灭之火星!这篇序文,被阿英称作“实为翻译界之重要文献”。

在他大量的译作序跋中,他的有关译学思想的论述都集中在翻译的目的和功能上,一以贯之的就是爱国与救世。

为爱国与救世而译书,林纾为后世的翻译工作者树立了一个光辉的榜样!康有为有诗
赞扬林纾云:“译才并世数严林,百部虞初救世心”(注:虞初指林译小说)。

6.全身心投入
钱钟书先生把林纾近三十年的翻译生涯分为两个时期:1913年他译完《离恨天》之前为前期。

这一个时期,他精神饱满,翻译时全身心投入,注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与作品中人物心灵相交流,因而他笔泔墨浓,得心应手,所译“十之八九都很醒目”。

到了后期,由于热情减退,“译笔逐渐退步,色彩枯暗,劲头松懈,使读者厌倦”。

由此可以看出,翻译时译者注入自己的感情,与作品中的人物作心灵的交流,十分重要,是翻译成功的一个因素。

钱钟书称赞林纾前期“和他翻译的东西关系亲密,甚至感情冲动得暂停那支落纸如飞的笔,腾出工夫来擦眼泪”,肯定了他这种“亲热、隆重对待他所译的作品”的态度。

总之,一个不懂外语的人,却成为中国翻译史上的巨人,他成功的因素很多,值得我们好好研究与吸取;部部“漏译误译触处皆是”的译品,却能与世长存、拥有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这其中的奥妙值得我们去探索。

以上文字,是我们一点粗浅的心得体会,实为“抛砖引玉”之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