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 兵势第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子兵法兵势第五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时间:2009-07-20 15:34:23 孙子曰:
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①投卵者,虚实是也。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
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扩弩,节如发机。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
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
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注:]
①:“瑕”的“王”旁换“石”旁。
形”即为“形式”,“势”即是“态势”。
比方,“形”是一块材料,材料本身的质地好坏,便是“形”的好坏,至于这材料到底有多大用途,这所指的就是“势”。
如孙子兵法中所说得,“形”如一把拉满的弓,而射箭就是“势”了。弓拉的满,“形”固然好,若没射中,就是“势”的不好了。有形无势,不好。
不过“形”与“势”,不同于“外表”与“内在”这样的关系,“形”与“势”如同慧能六祖对“定”和“慧”的定义:名虽有二,体本同一。
形与势之我理解
漢风小筑
2位粉丝
1楼
一些人觉得势篇晦涩难懂,不懂其在全书中的角色,特做一点我的见解。
若决积水于千韧之奚者,形也-----《形篇》
如转木石于千韧之山者,势也-----《势篇》
听起来好像一样,可是细细推究,就会发现不同:积水靠的是数量,在高山上掘开一条小溪是没什么杀伤力的,因此靠的是“积累”,重要的是水本身;而木石本身则性坚硬,但把它放在平地上也不会产生威慑,所以把它要推在万仞之山上重要的是山,及“势”。可以这么理解:形就是军事实力,势就是外部条件。前者依靠长期积累,后者依靠后天争取。
形势不可分,形是势的前提,势是形的保障。
为了便于说明问题,举几个例子:战国时的赵括,三国时的马谡,魏晋时的苻坚。赵括是无形无势,马谡是有势无形,苻坚是有形无势,三者的惨败值得我们深思。
和强秦相较,赵国显然处于不利地位,身为主帅,不察敌我双方力量对比,在已经“无形”的不利地位下,不知求势,硬拼秦师,所谓小敌之坚,大敌之擒,赵括的失败是必然的。
马是个夸夸其谈的家伙,只知死读兵书。亏他把兵书背的那么熟。可他不知道,投之亡地只是一个“求势”方法,势务必以形为基本。蜀国本来就人少地少财乏,军队又连年征战,士卒士气低落。《三国演义》记:“司马懿大庸军马,将山团团围定,蜀军见了,尽皆丧胆....军将你我相推,无一人敢动....”由此可见蜀兵战斗力之低,士气之低。这样的军队再有势,也只会像“决小溪于千韧之山”一般,势再好也没用实力太悬殊了。所以马的失败只能说他不懂《孙子》,而不能成为一些人作为论证《孙子》没用的论据。同时也说明,读《孙子》不能只热爱其中某一篇,必须全局把握。那些试图依靠背诵几个名句而应用《孙子》的,马谡就是榜样。宏观把握全局,重点掌握几篇适合自己和时代特点的,这才是正确的态度。
苻坚是个名人啊,好家伙,96万军队,可谓有极其强大的形,但是由于他的愚蠢失误,不注意“势”的争取,优势丧失殆尽,而对手则一鼓作气,青史留名。
由此可见,形势不可分。就像我们学生一样,应付考试,依靠什么考前压题,是不管用的,要靠日常的积累,将小溪转为江河,以求“形”;临近考试,当调整心态,将各方面都弄到最佳状态,好像把千斤木石推在高山,以求“势”。
由此势篇的角色便清晰了:可以说他是形的助力器,强大的形必须以强大的势惟依托,只有强大的势,才能让强大的形充分发挥------这也是为什么《势》要紧跟在《形》后的原因。
君子曰:“善奕者谋势,不善奕者谋子”为什么呢?因为双方下棋,兵力是相同的,就要依靠强大的势使形充分发挥出来。
所以笔者认为:形,势,一个也不能少。形在于我们日常一点点的积累;而势则在于战前的巧妙布置,包含各个方面:士气,行军,方法,.....
孙子校释上讲,事物的实质是形,在此指军事实力;事物的运动是势,此指运用兵力造成的态势.积水放在高处是形,放下去形成漂石的能力是势.所以是先有形后有势
从物理学上讲,物体放到一定的高度上,具有势能,其能为其质量与高度距离的乘积.这物体在一顶的高度上向下放就是形,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整个动作完成所具有的能量,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就是势.应是先有形后有势.
形与势密不可分,相辅相成.有了形才能造势,但得会艺术地运用,才能造成有利的态势,处于有利地位.没有形就无法造势,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当然有了形,不会运用,也造不出有利的势
在商战中,经济实力,资金,人员等,就是形;势则是对此的运用所形成的态势.比如说,你有雄厚的实力,资源优势,善于管理,生产的商品质量好,价格低,具有竞争优势,你用低于同行业的价格推向市场,就能赚到比同行更多的利润.
形与势。
《孙子兵法》的第四篇为“形篇”,第五篇为“势篇”。在这两章中,孙子进行了这样的说明:称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谿者,形也。(《孙子兵法》第四篇“形篇”)
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孙子兵法》第五篇“势篇”)
除此之外,孙子还在其他很多地方说明了形与势的含义、特点、以及怎样运用。例如: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孙子兵法》第一篇“计篇”)
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胜,避实而击虚。(《孙子兵法》第六篇“虚实篇”)
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孙子兵法》第六篇“虚实篇”)
在这里,如果摆脱了对孙子顶礼膜拜的盲从心理,我们也可以对他的描述进行更更广泛的讨论。按现代人对“形”“势”的理解,“形”既是形态,可以描述静止形态也可以描述运动形态,而孙子多用它来描述的是后者,是个动中求静的概念;而部队的规模、编制等等静态概念,一般用“数”来表示。“势”既是优势或者趋势,是一个静中有动的概念。
物理学上有势能和动能的定义和相关定律。“势”应该是占据高位,应该是“千仞之山”上的“圆石”,它随时可以“转”下山来,它不“转”,就保持了势,它一转就会转化为动能,动能越大,势能就变得越小,而动能就是所说的“形”。所以,“数”是物体的质量,“势”是物体的高度与“数”的乘积,而“形”则是物体运动的速度与“数”的乘积,而两者是相等的,用公式表示为:MH=MV。
很显然,造成对敌的威慑作用,主要靠“势”,其次靠“形”。“势”是静态的,是不战;而“形”是动态的,是或战或不战。当然,很多时候,“势”的大小,需要用“形”进行展示,而“形”的强弱,要以“势”为根本依据。所以,在战争中不断经营并保持自己的“势”,是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重要策略,是由“形”到“势”的运动过程。
所谓“势”(有利的局势,'势者'),就是凭借有利的情况(局势),以制定临机应变的策略(而制权也;制权也就是采取应变行动)。 "制由权也,权因势制也"这句是曹操对上一句的个人注解,意思是所做出的权变之举也是针对局势而作的. 说穿了就是,机会来了就要抓住,并借此机会来创造有利自己的局面. 答案补充说的简单,形势对自己有利时,抓主机会,把握机会。可不是什么人都有此眼光!要不然,人怎么会分三六九等啊
无法战胜的力量——《孙子兵法》与企业经营战略
张夏萌原创 | 2008-10-31 17:38 | 投票投票人标签:兵法企业管理国学百家
五、“称胜”——形与势
所谓“称胜”,即孙子所强调的“以镒称铢”的胜利。“以镒称铢”意在形象地说明,作战中力求以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