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广州一模语文试题+答案

合集下载

精品解析:【全国省级联考】2018广东省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精品解析:【全国省级联考】2018广东省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省语文模拟试卷(一)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有情感、想象、超越三种。

与之相应,审美活动所产生的美有三种存在的形态:情象、意象、境界。

审美活动最基本的动力是情感。

从本质上来说,美是情感的对象化。

这里说的情感是审美主体的情感,而不是审美对象的情感。

这里说的对象,有两种形态:一是原生形态。

即原本有一个对象,但不是审美对象,是审美主体将其情感赋予给它,使对象成为主体情感的我体,从而成为审美对象。

二是自创形态。

即原本无对象,因为有情,需要外化,于是就创造一个形象,让其成为情感的载体。

这种情况在艺术创作中居多。

以上两种情况都可以说是情感造形。

情感造形的产物就是情象。

情象是美的基础形态。

凡审美都有情感造形存在,只是审美中的情感造形,除艺术创作外,都是不自觉的,而是直觉的。

刘勰说诗人创作时“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这种情况不只是艺术创作时有,只要是进入审美形态的人都有。

情象是审美主体的创造,只是这创造主要表现在情感的赋予上,而当想象参与后,则就有很大的不同。

想象的最重要的功能是创造新事物,这新事物是现实中不存在的。

想象的创造,不只有情感在起作用,还有人的意识、文化修养在起作用。

于是,这新创造的形象就具有丰富的意蕴,这具有丰富意蕴的形象我们叫它“意象”。

意象虽然通常用在艺术创作中,其实,在现实的审美活动中也有,而且只有首先在现实的审美活动中产生了意象才有可能将其表现为作品中的意象。

陆游咏梅云:“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这梅就不是自然物象,也不只是情象,而是意象了,因为这中间寄富着陆游对自身经历的独特思考。

美的最高存在形态是境界。

境界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

它较多地出现在佛教典籍中,成为佛教的最高层次。

宋明理学家将境界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清代王国维将其作为古典词美的最高层次,将其转化为美学范畴。

2018广东省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2018广东省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省语文模拟试卷(一)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有情感、想象、超越三种。

与之相应,审美活动所产生的美有三种存在的形态:情象、意象、境界。

审美活动最基本的动力是情感。

从本质上来说,美是情感的对象化。

这里说的情感是审美主体的情感,而不是审美对象的情感。

这里说的对象,有两种形态:一是原生形态。

即原本有一个对象,但不是审美对象,是审美主体将其情感赋予给它,使对象成为主体情感的我体,从而成为审美对象。

二是自创形态。

即原本无对象,因为有情,需要外化,于是就创造一个形象,让其成为情感的载体。

这种情况在艺术创作中居多。

以上两种情况都可以说是情感造形。

情感造形的产物就是情象。

情象是美的基础形态。

凡审美都有情感造形存在,只是审美中的情感造形,除艺术创作外,都是不自觉的,而是直觉的。

刘勰说诗人创作时“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这种情况不只是艺术创作时有,只要是进入审美形态的人都有。

情象是审美主体的创造,只是这创造主要表现在情感的赋予上,而当想象参与后,则就有很大的不同。

想象的最重要的功能是创造新事物,这新事物是现实中不存在的。

想象的创造,不只有情感在起作用,还有人的意识、文化修养在起作用。

于是,这新创造的形象就具有丰富的意蕴,这具有丰富意蕴的形象我们叫它“意象”。

意象虽然通常用在艺术创作中,其实,在现实的审美活动中也有,而且只有首先在现实的审美活动中产生了意象才有可能将其表现为作品中的意象。

陆游咏梅云:“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这梅就不是自然物象,也不只是情象,而是意象了,因为这中间寄富着陆游对自身经历的独特思考。

美的最高存在形态是境界。

境界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

它较多地出现在佛教典籍中,成为佛教的最高层次。

宋明理学家将境界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清代王国维将其作为古典词美的最高层次,将其转化为美学范畴。

20182018年广州市一模语文参考答案

20182018年广州市一模语文参考答案

从珹会盟平凉,为吐蕃所执,死焉。时隋婴孺, 以恩授八品官。逮长,知父执吐蕃,日夜号泣, 坐必西向,不食肉。母告以貌类泌者,终身不引 镜。贞元末,吐蕃请和,隋三上疏宜许,不报。 举明经,授润州参军事。 他跟随浑瑊和吐蕃在平凉会盟,被吐蕃人抓住, 最后死在那里。当时路隋是个幼儿,因为父亲的 恩荫被授予八品官。等到长大以后,路隋知道父 亲被抓到吐蕃去了,日夜号哭,坐下来一定要面 向西边,(吃饭的时候)不吃肉。母亲告诉路隋,他 的相貌很像父亲,他为此终身都不再照镜子。贞 元末年,吐蕃求和,路隋三次上疏朝廷认为应该 同意吐蕃请和的要求,朝廷没有回复。他参加明 经科考试考中,被授予润州参军事。
服除,擢隋左补阙、史馆修撰,以鲠亮称。穆宗 立,与韦处厚并擢侍讲学士,再迁中书舍人、翰 林学士。每除制出,以金币来谢者,隋却之曰: “公事而当私贶邪?”文宗嗣位,以中书侍郎同 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
丧期过后,朝廷提拔路隋担任左补阙、史馆修撰, 路隋因为刚正坦诚而被人称道。穆宗继位后,路 隋与韦处厚一起被提升为侍讲学士,两次升迁后 担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每次朝廷授官的诏令 出来,有人向他赠送财物,路隋谢绝说:“(我是为) 公家做事,怎么能接受私人的赠送呢?”文宗继位 后,路隋以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身份, 监督编修国史。
李锜欲困辱之,使知市事,隋怡然坐肆,不为屈。 韦夏卿高其节,辟置东都幕府。元和中,吐蕃款 塞,隋五上疏请修好,冀得泌还,诏可。遗祠部 郎中徐复报聘,而泌以丧至,帝愍恻,赠绛州刺 史,官为治丧。
李錡想刁难他,让他管理市场的事务,路隋安闲 地坐在店铺里、不为(李錡的刁难)而屈服。书夏卿 认为他气节高尚,征召他到东都幕府任职。元和 年间,吐蕃前来通好,路隋五次上疏朝廷请求与 吐蕃建立友好关系,希望父亲路泌能够生还,朝 廷下诏同意了。派祠部郎中徐复回访吐蕃,(不久) 路泌已死的消息传到京城,皇帝怜悯他,追赠他 为绛州刺史,由朝廷为他办理丧事。

广东一模语文 参考答案

广东一模语文 参考答案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省语文模拟试卷(一)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1.【理解筛选】(3分)B(A“它本身必须具有某种情感”理解有误,参见原文“这里说的情感是审美主体的情感,而不是审美对象的情感”。

C“都会成为作品中的意象”分析不准确,原文有“才有可能”的表述。

D原因分析不全面,根据原文第6段中“首先……其次……”的论述,可见该项分析是不完整的)2.【论证分析】(3分)C(根据第5段的论证思路,引用陆游咏梅诗句,是为了论说“只有首先在现实的审美活动中产生了意象才有可能将其表现为作品中的意象”这一观点)3.【内容分析】(3分)B(“那说明我们已经自觉地进入了艺术创作的状态”错。

原文的意思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情况,只要是进入审美形态的人都有,不只是艺术创作时有)4.【分析鉴赏】(3分)B(“表现了‘她’对丈夫刻薄寡恩、不顾家庭的不满”这一表述不当,小说中并未言及丈夫的刻薄寡恩,从文中“她甚至忘了她也曾有过这种可向任何人夸耀的自豪”这句可以看出,丈夫只是近段时间因为病号病重需要诊治而早出晚归,暂且无暇顾及家庭)5.【鉴赏评价】(5分)①以“阳光很好”之景,给作品增添了一抹亮色,她丈夫对病号(女邻居)的关爱,女邻居的丈夫对妻子的疼爱,就像阳光一样照耀着与病魔顽强搏斗的女邻居。

(3分)②以“阳光很好”之景收尾,还隐喻她对丈夫嫌怨的消释。

(2分)6.【探究意图】(6分)①从情节结构看,“绿窗帘”是故事悬念的发端,是结构全篇的中心线索。

②从主题意蕴看,“绿窗帘”具有耐人寻味的象征意义,它象征幸福,象征顽强的生命力。

③从阅读接受效果看,“绿窗帘”本身富有诗意,能激发人的想象力。

(每点2分,若有其他理解,且符合文意,亦可酌情给分)7.【理解分析】(3分)C(“关键在于消费者自身建设不足”错。

文中有“在知识供给方面,提供的内容或方法不对路”的信息,这说明服务商也存在问题)8.【分析评价】(5分)A、E(答对一项给2分,全对给5分)(B“狭义的知识付费”不包括线下售卖加工过的知识信息产品和服务。

2018年广州市番禺区九年级语文一模试卷及答案

2018年广州市番禺区九年级语文一模试卷及答案

2018年广州市番禺区九年级语文一模试卷及答案2018年九年级语文科综合测试题本测试题共8页,分三部分,共23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2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写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填写准考证号后,再用2B铅笔把对应号码的标号涂黑。

2.选择题的答案请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上;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 (共35分)一、(6小题,共20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惭愧( kuì) 槐树( huái ) 勾当( dāng ) 本色当行( dàng )B.菲薄( bó) 轻薄( bó) 清澈( chè) 重蹈覆辙( zhé)C.诘问( jié) 狡黠( xié) 亵渎( dú) 连篇累牍( dú)D.和煦( hè) 酬和( huò) 搓捻( cuō) 长嗟短叹( jiē)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3分)A.恻隐颔首低眉盘踞人迹罕至B.玷污气宇轩昂缥缈浑为一谈C.提纲忧心衷衷叮咛物竟天择D.装潢独具惠眼弹劾引经据典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电子阅读有明显的优势和特长,这是不容置疑的。

今天要拒斥电子阅读显然是不合时宜的,它已经或即将成为阅读主导形态。

当前迫在眉睫的问题是如何,在浏览式浅阅读盛行的时代重构人们沉浸式深阅读的性。

A.不容置疑不可理喻扬长避短B.不容置喙不合时宜避重就轻C.不容置疑不合时宜扬长避短D.不容置喙不可理喻避重就轻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A.在《经典咏流传》之中演唱《青玉案·元夕》的陈彼得这个人对年轻观众可能比较陌生。

2018年广东广州白云区初三一模语文试卷(答案)

2018年广东广州白云区初三一模语文试卷(答案)

2018年广东广州白云区初三一模语文试卷C 1D 2B 3B 4A5(1)中国消费者对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购买意愿都逐年增长。

(2)中国消费者对纯电动汽车的购买意愿比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略低。

67思而不学则殆(1)欲上青天揽明月(2)了却君王天下事(3)冰霜正惨凄(4)壮有所用(5)醉翁之意不在酒(6)CE81:八月秋高风怒号2:卷我屋上三重茅3:秋风萧瑟4:洪波涌起910攻击(1)一、语言基础运用(20分)二、古诗文默写(15分)“坐”同“座”,座位(2)参与(3)教(4)赞同(5)11A(1)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

(2)B(3)12酬:酬答,以诗相答;长:增长,振作,振奋。

(1)表明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诗人虽长期遭贬,但并不消沉,诗的尾联点明了他对白居易的酬答,表明自己会重新振作起来,这充分表明了诗人的豁达。

(2)13B (1)C (2)B(3)第一个文段以时间顺序行文,这样读者能够清楚地了解粤剧发展的历史轨迹和其特点。

(4)王维《相思》中“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中红豆是南国的代表,而粤剧是岭南文化的一部分;红豆寄寓相思,粤剧也是海外游子、港澳同胞思乡的载体,所以以红豆比喻粤剧,再恰当不过。

(5)14“身板瘦、行李少”暗写了七妹赵小穗贫困的家境,无人来送和后文写赵父被炸伤、赵母在家干活相照应,为下文写赵父为她“讲究”剥葵花子的情节做铺垫,突出七妹赵小穗一家的不容易。

(1)示例1:以大姐王玲为首的姐妹们前后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之前姐妹们通过让家里人“讲究”获得满足感,后来则不想再让父母为自己讲究了。

这前后的对比反映出人物思想的变化,可见王玲不愿意这种“讲究”给赵小穗带来负担,也表现出她对赵小穗的理解和同情。

示例2:姐妹们家的“讲究”和赵小穗家的“讲究”形成了对比,姐妹们家的“讲究”都是家长利用工作之便为孩子挣面子的,而赵小穗家的“讲究”则是赵父为了女儿克服极大的困难(2)三、古诗文阅读(15分)四、现代文阅读(40分)精心准备的。

2018广东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2018广东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省语文模拟试卷(一)(按工具栏“显示/隐藏”按钮可以显示/隐藏答案和解释)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将自己所在的县(市、区)、学校以及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的指定位置,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的“考生号”处填涂考生号。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有情感、想象、超越三种。

与之相应,审美活动所产生的美有三种存在的形态:情象、意象、境界。

审美活动最基本的动力是情感。

从本质上来说,美是情感的对象化。

这里说的情感是审美主体的情感,而不是审美对象的情感。

这里说的对象,有两种形态:一是原生形态。

即原本有一个对象,但不是审美对象,是审美主体将其情感赋予给它,使对象成为主体情感的载体,从而成为审美对象。

二是自创形态。

即原本无对象,因为有情,需要外化,于是就创造一个形象,让其成为情感的载体。

这种情况在艺术创作中居多。

以上两种情况都可以说是情感造形。

情感造形的产物就是情象。

情象是美的基础形态。

凡审美都有情感造形存在,只是审美中的情感造形,除艺术创作外,都是不自觉的,而是直觉的。

刘勰说诗人创作时“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这种情况不只是艺术创作时有,只要是进入审美形态的人都有。

情象是审美主体的创造,只是这创造主要表现在情感的赋予上,而当想象参与后,则就有很大的不同。

想象的最重要的功能是创造新事物,这新事物是现实中不存在的。

想象的创造,不只有情感在起作用,还有人的意识、文化修养在起作用。

于是,这新创造的形象就具有丰富的意蕴,这具有丰富意蕴的形象我们叫它“意象”。

2018届广州一模语文试题+答案

2018届广州一模语文试题+答案

秘密★启用前试卷类型:A 2018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一)语文本试卷10页,22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试室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更多学习资料尽在:MyLuckyBooK人们在学习中能否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以获得理想的效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学习目标不同,采取的阅读模式也不同。

大体而言,阅读模式有知识型阅读与研究型阅读两种。

研究型阅读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一是疑问式阅读。

在知识型阅读阶段,读者往往将自己所阅读的著作视为权威的看法与正确的结论,很少对它们提出疑问,对经典的作品与权威人士的著作就更是如此。

但是在研究型阅读中就大不相同,怀疑是读者面对所有著作应该持有的态度。

疑问式的阅读对于研究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所有的学术研究不外乎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而发现问题又是解决问题的前提,而具有质疑的眼光又是发现问题的前提,可以说提出疑问是所有人在学术上取得进展的基础。

提出的疑问如果一时解决不了,最好的做法就是先将它存起来,等遇到坚实的证据时再解决。

脑子中有一批问题储存着,这本身就是一笔巨大的学术财富。

二是对比式阅读。

在知识型阅读阶段,由于要追求知识的准确性与可靠性,读者就必须精心挑选阅读的对象,并将其作为权威的说法加以记忆,从而构成自己稳定的知识谱系。

2018年广州市高考语文一模(一测)试题与答案

2018年广州市高考语文一模(一测)试题与答案

2018年广州市高考语文一模(一测)试题与答案2018年的广一模作文是一篇任务驱动型作文,有明确的任务——写一篇文章向专栏投稿,要求为“感触与思考”。

题目内容紧扣当下的文化热潮,在过去一段时间传统文化借助各式各样的载体火了起来。

《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等节目的火爆,各种皇帝的表情包(又称故宫式表情包)大火,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下展现出来的巨大魅力。

17年被认为是传统文化节目的“元年”。

在审题过程中,要注意虽然为“甲骨文”,但其范围可以进行扩大延伸到传统文化上。

而“表情包”同样可以被当做是现代“时尚”的代表。

题目想表达的意思正是,传统文化搭乘表情包等网络时代产物而重焕生机。

该材料在解读的过程中要注意,这是一篇写给“时尚”专栏的投稿,要把握好“时尚”的定义,注意对“时尚”及“传统文化”之间关系的解读。

同时要注意为“感触与思考”,要表达内心对此的感触,同时进行深度的思考和挖掘。

题目很清楚地表达了可以写作的的方向,这篇作文的立意方向可以围绕“传统如何成为时尚,如何在新的时代下换发活力”的方向进行解读。

从陈教授及其团队推广甲骨文的这一系列举动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文化成为时尚,是在新的学术运动,学术观念的推广下,借助了时代传播的新鲜形式与载体,进行了重新的形式的设计和内涵的解读,而获得了年轻人的喜爱。

此外,还有联合国,媒体,大众的集体推动,让传统文化在今天焕发生机。

那么我们写作就可以紧扣这个方向,例如(1)传统文化在今天的发展和发扬,需要有时代元素的注入,结合时代发展的需要。

(2)固步自封,会使优秀的传统文化永远只是阳春白雪,而文化的发展需要以更加朴素,更加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传播。

(3)传统文化的发展要有生活气息,才有了传播的土壤,才能成为“时尚”。

(4)传统文化本身就有时代的魅力,它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能不断传承下去。

(5)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解读,赋予其新的含义,将传统文化从远方拉下凡尘,拉到人民群众身边来。

2018广东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20180321

2018广东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20180321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省语文模拟试卷(一)(按工具栏“显示/隐藏”按钮可以显示/隐藏答案和解释)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将自己所在的县(市、区)、学校以及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的指定位置,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的“考生号”处填涂考生号。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有情感、想象、超越三种。

与之相应,审美活动所产生的美有三种存在的形态:情象、意象、境界。

审美活动最基本的动力是情感。

从本质上来说,美是情感的对象化。

这里说的情感是审美主体的情感,而不是审美对象的情感。

这里说的对象,有两种形态:一是原生形态。

即原本有一个对象,但不是审美对象,是审美主体将其情感赋予给它,使对象成为主体情感的载体,从而成为审美对象。

二是自创形态。

即原本无对象,因为有情,需要外化,于是就创造一个形象,让其成为情感的载体。

这种情况在艺术创作中居多。

以上两种情况都可以说是情感造形。

情感造形的产物就是情象。

情象是美的基础形态。

凡审美都有情感造形存在,只是审美中的情感造形,除艺术创作外,都是不自觉的,而是直觉的。

刘勰说诗人创作时“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这种情况不只是艺术创作时有,只要是进入审美形态的人都有。

情象是审美主体的创造,只是这创造主要表现在情感的赋予上,而当想象参与后,则就有很大的不同。

想象的最重要的功能是创造新事物,这新事物是现实中不存在的。

想象的创造,不只有情感在起作用,还有人的意识、文化修养在起作用。

于是,这新创造的形象就具有丰富的意蕴,这具有丰富意蕴的形象我们叫它“意象”。

2018广州市一模(加答案版本)

2018广州市一模(加答案版本)

秘密★启用前试卷类型: A2018年广州市普通高中业班综合测试(一)英语2018. 3 本试卷10页,满分12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用2B铅笔在“考生号”处填涂考生号信息点,修改时须用橡皮擦干净。

因笔试不考听力,第I卷从第二部分的“阅读理解”开始,试题题序号从“21”开始。

2.作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要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第II卷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并交回。

第I卷第二部分阅读理解(共两节,满分40分)第一节(共15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30分)阅读下列短文,从每题所给的A、B、C和D四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

AIt’s no secret that your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directly a ffect how you interact with the world-but you might be surprised at just how deep it goes. Experts think that your personality can even affect how you exercise and influence what sports are suitable for you.Highly SensitiveHighly sensitive people may be more uncomfortable with group exercise classes or team sports where they feel their every move is being observed. Additionally, they may feel more upset over an ineffective or poor workout, says researcher Elaine Aron.For such people, individual or non- competitive activities like biking, running and hiking are ideal.Type A PersonalityType A individuals often have an “all or nothing approach” to exercise. This personality type isknown for sticking closely to their plan, not to mention being super competitive. However, this can cause them to stick too closely to a fitness routine, which means they might try to push past an injury.To get better exercise results, Type A people need to be aware that following an exercise plan too strictly may limit their progress. They should be more flexible and listen to their body, especially when they are in pain.Type B PersonalityThis laid-back group may get too lazy about their exercise plan, which prevents them from seeing results. They are often less willing to devote enough time and energy to their fitness goals, especially if exercise is something that makes them anxiousType B individuals succeed in creative and co-operative environments, so team sports and group gym classes may be perfect.Remember, there are plenty of ways you can adapt a fitness plan to suit your needs, regardless of your characteristics. Just keep in mind what you like.21. Why might highly sensitive people be unwilling to take part in group sports?A. They will feel like they are being evaluated.B. They don't like socialising with other people.C. They don't consider themselves to be athletic.D. They fear they'll be let down by their teammates.22. Type A personalities can be best described as ___________.A. committed B flexible C independent D. sensitive23. What is the purpose of the text?A. To help people understand what personality type they areB. To explain how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affect exercise habitsC. To identify the dangers of doing the wrong type of exerciseD. To describe different types of workouts that are available todayBAt first sight, Alma Deutscher, a twelve-year-old girl from England appears to be like any other typical pre-teen. She loves to skip rope, read and play with her younger sister. But this modest youngster, who composed her first musical work at age six, first short opera at age seven, and first full-length opera based on Cinderella at age ten, is anything but average. Though her parents downplay her extraordinary talent, young Alma is being described as “little Mozart” by the music worldAlma’s operatic take on the classic fairy tale, which she began writing at age eight, has a slight twist. Her Cinderella is a musician who meets her Prince Charming through a song. “I n my Cinderella, she sings the beginning of a ballad --- but at midnight she flees. Eventually, the prince finds her after asking all the maidens of the land to sing the end of the ballad.”The opera was first performed in Vienna, Australia on December 29, 2016, where the then eleven-year-old skillfully switched between the piano and the violin and receives enthusiastic reviews. The young genius has since performed two new piano works, one in Australia and the other in China.While this may appear to be a lot for someone so young, Alma is not worried. She says, “Of course I have to work hard. But all children have to work hard for exams, and at least when I work hard, I work hard for something incredibly exciting, like seeing my whole opera put on stage.Alma’s musical talent first came to light before she could even talk. Her parents recall that as an 18-month-old toddler, she was able to hum a pitch perfect version of the children’s rhyme 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However, Alma’s abilities only gained international attention in 2012, after a family friend posted a video online comparing her to Mozart. The family was suddenly swamped with media requested and Alma became an overnight star, dubbed “little Mozart”. This nickname makes her parents unhappy because they believe it puts added pressure on the young girl. They would instead prefer her to be called “a composer and musician”.Alma does not want to be compared to the famous artist either, saying, “There was only one Mozart, and I prefer to be little Alma.” Regardless of what she calls herself, the twelve-year-old is changing the world of music forever!24. What do we know about Alma Deutscher?A. She comes from a famous musical family.B. She has shown great musical talent from a young age.C. She regularly performs the classical music of Mozart.D. She has adapted some famous works of classical music.25. How did Alma get to be widely known?A. Through an online videoB. By performing on televisionC. By putting on an operaD. Through her parents’ promotion26. What is Alma’s attitude towards her success?A. She is still unsatisfied with her performance.B. She is uncomfortable with so much pressure.C. She is modest about her musical achievements.D. She is proud to have become a professional musician.27. What can we infer about Alma’s parents?A. They are very well-educated people.B. They are protective of their daughter.C. They have pushed Alma to take up music.D. They have made a good life plan for Alma.CThe belief that new technologies are causing the death of work is the idea that never goes away. Despite evidence to the contrary, we still view technological change today as being more rapid and dramatic in its consequences for work than ever before. But this is nothing new. People have always viewed the technological changes that take place during their lives as the most dramatic and dangerous that ever happened in history.In the 1930s, the British economist(经济学家) John Maynard Keynes predicted the widespread use of electricity would produce a world where people spend most of their time doing noth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during the 1960s, the government repeatedly investigates fears that automatic machines would permanently reduce the amount of work available. In 1988, one Australian historian claimed that at least a quarter of the workforce would be without jobs within 10 years because ofcomputers.Of course, none of these disasters came to pass in the United Kingdom, the United States and Australia, or anywhere else.Yet today, we are seeing the return of these predictions, with some experts claiming the world of work is once more undergoing radical and unprecedented change. They argue that robots and other workplace technologies are causing a reduction in the total amount of work available, or are bringing a more rapid pace of substitution of machines for humans than has been seen previously.But there is a little evidence to support such beliefs. Statistics show that the percentage of people in work, the number of hours they work, and how frequently they change jobs have remained remarkably constant over the past 20 years.This stability should not come as a surprise. There are good reasons why we should not expect new technologies to cause the death of work. New technologies always cause job losses, but that is only part of the story. What also needs to be understood is how they increase the amount of work available.One way this happens is through the increases in incomes that accompany the use of new technologies.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these technologies, good and services can be produced faster, which results in higher real incomes for workers. Higher incomes then increase demand for other products and consequently more workers are needed to make them. Additionally, while new technologies are likely to substitute for some types of workers, they will also increase demand for other types of workers, especially those with higher level skills and expertise.So, the end of work is no closer today than at any time in the past. But there is still a need to keep disproving the prediction, to reduce people's fears.28. What is the function of the second paragraph?A. To explain the importance of developing new technology.B. To show how technology affected employment in the past.C. To argue that technological dangers are becoming more serious.D. To give historical examples of unnecessary fear about new technology.29. How can employment statistics over the past 20 years best be described?A. ConfusingB. ReliableC. StableD. Variable30. According to paragraph 7, why does demand for products often increase after new technology is introduced?A. There are more goods for people to choose from.B. There is more demand for new skills in the economy.C. Productivity improvements help raise workers’ salaries.D. Higher quality goods at lower prices encourage consumption.31. What is the author’s opinion about the introduction of new technology?A. It does not have an effect on most people’s jobs.B. Its benefits are usually not worth the introduction.C. It usually leads to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employment.D. Its danger to peoples employment possibilities is overstated.DSupermarket shelves are filled with plant-based alternatives to cow milk, including soy, nut, and coconut milk. These products are popular with consumers who cannot drink cows’ milk for health reasons, as well as with those concerned about animal welfare and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While the dairy-free(非乳制的) options work well with cereal or in coffee, they fail miserably when it comes to making milk-based products like cheese or yogurt. However, these shortcomings may soon be a thing of the past, thanks to a new company in California, which has figured out how to create animal-free milk in a laboratory!Perumal Gandhi and Ryan Pandya founded the company in 2014 after becoming increasingly annoyed with the lack of cows’milk-free alternatives, particularly for cheese. For Gandhi, who stopped consuming animal products five years earlier due to environmental and animal welfare concerns, the motivation to create a better alternative stemmed from his love of cheesy pizza. Pandya was spurred into taking action after being forced to eat some “really bad” dairy-free cream cheese on his sandwich.The two MIT biomedical engineering scientists decided to join forces to create a more realistic alternative to dairy-based products. In their university lab, the pair spent nine months first isolating cow DNA then inserting it into yeast(酵母). This genetic modification enabled the yeast to produce the necessary milk proteins. The final step of the process involved mixing the proteins with someplant nutrients and fats.The dairy-free milk not only tastes like the real thing but is also healthier, has a longer shelf life and, most important of all, is Earth friendly. According to the company’s website, when compared to conventional milk production, their process uses 65% less energy, creates 84% less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and requires 91% less land and an amazing 98% less water! Best of all, since it contains real milk proteins, the product behaves like the cow-produced version, which means vegetarian consumers will no longer have to deal with soggy cheese on their sandwiches and pizzas.The company plans to bring their creation to market later this year and their first product will most likely be cheese since there are already numerous good cows’milk alternatives available to consumers.32. The underlined word "those" in paragraph 1 refers to_______.A. alternativesB. peopleC. productsD. reasons33. The company’s founders were motivated to make the new product because of_______.A. their deep concern for the environmentB. their worry that farm animals were poorly treatedC the over-consumption of the dairy-based productsD. the poor taste of dairy-free cheese presently available34. What can be inferred from paragraph 4?A. The dairy-free products cannot be stored for a long time.B. The new products will taste better than dairy-based ones.C. Cow farming causes considerable environmental damage.D. The dairy-free milk will be more expensive than cow’s milk.35. Which of the following can be the best title for the text?A. Healthier CheeseB. New Milk Saves PlanetC. Fresher Milk, Better FutureD. Making Milk without Cows第二节(共5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10分)根据短文内容,从短文后的选项中选出能填入空白处的最佳选项。

广州一模试卷及参考答案(详细版)

广州一模试卷及参考答案(详细版)

广东省广州市2018届高三毕业班综合测试(一)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们在学习中能否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以获得理想的效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学习目标不同,采取的阅读模式也不同。

大体而言,阅读模式有知识型阅读与研究型阅读两种。

研究型阅读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一是疑问式阅读。

在知识型阅读阶段,读者往往将自己所阅读的著作视为权威的看法与正确的结论,很少对它们提出疑问,对经典的作品与权威人士的著作就更是如此。

但是在研究型阅读中就大不相同,怀疑是读者面对所有著作应该持有的态度。

疑问式的阅读对于研究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所有的学术研究不外乎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而发现问题又是解决问题的前提,而具有质疑的眼光又是发现问题的前提,可以说提出疑问是所有人在学术上取得进展的基础。

提出的疑问如果一时解决不了,最好的做法就是先将它存起来,等遇到坚实的证据时再解决。

脑子中有一批问题储存着,这本身就是一笔巨大的学术财富。

二是对比式阅读。

在知识型阅读阶段,由于要追求知识的准确性与可靠性,读者就必须精心挑选阅读的对象,并将其作为权威的说法加以记忆,从而构成自己稳定的知识谱系。

但是这种阅读习惯也容易形成盲从的缺陷。

其实我们认识事物,经常都是在对比中进行的,研究型阅读也是如此。

例如对比东晋的郭象、支遁和宋代的林希逸对《庄子·逍遥游》中“逍遥”的解释,我们就会发现支遁的解释比较接近庄子的本意,而郭象与林希逸的解释则深受魏晋玄学与宋代理学的影响。

一般说来,在阅读这类经典性古籍时,研究者很少只读一种木子,而是选择几种重要的权威注本,同时进行细读以便进行对比,从而发现问题,提出疑问。

三是联想式阅读。

在知识型阅读阶段,由于记忆知识的需要,读者常常将知识归纳成要点,然后努力将其纳入自己的头脑中。

至于它们之间究竟有何联系与同异,一般是不在自己的考虑范围之内的,研究型阅读则不然。

2018年广东广州高三一模语文试卷(答案)

2018年广东广州高三一模语文试卷(答案)
12 略。
5 (1) BE (2) ①对友人升迁的欣慰之情。顾子敦由秘书少监出任河东转运使,得到重用,诗人为他 高兴,表示祝贺。 ②对友人赴任新职充满关心期待。他劝告友人可以挖掘紫参进宫,但不要用青铁铸 钱;勉励友人要劝课农桑,使边境安定。期望殷切,语重心长。
6 (1) 1:海日生残夜 2:江春入旧年
(2) 1:侣鱼虾而友麋鹿 2
7B 8B 9A
10 1:随季节(冷暖或温度)变化改变活动区域 2:因为夏季缺乏食物 3:都是适应环境变化的生存方式(或:都是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
11 ②人脸具有的唯一性和不易被复制性,使面部识别技术具有了生物基础。③人面数据库的数据覆 盖率越高,人面识别的准确率就越高。
四、写作(60分)
2018年广东广州高三一模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1 (1) A (2) C (3) D
2 (1) C (2) 描写角度: 从听觉、视觉、嗅觉、味觉多种角度描写,给人身临其境的真实美。(或从虚和实的 角度描写,由眼前的水滴声写到山间的竹子,使内容具有意境美。) 句式角度: 运用排比、对偶、句式整齐;在整句中间用散句,句式灵活。语言富有韵律美。 (3) ①“水在滴”是指捞纸房的水声从未停息,象征元书纸制作工艺的延续;②水声渐渐从繁 密到稀疏,暗示元书纸制作工艺的日渐式微;③“水在滴”反映了徐师傅单调重复的生活 状态,表现了匠人们对传统手艺的坚守;④水滴声的变化,体现了徐师傅享受工作和 全情投入的状态。
3 (1) D (2) B (3) 安全现状:总体稳定向好;但仍存在各种风险。 管理模式: 中国的食品安全管理模式是两部门分段管理,德国是单一部门分类管理模式,法国是 三部门分段分类管理模式。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4 (1) C (4) 1

2018年广东省中考语文一模试卷及答案

2018年广东省中考语文一模试卷及答案

2018年广东省中考语文一模试卷及答案1.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阴阳割昏晓,。

(杜甫《望岳》)(2)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贤哉,回也!”《论语•雍也》(3)《湖心亭看雪》作者从近处写湖边树木的雪景和远眺之景的句子是:,。

(4)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

?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王磐《朝天子•咏喇叭》)(5)把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默写完整。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

,。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 zhèn sǒng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2)也许只有细菌分裂才能与他们相 pì měi。

(3)开始,斑羚们发现自己陷入了 jìn tuì wěi gǔ的绝境。

(4)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 xiù shǒu páng guān。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尽管采取了这些削减开支举措,波特明白,如若得不到帮助,公司今年年底就会资金告罄。

B.《人民日报》是非常重要的大报,其规模在出版界首当其冲。

C.生命是茶,飘逸着沁脾的花香;生命是酒,散发着浓烈的芬芳;生命是咖啡,只有细细品尝,才能体味这淡淡苦涩中所蕴含的真谛。

D.桂林山水甲天下,这里的山如林,水如画,实在是美不胜收,让到过这里的游客无不叹为观止。

4.下列语境中,用语不得体的一项是大学毕业生张某想到某中学应聘,该校校长曾是张某父亲的学生,张某写了一封求职信给校长:欣闻您曾是家父的高足,故冒昧打扰,请您在百忙之中抽点时间看完我这封求职信以及随信寄送的个人简历。

到贵校高就,是我长久以来愿望。

我想我能胜任教学工作,并将在工作中回报您以惊喜。

A.打扰B.寄送C.高就D.胜任5.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横线上续写一句话,使之构成排比。

2018广东省一模语文+答案

2018广东省一模语文+答案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省语文模拟试卷(一)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将自己所在的县(市、区)、学校以及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的指定位置,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的“考生号”处填涂考生号。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有情感、想象、超越三种。

与之相应,审美活动所产生的美有三种存在的形态:情象、意象、境界。

审美活动最基本的动力是情感。

从本质上来说,美是情感的对象化。

这里说的情感是审美主体的情感,而不是审美对象的情感。

这里说的对象,有两种形态:一是原生形态。

即原本有一个对象,但不是审美对象,是审美主体将其情感赋予给它,使对象成为主体情感的载体,从而成为审美对象。

二是自创形态。

即原本无对象,因为有情,需要外化,于是就创造一个形象,让其成为情感的载体。

这种情况在艺术创作中居多。

以上两种情况都可以说是情感造形。

情感造形的产物就是情象。

情象是美的基础形态。

凡审美都有情感造形存在,只是审美中的情感造形,除艺术创作外,都是不自觉的,而是直觉的。

刘勰说诗人创作时“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这种情况不只是艺术创作时有,只要是进入审美形态的人都有。

情象是审美主体的创造,只是这创造主要表现在情感的赋予上,而当想象参与后,则就有很大的不同。

想象的最重要的功能是创造新事物,这新事物是现实中不存在的。

想象的创造,不只有情感在起作用,还有人的意识、文化修养在起作用。

于是,这新创造的形象就具有丰富的意蕴,这具有丰富意蕴的形象我们叫它“意象”。

2018年广州市花都区语文一模试卷及答案

2018年广州市花都区语文一模试卷及答案

2018年广州市花都区语文一模试卷及答案本试卷分为三部分,共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考生在答题卡上填写个人信息和准考证号,并用2B铅笔涂黑准考证号相应信息点。

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涂黑对应选项,非选择题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写在答题卡指定区域内,不得使用圆珠笔、铅笔和涂改液。

考试结束后,交回答题卡。

一、积累与运用部分共6小题,20分。

第一题要求选择正确的读音,选项包括加点字的汉语拼音和读音,要求考生准确辨认读音。

第二题要求找出没有错别字的词语,考生需要对词语的拼写有较高的准确性。

第三题要求找出运用恰当的词语,考生需要理解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第四题要求找出没有语病的句子,考生需要对语法和句子结构有较好的掌握。

改写:本试卷分为三部分,共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考生在答题卡上填写个人信息和准考证号,并用2B铅笔涂黑准考证号相应信息点。

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涂黑对应选项,非选择题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写在答题卡指定区域内,不得使用圆珠笔、铅笔和涂改液。

考试结束后,交回答题卡。

一、积累与运用部分共6小题,20分。

第一题要求选择正确的读音,选项包括加点字的汉语拼音和读音,要求考生准确辨认读音。

第二题要求找出没有错别字的词语,考生需要对词语的拼写有较高的准确性。

第三题要求找出运用恰当的词语,考生需要理解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第四题要求找出没有语病的句子,考生需要对语法和句子结构有较好的掌握。

A。

当代青少年对网络文学的吸引力急剧增加,给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普及带来了巨大挑战。

B。

电影《红海行动》改编自真实事件,讲述我国海军陆战队前往非洲解救人质的故事。

C。

三月春光里,赤坭数千株黄花风铃尽情绽放,朵朵花儿朝着阳光着自己的美丽。

D。

由于工程难度大,广州地铁九号线耗时多年才建成通车。

6.(1) 这两则材料反映了海洋塑料污染的现象。

(2) "保护海洋,拒绝塑料"。

广东一模语文试题 含答案

广东一模语文试题 含答案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省语文模拟试卷(一)(按工具栏“显示/隐藏”按钮可以显示/隐藏答案和解释)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将自己所在的县(市、区)、学校以及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的指定位置,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的“考生号”处填涂考生号。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用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有情感、想象、超越三种。

与之相应,审美活动所产生的美有三种存在的形态:情象、意象、境界。

审美活动最基本的动力是情感。

从本质上来说,美是情感的对象化。

这里说的情感是审美主体的情感,而不是审美对象的情感。

这里说的对象,有两种形态:一是原生形态。

即原本有一个对象,但不是审美对象,是审美主体将其情感赋予给它,使对象成为主体情感的载体,从而成为审美对象。

二是自创形态。

即原本无对象,因为有情,需要外化,于是就创造一个形象,让其成为情感的载体。

这种情况在艺术创作中居多。

以上两种情况都可以说是情感造形。

情感造形的产物就是情象。

情象是美的基础形态。

凡审美都有情感造形存在,只是审美中的情感造形,除艺术创作外,都是不自觉的,而是直觉的。

刘勰说诗人创作时“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这种情况不只是艺术创作时有,只要是进入审美形态的人都有。

情象是审美主体的创造,只是这创造主要表现在情感的赋予上,而当想象参与后,则就有很大的不同。

想象的最重要的功能是创造新事物,这新事物是现实中不存在的。

想象的创造,不只有情感在起作用,还有人的意识、文化修养在起作用。

于是,这新创造的形象就具有丰富的意蕴,这具有丰富意蕴的形象我们叫它“意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秘密★启用前试卷类型:A 2018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一)语文本试卷10页,22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试室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更多学习资料尽在:MyLuckyBooK人们在学习中能否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以获得理想的效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学习目标不同,采取的阅读模式也不同。

大体而言,阅读模式有知识型阅读与研究型阅读两种。

研究型阅读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一是疑问式阅读。

在知识型阅读阶段,读者往往将自己所阅读的著作视为权威的看法与正确的结论,很少对它们提出疑问,对经典的作品与权威人士的著作就更是如此。

但是在研究型阅读中就大不相同,怀疑是读者面对所有著作应该持有的态度。

疑问式的阅读对于研究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所有的学术研究不外乎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而发现问题又是解决问题的前提,而具有质疑的眼光又是发现问题的前提,可以说提出疑问是所有人在学术上取得进展的基础。

提出的疑问如果一时解决不了,最好的做法就是先将它存起来,等遇到坚实的证据时再解决。

脑子中有一批问题储存着,这本身就是一笔巨大的学术财富。

二是对比式阅读。

在知识型阅读阶段,由于要追求知识的准确性与可靠性,读者就必须精心挑选阅读的对象,并将其作为权威的说法加以记忆,从而构成自己稳定的知识谱系。

但是这种阅读习惯也容易形成盲从的缺陷。

其实我们认识事物,经常都是在对比中进行的,研究型阅读也是如此。

例如对比东晋的郭象、支遁和宋代的林希逸对《庄子·逍遥游》中“逍遥”的解释,我们就会发现支遁的解释比较接近庄子的本意,而郭象与林希逸的解释则深受魏晋玄学与宋代理学的影响。

一般说来,在阅读这类经典性古籍时,研究者很少只读一种本子,而是选择几种重要的权威注本,同时进行细读以便进行对比,从而发现问题,提出疑问。

三是联想式阅读。

在知识型阅读阶段,由于记忆知识的需要,读者常常将知识归纳成要点,然后努力将其纳入自己的头脑中。

至于它们之间究竟有何联系与同异,一般是不在自己的考虑范围之内的,研究型阅读则不然。

一个从事古代文学研究的学者读书时不仅会常常想到自己的专业,更重要的是还会常常想到自己目前所研究的对象与问题。

经常进行这种联想式的阅读,就会有效地训练自己眼光的敏锐性与思维的鲜活性,从而提高自身的思辨能力。

尽管联想式的阅读不太可能彻底改变一个人的先天因素,但人们通过有意识的训练,可以大大提高或最大限度地发挥自我的先天能力。

在人的一生中,知识型阅读与研究型阅读相互结合,互为补充,人们需要弄清哪些领域需要研究型阅读,哪些领域又需要知识型阅读,并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这才是至关重要的。

(摘编自左东岭《从知识型阅读到研究型阅读》)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 研究型阅读中,发现问题的前提是对阅读对象持怀疑的态度,并具备质疑的眼光。

B. 研究者阅读经典性古籍时,选择几种权威注本细读,就可以发现问题,提出疑问。

C. 研究型阅读不用归纳知识点,它关注的是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异同,目的性较强。

D. 知识型阅读与研究型阅读之间是互补的关系,在学习的不同阶段,二者缺一不可。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文章以引导人们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作为出发点,论述了不同阅读阶段的特点。

B. 文章主要运用了对比的论证方法,突出了研究型阅读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C. 文章以郭象等人对“逍遥”的解释为例,旨在证明学术观点易受时代思潮影响。

D. 文章在论述知识型阅读与研究型阅读差别的基础上,强调要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提出问题对学术研究非常重要,一个人质疑能力越强,越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B. 如果不精选阅读对象作为权威的说法加以记忆,就无法获得准确、可靠的知识。

C. 一个人如果经常性地进行联想式阅读训练,就能够有效地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

D. 融合了疑问、对比和联想的阅读方式之后,知识型阅读才能发展为研究型阅读。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更多学习资料尽在:MyLuckyBooK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水在滴苏沧桑①中午十一点半,徐师傅等人都吃饭去了。

捞纸房像被突然摁进了寂静的井底。

②有两种水声,在空旷的寂静里,缠绕回响。

③第一种,滴答,滴答,滴答……不急不慢,不变的节奏和密度,这是榨纸声——徐师傅上午做的几百张湿纸抄在杉木仝板上,摞成一尺多高的湿纸垛,用千斤顶压上去,把水榨出来,在晒纸房里经过晒纸的工序,就成为一张真正的元书纸。

④水顺着纸垛边缘滴下来,滴在铺在底下的竹帘上,迅速汇集在竹帘的四角,滴落在青石板上,滴答,滴答,滴答……让人想起赤脚踏在青石板上的脚步,想起南方屋檐下慵懒的雨滴,想起小满时节前三天的山林,嫩竹拔节,万物萌动。

雨滴在每一棵竹子的头上,被它们吮吸进身体,满山的嫩竹——元书纸的前世——的身体里,便流动着雾岚的气息、草木的幽香、覆盆子的酸甜、笋的青涩,流动着砍竹的当当声、竹子顺着坡道滑到山脚的哗哗声、杀青的唰唰声、砍竹人的咳嗽声,以及路过的山民呼出的烟草味、他或她的汗味、饭菜的味道、家的味道,年的味道……一棵竹,裹着整个山林的日月精气,一张元书纸的胚胎,在滴答声中渐渐成形。

⑤另一种水声,是流水声,细弱又清亮。

它来自幽暗的捞纸房某个角落,水从一只装满纸浆的槽缸里溢出来,匍匐进地面。

几近难以察觉的流水声,被无边的寂静扩大了。

水声泠泠,像由远及近的银铃声从云霄洒落大地。

⑥这两种水声,在此地,已经回响了一千多年,也许更久远。

冬去春来,世事更替,水声从未停息,改变的,是水声渐渐从繁密到稀疏。

⑦此时,在村的另一头,作坊里年纪最大的捞纸师傅徐师傅,用手端起了饭碗。

那双手已经在纸浆水里浸泡了四十五年,比白纸更白的手掌,已看不出掌纹和指纹,老茧连着老茧,有些地方已经开裂,又被纸浆水浸泡得更白。

这双手,放进发酵捣烂的竹纸浆里,不细看根本分辨不出来。

⑧这双手已经不痛了,但很怕冷。

数九寒天时,一天十几个小时,在结冰的纸浆水里进进出出,冷到骨头里的冷。

冷了,就往电饭煲热水里蘸一下,暖和一下再做。

⑨痛的是肩膀、腰。

一站十多个小时,一抬臂二十公斤,一天几百上千次。

捞纸得用巧劲,抄得轻,纸太薄,抄得太重,纸又会嫌厚。

每一张纸,重量误差不超过几克,要有手法、经验和耐心、细心。

⑩一缕阳光在吱呀一声里改变了形状,捞纸房的门被推开了,徐师傅回来了。

刚才缠绕回响着的两种水声迅速遁迹,代之以一些更清晰明亮的声音——淅淅沥沥叮叮咚咚的滤水声、竹架子的咿呀声、一个老男人偶尔的咳嗽声。

“摇头晃脑”的下午开始了。

⑪“摇头晃脑”是每个上年纪的捞纸师傅的习惯。

捞纸就是《天工开物》记载的“荡料入帘”。

徐师傅手持纸帘浸入水浆,纸帘随手腕晃动,使浆液匀开,慢慢向前倾斜,晃出多余的水浆,那层浆膜就是一张纸。

随着倾斜、上提、放纸、揭帘这些动作的起承转合,他低头、转头至右边又转到左边,然后点头、抬头,一气呵成。

纸帘提拉出水的最后一下,他的头点得很快,像在用劲,又像在对自己说“对,对,对”。

⑫午后的捞纸房,淅淅沥沥叮叮咚咚的水声是唯一的声音。

他喜欢安静,连收音机都不愿意听。

⑬他并不关心纸是不是有生命,是不是有灵魂,他听不懂回归、传承、情怀这些字眼。

他不知道那些纸去往何处,纸上会被写下或画下什么,哪怕是一个沉重的嘱托、一张生死状、一个孩子的梦想,或是一个罪人的忏悔……关系到他们平淡无奇却无比重要的日常,更关系到心里安与不安。

⑮偶尔,他也会想,接替他操起这张竹帘的会是谁。

他没有徒弟,年轻人都不学这个了。

刚才,穿过村庄回捞纸房时,他碰到了一群人,一个在外地做生意回家过节的邻居,叼着烟,眉飞色舞地说着在新马泰旅游的事。

邻居以前也做纸,后来和村里大多数人一样,出去挣钱了,再也不碰纸了。

⑯徐师傅与他们擦身而过时,听到了一阵哄笑。

他呵呵笑了几声,头也不回走上了通往捞纸房的田埂,重新将自己安放进淅淅沥沥叮叮咚咚的水声里,感觉世界又回到了他喜欢的样子。

(节选自《纸上》,原载《人民文学》2017年第5期)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截取徐师傅一个中午的生活片断,将他四十五年的捞纸生涯和元书纸制作的千年历史浓缩其中,选材精当,构思巧妙。

B.文章细腻生动地描写徐师傅“摇头晃脑”捞纸的场景,展现捞纸这一古老工序的同时,突出了老人娴熟的手法、专注的神情。

C.“做生活,不管喜欢不喜欢做,总归要好好做”,这句话反映了徐师傅对长年辛苦劳作的纠结与无奈,语言质朴,情感自然。

D.传统的作坊、年老的捞纸师傅和电饭煲、新马泰旅游等现代元素交织在一起,展现了时代变迁中古老村庄真实而独特的风貌。

5.文章第④段给读者以独特的审美感受,请从描写角度和句式运用两方面简要赏析。

(5分)6.本文标题“水在滴”寓意丰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更多学习资料尽在:MyLuckyBooK材料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认为,我国食品安全目前总体稳定向好,但仍要努力让监管工作始终“跑”在风险前面。

“我每天第一件事是检测鸡蛋质量。

”江西省某养殖公司总经理说,“鸡吃的是东北运来的精选饲料,喝的是山泉水,为的就是从源头上保证鸡蛋的质量。

”某乳业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其公司生产的婴幼儿配方乳粉包装上印有二维码,消费者只需扫一扫,产品信息、配料信息就一目了然。

企业也可通过产品二维码追踪至成品生产厂、基料粉生产厂,甚至追踪到牧场,掌握生产过程每个环节的信息。

食药监总局要求,除了源头严防、过程严管,还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风险严控:严控潜在风险。

目前,新技术、新原料、新品种层出不穷,未知风险增多,一些潜在的食品安全风险仍然游离于监管之外。

比如,近年来网络销售、网上订餐等新业态的普及给监管带来了新挑战。

严控社会风险。

随着人们生活条件改善,公众对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关注度越来越高。

今年,食药监总局要继续加大信息公开力度,每周公布食品抽检信息。

对总局发布的不合格产品抽检信息,企业所在地省局要在一周内向社会公开风险控制措施并报告总局,三个月内公开案件处罚结果并报告总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