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民乐发展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民乐发展研究
学校:江西财经大学
学院:国际学院
课程号:08A42
上课时间:周一下午五六节课
任课老师:李霜
学号:*******
姓名:***
目录
引言...................................... - 2 - 中国民族器乐基本介绍...................... - 2 - 中国民族器乐的发展现状................... - 2 - 中国民族器乐的前景展望与建议.............. - 4 - 参考文献.................................. - 5 -
引言
有着五千年浩瀚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因为其源远流长、辉煌灿烂而备受世人注目,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民族器乐一直都有着举重轻重的影响地位,它与民间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等并列,是“中国人运用本民族固有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创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其中不仅包括在历史上产生、相传至今的作品,也包括当代中国人用本民族固有形式创作的、具有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作品。”中国民族器乐的发展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特色鲜明,是我国乃至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而今,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西洋风”席卷中国文化领域,我国民族器乐发展艰难行进在文化“全球化”与“多元化”之间,呈现出复杂的生存状态,也正遭遇着巨大考验。
中国民族器乐基本介绍
中国民族器乐随着时代推移新品种不断增多,因而有作分类的必要。追溯最早将乐器予以分类的,当始于西周时的"八音"。其分类法是以乐器的制作材料为依据,《周官*春官*大师》载:"皆播之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此分类法虽不尽科学,自周朝至清朝三千多年来,却始终占着传统地位,可见其对中国传统乐器的分类影响甚巨。而今,我们大致将其分为以下几类:成型于商周的打击乐器,如“八音”、鼓、编钟、编磬、锣;成型于汉晋的吹管乐器,如笛、箫、唢呐(波斯传入的乐器)、笙、埙、巴乌;成型于盛唐的弹拨乐器,如琴、瑟、筝、箜篌、阮、琵琶、柳琴、弦子、月琴、扬琴;成型于明清的拉弦乐器,如二胡、板胡、高胡、中胡、京胡、拉阮。
民族器乐曲按传统习惯分为“单曲”与“套曲”两类。单曲多为单一独立的曲牌。套曲由多个曲牌或独立的段落联缀而成。如南北派十三套琵琶大曲,晋北的八大套等。如按乐曲的曲式结构类型分,主要有变奏体、循环体、联缀体、综合体等,其中以变奏体、联缀体最为多见。
中国民族器乐的历史悠久。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民间流行吹笙、吹竽、鼓瑟、击筑、弹琴等器乐演奏形式,那时涌现了师涓、师旷等琴家和著名琴曲《高山》和《流水》等。秦汉时的鼓吹乐,魏晋的清商乐,隋唐时的琵琶音乐,宋代的细乐、清乐,元明时的十番锣鼓、弦索等,演奏形式丰富多样。近代的各种体裁和形式,都是传统形式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民族器乐的发展现状
中国民族乐器既有如此渊源的历史和深邃丰富的内涵,按理来说应该从古至今都应深深融入国人的生活里,繁盛不息,然而事实上,我们的民族器乐却面临着重重困境、发展举步维艰。据各种资料表明,问题大致分以下几种:
1、欣赏接受比例偏低
一个在南京艺术学院、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和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艺术传播系音乐学相关专业的200名学生中进行的问卷调查,请被调查者选择一项自己最喜好的音乐形式,并简要说明自己对中国民族器乐的想法。从数据统计来看,选择流行音乐的人数为124,占到调查总人数的62%,其次为西方经典音乐52人,占26%;最后为中国传统音乐24人(民族器乐16人,民歌8人),仅占调查总人数的12%。调查的对象是具备一定音乐基础,且接受过中
国民族民间音乐相关课程学习的大学生,若是换做普通大众,结果恐怕更加不容乐观。由此可见,中国民族器乐在当今社会的欣赏受众很少,接受空间狭小。
从器乐学习的角度来看,民族乐器的学习普及取得了历史性飞跃。以古筝学习为例,据中国音乐家协会古筝学会秘书长、中央音乐学院王中山教授介绍,20世纪80年代中期全国学习古筝的人数约为1000多人,目前则已达300万人左右。可以说,当今的民乐学习普及率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然而,从社会发展横向比较来看,民族乐器的学习普及程度远远低于西洋乐器。
2、现代传媒生存空间狭小
中国民族器乐在广播、电视、影碟等现代传媒中的生存空间狭小。以武汉地区楚天音乐台(105.8兆赫)、湖北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频道(103.8兆赫)和湖北交通音乐台(107.8兆赫)三家电台的调查为例[3]。三台每天合计播送音乐节目的时间为2250分钟,其中流行音乐1290分钟,占到播送时间的57.7%,中国民族器乐仅有255分钟,占到总时间的11.3%。另外,三台共开办涉及传统民乐的节目11个,其中7个属于综合性节目,专题性节目仅有4个。可见,中国民族器乐的播出时量远低于流行音乐,且品种地位边缘化。在图书音像出版市场中,国内只有香港雨果公司和台湾风潮公司从事传统民乐方面的音像出版,内地无一家以此为主的音像公司。至于乐谱的出版发行,只有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人民音乐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等少数在从事,而且范围狭窄,数量很少,定价昂贵。
3、教育及创作的孤芳自赏
中国民族器乐无论教学,还是创作,都体现出专业化特征,这也是传统民乐在城市的主要存在方式。开设传统民乐相关课程教学的主要集中在音乐院校、师范院校以及少数其他艺术院校,普通大众没有系统学习的机会。在民族器乐的创作方面,国内外从事民乐作品创作的作曲家,大多出身专业音乐院校,游走于精英音乐阶层。他们的民乐新作基本上只在专业学习者中传播,很多大型民族管弦乐队作品仅在国外演出市场上演,面向国内普通民众的新作演出基本没有。传统民乐创作似乎是少数专业音乐院校的独家专利,新人新作在国内处于孤芳自赏的境地。
4、传统曲目资源开发不足
中国民族器乐的体裁非常广泛, 曲目资源也很丰富, 但是现世演奏曲目不多。普通大众所知道的民族器乐曲目无非就是《二泉映月》、《十面埋伏》、《百鸟朝凤》、《春江花月夜》等,众多民乐艺术团体演出的作品,亦是千篇一律,缺少独具特色的曲目。事实上,中国民族器乐有着丰厚的曲目资源储存,大量曲目处于待开发状态。以琴曲为例,至清末存见的琴谱曲集有150余种,各种琴曲达3000首以上,可是现在反反复复演奏的依然是《高山流水》、《梅花三弄》等寥寥数首。20世纪70年代末起,我国耗时30年,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民间音乐采风收集整理工作,完成包括《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中国戏曲音乐集成》等在内的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全套共10部,抢救保存了大量珍贵的民族民间音乐资料,发掘了丰富的曲目资源,遗憾的是,其中绝大多数只是流于一纸符号。这样的现实造成传统民乐曲目的狭窄老化,无法适应当代听众的审美习惯和多元化欣赏口味,在无形中打击了大众对民族器乐艺术关注和欣赏的积极性,丢失了大批受众。
5、民乐表演的商业化和西洋化
近年来,很多音乐工作者都在用各种形式进行尝试和探索,以期能够重现中国民族音乐昔日的辉煌。“女子十二乐坊”的出现,就是尝试中的一种,但是也备受争议。应该说,“女子十二乐坊”在某种程度上的确让人眼前一亮,为中国民乐注入了某种活力,重新吸引了大家对民族音乐的关注,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女子十二乐坊”却过于注重表演形式以及纯粹的商业运作。每一次的演出总是“形式大于内容”,观众在“大饱眼福”之后仅仅记住了那些悬在腰际的胡琴和炫目的表演,至于听到了什么恐怕没有人能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