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舞剧创作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民族舞剧的创作
摘要:文章从龟兹文化和舞剧《千泪泉》入手,从传承、发展、创作三方面对我国民族舞剧的创作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民族舞剧;龟兹文化;创作
我国的多民族促使了多种形态民族舞蹈的存在,历经几千年繁衍、发展的民族舞蹈,经过几代人的发掘和整理已经有了相当的成果,但我国民族舞蹈的蕴藏量远比我们目前已知的要丰富得多,所以在民族舞剧的编排上以民族文化素材和舞蹈元素为基因进行新
的编排依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一、《千泪泉》与龟兹乐舞
新疆在几年前推出的大型龟兹乐舞剧《千泪泉》,引起了国内外音乐舞蹈界的极大兴趣,他们的文工团也因此舞剧的而声名鹊起,先后赴国内外多地演出,并获得了国内多项奖项。
舞剧《千泪泉》是根据克孜尔石窟壁画中佛教传说的爱情故事改编。是为弘扬龟兹文化精心打造的一台舞剧,同时邀请自治区著名的导演、编剧、音乐老师进行指导,场面宏大、气势磅礴、情节耐人寻味。
龟兹乐舞无论在我国古代舞乐史上,还是在古代西域乐舞史上都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龟兹乐舞亦曾在我国古代舞坛上放射出迷人的灿烂光华,并在当时对我国甚至整个亚洲的舞蹈、音乐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龟兹文化更是让龟兹享誉海内外,在汉唐盛世时已备受关注,龟兹文化的主要体现是:石窟、壁画和乐舞。汉唐时期
是各民族音乐文化大融合的时期,龟兹乐舞被带到中原后更是推动了中国古典雅乐的发展,开创了中国音乐史上的一个崭新纪元。舞剧《千泪泉》在源远流长的龟兹文化影响下“以歌言声、以舞言情”的表达方式凝聚了龟兹各民族的典型特征。
二、依托民族文化打造舞台精品
目前在我国民族舞剧的创作中宣传、打造、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树立地方产业形象,拉动地域经济的思想不可忽视。“我们就是想通过围绕龟兹文化这个品牌,在展示龟兹文化的同时,进一步扩大龟兹文化的影响力,从而带动县域经济发展。”
“龟兹”,是我国古代西域大国之一。在这里拥有比莫高窟历史更加久远的石窟艺术它被现代石窟艺术家称做“第二个敦煌莫高窟”。即使有再多的光环,时光毕竟已经过去了三千多年,其他文化如:龟兹石窟、壁画艺术、龟兹乐器等都可以留下它们的形态,但由于乐舞艺术本身的特殊性龟兹乐舞却逐渐湮没,人们对龟兹乐舞的认识只能通过史书上的记载和头脑中的想象。依托龟兹特有的民族文化,打造精品的龟兹舞剧也成为了新一代舞蹈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1、传承。文化一词所涵盖的范围十分宽泛,同时“文化”本身的含义又是十分抽象的。她所包含的内涵有些可见可听,有些却是看似清晰但又无法触及,对于普通大众而言是比较遥远的。对于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而言,势必需要一些形象的,可以触及的东西,具体的艺术产品可以说是最好的展现形式。
2、发掘。民族文化尤其是民族舞蹈的传承是比较困难的,由于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劳动形式、生产方式、生活状态的不断进步和改变,一些伴随原生生活状态的艺术、舞蹈形式也会随着这一切的改变而逐渐淡化和消退。
3、创作。依托民族文化进行的创作过程,重要是建立在特定民族舞蹈本身的特质与风格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处理,而非完全的对舞蹈原始风貌的保留。在当前这个艺术产品簇拥,大众审美水平提高的时代里,掌握好受众审美的尺度,对于实现宣传民族文化,树立地方产业形象,拉动地域经济的目标也是必不可少的。
就龟兹舞剧创作而言,舞蹈工作者首先需要对龟兹文化及龟兹舞蹈本身的特性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舞剧创作不仅要有精湛的舞蹈动作,更需要在作品中能传达作品本身思想信号的精神内涵,如龟兹文化中的佛教文化元素。将神与行二者有机的结合才能称得上是民族文化的有效传达。
以民族舞蹈为元素的舞剧创作,与古典、现代等舞蹈创作有很大的不同。后者的编创者可以完全根据自己的想象与感受展开,而前者却类似于一个整理加工的过程,当确定是以龟兹舞蹈为主要手段来表现的舞剧,就排除了以其他舞蹈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可能,也就是要将民族舞蹈的共性溶化于彝族舞蹈的特性之中。尽管编导有不同的感受与认知,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处理,但最基本的精神和元素却不能随意改变。
我国民族舞剧的创作中编导务必要具有民族意识、艺术眼光和
现代意识,同时还要将文化产物的传承保护与现实意义有机整合,创造出既具有文化内涵又可后世传承的艺术作品,而非耗费人力、物力却终是昙花一现的艺术“鸡肋”。
注:绵阳师范学院科研基金资助项目,编号:2011b06
参考文献:
[1]霍旭初.龟兹乐舞史话(三)[j].新疆艺术,1 9 8 3(3).
[2]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3]李雪梅.地域民间舞蹈文化的演变[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扎西江措(1984-),男,藏族,绵阳师范学院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中国舞剧创作及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