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积极财政政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积极财政政策
--------探究其理论与实践班级:财务管理1002班姓名:殷韵妤学号:10415200222
题记:我们国家能够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不但克服了亚洲金融危机带给我们的影响,而且利用这个机遇空前发展了中国的国民经济,我为此感到自豪。 ------朱镕基于2003年3月
摘要
财政政策是一国政府为了实现既定的经济,社会目标,依据客观经济规律而制定的,用财政手段干预经济的准则和措施的总称。它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且说一下它的历史由来:财政政策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凯恩斯主义,在此之前,都主张由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对经济活动和资源配置进行调节,反对政府运用政策手段对经济活动进行干预。直到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出现经济危机和大量失业,凯恩斯提出主要原因在于有效需求的不足,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不足。并且市场调节本身并不能填补总供给与有效需求之间的缺口,需要政府通过制定和执行宏观经济政策对经济活动进行干预,从而增加社会的有效需求,解决失业和经济危机问题。而对于新时期的中国,我下面主要探讨一下中国的积极财政政策。
关键字: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中国的积极财政政策;通货膨胀;经融危机;看不见的手;通货紧缩
1993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经历了从通货膨胀,经济过热到通货紧缩,经济偏冷,随后又转为经济局部过热,结构问题突出三次较大波动。与此相对应,中国的财政政策也进行了三次大的调整,相继实行了紧缩性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式变化,有力的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积极的财政政策实质上就是扩张性财政政策。1998年,中国经济形势发生急剧变化,金融危机的影响明显加深,中国经济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主要表现在对外贸易收到严重冲击,消费需求增长缓慢,投资需求增长乏力,经济结构问题更为突出,各项经济指标呈下滑趋势.于是,为了刺激经济增长,实施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但是在货币政策效应递减,又要见此人民币汇率稳定政策的情况下,中国政府通过增发国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一系列措施来扩
大国内需求,拉动经济增长。
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积极的财政政策从决策伊始就明确了几个要点: ⑴积极的财政政策是以增加财政支出为主的扩张性政策;⑵增发国债是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措施,增发国债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⑶没有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的主要措施惯用的减税政策,而且加强税收征管,适度提高税收占GDP的比重,增加的收入用于科技教育、社会保障和提高提高公教人员工资等公共需要;⑷稳健的货币政策的“紧中有松”与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松中有紧”相配合,保证国民经济的稳定、健康和快速发展。
1998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常务委员会通过的财政预算调整标志我国的积极地财政政策正式启动,当年国家财政向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发行了1000亿元国债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年利率5.5%,期限为10年。主要投向农林水利建设、交通通信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乡电网改造、国家直属储备粮库建设等方面。并且由于亚洲经融危机的爆发,提高了国家防范经融危机的风险意识。98年上半年,国家财政向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期限为30年),充实银行资本金,从而使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大为提高。还通过调整税收政策,以支持出口、吸引外资以及减轻企业负担。进一步加大了财政对科教的投入力度,支持教育系统实施的“211工程”和“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支持国有企业改革、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并增加了抗洪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经费,保证了灾民的基本生活,控制了灾后疫情的发生,促进了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顺利开展。
1999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更加严峻。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通货紧缩的趋势持续发展。国家继续加大国债投资力度,进一步调整税收政策,还调整收入分配政策。这一时期积极地财政政策主要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与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并举,推动投资与拉动消费需求并举,扩大城镇居民消费与引导企业开拓农村市场并举。
2000年,随着国际经济环境的好转,积极财政政策效应进一步释放,中国国民经济出现了重要转机,为了巩固经济运行的良好事态,推进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中国政府决定继续保持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力度。这一期间,国家发行长期国债,专项用于西部大开发和未完工项目,停征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继续推进税费改革,减轻企业负担,实行“转股债”,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特点主要是注重税收杠杆的作用,注重引导民间投资,注重投资质量转变,发展中西部经济。
2001年,世界经济贸易增长明显放缓,世界范围内经济增长的不确定
性因素增加。尽管国内经济发展呈现良好势头,但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供过于求的总体格局还没有根本改变,物价水平依然偏低,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够稳定。为了巩固前期政策效果,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中国政府决定保持经济政策的稳定性,继续实行积极地财政政策。主要措施有继续发行建设国债,用于基础设施在建项目;继续调整收入政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2002年概括来说是保持连贯性,继续发行国债,降低部分税种的税率,加大社会保障力度,支持农村改革,增加科技教育投入,推动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03年只是微调了积极的财政政策。
一直到2004年,中国经济开始走出通货紧缩的阴影,呈现加快发展的趋势。但也出现了部分行业和地区投资增长过快等问题,资源对经济增长的制约越来越明显,通货膨胀的压力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继续实施积极地财政政策,不仅不利于控制固定资产投资的过快增长,而且易于形成逆向调节;不仅不利于减缓通货膨胀的趋势,而且易于家具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调程度。同时也考虑到经济并非过热,政府决定将积极的财政政策转向趋于中性的稳健的财政政策。至此积极地财政政策艰难退出。
那么中国实行积极地财政政策是有一定成效的,从投资需求来看,“六五”(1981~1985),“七五”(1986~1990)和“八五”(1991~1995)期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9.4%,16.5%和32.3%。这说明投资保持着快速增长的势头。另一方面,为了启动消费政府实施了增加转移支付,调整抑制消费需求的税收政策,财政贴息和消费信贷政策,改善居民预期消费和消费环境等措施使得消费需求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并且,通过多次提高出口退税税率,优化出口商品退税率结构和对生产企业出口实行“免,抵,退”办法,有力的支持了外贸出口。因而经济增长速度持续加快。
在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双重调控下,物价基本保持稳定,通货紧缩趋势得到明显遏制。通过增发长期建设国债,有效的带动了地方政府配套资金,银行信贷资金,企业自有资金的大量投入,形成了大规模的全社会投资。于是交通建设空前发展,水利建设明显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状况明显改善,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步伐也加快了。最主要的是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条件,促进了社会事业的发展。具体来看是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得到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明显,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状况明显改善。
参考文献:
陈共:《积极财政政策及其财政风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何开发:《中国财政风险》,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